内容简摘
孔子的职场智慧:两千年前的升官发财秘籍
子张求财:一个年轻人的功利之问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个叫子张的年轻人,他性格豪爽、外向,但做事大大咧咧,不够细致。这个比孔子小48岁的弟子,有一天直接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师,我怎样才能升官发财?"
这个问题在今天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现在有多少年轻人想的不就是升职加薪、当上领导吗?子张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向上爬、想提升的人,他直截了当地问孔子:我怎么样才能发财?怎么样才能有好的待遇和工资?
孔子的四字真言:多闻阙疑
面对这个功利性的问题,孔子并没有批评子张,而是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的核心可以总结为四个要点:
第一,多听但要有选择
孔子说要"多闻",就是要听各方的意见和知识,不要孤陋寡闻,什么都不知道。但听完之后要"阙疑"——把那些疑惑的、不太确定的信息先搁置一旁,只说那些经过思考、比较可靠的内容。
我们有些人真的是听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分析,没有取舍。这样别人对你就不会尊重,因为你说话没有质量。正确的做法是:要听得多,但说得要经过筛选。
第二,多看但要谨慎行动
同样道理,在社会上要"多见",要多看一些事情,不要什么都不了解。但是看到的事情,不是都要去做。那些不太适合做的事情先放在一边,比较适合的事情小心翼翼地去做。
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冲动,看到一件事情马上就做。有些事情这样做可能效率高,但有些事情这样做,最后自己都会后悔。很多人做投资、申请工作都特别激动,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但这样往往不合理。
祸从口出:说话的艺术
孔子特别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言寡尤"——说话要少犯错误。因为"祸从口出",你说得多了,到时候就很麻烦。
古人说:"有些时候沉默能承办事情,有些时候言语能承办事情。"如果不了解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分寸,光是信口开河,就会产生很多过患。
所以要掌握分寸、察言观色,这是古人特别重视的。我们一般来讲要"谨言慎行"——说话要谨慎,做事情也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在说话和做事情当中非常注意,这样自己不会遇到很多麻烦和痛苦。
不同环境的适用性
当然,这种理念是否适用于所有场合呢?对于出家人、公务员这些有职业约束的人来说,确实比较适合孔子的思想。现在有官位的领导、公务员,他们都有一些约束,基本上不敢说很多事情,也不敢做很多事情,他们比较敏感、比较小心翼翼。
但如果拿到商业界,可能就稍微偏保守了。一般做生意,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要说得多,而且要会包装产品。但古人也说过,做生意除了某些重大罪业外,其他小的问题都可能遇到。
孔子的因材施教
其实孔子给子张这个建议,是有针对性的。子张平时就是说得多、做得多,但很多事情都不成功。他不太愿意听别人的意见,也不愿意多观察,只是凭自我主张做事。
所以孔子用婉转的语言说:你要想发财,不要说得太多,老实说话;你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但不要全部说出来;你要多看,但不要全部都做。
这就是孔子的"应机施教"——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和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用人之道:举直错枉
在另一个故事中,鲁国君主哀公问孔子:"我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我?"
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意思是说,如果把正直的好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让他们管理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民众就会服从。如果把品行不端的人提拔到正直人的上面,民众就不会服从。
这个道理今天仍然适用。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家庭,选领导都要选品德好的人。如果领导选不好,下面再多的人都会被带坏,非常可怕。
现代管理的启示
古人说:"以力服人,心不服;以德服人,心也服。"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有很大差别。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选人,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一定要选好。如果选好了,下面各种各样复杂的人群,你就能管理好。如果把领导选不好,整个团队都会出问题。
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唐玄宗早期选人得当,所以有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后来他沉迷享乐,身边的人选择不当,唐朝就开始衰落了。
古人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选人的时候,如果真的有能力,即使是外面的对手,也可以重用;即使是自己的亲人,有能力也可以提拔。关键是看能力,而不是看关系。
三个管理秘诀
另一个大臣季康子问孔子:"怎样让民众对我恭敬、忠诚,并且努力工作?"
孔子给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临之以庄,则敬"
作为领导,自己的行为要庄重,不要经常跑来跑去,或者行为轻飘、没有主张。如果自己稳重庄严,民众自然会恭敬你,你就有威慑力。
第二,"孝慈,则忠"
对上要孝顺父母长辈,对下要慈爱下属子女。如果你对上面的人好,对下面的人也好,民众自然会对你忠诚,因为你是个好人。
第三,"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择品德好、有智慧的人,让他们去教导和帮助那些能力较弱的人。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互相帮助、积极向上的氛围,大家都会很有干劲。
孔子为什么不当公务员
有人问孔子:"你学问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当公务员?"
孔子回答说:孝顺父母,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这样的影响扩展到社会,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这样不算参政呢?
孔子的意思是,社会是由很多家庭组成的,小家变成社会群体,社会变成国家。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都照顾不好,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古人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就能做到孝顺父母、团结兄弟,这种品德带到社会上,自然就是好的管理者。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公务员。如果考不上,就觉得没面子,好像活不下去。
其实不必这样。公务员需要的人数很少,现在考一个公务员,往往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如果自己有其他技能和特长,懂得一些知识,也应该有出路。
当然,公务员这个职位也很好,但如果没考上,选择其他工作,比如企业、老师、医生等,也要珍惜。一方面我们理解现在的现实状况,很多人选择稳定的工作。但另一方面,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公务员,如果非要挤在这个群体中,也有困难。
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孔子的这些教导告诉我们,学问不只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会变通、会应用。
有个故事说,爱迪生的实验室来了一个名牌大学的高学历人才,爱迪生给他一个异形瓶子,让他计算容积。这个人用尽所学的几何公式都算不出来,最后爱迪生笑着把水倒出来,放到方形杯子里就算出来了。
还有个故事,两兄弟运送瓦罐遇到风浪,所有瓦罐都摔碎了。哥哥一直哭,弟弟却想出办法,把碎片当作艺术品卖,结果赚了大钱。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变数和变化,原来学的知识不一定都能直接应用,关键是要学会变通。不管学的是什么,遇到实际问题时,要看怎样灵活运用,这非常重要。
管人与管知识的不同
古人的管理学很有智慧。管人和管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问,就像因明学和俱舍论学是两种不同的系统一样。
有些人讲经说法很好,但不一定管人管得好。有些人学问很深,但不一定能做好管理工作。这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实践。
两千年不变的智慧
孔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但他的思想到今天还在学习,这很了不起。一般的政治家,在位时提出各种理念,离开后很快就被忘记。但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这么多朝代的风风雨雨,没有退化,至今还能解释和指导我们的生活。
这说明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时代的。孔子教给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在政治还是商业领域,都有其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死搬硬套。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应机施教给我们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