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优陀那经》。
今天头有一点痛,可能是吹风了,所以可能会讲得不太好。本来就讲得不好,这下可能讲得更不好了,而且讲考打分的话都可能不成功。《优陀那经》,也叫《自说经》或者《自说品》,现在讲的是这部经典33品中的第四品《不放逸品》。
无福趋恶道,恐惧乐甚微
遭王重惩罚, 身坏堕地狱
***不放逸,勿邪淫!
这个偈颂跟前面的偈颂是连在一起的,进一步发挥上一偈颂所讲之意:作为放逸者,如果亲近他人之妻产生四大过患:一是失去福德,二是不安眠,第三招致种种毁谤,第四死后堕入地狱。这个道理上一课简单地讲了,现在世间这样的行为很多,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下面对每一个问题又再次广说,阐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个是“无福”,指前面说的行邪淫之人,失去了福德。一般没有福德的人,那就必定会堕入到三恶道——地狱、饿鬼、旁生当中。人没有福德,平常也会造各种恶业,不仅是邪淫,可能还有杀盗等其他的罪行;一个未受戒的人,就没有谨慎心,放逸妄为,可能会造更多的恶业,这样一来,他的下世一定会堕入三恶趣中,一般我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无福趋恶道”,这是对“失福”的进一步阐述。
第二不安眠。邪淫、放逸之人,实际上经常处于一种恐惧状态中,害怕别人发现、害怕别人对他进行攻击等等。他与别人一起享受的快乐,不一定能得到,即使暂时得到而时间会很短暂,所得受的快乐非常微不足道。“恐惧乐甚微”,他既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安乐,即使有的话,也是非常细微没有意义。
第三招毁谤。因为在世间当中,如果行为不清净,就会招致众人对他的各种非议、诋毁、诽谤,同时会逐渐违背、触犯王法,招致国王发怒受到惩罚。前面公案说行邪淫者当时受到波斯匿王的惩罚,把他的手脚都砍断后送到刑场。“遭王重惩罚”,所以这种人会受到国王的重罚,无有快乐可言。
第四“身坏堕地狱”。这种人这辈子人的身体毁坏后,堕入地狱就像鱼放在热锅里一样,在地狱里面煎熬,极其痛苦。
这个公案,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故事讲的,当然现在的社会跟以往完全不相同了,每个国家法律规定也有不同,有些地方对之处以重罚,有些地方不但不重罚,人们甚至觉得很有意思。比如现在世间中有出轨的,往往当事人自己不以为耻反而为荣,甚至可能许多人在公开场合津津乐道。那这样的话,是不是佛陀当年说的不精准?有没有这样怀疑的?其实也不是。包括孔子和孟子的有些教言中,与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那么吻合,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来讲,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当然到现在为止,在传统道德观念上,人们也是一直特别认可佛陀所讲的这样的道理,大多数懂规矩的人,是不会把邪淫当作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依靠这些不如法的行为,导致了现代社会出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疾病,比如艾滋病也是越来越严重。
那天听说在我们家乡,丈夫和妻子都染上了艾滋病,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也染上了,所以他们一家四口,三个人都已经染上了艾滋病。那个丈夫可能还有一些事情,但并没有说出来,只是说药费上有一定的困难等等,所以现在这些疾病,也是依靠这些原因导致的。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一个大概19岁的女孩染上了艾滋病以后,在短短的时间中故意把这个病传染给其他人,据说直接间接传染了323个人。有些是出于无奈,有些是自己的行为不如法,最后得了这样的病。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不满、怨恨,看着周围的人健康地活着,心里就接受不了,然后故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传播这种疾病。
所以现在的社会,表面上看来好像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社会的各个层面,可能有的非常严重。那天专门防艾滋病的一个老师面前,一个汉族人问道:“那个艾滋病,到底我的家乡有没有?”,有个青海的学者问清楚他的家乡是哪里后,说“有,那里非常多”,他当时非常惊讶:“怎么我的家乡都有这个啊?”后来老师告诉他,现在几乎每一个乡村里面有很多的,有些是公开的,许多是没有公开的。
所以,这些疾病的来源实际上与邪淫或者不道德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尤其艾滋病。医院和防艾滋病的人士口中透漏,现在大学和高中现在是重灾区,只不过不方便暴露而已。诸如此类的现象,佛陀时代也是再三地讲它的过失,直到今天也是带来很多的麻烦,不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传染给了周围的人,当然他的来世只有一个去处,就是在三恶趣当中。
其实佛陀所讲的意义隐藏着很多的道理。不管是佛经还是论典,表面上看只是一些非常普通的文字,而文字的背后却隐藏了许多的文化、宗教的教义。包括道德和历史方面,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看出文字背后一些深层的意义,这个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简单作解释,可能每一个偈颂都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好讲的,除了这四句话,好像也解释不出来什么。但是如果细致地去研究或者作深层挖掘,会发现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内容。比如这个《优陀那经》,表面上看来只是由四句一个的偈颂组成,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历史背景,而且每个偈颂都有相应的公案,语言还是这个语言,今天用这些偈颂可以解释社会的各种现象,一点也不违和。如果是一个政治家,可以适用政治层面进行解读;作为一个企业家,也能用企业管理和企业观念来解读;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天天闭关、呆在山里面修行的话,这句话也可以适用。所以佛经的意义,如麦彭仁波切所讲的一样,它有内、外、密多种解读方法,还有附属、旁带的意义也在里面。
欲求自乐者,应如上述行,
如人乘车行,坚者常精进。
***走“小路”竟然是放逸!
公案讲到:以前佛陀住在一个叫娑各达多阿那的森林时,一次佛陀带着众比丘去城市里化缘,看到一个驾马车的人,他没有沿着正路走,而是偏行于小路,可能路不太好走的原因吧,后来马车的车轮、车轴坏了,没办法继续前行,他待在那里特别伤心,特别后悔。佛陀针对这个故事,讲了以下三个偈颂,这是第一个偈颂。意思是说有一个开车的人,我行我素走小路失败的经历。
记得1986年的时候法王去甘孜和炉霍那一带,当时开车送法王和我们去的司机当中,有一个道孚的叫阿旺,他有一辆吉普车,但是吉普车比较破。有一次我们走到甘孜一处上坡路,到了接近山顶的地方,他就把车停在那里休息。慈诚罗珠堪布之前开过东风拖拉机,那个时候的堪布不像现在这样,当时他也比较调皮。他趁司机不在就钻进他的车里面,试着去开动,但由于不熟练,车总往后退,让我们赶紧往车轮下面放石头,每前进一点我们就放个石头,刚开始我们这样不断地放石头,慢慢地他就开好了,不再往后退了,然后就直接开上山顶去了,我们在后面追。但是那个路面弯弯曲曲的很不好开,到了山顶的时候,他把车不小心开到旁边的水沟里面了。我们在后面很远的地方看到他把披单取下来,那个时候的吉普车好像前面专门有个发动机,他一个人使劲地在那儿摇动把手,我们赶紧跑过去。车倒是没有翻,只是开到沟里面去了,当时跟法王一起去的人很多,大家就一起用力把车拉到路上来了。那个阿旺来了有点不高兴,他说:“你们这些出家人想得多做得多,想干嘛?差点把我的车弄坏了”。阿旺的故事比较多,有一次他又开车到索陀神山的时候,他的车容易坏,走一段路就要给车加一次水。我们开玩笑说,他的车又要喝水了……。有时候停下来的时候,他说:“你们出家人下来,帮我推一下”,经常这样,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我不知道刚才想到哪里去了。当时我们的车轮没有坏,但偈颂里这个人的车轮坏了,还有车轴,连接两车轮间的那个棍棒一样的车轴,可能也坏了。佛陀当时因为这个原因,说了三个偈颂。
字面上解释,首先说的是“欲求自乐者”。慈师去年在课堂上说我,做了一个破衣服,所以今天我是反击他,我穿了一个破衣服,他开了一个破车,开玩笑。当时他倒是开过车,我都没有开过车,也不会开。“欲求自乐者”,指放逸的人,没有智慧的欲求,整天都想自己获得快乐的人。应该按照上面所讲,以不放逸的行为来进行修行。如果你真正想获得快乐,希求今生和来世的快乐,包括今生获得财富等等,就必须按照上面所讲的不放逸的教言去进行修行,否则就不合理。就像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刚才的公案讲的,作为买卖货物的这样一个人,如果他开车的路方向错了,最后车会开到深渊中去,车坏了,人也很危险。所以说我们应该走正路,这样说也可以;或者说有一个做买卖的人开车拉货物,他开车就应该很认真地开,走真正的国道,这样就不会有危险的。
其实人生的路也像司机开车一样,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对烦恼魔进行作战的一个发心的坚者,一定要精进,不能因为懈怠和放逸毁坏自己的人生。这里主要讲欲求自乐者,也需要这么小心翼翼、谨慎,那更不用说欲求利他者,利他的事业极其广大,所以更要注意不放逸、小心翼翼的。无论我们为自己做事还是为他人做事,一定要小心翼翼、不放逸,这个非常重要。
前几年我们讲过《孝经》,《孝经·诸侯章第三》,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什么呢?告诫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提高警惕,就像一个人到了深渊边的悬崖旁,战战兢兢地特别注意,因为在陡峭的山壁上行走,稍不注意很容易就堕落到万丈深渊里面去了,一定得非常谨慎;或者行走在一个很薄的冰面上,下面是既冷又深的湖水,也会小心翼翼不会有一点分神。我觉得古人的有些比喻很有意思,我们在悬崖旁边走,或者在薄冰上面走,肯定得小心翼翼。同样的道理,世间儒教的知识,也是非常谨慎的。古代有智慧的人,并不是什么事情想做就做、想说就说、想跑就跑。这些人原则性强,他们非常有控制力、有一定的节制能力。佛教也是一样,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谦虚、谨慎的行为,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唐朝的狄仁杰,是一个很著名的宰相。一说到狄仁杰,你们很多人的表情,是看过他演的一些电影吧?关于他的电影、电视好像比较多,但是电影和电视里面演的,有些情节不是那么真实。他曾经去了一个寺院,在一个老和尚那里得过一些教言。年轻时到京城参加考试,途中住在一个年轻寡妇开的客栈,寡妇见狄仁杰长得俊美,夜间便去挑逗。狄仁杰楞了一下,马上便心静气和,告诉寡妇说:“我原本也有点心动,但立刻想起一位高僧教我戒色息淫的方法,心就恢复理智和清醒了。那位高僧教我,当遇到美色时,只要马上观想对方生重病时,容貌枯干憔悴,眼睛深陷的样子,并且想像对方病死,尸体溃烂流脓,满布脓血蛆虫的可怕样子,内心就可以平静下来。你现在对我动了淫心,是因见到我的美貌,你不妨依照高僧说的观想一遍。”寡妇便依法观想,片刻后,寡妇向狄仁戒杰下拜,流着眼泪说:“感谢你拒绝我的挑逗,保住了我的名节,又教我这么好的方法戒淫,我自丧夫后,虽然力求守住妇节,但内心仍然难熄淫欲,如今我照你教的方法观想,果然内心就清净了,从此,我可以彻底为亡夫守节了。”这位年轻寡妇此后终生坚守妇道,并得到了朝廷的表彰。至于狄仁杰,则因能拒美色,又保人妇节,终于顺利考取状元,位至宰相,安邦定国,而且在位期间销毁淫词,大力提倡戒淫。所以一个老和尚的一次开示,对于像狄仁杰这样有智慧的人,一个非常简单的对治贪欲的方法,关键时刻也能起到作用,最后他们都避免了不清净的行为,自己做到了宰相,这个寡妇也得到了朝廷的赞颂,在历史上也非常有意义。所以有些善根比较好的人,哪怕是一个偈颂、老师的一个开示、简单的一个词,都能够深深地融入于自心,然后进行思考、思维,这样能在对治烦恼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实际上理论对我们也很重要,没有理论确实不行。但是理论里面的任何一个道理,要看能不能融入自心,这是最关键的。如果法没有融入心,我们字面上讲得再怎么好,实际上对你的相续不一定有意义。所以在闻思过程中,每一句法都要学会用来对治自己的相续。
以前讲过《俱舍论》,我这辈子只做过一次辅导员,辅导《俱舍论大疏》,将蒋扬洛德旺波的那个注释结合起来讲过。大家都知道,《俱舍论》很枯燥的,里面有很多的法相名词、分类、定义、说词等等。我在讲的时候,基本上把每一个法、每一个颂词都结合自己的相续,好像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每一个法要学会融入自心,一旦法真正融入心的时候,我想其他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违缘也好,痛苦也好,任何事情对自己都很重要;如果法没有融入心,不需要违缘,自然而然自己也会离开这个轨道,这是非常有差别的。所以前辈的那些大德们,他们在闻思方面,也许不像现在有些人那样广闻博学、学富五车,千经万论了如指掌,没有这样的。以前的一些修行人,理论上可能对五部大论的一部论,都不一定非常精通,但他们能够把所得到的法全部融入自己的心,最后即生成为了一个特别成功的修行人。
所以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最关键是不能只在字面上划下去,嘴皮功夫谁锻炼一下都可以的。现在有些动物,比如鹦鹉,如果我们对它进行调教,唱歌、跳舞、说话(说英语,说汉语),学一些简单的行为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些对它的相续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叫做“鹦鹉学舌”。这里每一个偈颂背后还是有一些深层的意思,这是刚才说的第一个偈颂。
刚才前面讲的这个公案,它涉及三个偈颂。下面是第二个偈颂。
譬如愚乘车,舍弃大良道,
驶入险恶路,轮坏心懊恼。
“目恰”(藏文音)有几层意思,但是注释里面解释为破了轮胎,或者车轴,“目”字以这样来解释,可能意义上比较好一点。好像《出曜经》里面也有类似的公案。
说是一群人跟十个商人一起去大海里取宝。取宝回来的路上,其中有一个商人,他贪心可能比较重,取得的珍宝很多,就全部堆在车里面。车队一起回去的时候,慢慢他就掉队了。掉队以后,又害怕强盗,他就想办法选一条近路,结果他就把车开到深沟里面去了,车轮也坏了,车轴也坏了。车坏了开不了,一个人在那里没有办法,一直求救也没有人听得见,非常痛苦。可能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什么信号都没有的一个地方。这时佛陀通过天眼知道,度化他的时间和因缘成熟了,然后他就幻化成一个天人,坐在他前面的虚空当中,那个人对着他跪拜,拼命求他想办法,帮忙把他的车修好。这个时候天人通过神通,把他带到祇洹精舍的外面,然后消失不见了。精舍内佛陀告诉比丘,让外面那个人进来。他进来见到佛陀,生起了信心,佛陀对他宣说了这个偈颂,他就获得了圣者果位,之后他把车中的财宝全都供养了僧众。注释里没有这个公案,但其他经典当中有。
此偈颂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譬如一个非常放逸、不认真的愚者,乘着马车,没有走大路——以前叫王道,现在叫国道,比如318、317国道——他放弃大道,走了小道,有荆棘、石子,路不平又危险,结果损坏了车轮。他心中懊丧、忧苦,烦恼之火开始燃烧他的相续。世间也有这种情况,好比一个人不大会开车,最后开错了路。现在有卫星定位还稍微好一点,以前一旦走错就麻烦了。这里把开错路的人比喻成愚者,修行的法比喻成乘车。如果车开得好,则能到达目的地,如果开不好车,走偏了,生命、财富都可能遇到危险。
《出曜经》后面也有一些文字,意思是:贪欲大的人喜欢享受贪带来的乐,一味放逸,终于破戒。佛陀对这些人说,“ 商人如果没有走上正路,就会入邪道、入危险的道,最后自己非常懊悔。同样的道理,你们没有正知正念,没有以不放逸的心护持自相续,结果破了戒,入于危险的恶趣道,现在无论怎样痛苦伤心、泪流成河,都没有用。甚至恒河沙数的如来现世,也无法救度破戒者、放逸者。佛陀讲了这些道理以后,很多比丘都非常后悔。这些比丘应当没有犯特别重大的戒律,而是犯了一些小的或者接近犯的,他们为此忏悔,持续修行,后来都得到了圣果。别的经典当中也有这样的公案,也是拿选错路的人做比喻。
这个颂词是从比喻上讲的,下一个颂词是从意义上讲的。
如是舍正法,随逐非法行,
愚为死主控,如轮破遭毁。
接下来,“如是舍正法”,舍去正道很危险。有些人没有正知正念而放逸,因为自己的业力或者缺乏对治力,舍弃了“正法”,即与善心和解脱有关的殊胜之法,随着恶友和恶心开始行非法。这种愚者因为放逸的缘故,最后被死魔控制,眼耳鼻舌身等根都开始毁坏。他们接近死亡的时候,双手抓胸,流泪不止,心生懊悔,哭叫哀嚎。就像刚才的比喻中,走错路的马车掉下悬崖或者掉进路边沟里,车轮也破了,车轴也坏了,遭遇到很多不吉利、不如意的事情。
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人生最好有正知正念来护持。我们经常能看到,曾经很好的修行人,可以算是车开得很好的人,结果有些出家的还俗了,有些因为交了恶友,自相续中产生了邪见,开始谤法、谤佛。有时候看到短视频中,有人以前依止过大乘善知识,甚至得过无上密法的灌顶,但后来几乎不承认前世后世,还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特别成功。也许他们能拥有一些有漏的钱财,但是自己真正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戒定慧三学却全部被毁坏了——没办法,有些人是业力现前,不是想怎样就能做到的。很多情况下人生的确无可奈何,但自己一点惭愧心、一点羞耻也没有,还要在别人面前自以为生而为王一般非常成功,傲慢地大肆宣扬,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有自己邪知邪道的规则和价值观,这另当别论,我们不做评价,但有些人的确已经破誓言、破戒,还在众人面前趾高气扬,姿态和语气都在凸显自己多么了不起,也不知多少人在背后议论纷纷,或许只有周围的人对你还有夸赞,所以你沾沾自喜而不自知——还好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真正的修行人不是这样的。至于其他人,比如一个先前成功的企业家,后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这样的人肯定有,但是他们也不傲慢,还是很真实,自己是怎样就实话实说。尤其是当时代的因缘穷尽之后,自己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这个必须要搞明白。
这里是指有些人,比如一个人开车非常糟糕,把车开进了深渊,还认为自己车技如何好,非常了不起,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别人不一定当面说,因为现在的人都比较护持面子。
若人舍应作,从事不应作,
放逸而骄慢,彼等漏增长。
以前在王舍城的时候,提婆达多依靠耆梨迦叶(耆梨迦叶不是迦叶尊者,是三迦叶中的长兄,也称优楼频螺迦叶)获得了禅定。有些经典里讲,因为提婆达多的某些行为,很多出家人都不理他,阿难是他的亲兄弟,觉得他可怜,虽然阿难没有得阿罗汉果位,但是有一些世间有漏四禅的窍诀,就传给了他。无论是阿难还是耆梨迦叶传授的,提婆达多非常聪明,修得了四禅的神通。之后,他特意来到阿阇世王(即未生怨王)面前,先示现神通,让阿阇世王对自己产生信心,然后挑拨离间,中间破和合僧,还出佛身血,以及放任狂象等,做了很多非法的事情。佛陀知道后,宣说了这个偈颂,意为放逸的人、傲慢的人只能增长烦恼,除此之外没什么意义。
“若人舍应作”,如果有些人因为放逸,没有正知正念,舍弃了应该做的事情,指舍弃了观修四念处和修清净的法。“从事不应作”,开始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破坏僧众、出佛身血,或者应该做的闻思修行不做,不该做的比如破坏纪律、破坏僧团,还有各种不如理的事情,却开始做,这是“放逸而骄慢”。既不精进,也没有对治法,不听教导,随意地放任、放逸,没有正确的见解和行为,还特别傲慢,这种人的烦恼种子和烦恼本身一定会增长。
关于“漏”,《俱舍论》当中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依靠因缘而增长烦恼叫“漏”,跟有漏的六门相结合也叫做漏法,烦恼的众生也有漏法的意思,有些大乘经论当中,对所知障也叫做“漏”,还有众生的漏,小乘的“漏”全部尽了以后,得到最高神通,获得真正的阿罗汉果位。所以漏有多种解释。“彼等漏增长”,即他增长烦恼,自相续当中以前没有烦恼,现在开始产生烦恼,有烦恼的越来越增长,再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金光明经》当中也说,“愚惑所覆,骄慢放逸,因贪恚痴,造作诸恶”,贪恚痴即贪嗔痴,意思就是因为自相续被愚痴所覆盖,因此有了放逸和傲慢,然后必定以贪嗔痴造作恶业。
大家一定要清楚,按照经典的观点来讲,过于放逸即属愚痴。身口意特别放逸,整天吃喝玩乐的人本性愚痴,除非是个别显现菩萨相,在他人面前做各种瑜伽禁行,这种情况有特别的必要和密意,另当别论。一般来讲,吃饭、走路、说话,任何时候都傲气十足的人是愚痴的,天天放逸不对治习气的人也是愚痴的,但大多数人不容易发现自身的傲慢和放逸。嗔恨心容易被人看见,自己也基本上知道,“噢,我今天发脾气了,真不好意思。”但是会认为傲慢很正常,只是别人知道你傲慢。国家如美国,人物比如某些领导官员,从他们的谈话和语气当中,看得出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很傲慢。修行人也有傲慢、也有放逸的,这些人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做,就像提婆达多一样。提婆达多也有几个傲慢的理由,一来是佛陀的兄弟;再者他特别聪明,记性很好,对三藏倒背如流;而且他特别灵活,人际关系搞得特别好。尤其是挑拨离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敢说了,《法华经》中说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化身——看来如果一个人特别擅长社交,也许里面会有些事情。
这个偈颂讲的是,傲慢、放逸的人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做,于是相续中烦恼增长(属于集谛),智慧慢慢灭尽(属于灭谛)。下一个偈颂与它相反。
若使漏增长,无漏道远离,
若人念身处,恒常修善行。
(不知道头疼喝牛奶好不好?你们谁学了藏医……师笑)
《亲友书》里面讲了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六随念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应当修持的,如果失去了随念、不放逸等,有了傲慢,相续当中烦恼的过患就开始日夜增长。刚开始可能自己都发现不了,最后终将被烦恼左右,解脱的智慧和三学的功德越来越远离,以致自相续中功德荡然无存。
这个公案,是提婆达多犯了破和合僧,目犍连和舍利子当天又把僧众加以和合,后来佛陀对此说了这个偈颂。前面两句讲,如果放逸,没有好好修行,自相续的烦恼越来越多,功德越来越远离,最后自己可能变成普通人甚至是恶人。后面两句讲,“若人”,若具有智慧的人,经常依靠正知正念修身念处(“念身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还有法念处——“身”在这里指代四念处,其他三个念处也会修,因为身体具足六识、六受、六法。六法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色声香味触,一个是跟自己的识相关的法(《智者入门》中讲到这个法的意义有点不同)——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来修是正确的。
“恒常修善行”,恒常修持善法,自相续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常说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一个恭敬修,一个长期修。恒常精进很重要。开头一两天人人都很精进。我们要求大家写日记,相信你们两三天、两三个月肯定能坚持,但是长期就不好说了。有些人有毅力,做事情有恒常性,不会有很大变化;有些人刚开始比较激动,马上就做,但慢慢激情就消失了。明朝莲池大师曾经发愿“30年夜不倒单”,不躺在床上睡觉。他发了愿,也确实做到了。他还发愿“每天念五万佛号”,也做到了,世间不管哪里都有非常精进的人。换言之,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懈怠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菩萨本行经》当中讲过,在家懈怠,衣食都得不到,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所以说懈怠是所有修行的怨敌,对我们损害很大,一定要精进地修身。
下一个偈颂正好相反。
不作非应作,常作应作事,
具正知正念,诸漏得灭尽。
这里没有公案。是说作为修行人,观身念处等四念处,做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放逸、杀盗淫妄等,这些世间和出世间的不如法的事情不做。那么出家人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十七事》当中专门讲过,其中有破有立。应该常做的就是行持善法,比如大乘的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对我们确实很重要。如果真的有这种发心,人生中多少会做些善法,如果心里面没有,行为上也常常不如法。
“具正知正念”,与《入行论》里的“正知”不同,注释里说这个“正知”是“用无倒的智慧来了悟”,意思就是,用没有颠倒的智慧来真正通达一切法。正念,即处于善心的状态当中。《入行论》中的正知正念与此有点不同,到时你们看一下注释。以正知正念,即以无倒的智慧和安住的智慧(或者称为智悲,也可说是以胜观和寂止的方法),有漏的烦恼全部得以灭尽。我们应该可以照此行持,最后让所有有漏的都得以灭尽。
行吧,要不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