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显句论

月称菩萨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第三课

梵语:莫拉玛雅达莫嘎哲德札三那巴达那玛

藏语:哦玛匝为追巴策萨瓦

汉语:中观根本慧论释·显句论

我们下面讲月称论师的《中观显句论》,确实非常殊胜。

给大家讲的时候,讲者不一定讲的特别清楚,听者只是泛泛的看一下不一定能真正接受里面真正的内容。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过长期的闻思,最后就把中观的这种思想、精髓智慧,真正融入自己心的话呢,那确确实实也是获得真正如来的教言甘露。

前面上一品讲过:"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本体实际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不是常有也不是无常的等等,我们前面讲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样甚深的道理就是大慈大悲的本师释迦牟尼教化众生的唯一的甘露妙法。

所以我们自己并不是光有一种别人的赞叹自己也人云亦云:“啊!佛法很殊胜。”并不是这样的,应该是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能品尝到中观的甘露妙味。这样即生中也不容易退转,并且自己的境界应该是在任何时候展现出你的智慧。

前面这几品有很多特别殊胜的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第二十品 观和合品

今天学的是第二十品,叫聚合品,有两个和合品,叫聚合品。这里的和合,主要是因缘聚合而产生,怎么会产生呢?不可能产生的。因缘和合不能产生果,也不合理。从这个层面分析的。

这里中间有一个偈颂: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我们平常认为:因缘和合以后才能产生果。但实际上前面分析了:所谓的因缘和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有和合才能产生果,那和合是什么?不和合的时候能不能产生果呢?不能产生果。

那和合的时候跟以前又有什么不同?如果万法有实相的和合存在,你应该能指出来,但这个不可能指出来。

因和缘如果不和合,能不能产生果呢?不可能,怎么能产生果,因为因和缘没有接触、没有和合,怎么能产生果?如果有和合者,

如果你说因和缘有和合,它这里的和合藏文中是“接触”,有接触的这个和合,那依靠因怎么产生果?因为,它的这个接触 、和合也要去观察。

中观当中,名言的和合、名言的接触不算是真正的接触和和合,因为它还是可以对其进行分析。凡是可以再进行分析的这个法都不实 有,如果不实有,则对方的观点不成立。所以,所谓的因缘和合产生果的说法,在未经观察时具有眼翳的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承许,但实际上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这个因缘和合品,因缘和合以后产生什么果,这种如梦如幻的产生也是可以有的。中观的四大因当中,有一个叫缘起因,也是名言中的因缘和合这一点是不会否认的。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因缘和合产生果不成立,那善有善果、恶有恶果的说法是不对的,所以佛教中的因果道理不合理。

其实这里不涉及到善和恶。我们现在所说的因和果,如果用中观的推理来观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比如说,因和果是一体、还是他体?

如果是一体,因就是果、果就是因,那不可能产生果;

如果是他体,他体的法当中可以产生果的话,那一切可以产生一切。

佛教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只是因缘的一个部分而已,是相续当中的一个部分而已。这里因缘聚合,世间的一切因和果只能是名言当中以假立来安立的,在世俗中如梦如幻来安立的。在经得起观察的智慧面前因果绝对是不成立的。

在人们承认的这个因果,包括父子之间的关系,或者种子与苗芽的关系,或者善和善报、恶和恶报,这些都可以包括的。

真实义当中因果不成立,中观的思想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佛教中说:“万法皆空”,这种说法是依靠智慧来成立的。

第二十一品 观成坏品:

接下来是二十一品,叫成坏品,用的是最后一个颂词。

当时《中论》讲了114节课。

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

在三世中求相续是不可得的,未来、过去、现在。我们一般未经观察在三世当中有一种相续,前世、后世、中世。

那么现世、前世、后世之间有一个相续存在的。如果我们用真理智慧观察的时候,整个所谓的相续不可能存在的,相续不可得。如果三世当中无有相续,我们怎么能说相续是存在的?

平时我们在名言当中所谓的相续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里并不是说前世、后世不存在。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我们的相续,并不是仅仅指的前世、后世,包括昨天、今天都会认为我的相续。

昨天我的心相续,我身体的相续,我的分别念的相续,我工作的相续,明天也是我的相续,在短短的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当中也好,或者现在、刚才、过一会,这个三时当中的相续,在前面也已经做了观察。比如说我们相续的时间,相续的本体等来观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相续根本就不成立。

《佛经》中也说:三有如梦无实质。一切三有就像如梦幻一样,梦幻的相续有没有?其实,根本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我在做梦的时候,第一天做了什么事情,第二天我做什么事情,第三天做什么事情,这三件事在梦里都可以有。实际上,醒过来的时候一观察,梦里面根本没有产生你做过这些事情。那你没有做过的这些事情的话呢,那怎么会有可能你有三天的相续呢?

因此,这里成坏品当中我们可以观察,成和坏。实际上形成、安住、毁灭,这个如果有一个实相存在那就不得不承认。但是确实成和坏没有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概念而已。

所以,对这些道理真正分析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现在科学家的智慧很厉害的,古代的人好像思想比较陈旧,一些迷信,他们的智慧可能不是很尖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建议以前读过大学的也好,读过博士、研究生也好......

其实,现在读过博士生和研究生不是很了不起,那天我看新闻,现在有七万人的研究生做外卖员,在美团发心。以前的研究生很了不起,好多大学本科生也很了不起。不过我觉得这个也不是什么不能干的事情,应该是很好的一个生存方式。人表面上看体力劳动做事情,这个对于自己的健康也会很有意义的。

但是,有时看到一个人的学问越来越高的时候,傲慢心也越来越厉害。《四十二章经》中也说,有了地位后,不可能没有自我的傲慢心,很难没有傲慢心。所以,觉得自己以前读过什么本科大学,就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情况,因为要宣传自己读过大学,很多人喜欢这样子。

读大学是很了不起,但是也许读大学的心里有邪见,这些邪见也可能是对世尊,或对佛教的很多教义很容易排斥,这样去闻思《中观根本慧论》,如果有个特别好的法师,给你讲的清清楚楚,也许你刚进来的时候是个凡夫人,听完《中观根本慧论》后,就变成了接近圣者,比以前的思想完全不同,我觉得很有这种可能性。

所以,我建议这里学佛的不管是出家人、居士当中分别念比较重的,一直认为自己的智慧很尖锐用不上。这样应该学学中观,中观的观点看能不能驳斥。我们以前也讲,你的观点可以驳斥中观,我们也会完全承认的。

但是中观这样的真理,也许我们现有的哲学思想或者心理学的思想,好多当中确实是不可得到的。这样的教育我们很有必要去探索。

这是讲的二十一品。

第二十二品 观如来品

下面是第二十二观如来品,这一品中主要讲:我们所谓的佛陀、如来,这些在迷乱的众生面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来过世界,然后,他也在众生面前住世、转法论,最后示现涅槃,留下了这么多法宝,在名言中是有的。在胜义中,真正的如来只不过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方法而已,实际上,如来也不可能有一个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法是不存在的,这一品中主要讲这个。

我就引用最后倒数第二个颂词: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意思是说我们所谓的佛陀、如来他是已经超越一切戏论的,所谓的戏论是:有、无、是、非、来、去、常、断等等。而现实当中,世间的人们经常生活在戏论当中,这些戏论是专门破远离我们四边八戏的慧眼。

因为,众生在迷茫当中真实的如来是见不到的,这些人根本见不到真正的如来。《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真正的如来远离一切戏论。他并不是有相的东西。

那这样是不是如来就是没有的,就像无神论讲的如来不存在?实际上,可以这么说,在胜义中,有相的如来是没有的,《金刚经》也是这样讲的。

同样的道理不仅如来没有,众生也没有,包括我也没有,要这样理解。不然有些人会认为:我是存在的,如来是不存在的;我是存在的,天堂和地狱是不存在的。人间是存在的,这是一个片面的, 特别可笑的邪见。不是这个意思。

包括如来在内,如果世间上真的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那如来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了不起,他应该是实有的。实际上,如来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我们应该懂得这样的道理。

所以这一品主要讲如来不成立。 最后一个颂词说的,如来的自性是众生的自性, 如同如来的自性不存在一样,众生的自性也不存在。

不然,我们原来学《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有些人说:我以前认为佛陀是存在的,我学到《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佛是不存在的。但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这种人是很可怜的,这是学中观最不成功的典型例子。

第二十三品 观颠倒品

接下来我们讲二十三品观颠倒品。大家应该清楚 颠倒主要是讲常、乐、我、净。这里讲到实际这四种颠倒也是不存在的,

于无常著常,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处有常倒?

意思就是说,如果把无常执著为常有是颠倒,但是在空性当中连无常也是没有的,那无常的反体,也就是常有的颠倒也不成立。

大家要知道,人们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颠倒:我们都觉得一切都是常有的、不会变的,这是真正的颠倒行。

《中观四百论》中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定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为什么苦呢?在三大苦当中讲行苦的时候,说有时候觉得好像世间中没有痛苦、很快乐,但只要是有损的话,肯定是无常的, 只要是无常的话,这种损就不会有快乐的。所以说,我们凡是无常皆是痛苦。原因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个道理也应该要明白。这是无常的这种痛苦人们的常执。

《百喻经》云:“三界无安,皆是大苦。”三界当中没有什么快乐,都是痛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凡夫人把颠倒的惑,经常横生乐想。

我们在这个世上,觉得现在是快快乐乐的,要懂得未来肯定有变化的。当有变化的时候,一定会有痛苦的。因此,对轮回产生厌离心。然后这样的厌离心可以引起解脱。

在声闻乘中,首先对万法的真相产生一个真实的智慧,然后再进行修持可以获得圣果。这也是断除四颠倒最好的一种方法。这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是


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由何而有恚?

意思就是说,在四种颠倒不存在的情况下,实际上的清净的、美丽的、可爱的……这些也根本得不到。如果得不到,那我们的贪心从何而起?我们的贪心是觉得这是好看的、可爱的、美好的,以这样的颠倒分别念而才会产生的。

而在本性当中,我们去观察四颠倒的时候,实际上没有不净的的,不清净的也没有,净和不净都是同等的。

如果没有不净,怎么会产生嗔恨心?嗔恨心是大多数对对境的不满,他的缺点、不美、丑陋、不合理等,缘不悦意的对境而产生。那本性中如果不存在不悦意的法,怎么会产生嗔恨心呢?

所以世间中最严重的就是贪嗔痴,其中,贪心和嗔心直接影响我们的解脱。如果有人真正懂得万法是净和不净平等、常和无常平等、我和无我平等,那时候所有的这些非理的、颠倒的就不会产生。

这是观颠倒品。

第二十四品 观四谛品

下面是第二十四观四谛品,四谛品主要讲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一品有很多需要学的。如果以后实在没有时间讲《中论》全论,可以讲第十八品和第二十四品,这两品很重要。在座的各位,如果实在没有学习的时间, 把这两品好好地学,也许《中观根本慧论》部分重要的思想应该能够清楚的。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如义。

以前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如果有些人不能了知什么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这两个道理不会分析的话,那佛陀所讲的甚深真如意义绝对不可能通达。

现在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可以看到好多人在讲经说法,这非常重要,也特别随喜,但最关键是在哪些情况下是空性,哪些情况下是不空的,比如说因果、轮回、三宝,这些的话,在哪种情况下确实存在,在哪些情况下一切都是空性。那么这两个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关系,如果不会分析的话,那甚深的佛法确实没办法知道。

所以我们很多法师,包括有些人虽然没有什么真正法师的名称,但名称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有些人,如果通过学习以后对二谛法门有特别深刻的了解。包括以前二谛讲得很清楚的话,在《解义慧剑》里面讲很清楚的,名言谛是什么样的,胜义谛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存在,什么情况下不存在。那么这样的到知道的话,那佛法的大义确实会明白的。

我经常这样想:当初上师如意宝如果没有讲经说法、或者没有摄受我们的话,确实我们可能会变成一个佛教徒,但是不一定懂得佛教最根本的思想,因为前面没有大德或者是一个上师没有引领我们的话,我们想依靠自己的智慧通达佛教的教义确实很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有感恩之心。传承上师为我们带来的思想,也许在这个世间当中,不管你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一定能得到。

刚才讲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也很重要,不依世俗谛不可能得到胜义谛。

下一个颂词中就讲到: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因为空性的话,有些人没有学好空性,反而认为一切是空性。现在禅宗中也有这样的狂禅,什么都不承认的 。现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些人上来直接学大圆满,直接学中观,这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你直接学中观的话,认为善、恶什么都没有,本来万法也没有。但你自己对这些取舍因果的承认认为是没有的, 吃饭、睡觉、走路这些不会空,这种邪见是特别可怕,所以说我们没有很好的了解空性,有些钝根依靠中观很有可能会被损害,就像咒术,善于利用的话,自己也可以得到利益,他方也得到利益。

同样的,毒蛇的头上有如意宝珠,如果你善于捉毒蛇,那就能得到龙王的宝珠,如果不善于,反而会害了自己。所以,学空性并不是没有风险,还是有风险的。因为你的智慧如果浅薄的话,就认为无善无恶什么都没有。这样很可怕。

当年月称论师继承龙猛菩萨的观点,还有一个月官论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旃札古昧,他继承无著菩萨的观点,以唯识为主。他们两个就唯识宗与中观宗不同的观点开始进行了七年的辩论。

后来不管印度东方还是北方,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通讯,但是因为这样的语言,还是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整个印度大家都很关注,他们两个为了宗派就开始辩论。后来有些牧童专门编了一些歌谣:奇哉,龙猛的观点也好也坏,也像毒药,也像妙药;无著的观点对大家都非常好,意思就是像甘露一样。牧童都编歌词来唱的,实际上到最后有不同的历史说法。

不管怎么样,月称论师按照龙猛菩萨的究竟观点进行分析,月官论师按照无著的思想。 其实这两位在那烂陀寺中都很了不起。在辩论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月称论师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月官论师有度母的本尊 ,他晚上就祈祷度母,看明天怎么回答。第二天他依靠度母的加持 对月称论师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时候,月称论师也没办法,他祈祷他的本尊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晚上给他指点。不如让两个本尊自己辩论。(众笑)

还有其它历史当中,旃札古昧是很了不起的。有一次,那烂陀寺的僧人请旃札古昧到那烂陀寺。当时他们当中也有一些辩论,因为旃札古昧是一个居士,出家人迎请居士不太合理,旃札古昧坐在后面的马车上, 他们就故意在他前面放一尊文殊菩萨的像,然后就迎请。迎请的时候,旃札古昧的诗学特别好,后面他就给文殊菩萨做了一个赞颂文,一边念赞颂、一边坐着马车接受僧众的迎请。那时候文殊菩萨觉得对自己的赞叹太好了,最后忍不住往后看。然后这尊文殊菩萨就叫转头文殊菩萨还是回头文殊菩萨,一直存放在那烂陀寺里,后来长期的存放,有这样的说法。

还有一次,有一个特别可怜的乞丐,她先跟月称论师要吃的,但月称论师是知足少欲者,也没有什么东西。后来又跟旃札古昧乞讨,他也除了一本《般若经》之外,也没有什么了,他就开始祈祷度母:你身上穿这么多好的。好像那乞丐说家里女儿出嫁没有嫁妆,然后旃札古昧就跟度母说:能不能赐予她一点,不然我也没办法。后来度母就把身上的璎珞全部脱下来,给了那个乞丐。我们知道,度母身上有好多好看的东西。后来那个度母像叫赤裸度母,这在可靠的历史当中是有的。

所以,这些大成就者为了调化众生,受持不同的观点,内部也有这样关于唯识宗和中观宗的辩论。月称论师是龙猛菩萨的继承者,月官论师是无著菩萨的继承者。当然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他们两个的观点可以合二为一。

佛教徒并不是一定要驳斥内部的观点,这并不是很重要。不管是禅宗、天台宗,还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根本没有必要内部打架。唯识宗有唯识宗的特点,禅宗有禅宗的特点,净土宗有净土宗的特点。很多人认为一定要超越:我是最好的!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很重要,佛陀的教义对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利益,应该这样来理解。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因为佛教的空性那么甚深,害怕一些钝根者不能接受,所以佛陀了知如此甚深微妙法后,暂时没有说法。后来经梵天和帝释天,以及很多人和天人祈求以后,佛陀三转法轮。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这些教证很重要的,不知道现在学院的辩论是怎么样的, 以前我们这些辩论,今天学的这些在以前很多的辩论场合经常用的,尤其是这一品中,好多内容非常重要。因为,只要是空性,一切都可以成的,只要这些法是空的,因果法也是成立的,前世、后世也是成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成立的,相违也可以成立,所有的安立,只要是空性都可以成立。

不是空性,那一切则不成。这些法都不是空性的,那就没有办法,我不是空性的,动也动不了,说也说不了。因为,我是空性的原因,我在这里是如梦如幻的说法。因为,你们是空性的原因,在这里可以吃饭。从一般世间的角度讲,吃饭,走路因为,是空性的原因都可以做到。不是空性,那一切的一切都不行。

这个教证,鸠摩罗什直接的翻译不是那么好懂,我在这里是以藏文的意译方式来给大家解说的,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中解释的比较清楚。《显句论》中的解释也不是特别的好懂,意思就是说,只要法是空性的,一切都是可以拥有的,一切都是可以非常合理的。不是空性,那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不能成立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有些人想:是空性怎么弄?因为,不空的原因我可以走路。不空什么都不能用。

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说,在所知当中有一法是真实的,那所有的法都不可能显现,正因为没有实法的原因,无边的法呈现都可以拥有,都是可以合理的。这个原因也是这样的。

因为是空性的原因,一切都可以成的,不是空性,那一切都不成,这一点大家应该好好的思考 。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