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独自承受
——听大德为抑郁的心灵松绑
母胎里的佛缘?
草原少年的四十年求索路
采访者:非常感谢堪布给予这个机会,与我们分享心理健康和佛法之间的关系。首先想了解几个关于您个人的问题:您是如何对佛教产生兴趣的?修习佛法多长时间?是什么时候出家的?
堪布:我从小就对佛教有兴趣,因为我出生于藏地的一个佛教家庭。99%的藏族人都信仰佛教,我父母也同样。所以,我从一来到这个世界起,就对佛法有信心和欢喜心。
我出家是在1985年,那时二十三岁,现在六十三岁,刚好满四十年。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在人世间,有三分之二的生涯都是出家生活。
采访者:也许您在母胎里就对佛法有兴趣了?
堪布:母胎里的事不好说,也不知道。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段时期比较特殊,在母胎中也很难听到佛号。再加上那时刚闹过饥荒,死了很多人,包括我的奶奶。所以,当时没什么胎教条件。
采访者:您所修的主要是什么法?您的老师是谁?
堪布:总的来讲,我修学的是整体的佛法,不分教派。出家后受宁玛派影响较大。
我的老师有好几位。小时候有位日嘎喇嘛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出家后,初期的老师是德巴堪布。后来到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主要依止法王晋美彭措。他老人家对我恩德极大,我跟随他十九年。法王圆寂之后,我继续对佛法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一边修行,同时也做一些翻译工作,直到现在。
采访者:在修学佛法之前,您的职业是什么?
堪布:最初的“职业”是放牦牛。我十五岁才开始上小学,在那之前,从童年到少年时期,我一直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日日在蓝天白云下放牧。在小学和初中时,我也畅想过将来去当一名医生,或者画家。后来读了师范学校,基本确定未来职业是老师。但是,在接近毕业时我就出家了,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职业生涯。
不过也可以说,离开师范学校后,我虽然没有成为社会上普通意义的教师,但是以出家身份,四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学工作,从未间断。从这个角度讲,我也可以说自己就是一名老师。
当初师范学校教给我许多世间知识,目标本就是要培养一名老师。如今,很多以前的同学都退休了,而我还在继续教学,这份工作始终没有放弃。所以,我出家后才有真正的职业,就是当老师。
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正在挣扎
采访者:下面就进入心理相关的问题了。您如何看待当今人们的心理问题?您是否接触过有心理疾病的人?
堪布:现在心理疾病患者非常多。前几年我去英国时,曾看到一项统计:每六到七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心理问题,包括亚健康状态。而在中科院最新发布的官方统计中,年轻人约有25%存在抑YU等心理问题。现实中这个比例可能更大,因为统计数据的样本比较有限,还有大量人群没有接受过检测,无法确定真实情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
日常生活中,我也遇到过不少有心理问题的人。尤其是在汉地的城市里,大部分人内心或多或少都积压着各种压力、执著和怨气,导致心态有些失衡。有的人表现特别极端,稍有刺激就情绪失控。比如,一提到某人或某地,他就立刻心生恶意、口出恶言。这种反应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产生情绪,那还可以理解,但有些人仅仅因为过去的心理阴影,就对那片地区都抱着强烈的排斥,甚至当成人生中最可怕的噩梦和心结——这类反应就有些过激了。这样的人,我有时也会遇到。
采访者:平时您的拜访者多吗?您每天除了自己的常规工作外,会跟信众接触、交流吗?
堪布:我接触的信众并不算多,即使有人拜访,相处时间也不长。比如有时我要面对百十来人,应他们的要求做些加持——通常都是全部排成一队,用经函逐个在头上加持一遍,匆匆忙忙,仅此而已。我每天都要忙着翻译、讲课,还要处理大大小小一堆事务,所以基本没有沟通的机会,无法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内心状态。
然而,在短暂的接触中,有时也能发现一些迹象,包括在藏族人中。以前我们藏地根本没有抑郁症、焦虑症这类概念,人们只会笼统地说“我有心脏病”或者“我心里不舒服”,这些症状放到现在,可能在医学上会被诊断为心理疾病。在我日常接触的人中,真正有过深度交流的并不算多,我也没有在这方面特意做过研究或访谈。但如果真去调查,应该会发现很多人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采访者:有些人特别希求您的加持,甚至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堪布:求加持的人有各种情况:一些人是因为虔诚的信心。我们藏地的老百姓一般比较喜欢接受灌顶、摸顶、加持,这是一种传统习俗。汉地和西方也有不少人对此很有兴趣。一些人可能有具体问题想要解决,比如身患疾病,或者心情郁闷,希望得些加持。一些人是在网上听过某位善知识讲法,心里有一定的好感,于是前往拜见。还有些人是慕名或跟风而来,甚至没计划过,只是看别人排队就跟着去了。此外,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与佛法结上一个缘。他们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来讲,都是基于信仰,才有这样的行为。
在汉地,儒家等传统思想强调尊师重道,佛教中也很重视对师长的恭敬心。现在世间很多人喜欢追星,总想找机会和明星见个面、合个照、握个手,心中怀有一种向往之情。这种情感也有点类似。所以,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普遍都有这种精神需求,可以说是一种共同的心理规律。虽然在真正的智慧观察下,这类行为有些是很有意义的,而有些似乎只是盲目迷信,但不管怎样,世间就是存在这样的现象。
采访者:即使您有时很辛苦,也会满足他们?
堪布:对。他们每个人都不容易,为了一次拜访,往往要耗费很多时间。我自己以前也拜见过一些高僧大德,当时的心情与现今对照,也有同感。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佛学院的事务前往某处拜会一位上师,但那位上师正在闭关,等了很长时间都没见到。当时我心里有些不理解,感到非常疲惫、失落。所以,我想人和人的感受是共通的,无论如何,应该尽量将心比心。
佛法背包里的“解忧工具箱”
采访者:如果遇到信众有心理问题,您通常以什么样的佛理来开导他们?
堪布:我在沟通时,通常先要从对方的具体心态和状况来分析。就像中医或藏医,医生给患者开药之前,先要把脉,观察各方面状态,了解详细的病情。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讲究应机说法,这很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执著点各有不同。
遇到有心理问题的人,如果有时间,我会尽量去分析他最大的苦恼或障碍,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去开导。有的人自私自利心太重,我就给他讲利他;有的人对名利权情过于执著,我就给他讲无我;有的人暂时听不进道理,我就简单教他念一念不动佛名号,或者修一修金刚萨埵心咒。
所以,沟通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对他们有所帮助。每个人的状态、痛点、问题根源、执著焦点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尽量细致地去分析,沟通才能起到比较理想的作用。
采访者:在这个过程中,您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法?
堪布:我以前经常去高校交流,发现很多师生都有一类问题:心里对某人某事怀有怨气,容易想不开,情绪不断积累,就像肿瘤一样越长越大。所以,我向他们推荐最多的,是佛教中调伏自心的方法。
比如,《入菩萨行论·静虑品》中的禅修之法,可以帮助他们从对自我的执著束缚中解绑,让心更加开阔放松;或者《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破除人我和法我的分析之理,对于智慧比较高的人,可以逐渐引导他们看清一切的真相;有时我也会讲一些公案。如果有人对伴侣特别贪执,佛经中也有对应的故事可用来开导:有一个人在伴侣去世后痴恋成狂,即使遗体已经腐烂,成为枯骨,还是抱着不放,后来依靠圣者的善巧智慧度化,当下破执开悟。这样的公案也可以启发很多人打破生活中的执念。
总之,我讲得比较多的是禅修调心、无我之理,还有一些简单的修法引导和公案。有些人就如瓜熟蒂落,稍一启发,就立马心开意解。以前有一个大学生,多年来内心一直备受痛苦折磨,但仅仅听了一个小时的佛法开示,就当场释怀了。一旦想通,过去的痛点就再也不能对他构成伤害。可见,当因缘成熟的时候,佛法还是很有作用的。
采访者:您在沟通时,除了开示佛法相关的内容外,是否会分享一些您的个人经验?
堪布:我多数情况下还是倾向于讲佛法,因为佛法是最管用的。有时对一些没有信仰、对佛法不感兴趣的人,我也会推荐他们看看心理学等方面的世间书籍。不过,我还是认为世间理论不如佛法剖析得那么深刻精准,不论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
以前我在读师范的时候,也对心理学有所涉猎,包括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法,但心中对这些理论始终存有不少疑惑。直到出家后学了《俱舍论》中的五十一个心所,才发现人的各种正负面的心理状态可以被观察得这么透彻。比如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忿、恨、覆、谄等二十种随烦恼,这些状态在论中一一有细致入微的解释和分析,每种分析都对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很大意义。
所以,在现实中,我也会根据情况介绍一些心理学、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消解自己的情绪会有一定帮助。同时,我也会融合自己修学佛法的一些体会和理念来进行分享。
采访者:您认为哪种法或者互动方式比较有效?您通常在什么场合与受众进行沟通?形式主要是一对一,还是对一个群体?可以举一些印象较深的例子吗?
堪布:以我在大学里的交流为例,通常演讲结束后,会有一个互动提问环节。在解答每个人的问题时,虽然是面向提问者一人,但现场其他人也会有同感。所以这也相当于对所有听众共同的回答,很多人可以同时得到一些收获。记得以前我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过一场演讲,题为《怎样面对痛苦》。过程中我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修法,来讲解应对身心痛苦的不同层次的方法,很多人听后都觉得比较有意义。互动中有人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问题,当时我们进行了很好的沟通。
一对一的形式主要是与各界学者的对谈交流,其中也包括一些心理领域的专家。比如去科罗拉多时,我就与当地的教授探讨过如何应对当今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各种场合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沟通方式都有。
有些场合确实令我印象较深,比如在泰国举行的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我们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儒家、道家等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代表,一起围绕如何追求心灵幸福、如何清除负面情绪等议题展开交流。其实,每种宗教和流派所阐发的观点,基本上都是殊途同归的,都在引导人认识负面情绪的根源。在这方面,有些宗教的理念确实是很好的。
我自己认为,要消解内心痛苦,归根结底是要认识自己的心。因为承受痛苦的是这颗心,制造痛苦的也是这颗心。不管是从心理学的层面,还是从大乘佛法的层面,只要深入剖析,找到心这个痛苦根源,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但如果不能认识到心的真相,我们在世间的痛苦就会永远无边无际,难以止息。
痛苦的共同密码:
想要的太多,能控制的太少
采访者:如果对某些人的帮助没有达到您的预期,您会感到沮丧吗?遇到这种情况,您会有什么想法?
堪布:这种情况也会遇到一些,但我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沮丧。因为我知道,世上任何一件事,并非我想做就能完全如愿。古今中外,任何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是真正要实现,总会存在种种困难。
比如,我尽心尽力培养一个人,结果这个人后来非但没有成材,反而给我的工作和事业制造了很大的违缘。在我讲经说法、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原本期望他能令自身和众生得到一些利益,但事情的发展却与愿望背道而驰。这种时候,我也只能以一种清净心,或者无怨之心来面对,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一切都是缘聚缘灭,因缘具足时会呈现好的结果,但因缘不具时也没有办法。
采访者:当一些内心痛苦的人向您分享他们的强烈情绪时,您是否会因感同身受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比如感到低落、哀伤,有种无力感?如果有,您如何对治?如果没有,是什么让您的心力如此强大?
堪布:这种时候可能任何人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尤其是当你面对一个极度痛苦或极度无奈的人时。比如说,在我们资助贫困学生的公益项目中,今年计划的名额已经满了,然而还是有很多人没帮助到。昨天就有一对非常可怜的母子找到我,但助学基金会实在无能为力,最后我就以个人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帮助。当时我看到他们家庭的艰难状况,还有脸上的愁苦神情,也有些动容。
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病得特别严重,有人精神濒临崩溃,有人生活本就困难,还欠了很多外债。我们毕竟是人,目睹这些情形,确实也会有一种无力感。总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我们无法把天下所有人精神和物质上的贫困全部消除。但是,即使自己不能彻底解除他们的痛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同时,我也会调整心态,少受外境的负面影响。即使我随之忧虑、随之痛苦,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因缘使然,如果因缘不具足,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他人的命运。世间人也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些人可能就是因为前世造了太多恶业,今生又不好好精进,这才导致了如今的后果。所以,我很希望他们自己能多忏悔、多努力。
总之,只要没有后悔,也没有实际困难,我会尽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采访者:关于佛教对心理疾病带来的帮助,您怎样看待?
堪布:我认为心理疾病要分成两类来看。有一类的原因是前世造过相应的恶业,比如将其他众生从高处摔下,或者故意杀死,令其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嗔恨。这种业力一旦在今生成熟,就只能承受痛苦的果报,即使依靠佛法也很难完全对治。另一类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缘,导致内心被焦虑、抑郁等痛苦情绪所折磨。对于这类患者,如果以佛法中一些甚深的道理来进行开导,很多人是可以获救的。
以前有个人就跟我说过,如果不是遇到佛法,他早就自Sha了。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他的整个人生,包括企业、家庭,几乎全部崩溃了,非常悲惨,但幸好后来系统学习了佛法,逐渐从黑暗中走了出来。所以,如果真正去学修佛法,很多人确实能得到极大的帮助。
采访者:一些心理疾病患者没有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是来佛法中寻求帮助,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堪布:学佛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选择专业治疗。我遇到的这类人中,大部分也会去找心理咨询师、找精神科医生、找中医,尝试各种治疗方法。这种情况也要讲求一点根基,与佛有缘的人,更容易从佛法中获得帮助。毕竟佛法中有些理念并不好接受,比如让你放弃自我、全心利他,这在大部分人看来是很不现实的。这个时代人们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主张“爱自己”,但实际上很多人爱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越是在意这个自己,就越增加痛苦。但如果把关注点反过来,多去关爱别人,自己反而会得到拯救。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规律。
佛法中有很多看似反常识的地方。拿中医打个比方,通常热病要用凉药来治,但有些高明的医生,反而开热药来以毒攻毒,见效往往更快。所以,世界上对治与被对治法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这背后其实有极为甚深的规律。我觉得,佛教中很多方法,跟医学中一些道理有类似之处,有自身独特的作用和效应。
当“爱自己”成为主流,
佛法为何用“利他”来治病?
采访者:您所接触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问题,是否存在某些共同成因?
堪布:不管是少年、中年、老年,大部分人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共同的成因,就是对自我过度执著。
现在各种媒介信息都在营造一种过度理想化的人生,让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事业、财富、感情应该非常完美,生活必须充满快乐和享受,然而,现实中这是根本达不到的。当过高的愿景与实际情况天差地别,差距无法弥补时,就容易产生落差感。这种落差在心中不断积累,就会触发很多痛苦。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心理问题最大的根源,就是我执带来的落差,不管男女老少。这种心态如果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世界在你眼中会慢慢变得扭曲。其实只要把心打开,世界原本就是很美好的;内心如果被死结堵住,即使你身在天堂,也会充满焦虑和痛苦。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除了极个别人是因前世业力导致心理疾病,大多数人的症结都在于对名利权情太过执著,同时对所执著的东西又无法得到。求而不得的时候,内在外在的各种压力就会纷至沓来,最后整个人像被埋进压力和情绪的粪堆之中,完全无力自拔,时间一长,身心就会开始崩溃,逐渐滑向堕落。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丧失面对生活的勇气,陷入恶性循环。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所以,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危机,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我经常劝一些内心痛苦的人去学《心经》、学中观,了解般若空性。如果明白了自己执著的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假立而成、毫无实体,原有的执著自然就会减轻。就像一个小孩因为得不到玩具而哭闹不休,甚至要死要活,但在大人眼中,这不过是个玩具,何必执著,即使得到也仅此而已。
归根结底,心理上的痛苦与执著自我有很大关系。如果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接受缘合则聚,缘灭则散,很多人会从中得到一些利益。
采访者:您的分析一针见血,一方面是我执的内因,一方面是外界的影响。
堪布:对,内心极度渴望,但外在却不如人意。想法与现实产生落差,就会开始抱怨世界、抱怨他人。尤其是现在很多人对感情特别执著,但感情的事往往难以掌控,不是你想怎样,别人就得怎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
这个世界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物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一切都如同河水一样不断向前奔流,背后自有一种推动力,在这种力量下,不论人还是物,都没有完全的自由。你希望家庭幸福、财富丰盛,但家庭由多个成员组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因缘,你未必能掌控,物质方面更不用说了。万事万物都随因缘滚滚流动,不断前进,如果你想强行控制,会非常痛苦。试图以个人的意愿去主导一切,是不现实的。正因如此,佛教才经常劝人随缘而行。学会随缘,是很重要的。
采访者:如您之前所说,贪心是一种幻想,得不到就会令人非常痛苦。
堪布:对,贪欲是很可怕的,它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一个特别美好的天堂,但是这个天堂你很难去到。幻想跟现实总是差别很大,但这不能完全怪别人。你自己也好,对方也好,彼此间的种种事情背后,都有许多复杂的因缘。只有各种因缘全部聚合,你所追求的才能得到。
所以,现在全世界虽有这么多人,但真正能“如愿以偿”的寥寥无几,只不过空有这种说法而已。
采访者:在帮助心理不健康者的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挑战吗?
堪布:困难总是有的,但重在坚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过程中都会遇到麻烦,哪怕是开车、出游这样的小事,关键是不要因为有困难就轻易放弃。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决定去行动,就应该坚持下去。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战胜各种挑战。
要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首先要看到他们的痛苦——是什么样的煎熬,让他们连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都不在乎?让他们顾不上家人和朋友,一次次伤害身边爱他的人?让他们失去对自己的控制,变得无惭无愧,甚至在众人面前做出极端的举动?理解他们被心理疾病折磨的痛苦,才能真正去悲悯和关怀他们。
作为学修大乘佛法的人,不管对方如何抗拒、责怪、不领情,我们都能接受,只要一心一意去帮助他就够了。如果相续中有真正的利他心,那任何挑战都可以尝试。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就像一位母亲看到孩子病了,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一心想把孩子治好。
大乘行者应该有一种勇气,不管遇到什么阻碍,都能跨越过去。想帮助别人,需要具备这样的心态,一方面要接得住别人的烦恼和痛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动力,不会停止前进。
苦不堪言,因为
从未真正“看见”你的心
采访者:相较于其他人,是否有佛学背景的人经过佛法的帮助后,心理问题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治愈?
堪布:这也不一定。有些人虽然没有信仰,但同样能快速吸收佛法中的道理。比如无我之理,这不是从信仰上讲,而是以逻辑得出的结论。虽然人人都觉得有个“我”存在,但通过推理分析会发现,所谓的“我”只是五蕴假合,并不真实。明白这个道理后,就能削弱我执,我执减少了,痛苦自然也会减少。这种理念,任何人理解后都能获得极大的启发,不论有没有佛学背景。
如果只是从信仰的角度来劝导,那确实是有信仰的人更容易被调化。但佛法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依靠信仰来成就的,是钝根者;依靠智慧来成就的,才是利根者。心理疾病患者中不乏智慧卓越、擅长分析、逻辑思维强的人,他们也许暂时因疾病影响而无法理性思考,但借助佛学中的逻辑推导,立刻就能发现,自己执著的只是一个虚假的幻相。就像一个人长期抱着个假的空壳不放,一旦看清真相,即使还存留着一些过去的习气,但至少也会开始慢慢放下。
所以,在我接触的人中,有时候非佛教徒比佛教徒还更容易点拨。道理一听进去,就像拨云见日一般,马上能从中了悟、心开意解。这样的人也是有的。
采访者:对于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哪些佛教理论或典籍中有直接的阐述?
堪布:首先是佛教中的“阿毗达摩”诸论典,其中对人的心灵世界有非常详细的阐释。我早年读师范的时候,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但后来学了《阿毗达摩俱舍论》,觉得其中的心理分析是最有启发性的。
如果稍有一些修心的能力,可以参考《大圆满心性休息》。这部论会教你如何让这颗在尘世中疲劳不堪的心得到安宁和休息。
《优陀那经》也很值得推荐。通过聆听佛陀在经中的教导,我们会了知无常的本质、贪嗔的过患。现在大多数人都看不清世间的真相,意识不到死亡随时会降临,一直在烦恼中耽执沉迷,正如经中所说“愚者无智慧,行如不死亡”。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通过佛陀开示的妙法,能了悟人生的真理。
《优陀那经》是从声闻乘的角度宣讲诸法的真实规律,而《菩萨地论》《学集论》《入菩萨行论》,则以大乘利他思想为导向,分析了我们内心的种种状态。学习这些经论,对减轻心理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采访者:密续中是否有对我们的大脑和心理进行分析的内容?
堪布:密续中确实有分析大脑、身体的内容,但在佛教中,更重要的是对心进行观察。
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相信唯物论,认为很多心理问题是由大脑功能病变而产生。我们也不否认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根本在于心。
要明白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圆满十七大续部和《七宝藏》等论著中,有非常深入的阐述。最重要的是,大圆满中有真正能让我们认识心性的方法。一旦认识了自心的真相,所有烦恼和痛苦,自然会烟消云散。这也是佛教中常说的“烦恼即菩提”,领悟了这个道理,心就会自然清净。这是很重要的。
采访者:佛法对心理健康确实有很大帮助,但听说也有人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精神出了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堪布:这种情况在佛教徒中虽有发生,但并不常见,对比修行人的整体人数,有心理问题的只占极小比例。即使出现个别例子,也不足为奇,就像前几天国内一位脑梗专家自爆:他天天治脑梗,结果自己也得了脑梗。这件事一时间引发了很多关注。也有肝病专家,一辈子治别人的肝病,最后自己却患肝病而死。世界上确实也存在这样的案例。
大多数修行人运用佛法解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问题,都是成功的。所以,个别特例不能代表什么。就像不能因为一个医生得了病,就认为医生没用——该看医生时还是照样要看。
佛教人群中,如果有人出现这种问题,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依照正规的方法来修行,有的可能是因为前世的业力现前,必须承受果报。总而言之,学修佛法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很好的修行人同样会罹患疾病,但依靠修行,他们自身并没有太多痛苦。也有一些情况,是佛菩萨故意以此为众生示现无常。
世间有些人习惯用个别特殊事例去推断整体,这是不合理的。比如,某个出家人破戒了,不代表所有出家人都不好;某个教师犯错了,不代表这所学校不行。不能以点概面去下结论,因为任何群体中,都有好的例子和坏的例子。而坏的例子,详细分析之下,也是由特殊的因缘所导致。另外,有些说法如果真正去深入调查,也许只是个谣言。新闻事件也好,大众舆论也好,往往是以讹传讹,编造之言到处流传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所以,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
给科学家的邀请函:
共建一座连接心理学与佛法的桥梁
采访者:现在有很多人在做心理健康和佛法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工作,请您给他们一些建议。
堪布:我认为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工作者,都是相当伟大的,他们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在对心灵奥秘的探索上,到目前为止,这些学科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研究方式大多停留在物质和感官的层面,很难直接触及更深的层次。例如,心理学对于人类心灵和情感的本质、状态、分类、来源,至今还没有一套特别扎实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个人认为,心理和佛法之间的对话,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要做这种跨领域的研究,首先最好多了解佛法的理论。这有利于心理学工作者看到专业领域之外的可能性。将心理学与佛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会发现现有的心理学理论还不够完善。比如佛教声闻乘中,就有对各种心灵现象更加系统、透彻的分析,相对而言更像一套完整的“心理学”。至于大乘和密乘的理论,则更为深入,直达本质。所以,建议有这方面兴趣的研究者,先花些时间参阅一下佛教经论中的相关内容,你一定会受到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的启发。
通过佛法,你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焦虑、抑YU等问题的根源成因,而且能掌握很多具体的干预方法,这也有助于建立一个更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心理问题与很多慢性病相似,不是吃一两次药就能解决的。如果你是高明的医生,就要对病人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的来龙去脉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然后才能从根本上对症下药。
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我也多次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过。以前我去澳大利亚交流时,就与悉尼大学的心理学专家讨论过如何改善学生的心态。当时我介绍了佛法中一些剖析自心、认识自心的方法,交流过程中我们彼此很有共鸣。现在心理学和佛法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实际的桥梁,如果真正实现了跨领域的合作,会给大众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内观自心的这套方法如果普及开来,很多人就不会一直被负面情绪束缚,至少能学会让心放松下来。一旦能够放下并安住自心,各种痛苦和压力会随之转化。如果没有对心的掌控力,即使外在的条件样样具足,内心的困扰也难以解开。
所以,我们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财富、地位、美貌固然值得向往,但一个健康正向的心态,其实对自己的人生更为重要。通过佛法中禅定、无我、利他等方式,我们的心会自然而然变得纯粹、清净、稳定,这种心态,会给予我们应对一切内外动荡的力量。
我刚才遇到一个带孩子的女子,她一直向我哭诉,自己的丈夫出轨了。为此她几乎痛不欲生,成天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我看她一副消瘦憔悴、凄惨可怜的样子,就劝她:“世界上除了你丈夫以外,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人和事。你应该先照顾好自己,不要再自我折磨了。如果一直放不下执著,只会把自己毁掉。”当时她身边的小女孩一直在玩手机,她的世界里没有这种痛苦,偶尔抬头看看妈妈的眼泪,又低头继续玩自己的。
我继续安慰:“你固然可怜,但完全有能力带着孩子好好活下去。你之所以这么痛苦,都是因为放不下心里的执著。但要说这件事有多么严重,其实也不算什么。你的遭遇在这个世上只是寻常不过的事,用不着这么难过。”当时她的情绪看似稍有缓解,不知最后能不能想通。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如果越不过去,就可能对自己绝望、对社会不满、将身体搞垮,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小就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智,长大后又受到外部世界飞速变化的冲击,所以内心很容易失衡。到了某个程度,人就会崩溃,而一个人的崩溃,又会直接和间接地波及整个家庭。所以,心理危机也是这个现代社会的危机。
我们藏族人常说这样一句话:“没有钱可以,没有健康的心不行。”确实,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失去,但一定要护住自己的心。即使在监狱里,也有人活得很开心,他的天也没塌掉,虽然处境不好,但是心态很好。而有些人明明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却把内心套上枷锁,作茧自缚,不得解脱,这才是真的可怜。现在很多人情绪波动非常大,今天还一切正常,明天就像发了疯一样,什么都受不了、看不惯,有时比狂象还厉害,恨不得摧毁一切。这种状态是很危险的。
采访者:有一些人的心理疾病看起来好像已经痊愈,但后来又复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堪布:这种情况并不是真的痊愈。他的心中依然埋着症结,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再次爆发。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彻底消除,只是暂时被压伏而已。如果问题重新冒头,可能会更加严重和猛烈。
所以,佛法始终强调要调服自心。心安一切安,心安一切乐,只要心能安定下来,一切都不再是问题。如何让心安定呢?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向内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就会发现它在哪里都找不到,无色、无形,没有丝毫实质。既然连心都不实有,哪里还有真实的痛苦呢?
我前阵子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如今,‘爱自己’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口号。然而,真相是,‘自己’根本不存在。若能领悟这一道理,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当时点赞率很高。爱自己是很重要的,但大部分人都不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自己,更不明白如何真正爱自己。抱着这个虚幻的自我紧紧维护,并不是真正的爱;相反,把自我放下,让执著的心渐渐放松,就会自然而然获得安乐喜悦,这才是最大的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