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戒论》浅释 

——智者走向解脱之教言


此处当尽己慧以略语,明释三戒律仪之要义,

如理取舍鲜明之教言。因吾劣意浅学之过失,

若有未证邪证之词句,本尊智者师前诚忏悔。

以上为礼赞、立誓、忏悔偈,接着于此宣说所讲之法:即是一切诸佛之遗迹、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础、所有二障垢染之对治、珍爱佛教及欲使闲暇人身有意义者之无上津梁——赞戒论。

此论分三:甲一、题目及造论分支——初善首义;甲二、着重赞颂二种福德与劝勉守戒——中善论义;甲三、祝愿祈请造论者暂时与究竟一切所愿称心如意——尾善末义。

甲一(初善首义)分二:乙一、宣说题目;乙二、造论分支。

乙一、宣说题目:

本论云:赞戒明辨取舍论。

释:高度赞扬一切功德之基础戒律如意宝,从而可使智者心目中明辨应取持戒之功德、应舍破戒之过患。这是此论所讲之内容。总说命名之必要,如佛经云:“若不取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分别来说也有使三种根基之人通过题目获得不同领悟之必要。

乙二(造论分支)分四:丙一、唯有善知识方可开示断绝暂时与究竟恶行之圣道而主要赞其慈悲功德;丙二、思维利害颠倒、愚昧无知之众生而断除傲慢;丙三、颂扬无垢律经为本师与教法而心生欢喜;丙四、以欲学净戒之发心宣讲摄集一切善妙功德之戒律而立誓。

丙一、唯有善知识方可开示断绝暂时与究竟恶行之圣道而主要赞其慈悲功德:

本论云:

慈悲主尊一切上师知,愿速救脱非理作意途。

唉自无始熏习邪道者,如我浊人之行心生厌。

释:诸佛初中后一切功德之因——菩提心之根本大悲心,不是空话虚言而是从心坎深处对一切众生犹如独子之母,令自相续生起增上生决定胜

之根本的慈悲大主尊,好似善妙亲友般的一切三恩德殊胜上师明知,如此我以恭敬诚信之心一缘专注祈祷。即悲心是初中后一切功德之因。如《入中论》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长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如何慈悲呢?如颂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祈祷原因何在呢?因为一切罪过的根源即是净乐我常非理想法的真实 作意,因此祈祷愿(诸佛菩萨上师)急速救护自他一切众生摆脱颠倒劣道及欲解脱者从魔障违缘唯一之门非理作意的歧途中获得解脱。藏文中“让”字无实义。也就是说去除净乐我常和祈祷获证菩提是一种意思,如《宝性论》云:“净乐我常者,究竟功德果。”对于总的三有、分别的一切器世间显现,从内心深处生起厌离而发出感叹为“唉……”,如颂云:“于凹凸器世生厌离,于谄诳有情生厌离。”如何生起厌离心呢?自己及与自己相同的众生漂泊于以佛的慧眼也无法照见其边际的轮回中,无始以来因无明、邪见而于层层黑暗笼罩的三有中反复熏染恶习,我和我所见的邪道者,正如略疏中所说“惑时寿见众生浊”,思维如我一样的五浊恶人之行为犹如狂风暴雪般炽盛,从而自心生起厌离,所以从现在起乃至菩提果之间诚心诚意完完全全唯一依靠究竟皈依处上师。上师乃殊胜福田,如《密集续》云:“十万劫佛陀,当知不比师,诸劫一切佛,皆由依师成。无有上师前,成佛吾未说。”

丙二、思维利害颠倒、愚昧无知之众生而断除傲慢:

本论云:

具相师前已受利乐源,如同珍宝璎珞美饰戒,

然换一碗豆粉许骤乐,如此严重愚昧诚可笑。

释:一切经续中所宣说的具相引导者善知识的法相:别解脱中《三百论》云:“具戒了知律仪轨,悲悯病人眷清净,勤以法财饶益众,如此上师当依止。”菩萨乘中《二十颂》云:“具戒慧力上师前,应当受持菩萨戒。”密乘中《道次第论》云:“示道具藏圆灌顶,具传精通续事业,窍诀暖相共八种。”在这样的堪布上师面前已受一切功德之基础戒律的学处,之后谨慎护持则宛如精美的珍宝饰品一般。释尊也曾说:“净水沐浴商主子,瞻匐花鬘涂妙香,系于彼者之头上,极其悦意倍庄严。如是具足净戒者,多闻净戒皆圆满,具有功德诸佛子,身著袈裟更庄严。”《起现经》中云:“世尊赐教言,戒为我庄严,涂上戒芳香,金宝之耳饰,愚者有何用?”又经中说:“如于尸头顶,装饰金花鬘,无戒著袈裟,见后不生信。”华哦论师也说过:“所谓离患胜庄严,净戒乃为胜庄严,如此庄严无遗失,无畏无夺之庄严,故当护持此净戒。”《辩答宝鬘论》中也说:“何为最胜美妙之庄严?即是清净圆满之戒律。”因此说戒律是自他一切众生暂时利益与永久安乐的殊胜源泉。(阿罗汉)萨革拉说:“极赞财圆满,转生妙天界,获等持出离,此戒果广大。”如同珍宝璎珞一般的精美严饰戒律是极为难得的,最初应恭敬受戒,得戒后本应如守护如意宝般地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护持,以恭敬心恒常精进守护。然而末法时期的形象僧人们却将其(戒律)换为无有实质、容易毁灭等犹如一碗豆粉一样具有骤时欢愉感受的境识乐触,如此严重的愚昧无知者实在应感惭愧,诚实令人感到可笑。如颂云:“某地愚牧童,无价如意宝,兑换三碗饭。”内心中对此感到十分遗憾。间接也指出如是所化对境的众生极难调伏。乐触无有实义之理,佛经中说:“依靠贪欲不净行,如同罗刹食肉女,以及丑女皆能作,一切黄牛与驴马,豕犬狐狸及骆驼,大象羊只悉亦可,智者断除诸贪欲。依贪摧毁清净戒,广闻布施苦禁行,恒时放逸增罪业,故欲解者舍女人。”又说:“贪欲无常恒受责,极其痛苦灭安乐,在家诸恶趣之因,愚者恒时依贪欲。”弥勒菩萨也说:“莲花出淤泥,最初极悦意,后不欢喜彼,喜贪亦如是。”《四百论》云:“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

丙三、颂扬无垢律经为本师与教法而心生欢喜:

本论云:

一切稀有增上定胜因,无垢律藏之别解脱戒,

佛说此乃佛陀与佛法,世尊悲悯此戒留人间。

释:具有宿世善缘者,在三有之中获得一切稀有罕见的增上生人天安乐和决定胜三菩提之因是戒律。佛在律藏中说:“吾之诸比丘,具清净戒者,欲获善趣果,如以布遮易,解脱似撩布,垂手便可得。”《教比丘经》中也说:“此戒最胜乐,此戒解脱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又如《别解脱经》中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趋入解脱城,戒如阶梯也。”《入中论》云:“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明确一切三有之处无有实义后,能说的无垢圣法及所说的律藏两方面已胜过外道之别解脱戒如意宝是指明圣道的佛陀,因其为自相续所受持的学处,所以它也是佛法。我们娑婆世界宛如白莲花般的殊胜导师释迦牟尼佛亲口说此乃佛陀与佛法,如经中云:“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本师敬郑重,僧众前宣说(赞颂)。”尽管世尊的色身已趋入寂灭的法界之中,但是他悲悯一切众生而将其事业之代表此戒律圣法延续留存于人间,乃至五千年佛法住世期圆满之间将一直留住。导师的追随者及欲如理如法求学戒律的补特伽罗想到如今已值教法期之时,应思维现世的一切显现、轮回中的一切琐事无有实义而以佛欢喜的戒律紧密护持三门,并生起如上弦月般的喜悦之情。

丙四、以欲学净戒之发心宣讲摄集一切善妙功德之戒律而立誓:

本论云:

若有欲学净戒善缘者,则定欢喜闻思佛教义,

以欢喜心引出妙功德,无勤之中获得三学德。

释:在当今这个时代,倘若能有既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庄严也不是希望摆脱怖畏、成办善愿,而是了知(守持净戒)可将自己从三有的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戒如大船的道理之后,希求解脱、欲求学具有四种功德的梵净行学处清净戒律的善缘者,则他们一定会欢欣喜悦地听闻、思维共同五明尤其是内明佛教因果乘教典的意义,从而可获得遣除无明黑暗必不可缺唯一之因、三种智慧中最殊胜的闻慧以及断除增益的思慧之明灯,以对教法强烈的欢喜心便可引发出善妙的功德,无勤之中自相续会获得三学的功德。三学的功德前前可引出后后,后者可增上前者,三者相辅相成。其誓愿越坚定欢喜心会越增上,追随誓言如刻于石上之花纹般的高僧大德之殊胜足迹,其理如《毗奈耶经》中说:“诸比丘,若持戒则可长住禅定,若修禅定则可长住智慧,若修智慧则定会断除贪嗔痴,自心清净,获得解脱。”

甲二(中善论义)分二:乙一、广说善恶取舍之分类即赞颂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础净戒;乙二、劝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实对治法。

乙一(广说善恶取舍之分类即赞颂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础净戒)分三:丙一、以取舍各自分类而真实赞戒;丙二、别分持戒之方法;丙三、与之相关语结文。

丙一(以取舍各自分类而真实赞戒)分三:丁一、思维现世所生苦乐而应取舍之理;丁二、思维死时所现景象而应取舍之理;丁三、思维死后来世苦乐而应取舍之理。

丁一(思维现世所生苦乐而应取舍之理)分三:戊一、思维因难以成办无勤而生之理;戊二、思维果集多损害而增欢喜之理;戊三、思维破戒必受世尊及众生呵责并于追悔中死亡之理。

戊一(思维因难以成办无勤而生之理)分二:己一、破戒者于失望之中多遭横死之理;己二、持戒者无勤之中获赞颂利养之理。

己一、破戒者于失望之中多遭横死之理:

本论云:

贪著恶劣女人愚痴仆,其心遭遇天魔求财物,

以贪漂泊大地如饿狗,多数不成反而冻饿死。

释:女人是极为凶恶残暴的。(此理诸多佛经中有明说,)如《月灯经》云:“极大怖畏之绳索,乃为难忍女人索,是故诸佛皆未赞,依止贪欲及女人。此道无法证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犹如极嗔之毒蛇,一切智者舍弃彼。”《念住经》中说:“女人祸害根,毁坏现后世,若欲利己者,当舍一切女。”又经中云:“愚者为财毁,不求解脱道,愚痴贪欲者,毁坏诸自他。”《三摩地王经》中说:“为贪诸愚者,依靠腐女身,将成劣众生,彼堕恶趣中。”又如颂云:“此道无法证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犹如极嗔之毒蛇,一切智者舍弃彼。”因此贪著今生来世一切祸害的唯一因恶劣女人之愚痴者已成了女人的奴隶仆人,这种低劣之人完全是由非理作意引起做出卑鄙之事,他们为了维护女人的情面、合其心意而欲求获得财物。本来凡贪著欲妙障碍解脱的一切违缘都属于遭受天魔,尤其他们因心中生起谋求财物的念头而破戒,则其心必定遭遇到欲天为主的魔王摧毁,毫无自在,因而经历千辛万苦、百般周折去海中取宝,包括从事放牧、垦荒、耕地、割草、伐木等在内的事务,想方设法求得财物,心中日日夜夜分析筹划,白天不闲、夜间不眠奔波忙碌,恒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一条十分饥饿的野狗一般虚度人生。但如果无有福德,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财产受用及一切所愿,反而自己最终在贪图寻财中冻死、饿死。总而言之,极为多数的人在惨遭恶缘、步入歧途中死亡(横死),我们现量可见的实例不乏其数。因此尽力对诸如此类的现象生起深深的厌烦心十分重要。如颂云:“贪缘生忧愁,贪缘生畏怖,舍弃诸贪欲,何有忧畏怖?”

己二、持戒者无勤之中获赞颂利养之理:

本论云:

以法调伏自续持律士,如大圣者美名遍世故,

种种财富无穷悉聚集,未寻即获少许不受缚。

释:除了上面宣说的之外,具有善缘的修行者自相续的一切罪行以善法调伏,即具备驾驭、威慑之势并且自相续如理如是受持如海三藏唯一源泉律藏的圣者高僧大德犹如明灯一般照亮了解脱道,这样的大士虽然身居于胜解行地,但因受持清净戒行的加持力如同住于净地大圣者(文殊、观音、金刚手)三部怙主一样,其美名声誉必将周遍于世间,如龙界、人间、天界等三有一切处,调伏众生的广大事业充满整个虚空界。因此,此等大士必定恒时受到天人供养、君主承侍。尽管他未希求暂时的所需用品,但以布施及护持净戒之功德力,大至地区、眷属、珍宝、马、象,小到微乎其微的用品,种种财富受用应有尽有,皆无有穷乏、无有衰损,无需勤作悉聚集,轻而易举便获得。如《因缘品》云:“受赞得财物,后世趋善趣,希求三安乐,智者当持戒。”又经中说:“贫者得出家,获供脱贫穷。”华哦论师也曾说:“虽然未说亦未赞,所需受用却渐积。”又佛经云:“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吾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如是补特伽罗相续中不会滋生大的贪欲,因未以贪心寻求而如理如法即获得闭关修行口粮的少许衣食,所以自相续不会受到非法之因束缚。

戊二(思维果集多损害而增欢喜之理)分二:己一、破戒不得救护、多出衰损之理;己二、持戒圣者赞叹、增上极喜之理。

己一、破戒不得救护、多出衰损之理:

本论云:

染上破戒过患无心者,一切圣者护法亦远离,

前有财富耗尽如水泡,精勤无义逐日渐衰损。

释:破戒是今生众多衰损的根源。本来诸圣者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慈母对儿子般慈爱悲悯、恒时垂念,但是自相续染上了破戒这一严重过患,不辨取舍道理、好似体内无有心的愚痴者因被严重破戒过患所障蔽而将于数劫中不得面见圣者尊颜,一切圣者以及继承、护持、弘扬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恶的男女相诸事业护法神亦将远离他们,并受到谴责、不得救护。《呵责破戒经》中说:“舍利子,犹如狮子中住狐狸,转轮王中之石女,诸天众中之猴子,龙王中之贫穷者,具天眼者中之盲人,大鹏鸟中之水蛭

。舍利子,如是我声闻中若住有破戒比丘,成百上千天人见后,个个极不欢喜,不仅说彼魔使不可参加长净解制之事,而且称其为魔王唆使。彼人听闻胜妙正等觉佛法后,若宣说于诸在家人,则会令许多对佛教无信心之鬼神、天龙、夜叉放声大笑,并说:‘如骏马群中住野马,此罪孽深重、又覆又藏之比丘为何尚坐于此(僧众的)垫上?’如此劣人以为诸众不见不知己(之恶行),此乃自欺欺人。且看,此乃人天世间之盗匪。”《毗奈耶经》中也说:破戒有十种过患,即为导师佛陀所呵责,诸天众称其为盗匪等以恶名呵责,为诸持梵净行之同参道友呵责,如理作意时也遭自己呵责,理应受依法呵责,臭名远扬四方八隅,不能听闻未曾听过之法,遗忘曾听过之法,不生地道证悟功德,于追悔莫及之中死去死后随入恶趣。如萨革拉说:“善施为得子,与妻不净行,比丘滚巴亦,与母猴邪淫,世尊呵责之。”又说:“男根若入于,女人三门(口、肛门、阴道)中,不可复重罪,毒蛇缠比丘。”因此,以往昔世代中所造的善业之果以前所拥有的少许财富受用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全部耗尽无余,如同远道客人的路粮或水泡一般瞬间便会消逝。贪求未来的受用而辛辛苦苦、百般劳作,但无论如何精勤所获得的受用也无有实义,年复一年、月复一月,非但不会繁荣昌盛反而却越来越贫穷,越来越饥寒交迫,日渐衰损。对此也应生起强烈厌离之心。《入中论》云:“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己二、持戒圣者赞叹、增上极喜之理:

本论云:

广闻具戒大士如宝藏,无勤获得世间诸众赞,

名副其实具有善缘者,衰老之时亦增欢喜心。

释:广泛听闻、深入思维、精进修持如海经藏,并且相续中断除了自性罪、佛制罪一切恶行,具有清净戒律的殊胜大士是一切善妙功德的源泉。譬如,若打开装满珍品的宝藏门,则可随心所欲择取(珍宝)。同样这些殊胜大士无需百般辛勤劳作便可获得世间上以无与伦比的显官要员、高僧大德为主诸众的赞叹颂扬以及天人遍散鲜花称赞供养。《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何人恒时敬信佛,彼终不会舍戒学,何者不舍戒学处,具德者赞具德者。”这种赞叹并非是表面上的无义空谈吹嘘,如同三界导师佛陀受到人天诸众的赞颂一般的确名副其实。本来一般人必将要感受苦谛之根本老死痛苦,但具有广闻博学、高深智慧、清净戒律等贤妙功德的那些善缘者不仅不会因青春已逝、思绪紊乱、智慧浅薄而悲伤苦恼,而且因无欺因果之缘起力到了韶华逝去、衰老年迈之时,想到即将而至的来世安乐幸福亦会更加增上欢喜之心,其欢喜心可堪比初地菩萨的欢喜。如《广戒经》云:“善持梵净行,勤修圣道者,寿终得安乐,犹如脱病苦。”《别解脱经》中说:“多闻赴林中,年迈时安乐。”

戊三、思维破戒必受世尊及众生呵责并于追悔中死亡之理:

本论云:

恒时不具净戒之青年,染上破戒过患佛亦责,

世间诸众宣种种恶言,老死之时生起大悔心。

释:恒时被恶行所缚,不具有一切功德之本清净戒律,自心犹如野马般难以调伏风华正茂的年青者若沾染上破戒的过患,则一切众生之怙主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亦了知他们已毁坏了今生与来世,并会予以严厉呵责。如《别解脱经》云:“无足无法入道路,如是无戒不解脱。”又《地藏十轮经》云:“欢喜失戒罪业者,听闻大乘胜德后,为名利故诩大乘,如驴披着狮子皮。”经中说:“迦叶,所谓比丘者,摧毁诸烦恼,故称真比丘;摧毁我执见、有情见、生命见、保养见、补特伽罗见、士夫见、女人见、孩童见、妇女见,故称真比丘;以戒修身、以慧修心,无有恐惧、渡过三有河、远离诸大种、无有坏聚见、无有怖畏、住于无畏道,故称真比丘。迦叶,有者不具此等法,自诩为真比丘,彼等乃假相比丘,是胜解信而已,我非彼导师,彼亦非我声闻。迦叶,多数罪孽深重比丘可毁灭我圣教,九十五种稀有见者(外道)、一切邪魔不能够毁灭我教法。又我圣教中所出现无有定解劣慧愚痴者可毁灭我教法。”又说:“我此圣教中将出现愚蠢者、贪欲者、为贪恋所缚者、非法邪见者、无有定解者、懈怠者、妄语者彼等可毁灭我教法。”又《呵责破戒经》中说:“舍利子,于身披我仙人法幢(僧衣)之破戒比丘甚至跨入经堂中一步亦不开许,何况是使用水器、坐凳等。何以故?舍利子,彼非正士乃人天世间之盗匪故;舍利子,彼非正士乃世间人天诸众应摈除之处故;舍利子,彼非正士乃世间人天诸众之怨敌故,可称其为罪业之友;舍利子,我开许为人天世间一切众生传法,舍利子,然于失戒、失行、失命、坏见之诸破戒比丘,我以手示摈除,见我亦不许,何况说于此教法中一日、一夜、一刹那共处(前来听闻佛法)。何以故?舍利子,譬如污秽肮脏腐烂不堪之蛇尸、狗尸、人尸等臭气熏天,天人诸众根本不会与之共同嬉戏,且若见之便会远离躲开。舍利子,与此相同,诸智者亦应知,若见如蛇尸般之破戒比丘,亦应远离舍弃,不应与其一同进行 吉祥长净定时长净解制仪轨。何以故?如是愚蠢者长期受害、无有利益、不得安乐、恒遭痛苦,为同等者及其他人控制、堕入邪道、皆不吉祥故。彼等不恭敬具有净戒比丘,不是沙门而自称沙门,非持梵净行而自称持梵净行,彼等可毁坏 羯磨、长净、解制等一切事。舍利子,我此圣教中恭敬持净戒比丘,彼等若见破戒比丘,则定远离舍弃。何以故?舍利子,应当明知持戒比丘之钵盂、法衣等若与破戒比丘之钵盂、法衣放在一处,则如掺杂毒一般。舍利子,我四种威仪(行、住、坐、卧)宁愿住于布满蛇尸、狗尸、人尸之处。舍利子,然我与破戒比丘、失行、失命、坏见者共住一日一夜一刹那,甚至仅仅弹指间同住亦不欢喜。”如此世间上的诸人天众生喜欢谈论破戒的公案,散布流言蜚语。按世俗风气,所有的人们都会到处宣扬令敌欢喜、令亲痛苦(有关破戒者)的种种恶言。如《教比丘经》云:“不持净戒常见者,世间一切诸众生,内心皆不欢喜彼,且以恶语谴责之。”这些人受到种种谴责,不知不觉已到了衰老之时,他们感受剧烈老苦的同时,忆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过,此刻内心备受种种痛苦逼迫,最后死亡临头之时,一方面心中恋恋不舍财、子、妻等,但彼等也不会跟随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种 堕罪必将堕入地狱遭受种种痛苦折磨。因此必定会生起炽燃烈火般,或如骏马也不能赶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应精进护持净戒。《毗奈耶经》云:“追悔中死亡,死后堕恶趣。”此外,宣扬众多恶语之理,如全知无垢光尊者说:“寻求寂灭解脱菩提者,最大违缘魔障狡诈女,诸众侮辱违背圣教理,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何者虽已趋入闻思修,因遇女人从而失此法,见与未见异熟无可量,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何者虽已趋入利他行,因依女人名声将受损,事业不成无能利有情,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虽为智者然却遭众讥,因失希求无法利他众,失毁行为遭受俗人笑,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虽为 肃者然已破律仪,护法远离众天不欢喜,以重罪故现后受痛苦,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虽为贤者然却增贪惑,现世迷乱任意享欲妙,恶劣影响罪垢染他人,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虽具信心出离勤修法,若遇女人今生失自在,失解脱道永漂轮回中,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虽为真实入定诸禅师,因遇女人善法皆失损,远离神山游荡闹城郊,当舍祸害根源诸女人。”

丁二(思维死时所现景象而应取舍之理)分二:戊一、持戒之功德;戊二、破戒之业感。

戊一、持戒之功德:

本论云:

无误取舍因果持戒士,死时勇士空行作迎接,

称说善来趋入此善道,往生极乐刹土增安乐。

释:对七种或十种业因导致增上生、决定胜之果的道理断除怀疑,生起诚信而无有谬误、精确细致地取舍总的分别的因果、受持净戒的殊胜大士今生与来世都会享受安乐,当死亡来临之时,他将出现遍满虚空界的空行地行持明者、勇士空行众指引道路作迎接的境界,并称说:“善男子,善来,您所趋入的此善道是通往极乐世界或铜色吉祥山之道。”于是(具足净戒之人)便自由自在地登上用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优质绫罗绸缎铺设的柔软舒适之阶梯,犹如变魔术般瞬间往生于痛苦之名亦不闻、远离器情诸衰败、无上善妙之极乐清净刹土中并增上了无比安乐。不仅仅发愿而在相续中尽力生起佛菩萨所赞颂的此境界至关重要。如《圣者大鼓经》中说:“帝王,汝之子犹如丢唾液般地舍弃以珍宝、耳饰、镯钏装饰之六万王妃及好似仙女般婀娜多姿之女子,真稀有!了知一切贪欲无有恒常,证悟好似仙女般婀娜多姿之女人犹如唾液一样,并说:‘真稀有!一切贪欲无有恒常、稳固、持久。’后舍俗出家,于此娑婆世界成佛,佛号释迦牟尼。大王您变成乐匝哦童子又称世间诸众见喜。于此世间,怙主(佛陀)显示涅槃后佛教隐没之时,又过八十年,您成为持慧比丘,不惜生命发掘此经。又过一百年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尔时汝能显示众多广大神变,住于八地,一身住于极乐刹土,一身化现安住于兜率天,从怙主弥勒菩萨处请问此经(《大鼓经》)。”龙猛菩萨说:“我此往生极乐刹。”圣天论师也说:“去呀圣天去,光身赴净刹。”《入行论》中说:“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以及如同华云侍者之公案那样(因守持净戒、发清净心,最后直接往生佛刹)。

戊二、破戒之业感:

本论云:

未能如理取舍犯戒者,死时恐惧狰狞狱卒说,

恶劣有情趋入此劣道,杀叫声中身拖铁刺原。

释:未能如理如法取舍并违犯一切善妙功德之本无上解脱圣道戒律之学处的这些愚昧无知、罪大恶极者到了命终死亡之时,身量相当于十三个普通人的身高,獠牙毕露、牙关紧咬、双足发出踢踏声等十分恐惧、面目狰狞、令人毛骨悚然的阎罗狱卒们,怒冲冲、恶狠狠地说:“你和像你这样恶劣愚痴的有情,(在人间已经)轻毁了佛陀教言、损害了佛教如意宝、不取舍因果、积累了众多恶业,今天理应趋入如此恶劣之道中。”说完后破戒者面前即刻出现可怖的三险地四恐怖声,及气势汹汹、煞气腾腾“打打杀杀”的叫声等,处于这种迷乱境界中,狱卒在其颈上套着黑索,用铜铁手指刺入其头中,身体被拖到遍地布满铜刺铁刺的许多平原、山谷中。如此罪孽深重之人将堕入寒热地狱中感受难以堪忍的苦痛,理应对此恶业境现生起厌离之心。《念住经》中说:“何者若以强烈贪心忆念非理女人,以邪念而邪淫,则彼死后将堕入邪道恶趣,感受无边地狱痛苦,于彼处遭受种种危害折磨。因其以 作已积集业感召,其感受力十分强烈,即遭受以火烧身、兵器砍杀、盐水浇烫、重病缠绕,此等所说之苦感难以想象、无法衡量、不可比喻。如是地狱有情皆由自心迷惑,乃至所造罪业未灭尽或断尽之前,将于数十万年中感觉烧焦之苦。从地狱中解脱后以 顺后受业感召,不转生为饿鬼旁生,而转生于同缘分人类中。转为人时,亦将成为贫穷者、山野者、寂静者、畏怖者及山野者之奴仆,恒时罹患众病。”《三摩地王经》云:“破戒堕恶趣,多闻不能救。”《入中论》中也说:“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丁三(思维死后来世苦乐而应取舍之理)分二:戊一、总说持戒功德及破戒过患;戊二、分说黑业白业之果报。

戊一(总说持戒功德及破戒过患)分二:己一、顺福德分守戒之乐果(持戒功德);己二、以贪心见女人之过患(破戒过患)。

己一、持戒功德:

本论云:

虽无出离发心所摄戒,然以清净善愿守戒者,

将成天女围绕之天子,享受圆满五欲生极喜,

释:本来出离心所摄的一切善根是解脱之因,菩提心所摄的一切善根是成佛之因,但是除了某些圣者高僧大德之外,未精通三藏教典、未被圣者怙主(善知识)摄受之人,暂时虽然于自相续无法守持能解脱有寂二边、彻见三有一切痛苦的出离心及愿将诸众生安置遍知佛果的发清净菩提心所摄的善妙戒律,然而,如果以发清净善愿获得增上生功德之心守持解脱道阶梯的别解脱戒乃至仅仅现在受持斋戒等少分戒律者,则其果报必将转生于天界,在诸多饰品严饰、舒心悦意、美妙庄严的天宫中,变成精通技艺、相貌端严、见而生喜、青春年少的天子,四周围绕诸多妩媚可爱漂亮的天女供养承侍,在自己寿量未尽之前将一直享受不可言表、安乐无比、十分圆满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并且生起极其喜悦之情。如《胜者智慧经》中说:“欲获善趣当持戒。”《别解脱经》中也说:“趋入善趣者,渡河之桥梁。”又《广戒经》云:“虽耳未闻眼未见,持戒之人趋善趣。”但是因为这不能趋至究竟解脱之干地,所以他们仍然需要重新入道。因此我们不应为得善趣安乐的善愿守持戒律,必须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而受持净戒。

己二、破戒过患:

本论云:

二身虽未接触犯淫戒,然以贪心眼看少女行,

恐怖阎罗用以燃烧沙,反复涂入眼中真痛苦。

释: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你甚至不应以眼看女人。”如是作了遮止。所以说,虽然未以男女二个身体(二根)接触,没有染上(意乐等……)分支圆满违犯淫欲根本戒的过患,然而若未以稳固的出离心紧紧护持自相续,以贪爱之心引起眼看豆蔻年华少女的身姿行为,则其异熟果报将是:面目狰狞、凶狠恐怖、行为粗暴的阎罗狱卒们,气汹汹、恶狠狠地用以火舌炽热燃烧的铜沙铁沙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在恶业众生业力未尽之前反反复复涂入他的忍耐力极弱的眼根之中,真是痛苦难忍,以此分别的痛苦业感境现也应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念住经》中说:“具戒者若以非理作意看女人,则将(以热沙)烧其双目。”此外布敦仁波切也说:“见女若生非理意,眼为烈焰铜水烧。”

戊二(分说黑业白业之果报)分二:己一、略示持戒、破戒之果报;己二、广说其分类。

己一(略示持戒、破戒之果报)分二:庚一、唯以持净戒得功德;庚二、以破戒过患堕恶趣之理。

庚一、唯以持净戒得功德:

本论云:

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

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释:何者具有福德善缘且自相续未被破戒罪行所染污,如理如法地受持一切功德之本清净戒律学处如意宝,则此人虽然无有一分其他广闻经典、断除增益的深思以及纯熟串习法义的修行智慧等种种不同增上生、决定胜之因的功德,但在死亡降临之时,他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等无比清净之刹土中。其因为:大慈大悲导师释迦牟尼佛教法之根本即是戒律。以奉行持戒这一善法之因所生与得地菩萨同等缘分的稀有安乐之果绝对无有欺惑、无有迁变,此乃空性与缘起不相违背或无欺缘起境现之自性,是如海一切教派的无上特法,这是世尊以知处非处智力所发出的狮吼声。如《三摩地王经》云:“纵然精通一切法,若以闻慢不持戒,破戒必将堕恶趣,多闻无法救护彼。”

庚二、以破戒过患堕恶趣之理:

本论云:

若无净戒守护自相续,外表装作广行闻思修,

无利漂泊轮回恶趣处,具贪愚者满业受痛苦。

释:若无有能够以真实出离心所摄的清净戒律如理如是守护自相续,断除罪行,那么仅仅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庄严,外表上装模作样地广泛进行听闻佛法、思维他过、希求诅咒降伏等观修忿怒本尊等等增上贡高我慢勇猛威力之事,但实际上正法与自相续已背道而驰,(如此而行)非但对成办来世之永久之计无有任何利益反而极为有害。通常罪孽深重之人在呼吸间便会显现今生来世各种业感的痛苦,尤其是此处所说的造大罪业者或依靠密法而造严重罪业的人将堕入金刚地狱。或者虽未堕入金刚地狱也会堕于恶趣深渊之中,于无数大劫中感受痛苦,最后若暂时从恶趣中获得解脱,但因自相续无有出离心、菩提心等清净种子,所以必将犹如水车之轮、瓶中之蜂一样始终接连不断地流转于六道险地之中,漂泊于轮回恶趣之处。其因为:在他人面前进行欺诈诱骗,肆意贪执欲妙及世间八法,具有贪心、卑鄙劣行的愚痴者终生依靠正法积累严重罪业,他们定将以罪恶 满业感召漂于轮回恶趣之中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佛藏经》中说:“舍利子,譬如阉割之人非男亦非女,破戒比丘与彼相同,非在家亦非出家,寿终后直堕地狱。”

己二(广说其分类)分三:庚一、分说持戒往生净土、破戒堕入地狱之理;庚二、持戒无勤得财、破戒转生饿鬼之理;庚三、持戒天生具有芳香、破戒于不净处转为旁生之理。

庚一(分说持戒往生净土、破戒堕入地狱之理)分四:辛一、总说生处;辛二、别说生处分类;辛三、生处资具等差别;辛四、以未来后世之苦乐劝生欢喜与厌离。

辛一(总说生处)分二:壬一、持戒功德;壬二、破戒过患。

壬一、持戒功德:

本论云:

具戒将生广大莲花中,具足相好殊胜庄严身,

享用佛法无漏甘露味,严饰种种珠宝真欢喜。

释:恒时具有令佛欢喜的清净戒律之补特伽罗,死后将往生于一由旬或闻距许具数千花瓣的广大莲花之中。这时受持净戒之大士具足胜妙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极其殊胜、无比庄严的身体,诸人天龙等也无法堪比,如此端严的身相令人见而生喜。以其福德力而感享用佛语或佛法喜宴,犹如无有有漏习气之天龙胜妙甘露美味,身上严饰绿玉、吠琉璃

之璎珞、臂环等种种珠宝饰品,发出悦耳的响声,内心中生起无漏悦意之感,真是欢喜。

壬二、破戒过患:

本论云:

呜呼破戒烧热大地上,庞大柔嫩劣身倒栽行,

饮用难忍沸腾铜水液,各种兵器砍割真痛苦。

释:因作者对破戒者所感痛苦果报,内心中生起强烈厌离而用“呜呼”感叹语气词。破戒之人将堕入地狱,倒在燃烧一肘高火焰的熊熊烈火并散发出浓浓黑烟的大地上,因其身体以所积种种不善业所感。诚如《念住经》及《涅槃经》等佛经中说:“恶业众生每一身体长达五由旬至八万由旬。”地狱众生每一身体此南赡部洲也无法容纳,十分庞大臃重,又极为脆弱(忍耐力极弱),犹如即日初生的婴儿身体一般柔嫩。投生为如此恶劣之身的有情以各自业感头朝下倒栽而行,如是难忍的痛苦之因是以出家人形象享用茶、稀饭等僧众饮食。其异熟果还有:狱卒将多如海洋的滚烫铁水铜水灌入它们口中,它们也是不由自主地饮用这些难以忍受、炽热沸腾的铁水铜水熔液,燃烧内脏而感受痛苦的同时也分别遭受宝剑、锯子、短矛等各种兵器的砍割刺杀,真是痛苦不堪。故以降临头上的此等种种痛苦业感也应生起强烈厌离之心。《俱舍大疏》云:“诽谤净戒者,苦行仙人者,彼等倒栽行,唯堕地狱中。”又经中说:“迦叶,有懈怠者,不持净戒者,失坏沙门功德者,虽身著袈裟,不生恭敬之心;迦叶,有名为损害沙门色相之众生孤独地狱;迦叶,此孤独地狱中,彼等身为比丘形象,衣装燃火,头上燃火、钵盂燃火、坐垫燃火、卧具燃火、所使用之物皆成损害,成为大火,火焰熊熊盛燃,一切沙门之色相(所见)皆成损害。何以故?如是身语意皆未清净故,即身语意不清净众生便成为一切皆不清净也。”

辛二(别说生处分类)分二:壬一、持戒功德;壬二、破戒过患。

壬一、持戒功德:

本论云:

具戒大士庄严无量宫,十万幻化天女赞供养,

与诸佛子勇士众会中,相互研讨佛法真欢喜。

释:具有清净戒律的大士将往生于殊胜的清净刹土中,于圆满具足一切欲妙、天然珍宝组成舒心悦意的庄严无量宫殿中,诸佛所幻化的成千上万天女以抑扬顿挫的各种妙音合理地赞叹他们的功德并作供养。此外,还与诸位登地佛子勇士众会聚一堂,在集会中,不是一次而是反反复复相互研究讨论深广三乘佛法,一切地道断证功德犹如夏季河水涌涌难抑,澎渤向上,自相续中真正地生起了无比欢喜之情。萨革拉说:“不失持戒者,恭敬于三宝,涅槃住彼前,死时将立即,转生于天界。”

壬二、破戒过患:

本论云:

破戒童子燃烧铁室中,业力所现恶劣罗刹食,

恐怖狱卒猛呼打杀声,受此灭头之苦有何感?

释:无心愚昧盲目的破戒童子死后将随业力所牵堕入号叫地狱等中,在充满沸腾铁水、燃烧烈火的铁室之中,由恶业之力所感而显现为恶劣、凶狠、残暴的罗刹,獠牙毕露,饥不择食地啖食、吞食它们,发出匝腭声,感受如是痛苦之同时,极为恐怖、令人畏惧的阎罗狱卒大军凶猛地呼喊“打打、杀杀”,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大声音,遭遇如此毁灭头颅内脏之痛苦、恐怖,该会有何等的感受?因此我们应当思维,从今起忏悔罪业,精进修持。否则,如萨革拉所说:“若妄说神通,虽不乐受报,兵器砍头颅。”

辛三(生处资具等差别)分二:壬一、持戒功德;壬二、破戒过患。

壬一、持戒功德:

本论云:

具戒善士如意树园中,仅以意念享受饮食饰,

具足受用财如化乐天,听闻美鸟善说悦耳歌。

释:具有清净戒律、堪为法器的善缘高尚大士所转生的任何刹土都是悦意珍宝自性的环境,在金银根、干、枝组成,并有出生一切称心如意所需之物的如意树严饰、赏心悦目、见而生喜的园林中,无需以身语勤作仅仅以意识念及便可享受百味甘美饮食、甘露、蜜酒等,佩带长短璎珞等各种各样的身体装饰,意念后立即具足一切所欲所求的财富受用,犹如化乐自在天随意可幻化出所需财物一般无勤中便可获得。同时可听闻到羽色美妙、具妙音歌喉的八哥等众多鸟类,以悦耳动听、令人舒心悦意的歌声宣说四法印等善说。因此我们应当如寻路粮般地精勤持戒。《弥陀庄严刹土经》中云:“出有坏,若我证菩提时,我佛刹住菩萨众,遍满金、银、珍宝、珍珠、琉璃、海螺、碧玉、珊瑚、水晶、石精(金刚钻石)、红珍珠等,一切珠宝、花、香、鬘、涂香、宝沙、妙衣、宝伞、宝幢、幡、灯、歌、舞、乐音等,如其所愿圆满成办,因造诸善根故,发心(动念)后即刻现前,若非尔,我不得现证圆满正等菩提,不成佛……”如此广说了仅以意念便可获得一切财物资具。

壬二、破戒过患:

本论云:

破戒劣人身穿利戈上,凶恶女人拥抱烧内脏,

乌鸦鹰鹫昆虫食脑髓,感受难忍苦时有何法?

释:与上述内容相反,染上破戒过患的下劣之人将转生于不悦意痛苦的恶趣之中,身体穿在火焰炽燃极其锋利的三尖铁戈上,从肛门、足、掌心向上穿透,并被令人心惊胆战、十分恐怖的凶恶女人紧紧拥抱,而且体内燃火焚烧了心肺腹等所有内脏。同时,具金刚喙的乌鸦及具锐利铁喙的凶猛鹰鹫、昆虫等前来食饮他们的脑髓,啄食他们的眼油,感受如此无有穷尽、难以忍受的痛苦之时有何办法呢?思维此等痛苦,应当对以前所造的罪业生起追悔之心。《念住经》云:“邪淫转生铁柱山,攀爬并为女人燃。”又《智慧无量广大珍宝经》云:“何人行邪淫,死后堕恶趣,遭锋利铁刺,穿透及烧苦。”《五学处功德经》中也说:“具贪邪淫之人,现世有生之年行邪淫,死后来世堕入大号叫地狱,之后渡过无滩河两岸且有八十由旬高的铁柱山,十八指长树枝利刺向下悬垂,十二闻距高的身上燃火,火焰向上,爬山至六十由旬,此时恒时以各种兵器相互砍杀,数千年中攀爬于树刺上。此外,狱卒执持兵器击打彼等,彼等一边哭号一边头朝下坠落,坠落时,燃火三尖矛从其头部穿入,从肛门穿出,感受如是痛苦,恒时哭喊号叫,并需于八十由旬铁瓶中住一大劫,为周身布满余烬之狱卒所吞食。”

辛四(以未来后世之苦乐劝生欢喜与厌离)分二:壬一、持戒功德;壬二、破戒过患。

壬一、持戒功德:

本论云:

具缘净戒大士等流果,行善增上殊胜诸如来,

梵音赞叹右手置其顶,授记现前成佛真欢喜。

释:照亮解脱道、具有善缘、自相续受持清净戒律的大士以同行等流果所感,现世也是行持善法,受持净戒学处,其果亦越来越增上。因此具广大威力四圣者之主的殊胜诸佛如来也以六十种梵音赞叹赐予安慰,同时舒展由百种福德所成如象鼻般的右手置于其头顶并予以成佛之授记:未来于某时某处现前成佛,佛号某某,所化眷属之数等。如此获得八地时也具足无生广大法忍及十种自在,真是无比欢欣喜悦,犹如获得无上佛果一般。《一万二千大云经》中说:“阿难,此乐匝哦童子亦名世间诸众见喜,于我涅槃后过四百年成为比丘龙,广弘我教法,最后于极净光世界中成佛,佛号为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慧源光如来。”

壬二、破戒过患:

本论云:

失毁戒律业重之有情,恒受毛骨悚然地狱苦,

人寿无法衡量解脱时,闻到如此怖声更忧愁。

释:随恶业所转之时失毁了戒律如意宝,罪业深重之众生,其恶业异熟果现前时将转生于十八地狱之中,恒时遭受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严寒酷热等众多地狱之苦逼迫。狱卒们发出呼吸声说:“以人间寿量无法衡量其解脱的时间,人间岁岁月月、朝朝夕夕、多年已逝,而未能从地狱中获得解脱。”听闻到诸如此类残酷恐怖的声音,此时地狱有情更加感到灰心绝望、极其忧愁。因此我们应当思维此理。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又云:“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

庚二(持戒无勤得财、破戒转生饿鬼之理)分二:辛一、不转饿鬼之理(持戒功德)辛二、转生饿鬼之理(破戒过患)。

辛一、持戒功德:

本论云:

具戒大士来世生何处,美味饮食衣饰等财物,

无勤之中自然会聚集,赡洲纵遭饥荒亦不穷。

释:具有究竟无上安乐唯一之因清净戒律的大士来世无论转生于任何处境,具六种甘美妙味如神馐般香甜可口的食品以及牛奶、蜜酒、甘露等种种饮料无上的丰富饮食受用,以及身上所穿所佩的都是如美妙天衣般轻飘柔软乐切大氅等鲜艳夺目的人天衣裳、耳饰钏镯等轮王及报身服饰等用品之自性一切财物,在无需辛劳勤作之中自然而然便会聚集获得。其因为:即使南赡部洲的所有众生遭受饥馑灾荒痛苦业感,但是具有净戒的任何人亦不会成穷困潦倒者,何况说在无有衰败之时感受贫穷之苦呢?如前所引经中说:“贫者得出家,获供脱贫穷。”及:“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吾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

辛二、破戒过患:

本论云:

破戒愚者恐怖饿鬼中,身居许多凶恶阎罗众,

具四倒识饥饿之众生,必受烧焦内脏无量苦。

释:破坏决定永久大计之戒律学处的愚笨者,将转生于令人毛骨悚然、十分恐怖、恒时唯求饮食的饿鬼界中。在每一极其庞大饿鬼的身体上居住了许许多多凶狠恶毒的阎罗众及其它众多饿鬼,具有果树饮食、河水、季节、日月四种颠倒意识遭受饥饿痛苦之饿鬼众生皆得不到饮食,或者虽然得到也无法进入咽喉中,或者虽进入少许但到了夜晚必将感受烧焦所有内脏从口鼻之中冒出浓浓黑烟等等众多无法衡量的痛苦,寿量长达五千年或一万年等。因此,我们从现在起严谨持戒至关重要。如前所引《三摩地王经》云:“为贪诸愚者,依靠腐女身,将成劣众生,彼堕恶趣中。”世亲论师也说:“火中饿鬼漂云游,发出高高惨叫声,有些口中燃大火,颈如针眼腹似山,恒时感受饥渴等,以致烧焦身枯萎,有些吃食呕吐物,其余吐物亦难得。”

庚三(持戒天生具有芳香、破戒于不净处转为旁生之理)分二:辛一、不转旁生(持戒功德);辛二、转为旁生(破戒过患)。

辛一、持戒功德:

本论云:

希求善道有缘诸童子,生生世世熏染戒妙香,

一切合成俱生之香气,扑鼻乐受胜过天人香。

释:希求增上生、决定胜善妙圣道,具有殊胜法缘的补特伽罗自相续中受持清净戒律的童子者,生生世世之中身体会熏染上戒如意宝所发出的沁人心脾的妙香,由所积福德之力其果成熟于外境用品之上,一切通过配合而成的香及檀香、沉香等俱生之香气芬芳扑鼻,遍布整个大地、四面八方,可产生的安乐感受真正已胜过天界诸天人所具有的妙香。此理如《因缘品》中所说:“花香随风飘,根檀香亦然,戒香虽无风,芳香遍四方。”《教比丘经》云:“不敷冰片香,当涂戒胜香。”又《般若摄颂》云:“三界之中悦意香,不违出家戒涂香。”世亲论师也说:“具无上戒香,善趣无穷尽,花鬘香不遍,涂香亦不生。”

辛二(破戒过患)分二:壬一、犯第一僧残罪泄漏明点等破戒之真实异熟果;壬二、分说与菩萨乘相违故应断除之理。

壬一、犯第一僧残罪泄漏明点等破戒之真实异熟果:

本论云:

失毁身精明点劣缘士,多生累世沉溺不净泥,

感受浓烈臭气所逼迫,种种昆虫食身真痛苦。

释:以贪心失毁庸俗身体内的精气或精华白明点、违犯三戒学处而断绝了善缘的劣缘士夫,不止一次而是在许许多多世代中反反复复周身完全沉溺湮没于充满屎尿等稠密肮脏不净物淤泥渣滓之中,感受十分浓烈、难以忍耐的恶臭气味熏染。一切时处为此等痛苦所逼迫折磨之同时,各种不同种类黑头白身的成千上万昆虫刺食着他的身体,这种感受真是痛苦不堪。此理如《毗奈耶经》云:“何人若于悲佛教,以轻视心稍违越,彼将为苦所束缚,如砍竹林毁芒林,此罪遭受大国王,严厉惩罚不可比,非理若违佛教言,转旁生如翳树龙。”《念住经》中说:“男人于男人行邪淫,死后堕入恶趣之众生,多转生于地狱中受众多痛苦,以作已积集业之力感召而生此等损害,即彼众生堕地狱,头发燃火、周身燃火,为如金刚般坚硬之身所持(拥抱),似空中撒沙般将其诸支分、极支分皆粉碎,以不善业死而复活,又燃火怖畏之男人,使其生恐惧,彼见深渊堕入其内,彼住于空中,芝麻许光明亦无有,并具炽燃喙之鸟前来将其身断为数节,解脱后又堕于地上,具炽燃嘴之狐来食之,至彼骨穷尽,复生出,解脱后诸阎罗将其置于燃火铁罐中焚烧。乃至其作已积集之恶业未断尽前,于数十万年中受焚烧、粉碎之苦。后从地狱中解脱,复以顺后受业不转生为饿鬼、旁生而转生于同缘分人类中。若生为人,则彼以贪欲邪淫之等流果所感,毁众妻,一妻不成,或去他人前。”又云:“何人以邪命,稍许维生计,彼沉于粪坑,昆虫将食之。”

壬二(分说与菩萨乘相违故应断除之理)分二:癸一、具大悲佛子思维中有死苦而不舍明点之理;癸二、思维大密持明捷径密道中必不可缺而应舍泄漏明点之理。

癸一、具大悲佛子思维中有死苦而不舍明点之理:

本论云:

以贪失毁身精一明点,聚集数亿弱小中阴身,

无法投生感受死亡苦,大悲佛子岂能不舍彼?

释:若二众生互相以强烈贪爱之心而失毁或泄漏身精一白明点,此时聚集了数以亿计为苦所迫、以饮食为乐、受用贫乏、无实有身体的弱小中阴界众生,它们为获得身体犹如腐肉上的苍蝇一般密布集中于寻香胎门周围,然而除了个别能得到身体外,其它全部无法投生而灰心绝望,以此为因,必定重新感受如死亡般的痛苦。那么,知一切众生为父母,并诚心立誓或自诩承担众生之苦、已发二种菩提心之士、大悲尊主诸佛之意子大菩萨,以及宣讲大乘经论、肩负弘法利生事业的高僧大德们,为何不舍弃失毁彼明点呢?理应舍弃。若不舍弃则如《别解脱经》中说:“损害他众非沙门。”损害他众,在大乘任何宗派中亦不得闻,何况得见,故应励力精进。不损恼并饶益有情是诸菩萨之特法。泄漏失毁明点损害中阴身之理是《日月双合续》等续部中所讲内容。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略说:“如网罟捕鸟一样,父母双运之网捕捉中阴身,成千上万的无数中阴身犹如夏季腐肉上聚集苍蝇一般集于父母双运胎门口,父母感受安乐时它们不由自主地从母亲阴道入胎。”有些虽未获得实身,然却转为其体内的寄生虫。世亲论师说:“无数极其贪执浓烈香味的微小短命之众生,它们死亡之时将以业力成熟转生于寄生虫类。”如此,多数感受死苦之外难得躯体。我们应当思维此理并谨小慎微。

癸二(思维大密持明捷径密道中必不可缺而应舍泄漏明点之理)分七:子一、泄漏明点乃转生金刚地狱之因故应舍弃;子二、乃证悟验相之障碍故应舍弃;子三、思维其毁坏智慧密道蕴城即丧命之过患而舍弃;子四、顿悟方便道者需依下门助缘之理;子五、究竟解脱道不需观待只依方便之理;子六、以意伺察双运光明非圣道正行之理;子七、为成就者所传之甚深耳传故随时随地应保密。

子一、泄漏明点乃转生金刚地狱之因故应舍弃:

本论云:

若有欲修捷道善缘者,为命亦须守第五堕罪,

若毁堕入金刚地狱中,解脱时亦绝无仅有矣。

释:如今藏地雪域所有的男女老幼,尤其是上师僧人中无有一人未受灌顶,获得灌顶后,灌顶之命根即是誓言,这已成了多数人的口头禅了。此(誓言)唯一依赖于其根本明点。因此,倘若有欲求以解脱之(教言)、成熟之(灌顶)二种方式趋入,并修学即生便可获得解脱之捷道金刚乘密宗、堪为密法之法器的善缘利根者,入密乘后一切证悟验相及悉地之根本即是明点。所以,为了至关重要的无价之宝生身性命亦必须守护,绝不能失毁泄漏明点的第五条根本堕罪。《时轮金刚》云:“若失明点者,犯第五堕罪。”若问未守护(此条)将如何呢?失毁誓言者必将堕入所有一般痛苦不及其百分之一的金刚地狱之中,感受炙热之苦,寿量长达十亿劫。《照明续》云:“失毁根本罪,不勤求复者,堕金刚地狱,诸普通地狱,苦合不及彼,十万分之一,千佛之光芒,菩萨诸事业,恒作亦无利,十亿劫之中,彼不得解脱。世间若毁灭,弹指间迁余(转他世),故法极谨慎。”此处对下劣者(指漫长之时)用否定词说无解脱。然而,因有为法皆无常之故最后终究有解脱之时,但亦是绝无仅有矣,思维此理后具智慧者不应犯失毁誓言之罪。

子二、乃证悟验相之障碍故应舍弃:

本论云:

若失所依甘露月明点,则失能依双运智慧故,

障碍证悟产生众罪业,金刚持众亦应舍弃彼。

释:倘若失毁了双运智慧之唯一殊胜所依甘露本体皎月明分自性的菩提心明点,则如无器之水一般,必定失毁能依现证法界双运智慧。因此,众多经论注疏中一致宣说泄漏明点定会障碍证悟顶乘无倒之密意,或是成为最大的魔障违缘,从而产生众多难以堪忍的严重罪业。因此,已经精通此等之理并受持学处、圆满诸功德的具三金刚上师

持明众亦应舍弃泄漏明点而应守持彼者。此理又如《空行心滴》中说:“自然觉性之所依乃四大之身,身之所依为风脉明点,风脉者亦摄于因之明点中,因之明点乃四大之精华,亦即觉性之所依,是无别而住,四大各具功用故平等而住或增长时,身体无恙,获诸圆满功德,四大若以他缘紊乱则其功用不平衡,则相互影响致四大不调,而现各种疾病及违缘,失毁五大而死亡者,障碍修行,不能趋入无漏寂灭,故不失因之明点至关重要。此明点乃四大之精华,故若不失而增,则诸悉地由此而生,轮涅诸苦乐亦依其作用而现,故此不失而增乃要诀也。”

子三、思维其毁坏智慧密道蕴城即丧命之过患而舍弃:

本论云:

精进修持智慧密道时,若失细微明点芝麻许,

则毁众多身界空行城,彼人丧命具有极大罪。

释:一般来说,(失毁明点)不仅与共同密乘道相违,尤其是精进修持第二秘密灌顶、第三智慧灌顶道之精华在自身方便的基础上修持上门解脱道、下门密道之时,不用说常常反复泄漏明点等,甚至若失毁细微明点如芝麻许之量,其堕罪则摧毁了众多自身金刚蕴城风脉明点之自性三身或身语意之自性蕴界,因此乃一切功德之源,即(清净脉)勇士(清净风)勇母等。总之,自身本为勇士空行之坛城,所以说失毁芝麻许明点,尽其数量将毁灭百万勇士空行城,并且与其真正丧失性命一样具有不可言说的极大罪过,甚至在梦中也不能失毁,因明点是密宗誓言之自性,所以应当舍弃(泄漏明点)。世俗之身体乃是佛之坛城,如《明界续》云:“本基中现迷乱力,总摄四大之坛城,风脉精华无二中,如来种子字而住,五轮佛父佛母相,三脉乃为三身性,外即五蕴之身体,内即五毒烦恼性,密即五身之自性,极密乃为五智慧。外即五大种自性,内即五大佛母性,密即五部空行也,极密乃为五妙慧。外即五轮之本性,内即五种明点性,密即五种文字也,极密乃五部空行。一切脉界乃勇士,空行佛父佛母刹,此身真正佛坛城。”又《明灯论》云:“本净智慧力,现五大外境,摄执五大光,未解执著彼。五大精华身,相辅而生成,血肉脉明点,文字身智慧,外即五大种,内真五佛母,密即五空行。外即五轮性,内乃五明点,密即五文字,极密五空行。外即五蕴身,内即五毒惑,密即五身也,极密五智慧。故舍明点者,彻失密乘戒,十万劫之中,感受地狱苦。”

故说自身于如来坛城中本来任运自成,诸脉界明点乃真佛勇士空行,若失芝麻百分之一许因之明点,则十万空行将悲哀痛哭;若未失则受出世间诸圣者之相助。持明者虹藏大师的伏藏品中也说:“若失明点精华肆意行贪欲,彼乃空行勇士命根故失声痛哭,乃为誓言之根本故失三戒,乃身之精华故容颜光泽渐衰退,乃命之精髓故每失一次其寿便减七日,是故不失明点极为重要。”因此应当小心谨慎。

子四、顿悟方便道者需依下门助缘之理:

本论云:

何时通达实相大净等,具足无念无漏之戒律,

五轮之风明点自在时,尚需解开脉结之助缘。

释:何时共同地道功德已趋于究竟,正法完全融入自相续,大密乘正见密要正行修法无有错谬地现前,已如理如是无误地通达了本体实相三清净四平等无二无别的大净等实相,一切现有诸法显现为大乐,并且断除了包括细微在内执著庸俗之相的一切分别念,真正具足了无分别念、明点无有泄漏、甚深圆满次第之戒律,能取所取二脉(精脉、血脉)之风全部进入中脉智慧法界中后,顶、喉、心、脐、密处五轮中一切所行之风全部变成智慧风。因为风所行之处即是明点所到之处,所以与此同时明点也获得自在。总而言之,证悟平等之见、具足有相自身方便、风脉明点获得自在之时,尚且需要遣除解开微细脉结之障碍,增上证悟境界,所以要依止具足法相之业手印(空行母)作助缘。依此道而修行之特法(力)所ܘ的众生以六根见闻觉知等,但愿都能灭除他们的苦因及苦果,有病者病愈,着魔者除魔,消除身体的疼痛,去除内心的痛苦、解脱意愿的违缘,消除贪嗔痴分别念的苦因,获得增上生直至佛陀之间安乐的乐果,相续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的乐因。但愿一切受用成为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愿依靠三宝谛实力加持使这些发愿能得以实现。

再有,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也是同样,从小至微乎其微的随福德分善直到究竟一切种智浩如烟海的无漏善之间的善根,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的众生,凡是他们以六根结上缘,都如前一样发具有实义的大愿,虔诚祈祷三宝。

这以上自他交换的内容已经讲解完毕。

接下来修自轻他重,在思维自他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屡屡串习,达到纯熟程度以后,就要在付诸实践上行持自轻他重,处在凡夫位也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像仁慈瑜伽上师那样,这来自于世俗菩提心修炼达到纯熟的力量。而真正的自轻他重,(登地以上才能做到,)证悟见道的智慧同时现前四平等性义,也就是证悟到自他胜义离戏平等性、证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证悟佛与众生平等性、证悟我与佛陀平等性,在那时,才到了能直接成办他利的开端。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在初学者的阶段,必须通过修炼世俗菩提心来实现自轻他重。

斩断我执的方法,包括以方便斩断和以智慧斩断两种,首先要以方便斩断我执,也就是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途径,最初依靠方便来断掉自私自利的分别念,随后凭借依靠方便的方便生证悟胜义的智慧把我执斩草除根。起初,反反复复修行、抉择世俗菩提心,然后要着重修炼胜义菩提心。对于一己之私的心念,是通过世俗菩提心压制、依靠胜义菩提心根除。作为一个行人,毕生当中的实修法仅此菩提心就已足够。

我们要清楚,不管享乐受苦都要转为道用。身为一个人,绝不会永恒快乐或恒常痛苦,都是偶尔快乐偶尔痛苦,苦乐交织。当我们拥有快乐或遭受痛苦的时候,要把它变成菩提道的本体。倘若痛苦没有成为行道的障碍,那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因此,身为菩萨,如果自己幸福安逸,会看成是不欢喜的事。当我们自相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这些安乐之因时,不可执此不放,要想到:这些会因为我一念之嗔而毁于一旦,所以为了使之永不失毁,提前就要布施给有情。当处于痛苦之中,受到麻风、天花等疾病折磨,着魔中邪,被晦气所逼,诸如此类的不幸此起彼伏,也要像在修皈依时那样,认识到这是三宝的大悲所致,心里想:我生生世世当中所积下的不善因、后世所要感受的一切业果,依靠三宝的大悲,在今生今世就得以成熟,但愿以我一人的这种灾难替代天边无际一切有情感受的所有苦楚。当生起贪心嗔心等苦因时,也要想到这是三宝以大悲警告暗示我还有要舍弃的烦恼,但愿依此承担起一切有情的贪心等所有烦恼,从而使一切众生的贪欲等所有烦恼和业成熟于我的相续。这样一来,不管是苦因还是苦果,都转为道用,成为菩提道的助伴,进而使无数劫的罪恶得以清净,使资粮得以圆满。

再者,当目睹破戒等恶劣的修行人时,要对他修施受法,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守戒必须依靠对治,好比乌鸦不敢吃活蛇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丧失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对治,就不可能导致弥天大罪之因的堕落。又如当碰到死蛇时,就连乌鸦也会如同大鹏鸟一般为所欲为。同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对治,那么微故细过也会成为堕落的因,由此可见必须要增强对治力。作为追随雄师般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的菩萨我,好似幼狮,对于一切所对治的堕落,要提高心力,坚忍不拔。如果对于自己严守戒律等进而使别人守戒等心怀耽著、傲慢、实执,那就是魔业了,因此务必予以断除。就这样发自内心自他相换。

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为八风所动的威力以后再修自轻他重,心里思维:我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得解脱也罢,地狱、饿鬼、旁生等六道众生的痛苦理当由我来承受忍耐,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等博施给一切有情……

对于上从有顶下至地狱之间的一切有情,修知母、念恩,萌发想要报恩的念头。在希望他们离苦时念念想到:但愿所有众生远离三苦的苦果及贪嗔痴等烦恼的苦因,以及由它所引发出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随后虔诚祈祷三宝。即便这样也无济于事,但愿速在当下一切众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心态和行为来取受众生的苦因及苦果。如果有一个必定能成熟的办法,那我甘愿代替一切众生的血肉、骨骼、病痛、死亡等,如果堕落到地狱之处,那么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感受。

或者观想:根据众生一一的数目,我的身体也变得多如其数,而作为某某众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甘心忍耐。

或者观想:我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三界六道一切处所,上身感受普及善趣的行苦变苦为主的一切痛苦,从而使善趣的所有众生离开痛苦。再观想:下身主要感受三恶趣的苦苦,从而使三恶趣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地狱等分门别类的一一痛苦开始细致入微加以思维,把这些痛苦承受在自相续中,使沦陷那里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享受人天善趣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一一众生悉得成佛。到最后,一切众生成佛时,想到那些众生是依靠我的善根而得以成佛的,我实在喜出望外。

我们还要生起这样的想法:在漫漫岁月里,就算是为了一个有情需要在尽恒河沙数劫里安住,也甘心情愿忍耐。心里要想:但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相续;行为上,我仅仅以意愿和向往但愿一切有情的痛苦成熟于我身心上。作为痛苦之因的所有业和烦恼成熟于我身心上,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通通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奉献给众生。以大慈心施舍:从今天起,我的身体、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无不奉献一切众生,其数量尽大地的微尘数、极其可观,是以想布施的意愿奉献、回向。既然布施了这一切,那就不能再出尔反尔,对于这个身体,一切众生把辔头放进口里,把鞍子鞴在背上,诸如此类,不管做什么不乐意的损害,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切都取决于那些众生,如果再说“我的身体……”把它执为我所,那显然不是菩萨的风范。如果把身体受用以及善根,毫不吝惜、毫无贪恋地施舍给一切众生,那么直接是利益众生,间接是利益自己。

以上这些是不退失愿菩提心的方便法。

不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就是修学六度万行,我们自从发起了愿行菩提心以后,就必须修学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已经宣讲完毕。行菩提心的学处,尽管有浩瀚如海的佛子行,但这一切归纳而言,就包括在六度当中。六度再进一步概括,布施等前五度是有缘福德资粮或者方便行为分,后面的智慧是无缘智慧资粮或者见解分。

“度”(即波罗蜜多)的含义,成为能到达涅槃彼岸的方便,为此称为“度”。它包括到达声闻缘觉地的寂灭涅槃彼岸和抵达圆满佛地的涅槃彼岸。具体来说,如果六度以出离心摄持、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而没有以空性见摄持,那就是相似的六度,是获得声闻缘觉寂灭果位的因。佛果不住二边,因此获证佛果的方便是以见解制止三有之边,以大悲制止寂灭之边,能到达不住有寂二边的彼岸,为此称为六度。换句话说,如果方便智慧不相脱离,以方便大悲和智慧空性摄持,就是以方便制止寂灭边,以智慧制止三有边。修学六度的行者,凡是入于胜解行道者所行持的六度就叫假立的六度,原因是:在当时还不能够做到直接布施头颅肢体等,只能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护持,空性方面,仅仅是以总相的方式证悟空性,而没有直接现见。所以,在当时只能是诚心诚意观想布施头颅等、行为上予以护持,否则如果直接布施,就会成为堕落的因。对于布施等和智慧只不过是以胜解行持,为此是假立的六度。

真正的六度:现见见道法性真谛、以智慧现量见到、得见真如、现前真实际,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名称。从证悟见道的所证时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入定是离戏的境界,后得需要圆满十度。作为一地菩萨,在布施等方面,能够直接施舍头颅肢体,呈现出现空无别的境界,以入定无现境界与后得八幻喻的形式足能圆满一切度。到那时,布施等并不是单空,尽管本体是空性,但从行相的角度,能起到呈现布施持戒等相的空性作用,这些都是空性的游舞、是现空无别,依此能圆满从暂时的十地之果直至究竟的佛果,所以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一切度均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度,是二资双运,入定无现,后得如幻的游舞,因此是真正的波罗蜜多。六度,必须依靠远道、近道和捷径来修学才能使圆满、成熟、修行功德达到究竟。通过六度能圆满如海二资粮,借助六度能把一切有情安置在三菩提道中进而成熟如海有情,要依靠六度修行如海刹土。修行刹土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根据自己的愿望,以此六度的善根,“愿我未来在自己想修成的清净不清净这样的刹土中出世”,这需要以善根作为因、以发愿作为缘来修行。清净的刹土,就像文殊刹土、极乐世界一样,不清净刹土,诸如我等大师的娑婆世界。

对于这样的六度,作为初学菩萨,需要在日常生活实际行动中,不离开布施等范围而行持,在心态上屡屡修炼,在行为上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尤其是,有吝啬心的一类人,先把东西从右手移到左手并观想布施,一步步串习,渐渐地,直接施舍叶子、蔬菜等,逐步修行到最后布施头颅肢体。从初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心态和行为中,主要是以行为学修六度。身为初学者,要着重行持见解,其原因是,我执和我所执能把我们束缚在三有之处,对治它的道就是三学,道中居于首位的是道谛,凭借证悟无我的智慧来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从而认识到人我无基,再观察设施处五蕴是微尘和刹那的自性,由此决定蕴无自性。而分析法无我和人无我,主要进行观察修。见道依靠现量的见解证悟真如,从修道开始串习它的相续。在初学阶段,树立见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六度分为本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这里所修的都是修本体,所有分类是在座间思维。

修行时分为入座和座间,入座的前行与其余引导相同。在虔诚祈祷时,要观想上师心相续中修行布施等六度的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思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融为一体,心尽可能入定安住。

布施

入座的正行,修施舍心,所布施的事物,是身体、受用、三时所积累拥有的一切善根。首先,对一切众生,修知母、念恩,生起想要报恩的念头。再思维:我从今天起到没有获得究竟佛果之前,把这个一寻四肘之躯、受用及一切善根合而为一、综合起来施舍给老母有情,成为成办他们暂时究竟乐因及乐果的顺缘、遣除一切痛苦的顺缘。这是布施,是回向。布施给谁呢?布施给一切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身体、受用及善根。为了什么目的而布施呢?为了获得暂时增上生和究竟佛果。以怎样的方式布施呢?以不求今生回报和来世果报的方式布施。不管是对我的身体进行殴打等心怀恶意、行为粗暴,以贪嗔痴结恶缘,还是对它信心十足等,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但愿凡是结缘者全部受益。入座里要在心态(即意乐)上反反复复修施舍心。

座间阶段身体力行,开始的时候,行为上从小到大,逐渐逐渐来修学。

上供下施这两者都属于布施度。先以财物之类的东西为例,当看到乞丐前来,作为菩萨,内心感到无比欢喜,当听到乞丐的呼唤声“行行好吧、给点东西吧”,要喜不自禁地拿出自己一样要布施的东西给他。当时,如果有吝啬的苗头出现,就要想到吝啬的过患,忆念“吝啬转生饿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这样对治了吝啬之后慷慨解囊。如果自己所布施的食品等有优有劣,施舍其中劣质的物品,那很明显违背了布施戒。所以,不管物品大小,都要以一颗纯净的心施舍优质的东西。把自己财物中的某件东西放在完好无损的容器里,心想:虽然现在我只有这件物品,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可布施的,但以后再将身体受用及善根奉献给这个乞丐为主的一切有情。在心态上调整母子之想的动机,先面带微笑,再双手奉送。如果对方再次乞讨,要心平气和,假设条件允许,就根据经济状况施舍;倘若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实言相告、以诚相待。之后,应该像母牛后面跟着牛犊一样,把布施的因果回向给接受者为主的一切有情并发愿。

供养时,仅仅把佛像作为所缘境,明明了了观想如海的皈依境,哪怕只是供一盏灯,都要具足加行、正行、后行作供养。

正行,引生出所布施的对境、布施的事物、布施的目的三轮现而无自性空性的定解。

作这些上供下施,都要是在不求自我今生回报和来世报应的情况下进行,怀着慈心、悲心,以悦耳温和的话语来布施。布施成为吝啬的对治,不求回报的财施是在资粮道的阶段;大布施在加行道;极大布施是在见道的阶段。作为初学者,对于身体,要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保护。受用方面,凡是对治吝啬心的受用尽可能布施,还要施舍善根及果报。法布施的界限:以法布施直接饶益众生是从一地菩萨开始,在这之前,无力做到以法布施直接利益有情,就去往高高的山顶等处,调整清净的发心,诵经、烧熏烟焦烟、修施身法,以这些作为随法布施,观想使不可估量的鬼神相续得以解脱,这就代表初学者的法布施。

持戒

持戒:务必做到不分入座和座间而不离开戒律。

在修行时,首先将入座的前行法完成。戒律被承许是断罪的心相续及种子,如果在心上具有断罪的心,那就是戒律。假设心上面没有断罪的心,即便断了十不善,也不是戒律。所以,如果心里具备了断心,那就有戒体,倘若心里没有断罪之心,就不具备戒体。因此,我们必须要具足断心(即第一个誓愿铁钩),并用誓言(也就是指不舍断心誓愿)的第二个铁钩钩住。

入座的正行:从十不善开始到大圆满的誓言之间,每一项都要具备“不造罪业”的断心,并用“宁死不舍此誓愿”的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首先对一切有情,知母、念恩、生起想要报恩的念头,这一切修法在此与下文都要应用。

1、不杀生:心里想:为了使一切有情获证圆满佛果,我从今天起直至没有证得圆满佛果之间,宁死不杀众生!宁死不唆使别人杀众生!宁死不随喜杀生!必须具备这一分断心,并且用“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此誓愿”的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下文所有内容依此类推。我们不仅要守不杀生的戒,而且还要行持其同品——救护生命。

2、不偷盗:心里发誓:即使我饥饿而死,也绝不偷盗!发誓绝不唆使别人偷盗!发誓不随喜别人偷盗!

3、不邪淫:发誓绝不行持非梵行!进而奉持其同品梵净行。

4、不妄语:断除妄语以后说真实语,具体而言,当和某人交谈时,心想“我绝不能说妄语”,要详细观察自相续而说真实语。或者,认清自己妄说以后,发誓从今以后,即使我舌头被砍断也绝不说妄言!

5、不两舌:断除离间语而调解纠纷,心里发誓:宁死也不在关系和睦的两者之间挑拨离间!如果想说离间语或者酬劳别人说,那就用巴掌搧自己的嘴巴,用拳头捶自己的胸口,以这种方式予以断除。

6、不说粗语:断除粗语而说爱语。

7、不说绮语:断除绮语而精进念咒。附带讲一下,在去做经忏等法事的时候,如果杜绝无关的废话,以清净的仪轨进行四部清净忏悔、四精的清净酬补,就能圆满施主的资粮,也能清净自己享用信财的障碍。所谓的四部清净忏悔,身部的忏悔,顶礼膜拜;语部的忏悔,念诵百字明;意部的忏悔,处于了悟的境界中忏悔;三门平等部的忏悔,在见解的证悟境界中忏悔。所谓的四精,身体的四精是指脉、白明点、红明点和风,用良药、血、食子和酥油灯相对应而作供养。此时此刻,要努力守护根门、默然禁语、使心的分别忆念不散他处。

8、不贪:心里发誓:纵然我鲜红的心脏被掏出来,也绝不对别人的资具、三宝的财物起贪婪之心!在此基础上还要修施舍心。

9、不嗔或不害:发誓宁死也不对众生有加害的歹意、粗暴的行为,绝不怀有恶毒心态!进而还要修悲心。

10、不持邪见:发誓宁死也不对因果正法起邪见!而具备诚信因果的信心。

前面皈依时我们就受了居士戒,作为居士,所要守护的四根本戒加上酒,共五戒,发下“不犯五戒”的五种誓愿,并用“宁死不舍此誓愿”的五种第二个誓言铁钩钩住。

沙弥、比丘、菩萨、密宗瑜伽行者,在饮酒的问题上,如果真正已获得了依靠念诵三字咒语就足能转变酒的色、味、效力等禅定暖相境界,到了就算是毒物也能够转变其色、香、味食用绝不会受害的时候,喝酒也不会有害。否则,作为沙弥、比丘等人,谁贪爱酒的气香味美而饮用,也就断绝了本师和你之间的师徒关系,佛陀亲口说过:“饮酒者非我弟子,我非彼之本师。”

对于沙弥的四根本戒,加上酒,一一要发誓“纵遇命难也不再犯”;支分的细微恶作有三十种,要发下“不犯恶作”的三十种誓愿。对于比丘四根本戒,一一发誓不犯,十三僧残发十三种誓愿,三十舍堕发三十种誓愿,九十堕罪发九十种誓愿,四向彼悔发四种誓愿,对于一百一十二种恶作,要有一百一十二种断心。

作为菩萨,按甚深见派的观点,有二十条根本罪,要具足二十种断心,支分的恶作有八十条,要具备八十种断心。广大行派中有四根本罪,对此要有四种断心,对四十六恶作要具备四十六种断心。这两派的关键性要点就是愿行菩提心,因此我宁可断掉头颅,也绝不舍弃众生,有两个誓言铁钩。如果没有能够守护行菩提心六度,那我宁可去死,有两个誓言铁钩。如果没有断除六度的六种违品,我宁愿去死,有两个誓言铁钩。

金刚乘的誓言,玛哈约嘎里有五种根本誓言,要具备五种断心;对于十种支分誓言,要具备十种断心。阿努约嘎身语意三种根本誓言,要发三种誓愿;对于二十五支分誓言,要具备二十五种断心。大圆满中,对于有守护的次第誓言——上师身语意分出的二十七种根本誓言,要具备二十七种断心;对于二十五支分誓言,要具备二十五种断心。对于无守护的四种顿悟誓言,要具备四种断心。对以上所守护的誓言、能守护的行者和守护的功德引生出三者均是现而无自性的定解以后,在座间阶段严禁恶行……

首先,菩萨乘自宗,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别解脱戒包含在菩萨戒中,而密乘戒不包括在别解脱戒与菩萨戒中。得受三戒的人,必须要严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的一切恶行。归纳而言。断除害他的一切事,即是别解脱戒;成办利他的一切事,为菩萨戒;了知三门是三金刚的自性,就是密乘戒。身体殴打、口出恶语、意怀害心等,总之身口意的微细损害事也予以断除,就是严禁恶行戒;尽管摄集善法戒的本体是修学六波罗蜜多,但作为初学者,身语意精进奉行包括微小之事在内的一切善法,就是摄集善法戒。当见到佛像、佛塔等三宝所依的时候,立即脱帽等,包括身体一次作礼等、口中一次忏悔等、心里瞬间的善念等以上的善法,都勤勤恳恳去行持,这全部属于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当现见见道法性真谛之际,以四摄摄受一切所化众生,把他们安置于成熟解脱的正道中。

如果把以上三戒在一个虱子上来安立,一开始抓住一个虱子,心里便想:为了等同虚空际的一切有情获证佛果,不杀这个虱子,这是严禁恶行戒;在没有弄死它的基础上还救护它的生命,就是饶益有情戒;将这一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即是摄集善法戒。

简而言之,三戒就包含在尽己所能断除十不善、成办一切利益的事以及了达三门是三金刚之内。

在所有后得阶段,即便身语意的一分一毫不善业,也予以舍弃,对于善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切的一切均以三殊胜摄持,引生出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安忍

安忍的本体是心不烦乱,嗔恨是一种心所,它是在心上安立的,忿怒是在身语中表露出来。世间俗人的口里常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资。”《入行论》中所说的“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到底能被什么焚毁呢?能被嗔心焚毁。焚毁的是什么呢?是随福德分的善根。而具足三殊胜的善根不能被摧毁。

世间的所有善根,甚至对柴烬起嗔心就会摧毁掉。

小乘随解脱的善根,声闻缘觉相互之间,如果一者对另一者嗔恨,将焚毁善根。假设声闻缘觉对普普通通的凡夫心生嗔恨,不会毁灭善根,会使善根衰损。

如果菩萨对声闻缘觉生嗔,单单是衰减善根,而不可能毁灭,就好比草坯不能砍断铁。如果菩萨对菩萨生起嗔恨,那就像以铁断铁一样,将摧毁一切善根。倘若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对得地的菩萨起嗔心,所有的善根将焚毁无遗。

再有,资粮道一开始要发心,因为“罪恶莫过嗔……”。那么,嗔心能摧毁什么呢?摧毁千劫之中所积累资粮的布施持戒的善根。《入中论》中说(“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焚烧百劫期间累积的布施持戒的一切善根。嗔恨心能将菩提心驱逐出境并斩草除根,就如同一个容器里水火不容一样,有了嗔心,就不会有菩提心,如果菩提心存在,嗔心就荡然无存。嗔恨自身的果报终趋地狱,安忍自身的结果终得佛果。因此,我们认识到安忍的功德和嗔恨的过患以后一定要修安忍。(《入行论》中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安忍是一切难行当中位居第一的,修安忍,首先必须要消灭嗔恨, 当遇到不称心、不悦意的事时,就要千方百计修安忍。

在座间的阶段,观修安受苦忍、安受害忍、谛察法忍等所有类别。修行安忍的界限,就是遇到不称心、不悦意之事的时候。

精进

精进,包括本体和分类。

精进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进即喜于善”。对尘世间的不善琐事,兴味盎然、满怀欢喜,属于懈怠,所以喜乐善法才是“喜于善”的含义。将身体、语言的一切下等善法抛开,以最大的欢喜致力于心的善法,就是精进。

发起精进的方法,需要念念想到善法的功德和罪业的过患。有关善法的功德,诸如《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功德利益能使无间罪业得以清净、不被嗔恨所毁等等功德利益,还有皈依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如果生起了这样的菩提心,那么名称、意义都有所转变,而且通过护送勇士的比喻说明它能压制定罪,以劫末火的比喻说明能根除不定罪,以妙树果实的比喻说明其果不尽,这是愿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不仅果增上而且因也与日俱增,是说明行菩提心的利益,想到诸如此类的功德,必然会精进不懈。

精进的分类有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满精进。

首先发起世人谁也不曾想过的广大意乐,心想:我把佛菩萨在尽恒河沙数大劫之中所行持浩如烟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这一切合而为一,在每一刹那间修行,这种心愿就是披大盔甲精进。“一切事情即模仿”,佛菩萨是怎样行持圆满、成熟、修行的,我也要依此修行,当听到前辈持明者是如何历经苦行等感人事迹时,心里暗想:我纵然不能更胜一筹,也不该更为逊色。在一切众生没有证得佛果之前,我要为众生一一宣说大乘法,千方百计使他们发起菩提心,行持菩萨学处,即使经久历劫兢兢业业,也不生起一刹那厌烦之心。这就是自轻凌懒惰的对治法。这一切综合起来,即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所有海(如:“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以及“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广大等同虚空际,相续久远乃至轮回未空前渴求修行的意乐就是指的这一点。

如果有人认为:在三有没有空无之前一直修行实在无能为力。

其实那并没有痛苦,诚如寂天菩萨所说:“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依靠有现的福德资粮暂时获得如娑罗树般的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施主种姓等增上生高贵种族、荣华富贵的果报,身体无有痛苦,得到痛苦转为安乐的禅定。凭借证悟无我的智慧,在三有胜义离戏、世俗如幻的自性中照见一切生死苦乐,因此内心没有自相的痛苦,为了利他纵使住在轮回中也不会生厌烦悲伤之情。

加行精进,(包括恒常加行精进和恭敬加行精进。恒常加行精进:)在没有证得究竟佛果之前,还有上上的所证需要证悟,仍有上上的所断需要断除,为此,必须修学六波罗蜜多。我们要以这样的意乐和行为,白天不闲、晚上不眠,身语意三门一刹那间也不停留在没有正法的状态中,时时刻刻修行善法。

恭敬加行精进:我们要对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他所开示的大乘法以及自相续的菩提心,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和喜悦之情。所谓的“加行”就是不离开的意思。换句话说,如果在传法的过程中产生厌烦之心,那就要发挥舍弃助缘的作用。助缘包括恭敬的助缘、稳重的助缘、欢喜的助缘和舍弃的助缘四种。其中的舍弃,有暂时放下和永远舍弃两种,这里指的是暂时放下。永远舍弃,是指暂时所行持的法已经完成,诸如传法已经完毕,对此,上师和弟子,上师已经完成正法,而弟子并没有完成,因为他还需要依照所讲的法义加以修行。

不满精进:对于布施等不能怀有满足感,在没有获证佛果之前,所断还有待于逐步断除,功德还有待于逐渐生起,所以在这期间要持之以恒长久发起勇猛精进。

禅定

禅定度:要修禅,一开始禅定的因缘要样样俱全,需要依止两种远离。是哪两种远离呢?一是身远离愦闹,二是心远离妄念。

身体远离愦闹,尘俗世间今生今世大大小小的琐事,通通抛之脑后、置之度外,全然放下现世当中的一切事。

心远离妄念:舍弃谋取尘间今生的一切心态和行为,所想所念只有佛法,所修所行唯有正法,除了独一无二的正法以外再别无所思,这两种是共同乘的远离。而作为不共乘的菩萨,要远离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态,如果没有离开一己之私的心念,那就如同《般若摄颂》中所说“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亿年,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想做到寂静,身体就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妄念,其中身体远离愦闹就是舍弃世间,舍弃世间有两种,一是去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二是断除对内在有情的贪恋。要想去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就必须念及其过患。怎样忆念它的过患呢?想到积累、守护、增长或者积累、守护、毁灭三种祸患。首先就积累方面来说也有修行人和世间人两种情况。世间人,夏天当土匪、冬季做盗贼,受苦受难、为非作歹来积财累物;修行人,起初从学习字母时就口口声声说“如果懂得知识,就可以养活自己”,动机一直专注着现世,上师和僧人凭着自己的能力,拿佛法和普通财物做交易,来谋得俗世财物。

接着是守护财产,白天当人,晚上当狗,不分昼夜一直小心提防怨敌盗贼猛兽……

增长财产,人们往往当有了一分财产就看能否达到十分,有了十分就着眼于百分上,有了百分又盯着千分。我们要心心念念想到诸如此类的痛苦。

对内在有情断除贪恋的方法,如果广修,就是四种厌世法,倘若略修,就观修无常四际(即生际必死等)。

如果从自身来考虑,自己最初产生时,是孤单单一人,前世追随而来的财物受用一无所有,亲朋好友等都必然留在身后,无有一人会随你而去往后世。既然初生时、命终时自己是独来独往,那么现在也应该只身居于静处。

我们断除了对身外之物和内在有情的贪执,栖身于宁静的深山,在依于静处期间,生活资具万万不要堕入两边。住所简陋山洞中……衣食菲薄,以化缘维生,所得微薄,穿着尸林粪扫衣便可,不能堕入纵情享乐的一边,也不能过分疲惫不堪,历经危及生身性命的严重苦行折磨。千万不要落入这两个极端。

到了深山以后就要放弃妄念,一般来说需要除去所有分别散乱,尤其是爱恋沉迷在欲界的五种欲妙中而一直渴求,其中更能使人心神不定、心思涣散的就是贪爱对境女人的安乐,因此(作为男出家僧人)要着重断除这一点。要断除这一点,就需要思维它的过患,如果坠落到“女人”的控制中,就无法从中脱身,所以叫女人;或者说,如同稻田里降下烧铁的冰雹一样,她能把菩提善法毁成灰烬,因此称为坏女。要想去除对这样的女人或坏女的贪执,就要从因难成办、本体不净、结果多害三个方面来思维。

其中因难成办:本来没有付出一定的资产,也得不到女人。作为一个稍有资本的人,如果没有给予成群的牛马,不会娶到女人,即使是一个僧人,也需要把铃鼓、披单、僧裙等断送在女人手中(意思是说,要把法器、法衣卖掉)。

本体不净:这般历经痛苦、造作罪恶而得来的女人,实际上本体是不清净的三十六种物质组成,(男人常常)把目光盯在女人的身上,其实如果认真加以审观,她白里透红的肌肤,白色的部分是黄水,红色的部分是血液,事实上,她就是血和黄水形成的臭皮囊。怎么会是这样呢?如果借助智慧的宝剑将那个所贪执的女人劈得七零八落,这时就会发现:她的气味不香,物质不净,头里冒出脑浆,双鼻孔里流出鼻涕,眼里淌出泪水,诸如此类都是污秽不堪的。可是,贪爱它的因就是非理作意,正由于非理作意导致才贪执女人的形体、身色、所触。

要对贪执形体加以对治,就要观修女人的身体是凶暴猛兽的残羹剩饭,修离散想;对治贪执身色,观修红肿想、浮肿想、青肿想、虫啖想、焚焦想;对治贪恋所触,按照《俱舍论》中所说“对治诸贪观骨锁,广修乃至大海间,略观称初业瑜伽,除足半头称熟修,持心专注眉宇间,即是作意圆满修”。观想:自己或者所贪爱对境女人的身体,只是一副骨架由关节环环相扣连接在一起、没有皮没有肉的形象。或者,一开始就观想贪爱的对境女人的眉宇之间明显露出拇指大的伤疤,中间是干枯灰白的骨架,周围均由脓汁、黄水环绕着,渐渐地,所有外器世界和内情世界也都被前面的那个伤疤摄集,最后在没有抵达大海之间全部成了骨锁。又逐渐观想从边缘的大海开始,外器世界内情世界一步步恢复如初。一心专注于前面女人身体的一半或者半个头之间肉和骨骼复原,半个身体已经恢复如初,心专注于另半边身体的苍白骨锁。再者,如前一样观修自己的身体,这是小乘自宗对治贪欲的方法。

在菩萨乘当中,把年长于己的女人,作母亲想;与自己同龄的女人,作姊妹想;比自己年轻的女人,作女儿想。简单来说,把一切女人作为母亲想,这就是初学菩萨的所修法。

金刚乘中,明观所有女人都是本尊和本尊母的自性,所以不会对五身五智的幻变贪执、爱恋。如果没有这样来观修,就会导致“女人能毁灭,今世生生世”的下场。如此这般经久串习,远离贪心以后,居于山间。

如果独自一人在山里呆不住,就要念念回想静处的功德:刚刚到了寂静之地,没有女人等对境,结果依此对境外缘所生的一切烦恼会自然而然泯灭,与飞禽走兽朝夕相伴……往昔诸佛菩萨持明众全是身居深山而得以证果的。不共的修法要远离自私自利的心态。依靠这种远离才能修禅。

要修禅还必须守护心无恶作的清净戒律。如云:“具戒者居彼。”随后修行一心不散之因——禅定。(《入行论》中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如果从最初受戒开始一直没有破戒,那就是摧毁魔幢者,也是树立法幢者;假设出现了破戒的现象,没有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对以前所造的恶业追悔莫及,如理如法进行忏悔,得以恢复,那也是摧毁魔幢、树立法幢者。在此基础上,修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并对犹如大地般的誓言三戒开遮加以取舍。三戒清净的人,需要修行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