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摘要:
为什么舒适的事情最容易毁掉人生
外表精进,内心放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外表看起来很精进,实际上内心却极度放逸。现在有一些禅修中心的人,经常把门关着,给别人说"我在闭关",实际上外面没有闭关,把房子锁上就走了。有些人外面是闭关的,但里面一直散乱,上网、看直播,这种就没有增上心。他完全处于一种放逸当中,外面打的广告是"我在禅修",但实际上可能一刹那也没有禅修。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修行人中,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更是随处可见。我们一会儿玩手机,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出去玩一玩,心从来没有真正专注过,这就是典型的放逸状态。
什么是真正的不放逸
佛陀在《优陀那经》中专门讲了不放逸的重要性:
增上心谨慎,学佛诸学处,寂静常具念,护者无忧恼。
这个偈颂告诉我们,真正的不放逸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增上心谨慎 —— 要有禅定的心。心禅定的时候,能趋入一种无有执著的状态。这种禅定不是呆坐,而是一种清明专注的状态。
第二,学佛诸学处 —— 要学习智慧。佛陀所说的法,是正确的、无误的、真实的。如果我们学习了,自相续中也会出现不共的智慧。
第三,寂静常具念 —— 要远离烦恼。通过对治烦恼,心完全可以寂静下来,同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正知正念。
第四,护者无忧恼 —— 这样护持自己心的人,在生活中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不放逸带来的真实利益
读经能让人"常无忧恼"
《法华经》中说:"读是经者,常无忧恼。"这不是迷信,而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确实,当我们心烦恼的时候,常常读《华严经》《楞严经》或者《金刚经》,包括我们各种传统经典,心就能完全平息下来。
有些人通过坐禅心无忧恼;有些人通过学习经论无有苦恼;有些人心处于寂静状态,依止正知正念,也不像世间人一样天天都苦恼。
发心也能无忧恼
还有些人自己虽然不能专门闻思修行,但为大众做事情也不会忧恼。《华严经》中说:"善御大众,心无忧恼,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如果我们为大众做一些事情,心始终没有苦恼,而且正法的事业不间断,也非常有意义。这说明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满足自己,而在于利益他人。
放逸的可怕后果
放逸让人失去一切控制力
放逸的人身语意都没有什么约束,想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就做什么,一点控制力都没有,像野象和野马一样。野象和野马没有主人,自己随便乱跑、奔跑,没有人控制。
我们的心本来就像《入菩萨行论》中讲的一样,跟狂象没有什么差别,再加上你是放逸的人,那可能无恶不作。所以很多行为也是很可怕的。
世间正见的巨大威力
佛经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偈颂: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这里的"世间正见"并不是高深的出世间智慧,而是最基本的因果正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对三宝的信心、对四谛的认知。
谁的相续中具有这种世间正见,他就具足大威德力。这个人在千世当中不会堕入三恶道。这是因为正见具有强大的保护力量,就像《俱舍论》中说的"得忍不堕恶趣中"。
得到忍位的时候,对空性有了坚定不变的定解,怎么样也不会堕入三恶道中去。
智者与愚者的根本差别
愚者行放逸,则将坏本心,智者不放逸,如商守财富。
这个偈颂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舍卫城有两个商主,一个非常富裕,但比较放逸,最后经常赌博、做邪淫,后来都变成乞丐了。另外一个商人比较贫穷,但非常注意,特别精进,出海取宝,做各种有意义的事情,后来财富非常多。
世间确实有愚者和智者的差别。出家人中有,在家人中有,佛教徒里有,非佛教徒中有,领导中有,非领导中也有。
愚者的身语意没有什么约束,经常行持不善法,也没有听过正法,即使听了正法,法也没有融入心。这些愚痴人因为放逸和没有智慧的原因,最后自己的本性都毁坏了,结果一无所成。
智者平时依靠自己的智慧非常注意。我们说不放逸,就是很注意。做什么事情,说话也好,吃饭也好,走路也好,在人群中也好,一个人也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就特别谨慎。
这种人就像商人守护他赚来不容易的财富一样,日日夜夜非常注意地去守护。所以这种人自己也有前途,今生中也不会有很大的痛苦。
最危险的陷阱:舒适的放逸
纵未得漏尽,此时勿放逸,如狮遇母兽,放逸者被杀。
这里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比喻。当时佛陀和弟子们去荒野,看到一只狮子,眼睛都被挖出来了,掉落在悬崖中死了。佛陀知道情况后,给放逸的比丘们讲了这个道理。
狮王之死的警示
以前有一只狮子,它是野兽之王,非常厉害。但有一只母兽一直跟随它,不断舔着它,狮子觉得很舒服,没有警惕。结果在母兽面前它睡着了,睡着时,母兽把它的眼睛都挖了,最后推到悬崖中,狮子就这样死了。
这个比喻的含义是:即使你没有得到最高的证悟境界,但平时不要放逸。放逸看起来很舒服,但结果连很好的修行人也会被它毁掉。
就像狮子那么厉害,但依靠一个特别脆弱的母兽把它弄死了。这说明即使有强大力量的人,如果遇到放逸的时候,也会被毁掉。
你天天唱歌跳舞也好,喝酒抽烟也好,或者天天沉浸在娱乐活动中,前面说的"娱乐至死",你根本不知道。尤其是我们现代人,整天处于一种好像自己状态很好的吃吃喝喝,或者一些散乱的状态中,看起来你很舒服,但结果所有的精神财富全部被盗光,一无所有,最后也是非常可怜的。
语言的力量与谨慎
我们说话的时候,其实需要特别谨慎。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里专门有一个语言品,讲的是该说的时候要该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能说。如果语言的场合没有选择好,最后自己会导致很多过患。
古人对说话非常谨慎,而且通过说话可以看出这个人内心隐藏的各种智慧,包括他的烦恼,都能看出来。
我们经常这样:遇到一个人的时候,如果他心里充满痛苦充满抱怨,他口口声声说这个人的过失,这里好痛苦等等。如果这个人心里很阳光、很好,那他说出来的全是正能量的法。
知足少欲的智慧
若离放逸者,则得不死处。
如果离开了放逸,这种人得到不死处。这里的"不死"不是说永远不死,而是说不放逸的人很多机会都有,对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帮助。
佛陀的前世公案
佛陀讲了一个他前世的故事:以前在喜马拉雅山、恒河边的树林中,他变成了一只鹦鹉王。当时有数千个鹦鹉,它整天只吃自己存在的树枝上的树叶、树果,除此之外,不贪执其他地方的。
后来帝释天来考验它,通过神变把这棵树全部变成枯树,把树叶全都吹没了。但鹦鹉王在小树洞中有一些粉末时就吃这个,也没有贪求别的地方。
帝释天感动了,不仅赞叹它,还把这棵树变成了无死之树——没有死亡、无有干涸的树。
不放逸的人应该知足少欲。如果放逸,就会贪婪无比,一直贪得无厌,最后很多修行和世间法都没办法成功。
禅定中的微细放逸
不随放逸行,不贪于欲喜,常怀谨慎心,得证漏尽果。
这里讲到一个很深的道理:连禅定都可能成为放逸的陷阱。
禅定的误区
禅修过程中,有些人对禅定的味道、禅味非常贪恋,一直住在这里很舒服,一直入定入定。最后习惯了,吃饭时、走路时,一直在这种禅位中不能出来。过多地贪著这个,也是一种放逸。
放逸有粗大的放逸——行为没有约束,疯疯癫癫;也有细微的放逸——一直处于禅定的、最寂灭的无分别状态中,一直出不来。
真正的修行境界
作为有深度修行的人,要常怀谨慎心,既不处于一种禅位的贪著状态中,也不贪著世间的喜乐修行,应该保持一种谨慎心、不放逸的心。
如果这样修持止观,寂止和胜观,最后自相续中所有烦恼全部断除,得到证悟,所有的漏法——欲漏、见漏、烦恼漏,三种漏全部灭尽,最后获得真实的解脱果位。
邪淫的严重后果
放逸近他妻,此人得四过:失福不安眠,招谤堕地狱。
这个偈颂讲的是放逸导致的极端后果。王舍城有个男子,特别贪著,最后到王宫里对王妃都产生贪心,行持不如法的行为。后来阿阇世王惩罚他,最后他的手脚包括生殖器全部被割断,然后被杀害,死后堕入地狱。
放逸的人依靠邪淫,有四种过失:
第一,失去福德 —— 因为恶业的果报,失去原有的所有福德、财富。
第二,不安眠 —— 有不稳定的享乐欲望,平时心态不安定,晚上也睡不好。
第三,招致诽谤 —— 受到别人和天人的制裁呵斥,经常受到各种诽谤。
第四,堕地狱 —— 死后堕入三恶趣中,尤其是堕入地狱。
历史上著名的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前世莲明公主,也是因为邪淫的原因,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中,五百次感受了很多痛苦。连这样的大德前世都要感受如此果报,其他人更不用说。
身语意的谨慎守护
所以一般不放逸的人,自己的身心很清净,做任何事情有原则、有规则,也不会像现在的世间人一样,没有道德准则,也没有因果正见。
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归根结底自己平时要小心翼翼,身语意都要小心谨慎,这样才有今世和来世的好果报。
真正的智慧就是认识到:那些看起来最舒服、最享受的事情,往往是最危险的陷阱。而那些需要我们保持警觉、谨慎对待的,反而是通向真正快乐和自由的道路。
这不是让我们变得神经质,而是要培养一种健康的自我觉察能力,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和专注。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