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摘要:

毁掉你的不是仇恨,而是你最热爱的东西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越是拼命追求快乐,却越感到痛苦和焦虑。为什么会这样?

佛陀在2500年前就在《优陀那经》中给出了答案。他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远离了成就和安乐,人们就会被魔的绳索系缚着,像小牛追逐母牛的乳汁一样,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最终随着老死而去,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自在。

这种欲望,佛教中称为"渴爱"。现代人把它叫做"成瘾"——咖啡成瘾、购物成瘾、手机成瘾、游戏成瘾。看起来很乐意,没有什么毛病,但实际上就像一种隐藏的魔,无形中将我们在很多领域带来恐惧和痛苦。

欲望的本质:如阳光下的水泡

我们的贪欲,实际上就像阳光下的水泡。当阳光直接照射水泡的时候,水泡马上就消失得无踪无影。同样道理,当我们认真探究后发现,欲望的本体并无真实存在时,对这种贪求自然就不会有了。

《欲望的博弈》这本书中有一句很出名的话:"自由不在于满足欲望,而在于从欲望中解脱。"

很多人说"我经济自由了,人生自由了",说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并不是满足欲望就能获得自由。即使得到金山银山,人也不一定满足。但如果从欲望中得到解脱,那才是真正获得了快乐。

现代社会的陷阱:娱乐至死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娱乐至死"。为什么说现在的资本家要让很多人得到麻醉?他们让我们的心被各种无意义的碎片文化诱惑,一直沉迷其中。

《娱乐至死》中有个核心观点:"毁坏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不管你是领导、企业家,还是其他身份的人,我们表面上看起来特别喜欢、特别好的东西,往往就是毁坏人生的根本原因。如果是你特别憎恨、讨厌、不喜欢的,也许对你不一定有害。

比如你很喜欢看手机,因为多巴胺的刺激,越看越喜欢。这样的话,毁坏你的不一定是害你的人,不是天天诽谤你、说你坏话的人,而是你越喜欢的东西,让你沉溺其中。

历史的警示 :

历史上因贪欲而毁坏的例子比比皆是。

唐代有个叫辩机的和尚,是唐玄奘最得力的弟子,十五岁出家,特别聪明。《大唐西域记》就是他帮唐僧执笔完成的,文笔非常好,学问也很不错。

但后来他因为与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产生贪心,互相产生爱恋。高阳公主本来是有家人的,唐太宗发现后特别愤怒,把辩机和尚判处腰斩——不是砍头,而是把整个腰切成两段,非常痛苦,同时还有十几个人也被判死刑。

一个如此出名的高僧,最后受到如此残忍的死刑,就是因为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导致了这样的悲惨结局。

真正的自由:断舍离的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呢?

佛陀说:能够断除爱欲的人,可以离开爱执,超越三界,最后获得无余涅槃。这种人像莲花的叶子一样,水珠沾在上面也不会被污染。

这里的"爱",指的是自利的爱。佛教中也有利他的爱,那叫慈悲心,爱所有众生,这种爱是可以的。

成功人士的选择:稻盛和夫的转变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刚开始创业是为了自利,但后来发现不太理想。后来他把做企业的目标改为让所有人得到利益,提出"敬天爱人"的理念——对天地万物有恭敬心,对所有众生有爱。

之后他的生意变得非常成功,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最后他通过这种理念,在晚年选择了出家。

现代修行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人反而对历史、诗学、语言学等世间知识更加追求。当然,智者无所不通,学习这些是可以的,但作为希求解脱的人,最终目标不应该全部像世间人一样,只求世间知识。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讲历史、语言学等各种知识时,用各种方法打广告,好像这些知识比解脱还重要。这就容易让人走偏方向。

调伏内心的必要性

我们短暂的人生,既要通达世间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今生如果真正去修行和学习一些深度的智慧,人心真的可以调伏。

本来像野马一样的心,特别糟糕,但通过修行调伏,就像再凶再野蛮的马,通过驯马师调训后,也会变成温顺调柔的马。

以前很多高僧大德刚开始都特别调皮、野蛮,但到后来都变成了一代伟人。所以最关键是看每个人能不能认真地调伏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调伏,短暂人生就浪费了。

古代智者的智慧:以不贪为宝

《左传》里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人特别疼爱一块玉石,准备送给另一个人,但那人不接受。

送玉的人问:"为什么不接受?"

那人说:"我最喜欢的是不贪,你最喜欢的是玉。如果我接受了,我们两个宝贝都没有了。我认为不贪是我的宝贝,你认为玉是你的宝贝。如果我接受了,你没有玉了很可惜,我的“不贪”也没有了。不如我们各自保存自己的宝贝。"

这种智慧值得现代人学习。如果一个人把不贪作为人生标准,对整个人生会有很大利益和帮助。

股市焦虑的根源

现在很多人通过炒股生活在忐忑不安中。股市上涨时:"太好了,今天赚了多少钱!"下跌时就睡不着:"怎么办啊?"这种患得患失的焦虑非常苦恼。

如果内心有特别贪执的东西,就会始终生活在不安中,一会儿害怕,一会儿担心。而那些看得透、看得开的人,即使做不到完全自在,也能无忧无虑地生活。

玄奘西行的考验

唐代玄奘去西方取经时,路过新疆伊吾国。国王看到玄奘特别喜欢,想留他在那里,先是承诺给他权威地位,让他当国师,玄奘不同意。然后用宫中女性来引诱,玄奘还是不愿意。最后国王甚至绝食相逼。

玄奘对国王说:"我死也不会留在这里。我要先去取经,取完经后回来,可以给你说法。"后来玄奘确实按承诺回来为国王说法。

这说明每一个伟大的人,在人生经历中都会在闻思、戒律方面受到世间诱惑。有些人坚强地度过了,有些人在违缘面前就没办法了。

轮回中的漂泊

佛陀说:"渴爱相伴者,长时间漂泊。"如果跟贪欲一起相伴,就会长期在轮回中漂泊,一会儿变成人,一会儿变成动物,一会儿变成地狱众生,因为贪爱导致,始终没有解脱机会。

但如果断除这种渴爱,就没有现在的痛苦,也没有未来的恐怖。

人生如迁移的牛群

非洲的牛群每年都要迁移,迁移过程中有一部分顺利度过,有一部分在河里被鱼类吞食。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人中间遇到各种违缘,没办法度过。

有些违缘表面看起来特别可爱、特别喜欢,结果自己入了虎狼之口才发现,这时已经没办法了。

反而在战争、饥荒年代,很多修行人都没有舍弃道心。在比较好的、快乐的、有钱有地位的环境中,人更容易迷失。

结语:如莲花般不沾水

佛陀最后说:"因为要断除爱执,凡是来到我这边的、有缘的人,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获得永久解脱的快乐。要像拔草连根一样,从根本上断除贪爱。"

我们要做到像莲花一样,在这个世间中远离一切违缘,在短暂的人生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满足欲望,而在于从欲望中解脱。这是2500年前佛陀给我们的智慧,也是现代人最需要的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