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5 月 1 日

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谁都希望得到快乐,而不愿意感受痛苦。因此,为了日后的长久安乐,在今生短暂的时光里, 趁选择权还掌握在自己手中时,我们应该修持正法。

2019 年 5 月 2 日

麦彭仁波切讲过:今生是因,来世是果。既然如此,那现在为什么不多造善业呢?就像农民种庄稼,若想在秋天收获,就必须在春天好好播种耕耘。

2019 年 5 月 3 日

我再三讲过,哪怕造一个小小的善业,将来也可获得无 量安乐。比如每日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花的时间虽然很短, 但依此功德,未来定能断除恶趣的根本,获得无量胜妙的安乐。

又比如,佛经中讲,就算听到讲法之前的海螺声,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更何况是亲自听闻佛法了?

因此,我们不要以为一些小善微不足道。假如一味地贪执闪电般的今生享乐,对将来从来不做任何准备,年老时一定后悔莫及。

2019 年 5 月 4 日

我们的心居住在身体中,就像小鸟暂停在大树上一样, 相聚的时间非常短暂。尤其是作为老年人,头发正在一根根被风霜染白,走路也不能像往昔一样挺直,这说明小鸟就要离开大树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趁现在心识的小鸟和身体这棵大树正聚合在一起的难得因缘,好好精进修持。

2019 年 5 月 5 日

对因果要有一定的信解,这是佛教徒最起码的条件。倘若对因果没有信心,哪怕修再甚深的法,也不会有什么成效。

2019 年 5 月 6 日

大家首先应明白,果报是众生的业所感召的。而业又有善、有恶,有定业、有不定业,有今生受的、有来世受的,来世 中又有下一世受的、有好多世之后受的。所以,众生的业感, 在时间、果报上各不相同。

2019 年 5 月 7 日

现在有些人认为:“我今天造一个善业,马上就要成熟善报;今天造一个恶业,很快就会受到恶报。”

这是不了解因果的缘故,若真正了解的话,当知“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2019 年 5 月 8 日

有些人说 :“我一生念佛、参禅,造了许多布施等善业, 但心里仍是烦恼不断,家庭不和顺,生意又不好,不知三宝的加持哪里去了?因果是虚妄的吧!”

这是很大的邪见。要知道,就算是释迦牟尼佛,也从没讲过造业是即造即成熟,而是说“百劫不毁灭”——就算经过了一百个大劫,业果也不会消失毁灭。

2019 年 5 月 9 日

或许有人问:“佛陀在世时,许多人修行能立即证果, 善恶也是现世现报。而如今,众生修行不能如此,业报也不会很快成熟,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佛陀住世时是果法期,众生的根基比较利,修行后马上就会证果,尤其是证小乘圣果非常快;而现在是末法期,众生的根基明显大不如前,业报成熟也没有那么快了。

但即便如此,业力的本性也不会改变,正所谓“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迟早有一天, 定会证得相应的果位。

2019 年 5 月 10 日

在轮回中,众生希求无常的世间法,而不愿追求解脱, 以至于始终陷在苦海中头出头没,就像水中冒出的气泡一样。

2019 年 5 月 11 日

世间法犹如闪电般刹那无常,希求这些始终不会有一个结局。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说:“世间上的琐事,若去希求, 就没有一个完结之时。何时放下,何时才会了。”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法方面花费了无数精力,结果却是徒劳无益。所以,现在该是让心好好休息的时候了。

2019 年 5 月 12 日

有些人对世间的一切非常执著,尽管自己腰缠万贯,但对需要帮助的众生,却丝毫也不愿伸出援手。其实,世间的有漏财富,品格卑劣的人也能得到,所以当我们拥有一点点钱财时,千万不要有傲慢心。

2019 年 5 月 13 日

上师托嘎如意宝曾讲过,有一次,多闻天子穿上自己最 好的衣服,不可一世地去拜访贡嘎天子,结果发现,贡嘎天 子的财富远远超过了自己。于是,他的傲慢当下就荡然无存了。

既然多闻天子的财富都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的财富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因此,我们应当观察万法无常,以如幻如梦来对待一切, 看世间法就如同看荧屏上的影像,如是久而久之,对人事物的强烈执著会慢慢褪尽,一切功德也就自然具足了。

2019 年 5 月 14 日

为了使人生有长足进步,我们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假如身体做各种世间杂务,口中言说许多闲言碎语,心里不断生起层出不穷的分别念,这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违缘。

2019 年 5 月 15 日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舍弃无意义的事情,修持具有无量功德并能调伏自心的佛法。假如依靠善知识的窍诀,真正精进地修行,哪怕是仅修一个月,也会得到明显的受用。

2019 年 5 月 16 日

有些人本来有许许多多的修行机会,但他却经常找一些借口延误,从而把绝好的缘分都断绝了。

还有些人虽然修行多年,但内心整天在烦恼中虚度时光, 烦恼贼已将他的善法全部偷走了。他们始终得不到修行的验相,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的业力深重,或是精进不够。

因此,散乱心和烦恼恶念,我们最好不要去依止,而应将其彻底舍弃,否则永远不会安宁。

2019 年 5 月 17 日

当然,我们若想在短时间内成就,这也不太可能。但缘起的真理是不会欺惑的,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地精进,依靠无欺的缘起力,一定会得到某种相应的功德,今生来世的一切都吉祥,不会出现任何违缘。

2019 年 5 月 18 日

如今,值得信赖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当我们做重大事情时,不要随便宣扬,应以秘密的方式去做,这样就不容易遇到违缘。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具备猛厉的行为和怀柔的能力, 对自方慈悲,对敌人勇敢,并能辨别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

2019 年 5 月 19 日

从历史上看,许多众生的惨烈痛苦,有时就是一两个人的恶行造成的。所以,对于这种恶人,尤其是十恶不赦的人, 必须要立即舍弃,不然就会毁坏国家和团体。

包括在佛教中,对于性情极其恶劣的众生,若以柔和的方式无法度化,那在慈悲心的前提下,佛菩萨必须示现威猛的行为加以降伏,这也符合世间的正规。

2019 年 5 月 20 日

不管是大上师还是小上师,无论名声是否广大,只要在他面前得过佛法,他就是自己的上师,对此我们应感恩不尽。

2019 年 5 月 21 日

从前,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菩萨尊者,在五比丘之一的大德比丘座下发起了出离心。后来,当他见到大德比丘和佛陀在一起时,首先顶礼了自己的上师,再顶礼释迦牟尼佛。佛陀见后连声赞叹:“你做得很对!在哪一位上师面前受过法恩,就应该先对他顶礼。”

按理来说,大德比丘的智慧和功德,肯定不及佛陀,但佛陀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能忘记上师的恩德。

2019 年 5 月 22 日

真正有智慧的人,哪怕获得一点点修行境界,也很清楚这并非靠一己之力,而是源于上师的慈悲加持,进而对上师感恩戴德,并从言语中时时表现出来。

2019 年 5 月 23 日

一些品行低劣的人,见到声名远播、财富丰足的上师, 才把他认成自己的上师;而那些知足少欲、具足法相的上师, 就算从他那儿得过很多法,自己也不愿意说出口。如此对小上师保密、大上师宣扬,实在是一种可笑的行为。

这种人得到一些殊胜教言,从不认为是上师的恩德,反而觉得是自己智慧和福报过人,跟上师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最初对上师毕恭毕敬,但得到教言后就舍弃了上师,如同有些病人,病好后就一走了之,再也不理睬医生了。

这不是真正的法器!这种愚笨的人自高自满,不知道上师的殊胜,将证悟的缘分已经完全断送了。他就算悟性再高、闻思再广,也根本得不到任何成就。

2019 年 5 月 24 日

对上师的恭敬,不在于外面的行为,而在于内心。

比如,麦彭仁波切曾有一个侍者,叫涅内俄萨。本来他是个愚笨的人,脾气比较暴躁,甚至在上师面前也显得非常无礼,态度极不调柔恭顺。

有时上师亲自开许的弟子前来拜见,他却将其挡在外面, 说上师病得特别严重,就是不让他们进门。

麦彭仁波切本人,似乎也害怕这个侍者。有一次,拥嘎堪布为撰著《功德藏》的讲义而前来请教,麦彭仁波切有许多甚深教言正想解说,结果这个俄萨来了,麦彭仁波切就很紧张,赶忙对拥嘎说:“你快回去吧!俄萨来了,我现在不敢给你讲。”

从表面上看,俄萨对上师特别不恭敬,但实际上,他是对上师极度关心,担心上师抱病利益众生太辛苦。以此虔诚的信心,最终上师的智慧也全部传给了他。

后来,麦彭仁波切圆寂之前,对俄萨说:“你以后遇到困难,就去找华木钦哲。”并告诉其他人:“以后他生病的话,你们一定要关照他!”

所以,表面上的花言巧语不重要,弟子对上师到底怎么样,关键看他是否真正有信心、恭敬心和欢喜心。

2019 年 5 月 25 日

愚人交朋结友,往往会观察对方的财产、地位、相貌, 而如今寻找上师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长得比较庄严,很多人就喜欢当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 异常难看。他的母亲特别伤心:“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却长得如此丑陋,谁愿意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个婴儿竟然开口说道:“布顿巴(藏文音译,意为这个孩子谁都可见), 我并不计较这些!”结果,他长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

其实,若是娶媳妇,选个美貌一点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以貌取人,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 作为有智慧的人,理应注重内在胜于外在——只有详细观察了上师的悲心、智慧后,再决定是否去依止,这样才会比较可靠。

2019 年 5 月 26 日

昔日,阿底峡尊者一生依止过很多上师。在这些上师中, 有的功德超过他,有的则与他平等,有的还不如他。但不管怎样,他对每一位上师都心怀感恩,非常恭敬。

而仲敦巴,一生只有两位上师:一位是居士身份的上师, 一位是阿底峡尊者。

后来,博多瓦问上师:“像仲敦巴那样依止的上师少好, 还是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依止的上师多好呢?”

上师告诉他:“如果你清净心修得好,那依止的上师越多越好;但若清净心不足,总喜欢观察上师的过失,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2019 年 5 月 27 日

当今时代,很多人遇到一个上师,立刻就跑去恭敬供养, 但过不了多久,又觉得上师有诸多毛病,于是将其舍弃,甚至还到处诽谤;还有些人经常试探上师,本来想着这一件事, 口头却说另一件,这样依止的上师再多,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只依止少数几位上师即可, 不要总是喜新厌旧,到处寻找“新鲜”的上师!

2019 年 5 月 28 日

在这个世间上,林林总总的行业,都有各自的师承。同样, 佛教中无论显宗、密宗,也相当重视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 法脉延续,更是一种无形的加持力。

2019 年 5 月 29 日

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就是大圆满。而大圆满的传承,是从法身普贤王如来,一直到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等,直至现在的根本上师。

这一代代的上师,以赐予灌顶、传授教言的方式,使黄金般纯净无染的传承,连续不断地继承了下来。

2019 年 5 月 30 日

作为一位传承上师,除了亲自领受过灌顶、闻受过教言, 还要对甚深窍诀有一定的体悟。在这个传承体系中,若从未出现过诽谤上师、毁坏誓言之人,这就是清净的传承。

2019 年 5 月 31 日

我们必须在具有清净传承的上师面前领受教言。

有些人对传承不太重视,甚至依靠没有传承的教言,就自认为已经证悟了。但对具有智慧的人而言,遇到这种所谓的“开悟者”,肯定只会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