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站在闻思者的立场去学习论语。
《论语》主要针对世间人传讲,可能深入学习佛法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不一定特别能接受。但确实现在世间人还是需要这样的思想。所以以后讲《论语》的方式会跟平时的课稍有不同。
下面继续讲《论语》。前面《学而篇》已经讲完了,现在是讲《为政篇》。这一篇里多是孔子与学生的问答,虽然《论语》中没有明显地说明,孔子在什么地方跟什么人交流。但在其他的一些注解中,是有明确的说明。
通过这次的学习,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挖掘和研究《论语》的教义,然后得出结论。《论语》看起来好像只有几句话,(我看到译成藏文的《论语》也是一段一段的。如果没有人讲,确实不太明白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可能藏文的理解上会更困难。)如果用汉语讲,孔子的每一个教义是有甚深意义的。
现在包括汉地的很多年轻人,觉得孔夫子的《论语》思想与现今二十一世纪的价值观有很大的距离与隔阂,所以不太适应。甚至有些人会对这种古代的传统思想带有一些拙见,认为传统思想比较死板、教条,不会将这种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还有的人认为宗教思想会约束人的身心。所以在当今特别开放、自由的世界里,应该不用学习这些古代的思想。有这样想法的人比较多。但其实这种想法值得观察。不过每一个人的思想、认知,或者说对错、是非、合理和非理,都与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有关。我们认为是对的,但别人不一定认为正确。就像那天我们讲,释迦族中有一个英雄,他杀了众多琉璃王军队的人。从世间角度,如果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至少本国人会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应该给他颁奖。但是当时释迦族却认为他有辱他们的种族,所以不让他待在国内。
全世界的众多文化中,有些文化在当时很多人不能接受,觉得这是耻辱,应该抛弃。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思想也一直存在。比如古代即使在唐朝,如果一个人身体暴露太多,穿得特别少的话,对这个人的看法就会非常不好,认为他不知羞耻。但是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看:哦,这非常时尚,会用很多的形容词来赞美这种行为。同样,以一个修行人的角度来看,某个地方是不干净、肮脏的。但是对非修行人来讲,却觉得这是非常美好的。所以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
包括儒家思想,有些人认为这对生活的点点滴滴非常具有价值,人如果没有约束一直放荡的话,就像《入行论·不放逸品》里所讲,会产生很多过失,一生中会艰难度过,中间可能半途而废;但是也有些人却认为,放逸、自由自在也非常合理。
再比如宗教人士认为是很好的修行人,但政治家会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人;科学家认为专家是非常专注的人,但像文艺界的人看来,专家是非常保守、死板,整天愁眉苦脸,没有什么意义的人。
所以这个世界,不管是对、是错,或者说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以不同价值观进行分析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对于孔子的思想文化,大家应该用自己的智慧,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进行细致地剖析。
这个过程中,自己要反反复复地去思维。不是别人说好,你也觉得很好;别人说不好,你也觉得不好。其实这是自己没有主见的表现。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再三地说:我们需要做观察,观察引出来的定解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没有观察,凭自己的信心得来的智慧,实际上是一种假智慧,不是真实的智慧,叫相似的智慧。
所以在学《论语》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不要站在佛教的立场,也不要站在儒教的立场,自己应该站在闻思者的立场去学习。在座的很多人因明已经学完了吧?如果因明学完了,肯定是站在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最究竟观察实相真理的角度来进行剖析,这时候你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深度。
当然,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世间法方面,出世间的大悲周遍的法义或者说无缘空性的教义,确实没有涉及。
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宣说佛法,无论是转八万四千法轮,还是三转法轮、十二部经藏,实际上也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而宣讲的。孔子也是如此,我始终觉得他最大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这个大家都应该观察。提一个问题时,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这很重要。比较高明的医生面对不同的病人时,也不会对所有的人开同一种药,对吧?除非是开一些平性的中药,对大家都稍微有利。但一般来讲,是需要根据身体的不同状况,比如说根据他的血脂、钙等等来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是需要维生素C,还是维生素B,会开不同的药。
我们学了《论语》之后,将来至少应该这样:不同的人问不同的问题时,你必须根据他们的思想、爱好和意乐来进行回答,这很重要。所以有些法师不管到哪里,对学者和初学的佛教徒讲的都是一种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记得以前有一次开极乐法会的时候,法王如意宝让一些堪布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当时有一位堪布讲课时运用了因明中三相推理的方式。后来法王在课堂上说:“‘……因,……故,……入’这样讲的话,老百姓根本听不懂。应该给他们讲些特别通俗易懂的东西,以世俗法来引导他们,这很重要。”
所以在座的人,不管是平时聊天,还是跟其他人说话,或者是度化他们的时候,对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话。比如跟医生聊天时,你要用所懂得的医学方面知识给他讲;如果你接触的是一位学者,就要用学者的语言给他讲;如果你接触的是农民,要用他比较关心的耕种、天气、育苗等这些方面的知识给他讲,这非常重要。
学习《论语》以后,大家以后转法轮的时候,要根据众生的根基来宣讲;小至我们平时聊天、开会、说话,都一定要看场合。看现场整个是什么样的气氛?当下是什么样的状况?在不同的学校、企业、人群中,应该给他们讲适合他们的法,在这之前你要了解对方的爱好和智慧程度,这个很重要。不能什么都不了解就直接讲。比如说讲考的时候,很多人我都不认识。不知道每个人最擅长什么?文化水平怎么样?那天我让他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细致的自我介绍。比如说这个人学了多少课,来这里多久,出家多少年了,平时看过哪些书。但是后来好像女众这边登记的比较略,每个人只说“我是什么班的。”以前登记会比较细,至少知道你因明学了哪些,戒律学了哪些。当然讲考的过程中,我也能发现这个人应该学过这些,可以看出来,他的言行与他的专业、学习水平有关系。所以在座的各位,以后在任何场合中都不要一概而论,全部用同一种方式来说话,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孔子主要讲了这些教义。
今天继续讲《论语》,其实语言的场合很重要,做事情的方法也很重要。任何时候,作为一个人来讲,在一个社交群体当中,场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知场合夸夸其谈,说了很多话,结果却没有很大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说的一丈,不如做的一尺!
这里讲到子贡,他的口才非常好。演讲、智慧等方面非常突出。但是在做事方面不像他的口中所说的那么厉害。
有些人是说得好,做得也好;有些是说得不好,做得也不好;还有些人是说得非常好,但做的不怎么好;还有说得不好,但做得非常好。就像《亲友书》里面讲的,庵波罗果(芒果)分内成熟和外成熟的(外熟内未熟、内熟外未熟、内外皆未熟、内外皆熟、)四种人一样,人的言行举止确实是有这样的差别。
这里是说,子贡当时问孔子什么呢?到底什么叫做君子?君子的概念、定义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所谓真正的君子,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能做得到的才会说,再去行持。并不是先说得天花乱坠,真的让他去做的时候,好像特别可怜,什么都不会做。
因为子贡说得很好,但做的不好。所以孔子让他先做事,通过做事来了解他,如果能做到真正有一定结果的时候,你再说的话会好一点。当然可能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人可能先做好准备,比如写方案、做设计、做计划,然后再开始做。
但有些人做任何事情前先吹的天花乱坠,讲得特别好,结果真正做的时候效率特别低,基本上做不出来什么。这种人不是君子,应该是小人。他说得很好,但真正做时,大家都很灰心。因为这个人当时说的那么好。
现在世间中,真的有这样一部分人。每次开会、商量的时候,他就会讲数据,然后讲背景、愿景、缘由等等,在PPT上面给你描绘得特别特别好。(现在网上下载一些软件,弄一些方案也比较简单,也不是那么难。)如果按他说的那样做下去应该很好。但是过了几个星期、几个月后,还是老样子,没有任何进展,这就是文字上的东西给别人讲得特别漂亮,除此之外并没真正做一些实事。
以前蕅益大师说:“说的一丈,不如做的一尺”。就是说,我们说得再好也没用,应该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言而有行”。说完了以后应该要实际行动去做。《法句譬喻经》讲:“学不必多,行之为上。” 学的知识可以不多,最重要是看你的行持。学的不多、做的不多、想的不多都可以,但是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我也遇到过很多人(包括一些发心人员),每次开会的时候讲得很好,但没有实际行动。我以前遇到过一个发心人员,给我单独讲:“现在我们的一个管理模式是什么样……以后的方案是如何……几年以后管理上、弘扬佛法方面等就有什么样的成果……”。当时我真的认为这个人很了不起,所以把原来的一些“口才不好”的人给换下来了,让他做负责人。刚开始做了一段时间好像还行,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这时候很多人说,‘他会说,但从来不会做的’。
有些人是真的像子贡一样,说得特别好。尤其口才很好的人,在别人面前讲各种各样的道理,讲得特别有道理,逐渐大家都对他都很有信心,但最后事情根本无法承办。人们叫他“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话的时候,如同非常强大的巨人一样,但是真正做事情的时候,一切都很糟糕。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大乘佛教的六度四摄中说,刚开始要先讲一些悦耳的语言,来摄受他人,这也很有必要。让大家信任,有了诚信以后,他们再开始进行操作。以前商鞅变法的时候(当时七雄国的时候,好像秦国国立并不强大,这时候商鞅开始变法),当时的并没有变法的能力。但他后来想出一个办法,他当时跟人们说:“在某地有个树木,如果把它搬到另一个城市去的话,我会给十两金子。后来又说给五十两金子”。刚开始没人相信。后来有一个人信了,完成任务后,商鞅确实兑现了金子。兑现之后很多人对他就有信心了,慢慢这些人集聚起来。所以政治家自古以来都是采用一种方法让大家先生起信心,有了信心以后,他就能实现他的目标。
这其实是我们讲的“言行一致”,这个很重要的。我们做的任何一个事情,要先得到诚信,然后用语言来进行沟通,再进行行持;或者先自己做,做完了以后再说也不迟。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我先做了,做好了以后再跟你说,其实这种方式也是很好。不要让大家都觉得这个人讲的时候特别会讲,但做的时候确实不会做。看起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虽然这些世间的道理好像我也懂,但是真正要做事的话,可能除了圣者以外,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行持。所以不管是自己修行也好,弘法利生也好,要给周围的人带来信任和信心。要说话算数,就是说完了以后一定要做到“言必有信”。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的有一些教义中也经常涉及到这些道理,包括《萨迦格言》、《水木格言》和《君规教言论》。这些道理还是很重要,因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在人世间中都很重要。
有些人虽然修行很好、智慧很高超、自己的戒律也非常清净,但是往往不太会做人做事。在他的境界中觉得这些都很简单,像中观的甚深意义、般若空性、密法的甚深的光明、平等本性这些对他来讲才有兴趣,但世间这些道理好像谁都懂,内心轻视这些知识。但最后在做人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自己忽视,而把很多事情都搞得一塌糊度。有些人自认为很懂,有些人自认为自己是应该在这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然。不管古代还是现在的人都有一种世间的规则(当然也有胜义方面的真理的规则,这个我们暂时不谈,只有五部大论、其他甚深的佛教书里面讲),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都不能违越。如果违越,自己不一定知道,但别人迟早会知道的。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些规则。
我们要懂得一些公共礼仪或社交知识。其实我们认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孔夫子他们懂啥?一听孔夫子,很多年轻人都是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如果真正去观察,会发现虽然没有佛陀讲得那么深奥、不一定有各种内、外、密、极密的意思,但他的一句话我们都要解释半天,如果很详细地去挖掘其中的意义,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孔子说,君子是什么样?小人是什么样?孔子的语言中有很多比较相同的这些词,比如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意思是说,君子一般比较有包容心、光明磊落、心胸广阔。小人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时而高兴,时而不高兴。其实这些是很好的一些格言。
确实我们平时接触人的时候,发现有些人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像春天的天气一样无缘无故就不高兴了。有些人可能是有心脏病,如果有心脏病的话那没办法(啊,我心脏不好,周围的人要注意,我马上就要爆炸了……这种现象比较多。)有些没有心脏病,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他那么不开心,好像感觉马上要爆发雷霆一样;有些又过分开心了,无缘无故他就一直笑嘻嘻的……。
一般小人的心态就是不稳定,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高兴,做事也是各种各样的变化。君子的行为、语言、心态都非常稳定,常年如一日保持不变。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可靠,不会变来变去。
这里说,君子就是“周而不比”,小人就是“比而不周”。意思是什么呢?“周”是比较普遍、周遍,周遍一切的意思。“不比”就是不会因为私人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斤斤计较、在意、痛苦。君子一般在大的总体方面有一定的观照,而小范围的事情他从来不会特别的在意,也不会对你生嫉妒心或嗔恨心,而小人是“比而不周”,小人每天都生活在小我的圈子里,他根本就不会关注大的周遍的法,他是比较自私的,君子是利他的。
蕅益大师的《论语》的注释里说:“君子具有大悲心一样,对慈悲对待所有众生,他不会计较小小的事情。而小人没有悲心,只有一颗自私自利的心。这种小我的范围给自他都带来痛苦”。
我看看藏文里面“周而不遍”是怎么说的?“周”是团结意思。“不比”,两种藏文版本的解释,都是大家团结起来,不会相互勾结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方法,都解释得通。但按照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是:君子确实看得远、站得高、想得比较周到。“周”是周到的意思。而小人他就只关注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或与自己关系好一点的人。所以现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团体中,如果是比较负责的领导,应该要扮演君子的角色。不能全为了自己,或者是为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或者关系好一点的人考虑。
真正的君子,比如我是君子又是领导,我安排人的时候,是看谁有智慧、谁有能力、谁有才华,让这些人有资格的人做事情。如果我是小人,那我周围肯定围绕着没有智慧、嫉妒心很强,而且能力也很微弱的这些人。所以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现在世间中的这些领导的身边人的状况都不相同。有些“君子”领导有一定的智慧,非常公平,不会因为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拍马屁、或对自己特别好,就很信任他。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智慧、能力和优势来安排工作。而且因为看得长远,也不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去受贿,因此领导自己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也会非常圆满。否则,领导就惨了,自己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以前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杨震,是个很好的清官。后来有一个人对他特别好,想贿赂他,半夜三更的时候,拿了大约十两金子想送给他,他不接受。这个人说:‘没事,现在是晚上,谁也不知道,你就收下吧。’他说:‘我不收。怎么会不知道?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收了以后,我不会有好的结果,你也不会有好的下场。’他有一定的原则和威严。
从当时的历史看,古时候的领导都有一种责任心。不像现在社会上的领导,一受贿就是多少个亿、几千万……等等。也不像南宋时期的秦桧,秦桧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君主面前诬告岳飞叛国,给他加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最后岳飞被杀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岳飞跟秦桧的私人关系不好,就通过这种方式来搞垮岳飞。现在也有这种情况。
有些人觉得某个人不好,本来是私人恩怨,但他用政治手段给对方扣黑帽子:某人违背了政治的什么什么原则......。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上位者始终担心下面人造反,担心地位不保。一听到某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势有威胁,上位者会不择手段地镇压或摧毁对方。如果某人曾得罪过小人,对方将事情一直藏在心里,因缘成熟的时候,故意诬陷、谋害某人。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非常多。
可能很多出家人生来比较清净,生活圈子也比较单纯,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会取舍因果,都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好多学生刚从学校出来时比较单纯,觉得自己的梦想可能会成真,应该能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能改变自己的家庭、改变世界。他感觉问题好像不是很大。但真到了社会上,发现周围的圈子并不是这样。
据说香港黑社会的一些人,现在也有类似说法,个别明星出道时,他们截取明星的财富,如果直接来不行,就用黑社会的各种威胁(包括生命威胁)......。所以有些明星觉得社会好像没有任何公平和公正的律法。很多社团靠他们的势力、各种阴谋诡计来危害社会和个人。
整个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得那般美好,也并不完全像宣传所说:强调发展、强调自由、强调公平。当然也有一些进步,我们也不能完全用悲观的态度看待整个世界。确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你知道后可能非常惊讶:原来在人世间当中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不是一个小范围,而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都有类似现象。在小人圈子中,‘比而不周’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佛教团体中有些道场的负责人,维护道场的时候,希望你还是做一个君子!不然有些小人......。虽然孔子这样讲,但世界变得很厉害。有些道场的负责人很有智慧,不会因为小小的一件事马上把下面的人换掉,不会这样!由于自己的思想还没成熟,下面的人稍微对上提出不同意见,提些小小的建议,从此之后对他恨之入骨,一有机会就马上开除、换掉那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包括佛教道场的一些主要负责人......。人一旦有了权力,利用权力来开始清除周围对自己不利的所有的因素......。
其实,如果你是个比较有智慧的人,即使别人对你有些不同的看法,因意见不同呵责你,你用慈悲心,用公平、正直的智慧接纳,根本不需要担心。
有时候在管理僧团和管理道场的过程中,“比而不周”尤为的明显。
之前有个堪布对我说:“你跟下面的那些出家人说一下,他们认为自己是出家人很了不起,对下面的居士下达各种各样的命令。这样非常不好!”有位堪布那天气势汹汹地对我说了这些。后来我了解了一下,确实有这个情况。当然,也有身边的人心态不好的时候,故意到堪布面前去告状。人世间有时候也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千丝万缕的各种复杂、说不清的关系。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还是需要用一种比较细致的智慧去分析。
看起来都是人,实际上各有不同。有些人看起来个子很高,但实际上是小人。因为心很狭窄,任何一点点芝麻许的事,他的境界无法包容。哪怕是只言片语讲一点点他的过失,从此以后,他把你当敌人一样看待。他的记性很好,一点点事一直都忘不了,真正的教证、理证,要背的什么书,他什么都想不起来,然而对他做一点点的坏事,他永远记在心里,铭刻于心。
而君子和大人物不会浪费时间、浪费口舌在这些小事上,他一直关注大事。这方面大家理应引起注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何闻思修?
讲《入行论》时,这个教证引用过好几次。孔子说‘学而不思’,我们读书,或到其他老师面前求学,学完后不去思维它的意义,会很容易迷惑。‘则罔’,指学是学了,天天听课,但根本没有思考,最后和没学一样,容易陷入迷惑。‘思而不学’,反过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很丰富,一直想、一直思维,但又不去求学,全部靠自己的分别念。佛经中怎么讲?论典中怎么讲?孔子怎么讲?颜回怎么讲?他根本不去求学。任何一个知识都必须通过学习才明白。只用分别念而不去向善知识求学,‘则殆’。殆:指这个人会进入很危险的境地。
思而不学很危险,学而不思很迷惑。
这两方面如佛教所言:先闻思而后修行,或只有闻慧,没有思慧也枉然。
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是两个大麻烦。为什么这么讲?学而不思,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没得到定解,没什么很大的意义;思而不学,学都不学,光思维也没办法。
如大德所言:闻思修行兼用。我们要边闻、边思,然后在实践中修行,这样很好。否则思而不学很容易增长傲慢,学而不思最后会成为空谈。
这里的意思和我们平时讲的一样:听闻和思维不结合是不合理的。讲考时,有些人可能光会讲。讲考,指听到以后复述。但你光用别人的语言复述还是不行,应该对每个道理去深入思考,思考非常重要!思考并不是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空想,现在叫‘空想主义者’。
尤其在网络时代,很多人没有很深的智慧,凭空创造一些新名词、新概念,新的知识理论,然后搞一个自己的思想学派。如果你有像全知无垢光尊者或宗喀巴大师那样的智慧,你建立一个宗派,或自称是什么派,在别人看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没有这样的能力,仅依靠网络造少许名词,就开始在很多人面前宣讲各种道理。有些并没有很大的意义。
“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大般涅槃经》
“宁当少闻,多解义味”,宁可少闻,多了解到其中的意义;“不愿多闻,于义不了”,不愿意多闻,对意义无所了知。
学习的过程中多闻很重要,即使没有多闻,对真实意义深入了解很重要。孔子认为,光是理论他不赞叹,光是实修不学习理论也不赞叹,必须要理论结合实际才能落地。否则知识再多,全是纸上谈兵、冰上建筑,实际中也得不到运用。
佛教中闻思和修行要相辅相承,没有闻不可能有思;没有思不可能有修;但是修也要跟多闻和思维结合起来才得到实际利益。这种说法非常合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心胸广阔,接受差异!
这个看起来比较简单。‘攻乎异端’,攻击或排斥与自己不同的教派或团体,这样会受到损害。有几种解释:
比如我是一个佛教徒,我攻击佛教以外的其他教派,像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这些会对我有损害。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另一种解释,对异教攻击,令其消灭,对他们有害。这是一种说法。
第三种,异端,我是教派的主流,异端指其他不同分支。我要破掉其它分支,否则会产生过患。
按南怀瑾、钱穆的讲解,应该是第三种解释。意思是,如果我是儒教的主流观点,儒教的其他分支学说要消灭掉,否则对(主要观点)有害。
但我个人认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如果要攻击或是排斥异端(其它观点),这会对自己有害。这种说法应该比较合理。比如说:我是佛教徒,我对佛教以外的观点排斥,其实对我自己也不好。我是一个修行人,其他的修行人我都看不惯,天天驳斥他们、说他们的过失,这对我是不利的。
现在网络上有些老头子,可能有点糊里糊涂,他没有任何的原则、规律,天天在网上说种种是非,结果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不好。虽然也有和他相近的少数人跟随他的观点,但实际上,这样做对他自己很不利。
按照孔子的意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与己不同的思想流派都应该友好交流、和睦相处,这样对自己也有利。
以前‘世青会’时,每次都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道教、很多的宗教,以及现代的科学届比较著名的人士,大家坐在一起通过圆桌会议讲大家的共同点,同时也阐述一些不共观点。这些不同观点并不互相排斥,只是显示各自的特点。
以前爱因斯坦和玻尔对现代物理学持不同观点,十几年间一直展开辩论。他们的争论,对彼此的思想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发现并提出了很多物理学观点。
任何一个道场、任何一个学者,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非要把对自己有碍的观点全部否定或驳斥倒,这样做不现实,对自己也有害。此处的意思是:我们接受外面的世界很重要。
企业的成功和拥有比较高端的技术有关系。像人们特别喜欢的手机,刚开始时,诺基亚占据一定的市场,后来因为不愿转型、不愿和其他人合作,据说在某些领域对其他技术比较排斥,不像苹果和其他公司能接纳和包容新技术。后来手机市场上,诺基亚等公司基本上消失了,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任何一个技术、宗派、学派,相互之间不要有嫉妒心,排斥异己。那么多的敌人全部统统消灭也有一定困难。正如《入行论》所讲“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当中,大家应该接纳世界上所有新鲜的东西。对这些新知识,如果用接纳的方式来同行,也许自己生存会有一定的鲜活力和动力。
我们活在世间上,某些法师、堪布、堪姆,好象除了自己班级以外,看不惯别人的成绩上升(当然,这指极少数人,大多数人不会这样),这样会在讲法过程中,令弟子们的相续形成一模一样的观念。一般来说,学生的观念90%以上来自老师,如果老师有嫉妒心,学生往往也有嫉妒心;老师排斥外面的观点,学生也会排斥。
我常想,幸好当年法王如意宝的思想很开放,对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很包容,同时他有自己的原则,不会随他人而转变。所以我们既要有包容心,也要有自己的原则性,这样 自己就不会受到危害。应该有这样的教义!
子曰:“由,诲女(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做“懂王”!
孔子有个弟子叫仲由(字子路)。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的七十二学生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很小,从地图上看,大致是现在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后经不断扩大,直到现在这样。那时中原地带属孔孟之地,儒家思想非常兴盛;洛阳、山西等地,佛教思想很兴盛,有一定的底蕴,这和历史有一定关系。
孔子的弟子多数是山东人,前面提到的孟子、庄子、老子相距不远,那里的儒家文化很发达。直到现在,去到当地也能感受到在他们的血脉和记忆中,儒家文化与其他地方显著不同。每次到山东一带,能发现儒教思想有一定的力量。然而到了山西,能发现佛教文化的差别,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
孔子对子路(仲由)说:“诲汝(女)知之乎?”
‘汝’前有三点水。《优陀那经》中也有‘汝’,有人写成了‘如’。‘汝’,‘你’的意思。有些经典用‘女’字,读的时候是‘汝’的发音。敦煌有些出土的典籍也用‘汝’字。
孔子说:子路,教会你关于‘知’的知识。
孔子的意思是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叫‘知’。
现代的年轻人不喜欢儒教也有一定的原因。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因类学有些跟这个有点像: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什么意思?听不懂。
这里的意思是:子路比较正直,他不会不懂装懂。他知道的地方会认认真真告诉别人:这里我懂。不知道的地方,他也不会假装知道、学过。
现在有些领导经常说妄语:根本没有学过,说这是我写的、我批的、我签字的......。这个我特别熟悉。明明很多人知道不是他签的字,好事他就说,这是我签的字;不好的事就说:我不知道,我从来没见过。
孔子答“什么是知?什么是不知?”‘知’,通过自己的智慧真正了知、完全明白,这叫‘知’。根本不知道的东西认为自己知道是一种虚妄。‘知’就是这个意思。
‘不知’是什么?‘不知’指你对事物的显现、分类、定义根本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稍微知道一部分)。只知道一半不知道全部,这不叫了知。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师念藏语),如果你在辩论中不能赢得对方,就要跟随对方的观点,这是智者的规范。此处是这个意思。
‘不知为不知’,人生当中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不知道也不可笑。
庄子也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意思是他的一生是有限的,不知道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人的智慧和精力有限,不知道有什么可笑呢?
《西游回忆录》中,第一站法王讲五圆满,法王说:“其他都很好的,时间圆满、正法圆满、环境圆满、还有眷属圆满。”讲到本师圆满时候,法王说:“今天本师圆满指我这个讲者。我虽然从14岁开始讲佛法,以前对佛法方面的理解还比较不错,但现在因为年龄大了(法王当时的年龄是60岁),我现在视力不太行,健康方面也不太好,佛法方面既然这样......,各个国家的政治、科技、还有其他方面,我根本不知道。甚至西方国家很多的饮食传统和规矩我也不太懂。所以,我说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
刚开始去西方时,他并没说:我对这个世界全部的知识都通达无碍。他没说这些大话。
所以我们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的也不要装懂。你说不知道也没什么。
老子也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不知,尚矣”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是高尚的人格。
“不知知,病也。”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这就是有病了。根本不知道的事装着知道是很不合理的。
以前有一个大德在西方传讲佛法,记者故意挑毛病:“别人说你是什么的化身,你应该了解一切,为什么说不知道?”
大德说:“我不知道的太多了。现在讲的这部论典,确实有些地方还不懂。不懂的暂时先放一边,先把懂的这部分讲了,之后搞懂了再和你们讲。”后来这位记者说:“他在学术严谨性和自己的正知方面非常准确,并不是糊弄人。”
以前也遇到过一些历史、物理、地理老师,很多道理都解释错了。解方程时,分子和分母的计算不能全部用加减,那些老师并不知道,在学生面前一直乱讲。当时我们在心里想:老师肯定讲错了,但也不敢说,万一老师不高兴,以后对我们的前途会有伤害。幸好后来有位叫麦托的老师发现所有学生的作业都出错,他问别人: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是哪些?回答后他去看好学生的作业,发现也写错了。最后慢慢去了解,发现全班的作业都做错了......。
当然有些老师因为自己教育的局限,偶尔也会出错。但那个老师比较大胆,随便糊弄学生,讲的时候特别理直气壮,说自己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成绩好。以前年轻时候考过什么、当过团支部书记......。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些人做学问特别严谨,也有些人不严谨。
苏格拉底称为‘哲学之王’。他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他很谦虚:我知道的是什么呢?我什么都不懂。这是他最好的格言,在西方很出名。对整个所知万法来讲,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一定懂得所有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公正、有哲理性的结论。
我们以后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看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人人都懂。但如果按它的意义,人生中“知之为不知,不知为知之。”那就不太合理。
学术界中,这句话值得很多人去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这句话很有意思。藏文翻译(师说藏语),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里面有很深的意义。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好,今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