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摘要

课前开示: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优陀那经》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当中,对部分的人来讲还是比较认真。一个是藏文当中有一些注释,一直对着注释,也是比较精进。

如果没有注释的话,我也希望大家翻阅相关的资料。讲一部法的时候,应该在这个期间尽量地反反复复地阅读,反反复复地对照,先从字面上,然后每一个偈颂它所表达的主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很多途径来进行分析。

其实对我们来讲,确实哪怕是一堂课的话,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

远程学习与传承获得

所以现在只有藏族的部分人有现场听受的这种机会,但是极个别人的话,虽然没有真实在现场,但是我觉得应该是依靠现代的不同的这种方便方法,也照样听得到它的法义。那么这样的话,应该很认真地去学习的话,实际上也应该获得了同样的加持,同样的一种学习的机会。

当然真正的传承能否得到,这个是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个传承,其实一方面,如果给别人传讲很重要,如果不是给别人传讲,想自己获得和理解方面没有也可以,尤其是显宗方面没有也可以。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对这个事情就开始苦恼,应该自己好好地学习。

学习的坚持与困难

所以我想这次也算是一个机会。有些人很认真地从头到尾在学,有些人被各种各样的散乱所致,不像在山上或者在僧众当中。所以我觉得有些爱学习的人有些是能坚持,有些遇到一点点的违缘,或者遇到一点点的事情,失去了自己的这种机会。

已经多少年来一直没有间断,但后来因为自己的可能心态这些,其实外缘根本没有中断我们的各种关系,应该是自己在哪里的话,可以同样地连接。这一点大家应该好好地去学。

你以为的快乐,其实是痛苦的开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手机成瘾、购物成瘾、炒股失眠...这些现代病症,在2500年前的佛经中早就有了精准的描述。

佛陀在《优陀那经》中说:"离成就安乐,为魔系缚众,随逐老死去,如犊求母乳。"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断除内心的渴爱,那么世间的安乐和成就都得不到,甚至会被无形的"魔"束缚着,就像小牛犊追求母牛的乳汁一样,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成瘾的本质:欲望越满足越强烈

现代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成瘾"。你喜欢喝咖啡,已经上瘾了就开始喝;你喜欢看电影,已经上瘾了就开始看;你喜欢打麻将,也是因为上瘾。

佛教中,这种"瘾"叫做欲望或渴爱。这种爱看起来好像很美好,没什么毛病,但实际上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它是一种隐藏的魔,无形的魔。这种魔会在很多领域中给我们带来恐惧和痛苦,让我们始终不得自在。

我们有些人为了追逐名利一直奔波,一直想办法让自己成名;有些人为了得到金钱一直忙碌,这也是没办法的。就像小牛跟着母牛一样,小牛特别喜欢乳汁,它不一定喜欢母亲,它的目的就是牛奶。

《娱乐至死》的警示:毁掉我们的是所爱的东西

有一本书叫做《欲望的博弈》,里面讲了很多欲望的过失。书中提到通过正念来制止贪欲的方法:我们的贪欲实际上就像阳光下的水泡一样,当阳光直接照射水泡的时候,水泡马上就消失了,无踪无影。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认真探究后,了解到欲望的本体并没有真实存在时,对这种贪求就不会再有了。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自由不在于满足欲望,而在于从欲望中解脱。"

很多人说"我要经济自由、人生自由",说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并不是满足欲望就能获得自由。如果满足欲望就能自由,那么那些得到金山银山的人应该很满足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自由是从欲望中得到解脱。

还有《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不管你是领导、企业家,还是其他身份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这是我特别喜欢的,特别好的东西",但你没有想到,毁掉你人生的因就是这个。

如果你刚开始特别憎恨、特别讨厌、特别不喜欢的东西,也许对你不一定有害。但我们人类往往都是被自己特别喜爱的东西所害。比如看手机,你很喜欢,因为有多巴胺的刺激,越看越喜欢。这样的话,真正毁掉你的不是那些害你的人、天天诽谤你的人,而是你沉溺其中的这些所谓"喜欢的东西"。

网络时代的修行困境

现在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爆炸时代的泛滥,很多人反而对历史、诗学、世间的语言学等更加追求。当然,智者无所不通,这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我们追求解脱的最终目的全都变成像世间人一样只求世间知识,就有问题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网络上很多人讲历史、讲语言学、讲各种世间知识时,都有各种善巧方便来打广告,好像这些知识比解脱还重要。

我们现在所喜欢的很多都是低俗文化。什么叫低俗文化?就是里面没什么价值、没什么含量的内容,这些你越看越想看;而有深度、有含量、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往往对我们来说像隔了一座山一样,没办法深入。

如果我们真的能像整天看手机一样去看《般若经》,也许早就开悟了。但现实是,很多人对《般若经》、《现观庄严论》这些都没什么兴趣,甚至有些人连夜上网,第二天上课时半醒半睡,迷迷糊糊。

炒股让你失眠?古人早就有解药

现在很多人心里有特别强的贪执,始终生活在忐忑不安中,非常忧愁,一会儿害怕,一会儿焦虑。

你看很多人炒股,炒股的人很多都晚上睡不着,股市一下跌:"怎么办啊?"就特别紧张。一会儿上涨时:"哇,开心,我今天赚了多少钱!"一下子又不行了...这种患得患失,特别焦虑,也是很苦恼的。

而真正的出家人,如果是很好的出家人,他可能无忧无愁。世间的一些修行人虽然做不到这样自在,但很多都看得透、看得惯、看得破,所以也是无忧无愁的。

成家的真相:美好开端还是痛苦开始?

我们世间中,一般来说成家结婚是很多人把它当作最美好的开端,但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可能才是真正痛苦的开始。为什么?因为再也没有以前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没成家之前,自己在微信群里晒的都是比较自由的照片,美丽的环境等等;但一旦成家以后,所有这些美好都销声匿迹了。

比如我们所爱的人或财产名声,它们会把你当作奴隶一样,一直让你得不到自在。依靠这些,我们心里的忧愁和痛苦越来越增加,因为贪欲没办法舍弃,而且所贪的对象往往把你捆得紧紧的,你的忧愁反而增加了。

唐朝高僧的悲剧:辩机和尚的警示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例子。唐代有个叫辩机的和尚,他是唐玄奘最得力的弟子,十五岁出家,特别聪明。《大唐西域记》就是他帮唐僧执笔写的,文笔非常好,学问也很不错。

但后来他和当时皇帝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互相产生了贪心。高阳公主本身是有家室的,当唐太宗发现后特别愤怒,把辩机和尚处以腰斩。不像现在的死刑还算人道,那时候是把整个腰切成两段,非常痛苦,同时还有十几个人也被判死刑。

后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那么出名的辩机和尚,最后受到这样残忍的死刑,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很好的出家人,却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最后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玄奘的考验:最大的诱惑不是妖魔

玄奘取经路上也遇到过类似考验。他路过新疆的伊吾国(有葡萄的地方),当时那个国王特别喜欢他,因为国王是个有信仰的佛教徒,一直想留住他。

国王用各种方法诱惑:"你待在我国家,不要去别的地方。如果待在这里,我可以给你很多权力,你可以当我的国师。"玄奘不肯,国王又用宫中的女性来引诱,玄奘还是不为所动。

最后国王开始绝食,玄奘也没办法,只好答应给他讲一个月的法。国王后来派人一直送他到印度。玄奘说:"我死也不会留在这里,我要先去取经,取完经后如果回来,可以给你讲法。"后来玄奘回来时,果然按承诺给国王说法。

从玄奘的传记来看,每一个伟大的人,每一个普通的修行人,都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无论在学习还是持戒方面,都会受到世间的诱惑。有些人非常坚强地度过了,有些人在这种考验面前就没办法了。

如莲花不沾水的境界

佛经中说:"世间难舍弃,渴爱女能舍,依彼离忧愁,如莲不沾水。"

世间中难以舍弃的就是对异性、财物等的渴爱。如果能舍弃这些,那么各种忧愁烦恼痛苦都会离开。你在人群中就像莲花叶子一样,无论沾多少水滴,都不会被染污。

这里有个故事:佛陀时代印度有个叫庵摩罗女的女子,长得非常美,征服了很多男性。她产生傲慢心,听说佛陀很伟大,但觉得在她面前应该不会胜过她,于是想去征服佛陀。

佛陀给她讲了所有的美都会变老,所有的欲望都会变成痛苦等道理。庵摩罗女其实有善根,听后马上醒悟,后来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稻盛和夫的转变:从自利到利他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他刚开始创业是为了自利,做各种事情,后来发现不太理想。于是他把整个企业的愿景和最终目标改为让所有人得到利益,提出"敬天仁爱"的理念——对天地万物有恭敬心,对所有众生有爱。

改变理念后,他的生意非常成功,后来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最后他通过这种理念,在晚年时选择了出家。

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最大的爱是佛陀的爱,这种爱拥抱所有众生。

古人的智慧:不贪才是真正的宝贝

《左传》里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个人特别喜爱一块玉,想要送给另一个人(可能像现在给领导送礼一样),但那人不接受。

送礼的人问:"为什么不接受?"

那人回答:"我最喜欢的是'不贪',你最喜欢的是玉。如果我接受了,我们两个宝贝都没有了。我认为'不贪'是我的宝贝,你认为玉是你的宝贝。如果我接受了,你没有玉了很可惜,我的'不贪'这个宝贝也没有了。不如我们各自保存自己的宝贝。"

如果一个世间人把"不贪"作为自己人生的标准,对他整个人生会有很大的利益和帮助。不是贪爱心很重的人,至少他过的生活非常清净,做任何事情都很顺利。

轮回的真相:业力让我们不断漂泊

佛经中说:"渴爱相伴者,长期间漂泊,渴爱当根除,无忧亦无怖。"

这个渴爱、贪欲非常麻烦。如果你跟它随身相伴,那你就长期在轮回中漂泊——一会儿变成人,一会儿变成牛,一会儿变成地狱众生,因为贪爱所导致,始终没有得到解脱的机会。

如果你断除这个渴爱,那么世间中就没有痛苦,现在的痛苦也没有,未来的怖畏也没有。

前世今生的科学探索

关于前世后世的存在,现在有很多科学研究。比如二战时期有个三岁的孩子能回忆前世,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的前世身份。还有塔克博士等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对前世后世的存在也提出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印光大师的一个师兄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个人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后,有一天中午,这个去世的人托梦说:"我现在在某个地方,某个人要杀我了,我变成了一头猪,你快来救我!"

这个人醒后急忙赶到那个地方,结果刚到时,那头猪已经在血泊中死了。他特别伤心,确信这就是自己去世的亲人转世。从此他终生吃素,后来还出家了。

现代人的焦虑解药:调伏内心

我们短暂的人生中,既要通达世间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今生真正去修行,真正去学习一些深层的般若空性智慧,人的心真的可以调伏。

本来我们的心像野马一样,不堪能,特别糟糕,但通过驯马师调训后,再野蛮的马都能变成特别温顺、调柔的马。同样道理,我们如果按照佛陀的教言来调伏自己的心,一定能变成很好的修行人。

以前很多高僧大德,刚开始时特别调皮、野蛮,包括奔贡甲、列绕朗巴、仲敦巴年轻时都不是那么调顺,但后来都成了一代伟人。

最关键是看每个人能不能把自己的心非常认真地去调伏。如果没有调伏,可能短暂的人生就浪费了。

网红时代的陷阱:虚荣的代价

现在可能我们沉迷于虚无缥缈的财富、名声,包括觉得别人说"你很帅、你很好看",就真以为自己是这样,天天晒照片。

作为初学者,作为年轻人,如果刚开始方向搞错了,可能到晚年时会后悔莫及。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调伏自己的心,不要被欲望所牵引。

断除渴爱的究竟方法

佛陀在教法中有断爱的方法。其他外道基本上只能压制自己的烦恼爱欲,没有其他办法,因为他们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没有很好的对治方法。

断爱后可以离开爱执的对境——"有"和"非有"。"有"是指真实存在的,比如瓶子、柱子,或者你喜欢的人、动物等;"非有"是指虚无的、不存在的,比如一些梦想、名望,"我以后能不能变成世界首富"、"我将来可以开飞机"等根本不现实的妄想。

如果断了爱,这些执着的对境无论"有"还是"非有"都可以离开。

《华严经》的网络比喻

《华严经》中说:"汝等断爱网,汝等裂见网...汝等救苦网,当成此愿网。"

修行人应该断除爱的网络,应该撕裂邪见的网络,应该有救苦的网络,应该实现愿力的网络。如果把爱网断除,或者爱根拔除,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忧愁,未来也不会有恐怖。

真正的自由:像莲花一样不被染污

佛经中用拔草的比喻说明断除渴爱的方法:"如拔乌尸草,拔除爱连根。"

就像挖虫草一样,用小锄头把有毒的乌尸草连根拔除,拔出来后就再也不会长了。我们也应该把渴爱从根本上断除。

根本上断除需要证悟人无我或法无我。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净观等方法,但按照《入中论》的观点,不净观不是最究竟的,只是小乘的修行方法。

对贪爱从根本上断除是最好的,否则只要还有爱执,就始终没有解脱的时候。

现代启示:调心比改变环境更重要

我们在这个世间中,依靠佛陀的教法,对所有万事万物都不会有贪执,这样就能超越三界,最后获得解脱。

《华严经》说:"依附解脱甘露雨,灭除众生诸渴爱。"依靠佛陀解脱甘露的雨水,可以灭除众生相续中所有酷热的渴爱。

《正法念处经》也说:"若能断渴爱,解脱生死流。"如果能断除爱河,就能解脱生死轮回。现代人常说"陷入爱河、沉溺爱泥",如果能断除这种爱河,以后就不会在轮回中一直漂泊、沉溺、感受痛苦。

结语:短暂人生的智慧选择

佛陀说:"是故来此众,我说愿汝乐,如拔乌尸草,拔除爱连根。"

对于那些有缘的、能够接受教导的人,佛陀希望他们都获得永久解脱的快乐,而不是暂时的快乐。

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暂时的快乐——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但这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永久的解脱。

就像连根拔除毒草一样,我们要从根本上断除渴爱。这需要证悟空性智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观察和对治自己的各种贪欲执着。

希望我们都能像莲花不沾水一样,在这个世间中远离一切违缘,在短暂的人生里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