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为"爱"而生,也为"爱"而死

现在我们继续讲《优陀那经》。《优陀那经》总共有四卷三十三品,其中第一品无常品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品爱欲品。

这一品非常重要,尤其对当前全世界的很多人来讲。因为各种媒体、各种思想引导所致,全世界的人们好像生存的意义就是这个"爱"。如果没有了爱欲的话,好像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当然这个爱当中,也是有父母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各种各样的爱。但是这种爱,特别难舍难割的就是异性的这种爱。所以许多人为了这个爱而自杀的,也是千千万万。

爱执比古代更加强烈茂盛

当然,一方面是每个众生都有贪嗔痴,其中贪心当中有这样的爱执,自古以来也是有的。但可能现在人们的这种爱执更加强烈、更加茂盛,非常严重。

所以我们特别有必要学习这样的经文,然后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爱执。即便是不能完全断除的话,也减少自己的贪欲,也许对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


爱由妄想生——一个颠倒的开始

佛陀说:爱的根源是错误观念

爱由妄想生,当知爱之根,
汝不起妄想,汝爱则不生。

所谓的爱,实际上它的产生并不是很合情合理的,它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不如理的作意、分别妄想而产生的。妄想不是真实的,是自己打的妄想——不干净的认为是干净的,不常有的认为是常有的,完全是一个颠倒的作意。

爱就是一个颠倒的作意。你所爱的对境,本来没有什么可值得爱的,但你一直认为这是很好看的,这是得到的话应该如何如何快乐。

取水女子因爱失子的悲剧

以前佛陀当时带着阿难,好像是在舍卫城,去那里的时候,有一个取水的女子。她可能背着水桶,因为印度的很多女子提水的时候,把那个双手放在头上,也有像藏地一样背着后面的。

她带着这个水桶去取水。取水的时候,她也可能带着自己的孩子,然后看到河边有一个英俊的男子,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贪欲心,一直注视着他。

同时她在取水的水井旁边,她自己认为是自己把这个水桶扔在井里面,但是她不小心的话,那个绳索套在自己的孩子脖子上,然后把他扔进到水井当中去了。

过一会儿,她可能当时在非理作意的情况下,根本神志都可能不清晰。这个时候,过一会儿,好像那个孩子死在这个井里面。她捞出来的时候,孩子已经死了,然后她就特别伤心。

现代版本的爱情悲剧

我家乡前年有一个女子,她有三个孩子,也有自己的丈夫。后来她就喜欢另外一个人——她的妹夫还是姐夫。后来三个孩子就放在家里,然后跟另外那个男的,他们在树上自杀、自吊而死了。

她自杀了以后,她那个丈夫特别伤心,边哭边跑去到她尸体那里,结果路上知道她跟另外一个人一起死了,他路上很尴尬,就回来了。

我那天在夏天的时候,看到那个母亲抛弃的这三个孩子,看起来好像很可怜的。有时候也想起来的话,众生真的很可怜的。


爱带来的真实痛苦——忧恼与恐怖

小爱与大爱的本质区别

由爱生忧恼,由爱生怖畏,
若离爱欲者,无忧亦无怖。

我们世间当中有大爱和小爱。小爱的话,对异性的执著,这种叫做小爱。因为这种小爱的话,它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不是无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爱。

而真正的大爱,就像我们大乘佛教里面所讲到的一样,凡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不爱的,都是爱所有的众生。

但我们在这里佛陀讲的是小爱,世间当中所谓的个人的这种爱。

爱的包装与现实的反差

这样的爱,是不是很美好的?我们现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都宣扬它带来的这种快乐、甜蜜、美好、幸福等等,用它的代词来进行装饰。

但实际上真正有了这样的爱,会产生忧恼,因为身心分离,经常产生极大的烦恼。然后有了这种爱,它会产生各种怖畏、恐惧。因为爱本身的话,它是虚妄的、没有基础的。但是你执著它的话,它有各种各样的忧虑、痛苦。

现代人的爱情焦虑

你看现在很多人,包括有些在家人一看的话,因为有了爱,他对对方产生怀疑、产生焦虑、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然后同时他自己也害怕失去,或者将来得不到、受到威胁等等各种各样的恐怖。

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爱欲,那在这个世界上,他既没有这个忧愁,又没有这个恐怖。现在的这种忧愁和未来的这种恐怖就没有。

爱欲如执火不舍——先甜后苦的真相

爱欲结果的两面性

爱欲果为苦,先甜后热果,
如执火不舍,凡愚自焚身。

爱欲的话,实际上它的结果不是很快乐的。但我们世间的这种小爱的话不是这样的。他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可能比较甜蜜、比较温暖、快乐。比如说你刚开始得到什么,一个什么,比如财富方面的车,新的一些比较高贵的东西,刚开始很快乐的。

但后来好像也是一种痛苦的因。一条茶叶有一条茶叶的痛苦,一匹马有一匹马的这种痛苦,就像这样说的一样。

年轻人的爱情体验

他的这个爱,刚开始你得到的时候好像确实很好的,就像现在世间人的有些年轻人,刚开始的话,好像是他们亲密无间,觉得非常的开心、快乐,好像得到如意宝一样的,或者得到这种涅槃的果位一样特别开心。

但是不知道在何年何月以后,他就慢慢慢慢很多的这种——前面的这种好花不常开、好事不常在,这种好花不会常开的,然后就开始它的这个果是非常炽热的,很难以忍受的、会燃烧的。

愚者执著不放的痛苦

那么这个就像我们有些凡夫愚笨的话,他手里拿着火炬,然后舍不得放,那肯定是自己的身体焚烧无余的。有些里面说是孩童,有些小孩不懂、不知、不明白的话,他手里拿着这个火把,但是他就怎么烧的话他还不会放。

所以我们世间的凡夫人也是这样的,因为爱欲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痛苦,他自己也知道,明明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因为自己很愚痴的原因,一直是不愿意放弃,甚至可能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愿意付出的。

贪执比物质束缚更可怕

珠宝装饰与子女的贪著

若于宝耳饰,子女心贪著,
如铁木草缚,圣者说非坚。

如果对于金子、银子、珍宝所铸成的装饰,还有对自己的子女——他那个注释里面说是这个女的话,自己的女子也可以、妻子也可以,然后宝耳饰的话,珍宝做成的耳饰。

凡是对你的耳环也好,你的项链也好、耳饰也好、戒指也好,世间的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些,尤其是我们藏族人的装饰品,还是很有意思的。

那么这些珍宝组成的宝石也好,自己的子女妻子等等,这些如果贪著的话,那这个贪著还是严重的。意思是什么呢?跟这个贪著相比较起来,如果是铁索束缚着自己,木锁、木头做的镣铐,以前有铁做的、木头做的,还有草绳、绳子做的束缚。

圣者们,佛和菩萨阿罗汉,他们的话,经常在不同的经典和论典当中说,这些不算是坚实的。最坚实的是什么呢?最坚实就是贪著,贪着这些很坚实的。

我们一般人认为我的手脚全部都是被铁镣、木镣,或者以绳子捆绑的话,觉得是我没办法出狱、没办法解脱,我好可怜啊。实际上不算这些的,如果你贪着你的装饰品,你贪着你的子女,你贪着你的亲人,那这个镣铐的话,比这个还要严重。

爱锁难解,智者能破

看似松弛实则牢固的爱锁

爱锁虽松弛,圣言极难解,
坚者不执爱,折爱速解脱。

世间当中的这种爱锁,爱的这种锁拷,虽然看起来是比较松弛的,没有什么那么害怕,比如爱异性的人也好、爱财物也好,这些看起来好像自己也发觉不了,它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但是圣者们说这个是很难解的,其他都可以拔出来。如果射一个箭,入到你的身体里面,它可以拔出来,涂个药就可以的。但是你心刺入到别的身上,这样的话,它通过药也没办法的,通过教育也没办法的,通过其他的手段也不容易解开。

三种解脱的方法

如何离开爱执?当然离爱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无始以来的这种习气一直扎根在自己的相续当中。那怎么样离开呢?

第一个方面是依止善知识,听受多方面的教言,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方面用自己的智慧来细致地去观察。
第三个方面自己所得到的这些教义反反复复地修行。

我们注释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这三个非常重要。否则的话,我想离贪不是那么简单。

万物无过,妄想为害

外境本身并非爱欲

世间诸万物,非欲妄乃欲,
万物如是住,坚者调欲心。

这里就是说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器世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这些万物,包括这些色声香味触,这些外境的话各种各样的,其实这些并不是爱欲。

因为世间万物的话,它依靠自己的一些因缘,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二月一样的呈现,它并不是完全有实质的。

但真正的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就是"妄乃欲",这个妄想,我们前面讲了,贪执的这种妄想,这是爱欲。

心的执著才是关键

比如我们世间有多少人在前面的话,如果你的心没有去贪执他的话,对你是没有害处的。但是如果你的心贪执对境的话,那这个是有点可怕的了。

万物如是住,万物的话,不管是你修行也好、没有修行也好,凡是它都住着的。但如果你的心没有去执著它的话,没事的。所以坚者调欲心,作为离贪的这些坚者、智者们的话,他对世间的万物不可能一一地去掉它。

真修行者的随顺性

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以后不管是在学院当中也好,自己在班级里面也好,有什么事情的话,大家心应该很放松的,不要一直自私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啊,这个我不能用,那个不行的,好像比如说选上一个小管家的话特别的痛苦,一次的那种奖品没有得到的话又特别的痛苦。

很小很小的一个因缘自己都心不自在,但是坚者,修行比较好一点的坚者菩萨,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调伏自己的心,他也是通过观察来调伏自己的心,摧毁自己的欲心和烦恼,通过修行。

其实真正是有智慧的人、有修行的人,在我们这个世间当中,在哪里都可以,处在哪里,散乱当中、城市里面,什么都可以。但是自己的心还没有成熟之前,确实依止一些善知识,依止一些道友,不要尽量地去一些散乱的心。不然的话,凡夫的心很快的时间当中被其他人、其他的环境受影响。

能贪所贪皆无常——最终的解脱

贪心与对境都是刹那变化

人无恒常欲,所贪皆无常,
舍欲无受生,不复落死地。

人世间的这些,他是另一种方式来讲,这个贪欲是没有实质的意思。那么我们生贪心的这个人,实际上他的贪爱的心不会常有的。不管是从对境层面也好,或者是从心态层面的话,实际上人不可能常贪执的。

有些人特别疯狂地贪执某一个对境的话,过一段时间,他完全消失了。所以人贪执的话,因为无常的原因,你不可能永远都是贪执的。

然后所贪的对境也是我们用观察的话,也是一刹那一刹那都是无常的,也没有的。

胜义观察得出的结论

如果我贪者也是一刹那一刹那,没有一刹那的恒常,所贪的对境也没有值得是贪的话,那舍弃了这个贪欲,然后在轮回当中不会受生的。如果轮回当中不会受生的话,我们不会落到死地。死地是生死轮回,有生生死死、生生灭灭,又有后世、又有后世。

所以在这里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我就是贪者,他就是所贪的地方,但用智慧来真正观察的时候,好像这个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我们《入行论》当中也不是这样嘛,自身本来都是无常的,又要贪一些无常的对境。

如果我们懂到能贪所贏都不存在的话,那以后不会在轮回当中流转,同时也不会一直在受苦,相当于是获得阿罗汉果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