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50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前面已经讲了要远离声闻,行持大乘菩提心,必须先有两种决定义。第一种决定义前面已经讲了,归根结底,昨天最后说的,也就是我们要修寂止,最后要认识心的本性,要胜观。就像是一个水的比喻,让我们的心先沉静下来。这个确实也是很重要。

我们知道是重要,但是因为我们是凡夫众生,有时候明明知道,但是在知道的一个状态当中经常放下了很多事情,一直没有行持,到死的时候还没有好好修行,也有这个可能性。但不管怎么样,比不知道还是好。

虽然我们修行当中,比如是转绕、念经,还有磕头、五加行,这些功德是非常大的,但是最后还是要禅修。通过禅修,将你的分别念慢慢分清,分别念慢慢拨开以后,心的本来面目可以显露出来。那个时候要认识它,那个时候把烦恼全部都可以拨开,这个是很重要的。

昨天第一个决定义当中,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实际上昨天后面讲的这个道理跟我们的大圆满讲的观本性——其实大圆满里面讲的道理跟这里讲的道理,完全可以说是一样的。只不过密法当中直接将你不可思议的光明的心直指——

什么声音?手机?有些还可以,现在的手机不交上去,还到了上课的时候拿到课上。男众那边,是吧?

所以大圆满的修行依靠这样的一种直指方法来认识,实际上这两个道理几乎可以说完全相同。所以我们这次学习《楞严经》,实际上里面的好多道理,与在密宗当中讲的窍诀,完全都可以说是一样的。

表面上看起来《楞严经》是显宗的一个经典,但这里面对心性的认识方面这些秘诀,确实很殊胜的。

我有时候自己备课的时候,或者是看的时候,心里想,这次学的不算什么特别的细致,以后如果有机会,能不能把《楞严经》再次很系统的学,比这次还要广一点的看一下、讲一下。有这种想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这部法,这一次能圆满传讲的话,算是非常开心的事了。

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学了《楞严经》以后,应该是很多方面,对自己的修心方面有新的认识,一方面觉得认识心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人说:“安住在心性当中,我已经开悟了”等等这样的说法确实是特别的可笑。

还有一些人说:“所谓的心性,一点都是没办法认识的。”这种说法也是荒唐的。应该我们只要下功夫努力地去修行,对自己的心会有所了悟的,但这种了悟并不是那么简单。

因此学了《楞严经》以后,应该很多人都会有新的收获。而且大家都知道这部经典的话,为什么汉地有史以来是那么的重视,重视的程度到达顶峰,在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后来可能因为时过境迁,各种原因,如今《楞严经》算是比较沉睡的状态当中。

这次如果我们传讲圆满,我想这里有好几百个能讲《楞严经》的人,每天我去听,不说我们其他的僧众当中,包括晚上这边讲考的人当中,基本上他们对大体的《楞严经》的教义还是明白,包括他们的辩论也好,互相讨论也好,或者是自己讲考、思维等等各方面来看,很多人的理解程度应该是很不错的。

所以大家讲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以后不要忘掉,有一些需要做记录的,这样以后我想是肯定会有机会的。

今天我们讲第二个意义: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这里讲到,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第二个决定意义是什么样呢?

佛告诉阿难,你如果要想真正发无上殊胜的这样的菩提心,“于菩萨乘”当中要“生大勇猛”,不能太懈怠。

比如在学院当中有了念经钱就可以,有了吃的就可以,凡是这里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天天都是浑浑噩噩的状态当中的话,这不算大精进心。真正我们大乘菩萨的心,就像是美女头上燃火一样,特别着急的。要度众生的话,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自己一定要想去度,在菩萨乘当中生大勇猛。

我想我们很多修行人有没有?有时候讲经说法以后,自己的心有变化的话,说明讲经说法的教义对你真正是有利益的,获得加持的。

所谓的加持,其实是一种转变你的相续。比如我得到本尊的加持,本尊的感应让你的修行往好的方面有变化。或者是得到上师的加持,并不是上师给一颗苹果或者是好吃的:“我得到上师的加持”。其实这个不一定是上师的加持。

真正的上师的加持,原来你是很恶的,然后通过讲经说法或者是他的加持以后,你的心马上有变化。有些是感应很强烈的,在菩萨乘当中真的有变化的。有些是什么都没有,今天也是半斤八两,明年也是半斤八两,甚至再过一年都慢慢慢慢退下来,没有一点的上进。这是很可怜的。

如果你真正要想学大乘佛法的话,在菩萨道当中,你一定要有一种勇猛心。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你一定要抛弃有为,藏文当中说是实有的相,它翻译成实有的相。

不管是有实宗的哪一个观点,他们对成就也好,对烦恼也好,很多东西用实有的观点来看待,其实这个是不合理的。像其他的有些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一样,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虽然我们求菩提,需要精进,但是这个并不是按照声闻乘的一种实有的观点去希求。

所以你要决定抛弃有为的、有实的,或者成实的,这些相都要断掉。这个意思。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那我们怎么样勇猛精进的话,首先应当要详详细细地审视观察,怎么观察呢?

在第二个决定义当中,主要讲我们用智慧来观察烦恼的本体。比如汉地《成实论》[1]当中也是说过:“八万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除无明。”我们这个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归根结底都是断除烦恼。

我们要先观察烦恼的本体,它是什么样呢?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从无始以来,首先是以不知诸法的实相的无明作为发业,有了无明以后不断的串习,不断的辗转,产生爱、取……、死等等十二缘起当中一大串这样的法,接踵而生,不断的产生。

这样以后,“谁作谁受”,最后在轮回当中,谁去造业、造作,谁最后去感受?

比如六识去造作,这些造的业在阿赖耶上面,一直八识当中存留下来,慢慢后来也去感受。

我们知道烦恼的根本,实际上从无始以来应该在相续当中不断地流转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因缘。因此你先必须要知道这个烦恼到底是什么样的?烦恼的作用是什么样?烦恼的结果是什么样?要去一一的观察。

佛告诉阿难: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现在也没有批评,佛一般是阿难哭了以后,好长时间都不说他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批评他,他又哭一场。现在好像佛跟阿难的关系比较好一点,阿难就一直讲一些比较好的法,阿难也比较开心的。

佛告诉阿难,你要想好好修持菩提的话,如果不审视观察烦恼的根本,则根本不能了知虚妄的六根和虚妄的六尘。

观察烦恼很重要,如果没有观察,我们根本不知道一切都是虚妄而生的。现在我们的世俗谛全部都是境和有境两个互相交织,最后产生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迷乱显相。但如果我们没有观察这个烦恼,根本不知道六尘、六境的这些显相。

这些显相“何处颠倒”,这些在什么地方已经颠倒黑白,什么样的迷乱,在哪里?你根本不知道。

我们大家知道,《入大乘论》刚开始的时候:“要想脱离轮回苦海的行人,你要想获得无上菩提,首先一定要观察烦恼。”然后讲烦恼的本体,各个教派都认为是不同。因为烦恼我们要承认为是如梦如幻的,如梦如幻是各个教派开始有不同的观点嘛。

所以《入大乘论》刚开始讲,要想脱离轮回的人,想获得佛果的人,你必须要认识这个烦恼。

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也是一样的。我想很多人应该是想对烦恼进行剥夺也好,认识烦恼也好,断除烦恼也好,很多人应该会这么想的,不然的话来到这里也没有什么,待着也没有什么的。

你看我们刚开始学《楞严经》的时候,我的记忆当中好像有七万多人,19年的时候,当时人比较多的。你看现在,因为种种的因缘,他们就已经没有了,现在我们只有这几个人了。这些人如果还不去寻找烦恼,确实也是比较可惜的。因为我们要找烦恼的根本的时候,魔王波旬和他的眷属肯定不开心的,他们以种种的方式来,让我们可能一个人都不要去寻找烦恼的根本,不然对他们是有害的。

所以我们不管怎么样,大家也要去寻找烦恼的根本。不然的话,你想成佛也没办法,度众生也没办法。烦恼深重的人哪里去度终生?烦恼深重的人哪里脱离三界轮回?没办法的。所以是“何处颠倒”的。

“处尚不知”,烦恼的处,烦恼的根,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会是要降伏它呢?

比如我们要找到敌人,我们要消灭敌人,先应该知道敌人的居处,它的住处,它的本体,它的作用。烦恼,要认识它,它到底是谁?比如嗔恨心,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形状?它最害怕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把它根除?这个是最重要的。

但我们世间人根本不知道它的住处,也不会去观它。甚至于有些觉得我生贪心:“我是英雄,很厉害的,你看,我要打仗的时候,我生嗔恨心,很好的。”生贪心的话:“哇,很好的,生活有爱,特别棒!”这样的。

所以世间人不知道烦恼的危害性,但我们修行人应该知道。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继续降伏烦恼,如来正等觉果位从何而来?根本没有办法。如来都是断除了所有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现前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这么一个智慧尊者。

所以在这里讲到烦恼。下面讲烦恼实际上根本如虚空一样的,这个道理会讲的。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就像我们世间当中,一个人要想解开别人捆绑的结,你如果眼睛看都没有看到所打的结,你怎么会是要解开?根本没办法。

你说是一个人在那里捆着,你把他解开,你根本看都没有看到这个人到底在哪里,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是能办成?绝对不可能的。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2]。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佛陀说,但是虚空不相同的。其实这个烦恼跟虚空本体上是一样的,也引申出这样的一个意思。

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虚空被其他的隳裂,撕开、撕裂,把它破坏。

虚空被斧头砍没了,或者是被火烧了——我们《宝性论》讲的时候,虚空有没有被火烧的比喻;虚空有没有染上色彩?虚空有没有什么兵器把它破坏?有没有这样的?这些谁也没有听过。为什么?

因为虚空它没有任何的形体、形状、形相。既然没有,你说怎么会是有结解?或者是虚空发生一些变化,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当前显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根,“六为贼媒”,就是盗贼的媒介人、介绍人。意思是它们可以迎来外面的盗贼,相当于是介绍人一样的。它们偷或者抢劫自己家里最珍贵的珍宝。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有了六根以后,它们相当于是六个坏人,它们勾结外面的一些敌人、盗贼。盗贼实际上指的是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这些外贼;贪嗔痴等这些六根本烦恼,这是内贼。有些注释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媒介,它就找来,找来什么呢?外界的六尘,还有内在的六烦恼。这样以后,烦恼跟外面六尘,里面的六根,它们几个勾结起来,把自己家里面——相续当中的像如意宝一样的、如来藏的宝物全部都被抢劫,已经抢光了,没有了。

现在凡夫人虽然有如意宝一样的如来藏,但是因为依靠六根的贼,还有外在的六尘,还有烦恼,它们的交织,它们联合的行动,后来我们相续当中如珍宝一般的如来藏没办法显现。

我们很贫穷的,家里有个这样的话,被它们已经控制了。什么时候还回来?不知道。还回来的时候我还是富贵的。但是暂时来讲,我们自己虽然拥有这样的家宝,但没有享用权,可以说吧。内外的这些怨贼已经控制着。

圆瑛大师和交光大师说,六尘比喻成贼有点不合理的,因为它是无情法,这样讲的。

但实际上,因为比喻来讲,不一定都是有情法。其实根它自身的角度来讲,六根是无情的。按照显宗的观点来讲,识没有介入之前,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都是一种无情法。只是在这里讲一个比喻,不一定是色、身、香、味、触都需要有一种,怎么讲,有一种生命,也不一定的。

其实这个我昨天也讲了,四大——地、水、火、风,四大跟我们的意识勾结起来以后,变成了一种妄相。比如地、水、火、风,外面四大,本来它是没有意识的,没有什么知觉的,但是它跟我们的识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地大的原因,感觉到坚硬;因为火大的原因,感觉温暖;因为风大的原因,感觉飘动;因为水大的原因,有湿润的这些感觉。

其实真正来讲,四大它自己没有生命的,它没有知觉的,是一种无情法。但是它跟我们的六识结合在一起,我们前面一直讲它们会交织在一起,“相织妄成”。前面不是一直讲“相织妄成”,如果外面的地、水、火、风跟我们内在的六根、六识,全部“相织妄成”,全部相织在一起的时候,妄相也好,妄心也好,狂心也好,这些就开始出现。

我们轮回当中,有时候对我们的身体和心识,大概有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楞严经》里面应该是讲得很好。确实地、水、火、风说它是无情法,但是地、水、火、风跟我们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其实交织也是一种,详细观察的时候也是不成立的事情。因为无情法没有知觉的,有情法是有知觉的,这两个不可能混合在一起。但是未经观察下,这两个因缘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好像也有对境的感受,也有有境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迷乱的因缘显相。

跟我昨天讲的梦里面完全是一样的。梦里面根本没有外境的山水,大象等等,外境也是没有的。当时的眼根也是没有的,耳根也是没有的。但是真的在做梦的那个人,他看到外面的大象,外面的雪山,什么样的境相都可以看得到的。这个到底是什么样?其实归根结底它是迷乱的显相。迷乱的显相是都可以显现的,只要有因缘具足都可以显现的。

所以这个道理应该也可以这样说。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因为这个原因,无始以来因为被烦恼这样缠缚着,众生世界出现的。众生世界在器世界当中一直是不能超越;

所以众生一直很可怜的,沉溺在轮回当中,因为沉溺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

好像看宣化上人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大概说的是这样。好像有个活佛来见他。来见他的时候,他就觉得哪里有活生生的佛,说“我要打你,我要杀你。”结果那个活佛特别生气,就跑了。宣化上人说哪里有这样的,活佛怕生死的,怕打的。意思是佛教的败类,不合理的。

其实当时可能对藏传佛教的有些名词,宣化上人也不是很了解。他在万佛城的时候,第十六世噶玛巴大师也有见过。但是他在有些书当中对藏传佛教的喇嘛,对藏传佛教个别的一些活佛、高僧大德有一些——他可能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心里想什么直接说出来。后来这些弟子们自己把他的语言、音频直接留下来了。

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他的真正的用意。他一直对藏传佛教所谓的活佛不认可,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的这种环境下,可能刚开始按照他的这种想法,他是以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和禅宗的这样的一个思想的驱使下,当时可能也听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自己也是没有学过,比如藏传佛教显密的一些经论,有时候也可能会说出这些。

但我想是,我们所谓的活佛,也不是活生生的佛的意思,活生生的佛来到他面前,也不一定。他如果说了打他、杀他,那个人真的有知觉,其实也不等于真正不是佛。因为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那里来讲,即便是真正的佛菩萨的化现,在显现上,他们是有感觉的,他们有恐惧的,他们有种种情况的,自古以来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的。

不过有些可能大德们说的时候,他还是,我自己觉得应该是有一些密意的。有些上师批评有些上师,我们下面的弟子气得不得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我的上师。”其实我们以后不应该这样的。他们这些高僧大德们在幻化当中,互相辩论也好,互相呵斥也好,互相赞叹也好,互相诽谤,自己不应该人云亦云。这样的话,自己也许可能有自相的烦恼。真正的大德们不一定有这样的,即使有的话,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跟从。

所以有时候看看,我觉得他们的有一些提法,也有可能种种的情况。再加上有些上师一般讲经说法的时候,他可能也随口会说的,他看不惯的有些事情也许不一定经得起教证和理证的这种观察,但是当场是一种显相,他看不惯。比如我今天看不惯某个人,我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一下,但是我的这些批评的语言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但有时候可能也有必要。

所以讲经说法和有些开示的语言也可以做参考,但是也不要特别自相的去执着它。

刚才说世界众生是不能超越嘛,他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世间的众生因为有了执着以后不能往生的,不能超越的。

原因呢,不说我们佛教,甚至其他的有一些教当中,已经自宗认为是离开了这种烦恼的,但因为习气没有断的原因,比如有些仙人,离贪的一些仙人听到了一些歌声以后,又开始产生烦恼的习气;离贪的仙人看到了一些美色的时候,又入于妓院的;还有一些品尝到味道,或者是到了某个地方的时候,烦恼又复生,这种情况是比较多的。

所以总的来讲,烦恼的根本,无明没有根除之前,在这个世间当中很难获得真正的解脱。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谓的世界众生,这个世界它跟众生实际上是连在一起,也就是混合在一起。为什么叫世界众生?其实众生的五蕴跟时间和空间全部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原因,我们不能得到解脱。

下面都是讲我们众生的六根其实与十方三世都合在一起。

我觉得《楞严经》,有时候学了觉得它是一种心理学,也是一种,怎么讲?生理学,也是一种化学。它对我们人的六根在时间、空间当中,它们发生什么样的因缘?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我们现在佛教的观点来分析时空,还是挺有意思的。这样的观察方法在没有任何信仰的一些学者,在他面前,我们也是可以大胆的讲。眼、耳、鼻、舌身他肯定会承认的;未来,过去、现在,他不得不承认的;东、南、西、北等等这些他也会承认。

我们所谓的世界是怎么讲?世界众生,其实好多时空的因缘全部交织在一起的这么的一个假象。这样一说,也许可能有一些红头发、绿眼睛的大专家,他也是“嗯嗯,是吗?”他们可能也比较认可的,对吧。

我本来想说个英语,但是刚才有点不敢,所以没说,看我们有些人学的好,算了,不说了。呵呵。

西方的有一些专家,他一辈子,确实是专家,他一直对一件事情是反反复复的。我们这边是两三天,或者是几年当中比较认真的,过了以后不像原来的人了,又变了。人很稳重,这样可能确实学的有所成。

我也经常看到我们这边的发心人员和工作人员,有些人还是很稳重的,而且自己对求学的这种心、研究的心、修行的心,很迫切、勇猛。这样的话,可能今后也是有所成,这个很重要。

下面我们看一下刚才我说的。现在这里面,《楞严经》讲的有点复杂的。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众生世界”,众生主要讲具有六根的生命。世界怎么讲?这里世界解释的比较,以前都没有看到过。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变迁、流动的这个叫做世,其实世是时间的意思。三世诸佛经常用的这个世。界指的是方位,也就是方向。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世叫迁流,指的是时间;界指的是方位。

阿难你应该知道,知道什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南、西南、和东北、西北就是四隅,还有上方和下方,总共有十方。

经常说十方,东南西北、四隅、上下,总共叫做是十方。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这个叫三世。

方位有十,刚才前面的方位,总共有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总共有十个。

十方三世,有时候叫世界,有时候叫做十方。我们平时用的《华严经》,十方、三世、诸有情等,经常讲十方三世。这是十方。

“流数”,刚才讲的时间,这个时间有三,实际上就是三世。

十方三世的意思。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刚才我讲了十方和三世,现在的语言来讲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说所谓的时空是人类的错觉。那么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其实用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来观察的时候,方向和时间归根结底是空性的,不成立的,只不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十方三世也是有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六道当中的所有的世界众生,实际上是我们的四大、六识——本来我们如来藏是四通八达的,可以说是无所不通的。但是四大和众生的业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织妄相成”,确实变成了四大是有碍的,心有觉知的这么一个。

众生妄相成真,成真以后,我们身体不断的流转、辗转。身体当中的这些因缘、变化不断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世界相涉”。

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最后这个世界变成了无穷无尽的。意思也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众生的分别念和各种外在的因缘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众生的身体和心识,这个世界最后一直流转,不断的显现,一直是无穷无尽的,轮回未空之前,我们众生流转不能穷尽。

刚才讲的十方三世跟一切众生,这么一个复杂的因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直不断的流转,不断的延续下去。这个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把时间、空间跟我们的众生连在一起?我看那一个注释里面讲的,其实是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方所,对吧?我们当下的一念这些也是没有的,但是我们众生有了一个分别念、思维,有了思维,它又出现根。有了根以后,十方也有,三世也是有。有一定的这种定量,迁变,包罗万象的世界可以出现的。

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万法的实相,时间也没有,空间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微尘也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的心性的本体当中都没有了,就像虚空当中,如果万里无云,什么都没有,但是偶尔出现乌云遍满虚空,跟这个是一样的。我们的心性本来如虚空一样的,但实际上就是虚空跟心识,在这个世界当中迷乱,最后交织成妄相。这样的一个道理。

“世界相涉”,这个世界相辅相成的交涉,出现了各种迷乱的显相。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

界,刚才讲的,界的本性如果设于十方,这个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四方、四隅和上下,十方应该是明确的。

世间只目东西南北。

世间人他只是比较明确能定下来,能看得到,或者是能目睹的话,就是东南西北。

这个方向是比较清楚的。你看东不会有变化的,西也不会有变化的。凡是东南西北都是非常明确的。

上下无位。

上和下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当然上下和东南西北,有时候也是,比如我往东方走一走,这样刚才我走的地方都是已经变成了西方。从这样来分的时候,东南西北也是有变化的。但是在这里,大的变化,东南西北是没有的。上下,因为没有真正的位置,上去,上了多少?原来你认为是上,可能也不一定是上。所以上下是没有位置的。

如果上下没有位置:

中无定方。

中也没办法定下来的。

大家都知道中是很难定的。因为上下跟东南西北有点不同的。这更是一个错觉,这个我们以后可以分析。

四数必明。

刚才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比较明确了。

与世相涉。

刚才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可以世界当中相交涉,相可以交织在一起的。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它下面有一个三叠的变数。这个变数,好像各种讲义,自古以来高僧大德的这些注释里面有不同的算法。我也看了一下,好像很多地方算的话,也基本上都可以算出来,应该问题不是很大的。但是我是《指掌疏》里面算的稍微可能好懂一点,按照《指掌疏》的观点来算,可能到时候给可以大家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