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第四十五课

(听打稿,供交流学习)

我们现在正在讲《如意宝藏论》。

这个《如意宝藏论》,它属于《七宝藏》之一。《七宝藏》,无垢光尊者当时交付于三大护法神为主的许多护法神,所以我们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也需要经常忏悔,多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

虽然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内容属于显宗共同的教义,没有特别深的一些密法窍诀,但是因为整个法,当年无垢光尊者全部都交付于护法神,所以护法神对这个法本始终都是看守着,或者说保护着,这方面要值得注意。

还有,我们对金刚道友也好,对上师也好,对法宝的话,一定要尊敬,一定要恭敬,否则护法神也会惩罚的。如果自己与金刚道友之间有一些不合的关系,说一些粗语,这样的话,要立即忏悔。否则的话,我们一边听《七宝藏》的教法,一边造恶业,恐怕今生来世,对自己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可能危害更大,这样也没有必要。所以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

因为我们课前做忏悔,供护法,后面念《大圆满愿词》,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更要谨慎,这也属于一种非常甚深的密法。所以说,在听的过程当中也好,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

我们这次讲《如意宝藏论》是在偈颂上给大家介绍,讲义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就像我们昨天讲的内容前后有好几十页,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得完。所以我这次讲的也不是特别多,颂文讲的比平时还少一点。目的是,一方面,大家能不能这次,一次性把每天所讲的内容看完?否则的话,我已经翻译了,过了这次以后,不知道你们当中有没有人以后再次去看?可能很难吧。

如果现在正在讲的时候没有看,那我翻译了,一方面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是确实,我们在座的人正在学习的时候没有看,有点说不过去。所以我可能每天讲的不一定像前面的《楞严经》那么多,但是所讲的内容,应该都看一下。

总的来讲,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确实,它是显宗、密宗,外道、内道,所有教法的一个真正的如意宝一样的书。这个如果知道的话,你想什么就真正得到了——如意宝的话,只要在它面前祈祷,就能赐予一切的所欲。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有时间、有机会,以后全部学一遍,讲一遍,可能是最需要的。以前像霍西的曲恰堪布,他在注释上面也讲过,德巴堪布当时在注释上面也讲过的,我们学院有个别堪布也在注释上面讲过。但是我觉得我第一次讲《如意宝藏论》,以后这么广的要讲,可能不一定。所以这个《如意宝藏论》,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尽量地去看。

我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再次校对和翻译,这个之前已经翻译了,所以确实是花了很多时间。我本来想拿下来给你们看,我那个藏文翻译的版本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当文物的那种,弄得黑黑的——确实花了很多的精力。

我个人的话,翻译过程当中收获还是很大的,而且里面的很多内容,基本上当时觉得非常清楚,现在好多又忘了。

总的来讲,《如意宝藏论》前面讲到了整个宇宙世界和刹土的形成,然后讲了器世界的形成、有情世界的形成,再讲到了世界的成住坏空,讲了劫。完了以后,讲器世界的苦和乐。

这些道理明白了以后,我们要学的话,先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要远离恶友。我们要学这部法,先讲上师讲法的情况,再讲弟子听法的情况,听什么呢?就是广大法门,从外道到内道。内道的话,显宗到密宗之间所有的差别。

这个法知道了以后,怎么修持?下面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一直到密宗大圆满之间的差别。

《如意宝藏论》从整个器情世界的形成开始,一直讲到一个人,他事先什么都不知道,对整个佛教的学说什么都不知道——从佛教的学说进入这个世界,就像我们世间,从幼儿园一直学到最后的博士毕业,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学的过程当中,可能自己学习是最重要的,别人一直强行考试啊,现在我们外面的有一些道友,非要别人来惩罚、鼓励,天天像小孩一样:你学啊,你修加行,你要……。这可能有点难,我们每个人现在应该懂事了,懂事的话,自觉自学,对吧?这个很重要的。

所以《如意宝藏论》的前十一品,大家应该是知道的。

十二品的话,主要是宗派方面。其实藏文当中专门有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略说宗派》,这个非常重要,前辈的很多大德都是特别赞叹。我原来也想要不要翻译,现在总觉得时间不够,有点难。后来我选择后面的略义、修法,这些都翻译了。

《略说宗派》的话,麦彭仁波切以非常有加持的金刚语讲了内道与外道之间的差别,所有的这些都讲了。所以以前很多的前辈大德都觉得,如果要学《如意宝藏论》的话,麦彭仁波切的《略说宗派》非常重要。

而且麦彭仁波切当时特意校对了《如意宝藏论》,当时好像是出版的原因,里面有很多错别字。麦彭仁波切的传记里也有,他后来又重新校对。里面的一些错别字全部点出来,重新雕刻。麦彭仁波切对《如意宝藏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而且麦彭仁波切在他相关教言里面也说,作为我们宁玛派,如果不学《如意宝藏论》,学其他的话,也比较可惜。我看到德巴堪布的注释当中也说了:虽然精通五明非常重要,但是你精通五明,而没有精通《七宝藏》,《如意宝藏论》等等这些,也是非常遗憾。

前辈的这些大德们因为已经得到了它里面所讲到的甚深的教义,觉得如果我们在其他上一直花时间的话,有点可惜,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学每一个法,自己真正已经进入到里面去的话,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所以我前面大概这样讲一下,接下来我们开始讲课。

应舍的外道我们前面已经讲完了。其实外道的这些观点,我们还是需要懂得,因为现在,确实各种各样的外道是非常非常多的。有些书里面说,整个世界上现在大概有3000多不同的宗教,新的宗教也不断的在产生,各种情况都有,所以我们自己应该先学好各方面的知识。

壬二(应取内道)分三:略说;广说;摄义。

今天我们解说的内道分为略说和广说,还有摄义,三个方面。

无垢光尊者先讲了外道和内道的五个差别。

第一个,从皈依上面。我们内道皈依佛、法、僧三宝,外道皈依人、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等,有这方面的差别。

第二、见解上面。我们内道主要讲四法印。在名言当中,有漏皆苦,诸法无常等四法印;从胜义当中来讲,远离四边八戏,一点法都不存在,这么一个观点。而外道,大多数要么堕入常边,要么堕入断边,这么一个状况。

第三、修行上面。我们内道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开始精进修持大小乘三十七道品的次第,然后抉择无我,通达一切万法犹如虚空一般的境界。最后真正证悟空性以后,对众生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我们经常说的空性大悲藏,要得到这样的;而外道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他们的明乐无念的状态也好,或者对众生的悲心都是片面的,都是相似的,不会真正获得解脱。

第四、行为上。我们内道主要是断除贪嗔痴、不损害众生;而外道可能很多行为都跟着贪嗔痴去的,也可能会损害很多众生。

最后是果位。我们内道主要是获得声闻、缘觉和佛菩萨的果位,而外道恰恰相反,他们的各种说法也是比较多的,

所以我觉得,无垢光尊者在前面概括性地说了这么一个道理,这个很重要。在皈依的基础上,见修行果的差别,否则的话,我们有些人根本分不清外道、内道的差别。因为从表面上看,他们也有慈悲心,他们也有受戒律,就像我们昨天讲的耆那教一样,真的,跟他们接触的时候,好像比我们还要殊胜,但是最后看看他们的教义的时候,噢,原来这个方面缺少这些。从见修行果,或者它的基础上,应该有非常大的差别。

这一点呢,我想,作为一个佛教徒,以后我们的路可能是漫长的,而且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邪知邪见的宗教、学说、人,各种各样的。尤其你们将来可能面对的更多,你们不可能一直在藏地,或者说在佛教兴盛的地方。如果你在茫茫无垠的人海当中,周围的人要么是断见的,要么是常见的,要么是邪见的,在这个当中你真的让自己像高山的松树一样,不被各种风浪吹倒的话,也是比较难的,对吧?

这是前面的概说,大概是这样的。

颂词是这样讲的:

癸一:略说。

随胜解脱如来教,诸受持者亦二种,

小乘以及无上乘。

随胜解脱的如来教——其实如来教主要是把佛陀当作本师,法当作它的指路明灯,僧众是依靠的伴侣。如来的正法,实际上有八万四千法门,非常多。

但是归纳起来,诸受持者实际上有小乘和大乘两种。如果是初学者,先从小乘取舍因果开始入门;如果次第已经圆满了,从大乘开始也是可以的,或者我们说顿悟者和渐悟者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可以分为大乘和小乘。

明白大乘和小乘是很重要的。以前有个《三宝感应录》[1],这个里面讲,我们作为学大乘的人不能歧视小乘。以前有个大德,梦见去了极乐世界。到了门口,有很多童子不让进去。因为他当时比较看不起《阿含经》等小乘的这些法。当时童子们不让他进去面见阿弥陀佛,后来他通过忏悔,终生持诵《四阿含》,后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大乘和小乘都是佛陀亲自传下来的法,我们不能一取一舍,这是不行的。

所以说内道,如果从受持者来讲,有小乘法和大乘法两个次第,我们应该要明白。

癸二(广说)分二:小乘;大乘。

子一(小乘)分二:略说;广说。

丑一、略说

接下来我们分别广说,先讲小乘,再讲大乘。小乘又分为略说和广说。

首先是略说:

小乘以根次第二,声闻以及辟支佛。

小乘的话,大家都知道,它以自我解脱为目标,自己想获得安乐,利他基本上很少。小乘是这样的。

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智慧也不算特别高深,也不具备成办利他的一些行为,包括愿力这些都是没有的。所以从它的方便次第方面,比较弱的。

为什么叫小乘?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整个利他心方面,比较弱。而且从证悟角度来讲,小乘只证悟人无我,大乘的话,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空性。因此不管从见解上,行为上,还是有差别的。我们下面也会讲的。

因为《如意宝藏论》先把小乘的见修行果讲了,大乘当中会分唯识宗、中观宗,中观又分为自续派、应成派。

以前法王在世时,我们刚开始学中观的时候,我们自宗的中观主要是按照《如意宝藏论》里面应成派的观点。那个时候大家天天都是学应成派和自续派之间的差别。当时书也很少,《如意宝藏论》的书很少,借来借去,到底无垢光尊者对唯识宗的观点是怎么阐述的?对中观宗的观点是怎么阐述的?我们一般对有部宗和经部宗,反正只要知道他们的说法就可以了。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自宗的观点,是宁玛巴自宗的观点,一般来讲,无垢光尊者也没有很多的中观么。

然后,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定解宝灯论》里面讲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主要是依靠《如意宝藏论释.白莲花》的观点。我们《定解宝灯论》当中也不是有,《白莲花》就是我们的《如意宝藏论》,所以说麦彭仁波切主要也是以《如意宝藏论》为主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这方面我可能会明白一点,昨天讲外道的时候,主要不是很感兴趣,后来我回去以后想,好像把他们的观点说了,破的时候没有详细的话,是不是他们的观点很殊胜,我们都破不了一样的,会不会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推理,破他们的观点非常容易。只不过昨天我有点不舒服,可能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是很好。破的时候我没有破,下面的人一会儿笑起来了,一会儿笑起来,大家都觉得我不敢破,或者是不会破。破外道的话,到目前为止应该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有了无垢光尊者的这些智慧,一个一个破很容易的,你们应该都没什么问题。

有时候学的时候,比如说有些颂词没有讲,虽然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但好像自己掌握不了。如果每一个都学,每一个都讲,可能更好一点。尤其我作为翻译者,里面的内容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应该这样好一点。确实这次我们也是,大家这样学下去的话,也可以。

刚才是小乘的略说,以根基的次第,又分为声闻众和辟支佛,两个方面。

丑二(广说)分二:声闻乘;缘觉乘。

寅一(声闻乘)分二:总说;别说。

卯一(总说)分二:略说;广说。

辰一、略说:

下面是广说,分位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两个。其中声闻乘又分为总说和别说,总说又分为略说和广说,下面开始讲略说。

如果这个科判跟后面的那个,《如意宝藏论》后面给大家附加了一个,这两个一起对的话,可能更好一点。

声闻安立部自性,以及宗义共三种。

我们现在开始学声闻乘,声闻乘的观点可以安立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呢?各部之分类,十八部等;寻求解脱之自性,小乘都想解脱的,不像我们天天浑浑噩噩,天天想玩,不是这样的,要求解脱的;还有宗派的意义。

分三个方面讲的,下面每一个都要广说。

辰二(广说)分三:部类;自性;宗派。

已一、部类:

广说分为部类、自性和宗派,三个方面。

首先讲部类,小乘分多少个部。

分大众部上座部,十八部后亦分余。

这个实际上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意宝藏论》当中讲,佛陀涅槃后316年,当时克什米尔有一个叫做花严城,在那里,我们经常说阿育王出世。有些说阿育王是佛涅槃后360年左右的时候出现的,有些说是百年以后,有不同的历史说法。

当时魔王波旬化现为一名比丘搞破坏,僧团乱成一片。这个时候,僧团开始分家了。分家的过程当中,大多数的年轻比丘僧众,分了一个组,他们主要是受持经藏方面的,叫做大众部。还有少数的长者,一些老的比丘,主要受持律藏,那么他们叫做上座部。

有一部分对经藏重视,有一部分是律藏重视,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分了不同的宗派。他们的学处也好,戒律也好,很多方面确实是不同的,包括法衣的颜色、形状,很多开遮的戒条,这些都有不同。

但是,即使有不同,实际上也并不是有矛盾的,大家一定要知道。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也是经常讲,佛经[2]当中讲,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国王,汉文当中叫哀悯,哀号的哀,悲悯的悯。我们藏文当中叫哲哲国王,哲哲国王当时做了十个梦,其中第九个梦,有十八个人分一块白色的布,结果每一个人都拿了一块,变成了十八部。这个梦预示着什么呢?后来佛陀解梦说,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他的声闻变成了十八个宗派。当时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块布,说明这十八个部都是正确的,每一个部都有解脱的道,都是如来的正法。虽然十八部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应该说都是佛法。

十八部,比如说大众部,变成了八部。大众部都是比较年轻的这些人,他们有八个部。上座部,刚才的长老他们,变成了十部,总共是十八部。

还有,后来包括说一切有部,又分为说有部、红衣部;还有其他的,包括犊子部,分为大山部与说迁部两种。有不同的分类。

现在我们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根本四部,是指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大众部。这几个现在也认为是比较重要的。

每一个部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无垢光尊者在这里也讲了它们的解释,比如说为什么叫西山部,东山部?好多都是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行为来取的。

像我们藏传佛教,戒律基本上全部都是说一切有部,为什么叫说一切有部?它是三时成实、五事实有,所以叫说一切有部,是这样承认的。

现在汉传佛教,有一些律师,有些大德,他们根据汉地比较重视的印度佛教的观点来讲,说昙无德部[3],或者现在《四分律》的戒律,不属于声闻十八部,也有这种说法。

但我觉得,不属于十八部的戒律,可能很难说得过去。因为一般别解脱的律藏,一定它要有根本部,根本部的话,要么是大众部,要么是上座部。也有一些律师认为,汉传佛教所谓的《四分律》也好,昙无德部讲的这个法,实际上应该是上座部。上座部后来慢慢慢慢变成了法藏部,法藏部传下来的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四分律》。

《四分律》当时好像是佛陀耶舍他们,他们翻译了律藏当中上座部部分的律宗意义,大概翻译出来60卷,有四个部分,那么这四个部分结集成文字,最后就变成了《四分律》。后来唐朝的道宣律师,他们开始特别的去弘扬。所以到现在为止,应该说汉传的律藏,在我们前面所讲到的部当中,应该是上座部的。

藏传是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大家也是知道的,前面的分类当中也是分得比较清楚。

不管怎么样,十八部的说法也好,它的结集,按照玄奘的传记,可能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今天我暂时不说。

《如意宝藏论》主要将十八部里面的部分观点予以遮破,原因是什么呢?他这里并不是破所有声闻十八部的观点,但是十八部的观点当中有个别的说法不太合理,所以无垢光尊者站在大乘也好,站在合理的角度来讲,对十八部里面的部分观点进行遮破。这一点,我们读他的注释的时候也是比较清楚。

上面已经讲了分这些部。当然分部的话,有些分二十部、五百部,说法特别多,所以我们暂时不考虑其他的,只是讲律藏分了这么多。这是第一个方面。

巳二:自性。

第二个方面讲自性,颂词当中这样讲的:

声闻道持戒闻思,沙门法等道解脱,

共同一致实所破。

好像昨天我也不在状态,你们也不在状态,其实耍坝子很不好的。今天大家稍微可能好一点,对吧?不然昨天,你们也找不到地方,我也有点模模糊糊,今天稍微好一点。

《俱舍论》里面经常讲:“守戒具足闻思慧,极为精勤而修行”,具足戒律、闻思、精勤实修,这是一个道次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经常说的沙门四法[4]:他骂,我不还骂;他怒,我不还怒;他打我,我不还打;寻我的过失,我不会反击,这叫做沙门四法。

不过我们有一些道友,别人不骂的时候开始骂他,别人没有愤怒,他就愤怒。可能这是一个新的沙门四法。别人根本没有对他做什么,但是他无缘无故骂,他无缘无故不高兴,发脾气,无缘无故说别人的过失,这可能是新时代的沙门四法。

“等”字里面包括十二头陀行,修三十七道品,还有按照小乘的话,修不净观、呼吸观等等,有很多很多的修行。

这些修行实际上是“共同一致”,大乘和小乘是共同的,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实大乘当中有修三十七道品,小乘当中也有。呼吸法,包括缘起观,知足少欲,这些都是共同的法。

唯一的是什么呢?“实所破”,把实有、实执所破。这个是最关键的。

所有的修行当中,实际上要破除实有的执着,这个是很关键的。

“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在这里所破的,主要是苦因实执,这个是很重要。很多都不用破,对吧?把实执破了。这个有点难,对吧?不管是小乘也好,大乘也好,哪怕你对善根有实有的执着都不行。任何一个法,最后在胜义当中是了不可得,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话,那不可能有实执,这个是最重要的。

所以前面的很多大德们,不管是修大乘法,修小乘法,要破实有的法。对所有的这些,不像我们有些人一样,特别特别的这种,真的!有时候看到众生也是很可怜的,对吧?不管是对名声也好,对财富也好,对身体也好,对感情也好,对任何一个事,这种实执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可能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这种实执特别可笑、特别可耻,但是也没办法。

其实我们学中观也好,学大圆满也好,学修心法门也好,看能不能在打破实执方面有没有一点进展。

这里也讲了,大乘小乘都是一样的,都是需要破的,“实所破”。其他都是一致的,见修行果也是一样的,想修就可以修,包括缘起法、沙门四法,凡是佛教徒都修这些。但最关键、最关键的是,每个人对自己实有的执着能不能打破?

好多人表面上可以的,文字上可以的,语言上讲的时候可以的,不能有实执、看破今世、如梦如幻,等等等。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真的!很多人都是特别可怜。

我们经常看得到,现实生活当中,怎么说啊?包括有一些出家人,以前的习气一翻过来,都没办法的。那更不用说什么居士,没有学佛的人。我们最不成功的地方,就是不能打破实执。

我自己这样觉得。我们修行人,如果真正打破实执,不管是用中观的抉择也好,大手印的安住也好,修行的方便法也好,凡是自己对万事万物实有的执着,跟以前完全不同,真的已经放下来的话,这可能是我们修行当中的一个成功。

如果没有这样,哪怕你对千经万论精通无余也好,或者对所知万法了如指掌,都没有什么再多的意义,真正内心当中的进步都没有。

所以寂天论师也是说“苦因执谛实”,我们真正的敌人就是实有的执着。哪怕像萨绕哈巴所说的一样,像芝麻许的实有的执着也带来无尽的痛苦。

巳三、宗派。

接下来讲宗派。

刚才声闻分为部、自性和宗派,宗派是这样讲的:

所有宗派分二种,共同分别之次第,

共同承许有七种,遮破下劣此当知。

所有声闻的宗派,实际上有两种。一个是共同的次第,还有一个是分别的次第。

那么共同次第有七种,这七种是比较下劣的,应该遮破。

“此当知”,在我们学习大乘的过程当中,应该知道这七种法,他们是不太合理的观点。

哪七种呢?下面这七种都已经讲了。

第一个、对境四谛。苦集灭道,他们觉得是实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上师如意宝在《西游回忆录》里面也讲了四谛。这四谛,暂时来讲,它是修行的一个方便法,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如果像小乘认为的那样,有个实有的四谛,那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胜义当中,四谛都不成立。名言当中它是假立的,没有一个实有的四谛。这是第一个,七种观点当中的第一种也是不合理的意思。

第二种、究竟胜义。我们经常讲的,对境无分微尘和时间无分刹那,这两个。

这两个我们用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来观察也可以,或者接触、不接触的方式来观察,他们认为的究竟胜义这两个,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是根本不成立的。这两个破的话,也是比较容易。

第三个、阿罗汉为究竟。小乘认为,阿罗汉具有断证功德,是最究竟的。

实际上我们通过大乘的观点进行观察,阿罗汉是断除了一切烦恼,特别了不起的一个圣者,但是他上面还有没有进步的空间呢?是有的,因为他的相续当中还有一些习气、所知障,这些慢慢慢慢断除,最后还有变成菩萨和佛的机会。所以他们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第四个、无有阿赖耶。

无有阿赖耶比较容易破,他们认为除了六识以外,没有阿赖耶。但是阿赖耶是必须承认的,如果没有承认,我们前世的习气存在哪一个上面?各种习气,如果阿赖耶上面没有的话,包括我们无色界的天人也好,真正的心识当时是没有的,中阴身也是一样的,等等。这样观察的话,也是不合理的。

第五个、没有大乘。大乘法是后来着魔的一些比丘,他们开创的。除了《阿含经》、《毗奈耶经》以外,没有大乘所谓的《华严经》、《宝积经》等等。

但这个是不合理的。一个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他们说不存在的依据没有。还有他们提出的相似依据是不成立的。有相同的依据,比如说《阿含经》里面的道理在其他经典当中也是有的,所以大乘可以包含小乘的法,所以大乘无有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就像我们《大乘经庄严论》里面专门有一品驳斥小乘的观点。

第六个、无有十地。没有十地也不合理,因为菩萨的障碍是一层一层的,他安立为十地,这也是可以成立的。

第七个、佛陀是普通者。佛陀跟普通的一个人一样,因为他圆寂的时候,好像他的事业也没有了,等等,小乘说了一些相似的。

但是这个也不合理。佛陀虽然示现圆寂,但是他的法身是永远不间断的,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不明显,实际上也是不间断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道理进行了说明。

所以小乘所谓的七种观点,虽然有些地方跟大乘相同,但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讲义下面讲了不合理的道理。

我看,今天要不讲到这里,不然我担心你们看不完。我是讲得完,我挑一个颂词对我来讲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我是非常关心你们,如果我再讲,你们看不完,所以我今天就讲到这里,好吧。

————————————————

[1] 《三宝感应要略录》第九新罗僧俞诵阿含生净土感应(新录):新罗僧俞者。新罗人也。少出家归心于净土教。见诸诵持阿含者。毁呵言舍。梦至极乐东门。将入门中。尔时有无量天童子。在门外立。以宝杖驱出俞曰。小道灭没。即大教灭相。以小法为梯撜登大道。是汝国式也。轻慢阿含舍不诵。不可入大乘门云云。梦觉悲泣悔过。兼持诵四阿含。得净土迎。弟子亦梦。师坐莲花。来语曰。我娑婆兼诵阿含。依本习故。先得小道。不久还入大矣。

[2] 详见《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

[3] 《四分律》是后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佛教书。原为印度上座部佛教系统昙无德部(法藏部)所传戒律。共六十卷。因分四部分,故名。中国佛教律宗据以立宗和宣教研习。中国佛教最具影响、流行最广的佛教戒律。列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从身(行动)、口(言论)、意(思想)三方面对出家僧、尼的修行及日常衣食坐卧及惩罚等规定详细的戒条。北魏后成为佛教律学讲传的主要内容。

[4] 《法王如意宝心髓秘诀》:关于不伤害众生,佛陀讲了“沙门四法”。沙门,指的是佛陀的所有追随者,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行持的四种法。具体包括哪些呢?一是“他怒不还怒”,他人对我生嗔心,我不对他生嗔心;二是“他骂不还骂”,他人再怎么骂我,我也不还口;三是“他打不还打”,他人对我用石头、棍棒、兵器殴打,如果我是佛陀的真正追随者,则不应该还手;四是“寻过不还报”,他人说我父母的坏话,说我长得丑,嘲笑我没钱,说我是盗贼、骗子……揭露各种过失,我也不能反唇相讥,去揭露他的过失。佛法中讲“利益胜利奉献他,亏损失败自取受”,好事、胜利都要让给他人,吃亏、失败则要留给自己。若能如此行持沙门四法,就是佛陀最好的追随者。否则,只是嘴上说要随学佛陀,实际上相续中没有沙门四法的任何一法,这只是名称上的追随者,并不是真正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