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第五十课
(听打稿,供交流学习)
今天继续讲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
《如意宝藏论》确实非常好。我想,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包括其他听的懂汉语的藏族修行人也好,发心人的话,这个法大家都可能听得懂。大家好好的学一下,我们讲《前行》很多年了,以后不知道有没有讲《前行》的机会,也不好说。
这个《如意宝藏论》既有一些甚深的道理,也有一些修行的窍诀,特别殊胜。大家边学的时候边看它的注释,因为我在讲的时候,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讲的太广,所以我从颂词上过,希望你们每个人下面的道理好好理解。
我也是因为,以后如果法师能讲,可能颂词上讲一下好一点,因为颂词没有直接解释,所以当年我跟德巴堪布也是祈请,能不能做一个注解?他后来做了,所以说注释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次我们按科判和偈颂的解释方法略讲的。
子二(广说差别)分二:思维难得之理;知彼当有义之理。
丑一(思维难得之理)分三:远离违品之理;具足顺缘;思维如是所依难得之喻。
现在我们讲第十三品的人身难得,昨天前面讲到暇满难得,远离违品之理和具足顺缘,还有难得的比喻,从三个方面讲。第一个远离违品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具足顺缘。
寅二(具足顺缘)分二:略说;广说。
卯一、略说:
善具行法之圆满。
我们人身已经善妙的具足了什么呢?具足了行持佛法的圆满。
下面会讲自圆满和他圆满。
所以我们,一个是有前世的宿缘,今生中获得了人身;同时自己具足了自圆满和他圆满,那我们修行佛法非常方便,所以这个略说讲:我们已经具足了行持佛法的十种圆满。
卯二(广说)分二:自圆满;他圆满。
下面广说的话,分自圆满和他圆满。
颂词前面的科判也加上。麦彭仁波切的科判非常重要,我本来想翻译十二品的注解还有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难释》,但是我觉得科判很重要,科判有的话,这个偈颂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当时一个是科判,一个是它的修法,这两个翻译了。
首先是自圆满:
辰一、自圆满:
说明苏醒善宿缘,为人根足生中土,
业际无倒具正见,虔信难得宿缘者。
主要讲宿世的一个缘分。
不管任何事情,都还是有一个宿缘也好,缘分也好,有它的一个成分。这里讲到人身难得的时候,我们会知道,得到这么好的人身,其实跟前世做善事有一定的关系,这叫做宿缘。
我们今天在座听课的人也好,将来听这个课的人也好,学《如意宝藏论》的话,应该并不是前世一点缘分都没有,肯定以种种因缘来行持过善法。有了前世的这种缘分,依靠现世的种种因缘,苏醒了往昔的缘分,所以这个是因果不虚,一定会有这样的。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前世的这种缘分,今生中已经获得了。这里“说明”的话,说明、宣说:宣说我们苏醒了前世非常好的善的缘分。
什么缘分呢?下面讲,具足五种自圆满的话,说明是有缘者。哪五种呢?
首先第一个、“为人”。
《前行》中有:成为人、根具足、生于中土、业际无倒,还有对佛法有信心。
第一个我们应该是圆满的,就是我们已经获得了人身,已经变成了人。如果没有变成人,变成牛、马、动物,这样的话,那修行的缘分,或者自身的圆满是没有的。
第二个、“根足”,诸根具足。我们修行佛法,一定要有闻思基础的这种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根要具足,信心的根要具足;如果没有这些诸根齐全,也没办法,自身也不圆满。
第三个、“生于中土”,那么我们获得了一个人身,如果转生边地,就像昨天远离八无暇讲的一样,没办法的。但我们已经转生到佛法兴盛的中土,有佛的四众弟子。所以转生到中土,也是一种自圆满。
第四个,“业际无倒具正见”。如果我们前面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后来半途而废;或者前面具足正见,后面具足邪见,也没有用的。
下面的注释中,“入门业际无倒的圆满”,分号可能没有,圆满是需要的,分号、逗号可以。
他已经入了佛门的业际无倒的圆满,或者说没有转生到有邪知邪见的种姓中去,具有正见的圆满。
第五个,“虔信”。对佛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没有信心的话,没办法行持正法——对解脱法满怀信心的这种圆满。
这五种是自圆满,非常难得的。这种难得只有宿缘者才能得到,这种圆满确实很难得。
所以说没有三宝的加持,没有宿世的因缘,根本得不到。我们有些人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自己无恶不作,所以最后也是非常可怜。
《地藏经》中也已经讲了,比如说不生善根、不积福德资粮、随行恶友、烦恼结生等等,讲了十种法。其实这十种法都已经讲了,我们不行持善法,也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首先我们五种自身方面要具足这几个因缘。但是我们在座的人,应该说大家得人身也有,诸根具足也有,转生于中土也有,业际无倒也有,对佛法也产生了信心,这五个条件已经圆满——这是依靠自身而具足的,别人根本没有办法给你赐予。所以,自己具足的时候应该欢喜,如果其种个别的不具足,要想方设法具足这些自圆满的条件,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他圆满,也是有五种:
辰二、他圆满:
具他圆满实难得,导师出世亦说法,
佛法住世随入教,仁慈师友具顺缘,
极稀有故当精进。
下面讲到,我们解脱的顺缘,主要是依靠他缘而形成的五种圆满,其实这个也是非常难得的。哪五种呢?
首先第一个、“导师出世”。本师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已经出世,如果没有出世,那是一种暗劫。在暗劫中,三宝的名称也是没办法听到。但是,如今佛陀已经出世过。
第二个、“亦说法”;如果佛出世了,但是佛没有说法,实际上也没什么用的。善知识虽然很了不起,但他没有讲法,也没有用的。所以佛陀已经转了三次法轮,对我们众生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个、“佛法住世”,佛法有五千年也好,各种教派有不同的说法,但佛法已经变成形象期,或者是佛法已经隐没,佛出世也没有用的,但是佛陀已经出世,而且佛法还没有隐没。
第四个、“随入教”。虽然佛法具足,但是如果你没有入教,没有入佛教,也是没有用的。你在河边不喝水,没办法解渴,也是一样的。
有时候佛陀出世,但对有些人来讲,根本没办法的。包括有些佛经中讲的,当时舍卫城有九亿个众生。
当时九亿可能是虚数,现在印度也是世界人数最多的国家,他们现在是14亿多还是多少的。
当时的九亿里面,佛陀见过的人有三亿,听过佛陀没有见过的人有三亿,根本听也没有听过、见都没有见过的人,也有三亿[1],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这样分的。
所以我们也是。我那天说全世界人类有70亿,后来我想到现在应该80亿了,好像22年11月份的时候已经跨上了80亿吧,人类80亿中,真正入教的有多少?大家也知道。而且入教的话,很多入了其他宗教。以前是基督教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他们说伊斯兰教可能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宗教。不管怎么样,没有入教的人也特别多,我们入了佛教信仰。
最后,“仁慈师友具顺缘”。依止一个慈悲、仁慈的善知识和善友,具有这样的圆满。
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虽然佛出世了,佛法已经住世了,佛也说法了,你自己也入教,但对你自己没有一点点的利益。你入教,只是办个皈依证;即使出家,没有闻思修行也没办法;要闻思修行的话,刚开始一定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没有这些,很难的,没办法得到的。
所以说,这些在世间当中确实非常难得。佛陀在《月藏请问经》中也说过:“于世间中如法精进修行亦难得。”所以我们在世间当中,确实具足上面讲到的五种他圆满的顺缘,同时自己也有难得的心来精进修行,非常难得的。
以上讲到的这些非常稀有、非常稀罕,因此我们要有一种难得的心来修行,不应该白费人身。否则,我们的人身就像昙花一现,其实很快的,我们学着学着,很快就已经到了老人的行列中吧。如果每天没有精进的去修行,好像我们的人身大多数都在无意义的状态中荒废了。
尤其现在是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人的散乱特别特别的可怕。以前的这些修行人,再怎么差也是每天都念咒、念经。但现在,虽然具足了一部分的条件,但自己没有精进的话,恐怕很难的。
以上已经讲了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下面讲思维如是难得的比喻:
寅三、思维如是所依难得之喻:
喻表暇满亦难得:海中漂泊木轭孔,
龟颈会入由恶趣,转生为人亦复然,
光滑墙壁豆可存,转中土人更罕见。
下面全部用不同的比喻来讲的,讲了五个比喻,
首先第一个比喻: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就像我们经常讲到:乌龟的颈入于木轭的孔里面一样。比如说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有一个盲龟,百年中它浮到水面一次。木轭没有寻找乌龟的意念,乌龟也没有寻找木轭的眼睛,但是它百年才出现一次。木轭不断飘、不断飘的话,总有一天乌龟的颈会入于木轭的孔当中。
同样的道理,从恶趣中获得人身比这个还要罕见。《大庄严经论》中也有跟这个比较相同的比喻,比如说有一个孩童,看见有游泳圈,他一直想办法入于游泳圈,但是在湖里面怎么样漂泊,很长时间都没办法,虽然他自己有眼睛,但游泳圈飘到他旁边,就像木轭一样,很难遇到。更何况说无边无际大海中的盲龟,更难以想象,所以这也是一种比喻吧。
这个比喻你们信也好,不信也好,但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比喻。我们得人身不那么容易。
可能有些人想:“这没有什么,人那么多,现在大城市里面密密麻麻的人,特别多”。当然造恶业的人可能比较多的,米拉日巴也是对衮波多吉猎人说:“佛陀说人身是难得的,但像你这样造恶业的人也不算难得。”对个别人来讲,可能会比较容易。
但实际上人身很难得,尤其是入于正法,真正修行,像转轮王一样,也是非常难得的。《金色传经》中也讲过:“值遇正法而相应修行亦难得。”而且我们真正去修法,或者说,获得有信心的人身,就像昙花一现一样,非常难得。
第二个比喻:光滑的墙壁上,如果有人撒一把米,撒一把粮食,光滑的墙壁上一个都不会存留的。
在《前行》里面讲过: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里面有这个比喻。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是获得了人身,转中土、得人身也是更难得。一般来讲,在光滑的墙壁上逗留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
第三个比喻:
相比昙花难现世,入法值正道更罕,
相比针眼难容布,得道如理修更罕,
相比海岛获摩尼,真正上师更难得,
故思此等精进修。
“昙花难现世”,《涅槃经》[2]中也讲:昙花并不是生在所有的地方,只生于无热恼海北方山顶中的昙花林;昙花并不是一切时候都绽放,佛陀出世的时候才绽放,而佛陀转法轮的时候全然绽放;最后佛陀涅槃的时候,昙花就开始谢落了。
这里说,昙花出现世间是很难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入法值正道更罕”,真正入到正法更难得。
我们有些人真的没有遇到正法,遇到了各种各样邪知邪见的宗派。
第四个比喻:就像我们世间,在一个小小的针眼中容下一块很大的布,根本没办法,针眼是很小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得到了道,并且如理如法修行的人,更罕见!
首先是遇到佛法很难得,然后在佛法中,成千上万人中真正要修行的人更是难得。
我们平时也讲,人身难得,但真正想修法的人,就像是黑暗空中的闪电一样,更难得。很多人可能入于佛法,但是真正想修行时,又因为业力、魔障,入了邪道、劣道,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真正修行成功的人也是不多的。
以前有一个仁波切说,他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有很多道场,大概有1500个出家人,其中有100个堪布,1500个人当中应该有100个得了堪布。然后派到各个地方去。他们会讲、会说、会传法,但是真正修行的话,他说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个?我不敢说了,可能不多了。
包括我们有些讲经说法的堪布堪姆中,真正自己去修行,实修实证的——法王那天也讲,住持自己要具足实修实证和利他的心,所以这种人更是罕见。《华严经》中也讲:“值遇正法极难得。”
第五个比喻:相当于海岛中获得摩尼宝。真正的宝珠也许得到,但一般的海岛,摩尼宝不一定得到。
同样的道理,如果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更为难得!
其实所有功德的根本就是善知识,善知识比世间的商主、比世间的如意宝更珍贵。因此我们遇到这样的善知识的时候,要恒常依止、不违教言、依教奉行,刹那也不要令上师不欢喜,想方设法力求做到令上师欢喜。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
其实上面讲到的几个难得,一个是得人身很难得,但转中土更难得。每个都有比较。转到中土难,但遇到正法更难;比遇到正法更难的是如理修法;如理修法难,但更重要的是遇到善知识。
真的!对一个人来讲,遇到一个特别好的善知识,很难很难的。遇到很多邪知识后,自己相续中没有什么佛法的闻思修行,到最后以盲导盲,很多人对佛法产生邪见。善知识没有遇到的话,确实对于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难的。
所以这里也讲了这些比喻。
我们自己也可以观察,五种比喻里面讲到的这些,自己具不具足?得人身没有,生于中土没有,然后值遇正法修行,遇到善知识,总共有五种比喻来讲。
自己反反复复地观察:确实这些比喻是很难想象的,我怎么就突然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好像这五个比喻我基本上都具足,应该生起欢喜心,将来不要失去这种机会。
丑二(知彼当有义之理)分二:舍弃无义所为;修行有义。
第二个,知道要使人身有意义,应当抛弃无意义的事情和修行有意义的事,分两个方面。
首先是舍弃无意义的行为:
寅一、舍弃无义所为:
抛弃琐事而修行,成解脱因善法外,
放弃一切勤修法,迷乱琐事痛苦因,
死时无利无实质,如毒蛇笼当舍弃。
我们要修持正法,必须要放弃外面世界各种各样的:护亲伏敌、农业商业,等等世间八法都要放弃,然后一心一意去修行。修什么法呢?要成就解脱的因。
清净戒律、修菩提心,修我们这里讲到的四厌离心等等,这些是真正成解脱的因。
修解脱因的善法以外,“放弃一切勤修法”,吃的、穿的,可能需要的,除此之外,世间的很多事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一定要放弃,精勤的修行。
“迷乱琐事痛苦因”,我们要彻底抛弃外观世间各种各样迷乱的因。很多乱七八糟、对自己修行不利的事,都应该断除。
像《厌离轮回歌》中云:“外观世人诸行为,所作无义痛苦因,思维何者皆无益,故当修习观自心。”我觉得这个讲得很好。有时候我们看到身边这些世间人的所作所为,确实感觉到没有什么意义,除了痛苦的因以外,还有什么可取的价值?没有的。
所以,所有的这些迷乱现象都是痛苦的因。
而且“死时无利无实质”,当你死亡的那一天,一点意义和价值都没有,你死的时候也带不走。
我想,你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也是从零开始的。再怎么样的人呱呱落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地位、名声、智慧,什么都没有。最后死亡的时候,也是非常平等的,所有人世间中的一切都是归零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了正法是有利益的,其他就没有。“如毒蛇笼当舍弃”,就像入毒蛇的笼子一样,或者你穿上了有传染病死者的衣服,除了染病以外就没有什么的;或者你吃了杂有毒的食物,这样也没有任何意义。
世间中有些看起来好像有一点意义,但实际上真的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有些修行人,不管怎么样,表面上不得不随顺,但实际上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一定要明白这样的道理。
再继续讲,要舍弃世间的琐事。
现世生计友议事,受用偏袒劣宗派,
唐捐暇满祸根弃。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琐事,这些琐事实际上与勤修正法背道而驰,包括我们做农业也好,做工业也好,或者经常谈论一些夫妻之间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商业,包括你偏袒这个、偏袒那个,还有谈论各种宗派等等,这些实际上对修行也没有什么利益。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确实经常发生吧。世间人有在家和出家两种,在家人的话,包括对自己的家人、情感,维护家庭,为了温饱、结婚,还有工作、取悦他人,白天晚上都是忙不完的事情。这些事情不得不做,但做了与你的解脱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不管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吃吃喝喝,所有的事情都是轮回的因以外,也没有什么利益。
正因为这样,佛经中也是说:“居家住烦恼,能坏诸白法。”家庭的话,实际上是烦恼多多的,能毁坏很多的白法。
相对而言,出家比较清净吧。我看到大多数比较如法的出家人,基本上为了感情、为了名利,特别奋斗的很少的。当然极个别的一些出家人可能比在家人还可怕,也有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作为出家人,大的家庭已经舍了,但是他建立小的家庭。作为出家人也是做生意、养宠物,经常交往朋友,为了饮食、名声,日夜都是贪嗔围绕。
有些出家人嗔恨心也非常重,贪心也非常重,或者世间名利,闻思变成一种口头禅。凡是末法时代,出家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现象。
那作为出家人,如果这些你没有抛弃的话,解脱也是没有希望的。《毗奈耶经》中有一句话:“虽剃发须不入沙门行。”虽然你已经剃发了,但是你没有入沙门的行为,沙门四法也好,闻思修行也好。“彼僧非是出家非在家”,这个好像也不伦不类的。因为他不好好修行,虽然不是在家人,已经出了家的。“犹如无水之井画中灯”,就像没有水的井一样,没有水的井是空的,没有用的。画中灯,画卷里面的灯一样,电脑上的灯一样,不能遣除黑暗。所以有些出家人,如果天天都是耽著世间八法,也是非常可怕的。
这里对出家和居家都讲了,具体在注释中看的话,还是很甚深的教言。
那怎么办呢?我们得到这样的人身的时候,怎么样修行呢?这里说:依靠正知正念摄持而不散乱。
寅二、修行有义:
恒以知念不放逸,思维暇满修菩提。
我们获得了这样的人身,应该要精进修无上菩提之道,最好不要空手而归,不然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要修一个法,首先从自己昼夜六时的威仪开始,依靠正知正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恒以知念”,知是正知的意思;念,是念念不忘,正念;还有“不放逸”,任何修行过程当中,这三个是很重要的。
自己要观察自己的三门,看我的行为怎么样。如果它行持恶法,马上改过来,经常小心翼翼不散乱。
这样的方式,“思维暇满”,思维睱满的难得。我们人身就像船一样,如果你在河边没有上船,那就很可惜的,你也没办法过这条河。
同样的道理,人身的船如果你没有用,这个是特别可惜的。所以得到人身的时候:“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人身是很难得的,愚蠢的人没有用上,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们有了这样难得的人身船,一定要用上。我们有了像神马一样难得的人身,应该要越过漫漫长途。还有,像种子一样、秋季的庄稼,等等,有很多比喻。
其实时机很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机会的时候,一定要用上。所以我们获得这个人身宝,务必要一刻不停地开始修行。如果没有好好修行,可能无常很快就来了。
我们有些人已经皈依多少年了,现在死的话,还没有把握。我们有些人出家多少年了,自己其实有点散乱,出家人在出家的生活中散乱,在家人在在家的生活中散乱,一辈子都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中度过。到最后,你今天要死了的话,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
其实我自己觉得,我也观察自己,虽然修得不是很好,应该可以这么说。但是应该遇到了法王如意宝以后,从23岁到现在,应该自己稍微努力过吧,现在死的话,应该不会后悔的。但死的时候不知道,得个什么严重的病啊,痛苦啊,这种肯定有的。但如果我没有出家、没有修行,可能更糟糕。所以今生中应该是满意的。而且在自己的修持过程当中,跟上师们也好,对正法也尽心尽力,该恭敬的恭敬,该修行的修行。自己也经常想过。
前几年的时候,他们说可能你很快就不会在人世间,但这个时候,也许我特别笨,没有什么恐惧感。有些人对轮回、自身、未来,一点都没有恐惧感,我也许是这种人。
但总的来讲,自己遇到了好的善知识,遇到了好的正法。刚好,时机也是没有什么战乱,没有像文革那样的动乱,刚好在这么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当中。所以基本上,自己的青春、时间都用在相似的讲经说法上面,所以应该不会后悔的。
但是,确实有了这个人身的时候,连睡觉也好,修行也好,呼吸的空间都不应该有,要精进的修行。
注释中用了一个燃灯智尊者的教言,但燃灯智尊者的语句与《亲友书》里面说的一模一样,以前也讲过:“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真稀奇!”人身就像风中的水泡一样,特别特别快,但呼吸间如果能醒过来的话,还是很稀有的。晚上睡下去,第二天为什么我没有死呢?我在走路,我为什么不突然倒下去?其实人的生命,佛经中也讲了:呼吸间。
所以说我想这个燃灯智尊者,也许是龙猛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因为龙猛菩萨也有很多名称,龙树、龙猛等等,也有可能的。
我们修行的时候,看看:得到了人身,如果没有用上的话,有点可惜,造恶业是更可惜的。我们应该这样来想。
下面讲,应该精勤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行住坐卧进食等,亦断懈怠等六过,
成增上生决定胜,以饥见食等喻行,
昼夜精勤行善法。
就像《入行论》中讲的一样,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不是把佛法:听课的时候学一学,念经的时候学一学,平时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的行为,这是不对的。
我们以前也讲过:佛法变成生活化,一定要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并不是开心的时候学一学,健康的时候稍微修一修,天气好的时候修一修,天气寒冷、人多呢……。凡是这个地方讲的很重要。
平时我们也是讲,不管走路也好,站着也好,散步也好,睡觉也好,醒来也好,吃饭也好,或者你看外面各种各样的显现,或者跟别人交谈,等等,这些时候,要严格地禁止,禁止什么呢?自己的懈怠、懒惰、放任。注释当中加一个放任。然后,散乱、愦闹、身语意不静的无记状态——注释稍微有一点改动:“身语意不静的无记状态”,算一个。这样的话,总共有六种,要断除懈怠和散乱这些,学过《俱舍论》的大家都知道。
我们在座的人,我看有些人真的还可以,在学院里面待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自己也努力,很精进的这些人,现在好像已经变成了常态化。我们现在来讲,修行已经常态化了,不用刻意,比如说念咒语,有空就念,不用特别去勤作;然后行持善法,只要是有空,只要有这个时间,马上去念,马上去做,马上去修,这样的,这是很重要的。
任何一个时候,自己心里也想:我是步入了大乘的修行人,不能跟这些碌碌无为的人同流合污,应该要护持我自己的心。然后开始各种各样的修行,一旦自己犯了戒,或者产生不好念头的时候,就马上忏悔、改正。如果自己心里面产生一些好的菩提心、善念,这样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好,一定要去行持。
所以说,我们自己要真正做到什么呢?增上人天福报的增上生的因,同时获得暂时人天快乐的修行,然后修出离心、菩提心,最后能得到决定胜。
这种修行,就像是一个饥饿的人,看到一些食物的时候,迫不及待的马上去享用。同样的,我们遇到任何一个法的时候,自己的修行不会舍弃的。真正修行好的人,任何遭遇,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缘。就像穷人得到了一些财物,他肯定是紧执不放的;或者是一些出名的医生,世间上的任何药物,他觉得:哦,这是非常非常好的。包括世间中各种各样成功的人,他不会懈怠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要懒惰、不要懈怠、不要贪着睡眠,哪怕是一点点时间,就像世间当中的顶礼、转绕、念咒语、打坐,还有经常祈祷三宝。佛经中也讲:“世间诸福乐,皆源供三宝,故常供三宝。”世间的一切福德和安乐,实际上它的来源是供三宝而来,所以我们经常要供三宝。哪怕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磕三个头,或者说做一点,我们不是七杯供,或者一碗的水供这些。心里面也是观想:三宝住在这里,我这样供养的话,三宝肯定会欢喜。三宝欢喜我就能获得加持,我的修行肯定是成功的。
修十种善法,《现观庄严论》中也是提过,比如说念经也好,顶礼也好,转绕也好等等,诵经也好等等,有十种善法,始终是不能放弃的。
始终不能放弃是什么意思呢?从时间方面来讲,刹那、须臾、年、月,时间上,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没有什么选择的,只要有时间。你不能说:我白天睡觉,晚上修行,或者我晚上睡觉。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就马上念经、马上修法。
从善法的本体上来讲,有相也好,无相也好,任何的善法都可以行持。无相的大圆满也好,有相的,包括前面讲的转绕,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可选择的,只要去做。就像世间中特别富贵的人,对一点点财物都还是愿意积累。一般世间当中,穷人相对而言大方一点,富人比较吝啬。
以前我去广州的时候,有一个富贵的人,早上吃早餐的时候,他把店里面的牙签都打包了,听说他特别特别的富裕。我们当时就想,他也许是节约,也许是特别吝啬,因为他把好多牙签打包:这个很重要,一起带走。我跟另外一个堪布,我们两个都觉得:哇,他那么有钱,拿这么多牙签干嘛?富贵的人对财物特别重视。
就像是这样的,对修行人来讲,只要属于正法,不管怎么样,都会精进的修持。
其实修持的法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心很好,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什么都是法。如果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即使修空性,本来空性法是很好的,但是空性最后变成了一种束缚的因,观空性都已经修错了。如果你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比如说心胸比较宽广,这样的话,不管是供养也好,顶礼也好,做任何一些事情,都成为你修行的助缘。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前面也说过,我们不能说:这是有相的法,顶礼是有相的,有相执,我一定要修大法,无有任何戏论的空性法门!除了自己喜欢的空性法以外,其他什么都不修,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无垢光尊者前面也讲过,这里面的教言在去年什么时候也讲过。当时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你自己如果在哪方面感兴趣,就在那方面修。你喜欢念咒就念咒为主,因为你在这方面感兴趣。你喜欢天天课诵,就好好课诵;你喜欢修空性,那就修空性。但是你不要排斥,我课诵很好的,修空性不好。不能这么说。你喜欢放生,那就放生;喜欢坐禅,就坐禅。
如果这些都不行,但你对依止上师,给上师做事情,给僧众做事情,或者你心是很好的,为了僧众我愿意天天扫地、洗碗、扫厕所,这也是一种善法。善法是很广阔的,什么样都可以。
如果你这觉得这些比较有相,你喜欢参禅、修菩提心、修空性……,善法是包罗万象的,没有指定说:这个是可以的,那个是不可以。
现在很多人孤陋寡闻:“我这样做可不可以?我顶礼可不可以?磕大头可不可以?我要问你,我现在修加行可以吗?我现在修空性可以吗?”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不用回答的,在这里面已经讲了。就像富人将什么东西都当作财物一样,真的!富贵的人对什么东西都执着。藏地也是有很多富贵的人,连已经丢弃的那种黑鞋垫都要捡起来。所以我们什么都捡起来,只要与自己有缘分的这种善法,都要去行持,这样是非常有意义的。
行持善法方面没有控制,只要你在这方面有一点兴趣,从这方面修行,以这个为主。比如说空性是非常好的,但是你对空性法门一点都不感兴趣,你修也可能是一种痛苦,也很难。菩提心是非常好的,但是你对大乘法一点都不感兴趣,那你不如修小乘的出离心。
我刚才讲的一样,身、语、意,哪方面都可以,如果身体行的话,身体来做善事;如果语言行的话,语言来念咒,给别人说法。如果身语都不行,心观想比较可以的——因为有些是自己前世的业力,好像身体很不好,让你身体来做,连100个大头都可能有点困难,那这样的话,身体可能不行的,包括五加行,我们用念金刚萨埵来代替。如果你语言不行,跟别人讲经说法,一句话都吐不出来,#&%$#.......。
有些生来就有一些语言的障碍,这样的话,虽然你表达不出来,但是你做事还是可以的。我们家乡有一些语言是根本没办法的,但做善事很好的,帮助别人、修电。
所以我们每个人各自都有一些兴趣、特长,各种各样的,只要你行善,看起来好像你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但实际上如果真的以菩提心,或者说以善妙的心来摄持,那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有些在高高的法座上讲经说法,但是心如果自私自利,只想着世间名闻利养;一个人,看起来好像连佛法都不涉及,但实际上他发了非常好的心来做善事,这个功德是更大的。
所以无垢光尊者在这里用比喻讲,就像是饥饿的人遇到食物一样,特别有兴趣,一直做善事。我看有些道友,哪怕是发心多少年,特别高兴,跟别人的关系也是很好,自己也是很开心的。其实这是真正的修行人。修行人不一定非要在一个山洞里面一直打坐,我们认为这叫做修行人。其实真正的修行人可能跟人比较合的拢,给谁都带来快乐。
我们有些是一直待在家里,我也劝很多道友,如果你心里越来越害怕接触别人,尽量故意去闯,不要害怕。人也不吃人的,没事的。有些人是心里的毛病,特别害怕人,连吃饭、走路,只要看到人的时候要躲避,尤其是熟悉的人。特别紧张,别人说一句话,好像害怕刺伤自己。
但实际上,我们最好将发心融入社会,真正的大乘佛教徒根本不害怕人,怕他什么呀,也没有什么。哪怕有人来要你的命,你都愿意给他,更何况说是其他的。所以行持善法方面,就像是饥饿的人遇到食物一样高兴。
最后一个:
子三、如是思维之功德:
彼之功德弃今世,求后世利勤如火,
时时以善度光阴,速至三有海彼岸。
这样的人身难得已经明白了的话,以上所讲到的观修人身难得的无量功德,归纳起来,第一个:断除今世中各种各样的名闻利养、贪嗔痴等这些世间的琐事。
还有,为了后世的快乐和解脱,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这样的修行特别精进,就像猛火一样,闻思修行方面,时时刻刻,非常精进。然后断除恶友、行持善法,轮回中求解脱,始终不浪费自己的人身,以自己善妙的行为来度光阴。最后在你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心里非常欢喜,特别快乐。很快的时间当中,超越三有的大海,获得究竟涅槃的彼岸。
所以,我们修世间的人身难得也是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地修行。
大乘如意宝藏论中思维暇满难得第十三品,已经圆满了。
大乘窍诀论如意宝藏中,思维暇满难得第十三品终
________
[1]《大智度论》:“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2] 《涅盘经》:“昙花不生一切处,生于无热恼海北方山顶昙花林中;不于一切时绽开,佛陀现世之时方绽开。绽开而至佛陀转妙法轮时全然绽放。佛涅盘时凋谢落地。是故佛陀出世极其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