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第6课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念诵《圣大解脱经》传承】

 我们继续讲《圣大解脱经》。

前面已经讲了佛法难闻,如来难遇,善知识难得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佛陀转法轮宣说佛法,众生遇到这样的机会确实是难能可贵,这一点大家应该有感想。确实人在其中的时候可能不知福,自己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旦自己离开了佛法,或者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时候,才发觉原来自己接受佛法的时候是多么地幸运和快乐。

就像世间当中,比如说自己的父母双亲全部在世的时候,不一定意识到父母在世时的幸福和他们的重要性,一旦他们离开以后,当你变成孤儿的时候,就会感觉得到原来那个时候的我应该是很快乐的。

包括在人间学习佛法的机遇,也可以用这个比喻来了知。虽然现在很多人可能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工作有些复杂,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处理,各种各样心烦意乱的事。但是大的方面,在人生当中遇到了正法,这个确实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正法并不是口头上说如何好,实际上却空空洞洞没有什么价值,不是这样的。的确像昨天所讲的一样,佛陀所讲的正法通过自己的自知自证,才明白能遣除人生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恼。其实遣除痛苦和烦恼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痛苦和烦恼来自于心,这样的心态依靠佛法的方便方法完全能遣除,这一点依靠前辈历代大德的传记和他们的案例也可以了知。从自身来说入了佛教闻思修行以后的人生变化,大多数人应该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大家应该有欢喜心、满足感,这样来接受正法,这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今天再继续讲,明天有课,这周三和周五都有课,下个礼拜也是正常的,这一段时间还是正常的。本来课程方面想稍微有一点变化,但是现在看来不会变。包括堪布、堪姆的课,不管讲密乘还是讲《极乐愿文大疏》,都还是一如既往,不会有什么变化。

我们可能会讲一些禅定方面的教言,同时我希望今年都学一下拉喇曲智仁波切的《净土教言》,这个《净土教言》特别特别的殊胜,我是很早以前翻译的,但是后来一直没有看,前一段时间我给藏族那边讲几堂课的时候,也顺便翻阅了一些以前翻译的资料,从中发现我们现在一方面学无上密法大圆满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要回归净土,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间,这之前依靠净土法门来修行是最有把握、最有希望的。

所以今年我们这边要求每年天降月期间,大家要学习净土的《极乐愿文大疏》,这个很重要。其他各个地方的道友,如果有缘的话大家自学一下这个净土教言,这个很重要。我是很多年前翻译的,也是很多年前讲过,是在 2010年开始讲的,共讲了104堂课。我听有些人说我讲了104堂课,现在法师们讲15堂课就完成了,所以这个智慧还是很厉害的,我已经讲了104堂课,然后我们讲十多堂课就完成,这叫做是浓缩的精华,精华的窍诀(众笑)。

我的意思是大家对法还是不要有满足心,对世间法该满足的满足,但是对求法最好自己有一些压力,我都尽量地安排,尽量地强迫自己,确实有时很有必要的。

大家也知道,不管讲法、听课这些都比较辛苦,你什么课都不听,什么法都不讲,这样的话暂时来讲可能比较舒服、比较快乐,但有没有意义?确实还是听法有意义,学法有意义。所以自己有听法的机会大家也可以听,如果没有也可以自学,也可以看相关的书,我想大家也得到同步的功德,比较精进的人,自己随时都可以看书,随时都可以学习。

昨天前面已经说了,十方的菩萨们都拿着各种各样的供品,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处所,他们异口同声地祈请佛陀为了利益众生给他们传授法要,当时是这样祈请的。

这个时候佛告诉来自十方的菩萨摩诃萨:

诸善男子。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吾当为汝。决定说之。

诸位善男子,如果你们有任何怀疑,都可以询问,今天这个时候,你们都可以询问。佛陀说,我对你们也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全部、全面、直接地回答我一定不会保留、不会吝啬的,全部如理如是、非常细致地解说。

此处的“决定”,是指细微或者讲解式地给大家宣说。这是佛陀答应转法轮,这叫做允许开示悟入,佛陀是这样开许的。

尔时。诸来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土如来。唯说一乘。

这个时候各个地方来的菩萨们,异口同声陈白佛陀说,世尊啊,我们各个地方国土的如来都说的是一乘法,唯一无二法门,空性的、最究竟的佛乘,最了义的法。

云何如来。今说三乘。 

您这个娑婆世界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这里转三乘的法轮?我们的情况都不同,每个地方都是说一乘的。可能这些地方都是非常清净的刹土,所以众生根基特别利,佛陀也是讲最究竟了义的空性法门,当时的眷属没有一个不接受的。所以我们这些地方的刹土也是清净的,菩萨也是非常成熟的,法也是一乘的,我们来到这里却发现您是说三乘法,为什么这样?

尔时世尊。以无碍智。告诸菩萨。

这时世尊以无有任何阻碍的智慧告诉这些菩萨,佛陀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以这样无碍的智慧告诉他们。

汝等今者。为利众生。咨问是(义)

你们今天为了利益众生问这些问题非常好,问得很好。咨问是意,“意”有些是主义的义。你们今天为了利益众生问得好,问得好,有时候我们做演讲,后面有提问的时间,有些人问得非常的深奥,很有代表性。有些人只是问问而已,实际的意义他自己都不清楚,他就先问一次,然后一看到好像他自己有点模糊的时候,让他再复述一遍,他自己也忘了什么问题,可见这不是真正的疑问。因为问第二遍自己忘了的话,肯定不是真正的问题,他是随意开口。有时候我会问:“你再问一次,什么意思,我没有听懂。”他就说:“啊,我刚才说了什么?”也有这种情况的。

但这些菩萨完全是不同的,为了利益众生问的这些问题,问得也很好。

谛听谛听。诸善男子。

佛陀说谛听、谛听,诸善男子,你们好好地认真地听,再再地给他们讲。

譬如有人。一人三名。小时名小。二十名中年。过八十名为老者。

诸善男子你们要好好记住,佛陀讲了一个比喻,为什么他在这个世界当中转法轮。

比如有一个人,但因为年龄阶段不同给他取了三个不同的名称,小的时候取名叫做童年或者小孩,一般从一到二十岁之前,我们也经常说童年、青年,这个时候给他取这样的名称。然后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成年了,这里说的成年比较早,可能取法稍微有点不同,这个人到中年了,因为他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

现在从全世界来讲18岁以上,包括法律上也规定18岁以上,很多国家对他们也有各种不同的权益,没有到18岁的话,还不算真正的成年人。不过有些地方像犹太人,是从13岁开始,法律上跟大人一样,有个别的一些情况。可能每个国家的法律、情况都不同,像其他一些非洲国家,他们成家的时间,跟我们东南亚还是有差距。所以一般来讲,二十岁以上成了中年。

然后过了八十岁名为老年,所以很多老菩萨不用担心,因为过了八十岁以后才属于老年。有些人已经上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说我已经老了,对自己特别失望。但《圣大解脱经》里面说八十岁以上才叫老者,所以很多人应该比较年轻,如果没到八十岁死了,算是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因为人一般到了八十岁离开大家都觉得算是长寿,如果离开人间的话算是长寿,也不用伤心,有些人也会这样安慰的,但实际上可能人的的寿命确实是比较短的。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按照人的平均年龄算,四、五十岁时有脱落牙齿的现象,这说明跟2500年前的人寿百岁相比,现在的人寿可能平均是六、七十岁,大多数人有这个年龄差别。不过现在的医学、营养学比以前发达,这些技术还是比较成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国家的人们确实比较长寿。这是因为其医学和健康理念还是有差别的,有些地方生活条件差,气候也比较恶劣,再加上平时营养不良等原因,比较年轻的时候就会离开人间的。

这里讲了个比喻,比如三种不同的年龄用三种不同的名称。

我今三乘。 亦复如是。

佛陀说,我的三乘也是同样道理。

为初小心声闻之人。说于小乘。

最初心眼比较小的行人叫做声闻的人,声闻说小乘法。其实小和大,就像对年龄小的叫小孩一样的,据说有些人对“小乘”的称呼不太开心,说为什么我们小你们大?但这个也不应该生气吧,我们年龄小的时候别人说你是小孩的话你也不能生气。我为什么是小孩,你为什么是老人?你想很快时间当中就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吗?所以也没有必要不高兴。

为于中心缘觉之人。说于中乘。

如果是心比较中等的缘觉修行人,称为“中乘”。

为大菩萨大道心人。说于大乘。

有大菩萨的心胸,广大发心的大菩萨,大道心的人称之为“大乘”。

所以这里所谓的“乘”有不同阶段的安立,这个道理还是很重要的。不然会觉得为什么我们是小乘,为什么不是大乘?很多人特别喜欢“大”,我是大圆满的修行人,我是大中观的修行人,我就是大乘修行人,别人说你是小乘修行人的话很不高兴的。但我们的心确实是小乘修行人,为什么?因为小乘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大乘的利他心很强,我们扪心自问到底有没有特别强大的利他心呢?也可能很难的。

 诸善男子。汝今复听。

佛陀说诸位善男子,如今你们也应该好好听听。

 理无二边。趣必同归。

理无二极,极是积极的“极”,这里按照敦煌本可能有些地方字有点不同,南极北极的“极”。

从万法的真相或者真理方面讲没有二极,没有二边。趣必同归,也就是说其意趣必定是殊途同归,到究竟的时候唯一的空性当中一味一体的。

解虽殊律。终为一观。理是一乘。分之为三。

虽然解说的时候有不同的道,但最终还是一个观点。所以理是一乘的,真正的理是一乘的,只不过它是分为三乘而已。三乘分的时候,像刚才前面讲的一样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

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可以归入大乘,然后大乘实际上是佛乘,这样一来实际上三乘最终还是究竟一乘。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乘没有一个真实的实相,只不过是众生依靠乘来到达涅槃之地,暂时有三乘,究竟一乘,这样安立实际上也是合理的。

为什么合理呢?以前《譬喻经》当中讲过,有一个国王,国王的皇宫跟村落有五由旬的距离,比较远。村里面的人经常提水到皇宫,很多人觉得有点累,整天提水走五由旬很累,很多人不愿意再待在这个村落当中想离开。这个时候村里的负责人,村官就跟他们说你们不用离开,我有办法,把村与皇宫的距离缩短,以前是五由旬,现在我就把它缩短成三由旬,我让国王下命令没有什么问题。然后有些人觉得不可能,有些人则相信国王应该是对的。后来他们提水的时候没有感觉那么累,就认为国王是把距离缩短了。

佛告诉行者们:“实际上这个公案当中他们的距离并没有缩短。同样的道理,我所宣说的三乘,实际上三乘的本体是一乘的。但有些众生觉得刚开始给他说一乘,他就会觉得高不可攀,特别害怕,觉得很累,所以他没有信心很容易退失。为了遮止这样的行为,暂时说成三乘,每一乘可以休息,最后达到一乘容易接受。所以佛陀说三乘的原因实际上就像医生为病人对症下药一样,佛陀对众生应机施教。

《大乘入楞伽经》云:“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就像病人,良医会根据他们的病情下药,同样的道理如来为众生转八万四千法轮也好,三乘法轮也好,目的是根据众生的心然后给他们说法,这也是次第性的,因此佛陀说三乘还是一乘的究竟意义,就像世间当中的一条龙或者一条线,也可以这样说。

只不过我们刚开始进入的时候,你不能直接进入最高的法。比如有些人从来没有学过佛教的基本的一些业因果,或者轮回痛苦、人身难得,这些都没有学过,却直接学密法最高的觉性直断,或者禅宗的明心见性,或者其他经里面所讲到的空性正理。这样因为没有基础,暂时可能得到一些暖相和觉悟,但是不可能长期稳固,没有一个基础,就像冰上建筑一样的,到一定的时候会自然倒塌。

所以按照佛的教言,我们根据自己的心量来选择法门,这样也很好。刚进入佛门的时候,大家都想变成六祖大师一样,像《六祖坛经》所说的认识本性,认识这颗光明空性的心,大家都喜欢这样。但是这个听起来非常美妙、微妙、特别好,但真正要去享受这样的境界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我们藏地的牧民爬楼梯很费劲,农民因为有住房,爬楼梯很熟练。但要一个牧民爬九层楼的楼梯,第一层楼梯却不让走,直接飞上二楼的话,是很有困难的,所以次第的修行、次第的闻思非常重要。

 说是法时。会中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这个时候,会中有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因为前面讲了三乘的法门,其实这个讲得很简单的,因为当时佛的加持力很强,这些菩萨们很容易成熟。不然的话我们也听了这个道理,不知道多少人产生法忍?有些人不但没有产生法忍,还中间打瞌睡。有些人晚上很精进,有些确实睡得比较少,但白天有时会有点困。不管怎么样,前面的内容是这个,佛陀当时讲了这些,说这个法的时候有十千菩萨得到了无生法忍。

八百比丘得阿罗汉果。二万天人得法眼净。百千万人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后八百个比丘得阿罗汉果位,二万个天人得法眼净,百千万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大乘的菩提心。

现在不是果法时期,虽然没有这么明显地得无生法忍、得地、得阿罗汉果位,但不管怎么样我相信每个人用自己的信心来接受的话,每一堂课并不是没意义,对自己的相续会有转变的。尤其是以非常认真的、特别专注的心来接受,那每一堂课的教育使我们的相续会逐渐成熟的。

因为所谓的教育实际上也不是听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了,就像世间的课程,不管学历史、生物、化学等,那听一两节课行不行呢?不行的。但是你听的课比较多一点的话,至少对这门学科可以熟能生巧,逐渐会有进步的,会有变化的。

 尔时。十方诸来菩萨。俱共合掌。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十方来的菩萨们,大家祈请的结果很好,很多人都得到佛陀亲自的摄受和甘露妙法。大家共同合掌,合掌是佛教的礼仪,菩萨也是在佛面前合掌,我们平时念经、拜见高僧大德也好,见到佛像、佛殿也好,这时合掌表示一种恭敬心,同时这种行为也为自相续带来许多无形的智慧。一个人非常虔诚地念诵,或者一个人东看西看念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当时菩萨们合掌而拜佛言。

 我等今者。以彼佛力。来到此土。得见世尊。复闻大乘。

他们说我们今天依靠佛的加持力来到了这个地方,藏文里面没有“彼佛”,如果用彼佛,是我们的佛也不好解释,但不管怎么样,他们没有这么说,也可以是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也可以是十方如来的加持,反正他们依靠佛的加持来到这个地方,并且得见了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且还听到了大乘的佛法,他们应该很欢喜的。

这些菩萨是以佛的加持来现场听法的,我们其他人不管在哪个场合当中,如果自己有闻法的机会也应该有感恩心,这应该是佛菩萨和传承上师们的加持而来的,自己的福德因缘具足而来的,而并不是平白无故地在今天偶遇,我来旅游结果突然碰上了听法,这可能是另一种说法了。所以你看这些菩萨也是得过佛的加持,这样才有听闻大乘佛法的机会。

愿听我等。受持是经。

这些菩萨们有个希望、要求,他们希望释迦牟尼佛允许受持这部经典。他们听了法以后并不是听了就可以,法本扔了就自己回去了,不是这样的。他们很想得这个法,得法以后要去弘扬,这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说请佛陀允许答应受持这部《圣大解脱经》。

于佛灭后。在此国土。及余他方。山林树下。神仙居处。城邑聚落。

当有一天佛陀灭度以后,在这个国土也好,其他地方也好,包括山林、树下,还有神仙居处。“神仙”在藏文当中是指持明者,意思是禅修者、修行人。佛陀灭度以后,把这个佛法不管是在这个国土、其他国土,或者山林当中也好,树下也好,修行人居住的地方也好,还有城邑聚落。

城邑聚落一般在藏文当中的意义比较广, “城”是城市,比较大的。“邑”相当于县城一样的,就像现在的色达县、炉霍县,这叫做邑。“聚落”是村落,相当于是乡,藏文当中有四种区分,比如说省一级的城市,然后县一级的城市,乡一级的城市,还村庄一级的小镇,在不同的这些地方都要弘扬。

旷野冢间。树下露地。塔寺僧坊。讲法众会。俗人住处。家家人人。

旷野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冢间指的是天葬台、尸陀林。

还有树下露地,有树林,在露天的地方。

还有寺院,有佛塔的地方,有寺院的地方,有僧众居住的一些经堂。

还有讲法众会,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中心、道场、会所,集聚的讲堂等这些地方。

还有俗人住处,指一般在家人的房子里面,别墅当中,或者楼房里面。

家家人人,挨家挨户、家家户户的人。

广宣流布。常使不绝。

佛陀一定要加持,一定要同意我们,在佛陀涅槃之后会在这么多的地方去弘扬。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些是大的城市、大的城邑当中。有些是树下、塔庙当中,或者一些僧房,包括个人的家中,这些地方我们要广宣流布,常使不绝。这个我们要记住,我们也要发这个愿,今天已经得到这个法《圣大解脱经》,希望以后解脱的经文也好,或者与之相关的资料,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是很有能力的,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当中也好,民族当中也好,甚至有些可以有机会到天界、地狱、饿鬼,这些都可以弘扬《圣大解脱经》。

如果实在没有能力,那你可以到森林当中也好,比如你拿一本《圣大解脱经》,在一个森林当中,在树林放着,那里也是有很多的非人、鬼神。或者在自己的卧室里面,作为在家人、出家人,你可以放在佛堂里面,如果没有佛堂也可以放在其它的地方。

包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比如把释迦牟尼佛的像,还有《圣大解脱经》,通过网络、微信,或者快手、抖音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放《圣大解脱经》都可以,这是从“虚空”当中弘扬的,广宣流布的,在这里主要是在大地上有很多的方法吧。

现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非常散乱,很多人玩手机、玩电脑,而且自己的心被贪嗔痴束缚。现在人真的很可怜,好多没有意义的精神粮食不断地充斥,自己不断地去接受,这样到一定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好像白天、晚上也分不清楚,亲人、怨敌也分不清楚。尤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天天玩各种不同的电子游戏,这些电子游戏很多都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利的,逐渐逐渐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进入什么样的世界。

有时候看起来现在有很多高楼大厦,各种产品琳琅满目,跟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但有时看人心更复杂、更痛苦、更烦恼。不说什么几千年、几百年,包括几十年的一些变化都可以看出来。

我今天上午去大经堂,好长时间都没有去过我们的大经堂了,我当时心里想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这里的时候,虽然外面经堂的装修条件不如现在,那个时候好多都是土木结构。现在产品的颜色、形状等很多方面都有进步,但因为这个原因会不会我们的修行有进步呢?很难说。我个人而言,以前的琐事也少,再加上每天都有上师的甘露妙法的滋养,还是不断地滋润。但现在可能跟以往不同,包括我们的乘骑、交通,包括每个人穿的、吃的等很多方面跟以往不同,这里有些人可能年轻的时候比较穷、比较苦,但那个时候的心跟现在是不是相同?这一点我们自己可以比较。

世界变得很快,如果现在完全逃避、完全离开这个世界恐怕有点困难,因为现在回不去了,已经到今天了,每个人不拿手机,恐怕除了极个别的修行人以外,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尽量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嗔痴的话,也并不是没有办法的。

麦彭仁波切也说:你最好不要散乱,如果要散乱,也要跟贤善的人交往,跟有戒定慧的人交往。同样的,完全杜绝散乱实在没办法的话,那尽量与善法有关系的,包括《圣大解脱经》,看怎么样弘扬,怎么样传播,这个很重要的。

这里也讲了广宣流布,常使不绝,我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以后也是靠我们现在的这些年轻人,现在的这些学法者,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报师恩、报佛恩,其实这样的弘扬是最重要的。

《大宝积经》云:“汝心勿谓名花好香末香涂香。幡盖璎珞衣服妓乐。赞叹如来为上供养。阿难。如是不名第一供养。若人得闻如是等深经。受持读诵如所说行。是名以第一供养。”所谓的名花、末香、烧香、涂香,还有幡盖、璎珞、衣服等等,以这些赞叹如来,不一定是最高的、最好的供养。佛陀告诉阿难如果听闻了这样甚深的经典,受持、读诵这样的经典,那这可以称为是第一供养。

如果我们听闻和受持这部经的话,那对诸佛菩萨也是很好的供养,对传承上师们也是很好的供养。所谓的供养,当然有三种供养,财供养、承事供养、法供养,法供养也是很重要的。其实我觉得法供养比较容易,如果财供养的话有时找不到,法供养的话,“我要好好闻思修行”。有些比较吝啬的人经常说“我给你好好地法供养”,这样也是很好。“因为法供养是第一供养,所以我舍不得其他的供养,我给你做法供养”,有些也有这样的。

所以法供养还是很好的,这个也是一种法供养,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行持。

何以故。是经住。令得恶道永息。所以尔者。曾闻佛说。地狱不閤)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经久住。藏文版和敦煌版都是“久住”。这部经久住的话,恶道永息,“令得”两个字没有也可以,我是以敦煌本为主进行修改的。那天用的是这个版本,但是可能大正藏的还是好一点,但现在中间要换的话,很多人拿着的是现在这个版本,先暂时这样吧。

如果这部经久住的话恶道会永远熄灭,这是为什么呢?曾经佛陀听佛这样说过,地狱不闲,“闲”在康熙字典等很多字典里面叫“閤”,门里有个合的那个字。“不”也是否定词,有“无”的意思,“闲”有“门”的意思,也就是地狱无门,地狱没有门,进不去了。意思是佛陀说我曾经听过佛陀说地狱无门,本来地狱是有门的,但是如果我们行持善法的话,就进不去了,不可能进入地狱了。

 若诵是经一句。诸天欢喜。常来亲近。自然修善。

如果读诵这部经的一句,诸天也是欢喜的,而且常来亲近这个人,四大天王、梵天也常来亲近这个人。自然而然修善,因为如果一个人自己好好地修,诸天、非人也帮助的话,那你的修行自然而然会增上的。

以前《贤愚经》当中讲过,有一个女人出门,当时经过波斯匿王的国家时,听很多人赞叹佛陀,她以好奇心听一下,结果佛陀在讲法,一见到佛陀的相好特别庄严,就生起欢喜心。然后听的时候,佛陀正在讲五戒,断杀生得长寿,断偷盗获得财富等等,在讲五戒。这个女人她也受了五戒,回去的时候她跟佛陀说,我住的地方特别偏僻,你能不能赐予我一个礼物,佛陀就给她讲了一个《法句经》,《法句经》是三世佛非常重视的一个经典。

这个女人回家以后,非常恭敬地受持,晚上在高楼上念诵的时候,正好四大天王的南天王在南瞻部洲巡查,他听到了,他非常欢喜,在天空中对她进行赞叹,说你这样的说法是非常妙的,我们也在听受。这时她就问:“你是谁啊?我看不见你的身影。”他说:“我是四大天王的南天王,明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到你们附近的时候,我给你拿一个天人的宝珠,你能不能替我供养,并且念我的名字回向。”天王称呼这个女人为师兄,这个女人就说:“你刚才说师兄,我是人你是天人,我们两个怎么变成师兄呢?”然后天王说:“我们可以这么说,你也是佛陀的弟子,是个优婆夷,我也是佛陀的弟子,是优婆塞,所以我们两个人的师父是一个的话,可以叫师兄。”她说:“那你为什么明天要叫你的名字来做回向呢?”他说:“因为如果叫上我的名字进行布施和供斋,对我的天人包括我的眷属能得到很多的威力和福德,所以我如是请求的。”这个公案后面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这里面主要讲人如果做善事,哪怕是念经、放生、转绕佛塔等等,做任何的善事,那么天人也会相助的,护法神也会帮助的,这样的话整个人间越来越增上善妙,这种善的气氛和乐的气氛不断地弥漫,这样世人也会获得快乐。

这里讲了这样的功德,把地狱的门都已经关上了,恶道的门也已经关上了,只要有这个经典的地方非常殊胜。

若人闻是方广经典。欢喜信敬。书写读诵。受持礼拜。称是经中。一佛一菩萨名者。是人现世安隐。不见诸恶。

如果有人听闻到方广经典,生起欢喜心和恭敬心,自己书写、读诵、受持、礼拜,而且称念这部经当中一位佛的名号,或是一个菩萨的名号,这样的人即生当中安隐快乐,不见诸恶。

后面会讲三世佛的名号,还有诸菩萨的名号,不要说所有的,称念个别菩萨的名号也会有帮助,我们即生当中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见诸恶事等等。确实有些人平时行持善法,可能前世业力也是很好的,这样的话即生当中什么都顺利、健康、快乐,好多的善缘自然而然具足的。

若其命终。我等菩萨。前导是人。回向我国。共生一处。

而且这个人若命终的时候,刚才这些菩萨说我们这些菩萨亲自来前导这个人,带着这个人。然后回向我国,这里“回向”不一定是我们念经回向的“回向”,而是跟着这些清净的菩萨回到各个东南西北清净的世界当中。共生一处,最后往生到东南西北的这些清净的国土当中,跟这些菩萨们一起在清净国土当中。

何以故。受持是经故。受持是经者。即持佛身。持佛身者。当知是人。即是菩萨。

为什么这么特殊呢?因为受持这部经的缘故,受持这部经实际上是受持佛陀的身体,受持佛身的话知道这个人可以称之为菩萨。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吧,我们现在也在受持,下面会讲什么叫受,什么叫持?我们虽然不是得地的菩萨,但是我们是受持《圣大解脱经》的菩萨,这个可以说的,即是菩萨。

是故是人。即我同学。以是因缘。受持是经。

所以这些菩萨可以称为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学处是一样的。所谓的同学,佛经当中也有这个名词,“这是我的同班同学”,现在也有这样的。所以我们读《圣大解脱经》,跟观音菩萨是同学,跟文殊菩萨是同学。

以后别人问你,你有什么同学?你就可以说:“我的同学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都是我的同学。”他问你们什么是同学呢?因为我们共同受持《圣大解脱经》,地藏王菩萨也受持《圣大解脱经》,我也是,我们学的是一样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同学是指同班同学,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班,虽然我跟文殊菩萨不是同班。学密宗的可以叫同学,学《圣大解脱经》的人也可以叫同学,我们的专业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叫同学。

愿生一处。不相舍离。

因为受持《圣大解脱经》的这个因缘,祈愿大家都转生到清净的地方,跟清净的菩萨生生世世互不相离。

尔时。复有诸鬼神王。大梵天王。三十三天。护四天王。金刚密迹。诸鬼神王。

这个时候有很多的鬼神王,复有诸鬼神王,这个在藏文当中是没有的,但是汉文里面有。鬼神王当中有大梵天王、三十三天,还有护四天王,金刚密迹,即金刚手菩萨,还有诸鬼神王。

散脂大将。那罗延)王等。

散脂大将,这是夜叉大将。那罗龙王,“龙”字不用了,是那罗王,等等,这是刚才那些天人。 

难陀龙王。婆难陀龙王。

这是龙王方面的。

阿修罗王。迦楼罗王。大辩)天王。鬼子九子)母天王。诸山鬼神神王。

大辨天王,“辩”是辩论的“辩”,中间是言字旁。鬼子母天王,是九子母天王,以及诸山神王。

你们方便的时候,最好看一下大正藏里面的好一点。

树神王。河神王。海神王。地神王。水神王。火神王。风神王。

还有地水火风的神,学《地藏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

 如是无量无边诸神王等。及大诸天。即从座起。头面礼佛)。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如是无量无边的诸神王等,还有诸天人,他们从自己的座位起来、这里是头面礼佛,不是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各个树神,地水火风的这些神都来了,他们开始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者。常当护持。世尊所说。方广经典。有是经处。我等神王。常在于前。为作清净。

世尊,我们今天要常常的保护世尊所说的所有的《方广圣大解脱经》,凡是此经居住的地方我们都会保护。

《贤愚经》云:“乃至行路。诵经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受。”包括我们走路的时候,平时在家里的时候,如果诵这些大乘经文的话,这些天人随时随地会听受,随时随地会保护这个人。

他们说我等神王常在这个受持《圣大解脱经》的人面前,为作清净,不清净的场地也清净了,有一些恶人害你的话,把他们撵出去,也是作清净。

若在塔中。若在坊中。若在白衣舍。若在空处。或复有人。以不净手。抃捉是经。或不恭敬。读诵是经。我使是人。行住坐卧。身心不安。

如果这部经典在佛塔当中也好,或者其他巷道、地缝当中也好,如果放在一些白衣的舍宅里面,或者是在空处。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以不干净的手,抃捉是经,拍或是拿着经典,或者以不恭敬的语言进行读诵,那我们这些鬼神不客气的,都会给这些人的行住坐卧创造身心不安的。有些人癫狂,可能即生当中对佛经、对佛像有不恭敬的地方。

《法苑珠林》当中有个故事,以前在一个国王的后院当中,发现有一尊金佛像,标的是周朝时期的,中间隔了秦、汉等好几个朝代。他心里想:这个是不可能,应该是假的,哪有这么古老的东西,然后他就随意扔到厕所里面去了。四月初八浴佛节的时候,他为了洗涮给佛沐浴,故意撒尿到佛像身上。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人整个下身糜烂,得了特别严重的病。后来有一些太史说,你应该是玷污了圣像才会这样。他自己也很后悔,马上忏悔,请一些僧人到宫殿里,后来他的身体有些恢复,他就开始造寺院、造佛像,做了很多功德,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佛像、对佛经,即便没有信心,也千万不要去玷污或者摧毁,否则不久的将来,确实会有报应的。包括毁一些出家人的宿舍、摧毁寺庙、摧毁佛像、佛塔、佛经等等诸如此类的恶业,这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曾经这样做过的话,尽量用自己的行为弥补。

比如你以前曾经摧毁过佛像,至少要重新做比这个佛像质量更好的、体量更高的佛像。如果你以前烧过一部《圣大解脱经》,那就要翻倍地请书、造这个经典,这样的话非常好。

否则日常生活当中,包括有些人刚开始不信,甚至以轻蔑的态度故意摧毁三宝,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自己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怪病,有一些不顺的横事,这个时候他自己才开始想起来可能是这个原因。很多人都找过我,这个时候我们也让僧众帮他忏悔念经,他自己也是好好地忏悔忏悔,只有这样除此之外也没办法。

处处怖畏。横罗)恶事。现身不安。死入地狱。

罹,不是罹,应该是罗,罗网的罗,遭受的意思,恒时遭受一些不吉祥的事。现身不安,死的时候入地狱当中。 

若人恭敬清净。捉持此经。洗浴烧香。读诵受持。或复书写。忆念不忘。忆是经典。不行恶事。

如果有些人以清净心、恭敬心,捉持经典,还有沐浴烧香,这样来读诵、受持,或者书写,念念不忘,那所有的恶事不会降临的。

这里说读诵受持,以前吉藏大师造的胜鬘宝窟》中云:“执文曰读。背文曰诵。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执文叫读,背文叫诵,刚开始的时候领受在心的话叫受,然后最终忆而不忘,记得清清楚楚的不忘的话,这叫做持。所以读诵受持的话,吉藏大师以前写过。

这个内容跟藏文当中佛经中的说法完全相同的,我们有时候把读诵受持分开,有时候一起,但详细分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距。

若能如是。我等神王。为是经故。守护是人。是人若卧。立其人前。不使见恶。亦复不为。恶人恶鬼。横害其人。

如果能如是的话,我等鬼神因为这部经的缘故守护这个人。这个人卧着或者站着,在任何时候这些护法神、鬼神到这个人跟前去,不让他见任何的恶事,有些恶人、恶鬼也不会对他造成任何的损害。

若其住处。护其宅舍。若欲行来。我等神王。于其人前。为作开导。须者给与。四方行来。无所障碍。常见善事。

如果这个人住在哪里,这些鬼神就经常到那里去保护,不需要什么门卫,也不需要放一些电子眼。如果有《圣大解脱经》的话,门也不用锁,也不用担心会不会来一些恶鬼,来一些盗匪,只要有一部《圣大解脱经》,就可以好好地睡觉,没什么问题了。

如果想去其他地方做客,或者想到其他自己想去的地方,我等神王会跟这个人一起出发,为作开导。如果你出门带着一个《圣大解脱经》,就不用害怕,也不用戴口罩,对吧(众笑)?

如果有什么需要,这些鬼神也会给予你的。不管在哪里,四方行来,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长期见善事。不管到东南西北哪里去,如果有这样的经典,他们也会帮助你的。

命终生天。因是值佛。不失大乘。

命终以后要么转生到天界,要么因为受持《圣大解脱经》的原因值遇佛陀,不会失去大乘,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遇到佛陀、遇到大乘的法,在整个人生当中都非常顺利、快乐。 

所以对于这样的经我们还是应该非常恭敬地、以欢喜心来保护,这样的话,很多看不见的鬼神也会来保护我们,这个确实也很重要,大家应该重视起来。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其实有一定的原因。

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