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歌——杜鹃妙音》(2)

         ——索达吉堪布2017.02.23第98次UC开示


下面,我们接着讲法王如意宝的《厌世歌》。

这个《厌世歌》看起来非常简单,文字也没那么生涩,读起来也不拗口,它有一种藏传佛教诗学的风格,读起来很舒服的。以前的这些高僧大德们,在自己修行的同时,证悟的同时,或者说是在度化众生的同时,经常做一些道歌。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同上师的一些“厌世歌”、“证悟歌”、“无常之歌”。大经大论当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利益,但学一些零散的道歌、念诵文,自然而然也会有一定的收获。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以及噶玛巴三世、四世、六世等等,他们都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教言集,学了这些以后,对我们的相续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我们利用短短的时间,学一下法王如意宝的这个教言。


法王如意宝对财富、金钱这方面的教言讲得比较多一点,昨天讲的好几个颂词阐述了人拥有财富的时候,要多做一些功德,而不要特别去耽著它,也不要造恶业。他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所有的财富全部不要,不去挣钱。尤其是作为在家人,的确需要生活,没有这些资具也无法生存,所以作为佛教徒,并不是否认这些现象;而作为出家人,除了自己基本的生活资具以外,的确也不需要太多,如果自相续没有清净的戒律、闻思的功德,肆无忌惮地享受信财的话,有非常大的过患。所以,作为信众,在做供养的过程当中,如果出家人真正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为这些事情做一些供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是他个人享受,那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除非是真正的觉悟者、高僧大德、一些大菩萨,自相续当中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几乎都消失了,他们有觉悟的功德,信财也好、亡财也好,以及其他各种财富,都可以直接享用。到达那种境界的话,应该可以;除此之外,作为出家人应该更要注意——这一点上师如意宝的很多教言当中也讲了的。


今天讲无常。我们耽执、贪著世间的生活,不懂得无常,很可怜。


品味花汁小蜜蜂,虽不想离美花园,

秋末寒风突袭时,忧伤满怀亦无奈。


品味花汁的蜜蜂——尤其在藏地,夏天满山都是五颜六色的野花,蜜蜂到花园里享受花汁——这象征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虽然这些蜜蜂不愿意离开这么美好的花园,它想一直尽情地享受,可是到了秋末寒风来临的时候,再怎么想待着也是没有办法的。


这方面我还是很有经验的。以前经常去山上放牛,夏天的时候看到满山都是五颜六色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那个时候,有特别多的蜜蜂一直尽情地享用花汁,看起来确实像天堂一样。它们发出的声音极其美妙动听,非常放松地在那里飞来飞去。可是到了秋天的时候,所有的花瓣全部凋零枯萎;蜜蜂呢,有些在蜂窝里面死去,有些死在花朵下面,特别可怜,几乎全部都死去了。所以夏天边放牛边看这些蜜蜂飞来飞去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会想,再过一个月、两个月,它们都会死去,好可怜。它只有一个夏天的寿命,不可能过冬,冬天一只蜜蜂也没办法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无常的比喻。


同样的道理,我们耽著今世的财产、地位、名声、感情……觉得今世特别好,根本没有“哦,我会死亡的,死的时候怎么办?死了以后怎么办?”这方面的念头几乎没有。


现在的世间人,给他们讲佛法很难的!讲出离心,没有人听;讲菩提心,更没有人听——菩提心好难呀,要度化众生,要成佛,像我这样自私自利的心,想要成佛的话……确实菩提心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出离心的话,不要说从三界轮回当中出离,很多人连人天佛教的意念都没有,很现实的!能不能让我心态转变?能不能让我现在就发财?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就是想在现实生活当中,现世现报,就像吃安眠药或者止痛药一样,生活马上就改变——哇,这个加持很大!这个上师很棒!你能不能再给我加持一下?你那天给我加持的时候,我心里好舒服,一晚上都发高烧……现在这些人,他们都喜欢……知道吧?来世什么样、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他们可能就没啥感觉。


耽著现世的这些人,现在都是这样的,自由自在,非常放松、怠慢,可是你死了以后,见到面目丑陋的死亡阎罗卒,遇到他们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会想起什么呢?


耽著今世之众人,亲见怒目死主使,

回想一生放逸时,心生大悔岂非迟。


想起自己一辈子当中没有很好地学习、修行,虽然遇到了善知识,得到了大乘佛法,获得了特别殊胜的窍诀,有这么好的机缘,本来应该可以修行,可因为自己的无知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天都是忙着一些没有意义的世间琐事,最终将自己宝贵的生命耗尽。这个时候,一定会生起特别大的后悔之心:我死了之后可能会堕入恶趣,可能没办法解脱。本来即生当中我转生到南瞻部洲,这个业力之地,如果我一辈子当中行持善法的话,那至少我可以转生到善趣,甚至获得解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前辈很多高僧大德也是依靠一生的努力,成就持明果位的。但我现在,连不转生恶趣的把握都没有!


所以很多人临死的时候特别特别后悔,觉得自己没有好好地修行,一辈子空耗了,太可惜了。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已经迟了。有些临终的时候特别后悔,有些是到了阎罗卒面前的时候才后悔。


当然我们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在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下成长的有些人,可能对来世并不是很清楚,有点怀疑,这种人根本不可能对来世做准备和修行。真正的佛教徒就比较明白。我看到藏地一些没有文化的老人、信徒,他们是真诚的信仰!刚才在门口,有一个大概七八十岁的老人,他给了我十块钱,说是:你一定要为天下无边的众生做回向。我想,这十元钱不是很多的,但他的发心非常非常大,他用十元钱做功德,回向的是天下无边的众生!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我们到寺院、到佛学院、到佛像面前去供十元钱、百元钱、千元……这样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想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利益天下的众生?可能我们大多数人是:我肚子疼、我心脏不好、我心情不好,菩萨保佑我,可能很多人是这样的。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或者发心的话,我们有些老人,虽然他们没有文化,但他们有很好的信仰,这种信仰也特别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虽然他可能是文盲,没有什么文化,但他选择的路特别的高尚。而我们有些人,是什么大学生、博士生、在哪个国家留学等等,说起来自己认为是非常了不起,走路的姿势都是不同的,可是你的发心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为很多的众生而回向?很难说。


这里就是说,有些人耽著今世,但在临死的时候会后悔的。当然不相信因果的人,他可能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对吧?


刚才讲的是耽著今世的事。下面讲我们的身体、眷属、包括一些受用,这方面也是无常的。


与生俱来毕生养,自身尚亦无权带,

亲戚眷属如繁星,定留身后自独往。


与生俱来的、毕生辛辛苦苦养育的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骨肉组成的臭皮囊,这个身体到死的那一天,也需要抛弃,没办法带走。就像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面讲的:我们死的时候,所有的亲朋好友、所有的财产等等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放在人间,自己就像一根毛从酥油当中抽出来一样,丝毫不染地前往后世。


这里说的也是这样,我们死的时候,与生俱来的,从进入母胎来到人间的那一刻开始,一生当中自己辛辛苦苦保养、辛辛苦苦爱护的身体,也是我们特别特别执著的。不管是有钱的人、没有钱的人,天天都是想着这个身体,如何保养,如何保护,如何吃一些保健的药,吃一些营养的药,各种各样的,白天晚上都在想保养这个身体。可是这个身体不会特别长久的,到一定的时候,神识离开的当天,这个身体也会腐烂。


既然我们的身体都没办法带走,那我们的亲戚朋友、我们积累的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等受用,即使多得像天上的繁星——有些富贵的人,眷属特别多,尤其是比较有名的、有地位、有钱财的这些人,可能成千上万的像繁星那么多的眷属,比如现在有些明星、有些高官,跟随他们的人特别特别多,但当你死的时候,全部都是留在人间的,自己独自前往后世——“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谁也没办法带走任何东西,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观察到的现世的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死亡,但死亡什么时候到来自己也是没办法确定。死亡是决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死缘也是不定的。这样的话,我们还要不要保护身体?需要的;要不要保护眷属和金钱呢?也需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太过于贪执它,太过于贪执的话,实际上没有用,到一定的时候,会离开这个身体,也会离开我们的眷属、离开我们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


财产也是很多人特别耽著的。活着的时候,你可以用它;可是一旦离开,你所积累的所有财产,可以说是五敌共用,或者说是其他人在享用。现在许多世间人的财富,其实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地积累起来的,后来以各种因缘,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在用;我们现在手里的这些财产,再过一段时间也会流转到别人的手里,就像河水一样。河流不断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的金钱、我们世间的财富也是不断地在流转。这一点意识,作为佛教徒应该有。


这些教言,我们讲的这些道理,也许你不一定都认可,但其实这些教言,对每个众生来讲,都可以对症下药。你每一句都深深地思维一下,它为什么这样讲?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作用?当然这个时候你也不能太悲观,昨天也讲了,我们佛教里面讲出离心,并不是要做世间当中的悲观主义者。很多名人都是因为太悲观了,最后吃毒药,或者开枪打死自己,或者跳楼自杀等等。佛教里面的出离心,是因为他完全知道了万事万物的真相,包括我们生活的真相,知道真相以后,他就不会特别贪执,但该努力的也会努力。


现在我们有些佛教徒,好像有点过分悲观了,跟家人关系不好,也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发心,每天好像都是特别伤心;也不好好看书,只念一点咒语,然后去所谓的闭关,闭关也不好好闭关,天天都痛苦地哭……有些佛教徒是很不正常的。这不叫真正的佛教徒,这不叫出离心。华智仁波切在很多教言当中讲到,真正的出离心,世间人的智慧是完全可以具足的,世间的生活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不是跟世间人敌对、矛盾。不能这样的!


所以佛教徒的行为一定要有智慧,要善巧方便。否则旁边人会观察你的行为,发现你原来是很乐观、很开心的一个人,不管是穿着也好、生活也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但学佛之后,好像你的言行举止不但对别人没有起到一个积极和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别人带来一种恐惧,令人很害怕——哦,不能学佛,不然就像他一样,他以前那么好看、那么庄严,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自从学佛以后,好像变成乞丐一样的……确实很多方面还是要注意,对吧。


雄伟装潢多美宅,终不稳固成废墟,

细致思择此情时,贪执乐境自消失。


雄伟壮观、装修装饰得特别特别好的房屋,一些皇宫、一些建筑物,看起来特别好,但最终都不稳固,都变成了历史,变成了废墟。我们好好地、细致地思维一下这种状况 ,确实世间当中我们特别贪爱的对境,其实没有什么可贪执的。


比如,啊,我的房子装修好了,三室一厅,我想找一个上师来加持加持,我马上要搬进去了,还有一个佛堂,还有一个……我们世间人对自己像蜜蜂屋一样的房子很执著,不管是买了什么样的,有些是别墅,有些是……大家都很执著。当然这也是正常的,我们佛教确实也不反对。现在我们藏地也是,把小房子稍微装修一下,然后喊很多人来。有些光是在柱子上贴一些东西,也算装修了,然后请客,请客的时候每个人给我捐一点钱……现在有些状况很不好。


当然作为世间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知道,特别特别地去贪著,恐怕也没什么必要。像历史上,包括一些皇宫,像吴哥窟,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刚开始它是一个寺庙,后来成了吴哥王朝的皇宫。虽然没有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但那个时候的建筑还是很有特色的。我们去看了以后,哇,真的很浪费时间。有很多类似的状况。


前一段时间,我在有些资料上看到,现在的美国总统川普,他在美国纽约有栋60多层的大厦,叫川普大厦,66层以上都是他家里人自己享受,里面的家具都用24K的金子。不过确实我们不但不羡慕,反而觉得一个70岁的老头还耽著这些。他特别喜欢黄金,特别喜欢这些……我心里想,证悟空性多好呀,他如果证悟空性的话,不一定会去贪执了吧。


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种现象。以前汉地的大明宫,唐朝有17个皇帝在那里办过公——应该在西安吧,说是历史上有234年,整个唐朝有22个皇帝,其中有17个皇帝都是在那里办公,特别庄严,金碧辉煌。从一些历史资料中看,确实特别好,但最后也是在战火当中全部变成了废墟。


包括我们建成了一个小经堂,或者自己家里一个小小的佛堂——我佛堂装修好了,今天金刚道友全部到我这里来,我这个是如何如何……当然我们这样也有必要,但是也不要太贪著。世间上那么坚固、那么庄严的那些,包括欧洲那边,有好多好多特别好的一些建筑,以前的一些皇帝、国王造出来的,随着时光的飞逝,最后有些变成了纪念堂,有些变成了废墟。想想这些,好像真没什么值得贪执的。


这方面我还可以,看到个建筑、看到些什么不会生起贪执。哦,这个房子还可以,不过这都是无常的。比如去一个寺院,这个寺院修得特别特别好,花了好几个亿——现在汉地很多寺院特别好,花好几个亿,老和尚也是特别特别开心:我花了1.5个亿,我已经修了23年——但老和尚已经变成这个样子,那么几个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哦,很了不起。”我有时装得很不错的:“哇,你功德无量。哇,很好,那么结实……”一边就看看,不过也不一定很结实的……对吧?


所以我们还是要随顺世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内心当中要明白,不管是自己的房屋也好,别人的建筑也好,应该知道它是什么组成的,再过几十年、几百年的时候……“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然后什么“送往殡仪馆,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都不认识谁”,那首歌就被改成这样……再过20年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建筑物变成什么样,我们人变成什么样。所以,大家要有无常观念。


我等父辈祖辈人,终求现世亦无成,

我亦再勤仅此故,修深妙法岂非喜?


这里讲,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父亲,祖祖辈辈上面的这些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有追求自己的生活,都为了成办家业、宗族等等努力过,也有梦想,也有理想,可是到现在,轮回的事情并没有完成,最后就这样离开了世间。现在我也是一样,跟随着前辈们的生活,成家、立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努力,但到了最后,可能不但没有成就,还在轮回中造了很大的恶业,因此而不断地漂泊在恶趣当中,会有这种可能性。


我们有时候看看,人类一直到今天,很多人对现实的问题都很重视,虽然可能生活方式不同,比如我们爷爷的爷爷,当时不一定有手机,不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电器,但是以他当时的生活方式,他依然会去执著。也许他从事的是农业、也许是工业、也许是牧业、也许是商业,但都跟我现在一模一样,也是特别执著,执著感情、执著生活、执著……最后也是离开了这个世间,离开之后真正留下了什么?大家应该清楚的。


想到这些,如果我们修甚深的大乘菩提心、空性、无上妙法等等,那样难道不是更好吗?因为,我们如果很好地以菩提心来修行的话,将来就不用流转到轮回当中,就有解脱的机会,能够获得无漏的智慧。有漏的快乐都变得特别快,说实在的,我们现实当中有没有快乐呢?我们承认是有!有快乐的,不管是吃饭也好、旅游也好,在现实当中有漏的这种快乐是有的,但有漏的快乐很快的时间当中就漏了,然后没有了。所以,我们应该像前辈无数的成就者那样,获得无漏的智慧和快乐,那才是最安全的。


早年怨敌晚年友,今日密友明杀手,

如是亲怨悉不定,贪嗔此等有何用?


年轻时不共戴天的怨敌,到了晚年的时候,却成了亲密无缝的密友。以前我们互相都想暗杀对方,后来通过不同因缘却变成今天最好的朋友,形影不离,关系特别特别好,连上厕所都是一起去的,不能分开;但是,到了明天因为小小的一些事情,又可能反目成仇,变成想害对方的杀手。所以,亲怨实际上是不确定的,在这个世间当中,今天的好友很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敌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这样一来,我们贪执自方、嗔恨他方都是没有必要的。


轮回当中,我们不要太执著,不要说别人的过失。你今天说别人的过失,明天就很后悔,又在他面前忏悔。


现在国际上的很多国家也是,其实国家之间就跟两个人一样,以前俄罗斯和美国关系特别不好,现在他们一起打恐怖分子,关系还不错的;以前中国和朝鲜还可以的,我们小的时候看电影,啊!朝鲜志愿者来到中国怎么怎么,但现在好像也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还有印度和中国的关系、美国跟日本的关系,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这些都是利益关系。以前丘吉尔也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他这句话也是对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利益,只要有利益的时候,就好起来了,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损害的时候,就不好了。


现在社会当中,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太利益化了。人们之间互相交往先要看有没有利益,有利益的话,关系也好起来了,没有利益的话,关系也不好。不谈利益的、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少,如果有,那就是很真诚、很珍贵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的确也是无常的。今天你的心态特别特别好,到了明天,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变成跟原来的心态完全不同的。没有证悟之前,人的心态变得特别快,连自己都无法把握。有些智慧的人说:根据自己的经验,我的心态不一定能保得住,可能会有变化的——这也是事实。根登群佩也说过,从小到大,我们的心态已经变了无数次,所以自己的心没有什么可靠的。


亲身所生众孩童,爱护备至如心宝,

身强指望报恩时,岂非无益增失望?


这里主要讲子女。我们很多父母亲生的孩子——“众孩子”,不是一个孩子,不是独生子,法王那个时候,听说藏地有些人有十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父母特别特别地关爱、呵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心宝一样,将所有好穿的、好吃的、好用的东西全部都给他。就像《前行》里面讲的一样,其实父母是很可怜的,全部都给了孩子,辛苦地抚养他们,但他们长大之后,身强力壮有望报恩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父母原来所想的那样,不但不报答恩德,反而让你特别特别地失望。这种现象也特别多。


现在经常看到孩子不孝杀害父母的新闻,比如有一个大学老师向父母要钱,父母没有给他,他就把父亲捅了几刀,把母亲的头皮活剥下来了,特别残忍。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很多人对父母也是报恩的。但是我们把所有的希望百分之百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也是有一点危险性的。因为,有一部分孩子会报恩,但有一部分孩子确实是不但不报恩,到最后还会让你无比地失望。


在我们的传统习惯中,觉得自己有孩子的话,应该有希望,将来老的时候、死的时候、病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的话,有一个依靠处。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在家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一定要把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但实际上,我们最好还是要有两手准备。


这里并不是让你不要有孩子。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也不愿意生子,尤其是新加坡、英国等很多地方,他们现在的心态跟以前完全不相同,所以很多老人也特别担心下一辈。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特别地强求。在这个世间当中,有些孩子确实是非常好的,有些孩子呢,不但不报恩,而且让父母特别特别地艰难,甚至把父母所有的财富全部都拿走了,让父母辛苦一辈子,最后却死在街头上,这种情况也是相当多的。因此,世间当中的有些状况,我们也应该明白。法王当时对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悲剧、方方面面都已经讲得很清楚。


青春年少同龄间,微笑睨视含情恋,

虽求同心长相守,喜忧难测我生悲。


法王说,世间的一些感情、世间的一些爱情、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实际上也有很多的危险性。他说,青春美满的这些同龄少年,他们的感情刚开始非常好,微笑对视、含情脉脉,非常亲密,他们共同的心愿是永远在一起生活,互相发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汉地好像有首诗,意思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同一个时间来到这个人间,但是死的时候一定要一起死,如果不能一起死的话我先死。然后有些人就为了这个开始吵架、打架:啊!你先死,你先死的话,我怎么办?你太无情了……


有些人因为太执著的原因,一点一滴特别脆弱,或者说是很敏感,这样一来,最后感情就全部都毁了。最近看到加拿大多伦多一个中国的留学生感情出问题,杀了另外一个中国同学,被判了14年。前两天,在英国留学的一个女孩子,她身家都是一亿,跟她的男友发生冲突,最后被杀死了,她的男友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应该特别特别要好,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甚至最宝贵的生命都没有了,特别可惜,也很可怜。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受各种电影、电视文化的影响,用生命的代价来置换感情,特别可怕。其实,感情应该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他们提前懂得一些无常的道理,懂得世间的一切没有实在的意义,到最后不一定落到这个下场,不会演那样的悲剧吧。


所以,法王看到年轻人对感情特别执迷不悟的耽执,在这里说,最后变成是喜还是忧苦,很难测准的。实际上也是,看起来好像很好的,但实际上背后有一种因缘的支配,有一个因缘的指挥员,它最终所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痛苦也很难说的。我们世间当中,尤其是欲界众生,在现在的娱乐时代当中,一些娱乐活动和娱乐文化,让我们的很多心态完全都变了。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应该要保护自己,至少保护自己的心态,同时也不能伤害对方。这个很重要!


长伴不定一家人,如集市客瞬间聚,

宿业不定投六趣,彼此不知今何方。


这里主要讲家庭。很多人结了婚之后,希望永远白头偕老,有很多的发愿文。他们想一直这样美好,但真正到白头的很少,在黑头发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有各种情况,不一定长期相伴,有些是可能活着的时候离开了,有些死时离开的,有些是中间种种因缘。现在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其实一家人就像集市当中的过客一样,一起聚集一会儿,然后各奔前程,一瞬间的集聚,可能有些四五十年、二三十年,有些可能时间更短。每个人背后都有一种宿世的业力——善业和不善业,一家人也会造不同的业,所以到底他投生到什么地方,很难说。所以,我们作为一家人,不管是夫妻关系也好、兄弟关系也好、母子关系也好,一家人集聚在一起的时候,应该珍惜这个缘分。到一定的时候,当你的家人离开了世间,不知道他会在什么地方。比如说你的家属已经离开了世间的话,他现在六趣里面的哪一个地方也不知道;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当时如果吵吵闹闹,父母离开以后,那现在在六趣当中的哪一个地方,也很难说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夫妻,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尽量和合,和睦相处。


我那天在云南给一些居士开示的时候,我说我们一个人其实扮演了很多很多的角色,比如说,工作当中,你在领导面前扮一个角色,跟下属之间、跟同事之间,你的角色都是不同的。比如说,我是一个老师,在学校里面,对学生来说,我是班主任,我很了不起;跟其他老师,我们是同事关系,我要学会做同事的事;对学校的领导,我是下属。而在家里,我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孩子,中间有兄弟姐妹,我要学会顺应每一个人的方法,否则人际关系搞不好的话,自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


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包括我们在学院当中的这些道友,希望大家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虽然我们像过客一样的,人际关系是无常的,但即使无常我们也要做好,这一点很重要。就算是过客,你到超市去买东西,如果你在里面偷东西的话,那可能有点危险,买东西也有规矩。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并不是因为无常的原因,我们不用珍惜,不是这个意思。包括师徒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下面讲师徒之间的关系。


虽欲不离依上师,宿业安置谁能挡?

如临南行杜鹃聚,金刚道友定别离。


虽然我们一些人不愿意离开上师,想永远都依止上师,“生生世世不离师”,很多人都这样想的,但前世的业把你安置到什么地方,很难说。虽然你现在念“生生世世不离师”,但是还没有死之前,你明天就离开了,有些是活着离开,有些是各种各样的因缘离开,有些是生邪见而离开,各种情况。就像杜鹃鸟接近南行时的集聚,虽然今天集聚在这棵树上,但明天各自都飞往不同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在一个上师座下、在一个道场当中的金刚道友一定会别离的,《窍诀宝藏论》里面也这样说。那么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珍惜缘分。


这里并不是说,啊,永远不能离开——这是谁也没办法阻挡的,这是一个规律。我去全世界很多国家,比如欧洲,荷兰、新西兰、澳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等,看到法王如意宝原来的弟子,汉族的或藏族的,各个地方都有,业风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业力的风让他们很多人漂到各个地区的角落当中。我说:“啊,你怎么来的?”“哦,我首先跑到印度去了,然后印度待不下去,又到了这里来。”“哦,我首先是到日本去,在日本好像不行,我就到美国来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力,今天我们聚集在这样一个地方,就像一棵树下的叶子,成千上万,最后风一吹,叶子就飘到各个地方去一样的。因此,一切都是无常的。虽然我们可能很多人会有这种生生世世的发愿,但实际上,业风的力量特别特别强大,不知道把你推送到什么地方去。因此,当你拥有的时候,应该珍惜,一旦离开的时候,你也知道这是无常的现象。


敬上君主无法喜,维护下属难取悦,

轮回琐事无完时,岂非悠然安心憩?


出家人或者上等修行人,对世间轮回的琐事生起极大的厌烦心。为什么生起厌烦心呢?对上面的领导、董事长、老师,自己再怎么样当牛做马,对他们一心一意地承侍,他们都不欢喜。令上者欢喜还是很难的,我怎么样对他好,我用我的身口意,我的一切表现对他好,他始终是欢喜不了。所以呢,算了,欢喜不了我就走了,就不理你了。对下属如何如何地维护,每天都对他关怀备至,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他,可是他就不高兴,攀比呀……这样那样的事情,对下属很难取悦的。所以,对上者的关系、对下属的关系、对同等朋友的关系很难很难的,每天都在这些方面耽误时间的话,我可能修行的时间都没有了。所以,不如还是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悠然地,把念诵的课本打开,什么都不管,抛弃了,这样不是更好吗?


不过,这是比较上等的修行人,你们不要这样。不然的话,你在工作当中,稍微有一点违缘的时候,就:法王如意宝不是说了吗,对上面的关系搞不了,对下面也不可能取悦的,家里人也是一个个的……原来有个人说:“我想要出家。”我说:“为什么出家?”“家里的爸爸妈妈讨厌我,妻子也讨厌我,孩子也讨厌我,我现在哪里有依靠处?我还是想出家。”这样也是不对的,对吧?我原来在一个地方讲《佛子行》,有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很好,丈夫想出家,讲完了以后,丈夫就说:“堪布不是讲了吗?远离故乡佛子行。”他妻子脸色就变了,不高兴:“《佛子行》里面有37条,你现在想出家,37条里面其他的你都不说,就说远离故乡,你就想要舍弃我!”


法王的意思是,世间当中很难的,不如到一个寂静地方去,好好地安住、修行,也不用看别人的情面,高兴不高兴是他的事情,好好地修行,一个上等的修行者会这样。但是现在我的建议呢,有些人因为家里或者生活上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什么都不顾,马上去出家、马上去修行,最后家里的人也很可怜的。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来讲,你自己不能变成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修行人的话,而将一切都放弃,让孩子没办法读书,父母没办法生活,尤其是已经成家的,两个家庭都崩溃了,非常困难。


出家的话,现在汉地寺院里面有闻思的地方也不多,藏地寺院里面有闻思的地方也不多,如果没有闻思,光是穿个袈裟,到处去漂泊,变成济公和尚一样的。所以,我们建议,稍微在家里有一点压力的时候,不要想出家。稍微遇到一点痛苦的时候想出家,这是很多电影里面的情节,并不是真正地想出家,华智仁波切把这叫作是临时的出离心、不稳固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不太真实。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要求大家还是尽量对上面恭敬,如果你实在是不愿意恭敬,就装着:哦,我很喜欢领导,你很不错的。你讲得很好,你的管理能力很不错。我看到你特别特别开心,你吃饭吃得太香了,我以后也想学你,像你吃得一样的……对有些领导,还是讨好他好一点,但如果内心当中讨厌他,是不是变成口是心非?


不过有时候,善巧方便很重要。不然的话,现在我们佛教徒,包括有些堪布、堪姆出去弘扬佛法的时候,人太直了,处处都碰壁,一点不会做事。比如到一个道场里面去,本来很多很好的因缘,然后你说:啊!你们这个地方没有闻思,闻思修行是佛教的精华!那就把别人都得罪了,本来是很好的一些因缘,然后一句话就……现在很多人是很脆弱的,还没有听完一句话,半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怒火冲天,很危险的。所以,我们有些法师们也需要善巧方便,在什么场合当中说什么话,讲什么样的语言。有时候,诸佛菩萨也需要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当中有了义、不了义两种。


降伏仇敌反增多,慈护亲属多苦乐,

佳肴多餐增不净,今当喜欢乞人行。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当中降伏敌人,越降伏越多,就像以前印巴关系一样的,越杀越多;越护持亲友,事情越多,苦苦乐乐。比如,我要关心我的亲人,弟弟妹妹、姐姐哥哥,越关心他们,他们越在乎,分别念越多,然后事情就越来越多了;那些最好的、最高等的食物,吃得越来越多,就越来越胖,血压越来越高,越来越不舒服了。所以,吃得多也不好,降伏敌人多也不好,护持亲戚多也不好。还是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做一个知足少欲的,没有很多的资具,当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好了。“乞人”不一定要当真正的乞丐,一般头陀行和有些修行人,也有“乞人”这个说法。


如心呵护亲友伴,亦非回以真情意,

一心倾注新少年,无伴独处岂非喜?


就像自己的心脏一样一心一意呵护的这些朋友,其实对你回馈的时候,并不是那么的真心,他可能是喜新厌旧的。他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其他的一些所谓的年轻人,你怎么样对他好,他不一定也对你如此的好。不如到没有朋友的地方,独自好好地修行为好。


以前寂光论师也说过,一个人修行成佛道,两个人修行成善缘,三个四个以上的话,增上贪嗔痴的因——好像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讲过吧。所以,有时候独自安居,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痛苦,但晚上的时候有点害怕:会不会来老虎,会不会有魔鬼来了,会不会敲门呀……要不要讲一些鬼的故事?(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