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歌——杜鹃妙音》
————索达吉堪布2017.02.21第97次UC开示
这是法王如意宝作的一个厌离现世的道歌,名字叫《杜鹃妙音》。杜鹃,我们藏地叫布咕鸟,经常春末的时候飞来,夏天三个月给大家传递特别美妙的歌声,秋天它就飞到南方去——就是我们说的蒙地,“蒙地”有些人说是不丹,有些人说是南方,不管怎么样,藏地高原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它就没办法待。现在我们学院当中的有些道友也像布咕鸟一样的,夏天的时候就上来了,冬天就下去了,可能天气受不了吧。
它的妙音对于整个藏地——不知道其他民族和国家是怎么样,但在藏地,大家都很希望它早一点来。它来了以后,很多世间当中的损害、痛苦、衰败,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它的到来,给大家传递一种歌声,让大家得到一种真实的希望、一种觉悟。所以我们民间传统当中,到了春天的时候,一直期待着它。它的到来,让大家觉得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是一个好的征兆。
上师如意宝用它的歌声来宣讲《厌世歌》,为什么呢?可能有些人不明白,佛教为什么特别强调苦?为什么要厌离世间?世间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快乐,为什么要厌离它、抛弃它?这是一种消极、教条的思想——可能有些人这样认为。但实际上,你真正明白佛教思想的话,你会知道,所谓的厌世,并不是把原本拥有的美妙全部抹杀,而是要让我们明白世间的真相。世间当中的很多人,把显而无自性、如梦如幻的东西当作真正实有的东西,为了得到它,付出了许许多多的代价,最终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所以,为了让我们真正明白对世间的贪著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是虚伪的,明白之后,要出离这个世间,获得最有意义的、最微妙的解脱。所以,法王就作了这个《厌世歌》。汉地的一些高僧大德也作有《醒悟歌》、《醒世歌》,“厌世歌”在汉地也有很多,印度的高僧大德也作有很多对世间起厌离心的歌。
世间人如果厌弃了这个世间,他就绝望了、失望了,最后可能会选择自杀、选择跳楼,做出很多很多不明智的事情;而我们佛教厌离世间之后,是要追求更高、更好的一种解脱,是用觉悟心来看待这个世间,并不是我现在看不惯这个世间了,对这个世间完全没有信心、活都活不下去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上等的出家人,他对世间产生了一种厌恶,他有了另一种思想觉悟,找到了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是因为世间当中活不下去了,只有选择出家。活不下去出家的话,特别特别痛苦的,那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出家人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也许有的,但那不是佛教的真正目的。所以我们有些人,可能对佛教有一些误解——为什么产生厌恶心?这个世间是多么的好啊!对它不应产生厌恶。但实际上……我们下面分析的时候也会知道,有些道理还是要明白。
上师如意宝作的这个道歌总共有三十七颂。我们今天大概讲11、12个颂词,3堂课讲完。
诸佛智相现上师,总持辩才德藏主。
部主净慧麦彭尊,不离喜住心间莲。
法王如意宝的作品,基本上每一个前面都对上师麦彭仁波切有一个顶礼句——我们藏传佛教和很多印度佛教的论著当中,有先对自己的上师或者诸佛菩萨顶礼的传统。这个顶礼句的意思就是:一切三世诸佛的智慧显现为色身相——上师相,也就是麦彭仁波切当年的色身相。他具有总持不忘陀罗尼,还有无边的辞无碍、法无碍、义无碍等等四无碍解的辩才功德的宝藏之主——这是语言方面的赞叹;还有智慧方面——实际上他是寂静、愤怒所有百部主尊的善逝者,这样清净智慧的麦彭仁波切,永远都不要离开他,让他欢喜地住在我心的莲花当中。这也是对根本上师的祈祷文,也是一种上师瑜伽——上师,不离!我们经常也说,虽然他的色身离开了我们——我们有些人的上师不在身边,或者上师已经圆寂了,或者上师到别的地方去了,见不到、听不到等等,实际上对上师真正有信心的话,就跟上师住在你的身边没有差别的。
就像法王如意宝,他也从来没有见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1933年来到这个人间,麦彭仁波切1912年离开了这个世间,中间有这么长的时间。但是,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身已经摄受了他,他的智慧融入了法王如意宝,所以法王如意宝从小——他的教言里面讲,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对麦彭仁波切有了不共的信心。有这样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我们有些人因为你的上师的教诲,在智慧等各方面特别有收获的话,也许你这辈子不一定真正见到上师,或者你的上师早已经离开了人间——就像我们今天讲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我想我们今天听课的人,多多少少都听过法王如意宝的名字,但我相信今天听课的,可能百分之八十的人没有见过法王如意宝。你可能觉得:我是不是跟法王如意宝没有缘分?我都没有见过——其实不是的,他的一些教言,通过他的一些弟子得到传承的话,实际上也是有缘的。你看,智悲光尊者没有见过无垢光尊者,但是,无垢光尊者的所有智慧已经融入他,后来智悲光尊者成为我们密宗当中伟大的传教者、伟大的觉悟者。现在的网络特别发达,对你有法恩的这些上师,也许这一辈子当中你都不一定能见到;但这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得到上师的智慧。
所以,从法王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祈祷,间接地我们也可以知道,上师不一定非要在身边,得到上师的智慧也可以的。这次为什么讲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呢?因为我们好多人根本没有见过上师法王如意宝,包括我们学院新来的这些堪布堪姆以及一些特别精通显宗、密宗的法师。我经常问:你们见过上师法王如意宝没有?没有,没有,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皈依呢!我还沉溺在轮回当中——好像现在不在轮回一样——不不不,不是沉溺在轮回当中,我沉溺在世间八法;不是世间八法,我沉溺在……我们有些人可能那个时候沉溺在轮回当中、世间八法或者世间琐事当中、没有信仰的一种无明愚痴当中,等等。但现在呢,有缘学习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智慧,学习上师的教言,这实际上跟见到上师没有什么差别。
上师的这个教言,后面的结文当中说是龙年造的,那就应该是1964年吧,那个时候我刚好两岁。那个时候,藏地的整个状况不太好,因为前面刚刚闹饥荒,后来民主改革,佛教受到特别大的损害,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就出现了。我们在下面的文章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有时候学习上师的一些教言,也可以跟随历史、跟随上师的事迹。
法王如意宝当时应该是三十二三岁,还很年轻。那之前上师的著作中都顶礼麦彭仁波切,直到圆寂,他一直对麦彭仁波切都非常有信心。不像我们个别人,去年跟某个上师关系特别特别好,今年就变成仇人了;然后再过一年又有另外一个上师,一辈子当中,自己顶礼的本尊和上师不断地换啊换啊,换衣服一样的——这也许是他的一种艺术吧,一种信仰的艺术。
所以在这里,法王如意宝他说“不离”。我们之前整理过一个法王的教言《不离》,最近我又翻译了法王如意宝零散的一些教言,叫《不忘》。今年学院开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给大家发了法王很有代表性的七十一条教言;因为今年是法王圆寂十三周年,所以这本书大的章节有十三章,七十一代表法王住世七十一岁。这本书的名称我取为《不忘》——上师是永远不能忘的,永远不能离开的。
法王当时说,永远不离麦彭仁波切,他住在我的心间——不用住在我的身边、我的枕头旁或者我的哪里,那样有点困难;如果住在心间的话,心到哪里去都可以,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心贴着自己,心在自己的身体里,所以说“不离”。在心间是很好的,如果离开心的话不是很好。所以我想,“不忘”也是心里面不忘。心里面不忘有两种方式,但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此世幸福如梦法,日夜耽著可怜众,
繁杂琐事现吾心,不禁唱起厌离歌。
我们即生当中追求的幸福跟梦中的幸福一模一样,可是世间当中许许多多的众生根本不知道,日日夜夜耽著幸福,特别特别可怜。这些可怜众生的所作所为,他们烦躁的琐事,他们每天所耽著、行持的,所有这些事情一想起来,我的心里——“我”指的是作者法王如意宝,他看到这些可怜众生对世间所谓的如梦一般、现而无自性的幸福如此如此地沉迷、如此如此地耽著,觉得有必要唱一个《厌世歌》,用厌世歌来给大家讲明白。
我们毕竟是世间人,不吃不喝是不可能的,不挣钱不做事肯定不可能,既然来到人间,该做的有些事情必须要做;但是我们不能过分贪著、过分沉迷,因为有些事情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否则对我们来讲,会是一种损失。
所以法王就唱起了一种教言的歌。怎么说的呢?作者跟我们的生活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对现世的幸福特别执著,一旦获得就特别开心,失去就会极其痛苦,每个人都把幸福当做非常实有的东西,不仅实有,而且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此来执著。但作为一个觉悟者、一个开悟者,虽然承认世间当中所有万事万物的现象,包括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完全承认,但承认的同时,他并不会那么地去执著,他知道这些总有一天是会灭的,我们现在所有美妙的法,其实跟水泡一样,是一定会破灭的。
《经观庄严论》当中讲四法印的时候讲到无常。为什么是苦?为什么是无常?我们世间当中所有的有为法最终是无常的,无常就一定会带来痛苦。有些人觉得:“啊!世间很快乐的!”是,也许现在是很快乐,但我们所享受的这些快乐实际上是稍纵即逝的,很快的时间当中会破灭。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觉悟。
虽富翁财众羡慕,身心唯增无暇苦,
上等衣食不舍用,临终生贪障解脱。
虽然人们对富翁的财产特别特别地羡慕,觉得他有如是多的金钱、豪华的别墅、奔驰、宝马,他所用的高档电器等等等等,大家就特别特别地羡慕。当然一方面,从世间角度来讲,这也是他的福报,不可否认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越来越富裕的时候,他的身体和心也会增上无边无际的痛苦,没有时间休息,没有空闲,他的背后有一种力量,一直让他不断地去做各种事情。因为前世的福报,有些富翁不管是穿着也好、吃的也好,所用所住都很不错;但有些连自己的衣服和食物都舍不得用上等的。但到最后临终的时候,所有的财产都变成什么了呢?就是障碍解脱!
有些人讲,钱越多越好,怎么临终会成障碍呢?比如说,有些富翁临终的时候,自己的财产没有处理好,他自己还有多少辆车、多少栋房子、多少多少存款……按理来讲,人到了临终的时候,需要马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候所有的心思都要放在往生清净刹土上;但如果那个时候,有个更强大的力量——财物,令他依依不舍,他一直耽著这个事情的话……所以,不论是当代还是古代,对很多人来讲财富确实是很实用的,人们也特别喜欢追求它,人们特别羡慕有钱的人、有财富的人,所以有财富的人有时候自己也很傲慢。但其实他们为了这些财富,身心都特别劳累。表面上看,这些人应该很幸福,但实际上,他们一直有一种顾虑,很忙碌。而且离开世间的时候,可能他最舍不得的就是他的金钱,但是也没办法了。
所以下面主要是对世间财富的剖析,因为佛教本来就提倡知足少欲,提倡对财富不能有过多的贪欲,是在这么一个思想背景下讲的。当然我们今天听课的大多数都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学佛不能太堕入极端,不能极端!啊,我是佛教徒,现在什么都不做了。连基本的生活、赚钱,这些都不做的话,现在这个时代,竞争性那么强、生活步奏那么快,那恐怕我们佛教徒基本的生活都有困难。所以我们该做的事情也应该做,但是过于地贪著和过于地积累财富的话,对你的解脱是有障碍的。
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以前没有遇到佛教的时候,对财富好像是越多越好的感觉;皈依佛门、修行之后,就用智慧的眼睛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这非常好,我们应该对世间的财富用智慧来观察。
多富亦唯衣食已,于自定无尘许利,
一人拥有赡洲财,仍不知足欲望增。
有些特别有财富的人,实际上他要用的,除了自己和亲人的一些衣食方面、生活方面,吃的、住的、穿的,别的方面好像也没办法用什么,决定稍许利益也没有。当然也有些会做一些慈善、做一些功德,但这里从修行的高度、从比较觉悟的高度来讲。钱越来越多的话,除了自身的生活,没有什么利益。即使一个人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财产、瞻部洲的所有财产,可能这个人还是贪得无厌,还是不满足,他的欲望可能还越来越增加。
所以用财富来满足我们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用自己的心来满足自己。好像李嘉诚有一次也说过吧,他说所谓的财富不一定能满足我们,财富越来越多的话,也许不安全感也越来越多。他说,有钱的人很有可能还想跟比尔・盖茨相比,跟他相比的话,会非常苦恼的,一直比不上。所以即使有了财富,他还有危机感、不安全感。
有一个记者问马云:你现在的幸福感如何?马云说:我现在的幸福感已经爬到了七千公尺,七千公尺地方高反缺氧的感觉。我们这里是四千公尺的地方,七千公尺的地方,那可能缺氧更厉害。所以我们觉得很多富翁,就像马云,一天的收入那么多,就觉得:他肯定很幸福,他肯定很快乐。世间的人们可能都觉得他们特别特别的快乐。但其实财富越来越多,最多也是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然后开个好车,住好一点的房子。所以财富过多地积聚于一个人的身上,也许他心里还是不满,还是想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还想积财,还要搞各种理财。
那天在一个学校里面,有人问,你们出家人理不理财?现在对于一些学生、一些世间人,这是个特别重要的话题。我们山上的很多佛教徒可能都不太懂。那天我跟我们到外面去的有些法师也讲了,我说你们要多了解世间人的心态,世间人现在关注的是什么?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懂得世间人最重视的是什么,即使讲佛教,有时候也不一定讲到他的心坎里去。因为世间人的价值观,他们的心,专注在某个点的时候,我们在旁边讲一些佛教的道理也不一定有用。所以想要他真正觉悟人生的话,首先要知道他的心态,那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现在有些人的确是过分地沉迷和追求金钱、感情、世间那些虚无缥缈的事,这种时候,我们也应该特别有一种责任感,哪怕是佛教当中个别的道理,也许对他的终生都非常有意义。所以,世间财富特别特别多的话,实际上除了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外,决定是没有什么其他利益的。我们世间的富翁,也许财富越来越多,但他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就像喝盐水一样,最后在不满足或者说贪得无厌的心态当中离开世间。
下面讲的也是跟财富有关,这个道歌,法王前面讲财富讲得比较多。
虽贫寒身众讥讽,然思富人所遭受,
终生寻积毁财苦,安眠自在乞人乐。
虽然人们习惯于对贫穷的人讥笑、蔑视,但是有时候想到一些富贵人,他们日日夜夜所遭受的这些痛苦——他终生当中,首先是辛辛苦苦地寻找财富,然后拼命地积累财产,最后财产毁坏、灭尽等等——一看到这些富贵的人遭受寻财的痛苦、积财的痛苦、毁财痛苦的时候,其实安然睡眠的乞丐生活,好像也很快乐。
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富贵的人每天都想着他的财富,怎么样发财,怎么样赚钱,怎么样投资等等,一直想,一整夜一整夜地睡不着;而乞丐看起来好像很可怜,人人都会讥毁他,但是他睡得很香,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他还呼噜呼噜地睡在阳台下,富贵的人却在吃着安眠药。所以,人们都认为没有钱的人很痛苦,而我们在这里讲到,富贵的人也有很多痛苦。
俄国的一个小说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贫穷的人和一个富贵的人互相打赌。富贵的人说:我跟你打赌,如果你能住在我这个房屋里面十年不出来的话,我把所有的财富全部都给你。贫穷的人说:没问题,我一定会住在这里十年。那个贫穷的人不认识字,刚开始的时候练字、写字,后来慢慢看一些武侠小说、色情小说,然后看一些历史、宗教、世界名著——富贵人的家里可能什么书都有——再后来他就看一些修行方面的书,最后他学会打坐。打坐的时候特别舒服,时间很快就过了,他开始常年像闭关一样地修行。
到了十年期限的最后一个晚上,那个富贵的人想,今天晚上以后,我所有的财产就都给贫穷的人了,我应该想办法把他杀掉,不然的话太不应理了。他拿着刀子前往,到了那里一看,穷人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一张纸条说:我特别感谢你!我知道你今天晚上会来杀我。我以前是一个特别愚笨、没有任何文化的人,但通过你这个方法,我现在已经开悟了。我现在不需要你的财富了,我有更多的财富,不希求你的有漏财富,对我来讲也没有什么用。我离开了,感谢你!
这个故事也挺有意思的。世间人都是这样的,所谓的富贵和贫穷,仅仅是指外在的财富、金钱、物质方面,他的内心有再多的涵养、智慧、悲心,包括世间当中很多很多的知识,可能也不称他为富贵者。世间人只要看到外在的钱财,就觉得:哇!好富裕啊!就觉得特别好。其实真正的富贵,是内心富贵。身外的财富贫乏,其实并不是很大的痛苦,如果我们内心特别贫乏,不管拥有多少金钱也不算是特别富裕的。因此,我在想,有时候看人们都特别忌讳或者看不起乞丐,但是,乞丐如果心态比较好一点——当然乞丐当中也有特别痛苦的,不过我看大多数都不是特别痛苦——有些安乐的乞丐的幸福感应该远远超过痛苦的富翁。
现在西方国家有很多所谓的“自由职业者”,有很多乞讨的流浪汉,有些人专门给他找工作,让他做些简单的比如洗碗、做饭,他不愿意,他觉得有约束,不好,“我还是过我的自由生活”。他所谓的自由,就是到处流浪,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觉得这是很幸福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凭自己的价值观,把别人也定位在这样的一种生活当中,其实也是不合理的。比如说,有些出家人觉得:“我的这种生活是最好的,你们的不好”;有些在家人则认为:“哦,你出家,怎么生活啊?你多么痛苦啊!”其实,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很重要的。还有,比如说两个出家人,可能一个人喜欢看书,一个人喜欢念咒语,一个人喜欢参禅,也不一定完全是一种模式。完全一种模式的话,也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的习气不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我们前世来源的故乡不同,所以还是有差别的。
夏季鲜花富豪财,现似美妙难持久,
此无实质过贪执,需游难忍恶趣险。
夏季鲜花、富豪的财富现似美妙,但是很难以持久,对没有实质的世间财富如果过多地贪执,这个人一定会漂泊、漫游在难以忍受的地狱、恶鬼、旁生的非常可怕的轮回险恶当中。所以,这里也是讲财富吧。
夏天的鲜花是什么样呢?大家都知道,当时特别的迷人、特别漂亮,但是到了秋风来临的时候,所有的鲜花全部都会掉落,会被一扫而光,不可能再存在于世间当中。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也讲,夏天那么美妙的、像天堂一般的,特别美的鲜花啊、花园呀,到了冬天的时候,连一个花瓣都是找不到的,骑马寻找的话也都没有的。华智仁波切当时是在石渠那边,石渠那边特别冷,比我们色达还要冷,所以华智仁波切《前行》里面的很多比喻都是想起当时生活的状况吧。
所以,夏天的鲜花看起来特别的美妙,但是它不可能长久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世间当中的财富,表面上看来特别让人羡慕,值得人追求、赞叹,但实际上,因缘不具足的话,很快的时间当中就没有了。如果我们过于贪执,财富会让人造许许多多的恶业。尤其是一些富贵的人,出去旅游、出国的时候,吃的全都是活的。我遇到过一些富贵人,他们的生活要求特别特别高,全是什么活的海鲜、猴脑……各种特别名贵的、可怕的……他已经习惯了,没有这些活不下去——你现在倒是特别炫耀、特别有威望,但是你死的时候可能很惨,因为有钱,你造的恶业更可怕!现在有些富人,开的厂、卖的产品,他做的一些事情,让成千上万的众生付出了性命的代价。这样的话,这辈子成千上万的人羡慕他,但下辈子他不知道要在地狱里燃烧多少年。这也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人活着的时候,尤其是有一点福报、有一点财富、有一点地位的时候,尽量地不邪命养活,尽量地以慈悲心来关注身边的人。
古人尽享四洲福,韶华服饰齐天主,
无常犹如彩虹消,受用定如草尖露。
第七个颂词,说古人尽情享用四大部洲的财富,青春美满(“韶华”),他所用的服饰也特别的昂贵,像天人一样的,他们的财富和福报,完全可以跟梵天、帝释天相比,这种富贵人的各方面都特别地让人羡慕,但那也是无常的,就像夏天的彩虹会突然消失一样。所以我们现在的受用,与草尖的露水没有什么差别——草尖的露水,太阳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全部没有了。
我们看看古代的历史就能体会到这一点。我去过欧洲的巴黎圣母院、大英博物馆,还有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一些国家,它们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比如说罗马帝国的凯旋门,我们以前都听过一些故事吧,那些帝王将相,他们当时的财富、威望,所有一切的一切,真的让人特别特别地羡慕,可是到今天全部都……有些变成了废墟,有些呢……让人感觉到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通过历史可以观察,古人特别美妙的财富也好、相貌也好,这些都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和古人比起来,现在很多人也特别特别有财富,但是这些财富几年、十年、百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每个人应该有一种无常观。
秦始皇统治六国的时候,阿房宫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财富,后来项羽把它烧了,整整烧了三个月。圆明园烧的时候也是那么长的时间,有些人说不是财物烧那么久,其他的火没有灭而已,有很多说法。但不管怎么样,的确当时的财富特别特别的多,后来下场也是特别的悲惨,所有的这些都是无常啊!我们的家庭也会这样的,当你特别特别地让人们羡慕的时候,一夜之间或者短短的时间当中,也可能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跟原来完全都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个人的青春、才华、智慧等等,到最后也会有无常的现象;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当中,特别好的一些景象,也是不离开无常的。
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每时每刻都有一种无常观,这种无常观跟悲观有一定的差别。悲观是觉得没有希望了,没有再站起来的勇气;而如果知道无常的道理,一旦在自己身上发生,会更加勇敢,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你从来都没有在这方面训练过、没有修行过的话,那落到你头上的时候,你也是特别可怜。
有些人喜欢看历史,喜欢看一些现在的状况、未来的状况、过去的状况,那么,过去历史上那么有名的人,最后变成什么样的?历史上那么富裕的人,最后变成什么样的?有些在我们的历史书上还有名字的记载,有些连名字都没有。所以,对世间的这些财富,大家应该心中有数。
去年富如龙王者,今岁多沦贫乞中,
此非梦境如梦故,于轮回乐自生厌。
去年犹如龙王一样的,今年大多数都沦落到乞丐当中,像乞丐一样贫穷,这不是梦,但是真的像做梦一样,因此对轮回的这种快乐自然而然生起厌离心。
去年跟龙王一样的,今年呢?因为股市下跌,马上就变成乞丐了,有好多特别富贵的人一夜之间钱全部都没有了。印度有很多很多贪官和富贵的人,他们的钱全部都堆在屋子里面,前不久印度的领导人就想了个办法,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把大额印度纸币全部都换了。那些贪官不敢把旧币拿出来换新币,只好全部都烧了,特别可怜。原来钱特别多的人,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普通人。有些实在没有办法,就把钱分给老百姓,老百姓可以自己去换新币,其实印度这次做得还是比较不错的,有很多贪官的钱就这样进了各个银行,然后老百姓和乞丐马上发财了,这也是无常的。
我遇到一个人,以前比较富贵,后来他父亲被抓了,母亲因为心情不好就死了。他自己以前是部门中很大的一个官,后来种种原因下台了,就自己做一点小生意。他说,不知道是不是在做梦,好像短短的时间当中父亲出事,母亲也不行了,然后所有亲朋好友的态度都完全变了。以前是这么的风光,不管是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有无数的人以前对他们都很好很好的,然后一夜之间都变了,很多人好像害怕被牵连似的……现在自己做一些小生意,基本上能维持生活。他说:我现在对无常观有亲身的体会。
所以,你看这里说:去年是像龙王一样特别富裕的,后来跟乞丐没有什么差别。这不是梦,是人间,但是像做梦一样的,跟梦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轮回中有很多这样的显现,一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还对轮回特别贪执的话……贪执的一切可能会变成假的吧,因为本性就是这样的,很快都会变成无常。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有财富的人,包括很多年轻人现在觉得很不错的,过几年之后,自己也很失望,但也没有办法,谁也没办法挡住。
一切高官有大名,无常不稳如秋云,
虚无夏季真彩虹,深思岂非更增厌?
下面就是讲一些高官、领导、有权势的,当然有权势也就比较出名了,有名、有权、有地位的,可也是无常的、不稳定的,就像秋天的云。为什么佛经当中经常有秋天的云,论典当中也有呢?因为秋天的云高高地在天空中飘扬,特别的洁白,特别的好看,但是被秋风一吹,很快的时间当中都没有了。秋云看起来特别特别的美妙,不像春天一样乌蒙蒙的,秋天的云特别的漂亮,特别美丽,可是它很快会消失的。所以,我们世间当中的地位、名声,这些看起来很有意思,但实际上它是不稳定的、无常的,就像秋云一样,或者它就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像夏天的彩虹一样的。
夏天的彩虹,当看见它的时候,无数人拿着照相机拍:哇,这个彩虹好漂亮!来来来!这边有个彩虹,快快快!拍拍拍!我的手机拿来!我的ipad拿来!那个好一点,你的手机不行。快拍!我要站在彩虹里边,你给我们拍一下。啊!没有了,彩虹走了。(众笑)
世间人对地位还是很羡慕的,可是有些人才一上台,很快又通过一个选举下台了,没了,这个时候就很低调了,不得不低调了,没办法。以前出去的时候,有多少个人左边右边一直护着他,对他如此尊敬、承侍,但到最后一切都没有了。深深地思维这些,更加产生厌离心。
扰乱导师僧众心,法办无辜庶民者,
自高自大如毒蛇,步后险途有何策?
这应该是法王如意宝当时在他的生活处境当中,讲的一些领导的所为吧。他说有些人扰乱导师和僧人的心,通过法律来惩罚无辜的一些百姓民众,自高自大就像毒蛇一样,这些人到后世的话,一定会堕入三恶趣当中的,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当时的那个年代,有些领导、高官摧毁寺院,对出家人不恭敬,把他们束缚呀、逼他们还俗呀,关在监狱当中,用各种残暴的手段让他们受苦;对当时有些民众,因为阶级成分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吧,对无辜的他们用法律惩罚、制裁等等。这些人就像毒蛇一样,特别傲慢。他们看起来是有地位有财富的,但实际上很可怜。
所以,有地位的时候,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哪怕是一个组的组长也好,你也是领导,当领导就摆架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这样不是很好。你的地位不一定是长期的,应该尽量观无常,尤其作为佛教徒,不要有傲慢心。
今自众中高居者,见阎罗使非如是,
难解恶趣受苦时,领土财富多无济。
今天自己在众人当中居于高处,可是死了以后,见阎罗王的使者的时候,可能不是这样了。那个时候,你可能就特别可怜,得恭敬地跑到他面前去跪着。在难以解脱的恶趣受苦的时候,你现在拥有的,不管是领土也好、财富也好、地位也好,这些都无济于事。
当年法王老人家身边可能有一些特别傲慢的人吧,占用当时的领土,这些人有很多,每段历史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坏人。我们看历史书、电影都可以看出来,人的这种傲慢心、嫉妒心和无知心,在当时众生的共业现前之下,都会突显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