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四谛

苦集灭道谛,承许为四谛,

四谛十六相,各谛各有四。

苦空无我常,因集生缘相,

灭净妙离相,道如行出相。

成为苦谛基:不净器世界,

下基风水地,须弥七山海,

四洲八小洲,各别基及处。

情世界复合,黑绳众合号,

大号热极热,无间八热狱。

阿秋霍紧牙,具疱及疱裂,

裂如莲大莲,青莲八寒狱。

铁柱山剑林,尸粪泥煻煨,

四方有十六,名热狱近边,

及孤独地狱,名十八地狱。

饿鬼有二种,住界与空游,

内受业感相,分类有多种。

旁生亦有二,定居及散居,

无足二四足,多足等无量。

人分四八洲,胜身赡洲等,

男女黄门类,王族等众分。

非天罗睺王,星颈鬘净心,

非天内种姓,福寿齐天等。

四天王卅三,离争兜率天,

化乐他化天,名为六欲天。

色界十七处,四禅下至上,

初梵辅大梵,二少无量光,

三禅少净天,无量净遍净,

四无云福生,广果上五净,

无想烦善现,善见色究竟,

是四禅八处。空识无边处,

无所有有顶,名四无色处。

安立三界有,生有及死有,

中有前世有。狱鬼畜三恶,

人非天三善,总集为六道,

非天摄天中,余五说五趣。

彼真实决定,颠倒定不定,

三蕴有情趣,内分有种种。

化湿胎卵生,此即是四生。

段食触思食,识食为四食。

食眠按摩定,长养身四因。

生际必死亡,聚际必离散,

积际必灭尽,高堕为四际。

彼等情世界,法门摄略说:

地狱饿鬼畜,长寿天边野,

邪见喑哑者,无佛八无暇。

为人根具全,中土业无倒,

起信自圆满;有佛说法住,

入彼上师摄,乃五他圆满。

离无暇八暇,十圆满法依。

业惑异熟障,说为三种障。

安住于顺境,依止圣贤士,

自我善愿求,前有造福因,

具足法顺缘,名为四大轮。

法义欲解脱,说为四圆满。

长寿康貌美,善缘种姓高,

富财大智慧,是善趣七德。

利乐誉称欲,衰苦毁与讥,

是为非所欲,名世间八法。

寿时烦恼见,众生为五浊。

有情苦无量,略摄即苦苦,

变苦遍行苦,是三根本苦。

生老病与死,爱别怨憎会,

求不得近取,五蕴名八苦。

对于要通晓真谛者,从行持取舍的侧面宣说了四谛,即苦谛、集谛、道谛和灭谛。

一、苦谛

苦谛之基,是不清净的器情,业惑所感出现的一切有漏果的部分。所生之器世界,下基风轮、水轮和地轮,四大洲八小洲、铁围山及盐海、须弥山、七山、七海、六欲天、四禅天至居于虚空之间的下基及住所等,就称为器世界,因为是一切有情安住之器的缘故。饿鬼、地狱位于地下地轮之处,海居旁生住于大海等处,大部分散居旁生住于地、水、树等及天界、人间、龙宫等处。孤独地狱和空游饿鬼在地下与人间等不定处。非天在须弥山的空隙直至金刚大地之间。龙类基本上住于游戏海等大海里。这些住于地下的众生,称为地下者。人类住于四大洲和八小洲,六欲天中的三十三天位居须弥山的上方,四大天王天位于须弥山的四层、七重金山的小台和地球风基等处。所有这些称为居地上者。三十三天的上空中,依次向上是离诤天等四天,他们的上面向上层叠,住有从梵众天到色究竟天之间色界十七天。无色界处所各不相同,但所有这些都叫作上地世界。

生者内有情为三界所摄,欲界从无间地狱至他化自在天之间,包括六欲天、十二洲人、十六地狱、旁生及饿鬼共三十六趣,或者非天另行分开,也就成了三十七趣。所有龙类中个别有大福报者属于天人,多数属于旁生。

众生各自内部的分类有无量。

地狱也包括复合、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烧热、极热、无间八热地狱,以及虎虎婆、霍霍婆、紧牙、具疱、疱裂、裂如莲花、裂如大莲花、裂如青莲花八寒地狱。在热地狱的四方各有四个近边地狱,共十六个,都算作近边地狱,孤独地狱也是如此。

饿鬼、旁生都是类摄。

人类,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洲,它们各有两个附属洲,身洲和胜身洲等八个。非天在水界以下须弥山的空隙到金刚大地之间,从上至下,罗睺罗、白鬘、颈鬘、净心天住于四大天王趣。

六欲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离诤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魔王波旬住于他化自在天。

四大天王天,须弥山四层的上面,住着四大天王及眷属,它下面的层阶,由上而下依次有常醉、持鬘、持盆天。七金山的小台和日月星辰也属于四大天王天。

色界:在他化自在天的上空。

一禅三处:由下至上依次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接着,逐渐向上层叠而住,由下至上算。

二禅三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明天。

三禅三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八处: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及圣者所居的五净居天,即无想天、无烦天、善现天、善见天,最上面是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也叫有顶。

有关各趣的寿量、身体、受用的差别,苦乐的感受等如何,当从其他论中得知。

四洲、须弥山、六欲天及梵天世界称为四洲世界,一千个四洲世界名第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它包括百俱胝也就是十亿个四洲世界,是一位殊胜化身的所化刹土。

以上宣说是就这个娑婆世界而言的。

另外众生的业感和佛陀的智慧所显现不可思议,在所有虚空界中,有些刹土正当形成,有些安住,有些坏灭,有些清净,有些不清净,同样范围大小、形状、布局千差万别,不可思议,那是佛陀的行境。其中所有不清净的刹土由苦谛所摄,清净刹土的一切器情并非如此,因为不属于有漏的因果之故。

如上所述器情的一切众生生于何处的生有四种,即化生、湿生、胎生和卵生,任何一种都是指刚刚受生,这四种上上为妙。化生,出生开始顿时圆满六处,最后同时灭尽,无有尸体。其余三种次第生死,有尸体。人与旁生有四种生,所有地狱、天人及中阴身是化生。多数饿鬼是化生,也有胎生的。它也包括生有、从生到没有死亡之间的前世有、死有和中有四个阶段。

若问:什么是中有呢?

有情死亡后,不管投生于何处,前世已灭直至没有真实转生后世之间,意生诸根齐全的身体,具有无碍穿行山岩等的业力神变,是寻香的种类;身体的形相,是前世的身相和将投生后世的形相。再者,诸经论中说:“最初以前世习气牵引现似以前的身体,随后不明显,其后显现后世的身体。”中阴身寿量:长的四十九日,每七日中,如秤杆的高低一样死去又一一出生,声闻乘的经论中提到中阴形成之后必然受生某处,不复逆转。上乘经论中说:如果具足外缘,则会逆转。

中阴身之颜色:如果投生到恶趣,则显现犹如黑色晒垫或黑暗一般;倘若转生到善趣,则显现如同白色的氆氇和月光一般,业感种种,显现不定,处于中阴阶段也有积业的。那么,谁能见到中阴身呢?相同投生到某处的中阴身内部相互可见,另处具有修行所生的天眼、远离昏睡掉举怀疑意苦等十一种过患者能够见到。

转生之后在众生趣中,依靠四食住存。

四食: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

段食是香、味、所触的体性,它们凭借鼻、舌、身能长养身体。三聚的心所——触、思心所及心王三种能长养心界。或者说,今生中能长养能依身体的是段食;能长养所依心和心所的是触食;能引生其余后有的是思食;能真正形成后有的是识食。这些食使产生的众生得以生存、安住,能利益寻求转世的中阴身。其中,段食唯一欲界才有,其余三种在诸界均有。无论转生到何处,无不由生际必死、合际必分、兴际必衰、高际必堕四边所摄,因此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断绝善根、再度恢复、界净离贪者、从中退失、死亡、受生者唯以意识而行。死殁、出生,安住于舍受而行。意识一缘安住中及安住于无心位不可能死亡,从中起而死。无心位,诸如无想定、灭尽定与无想天。这些众生如果归类,则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与人、非天、天三善趣合计六道。再者,上面的非天归在天趣中,下面的非天归于旁生里,如此天、人、三恶趣,称为五趣。再有,安立圣者决定真实蕴、断绝善根及造五无间罪决定颠倒蕴、除此之外的不定蕴三种,诸如此类的众多差别,当从其他论中得知。

宣说有情世间的个别法门,堪为妙法器的殊胜所依身份,即具足十八暇满。

八无暇:三恶趣、无想天是非人的四无暇处;边鄙野蛮人、邪见种姓者、佛未出世的刹土、根识愚痴喑哑不能知言解义,是人的四无暇。远离这八无暇即是八种闲暇。

五种自圆满:自身为人、诸根齐全、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业际无倒、具备信心。

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宣说佛法、佛法住世、趋入佛门、有人说法。

这就是具全十八暇满。

现法中,生起圣道之三种障碍:转生三恶趣、非天、北俱卢洲,由所依导致不生正道,即异熟障;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等罪业而不能见谛,为业障;烦恼极其粗重,连续不断,而无法入道,为烦恼障。

相应生起道相的顺缘四大轮:

1.安住于相应生起圣道的对境——人天趣中。

2.依止善知识大德。

3.自心对正法有善妙渴求。

4.具备前世造福之因。

所有士夫所求之四分圆满:

1.成就增上生、决定胜的法圆满。

2.成办住所、友伴、名声、财产等为义(财)圆满。

3.暂时希求并受用它们的果为欲圆满。

4.究竟获得解脱,为解脱(果)圆满。

善趣七德:长寿、无病、相貌端严、缘分善妙、种姓高贵、财势富足和智慧广大。也就是种姓高贵,性情善良、人格高尚、具足智慧。受人尊重、权势显赫、成办利益等缘分善妙,所有功德都可包含在这里。这些善妙从其他业中也能产生,但主要而言,由救护他众的生命,不损害生命所感长寿;作为患者医护等予以帮助及杜绝殴打别人等感得无病;断除嗔恚,修行安忍,感得相貌端严;断除嫉妒感得缘分善妙;恭敬正士、去除我慢感得种姓高贵;断除偷盗、发放布施感得财势富足;询问取舍、赠予法本感得智慧。

世间八法:利、乐、誉、称四种是所希求和接受的,与之相反的(衰、毁、讥、苦)四种是不希求的。由世间八法导致世人各种所作、引起争论等的世间庸俗法。

争时五浊:生命衰败的寿浊,短寿;受用衰败的时浊,所有粮食效力微弱,不成熟等;使在家人之善业衰败的烦恼浊;出家善业衰败的见浊;身体衰败的众生浊,就好似失去容颜、智慧、健康的糟粕一般。世间善行之法:认知因果存在的正见、明了十善道之处、所有妙法,在此只讲这些,不再广述。

如果有人想:为何说不清净之器情是苦谛之基,是痛苦呢?

因为这些都是与三苦相联而成为它们的所依。为什么呢?轮回中表面显得快乐的一切最终也是变苦;严寒酷热、饥渴疾病等本性就是痛苦,此为苦苦;有漏的蕴是三有的近取因,因此周遍行苦,众生就是被这三苦所束缚。为此,圣者们所见的境界中,一切有漏皆苦是千真万确的。另外还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总之有漏五蕴就是痛苦,因为取恶趣的缘故。如果再加上前三种,总共就有十一苦,然而这八种包括在前三苦的范围里。另外,从各趣的角度而言,地狱寒热,饿鬼饥渴,旁生愚痴互相啖食,散居旁生受人役使、宰杀,非天争斗、人类生死病老和寻求,天人死堕,诸如此等有无法想象的痛苦。这些有漏法处于刹那无常、苦、空、无我的缘故无有实质可言,并非可信,对此称为苦谛。

集谛业烦恼,初者业差别:

现受顺受业,如是有无漏,

有表无表业,大力微力业;

作积不积业,引业与满业,

善行恶行业,思与思生业。

身语意三业,善不善无记,

福非福不动,苦乐舍受三,

功过浊三业,白黑杂三业。

现法顺次生,顺后受三业,

及受不定四。有漏无漏业,

戒非戒中戒,中戒善不善,

戒分别解脱,禅定无漏戒。

比丘比丘尼,沙弥尼正学,

居士斋戒者,八种别解脱。

禅由禅色定,得无漏圣道。

善等三业中,本性相应随,

等起胜义等,类别阅经论。

施戒修所生,乃福德三事。

贪害心邪见,粗离间绮妄,

杀生盗邪淫,是十不善业。

断彼是十善,救生等殊胜。

异熟及同行,感受等流果,

增上士用果,说生业果理。

杀父母罗汉,恶出佛身血,

及破僧和合,是五无间业。

污母罗汉女,杀菩萨定处,

杀有学圣者,夺取僧团财,

毁坏佛塔五,说谓近无间。

建造善逝塔,于僧供精舍,

调解僧团合,修慈四梵福。

彼等善不善,众别经中知。

烦恼之类别,释说所生因,

未断诸随眠,对境近在前,

及非理作意,三聚生烦恼。

依其漏轮回,此是诸烦恼,

可值遇增长,彼名有漏法。

根本六烦恼,见疑及无明,

缘自类及上,是故名遍行。

彼亦见苦断,五见与怀疑,

见集谛所断,邪见见疑三,

彼相应无明,不共之无明,

十一名遍行。自类所断者,

五分皆随增,坏聚边执外,

九亦缘上地。见灭谛所断,

二邪见二疑,彼相应无明,

不共无明六,亦缘无漏法,

然不得增长,无我所治故。

所有非遍行,自类五所断。

烦恼心心所,相应何者增?

漏体诸烦恼,彼系心心所,

依眼等相应,有漏善亦缚,

随有漏恶习,相值缘随增,

相系六漏门,此名有漏法。

贪嗔及我慢,无明见取见,

疑嫉与悭吝,彼名谓九结。

欲求及害心,萨迦耶见疑,

戒禁取见取,五顺下分结。

坏见戒禁取,怀疑说三结。

色无色二贪,掉举及愚昧,

及与我慢结,名五顺上分。

谄诳骄与恼,恨害是六垢。

欲有贪嗔慢,无明见怀疑,

是为七随眠。昏睡掉悔嫉,

悭无惭无愧,是名为八缚。

欲有见无明,乃是四瀑流。

欲见戒禁取,我语四近取。

贪害戒禁取,实执四身结。

贪欲恚昏睡,掉悔疑五盖。

贪嗔及与痴,名死罪垢等,

欲有无明漏。欲有无明见,

四瀑流加行。欲有见戒禁,

是为四近取。见四谛所断,

一百一十二,九修道所断,

四百一十四。厌患断及基,

远分四对治。欲界上界苦,

集灭道所断,灭尽六遍知,

断顺下分结,灭尽色界漏,

漏尽九遍知。灭有圆不圆,

名言胜义灭,有无严罗汉,

有余无余二。罗汉功德分,

三明二解脱,六通及十智,

九定三等持,八解脱胜处,

无学之十法,十遍处无染,

愿智无漏蕴。

二、集谛

作为因转生轮回的集谛,有漏轮回的这些蕴不是无因中生,也不是由我、时间、自在天等其余非因中产生的,而是由业烦恼的因中产生,从这个角度安立为集谛。集谛是如何产生的呢?一切有情由业因中产生,一切处由共同业感产生,各自的身体、苦乐由不共受业所生。这些业有多少种类呢?有能产生善趣的所依身份与快乐的善业、产生恶趣的所依身份和痛苦的不善业以及不产生这两种的无记业三种。这些业由心思维、身语实行的缘故,也可分为思意业及思意业所生的身语业两种。再者,从所依的角度而言,有身语意三业,这三种,善业也称为妙行和能净,不善业也叫恶行和不净等。

产生轮回之果的一切善不善都是有漏业;产生涅槃果的业——道谛是无漏业,因为它作为能灭尽有漏业的对治。

从生果的角度来说有三种,感受快乐的业,包括第三禅以下,作为感受安乐异熟之因的善业。非乐非苦受业,是第三禅以上上界的受业。苦受业,在欲界中感受痛苦的不善业。还可分为福德业、非福德业与不动业三种,福德业,是指在欲界中感受快乐的善业;非福德业是在欲界中感受痛苦的不善业;不动业是能获得上两界的善业,因为这些只会成熟于彼地而不动摇于别处。

业也可分有表业和无表业两种。有表业指身语有表业,它也有善不善无记三种业。无表业由戒、恶戒、中戒三者任意一种所摄,所作虽然直接不存在,但大种所执因产生的色却连续存在,它决定是善不善任意一种,而无有无记的情况。戒是在有生之年实行善法。恶戒是在有生之年行持不善。中戒,在任意的时间行持善或不善而得,诸如“心想在一个月期间在没有进餐前先顶礼佛陀”之类一个月里获得善戒,再如发誓在一个月期间行邪淫而得不善戒。这些也是由田、意乐和承诺中获得。中间的善不善,没有时间等相续流转的固定性而随便行善造恶,它既不是戒也不是恶戒,是时间的有表业。戒有别解脱戒、禅定戒和无漏戒三种。别解脱戒有八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优婆塞、优婆夷、斋戒。这些是依仪轨承诺而获得。此外,大乘菩萨戒和持明戒都按照各自教义中共称。禅定戒是依靠获得上界禅定的力量,在没有退失那一禅定期间自然遮止不善行。无漏戒是凭借获得圣地的力量得以永久性遮止一切不善行。别解脱戒,比丘戒等在生命尽头,死亡或者在知言解义者前还戒而舍弃,另外断绝善根者,不存在想守护的所依基础,顿时出现两性者,不能堪为戒律的所依身份,因此也舍戒。斋戒,依照起初承诺,过夜以后而舍。恶戒,转生于屠夫等造罪的种姓中,自己也依靠这种行业终生来维生。只是心里想想,而没有戒心,一开始从事彼所为就得到恶戒。另外,尽管不是生在这样的种姓中,但由发誓要打猎等而得,什么时候如果获得了恶戒的对治——戒,则舍恶戒。死亡时也舍,出现两性也会舍掉。为此,这些戒、恶戒,不论行持不行持,都由于连续不断增上而使善不善更为增长,所以必须努力断除恶戒,奉守戒律。中戒由断绝意乐的引力或者不再继续承诺,或中断行持之事或中止经堂、网罟等外境及死亡而舍弃,由断绝善根中舍弃善戒。除了没有男女根的黄门、同时具有两性、北俱卢洲以外的人类有得恶戒、戒两种情况;所有欲天有中戒。人类中有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三种;欲界天、色界天,具备由禅定所生的戒体。承许无漏戒在无想天以外存在,无色界圣者自地无有大种,因此不具有明显的戒,但以前大种身体的无漏戒因为没有出现舍因,所以转生无色界也具有。

有部承许:大梵天持有颠倒见解“认为一切由我所造”,圣者不会转生那里,因此不具有无漏戒体。大乘认为菩萨有受生到大梵天的。禅定戒由退失等至而舍弃。由地迁移中将获得自地所摄的禅定戒而舍弃他地所摄的禅定戒。无漏戒虽然永不退失,但在得小乘果暂时退失而舍弃,可那就如同大力士滑倒一样迅速就会恢复。这种退失,仅仅是从小乘道果中暂时退失的现象。钝根转移为利根以及得到上果时舍弃前面所摄的禅定戒,获得后面所摄的禅定戒,仅依此而分。意戒,指心相续及其种子,由它驱使也能得到身语戒。禅定戒、无漏戒跟随心。意和根识从属产生的正知正念,立名为意戒和根戒。再者,能牵动所有业的等起有两种,首先是意乐的因等起,随后是行持那些业,六识聚作为助伴而实施的彼时等起。

何时受业之理:现法受业是某世造作强有力的业在即生中成熟,诸如,对从慈心等持、无染定、灭尽定及得四果中刚刚起定者进行饶益、加害,承侍佛陀僧众等福田,还有个别强烈的意乐行持强有力的业。顺次生受业,诸如无间业,在下一世必定成熟。顺后受业,下一世以后感受的所有业。不定受业,尽管已经积业,但依靠各自的对治而摧毁之后不一定受异熟报应。共说了四种业。

作已积集业,具足六种条件:1.动机猛烈故意而作;2.业行圆满所作已遂;3.随后无悔;4.随喜;5.无对治力能毁所作;6.有力能令果报必熟。作已不集业:上述的六种条件没有齐全,虽然已经造业,但果报不一定一五一十成熟。

业还可分为引业及满业两种,引业是指令投生于某趣的业;满业是指能某世生起所有多少苦受乐受并圆满之业。这些业中,也有以一个引业引出几世的情况,也有以几个引业招引一生的现象,也有以一业招引一生的。也要了知满业也是如此。而且还要知道也有造作引业满业两种业的,也有造其中之一的业。

业也可分为三种,业果皆白令受色界以上的业、业果皆黑令受欲界痛苦的业以及业果相杂轮番令受欲界苦乐的业。虽然业的本体不是白、黑、混杂的,但由作用这样安立。能灭尽黑白之业的无漏业是非黑非白。

任何善恶,都是由田、意乐、勤勉持续造作等而导致力量大小的。善不善的差别以什么来区分呢?本性善是指信心等十一善心所;与之相应的所有法是相应善;它们的习气是相随善;由它们引发的业是等起善;真如及涅槃叫胜义善。获得这些善业的方式:由以前串习的因在今生中自然得以行善,为生得善;加行善是由依止正士、闻思修行正法所得;面行善,于三宝所依面前行诸善法,以行供养;饶益善,以四摄利益有情;引摄善,能产生善趣与清净解脱的福德事;对治善,励力厌患、励力远分、励力断除、励力持续舍离烦恼障和所知障之道。寂灭善:永断烦恼、灭尽定、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及不住涅槃;等流善:由于已证得寂灭涅槃而成就出世间的神通等功德。

不善也是同样,在此欲界,萨迦耶见、边执见及俱生无明是有覆无记,这三者以外的所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能引发恶行,因此都是本性不善;与这些相应的一切是相应不善;它们的习气是相随不善;由这些所引发的一切身语业是等起不善;胜义不善是轮回;由以前的不善业串习而在今生获得,是生得不善;今生中精勤于与善业相反的业,为加行不善;通过损害、恶见的途径造佛像、佛经、佛塔,及作恶劣供施,是面行不善;加害有情为加害不善;三门的恶行之果导致不幸,为引摄不善;所有善法的对治或违品——造罪都是违品不善;能障碍善业的一切法是能障不善。上两界的所有烦恼是有覆无记法,因为:相续周遍等持,为此那些烦恼不能产生不悦意的异熟果报,所以并非不善,是对无漏法有遮障的违品,所以是有覆,因为只要是烦恼就不可能不障碍。上述的善不善的意义归纳起来,诚如怙主龙树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彼生业是善。”

依靠既不是三毒也不是无三毒心的心态随便造作的一切业是无记法。怎么是无记法呢?本性无记,是指界、处、八种有色、与之相应的意、命根、同类、名、句、字;相应无记:由既非嗔恨也非澄清的心引发名、词、字所摄的一切心与心所法;相随无记:依此所说的习气;由此驱使的身语业,是等起无记;胜义无记是虚空与非抉择灭;生得无记:有漏不善和善业的一切异熟;加行无记:既非有染污也非善心产生的威仪和工巧明;面行无记:不是损害或恶见而造世间天神的所依,生生世世不产生福德和非福德平常的业;饶益无记:对仆役、孩童、妻子等没有嗔恨或清净的心而发放布施。受用无记:以既不是思择也不是有染污的心消费一切受用;引摄无记:比如,串习工巧明,后世通过熏习很快圆满;对治无记:诸如依于不加思择的药;寂静无记:行于色界、无色界中的一切烦恼,因为具有寂止的缘故不生果;等流无记:幻化的心与俱生心。归纳而言,欲界中有四种无记:异熟生、威仪、工巧明和化心四种所摄。色界中具有工巧明以外的三种。要了解,所谓的无记,有不记别任何所问,也有不记别任何苦乐受,也不记别所为止行等情况,其中在这里是不记任何善恶。

再有,善不善业的类别:布施、持戒、修所生福德三事,及为了善趣的安乐而行善是随福德分善;为了涅槃而行善是随解脱分善;加行道的善业是抉择见道之因,为此是顺抉择分善。有此三种。解脱分,从缘于大小乘涅槃修行的角度有两种。再者,动摇所生的三门之业,称功业;嗔心所生的三门之业叫过业;贪心所生的三门之业,叫浊业。诸如此类,许多差别,当依经典所说而了知。

必定成熟之业,不会唐捐的缘故,对获得忍位产生极大障碍的转生恶趣之业、对获得不来果位产生极大障碍的投生欲界之业以及对获得阿罗汉果产生极大障碍的转生上界之业,只要获得那些果位,就没有机会感受彼等业,因此在那之前就会成熟。

一般而言,业内部的分类不可限量,但主要笼统归纳来说是十善十不善。是哪些呢?

十不善

1.贪心:由贪欲之根本所生的一种心,想把对方所拥有的东西据为己有。

2.害心(嗔心):具有嗔恨的根本,想使对方痛苦。

3.邪见:由愚痴所生,与之相应认为业因果不存在。

这三种是意业,也是其余七业的道。

4.杀生:故意断绝对方的生命。

5.不予取:别人的财物未经给予便取受。

6.邪淫:对别人的女人等非所行处行邪淫。

这三种是身业。

7.妄语:明明知道而说不真实的谎话。

8.离间语:对和睦的双方说挑拨离间的语言。

9.粗语:刺伤别人心的恶语。

10.绮语:不属于以上三种,由烦恼引发所说的语言。

这四种是语业。

杀生等那些业是由三毒任意一者所引生,杀生、害心、粗语以嗔恨能圆满。邪淫、贪心、不予取以贪心能圆满。邪见由愚痴能圆满。妄语、离间语、绮语由贪等三种相应能圆满。基、意乐、加行、究竟齐全而圆满业。基:杀生等以嗔恨能究竟的三业之基是众生;以贪心能究竟的三业之基是受用;邪见之基是名色所摄的五蕴;妄语等四业之基是名。这些从所说的对境而言,众生也成为基。对于那些对境,故意采取各业的行动,最终圆满完成。任何善不善,自己造、唆使别人造都是一样。十不善业,一至八之间有同时出现的情况,意三业明显的只有一种,如果具足害心而杀生,那么就有二业俱生……直至害心、贪心任一明显,其余六业委托别人做,邪淫自己造作,一切同时究竟(即八业同时产生)。意三业不会俱生,因此没有九业或十种业一起产生的情况。

善心位,无贪心、无嗔心二者无离而存在,因此没有独一产生的情况。要通晓诸如此类的道理。

十不善,在地狱,绮语、粗语、害心以具足与现前两种方式存在;贪心与邪见仅以具足方式存在,但业果会现前,所以没有现前的邪见;尽管杀害别的众生他也不会死,受用都不悦意,因此不会有偷盗等,其余不善业都不存在。北俱卢洲,意三业以具足的方式存在;以染污心唱歌等绮语直接存在,而无有其余不善业。其他欲界,十不善以具足或现前的方式存在。

十不善业每一种都产生四种果,以异熟果堕入恶趣,等流果有同行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造某种罪业,后世由往昔串习所牵引又想再造;感受等流果,以杀生感得短命,以不与取感得贫穷等。增上果,投生的环境,转生到有害生命的地方等。这些也是相应因业道圆满轻重情况而受果报。

要知道:不杀生等断除十不善的十种是十善,是善趣与清净解脱之因,各自四果以与不善相反的方式产生,就是断除恶行的十善。戒杀等,也就是断除真实直至其细微同品之间完全清净,果报越来越善妙,关于这些道理,应当依照《正法念住经》等经藏来了知。再有,不单单是不杀生,而且救护他命,同样发放布施,自行梵净,杜绝邪淫;说话正直,调解离间,讲说具有实义符合正法的词语,以称心如意的语言令别人欢喜,串习舍心,修行慈心,修习正见,这些是殊胜十善,从建立摄集善法的角度来讲具有殊胜功德利益。

何人造作,在此生中生起圣道的最大障碍,没有以对治摧毁而死,离开此世不被他世所隔必定立即转生到无间地狱的五无间业:1.杀父亲;2.杀母亲;3.杀阿罗汉;4.恶心出佛身血;5.破僧和合。所谓的破F轮僧:佛陀正当住世,令四位以上声闻僧众分裂,引入其余本师和其余道中。破羯磨僧:分裂其他僧团。

与以上无间罪相似的近无间罪:1.与既是母亲又是阿罗汉女邪淫玷污;2.杀见道菩萨;3.杀有学圣者;4.夺僧伽资具;5.拆毁佛塔。

十不善中,邪见最严重,因为依靠它能断绝善根,由它牵引,相续中不会住留任何善业并会转生无间地狱。诸如,以人的身份依靠听闻断见恶论的外缘,不仅仅是爱恋行持,而且由见行导致认为业因果必定不存在,生起坚固的意乐以致中断善根。又依靠外缘,对业因果存在与否生起怀疑,当以认为有的可能性大来相衔接并认定业因果存在时将再度具足善根。

今世生起梵天福德之四业:

1.在未曾有佛塔的地方建造佛塔。

2.供养四方僧众经堂和精舍。

3.调解佛陀的声闻僧众。

4.修慈无量。

按照经中所说业有诸如此类的许多差别。从福田的角度而言,对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菩萨做事的功德不可估量。对于功德田,越来越向上至佛陀之间,所作善事越来越殊胜;对于痛苦田,越来越向下,所作善事功德越来越大,诸如,对贫困者、总的饿鬼、细喉饿鬼作布施,功德越来越大。诸如此类依照经中所说。

所有罪业中,以邪见中断善根、舍法等损害三宝等,最为严重,难以忏净。一切福德之中,最为殊胜、能集不可思议福报的是:发无上菩提心,修行等性(即空性)之义,讲说大乘法等,详细道理当从经中了知。

另外,对于某某善恶,以同等意乐参与的所有人,如同一个作者一样同等获得福罪,诸如,军队等。对任何善恶,如果进行随喜,也与作者相同获得罪福;假设随悔,也能灭尽善恶;倘若善巧方便,也可很快清净弥天大罪;微小的善根也增长无量。应该通达诸如此类的道理。

能成转生轮回的业,如果最初由烦恼的驱使而产生,最终没有以爱等烦恼培植,就不会有生的果产生。因此烦恼犹如龙住的地方就会有水,如长出树木的根,如生芽的种子、开花结果的树,能产生轮回流转。尤其是,时间、地点和一切事物以遍寻方式遍行喜爱贪恋世间的爱为主的一切烦恼说是集谛的法。

烦恼的分类,如上所说有六种或十种。它们能从细微而生、增长,因此也叫随眠。产生烦恼之因:没有断除烦恼的随眠、生起烦恼的对境存在及非理作意这三者聚合将产生。烦恼的作用,使心相续极不寂静。也就是说,依此能漏到轮回中,是诸烦恼。这些烦恼通过缘取与相应任意一种途径相互值遇,得以存在并可增长的一切法,称为有漏。道谛与无为法,是无漏,除此之外的其余一切有为法是有漏。

烦恼以缘取如何能增长呢?

缘于五蕴而视为我与我所,由此牵引将增长所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对于一切道谛、灭谛、无为法虽然有以见等缘取的情况,但以它们作为根本不会增长,因为道谛与灭谛是有漏的对治,希求它不属于贪欲,如果现前了道,就能断除无明与怀疑等一切烦恼而不会增长。由于不会有害,因此嗔心也不会增长。由于是寂灭的原因,是能断除、清净我慢烦恼,能摧毁见取见等其余见解,是解脱的殊胜方便,因此见取见、戒禁取见不会增长。无为法不能充当苦乐的所依,因此不会增长烦恼。

以缘取增长的道理也是如此,由现见苦谛,断除所断五见及怀疑;由现见集谛,断除所断邪见、见取见、怀疑以及与它们相应的无明、与其余根本烦恼不相应的不共无明,这十一种称为随眠遍行,作为缘取欲界等自地的所有五类所断与产生它们的因。十一种当中,除了萨迦耶见和边执见以外剩余的九种,也缘上界的有漏法,戒禁取见也缘他相续中的戒禁取。仅仅认定有情,并不是萨迦耶见,与之相系的边执见也不存在。对于与所有遍行俱生的生等一切法相也取名遍行。所有非遍行,只是增长自类的对境,并非增长一切。总之,见、疑、无明是遍行,也缘上界,其余并非如此。见灭谛和道谛所断的两种邪见和两种怀疑,与这两者相应的无明及不共无明,这六种能缘无漏法。如此缘取上界及无漏法的那些烦恼也不会由缘取它而增长,因为上界中不执我所、无漏法是对治的缘故。

以相应的方式增长的有哪些呢?烦恼性心与心所相应的一切,在没有断除所有烦恼之前将通过相应的途径增长。

烦恼内部相互与何者相应、与何者不相应呢?贪心,不会与嗔恨、怀疑相应产生,可与这两者以外的其余所有烦恼一起相应产生。嗔恨与贪、骄、见不相应;我慢与嗔恨、怀疑不相应;见也与之相同;怀疑与贪、骄、见不相应,它们与上述这些以外剩下的其余烦恼彼此相应。怒等所有随烦恼相互非相应,无明与一切烦恼相应的是相应无明,不共无明是指生起单单不明真谛的愚昧。无惭与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昏聩、掉举、不信、放逸、懈怠五种可与一切烦恼相应。

再有,与何种受相应之理:贪心从欲界至二禅之间,与乐受、意乐受、舍受相应。第三禅,与乐受相应,三禅以上与舍受相应。嗔心与苦受、意苦受、舍受相应。我慢在欲界与乐受、意乐受及舍受相应,一禅二禅也与这三受相应,第三禅与乐受及舍受相应,第四禅以上唯与舍受相应。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及戒禁取见四见与我慢相应。邪见,在欲界与意乐受、意苦受、舍受相应,色界无色界,与它所具有的某受相应。怀疑在欲界与意苦受和舍受相应,上两界中与其具有的某受相应。无明与一切烦恼相应,因此三界中都与其所具有的受相应。不共无明,在欲界与意苦受、舍受相应,这以上与自地所具有的受相应。

若问:为什么一切烦恼都能与舍受相应呢?

因为在萌生那些烦恼之际,依靠处在平庸舍置状态能隐没的缘故。

悔、嫉、忿、害、恨、恼与意苦受相应。悭与意乐受相应。谄、诳、覆、睡眠可与意乐受及意苦受相应。骄与乐受相应。舍受可与这一切相应。无惭、无愧、昏沉、掉举可以与五受相应。

与什么识同俱呢?

贪、嗔、痴在欲界中可与六识聚相应,贪、痴在色界中与鼻识、舌识以外的四识相应,在无色界唯与意识相应。我慢、见、怀疑,在一切界唯与意识相应。贪、嗔、我慢在欲界缘于事物的一部分而趋入,并不是周遍一切。上界的我慢、贪也与之相同。剩余的一切也可以涉及所有事物。再者,如果从有漏六门来分析,所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都是有漏的本体,与之俱生的一切心心所与有漏相系,其增上缘眼等作为与有漏相应的所依,三界的一切有漏善为有漏束缚,相随有漏的恶习,有漏的同分,并不是有漏的对治而与有漏相合,或者,由于缘于色等生起烦恼的缘故,是有漏的所缘,与这六者相联的法是有漏。

烦恼的类别,九结:所谓的爱结是三界的贪欲,它使对三界不厌离以致不行善业,造作不善,导致后世与痛苦相系。同样,嗔结、慢结、无明结,坏聚见边执见邪见称为见结,见取见、戒禁取见称为见取结,再加上疑、嫉、悭结。每一结,都是由行持不善作为因,造成后世缠缚痛苦中,故称为结。这些结障碍解脱道,以贪爱投生轮回,嗔恨障碍心住等舍,其余七结共同遮障现见真如。分别而言,我慢障碍了知坏聚见的过患;无明障碍认知坏聚见的基础;见结障碍了知现前灭谛;取见结障碍了知正道;疑结障碍了知三宝的功德;嫉结障碍认知利养恭敬的过患;悭结障碍彻知资具鲜少,从而不行善法,造作不善,能结系于轮回中,为此称为烦恼障。

五顺下分结:萨迦耶见、戒禁取见、怀疑、贪欲、害心(即嗔心),唯在三界中最下面的欲界者相续中具有,贪欲结和嗔心结导致不能超离欲界,如果没有断除剩余三者,那么即使一次舍离了欲界也会退转,倘若断除了这五结,就成为不来者。再有,断除了萨迦耶见、戒禁取见和怀疑三结,成为预流者,意思是说,虽然也有除此之外的预流所断,但这三者是对行道不欲行、误行、对道生起怀疑而障碍之类的结,因此如果断除了为首的这三者,其余也就予以断除。

断除五顺上分结,成为圣者阿罗汉。

五顺上分结:色界之贪、无色界之贪、掉举、愚昧、慢。

烦恼六垢:谄、诳、骄、恼、恨、害,有这些随烦恼的相续也已有垢。

七随眠:欲贪随眠、嗔随眠,有贪随眠、我慢、无明、见、疑随眠,这些各自同品的所有习气称为随眠。没有断除寻求欲使欲贪、嗔随眠增长;没有断除寻求有,使有贪随眠增长。没有断除寻求颠倒梵行,使我慢、无明、见、疑随眠增长,因为仅以微小的对治而骄傲自满,对真谛愚昧而思择颠倒解脱及其方便,对佛教满腹怀疑。

八缚:昏聩、睡眠、掉举、后悔、嫉妒、悭吝、无惭、无愧。这些在寂止与等舍之时能屡屡缠缚于心,为此得名。

四瀑流:欲瀑流,寻入欲界或欲界的烦恼;有瀑流,上界的它;加上见瀑流及无明瀑流。同样这四种也叫欲加行、有加行、见加行及无明加行。

四近取:欲近取、见近取、戒禁近取、我语近取。欲近取:因尤为耽著欲望之因,与在家人发生争执,并近取有。见近取:由耽著见解而与出家人发生争论等。戒禁近取:由于颠倒的戒律与禁行不同,使外道、内道相互之间发生争论。我语近取:贪爱见解之处萨迦耶见而与说无我者发生争论等。

四结:贪结;嗔结;戒禁取结,实执取(执著贪执此真谛为殊胜);一一边际,连成身结。这四种,障碍入定之意性身,故称为结。

四散乱之因:仅以少许财物为因而散乱,以非理的辩论之因而散乱,以严重的戒律禁行痛苦而散乱,以非理分别所知之因令心散乱。

五盖:贪欲盖、嗔恚盖、昏睡盖、掉悔盖、疑法盖,这些次第向上,依次在想出家之时令不行善法、善妙劝勉修行之时令不行善法、寂止之时令不行善法、持心之时令不行善法、等舍之时令不行善法。昏沉和睡眠两者、掉举与后悔两者相同的缘故作为一个。再者,贪、嗔、痴束缚自相续,也名为三缚,称谓贪缚、嗔缚、痴缚。以下也如是运用。

由以往串习现今行持,并没有舍弃它,而使心不堪能,难以离开,由此也叫三惑。如是这三者,导致破戒,故为三垢,依靠它们而长期感受生死,故为三罪,由它们流转轮回,并对三宝、四谛怀疑,故为三箭。由这些能使人怀恨、畏惧、屡屡散乱,因此也有贪之轻重等三种。再者,依靠它们使三门倒行逆施,故称三恶行。依靠它们由欲望所毁灭,故称三祸。依靠它们折磨身心,故称三恼。依靠它们在三有林中受生种种,故称三林。由于成为解脱的障碍,故为三障,也叫三乱、三争、三毒、三瘟疫等等。再者说,三漏,未入定之地欲界中,心向外观,散射,漏掉,为欲漏;入定地上两界中,心向内观而漏掉,为有漏;这两种漏的依处为无明漏。这些烦恼中的嗔心在上两界中无有,其余在三界中普具。

若问:三界中具有的烦恼成为见道修道所断的有多少?

见道中,由见苦集灭道四谛所断的有四种,在此基础连同修道所断,分为五类。其中,在这个欲界,见苦谛所断的有五见及五非见共十种。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无明、怀疑五者,对苦谛的自性直接颠倒趋入,原因是,对于成为有漏果的这个近取蕴,本来是无我、无常断的含义,由于愚昧而视为我,看作常断,视为因果不存在,对谛实义产生怀疑的缘故。贪、慢、戒禁取、见取,这四种称为邪入颠倒,原因是,我与法的本体原本不存在而执为我,对此等颠倒贪恋、傲慢,对它的见解与非方便也执为殊胜。嗔恨,由增上颠倒执为我等牵引,对各自违品生起嗔恚的缘故。见集谛所断,对作为因的蕴不视为我,由此驱使不执著我为常断,仅仅因集谛的蕴,不是戒律和禁行,因此也不会出现它的见取。承许除此三者以外剩下的七种是见断。灭谛也与之相同有七种所断。见道谛所断,在七种的基础上视歧途为真实,这也是所断,因此承许戒禁取也该断除,为此说八种。虽然有人说:灭谛、道谛中,嗔有直接颠倒趋入,对灭谛、道谛畏惧而有嗔恨的情况,但我认为似乎是由我见的驱使才畏惧、嗔恨的。如此一来,欲界中见断有三十二种,上界中无有嗔,因此各有二十八种,三界合计共有八十八种见所断。欲界中,修道所断,贪、嗔、慢、无明四种,上两界中除嗔以外各有三种,因此合计修断有十种。如此欲界中五类所断总共为三十六种,色界中有三十一种,无色界也有三十一种,三界的所断综合起来共有九十八种,这是《俱舍论》的观点。按照《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的观点,五见与五非见十种无有差别涉及四谛,将它们那些基,视为我,视为常断,对非清净解脱之因的道执为殊胜,因此凭借现见各谛能断除它们这一点无有差别,实际上的确如此。如果就此而言,欲界中见断有四十种,上两界中无有嗔心,因此各有三十六种,三界见所断的烦恼有一百一十二种。修断中,萨迦耶见、边执见也有俱生的部分,因此贪等连同上面的四种修断,欲界中修断有六种,上两界中无嗔,各有五种,总共修断有十六种。这些见断、修断如果从界、地来分,就有多种。再者,修断,如果从界、地、行相详细来分,欲界中,上、中、下修断内部分为三种九类,如此就有五十四种。同样,四禅四无色八地,一一也分九类,除嗔以外各有五种,共三百六十种,与欲界合计起来,三界修断有四百一十四种。再者,三界九地内部各分九种,共八十一种,每五种修断,在一切地都有,总共有五个八十一种,共四百零五种。在此基础上,加上欲界九地的九嗔,结果有四百一十四种,只是计算方法不同,结果与前面是一致的。其中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三界的五类所断,合计九十八种,在此基础上,加上欲界的所断,上述的八缠及嗔、覆,共十缠,所断总共合计一百零八种。这些以必要而分为三漏、四瀑流、四加行、四近取,其中,三界的十五种无明,称为无明漏,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剩余的欲漏有四十一种;上两界,两个二十六种,有漏合计有五十二种。由这些烦恼而从六处的伤口漏到有顶至无间地狱之间的三有中,为此称为漏。

四瀑流:十五种无明也叫无明瀑流,也叫无明加行。三界的三十六见另行分,称为见瀑流和见加行。剩余的欲瀑流或欲加行有二十九,有瀑流或有加行有二十八,能冲击一切众生到非处的主使,为此在这里所有见另行分开。也就是说,依靠这些能连续冲到有海中的缘故称为瀑流。能将心识陷在轮回的淤泥中,故称为加行。再者分为四近取,不共无明无有助伴,单独不会受生到欲界或上两界,因此不单独安立。见、戒禁取是颠倒的见与颠倒禁行欺惑在家人与出家人的缘故,另行分开,欲近取有三十四,有近取有三十八,三界的见近取有三十,戒禁取有六,这些是受生轮回的因,为此称为近取,观待所化众生的意乐以必要如此来分的。若承许以《上对法》的观点作为基础来安立,如上分析,见修所断一百二十八种,加上欲界十缠,共有一百三十八种。其中,无明漏有十五,欲漏有五十一,有漏成为七十二。无明瀑流加行有十五,见瀑流加行有六十六,欲瀑流加行有二十九,有瀑流加行有二十八。欲近取有三十四,有近取有三十八,见近取有五十四,戒禁取近取有十二。

见所断:所有遍计烦恼,对于真实义另行分别的有染污之见,耽著、怀疑、见之处、颠倒趋入其见的烦恼和随烦恼,由此见引发的身语业及恶趣的蕴界处是见所断。修道所断:获得见道以上相续中的俱生烦恼并不是见所断的一切。非所断,是无漏法。

那么,如何断除呢?

依靠如实彻知生起这些烦恼的基、烦恼自本体及其过患的智慧,使那些烦恼不复产生。所以,一旦获得了对治之道后,就会从根本上摧毁烦恼再度产生的种子习气,使之不复产生,这叫断。将一切法综合起来,作意为无我的行相,由此无常等其余行相也都归结于其中,通过这种作意,如同光明遣除黑暗般能摧毁烦恼的种子。

一般而言,对治有四种,厌患对治:将一切有漏视为过患;断对治:所有无间加行和无间道;基或所依对治:解脱道;远分对治:是它上面的道,这是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来讲的,在《俱舍论》中也有其他讲法。远分有四,以法相不同而远,虽处于一个群体中,但由于法相不一致而不相混杂并远离,诸如四大种;以互为违品而远,诸如戒、破戒一类成为违品;以对境隔离而远,如东海西海;以时间远,如过去、未来。断除所断的果有九种遍知,灭尽欲界苦集之所断的一个遍知,灭尽灭谛道谛之所断的两个遍知,合计有三,如是加上上两界的三个遍知,总共六遍知,是见道无间道的果。断顺下分的遍知,灭尽色界有漏的遍知,漏尽的遍知,这三者是断除修断的果。上述的这些烦恼和业是转生轮回的因相、集相、生相和缘相,它称为集谛。

灭谛:依靠某种作为因之道的力量,于某种真如中,使一切烦恼永不复生,中断轮回的因果相续的果位恒常、微妙的本性,即是士夫最殊胜的所求所得。灭谛,具有灭、净、妙、离的自性涅槃。灭谛分类:有单单寂灭轮回痛苦的小乘涅槃和超胜的大乘不住涅槃两种。灭谛以差别分,也有未圆满的灭谛和圆满的灭谛。未圆满的灭谛,是预流等前三果所摄的有学灭谛;圆满的灭谛,是指阿罗汉果所摄的无学灭谛。再者,依靠世间道减退所断种子而暂时泯灭,称为名言灭;依靠圣者智慧永久性摧毁所断种子,称为胜义灭。阿罗汉也有两种,无严阿罗汉是凭借智慧解脱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有严阿罗汉是获得八解脱心入定中复得解脱。总而言之,这两种都具足解脱、三明及六通。再者,也有分成有余阿罗汉与无余阿罗汉两种的。灭谛,是甚深的,因为寂灭了仅仅灭尽行相续以外的他非他等戏论,它是无为法,远离恶魔,作为处所、洲岛、依怙等。超越了肉眼、天眼的行境,难以观见,无有动摇,无有死殁,离诸痛苦,安乐善妙等。要知道,当证得现前灭谛的阿罗汉时,功德的特点,也具有宿命通、漏尽通、知生死通三通而对前际、现在、后际遣除愚昧,具足无学三明、脱离染污等至二障的二解脱、遍处、六通、十智、渐住九等至、解脱、胜处、三解脱等持、无染、愿智、无学十法、无漏五蕴等众多功德。

道谛为五道,资粮加行道,

见修无学道。资粮小中大,

加行暖顶忍,及世第一法。

见道见法性,十六智刹那,

苦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四,

集灭道四种,许为十六智。

修道分九地,欲四禅无色,

修禅色等持。七种作意者,

即明知法相,信解寂静生,

喜摄与伺察,加行际及果。

各禅正行定,得时彼分支,

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住。

二净喜乐定。三禅有舍念,

正知乐安住。四二舍念定,

寻伺与呼吸,二乐及二苦,

离八过四定。爱见慢无明,

染定有染者,离彼为清净,

因生果二定,有无漏增否?

将禅未至定,初正行粗胜,

及后三静虑,许静虑六地,

增前三无色,是静虑九地。

加行无间道,解脱胜进四。

通速缓及道,难易互有四。

无贪心害心,念定四法住。

止观得理四,是当知根等,

自在摄余道,道别有种种。

三、道谛

依靠道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谛的缘故,要修行道。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五道。

资粮道:缘于欲求自果三菩提任意一种,而作为其因的其余善法及能获得其果的闻思修智慧,以及具足异生戒律,守护根门、知晓食量、上下夜不眠等,欢喜精勤于修四念住之瑜伽,安住正知。凭借这些因而成为现证及解脱之处的法器。小资粮道,修行四念住,尤为超胜,中资粮道,生起具足四正断的精进,大资粮道获得具四神足自性的等持。

加行道:对资粮道所说的意义,更进一步精勤,获得顺抉择分善根,有暖位等四位。暖位:对各自真谛有明得等持及相应智慧,获得如火般见道智慧的暖相。顶位:对于真谛具有明增等持及相应智慧,以违品可动摇的善根之中达到顶点。这两位中出现清净法中起根本性作用的信等五根。随同真谛之忍位:趋入诸谛的一部分(一向真义),并具足随行的等持及相应智慧,虽是异生凡夫,但对法性之义,以总相的方式善加领悟。胜法位:凭借各自的智慧而对诸谛具足无间等持及相应智慧,是见道前面无间阶段,所以与其接近,它是一切世间法之最,因为紧接着就获得圣地见道。忍位和胜法位,具足五根不被违品所害的五力。获得顶位以后,就永远不会出现以邪见断绝善根的现象,只要获得了忍位就不会堕落恶趣。

见道:胜法位末尾依靠无缘等持及相应智慧现量照见法性真谛,于此生起智、忍的十六刹那智慧。是哪些呢?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如是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加上灭谛的这四种和道谛的这四种,承许生起这十六智慧。前前生起作为因,后后以其作为对境并了知,虽有诸如此类的观点,但对欲界所摄的法现见四谛,称为法忍、法智,上两界的这四种称为类忍、类智。忍,是现量证悟真谛的对治无间道无漏智慧;智是它的解脱道。尽管有些关于这十六种智慧是次第生起、顿时生起及各自安立方式的观点,但承许对于依靠现量证悟诸法无我之义的智慧那一成事刹那,圆满证悟三界的四谛法性,仅是从反体侧面分为十六种才符合本义。尤其,照见诸法空性离戏的大乘观点,如此极为合理。然而,对于四谛的行相,在有戏论者的智慧前,也有以苦、集、灭、道的次第渐次生起定解后现见四谛而成事的。

此见道位,依靠慧眼照见法性真谛,对法生起无尘离垢法眼。所有的忍是无尘;所有的智是离垢。此外,如云:“见法,越过怀疑,不依他转,佛法外不被他夺。于诸法获得无畏……”因为依靠各别自证现前法性,对三宝获得解信,获得圣者欢喜之戒等得到殊胜功德。此道,是现见法性真谛的辨法智慧为主的七觉支自性。

修道:获得见道后,修行它上面的瑜伽,它包括共同世间道、不共出世间道两种。

世间道:四禅四无色定的八等至。这些通过七种作意的方式修行各自等至,是哪七种呢?

1.明知法相作意:以一禅为例,欲界未入定等众多痛苦与罪过,因此是粗大;一禅与之相反具有寂静的行相,依靠见解的闻思智慧,精进使心内收、修治,精勤生起一禅等持。

2.胜解所生作意:如前一样,通过加行修所生慧,生起超越闻思的一禅等持修治。

3.寂静所生作意:也依然通过如前修行,生起断除欲界上品修断的对治后断掉欲界现行烦恼。

4.喜摄作意:爱乐以寂静所生的微小欢喜和安乐断除粗大,发现其功德利益之后时常作意大信心,依此断除欲界中品烦恼。

5.伺察作意:心想“如是以对治断除大多数烦恼,现在是否能断除所有烦恼”,之后观察烦恼萌没萌生,而作意与烦恼产生相应之行。

6.加行际作意:如果这般观察,发现烦恼萌生,如前一样通过修寂相、粗相而在相续中生起欲界下品烦恼的对治。

7.加行际果作意:继上面的道之后,作意领受那所有修行的果。

从二禅至有顶之间,依靠观寂相、粗相,七种作意来修行。其中前两种作意,自道是其加行道,寂相、喜摄、加行际三种是无间道,伺察作意是胜进道,加行果作意是解脱道。寂相、喜摄、加行际三种分别在下、中、上品道,依次是上、中、下品烦恼的对治。断除了下地的烦恼后,获得各自地的正行之心。

一禅,具足五支,即寻、伺、喜、乐、一缘境心。寻、伺二者是断除欲界心贪爱、嗔心、损害等,是对治支。通过断除违品而由寂静中所生的意喜及依靠轻安力使身体安适,是功德支。凭借一缘境心的力量成就这两者的等持是安住支或所依支。二禅有四支,清净,是断除寻伺的对治,出离下面的过患而于自地生起极其清净的信心。功德支是喜乐,安住支是等持。三禅有五支:行舍、不忘修行的正念、安住于正念的正知,这三者是断除下面之喜的对治。安乐是功德支,心安住是自性支或所依。四禅有四支,远离下地的八种过患的正念清净、行舍清净是断除三禅之安乐的对治支。舍受是功德支,等持清净是所依支。八种过患是指,一禅具有的寻伺、三禅以下具有呼吸、欲界中具有的苦和意乐、二禅以下有的意乐、三禅的乐。由于远离了这八过的缘故,犹如无风的油灯般不动摇。为此,生果的彼趣,无有被火、水、风所坏的现象。一禅寻伺如火,二禅喜乐似水,三禅呼吸如风,因此在坏劫时,那些处器世界也次第被火、水、风所毁。

当获得一禅的等持时,虽然没有离开贪著色界,但对欲界远离了贪执的缘故,远离了欲界的段食、睡眠及交爱之贪。由此所感,色界中无有段食,是以内在等持长养身体,眼识、耳识、身识以外鼻识、舌识不会出现。所有无色界,一味处于寂止中,因此没有分开安立支,通通远离了对色的贪执,色想已隐没。

分别而言,无有色想而入定于唯是虚空无边的状态中,称为空无边处;虚空之想也已泯灭,唯有识想,即是识无边处;识想也已泯灭,处于无所有之想中,即是无所想处;无所有之想也泯灭,处于非想非非想中,是有顶。修行与因等至的四禅下、中、上次第相应,所谓生果的禅定,能转生到色界诸处。修行一禅下品等持,转生到梵众天,修行中品转生梵辅天,修行上品转生大梵天,诸如此类,直到广果天之间。如此了知。轮番修第四禅与无漏等持,由下、中、上、极上、最上修行而分别转生净居五处。无色界,虽然没有其余处,转生无有不同,但是按照下、中、上等至次第转生有高有低、有好有坏。禅天、无色的等持包括有染与清净两种。有染等持,被爱、见、我慢、无明所染污。那是怎样的呢?享受自地之味的爱占大部分,或者见占大部分,或我慢占大部分,或以无明牵引怀疑占大部分的等至中,会出现行自地的烦恼与随烦恼。清净等持:无有以上那些过失的静虑、无色定的等持是善妙、清净的。一禅所摄的尽所有等持,唯有佛菩萨们才知晓那些等至的名称,而声闻与独觉不知。一禅所摄的如所有等持,剩余的静虑者(即二禅、三禅、四禅者)与无色定者可知。依靠静虑波罗蜜多,具有如此无量等持。由最极分所生的静虑、无色定,如果与证悟四谛不相关联,则是有漏的世间道。依靠四禅、前三无色定这七种而在修道中修行四谛,是无漏出世间道。有顶,由于心的运行不明显的缘故,无漏道不依于它,因此它只是有漏。

一禅正行有粗分正禅与殊胜正禅两种。粗分正禅既有寻也有伺,殊胜正禅无寻有伺,由此分为粗分与殊胜两种。无漏道依靠的主要静虑六地:初静虑将禅未至定、初静虑粗分正禅、初静虑殊胜正禅、第二静虑正禅、第三静虑正禅、第四静虑正禅,因见道依于此六种才如此宣说。所有这些静虑中,第四静虑最为殊胜,既不像无色那样几乎寂止占大部分而不明显,也不像三禅等下地一样有细微动摇的过患,因此堪为极点。再有,在六地上再加前三无色定,就承许为静虑九地。无漏道依于这些。那么是如何依靠的呢?见道依于六地任意一种。修道依于无漏道未至定,能远离欲界及四禅四无色八处即九地的贪欲,其余八种能远离自地与上地的贪执。前五通在第四禅正行中具有,这五种具备自地与下地的行境。所有神通如果依靠第四禅而成就,则最为殊胜。也就是说,依于禅定心而作意各自行相而成就。与无漏道相关的神通,堪为世间之最。灭尽定,是出世间,首先在人中成就后,在人中或色界现行,于无色界不现行,因为以寂灭解脱的异熟,而不精勤于无色处的缘故。也就是说,渐次由一禅至有顶之间入定,三界中最细微的心就是有顶,所以它的末尾灭尽所有想及受,除了圣者以外所有凡夫不能做到。寂灭心心所的流转,为了现法乐住等而入于其中,一旦想起定,依靠这种想如是引发就能入定起定。次第入于渐次安住的九等至,逆行而下,以非入定的欲界心作为界限,九等至,次第舍掉一至八而入于其余等至,称为超越等持,是为修炼等持妙力才修行此。一般而言,所谓道下、中、上是从地及断除地的烦恼方式而安立的。

所谓的加行道,着手断除烦恼,是无间道的前行;无间道在加行道之后无有间隔能断除烦恼;解脱道现前断除烦恼的解脱;胜进道,是对与前面道相比更上一层断除其余烦恼的加行道、无间道和解脱道安立的。或者,虽然不是断除烦恼,但思维或趋入或安住于法的等至,或者修行殊胜功德,或者安住于它的道,就称为胜进道。那么,为什么要修行道呢?为了增上善法、遣除不善而修行。修道位,已经证悟了法性谛的缘故,相续也遍满正见等,因此获得八圣道。

如此这些无漏道,是以三十七菩提分经行的。具体来说,首先四念住,是思择诸法之道,同样,从四正断依次是勤作所生之道、修炼等持之道、修行现证之道,与现证相关之道、现证之道、清净出离之道,要了知对应到八圣道之间。

四种道类别:缓通难道,指钝根者没有获得正行禅定;速通难道,指利根者没有获得正行的禅定;缓通易道,钝根者获得正行的禅定;速通易道,利根者获得正行禅定。这四种,以处和根基而称为不同道。

四法处:无贪心、无嗔心、正念、正定,依靠前两者修殊胜戒学,以正念修殊胜定学,以正定修殊胜慧学,因此这四种称为修行三学之道。再有,寂止、胜观称为能成就一切功德之道,无散寂止,依靠九种住心方便成就具有轻安的寂止心。无倒胜观,为了断除颠倒相和烦恼习气,通过总相的方式辨别二谛的一切法,通过自相而彻底辨别,凭借思择本体、分析差别的智慧如实现见真实义。获得寂止没有获得胜观等有四类。依靠所获得的某种而寻觅另一种,二者皆未得者兼而精进,如果止观均已获得,则圆融双运,成就实义。虽然真正的胜观是依于寂止的殊胜智慧之义,然而上面四类阶段是从智慧的反体来讲的。摄集其余道之道是三根,未知当知根:在加行道及见道前十五刹那起根本性作用。已知根:依于见道第十六刹那而能自在一切学道。具知根:能自在无学道。获得了这些道,而摄集余道得以自在。此外,如果修行第一静虑地所摄的道,则自然修行了欲界的所有善根,因为获得自在驾驭它们的缘故。同样,修行上面的道而自在修行各自下面诸地的一切善根,要知道依此可表示全部。

加行末无间,以金刚喻定,

断障解脱道,究竟无学道,

尽智无生智,无学具十法。

八圣道解脱,解脱智与见。

四、灭谛

究竟无学道,断绝一切所断相续后现前离得,也就是说,依靠自道的金刚喻定无间获得心与道的转依,即是尽智、无生智。尽智,知晓“我已了知苦谛、已断除集谛,已现前灭谛,已修完道续,尽除了一切所断”。也知晓,无有当知痛苦等四谛相,又了知无所了知、无所断除、无所获得、无所修行,一切垢染不复产生。小乘的无学声缘阿罗汉断除了三界的烦恼及种子,由它所引生的业和异熟习气等已经穷尽的离得,而现前灭谛。大乘的无学佛地,永断二障种子及习气,而现前究竟大断的灭谛,获得具二清净的真如本性身。什么是所谓的金刚喻定呢?摧毁成为获得大小乘各自道究竟果之障碍的一切究竟所断,无碍的对治——无间道。它也有加行、正行及后行。加行,是能无间引出金刚喻定的直接因,称为加行道。正行,金刚喻定本身具有彻底摧毁一切所断之障使其不复退转的威力。后行:其后紧接着产生成为直接果的尽智、无生智阶段,称为解脱道。无学者具足无学十法。是哪十法呢?从无学正见直至无学正定之间的八圣道,再加上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智,共十种。这十法由无漏五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是戒蕴,正念、正定二者是定蕴,正见、正思维、正勤是慧蕴,正解脱、解脱智是见蕴,有此五蕴。要知道,如此道谛,就是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这以上从取舍的角度解说四谛已经完毕。

戒定慧三学,解脱解脱智,

现见之蕴者,名五无漏蕴。

如是略说道,得彼法差别,

破胜烦恼蕴,死主天子魔。

自在与美貌,福名及智慧,

精进缘圆满,名六善妙缘。

随念佛法僧,施戒及天尊,

自生无为成,具足智悲力,

成就自他利,具八德是佛。

道明净对治,灭无思二寂,

离贪灭道证,法亦具八德。

证法为所诠,能诠经教法,

法初中末善,句义双善妙,

不染普圆净,具四净梵行。

大乘圣僧伽,各证如尽所,

解贪著劣障,具明解八德。

信施戒听闻,知惭及有愧,

智慧悉圆满,名圣者七财。

肉眼天法眼,慧智为五眼。

戒定慧总持,菩萨四庄严。

供佛持正法,现身入佛刹,

圆度成熟众,修刹随行境,

行有义大觉,菩萨十大愿。

众生世空法,涅槃佛彼智,

心缘佛行境,世法智相续,

十种无尽处,愿成彼所有。

思除众生苦,如是置富足,

欲以身利他,住狱亦利众,

生富欲利他,自他苦乐换,

圆满有情愿,思他利成佛,

大士之八想。闻思与禅定,

事业为三轮。无常苦无我,

不净死光明,离贪不消化,

不喜灭想十,声闻于平日,

所当依止此。空无相无愿,

是为三等持。断贪及得慧,

与现法乐住,得见智等持,

说为四等持。骂而不还骂,

如是打讥毁,怒而不还怒,

谓沙门四法。发须齿甲汗,

垢大小便唾,涕泪皮肉血,

筋脂骨髓脉,肺心肝脾肾,

胃小肠大肠,直肠膀胱油,

黄水脓及涎,胆脑及脑浆,

三十六不净。浮肿虫啖想,

红青黑肿想,啖散焚坏烂,

丑陃之九想。骨锁想如是,

散收缘净贪,部分周遍证,

压断五离贪。本性以害依,

优昧及对治,遍知断有上,

无上十离贪。父母兄姊妹,

子女远近亲,友相修慈心,

慈心所周遍。彼于我或亲,

三时害六想,利敌三种相,

九害生嗔息。天人非人护,

身心常安适,毒刃不能害,

得利生梵天,获慈法八德。

若修缘起义,除痴得慧光,

分析身心界,择修息我慢。

慢过慢慢慢,我慢增上慢,

卑慢及邪慢,是为七种慢,

为寂此当修。妄念重对治,

六忆念呼吸,计数随行住,

观转普清净。世俗及胜义,

许此为二谛,精通四谛者,

了知染净义。灭除视我者,

染污清净处,何者转轮回,

何者得还灭,如何现及住,

无余见真义。

此处,就现观道与获得道之补特伽罗的个别法门来讲,上述的无漏五蕴,虽然声缘阿罗汉也具有,但如来的无漏五蕴是不可思议的,如此显现佛陀的色身,并不是像普通众生的身色一样,由无漏的无量福德之因中顿时于十方刹土所化前如影像般显现,能遣除天界在内的一切世间过失,摄集广大善法,要知道这就是无漏戒蕴。同样,无有种种受,恒常于法界中如如不动为定蕴;无有种种想而无勤任运洞晓一切如所有法及尽所有法,远离分别,为慧蕴;由于断除二障及习气而无余寂灭内外行之流转,为解脱蕴;八识聚之自性的蕴法中解脱的本性智慧以各别自证现见或照见,就称为解脱智见蕴。如是佛地,不成立平凡庸俗的五蕴、界处,超越三界,五部、五智、无漏五蕴的自性就是佛陀。略而言之,了悟与法界无二的智慧身安住平等性一切种相的本性实相之后,那个身体于所化众生面前,善巧随顺世间的方便,而现示具有与一般人同缘分五蕴之相。相应它而安立名言,这一切实际上也毫不相违,要懂得仅仅是从现相而言的。比如,佛陀无有任何有寂不同之想及分别念,因此说“未说一法”与分别了知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而相应说法,这也无有矛盾,意义一致,具有实相甚深无分别智慧的威力,而获得少分也不唐捐所化利益的力量,尽管无有分别勤作,然而由了知一切所知,无勤任运行持事业,从一切所化众生现相而言,照见各自不同的界性、根基、意乐而随应说法,不忘失所化利益而显现种种勤作行,但观待显现如此无有欺惑。如果知晓此理,就不会对大乘的密义愚昧不解。

正因为佛陀不具有平凡的蕴与平庸的受等,为此摧毁四魔,能成有漏蕴之因的一切烦恼,叫烦恼魔;由此因所形成的有漏五蕴是蕴魔;贪执成为能灭尽有漏道之障碍的所有欲妙,是天子魔;能灭尽此蕴的是死主魔。因为这些能障碍一切众生从轮回中解脱,所以是魔。佛陀永摧这一切魔的缘故,称为真实克胜四魔者。如是从断除二障及习气、证悟一切所证等的角度具有应供(阿罗汉)正等觉如来善逝、无比本师等异名。

六缘:获得一切所需的自在圆满;相好的妙色;眷属等无量的富有;传遍一切世间的美名;了知如所尽所有的智慧;行众生利的精进圆满。依次是禅定、安忍、布施、持戒、智慧、精进的果,这些也称为善妙六德。

六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施、随念戒、随念天尊。

佛陀,证得了自然本智无为法身任运自成,因此自利圆满,智悲力无可限量,所以具足他利圆满,由三身所分具足无量功德。

法,能离贪的道谛,自本体无有烦恼障,故清净,无有所知障,故光明,因此具有成为摧毁二障之黑暗的对治如日轮般的功德。离贪的灭谛,不是戏论的行境,因此不可思议。无有业惑,故为寂灭。由各别自证中三无分别的自性,总之真如无分别寂灭不可思议。如此灭谛与道谛是证法。这两者作为所诠,能诠的所有经典是教法。教法与证法初中末三善,句义善妙,与其余不共故为不杂;断除一切烦恼,故为圆满;宣说自性清净的法性,故为正确;能远离客尘,故为清净。具足四种梵行的功德。

僧众,是实修正法者,包括凡夫与圣者。所有圣者,通过实修正法而现见法性真谛,其中尤其是大乘圣者,以各别自证了悟自宗大乘的广大甚深不共所证,具足解脱贪著下劣障碍的智慧解脱殊胜功德。

这般忆念三宝的功德,随念本师、道、助伴无与伦比的道理。随念布施和戒律,以及随念欲界色界的天尊及所有圣者的功德,想到他们作为自己所为之见证的道理。也要忆念那些天尊的因也就是十善、四禅、四无色定、三解脱,以因果的方式随念天尊。如是后三种随念是福德三事。

菩萨四庄严:戒庄严、定庄严、慧庄严和陀罗尼庄严。

圣者七财:信财、舍财、戒财、闻财、知惭财、有愧财、智慧财。每一个也称为圆满,所有圣者的这七种功德圆满永不穷尽,由于为他们所富有,为此得名。

五眼:福德所生的眼根,能见到百由旬至大千世界之间的巨细色法,是肉眼;由前世修禅的异熟所感,今生无勤而获得天眼,现见生死,为天眼;现见法性真谛,为智慧眼;具足教法、证法,了知圣者们的根等相续,为法眼;照见一切所知相的智慧,是佛眼。

菩萨十大愿:供养佛陀、受持正法、示现身体、趋入佛土、圆满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修行佛刹、随行诸菩萨、诸行有义、得大菩提。这十大愿包含无数十万大愿,并且,这十愿终能修成就无尽十处,是哪十处呢?众生界、世间界、虚空界、正法、涅槃、佛出世、佛智、一切众生心所缘、佛智之行境界,以及这九种所摄世间相续、法相续及智慧相续界,要了知这十种界周遍无边无际的时空,涉及同等数的愿力神变记导。

大士八想:1.思维:愿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有情的痛苦;2.愿我有朝一日能使所有贫困众生具大财富;3.愿我有朝一日能以血肉之躯利益有情;4.愿我有朝一日长住地狱也能饶益众生;5.愿我不转成不利众生之士、无有不利众生之三门、无有不利众生之财富权势等,愿同享受胜义味,愿生生世世不害有情;6.愿有朝一日一切众生的罪果成熟于我身,我之善果成熟于他们令其安乐;7.愿有朝一日能以世间出世间大财富满足一切众生所求;8.愿有朝一日我成佛后能将一切众生从痛苦中救出。

三轮:讽诵为闻思轮、坐禅为禅定轮、所作为事业轮。最后的事业轮包含所有弘法利生的善妙事业。

一切声闻平时所依之十想:无常想、痛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死亡想、光明想、离贪想、食不消化想、不喜世间想、灭诸相想。

另外,经中宣说种种想,其中,我未从轮回解脱、未解脱一切烦恼,堕于一切痛苦、畏惧之险地,未超离我所业,未获得圣道功德时,以死亡想、转世想、获得暇满等安乐难得等一切想能厌离在家等,遣除骄矜,趋入正道。如果我随行佛陀,背离在家琐事与欲望对境,追求道果功德,那么思维观察断除了恶事否?趋入了善妙否?获得了何果否?所说的这些种种想,是所有出家僧人所要精进行止之处。了知佛陀的功德而感恩图报,了知大乘道的殊胜而生起恭敬,了知佛菩萨的功德而想获得,了知一切有情是母修悲心之想等能趋入大乘之义,当通晓经中以详略种种差别宣说的这些想。

三等持:解脱门空性等持,具有四谛十六相中空、无我两种相。同样,具足无常、苦与集谛四相这六相,是无愿等持。具足灭谛、道谛八相,是无相等持。

四等持:离贪等持,是修不净观;现法乐住等持,由寂静等持所生的欢喜,使身体柔软,周遍全身;得见本智等持,夜晚也如白天时一样修光明想;得慧等持,是指修第四静虑等持。

沙门四法:当面恶言责骂不还骂,殴打不还打,背地讥毁不还讥毁,怒不还怒,是由安忍所生的四种。

修净化心行之道:如果贪欲较重,则忆念不净观;嗔心较重,则忆念慈心;痴心较重,忆念缘起义;我慢较重,忆念界的分类;分别妄念较重者忆念呼吸,这些是尤为强烈烦恼的对治。

那么,如何修不净观呢?它包括修不净、修丑陋、修骨锁相三种。修不净,了知所贪恋的身体自性不清净并加以串习,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的自性,身体具有的三十六种不净物,即发、须、牙齿、甲、汗、大便、小便、鼻涕、眼泪、唾液、垢秽、皮肤、血液、肉、骨骼、脂肪、骨髓、脉、筋、肺、心、肝、脾、肾、胃、小肠、大肠、直肠、膀胱、油脂、黄水、脓、涎、胆、脑、脑浆,如此有三十六。这里所谓的垢秽是指眼眵、耳屎、牙垢等,其余容易理解。再有,为了对显色、形色、所触及侍奉消除贪执,观扔在尸陀林纹丝不动的死尸,由此想到所有身体都与之相同。

九种丑陋想:浮肿想、虫啖想、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啖食想、离散想、焚烧想、坏烂想。

骨锁想,是上面四种贪执最殊胜的对治。也就是说,胎生的一切身体都不超离骨锁的自性。骨锁修法,首先观修,从自身脚拇趾或额发际等处开始溃烂,心专注于一拇指的骨骼。依次观修整个身体为骨锁。那具骨架周遍到住舍最终到大海之间,这样向外观修。再返回来,收回到仅是自身的骨锁之间。再如前一样外观内收,期间舍弃足骨而收摄于其余一切。再外观,收回于半身及头颅的一半、双眉之间,最后收于仅仅一拇趾骨当中……外观内收修行。不管怎样,缘于骨锁而串习能断除贪恋。

离贪的差别,有对贪境部分离贪,对所有贪境离贪、以智慧的证悟离贪,以寂止压制而离贪,以对治断除的离贪五种。

十种离贪:对痛苦及其处以自性离贪;诸如远离行淫,是以忧恼损害离贪;吃饱不想香美食物之类,是以依存离贪;获得善妙而不求低劣之类,是以优越离贪;所有凡愚不求涅槃是以愚昧离贪;依靠世间出世间道断除烦恼,是以对治离贪;获得见道之后不求三界是以遍知离贪;由地经地而断除一切烦恼,是以断除离贪;世间、声闻缘觉的离贪是有上离贪;佛菩萨的离贪是无上离贪。

修慈心之方法:认识到一切有情渴求快乐而不愿受苦这一点与自己一模一样,并加以思维:这些众生由于愚昧而舍乐取苦,真是可怜!所有众生以往生生世世都曾多次作过我的母亲等。以这种方式思维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远近亲属、朋友,以这十种思维,将一切有情观成悦意相,从而生起希望他们具足安乐的慈心。反复修习这样的慈心,一直修到遍及一切有情。依靠四禅任意一种,无有怨恨敌人的慈心,缘于十方一切世间而周遍安住,就是慈等持。即便没有成就等持,但仅仅瞬息修慈心也有无量功德。这般修慈心能消除与之相违的执著相由嗔心九事所生的一切嗔恨。

嗔心九事:此人以前曾害过我;现在正在加害我;未来也将加害我。如是类推到我的亲友三种。此人曾经利济我的仇敌,现在正在利济,未来也将利济。

慈心功德——慈法八德:天人慈爱;非人庇护;心常安乐;身常舒适;不为毒害;不为刃击;无勤得利;转生梵天。

痴心的对治观修缘起:正如上面所说,抉择内外的一切法是依缘而生、无常无断的意义后,反复串习,由此将远离一切愚昧。如果我慢较重,则观修界的分类。

七种我慢:缘于功德较自己逊色者,而认为我比他强,与同等者平起平坐,即是慢,或者微慢;认为与同等者相比,我更胜一筹或高出一等,与上等者平齐,为过慢;认为与上等者相比我更胜一筹,为慢上慢;认为有我,视近取五蕴为我我所,为我慢;本来没有获得上面功德而认为已获得,为增上慢;认为与尤为超胜者相比,我稍微逊色,但我还是很不错,为卑慢;将非功德的过患执为功德而傲慢,为邪慢。

为了消除这些慢,要对认为是我的根源自己的这些蕴,分析为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所有大种归根到极微之间,分析心识苦乐、善不善等种种直至时际刹那分之间,并对其义加以串习。具体而言,这个身体是具有三十六种不净物的种种结构,它终究也是极微的自性,如同青稞、大米等混合堆一般,以心分析,如是五蕴分成部分,它也是刹那生灭的自性,分别抉择串习,结果破除整体、唯一、恒常之想愚昧自性的对境,进而消除我慢,如此一来,以其为根本的一切慢都将消除,也会现见无我之义。

如果分别妄念较重,则随念呼气、吸气而串修,将成就住心。如此而修:1.计数:只是无误地计数呼气、吸气十数等,心专注于此;2.随行:心随着气体来去,气息从鼻尖到脚掌之间;3.安住:如宝珠绳一样,延伸存在,心安住于此;4.观察:正当呼气、吸气时,观察、通达这是八尘及依于它的心是五蕴自性;呼气、吸气对应暖位等善法;5.转变:转变所缘,心专注于此;6.普净:这些呼气、吸气对应见道、修道、无学道而作意,称为普皆清净。以如此六相的方式心专于气息,能灭尽分别妄念。

所有这一切与道谛相联,中间插述内容宣说了各种法的差别。

诸佛为了抉择所知之自性而宣说了世俗与胜义二谛。其中,世俗谛:如何显现的法之基——有为法及无为法所摄的蕴、界、处,波罗蜜多及菩提分法等道法及十力等果法。总之,从一切所知之现相无欺的侧面安立尽所有广大之法。胜义谛:基道果的那些法安住于自性无所成立的空性中,即从实相的侧面安立,如所有甚深之法。证悟这二者在真实义中双运平等,是一切所证中最为殊胜究竟之义。再者,《无尽慧经》中宣说了世俗谛、胜义谛与法相谛三种,虽然第一谛分成两个,但究竟各自法相不成立,是双运大平等唯一谛,它是究竟胜义谛法界。

四谛品终

第一 蕴

第二 界

第三 处

第四 缘起

第五 处非处

第六 根

第七 时

第八 四谛

第九 乘

第十 有为无为

附一 四法印

附二 四无碍解

注:附一(四法印)、附二(四无障解),虽然不属于《智者入门论》的十处,但也是麦彭仁波切所著,收录于《智者入门论》的藏文原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