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乘

乘数虽无量,略摄说五乘,

人天梵天乘,声缘菩萨乘,

前二增上生,后三定胜乘,

声缘是小乘,菩萨乃大乘。

所谓的乘,是指乘着它能安置于自果,尽管主要说为道,但也宣说了依此所载的道乘、载至于此的果乘两种差别。

乘的分类,人天乘、梵天乘是善趣二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是菩提解脱三乘,共有五乘。

其中的人天乘是依靠诚信因果的正见而奉行十善,能转生到人间、天界并得到快乐。梵天乘,是依靠禅定而修行四无量,由此转生到梵天界等,能成就色界、无色界上界之果。这些是仅仅能成就暂时增上生的所依,而并不是永久解脱之处,因此只是世间者及出世间道的所依。

出世间乘宣说了声闻乘、独觉乘及菩萨乘三乘。前两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

预流亦来不,罗汉声闻果,

彼分向果等,成二十僧伽。

法类世俗智,他心苦集灭,

道尽无生智,是名为十智。

声闻乘的行人,通过在别人面前听闻轮回的过患与涅槃的功德而对轮回心生厌离,不喜利他,而精进于独自决定获得一人寂灭的果位,因此种姓与信解狭隘。其道称为他们的乘,也就是说,基础是守持戒律,行闻思修的智慧,安住于少欲、知足、不贪圣者种姓,由此身体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而修道。具体而言,如果起初贪心较重,则修不净观;分别妄念较重,则心专注于呼气、吸气。如果以修炼行为的观想作为前提而成就了寂止,那么再修行四念住,身体等的这些有实法,无有人我的本体,一切法以人我而空,作意无常、苦相,逐步向上生起四正断等,经行资粮道与加行道。其后,在见道中现量见到人无我为主的四谛之义,次第断除修道九地的一切烦恼,从而断除结生于三界的一切烦恼,达到永久性消除轮回。总之,五道凭借修行自道的三十七道品,暂时证得预流等三果,最终现前阿罗汉果位。在这些有学、无学道中获得十智,即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灭智、尽智、无生智。其中法智,是了知欲界的苦集;类智了知上界的这两种;了知有漏等不是其余九种的一切是世俗智;他心智是了知他相续;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分别了知苦谛等四谛;尽智、无生智如前所说。依靠这些智也会产生其余殊胜的功德。佛陀所具有的这十智更为超胜。

无师依独自,见缘起还灭,

悟四谛无我,证一半独觉。

独觉乘,由以往修习力而成为最后有者,不观待别人开示轮涅的功过,本身就对轮回心生厌离,前往尸林等处,诸如看到死人的骷髅,想到这是所谓的老死,它的因是生,诸如此类,自己通达顺逆缘起后证悟四谛法性,证悟人无我及法中所取色皆无自性,依靠圆满一个半无我的智慧与禅定而断除结生三界,不喜愦闹,悄无声音,以身说法,展示种种神变,现前缘觉阿罗汉果。

所缘修行大,智勤巧方便,

成就事业大,具七大大乘。

以修所缘成,三无上亦胜。

心断证三大,所为依所缘,

披甲入资大,与三大等性。

无勤利众生,离边遍得智,

续际无间道,具八定生果。

大乘道略说,八十无尽法。

欲意行增意,六度四无量,

五通四摄事,四无碍解依,

二资卅七品,止观总持辩,

四法印一道,巧方便八十。

施戒忍精进,定慧为六度,

方便力愿智,增之许为十。

慈悲喜与舍,是为四无量。

天眼天耳通,他心宿命通,

神境为五通,增漏尽六通。

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事。

义法词辩才,是四无碍解。

不依人依法,不依句依义,

依了不依非,不依识依智。

依此不唐捐,教证法证密。

福慧二资粮,双运道圆利。

大乘道:凭借大乘种姓的力量意乐、信解广大的行者,为一切众生而发无上圆满菩提心,欲求在无数劫中行持如海圆满、成熟、清净,所实修的道乘是圆满证悟二无我的甚深、趋入地道波罗蜜多等无量行境的广大,通过修行如此甚深的智慧、广大的善巧方便双运,从而不分别有寂为过功,了知平等性,定生不住之涅槃果。因此,大乘行者会趋入如此最殊胜之道。

大乘与小乘相比,以所缘大等七大超胜,所缘大,缘于能诠菩萨无量法藏、所诠甚深广大所有意义而通达;修行大,能成办自他一切众生的二利;智慧大,由圆满二无我,获得空性大悲双融的离戏各别自证;精进大,在三大阿僧祇劫等行持圆满、成熟、清净;善巧方便大,依靠修学不住有寂之道而不舍众生,并能圆满自己的修行法。这五种,是从依此所行的道乘角度而言的。成就大,能成就十力等佛陀的无量法;佛事业大,乃至轮回存在间,利乐一切众生的事业无有间断。这两种是从行至于此的果乘角度而言的。

大乘以三种无上超胜小乘,修行无上,十波罗蜜多广大、不间断、长久为利一切有情而修行,于无余涅槃也不穷尽而修行。也就是通过善巧方便而无有艰辛,依靠三摩地而富有自在,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普皆清净,以三慧反复作意,通过止观而无倒修行,离二边而行持,逐步跨越十地而修行。所缘无上,是指缘于大乘教义中如实宣说的地、波罗蜜多等一切广大安立及甚深真如的法界,修行这两者双运道而以地、道越来越超胜的方式作为所缘。成就无上,指种姓的顺缘齐全而得以苏醒大乘种姓,从此开始次第成就五道的一切功德,最终获得佛陀的殊胜菩提,直至成就示现菩提的事业不间断之间,想要详细了解,当从《辨中边论》中得知。

再有,以三种差别而超胜。所为之差别:堪为有情之大部类之最的大心,即是无缘大悲本性、佛陀的无分别本智;永断二障及习气的大断;现量无碍照见如所有、尽所有一切法的大证,为了获得这三大,而修行大乘道,因此从所为的角度超胜。修道之差别:通过无量所缘、无量铠甲、无量趋入、无量资粮的途径修行甚深广大双运道。最终定生果之差别:以大智慧证悟有寂等性,以大悲心永恒行持众生的无边利益,也是无勤任运而行,这三者是大心的特点。超离常边断边,获得三乘的一切断证类别,这是大断的特点。现量洞悉一切所知相,是大证。如是现前三大所为之本性的无学果佛地,依靠道之有境相续末际金刚喻定必能获得,详细内容,当从《现观庄严论》中体悟。在此是以窍诀摄集大乘的要点。

大乘道:甚深广大的本性,犹如虚空大海般难以测度。然而如果略摄它的实修法,则归集于八十无尽法理中。所以,此处宣说其内容。大乘道初始,为了一切众生而萌生想获得佛果的发心,成为产生大乘道一切功德的所依,故称欲求如地之发心;这种发心越来越善妙,越来越增上,想利益悲心的对境——有情,想获得具有三大所为本性的佛果,发愿修行其因大乘道,不舍的意乐无有改变,称为意乐如金之发心;依靠它的力量,无有松懈实修一切波罗蜜多,称为加行,它如上弦月般与日俱增;进一步增上,肩负他利而更加学道,称为增上意乐,自己所作,如同柴上之火自然而行,能毁灭违品,称为如火之发心。以上这四者,是在三种资粮道及加行道即信解行地具有。具足这种方式所行的大乘一切道如若归纳,则归集在六波罗蜜多、四无量、五通、四摄事、四无碍解、四依、二资粮、三十七道品、止观、总持辩才、四法印、唯一行道、善巧方便,归集在这七十六义中,再加上前面的欲乐、意乐、加行、增上意乐四种,如此这八十无尽法,每一个也分为意乐无尽、加行无尽、果无尽、功德无尽,也就是摄集一切大乘道的总纲。

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

布施:不贪著自己所拥有的事物而施舍他众,即是布施,它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类。第一财施,给予资具等为布施;施舍子女等为大布施;舍施自己的身命称为极大施,诸如此类内部有许多分类。

持戒:如理行止取舍之处而不违越,即是持戒,它包括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三种等分类。

安忍:无论如何心不烦乱,承受忍耐难行,即是安忍,它包括耐怨害忍、为法苦行等的安受苦忍、不畏深法的谛察法忍三种等分类。

精进:喜乐善妙之处而勤奋趋入,即是精进,它包括心不怯懦的擐甲精进或恭敬加行精进、加行不满精进或恒常加行精进、对利益众生及圆满佛法不厌足精进三种等分类。

禅定:一心专注安住于所缘,即是静虑,它包括三种:世间四禅、四无色定的凡夫行静虑;依于四禅、四无色定的无漏等持,即是义辨别静虑;首楞严等持、金刚喻定、如幻等持等菩萨的无量等持门,称为如来欢喜静虑。

智慧:辨别法,即是智慧,它包括闻慧思慧修慧三种,入定无漏出世间智慧、后得清净世间智慧、饶益有情智慧三种。再者,也有世间慧、出世间慧两种,知胜义甚深慧、知世俗广大慧等分类。

布施等六度,布施者、布施对境、所施三轮有缘,是世间波罗蜜多,以不缘三轮而摄持,则成为出世间波罗蜜多,而且,所有大乘道就归集于这六波罗蜜多中。每一波罗蜜多,断除各自违品悭吝等,以助伴无分别智慧摄持,依靠其方便圆满对境一切有情的意愿,由此能成熟有情,以这四种特点而成为大乘道。有关它们的详细安立当从其他经论中得知。

与发心相应的这些波罗蜜多,从布施到智慧之间依次,受用无尽如宝藏;增上生决定胜的功德,如宝源;内心永不烦乱,如大海;摧毁对方、不为其害,如金刚;如如不动,如须弥山王;遣除烦恼疾病,如药王。

此外,由智慧差别中分出方便、力、愿、智四种,由此成为十波罗蜜多。方便度,如下文讲善巧方便中所说。力度:所有波罗蜜多不能被各自违品所害而强有力。愿度:十大愿等以欲乐愿成就利益。智度:无误证悟如所有尽所有义而辨别能诠佛典的了义不了义等,也能讲说,证悟所诠法界中境与有境无二之义。总之,辨别智慧超越心所摄,转依为不可思议的智慧,依照《无尽慧经》中所说“心识即无常,本智乃常有”等来理解。

四无量:慈无量具足希望众生拥有快乐的行相;悲无量具足希望众生离苦的行相;喜无量具足希望不离安乐的行相;舍无量,对一切有情无有亲疏、无有贪嗔,或者也有说前三者是希望众生暂时安乐,舍无量是希望一切众生远离贪嗔,获得永久解脱之乐的利益意乐。在慈无量等时,有缘众生、缘于法、无缘三种类别。要知道其中大乘的一切道是以无缘作为差别。慈无量等这些,由于缘于对境无量有情,因此功德利益无量,依靠静虑心而修这四无量,能获得梵天世界的乐果,并且大梵天也是恒常安住于四无量中,为此称为四梵住。这四种依次作为嗔心、损害、不喜、贪嗔的对治。依靠这样的慈心无有憎恨、敌对等,依靠四种静虑等持,周遍、扩增至十方一切世间界而修。菩萨的四无量以无缘智慧摄持、成熟有情等而超胜。具足这四无量的发心,犹如亲友或挚友一般能饶益有情。

五通

1.天眼通:是依靠修禅定力所生静虑地所摄的清净眼根而能了知远近距离的一切粗细色法及一切众生死殁、投生何处。

2.天耳通:如前一样依靠上地所摄的耳根了知远近距离的声音及一切语言。

3.他心通:依靠禅定而如实知晓他众的心。

4.宿命通:依靠禅定心了知自他以前生生世世曾生于何处感受苦乐。

5.神境通:依靠禅定心,由多成一、由一转多、放出光芒、燃火出水等显示种种所为。

以上这五通虽然依赖四禅任意一者都有成就的情况,但是菩萨依靠极其清净的第四静虑而由作意各自处成就,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超胜一切世间人及声闻、独觉。由于通过这些神通获得了利益众生等无碍的威德力,所以与此等相应的发心,称为如摩尼珠。

在此五通上再加漏尽通,就成为六通。

四摄事

1.布施:对一切有情施舍财物等,为令趋入正法而摄受。

2.爱语:对一切有情言说合意的言语,吸引他心并宣说波罗蜜多之法。

3.利行: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身体力行那些事,数数不退而实行。

4.同事:自己也随同对方而行持波罗蜜多。凭借这些方法能摄集、成熟众生,与此相应的发心,称为如日,就像太阳能成熟庄稼一样。

四无碍解

1.义无碍解:能分别无误真实了悟佛典的所诠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是此是彼”的意义。

2.法无碍解:能如实通达能诠三乘的所有妙法。

这两者是所说之义。

3.词无碍解:法与意义相联,也能以天、龙、人等种种语言无碍传讲。

4.辩无碍解:能随着相应所化众生希求详略、深广等的意愿讲解的辩才无尽无碍。

这两者是能说。

与这四者相应的发心,即宣说正法打动所化的心,如乾达婆歌声。

四依

1.不依句而依义:不应单单着重能诠的词句而要分析所表明的意义。

2.不依识而依智:不应着重于具所取能取的心识行境而要依赖于无所取能取的智慧行境。

3.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不应着重于小乘等在所化前所说的不了义而要趋入、依止了义。

4.不依人而依法:不应依于仅仅说法者补特伽罗的好坏,而要依止他所说的法。

这四依有种种解释的意义,详细内容当从经中了知。

任何菩萨具足这四法,犹如石中滤金一般,依靠大乘通达甚深所证后能自在驾驭大乘法的缘故,具足此者,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二资粮

1.福德资粮:五波罗蜜多或六波罗蜜多所摄的一切福德善事。

2.智慧资粮:修行能摄持福德善事,三轮无缘的智慧。

这两种资粮是大乘道果的一切功德之因,所以与此相应的发心称为如库。

身受心与法,是为四念住,

此四本体慧,能见真实义。

为令善生增,不善寂不生,

是为四正断,能令发精进。

欲勤心与观,是为四神足,

此四本体定,敬勤住观智。

信勤及正念,定慧五根力。

正念及择法,勤喜与轻安,

等持及等舍,是为七觉支。

正见正分别,正语业际命,

正勤正念定,名为八圣道。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因为它们的所缘是身体等,烦恼习气之主因是身体,爱之根源是受,缘我之根源是心,执著清净等之根源是对诸法不知愚昧,所以宣说了四种。如理缘于它们能趋入四谛。四念住的本体是与正念相应的智慧。助伴是与它们相应的心心所,以下助伴也当如此理解。如何修行呢?内在的身体是有色内处自相续所摄,外在的身体是有色外处所摄,外内二者的身体是与内处相联的外有色处根的对境,以及他相续的内处,总之属于色蕴的一切就是此处身念住的所缘境。如何以身随观身?一切声闻观苦谛四相之理,菩萨观名言如幻、胜义远离诸边的离戏,于其境界中不散乱而串习。如此也可了知缘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修行之果:断除颠倒而见谛实义。

四正断:未生不善法令不生、已生令断除、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不退失。这四者的所缘违品分别是不善、对治善法、二者已生与未生,本体是精进,助伴如前。如何修行呢?通过生起希求心后以精进等令其越来越增长。果:断除违品,增长对治。

四神足:欲定断行具神足、勤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观定断行具神足。这些的所缘是修行等持之所为,本体是等持。欲定断行具神足,是希求心安住于所缘的恭敬加行,依靠它能达到心一缘专注。勤定断行具神足,是其相续加行,依靠它获得心一缘专注。心定断行具神足,是依靠以前串习而真正使心一缘专注。观定断行具神足,指成就等持的智慧分,以往凭借他者宣说成就等持的教言,依靠辨别法而获得一缘心,即使在等持时,也以与之相应的智慧了知断除等持的过失而如理成就功德。依靠这四因而使心一缘专注,即是等持。它们依靠八断行而越来越向上串习。果:依靠等持的威力自在现前所欲求之法的一切意义。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它们的所缘是四圣谛。本体是信等五种。助伴是与它们相应的心与心所。修法:依次以诚信谛实,以欢喜精进、不忘失安住,心一缘专注、辨别的方式修行。果:成就迅速证悟谛实的暖相等。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根、慧力。差别:以各自的违品不能害。所缘等如前。

七觉支:正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些的所缘是真实圣谛。本体是七觉支,助伴如前所说。这七者中,正念觉支是安住支,以往再三串习的正念而生起现量见到谛实义,依此,以前没有了知,没有胜过的能胜过,故如轮宝。择法觉支是自性支,见到谛实义的智慧本体,摧毁一切相状,犹如大象宝斩断违品。精进觉支是出离支,决定生起或运用自己所证悟的神通,犹如骏马宝一般能达到所欲的目的。喜觉支是利益支,增上现见谛实义之法光的欢喜周遍身心,犹如摩尼宝光周遍一般。轻安觉支等三者是无惑支,轻安是无烦恼的安住,以身心轻安的安乐而堪能,即成为无惑之心的依处,如同玉女宝赐予接触的安乐一般;定觉支是无惑基支,令不生烦恼,心一缘安住,由此出生圆满所思之义,犹如施主宝中出现所欲财物一般;舍觉支是无烦恼的本体,远离贪嗔等的自性,何时欲求就能安住圣者之处,因此犹如将军宝能使军队行住退回一般。如同转轮王般的菩萨,拥有如同七轮宝般的七觉支财富。修行七觉支:一一离苦,于集离贪,安住于灭,修行圣道,实际通过证悟并安住四谛的法性而越来越向上修行。果:能断除见断。

八圣道: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圣道。这些的所缘是四谛的真实性。本体是此八者,正见,是能了知如实确定法性真谛的能知支。正分别是能解支,依靠自己所证悟而为他人宣说的言语,以驱使的正分别能令他理解。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是令他者诚信支,依靠正确的语言为他众说法,能使他们诚信圣道正见,以正业使他们得以断除杀生等一切不善业,别人便会坚信一切业际清净的补特伽罗戒律清净,断除一切邪命,而依靠正命使人诚信正当的维生。剩余三者是净障支,正勤,是净化烦恼障的分支,正念是净化随烦恼障的分支,正定是净化成为获得自在等殊胜功德之障的分支。八圣道,如果归纳,则摄于三学的自性中,正见、正分别二者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是戒学、正念、正定、正勤是定学。助伴如前所说。修行如七觉支时所讲。果:确定等作用如前。三十七道品与五道对应的方式,依照四谛品所说。

大小乘三十七道品的修法差别:小乘在修行念住时,主要所缘是缘于自相续的身体等,菩萨则缘于内外二身等,因此超胜。作意方式:小乘唯一分别作意无常、苦、无我等,菩萨们在后得名言中,也能如是了知,以不耽著如幻的方式趋入,于胜义中,远离常无常、苦不苦、我无我、空不空等三十二种增益,以无分别智慧入定于法性,比小乘证悟境界更高超,由此能断除所取能取所摄的一切分别,例如,能取包括实有与假有,所取分为取舍、染污清净,连同它们的差别分类,见修所断的分别,如《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实有执著对圣者菩萨来说,在后得也不存在,只是有单单的假有能取的取舍分别,然而在入定,单单的假有能取与取舍分别也予以遣除,清净地,入定后得无分别智慧完全成熟,因此无有分别。应当通晓,如果获得了无有取舍分别的无分别智慧,那么圆满、成熟、清净之义丝毫不虚,是无勤任运获得的要义。获得:声闻、缘觉承许获得远离身等有漏下劣法的解脱,如是得果。菩萨并不为了离不离身体等二者,与法性等性随同而修行,获得不住有寂的涅槃果,因此超胜。如是以三种差别修行念住超胜,道越来越清净,由此可知大乘超胜,现证道越来越增上的阶段,是通过后面的菩提分法来说明。

这三十七道品,相当于通衢大道,是一切圣者所行之处,与此相应的发心,犹如大路。

断五过八行,依因生寂止。

懈怠忘教言,沉掉不行行,

五过能除彼,信欲勤轻安,

正念知思维,等舍为八行。

住相续数住,近住调寂静,

最寂一境定,住心九方便。

闻思正念知,勤串习六力。

励力有无间,无勤四作意。

身心得轻安,获止断散乱,

本性外内相,粗劣六散动。

止观

寂止:依靠断除五过的八行之因所生。五过是指,以懈怠、忘失修行等持的教言两者遮障等持的加行,向内昏沉、向外散射掉举这两者遮障等持的正行,如果出现沉掉,则不行彼之对治,如果依靠对治而寂灭,还以两种过分行遮障增上殊胜等持。能断除这五者的八行:精进之源是希求,希求之因是信心,安住于希求精进,精进之果轻安,依靠如是信心、希求、精勤、轻安能断除懈怠。不忘失所缘而忆念,能断除忘失教言,以正知了知出现沉掉以后,依靠思维现行这两者的对治,因此凭借这两者断除不行对治的过失,依靠等舍止息沉掉时,断除行对治而趋入本位。

如何修行寂止?住心的九种方便:心专注所缘,为安住;护持其相续,为相续住;如果忘失而散乱,则再度安住所缘,为数数住;如是安住越来越增上,心内收于所缘,愈来愈强大,为近住;其后思维等持的功德以欢喜心处于等持中,为调伏;之后观散乱为过患,寂灭不喜三摩地心,为寂静;能止息散乱之因的随烦恼贪心、昏睡、不悦等、嗔恨,为最极寂静;依靠现行,得以安住,是为专注一境;尔后无需以勤作现行,自然得以安住所缘,为等持。

以六力修成九种住心方便。六力:听闻力、思维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

凭借听闻教言之力成就安住;以思维力成就相续住;以正念力成就数数住与近住,如果散乱,则收摄,以串习而不散乱;以正知力成就调伏、寂静、最极寂静,由此于正知中,了知欢喜、分别、随烦恼所致散射的过患而不予散射;以精进力成就最极寂静与专注一境,因为断除了出现的细微分别与随烦恼,而不再接受;连续生起沉掉不能障碍的等持之最后住心依靠串习力获得。这些由四种作意位所摄,前两种住心方便时,为励力运转作意;此后五住心,以沉掉间断后不能长久持续护持,是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住心,如果不舍功用,则沉掉不能中断,能长久护持入座相续,为无间缺运转作意;无勤相续趋入九种住心方便,称为无功用运转作意。获得九种住心,称为欲心一境,由串习其境界,使身心自在堪能,生起具安乐的轻安。轻安也是初始粗大,次第穷尽其力,如同阴影般极薄的轻安随同不动等持正行产生,称为寂止,随后通过粗相寂相作意,成就一禅正行的等持等世间禅定、无色定。依靠寂止、禅定、无色定的等持而成就真实相之出世间道。

寂止的违品——六种散动:自性散动,外观五根识,生起与之相应的有分别意识,由此从等持中起定。意识散射于其他外境,为外动;享受等持味以及昏沉、掉举,为内散动;对等持诚信而执著相,为相散动;断除彼等的意识成就一缘安住的等持,又以我执而执著胜过他者,为粗重散动;与作意小乘相混杂,为劣心散动。应当成就断除以上六种散动的大乘不散寂止。

依善断胜止,于如所尽所,

成就辨极辨,思择胜观慧。

胜观:依靠寂止辨别法的智慧,而对如所有尽所有的意义以辨别总相、自相、本体、差别的途径现见无误真义。具足止观的发心如乘,依此能达到所追求的目的。

不忘陀罗尼,忍门名义咒,

名四陀罗尼。陀罗尼异名,

异熟闻定生,异生七净地,

彼为小中大。复说八总持:

妙音及清净,无尽珍宝箧,

回旋无边际,海印莲花严,

无贪等持定,佛加持共八。

无畏之辩才,如所尽所处,

速明利深广,辩才无间断,

念慧悟因生。总持伴辩胜,

持法具觉心,且能得安忍。

陀罗尼与辩才,其中不忘陀罗尼,是相应正念与智慧而不忘受持句义,获得陀罗尼之因,称为得忍门陀罗尼。依靠阿等文字缘于名言中讲说意义、胜义无说的二谛等性而获得无生义忍,从中得到不忘陀罗尼。

陀罗尼的本体:是句陀罗尼与义陀罗尼两者,凡所听闻经藏等佛典的词句,只言片语也永不忘却,所表明的意义,无失而永不忘却。

借助获得陀罗尼之果或作用而得到咒陀罗尼,如果依靠获得陀罗尼而加持咒语,那么他的咒语能起到如其加持的所欲作用。彼等陀罗尼,有福德异熟、听闻串习、等持所生三种,依次称为小陀罗尼、中陀罗尼、大陀罗尼。再者,异生相续的陀罗尼为小陀罗尼;不清净七地的陀罗尼为中陀罗尼;清净地者相续的陀罗尼是大陀罗尼。陀罗尼有更多的异名,诸如《陀罗尼王请问经》中宣说了八种等。何为八种陀罗尼

1.妙音清净陀罗尼:证悟万法无生无诠,以一个阿字便能在累劫中不间断宣说种种法理意义及文字,然而也不舍弃阿字的音声,连续不断说法,安住此陀罗尼,三门、六度等清净的功德不可思议。

2.无尽宝箧陀罗尼:诸如宣说色无常的一个意义,尽劫际也不穷尽。

3.回旋无边陀罗尼:了知常断是边,回旋是缘起而断除边,如是取舍是边、不取不舍是回旋等边,随着边与回旋获得远离一切边也不缘中间的陀罗尼而说法不尽。

4.大海手印陀罗尼:如依大地的尽所有事物以大海之印持容纳其中一般,获得十方的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也是以阿、绕、巴、匝、那等文字手印印持门陀罗尼的菩萨三门如印一般而不增不减为一切众生宣说佛陀之法。

5.莲花庄严陀罗尼:获得此陀罗尼的菩萨在眷属中安坐于所出现的种种莲花上入定,虽然一语不发,但降下莲花雨,其毛孔所出光芒中现出种种莲花,能在十方刹土中宣说深广之法。

6.无贪等至陀罗尼:菩萨宣说法门,从一至恒河沙数刹土之间讲说,无有贪著而宣说尽一切佛土尘数的法门,以一而说。虽具足意义释词而宣讲,但也对其无有贪著,连续不断讲说。

7.无碍解决定或无疑陀罗尼:宣说四无碍解无尽,如果尽四方的所有众生,分别请问四无碍解,那位菩萨能以他们不同的语言在同一时间使他们都理解一切意义。

8.佛陀加持陀罗尼:某菩萨在眷属中,安坐在大法座上,相好庄严金色的佛陀右手放在他头顶,即刻,那位菩萨便具足佛陀庄严之身语意及正念,他依众眷属的意乐而说法,从一日至百千年尽所欲求时间中说法,也依靠佛陀加持摄受的缘故说法不尽,身心不倦,能相应一切有情的意乐而说法。诸如此类,陀罗尼的许多异名当从经中得知。

无畏辩才:由无余无碍理解句义之处的智慧威力对深广之处无碍的辩才,对于一切所知,只要去了解,不延迟很快便了知,为迅速辩才;无有混杂错乱之垢,是明了辩才;证悟无穷无尽种种相的意义,是广大辩才;轻易了达细微难测的意义,是锐利辩才;趋入殊胜寂灭离戏的意义,是甚深辩才;讲说多少也无穷尽,是不断辩才。以此为例,经中宣说了种种差别。

此外,不忘之正念、择法之智慧、证妙法义这三者是辩才之因,此三因中,正念主要获得陀罗尼,智慧的作用主要生起两种辩才,由此能受持正法,使三宝种姓不间断,获得无生法忍。

与总持、辩才相应的发心,如泉水,依靠陀罗尼无尽,依靠辩才涌出而说法利益一切众生。

诸行皆无常,有漏悉痛苦,

诸法空无我,涅槃为寂灭,

此乃四法印。

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空性无我;涅槃寂灭。

一切妙法主要所诠义都包括在这四法印中,经中说如果讲这四者,就等于宣讲了八万四千法蕴。与四法印相应的发心,如雅声,能满足所化众生心愿。唯一行道:无论从何处趋入,归根到底就是趋入此的津梁,诸如共同解脱道中无我;如果按大乘而言,是趋入等性或究竟寂灭大法身的金刚喻定。如果结合入道者而言,所谓一行,即心想唯独依靠我来成熟一切有情等,无边的圆满、成熟、清净,一切不依赖他而独自行持的意义。与此相应的发心,如同大河之流归入大海般最终趋向大菩提。

趋入平等性,一行道一行,

圆熟炼通速,三宝种不断,

方便智双融,道伴巧方便,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二十二发心。

种姓信解法,发心行施等,

无过而趋入,成熟诸有情,

修行佛刹土,不住之涅槃,

大菩提说法。种姓如来藏,

身智无别界,本智无为法,

周遍无变迁。自性净法性,

入于客尘壳,地下宝藏等,

九喻诠表知。嗔法及我见,

畏轮回舍众,是种姓四垢。

能断彼等者,信解法胜慧,

等持慈悲四。性随增种姓,

苏醒信解法,彼从外摄持,

善得方便智,双融般若教,

当具内摄持。发心行施等,

彼即趋入地,有寂平等性,

净土巧方便,圆满成熟净,

后得大菩提,事业不间断。

大乘之五道,四念住断足,

行三资粮道,根力加行道,

具七觉支得,见道极喜地,

离五畏功德,亦得十二百。

具足八圣道,修道九地序,

无垢发光焰,难胜现前远,

不动及善慧,法云十学地。

渐断二障已,勤治一切地。

如所尽所智,上增十地际,

平等现诸法,金刚喻定中,

无学十一地,尽得普光地,

真如一切法,转依得竟德。

善巧方便

依靠成为主要殊胜智慧的力量不费艰辛而轻易成办一切大利难事等稀有的方法,比如,发放一次小布施也以意乐发心,以成办利乐一切有情之因而布施的意乐来摄持,依靠恭敬加行、欢喜加行等能满足对方的心愿;以助伴无分别智慧摄持,诸如通过随喜与回向印持而增长无量,能圆满波罗蜜多。再者,通过顶礼十方的佛陀、忏悔罪业等七支供不费艰辛能圆满广大资粮。极其漫长方可证悟,依靠善巧方便也能轻易证悟,迅速现前神通。了知时非时、方便非方便等,以种种方便调化所化众生,有些降伏,有些摄受,有些以烦恼行为调伏,如是通过说法、嬉戏等各种方便成熟有情,为了使三宝种姓不断,超越四魔及声闻缘、觉地,证悟三解脱门而于一切法不住任何边,虽了知真实际而在非时不现前,对任何照了境,也以了知时非时而趋入,如所愿力而出生,对任何法也不贪著,彻知无量善巧方便对境,驾驭一切烦恼转为菩提支,万法呈现为清净的法性等有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与此善巧方便相应的发心如大云,能成熟善法的庄稼,如同云虽无分别,却从天王统辖之处直至恶趣之间,分别显现种种庄严相。

以上八十无尽法中的前四种,在信解行地。六波罗蜜多依次,主要在六地具足。第七地,具足五种善巧方便,不舍有情的四无量心、自在驾驭所欲之广大果的五通、能成熟有情的四摄事、能令有情解脱的四无碍解、不唐捐的四依。如何不唐捐呢?前三者不唐捐教法,以依智而对证法不唐捐能够驾驭。这七种是在清净增上意乐阶段。第八地,具足力波罗蜜多,近依二资粮,出离的三十七道品,此二者之所依寂止与胜观。第九地,依靠自在大愿,于一切世间界,相应所化的缘分,凭借四无碍解讲法,讲解之因是总持、辩才,讲解的本体是四法印。在清净三地,无有我执,无有不同相续执著的缘故,趋入唯一行道平等性,由此也可称为一行。十地具足六通,获得智度,善巧于十方世界示现十二相等的方便,如是三清净地对应异熟位。断除一切障碍的佛地,完全究竟一切道,是究竟异熟。要知道,从主要角度而言的这一切道都具足所有实修分。

如是略摄实修菩萨道的方法,诚如怙主弥勒宣说摄集大乘义的“种姓信解法,如是发起心,修行布施等,趋入无过失,成熟诸有情,修行诸刹土,不住趣涅槃,大菩提说法”。其中的前四者主要是信解行地所摄。“趋入无过失”在一地位。随之的后三者在所有修道位。最后两者是佛地所摄果。也就是说,具足大乘的种姓,就能趋入大乘。

什么是“种姓”呢?自性住种姓,是指如来藏,其本体是本来身智无别的法界觉空双运自然本智无为法。自性清净,随行诸法的真如犹如虚空般无有迁变。在其本性中,众生的蕴界根虽然有生有灭,但它无有生灭,由证悟它的自性中出生三宝。无漏界,于一切有情无有差别以心的法性方式存在着,依靠地下宝藏等比喻予以说明。然而,因佛性的四种垢染所遮障而没有觉醒佛性,虽然具足佛性,却没有明显起作用,尽管自性清净,但也由客尘遮障着,因此平凡者不可思议。假设佛性的垢染减轻,那么就能发挥希求舍弃轮回、修成涅槃的佛性作用。佛性的四种垢染,是指嗔恨大乘法、我见、畏惧轮回苦、不观待众生利。能清净四种垢染的因是信解大乘法、殊胜的智慧、等持及慈悲四者。如果具足这四者,则凭苏醒种姓的力量会获得真实行持大乘善法的随增性佛性,尤其是要信解大乘法。依靠信解而皈依大乘的依处三宝,依止外摄持如理宣说大乘的善知识,具足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殊胜方便,成为获得远离诸边的等性佛果近方便的微妙,凡成为远离果般若的边执有缘及大乘道之违品的对治正道,甚深、广大双运的完整教言,无误得受后如理作意,不离内摄持。

如此而行,意乐圆满发无上菩提心,趋入加行圆满,六度以信解、回向、随喜等善巧方便及无分别智慧波罗蜜多圆融而修行。如此以不缘对境、有境不行的方式实修般若,经行资粮道后,在四加行道中脱离轮回,现行的有相分别隐没,犹如以见到边界的森林及接近大海不见山等的比喻说明一样,借助那些加行圆满的威力,将趋入无有所断之过出世间第一道见道圣地。这般趋入后以四无量、四摄事、五通……直至善巧方便之间不同程度成熟有情,借助圆满二资粮的力量精佛土,圆融趋入深广诸道,以遍具殊胜之空性的力量,证悟不住涅槃有寂等性,从而圆满佛陀之法。总之,应当修学殊胜的圆满、成熟、清净。也就是说,在不清净七地,主要成熟众生,所以这三者是下品的,在三清净地,直接获得三身,出生有寂等性、刹土清净、善巧方便三种殊胜加行。具体而言,外观的五根识转依而显现净土,内观染污意转依而现前不住有寂之等性,依靠它的力量善巧方便不可限量,以种种化身游舞成熟有情,使三宝种姓不间断等也得以超胜。尔后获得无上殊胜菩提果法身,获得法身后,乃至虚空存在间,以色身于十方一切世界,示现大菩提十二相等的事业连续不断趋入有情界。

大乘的行道方式,以五道、十一地的方式经行,具体而言,以三十七道品经行五道,如前所述,超胜之理如前已讲解。在获得见道一地极喜地时,如实照见圆满二无我的法界,具足择法的智慧等七觉支,当时远离五畏,获得十二种百数功德等。随后,以修道次第断除九类修断,获得二地无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安住于此等地,即具足大乘八圣道。在十地位,以证悟二无我的智慧能次第断除二障。断除烦恼之理如前,因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人我执,所以现见人无我就能遣除它。所谓的所知障,对无误现见如所有、尽所有义成为阻碍之障。它是由什么因中产生的呢?由没有证悟诸法住于无二法界自性并执著种种二取所生。为此,怙主弥勒说三轮分别是所知障。三轮分别的根本是法我执,总之,由法我执所生的一切障碍都是所知障,由见到法无我空性能断除它。

如果有人想:依此尽管能断除遮障如所有的所知障,但又如何能断除遮障尽所有的所知障呢?

答:尽所有与如所有实际上无有异体,与诸法自性不相符合而执著的愚痴蒙蔽心,如果断除它,那么依靠无倒证悟万法的智慧可在无勤中证悟尽所有的一切意义,比如,如果眼翳清净了,则能明确认知尽所有的色法,解脱了等至之障,依靠禅定心也能知晓一切隐蔽事。如此获得一地的智慧,遣除没有证悟法界遍行的愚痴,从而在其后得时随行无勤通达一切法界所知,以获得殊胜的无痴智慧为例,十地断除十种愚痴,在《辨中边论》中有宣说。以此表明,在一切地,凭借断除所知障的力量对如所有、尽所有的意义无有愚昧,将越来越超胜。因此,断除各地所属的二障,紧接着在某地与某位,相应各自阶段而趋入所修圆满、成熟与清之义,为了成就可入上上地之行境而精进诸地的修治。最终,在二障连同种子习气完全清净的佛地,现量照见一切所知相,因为已获得了无障的究竟智慧。有关这些地的阶段,所断能断、波罗蜜多、获得、十二种百数功德为主的功德如何,如何修行无漏五蕴,转依与获得,那些地的释词等详细内容当从其他经论中了悟。也就是说,根据地不同层次,随入法性等性无分别智慧越来越超胜,不清净所取能取所染污时显现的一切相次第得以转依,所说众多转依的异名,归纳起来,就是共同器世界与身体一切显现获得转依,从而呈现清净刹土与清净身体,那时,它的有境五根识也必然获得转依,凭借转依,显现以所欲求财富庄严的清净刹土,并且得到不可思议的神通力。所依五根转依时,一一根也能趋入一切对境,获得根的十二种百数功德微妙自在。交媾之受转依时,处于无漏的安乐中,获得见到女人也不生烦恼的自在。虚空之想转依时,从虚空中出现所想的一切事,也能无碍行于空中及山岩等处,成就从虚空中显示种种色法。平庸之语、现为经藏等的声音转依时,法音无尽传授获得自在。有分别意转依时,恒常无碍解的智慧与一切事业无有阻碍获得微妙自在。染污意转依时,相应享用无漏五根之自在,无垢的无分别智慧获得微妙自在。所依阿赖耶识转依时,不住之涅槃佛地无垢处获得微妙自在。如此概括而言,在不清净时所显现现有所摄的一切法与法界无别而各自显现转依之际,尽其所有的转依相完全清净,拥有不可思议广大的自在,因此佛地,具足遍法界不可思议的无漏财富。如此诸位声闻的功德财富胜伏一切世间财富,缘觉的功德财富胜过声闻的功德财富,而缘觉的功德财富不及菩萨财富的一分。所有菩萨也比不上如来之财富的一分。因此说,诸佛完全转依的财富不可限量。在十地相续末际,依靠金刚喻定现前无学道,也就是先在有学道中互不混杂无误了知基道果所摄的名言诸法,证悟胜义中无自性,进而对二谛双运遍具殊胜之空性法界包含诸法之理,加以串习达到究竟的此时,顿然明了无杂圆满一切所知法,对无相一味的意义境与有境成为无异平等性,依靠那一刹那智慧摧毁二障种子及习气的解脱道,获得完全清净的究竟果无学道与第十一普光地,现前一切种智的佛果。

果位彼佛地,四身五智摄,

本性与法身,报身化身四。

二净无漏界,现基种姓性,

彼智分法身,廿一无漏德。

清净所化前,色身竟报身,

处身眷法时,具彼五决定。

法界大圆镜,等性妙观察,

成所作五智,佛智身难思。

菩提分无量,解脱及等至,

胜处与遍处,无染愿智通,

四无碍解净,十力十自在,

及与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与三无护念,不失净习气,

大悲一切智,无漏廿一法。

有色观为色,无色观为色,

净色之解脱,空无边等四,

灭定八解脱。内色想多少,

形色二胜处,内无色亦二,

青黄白红八。地水火风空,

青黄白红识,能遍于一切,

是为十遍处。四禅四无色,

灭定九等至。知处非处报,

界信解根定,道前世生死,

漏尽为十力。寿心及资具,

业生与信解,宏愿神境智,

法自在共十。身缘心与智,

一切相四净。说证断道障,

是为四无畏。无误无暴音,

无忘念不定,无想无不择,

无舍行摄六。欲正勤念慧,

解脱

之智见,解脱无有退,

是证所摄六。身语意三业,

随智转三行,过去今未来,

智入时摄三。如是三六类,

十八不共法。闻不闻法俱,

无贪嗔三念。身语意断过,

无覆三无护。

果位佛地以四身五智所摄。

四身

1.本性身:是本来自性清净法性之身。它是怎样的呢?诸法的实相现空双运、遍具殊胜之空性的无变法界。具体来说,从现分而言,无偏之身智的自性,从空分而言,与一无所成的法界无合无离,本来任运自成的法性,谁也没有造作的无为法,那也是不住有实无实二边的大无为法。这在基位,称为大乘道所证悟的微妙真如、胜义谛、法界。一切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说法也好没有说法也好,证悟也好没有证悟也好,诸法的法性无有前后的差别,就是安住于真如中,这是万法的法尔,因此一切有情之心的法性也仅此而已。具有它,才能证悟、道用、最终得果,为此称为自性住佛性——如来藏。与法界本体无别,是故也称为自然本智,这是诸法的实相体性之基,三宝之源,成立究竟一乘之所依,唯一法性等性。虽然实相法性自性清净,但众生由自现的障碍所遮蔽而没有现前。善巧方便的如来依靠种种法门次第净化所化众生的心,而开示能了知并现前究竟法界的自性,无畏、恒常的胜乘道,当依此远离一切客尘时,就是具二清净的离果本性身,现前成为无漏的诸法之基净乐常我究竟如金刚之身,智慧身,如虚空般之等性身就是佛陀的究竟身。

2.一切种相智慧身的智分,称为智慧法身。

3.于清净所化前显现色身,具五决定的是受用圆满身。

4.于不清净所化前显现的色身,是化身。也就是说,佛陀唯一是智慧身,因此要知晓佛地一切由五智所摄。

是哪五智呢?

1.阿赖耶转依的法界性智:与法界无二的智慧周遍、随行一切所知,犹如虚空,是本性身与法身的究竟设施处。

2.阿赖耶识转依的大圆镜智:恒常于法性中不动摇,无有我与我所,不偏对境,恒时安住,如镜中映出影像般虽然对一切所知明而不昧,但无有境与有境的分别,是后三种智慧与佛智之源,是报身佛的究竟设施处。

3.染污意转依的平等性智:趋入不住有寂的等性,以无缘的大慈大悲随着各自胜解于一切有情前显示佛身。

4.意识转依妙观察智:恒常对一切所知无有质碍,犹如等持总持的宝藏一般,于众眷属坛城中显示一切大法财,遣除怀疑,降大法雨。

5.五根识转依成所作智:于一切世界,以种种无量身语意等的幻化成办一切有情之利。

法身是具有二十一类无漏法的本性,何为二十一类无漏法

第一类,与菩提分相应的三十七法,关于这些内容前文中已经解说,于此需要理解的是菩提分究竟果完全转依的佛陀微妙智,而不是平凡的心与心所有实法。其余一切也当如此了知。

第二类,四无量的内容前面也已宣说,于此是究竟智慧所摄不可思议的四无量。

第三类,八解脱:有色观色解脱、无色观色解脱,是指于内在作者自己作有色、无色想后,观外界的一切色不净。净色解脱,是指以色不净而厌恶,从中解脱,信解清净并如此幻化。通过了知如是一切净不净是相互观待仅是心假立,便能从贪执色中解脱的道。空无边解脱等四者,指四无色定,即能解脱色界自地与下地的贪执。灭尽定解脱,有顶的心也超越,灭尽受、想的等持,依之能解脱三界之贪。以上八者中的前七种,世间者也能成就,而灭尽定是声闻阿罗汉所成就的。这一切依靠禅定而修行,就是为了解脱贪执而修。它们究竟果位之不可思议智慧本体,在佛地才有,下文中胜处等一切也如此了知。

第四类,次第安住九等至:四禅定、四无色定及灭尽定,为了解脱这些等至的障碍而修,在佛地得以究竟。

第五类,八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为形色四胜处,以内有色想观色少即观有情色,观色多即是器世界色。四显色胜处:即青黄赤白四胜处。这些依靠等持而修成,结果无论如何缘于形色与显色,都能如是显现而胜伏其他,自心不动。四种形色也有不净,四种显色为净。

第六类,十遍处:地、水、火、风、虚空五遍处,青黄白赤识五遍处,共十遍处。它也是依靠等持而成就遍处,结果缘于一切显现也如是呈现,所谓的遍处是所有的意思,周遍一切而显现。为此,要知道缘于地,则一切都显现为地等。这些解脱、遍处、胜处是为了修炼等持妙力才观修的,这一切都依靠禅定,是等持与智慧的本体,连同与之相应的一切,其余也当如此了解。

这些称为幻化纯熟道,以此等为例,对佛地安立了与世间者、声闻有学无学、菩萨共同之法,只是以行相类似才如此安立的,但在佛地是不共的体性。

第七类,无染:此处是指防护使对方心相续缘于自己不生烦恼,也就是说,声闻阿罗汉去村落等时,首先以神通观察去该处缘于我他相续会不会生烦恼?如果发现会生烦恼,就不去那里,以此来保护对方,不加观察而趋入,也会出现不能防护对方起烦恼的现象。佛陀到生烦恼的某众生前,依靠善巧方便能中断他们的烦恼,因此无染超胜。

第八类,愿智:声闻对隐蔽所量及他者提问的任何意义,发愿了知此义而入定于禅定中就能了知其义。比如,目犍连讲说释迦佛传等。声闻尽管不同程度地知晓意义,但也有不知道地点、时间、行相极其久远之义的情况。佛陀的愿智是无有勤作、任运自成、无有质碍照见一切所知,没有入定才洞悉、不入定则不知的情况,而恒常处于入定中,能答复一切有情所求一切问题,因此超胜声闻。

第九类,六通:五通加上漏尽通,如前所述。

第十类,四无碍解:前文中已经解说。

第十一类,四清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身体随意转变,拥有自在,为第一;随意转变对境,拥有自在,为第二;拥有一切等持,为第三;于一切所知无有质碍,为第四。

第十二类,十自在:1.寿自在,如果想舍离身命或者想要住世,也能住无量劫际,如其所愿,寿命得以自在,这主要是布施的果。2.心自在,能随心所欲入定获得自在,它是禅定的果。3.资具自在,天、人、菩萨的财富,如其所愿而出现,它是布施究竟的果。4.业自在,如其所愿而自在成办所作之事。5.受生自在,于某某处如其所愿自在示现种种受生。业自在与受生自在主要是持戒的果。6.信解自在,依于所化众生的信解而行利益获得自在,这是在有学道中相应所化意乐而行安忍的果。7.愿自在,如何发愿,如是真实成就,它是精进的果。8.神变自在,如其所愿而显示任何神变,获得无有阻碍的自在,它是禅定的果。9.智自在,自在拥有对三时所摄的一切所知无有质碍的大智慧。10.法自在,根据所化意愿无碍讲解十二契经所摄的一切教法,获得自在,智自在与法自在是智慧的果。

第十三类,十力:1.由善生乐是处;由善生苦是非处,以此为例,对十方三时所摄的所知范围内尽所有处与非处的一切所知,无有质碍刹那了知,即是知处非处智力;2.如实了知善不善、有漏无漏所摄的一切业及其异熟如何,即是知业报智力;3.了知所化的种姓界与十八界等尽所有种种界,即是知种种界智力;4.了知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即是知种种解智力;5.了知一切众生的种种利根钝根,即是知根胜劣智力;6.了知趋向有漏无漏所摄善趣、恶趣、解脱与遍知的种种道,即是知遍趣行智力;7.了知尽其所有有漏无漏所摄的种种禅定安立,即是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8.了知尽其所有自他种种前世,即是知宿住随念智力;9.依靠天眼了知一切众生尽其所有死殁与未来受生,即是知死生智力;10.了知一切有漏穷尽之道果,即是知漏尽智力。这十力犹如金刚般不坏,因为以知处非处智力等六种能穿破如铠甲般的所知障;依靠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能摧毁如墙般的等至障;依靠知漏尽智力能斩断如树般的习气障。

再者,依靠知处非处智力了知因与非因,从而能摧毁众生愚昧趋向善趣恶趣之因而诱惑之魔;依靠知业报智力摧毁欺惑依处之魔,进而了知众生由业力所感受苦乐,而自在天等不能作为依处;依靠知染污清净静虑智力能摧毁将有漏视为清净欺惑之魔,进而了知仅仅获得禅定、无色定并不能从轮回中解脱;依靠剩余的七种智力能摧毁欺惑以大乘出离之魔,依靠知界智力由种姓类别中了知法器的差别,依靠知解智力由信心的类别中了知法器的差别,依靠知根由智慧的类别中了知法器的差别,进而依靠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而了知道的所依及遍行之道,结果能了知道的本体,依靠知漏尽智力了知定生之果后如是为所化宣说。

第十四类,四无畏:1.亲口承认自利证悟圆满无畏(即正等觉无畏),即亲口承认“我已现量通晓一切所知相”;2.自利断圆满亲口承认无畏(即漏永尽无畏),即亲口承认“我已无余断尽二障连同习气的所断”。这两者是如其自利而真实宣说。3.为他利说出离道无畏:宣说“证悟无我等这些道决定出生解脱处”;4.为他利说道障无畏:宣说“贪等一切烦恼是道障”。这两者是为他利而真实宣说。如是这四种,或天或魔、梵天、婆罗门等世界中超胜者,谁也无以与法相符反驳说“并非如此”,因此于眷属中犹如狮子般无所畏惧发出狮吼声。

第十五类,十八不共法:身无误失、语无卒暴音、意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以上是行为所摄的六种。续三宝传承利益众生的志欲无退,欢喜他利的正勤无退,如实照见诸法不忘失的念无退,辨择法的慧无退,由二障中解脱的解脱无退,于一切法自在的智慧解脱诸障,拥有各别自证,解脱智见无退,是证悟所摄的六种。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这三种是事业所摄。身语意的事业何时何地都有意义。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这是时间所摄的三种,尽知一切时间。

以上十八法,唯有佛陀才有,而其余十地诸位菩萨都不具备,为此称为唯佛不共法,如同与四大不共的虚空自界一样。此外,唯佛具有的特法,身无量,超胜一切,无见顶相,如滋补药般见到立即能消除众生的过失,妙衣离身一指等不共的其余功德也有许多。

《现观庄严论》中按照经的次第将此不共法安立为第二十类。

第十六类,无护:有身无护等三种,身语意无有所要隐瞒的细微过失,因此在他众面前没有任何警戒或防护的。

第十七类,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无有贪著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贪嗔之心念住。

第十八类,念无失:行利生事,从不越时,有如海湖,总之永不延期,无有忘失。

第十九类,永断习气:不仅三门的粗重烦恼所知障细微种子,甚至连同其习气也永久断除,毕竟无有。诸声闻虽然无有烦恼的种子,但还有发笑、大笑、狂笑等许多习气。

第二十类,大悲:以成办利乐之大悲,昼夜六时为主恒时关照、救护无边一切众生。

第二十一类,一切种智:唯佛的智慧相,即顿然现量了知一切所知相,从与真如无二、是自然本智体性的反体而言,也称为佛相、真如相、自然相。

以上这二十一类法摄集佛陀的一切智慧功德,另有异名,了知前际、现在际、后际的三明;不可思议身语意三密;身神境神变、语记说神变、大悲教诫神变等许多异名当从其他经论中得知。

受用圆满身(报身):佛陀的究竟色身在清净所化一地至十地间的诸菩萨前显现,它是能圆满受用大乘法之身。报身具足五决定,处决定:唯一安住大密严刹土;身决定:相好鲜明圆满的自性;法决定:完全宣说大乘;眷属决定:全部是十地菩萨;时间决定:至轮回存在间安住。

手足轮掌平,跟广踝不露,

臂长肩头圆,腨如鹿王相,

缦网指纤长,毛右旋上靡,

肤金色细薄,上身如狮子,

手足皆细软,七处隆满相,

颌轮丰舌长,最上味齿白,

平密四十整。绀目牛王睫,

身广直藏密,白毫无见顶,

梵音卅二相,见喜表大士。

甲铜色润高,指圆丰渐细,

脉不现无结,踝不现足平。

步匀如狮象,牛王及鹅王,

正右旋端庄。头圆额际明,

额宽复平正,发黑密而软,

不乱润齐香。目如青莲瓣,

黑白了分明,无翳视清净。

睫密眉修长,毛软润泽齐。

双耳平不衰,鼻梁隆清净,

面适唇如苹,舌软薄如莲。

齿圆尖利白,平齐正渐细,

语如雷和美。手长软如棉,

手纹明深长,身端严适度,

细分圆槐美,柔嫩无萎缩,

坚实肢舒展。无痣黑点瘢,

洁净如初拭。腰圆舒平适,

脐深理右旋,威仪净观喜,

吉祥纹动心,能仁八十好,

天等世间赞。流泽柔悦意,

可乐净离垢,明亮甘美声,

乐闻无破坏,可意调顺声,

不涩无粗恶,柔善悦耳声,

适身心勇锐,心喜悦乐声,

无热恼善知,明解显示声,

令喜喜爱声,令他善了知,

令他明解声,如理相应声,

远离重复过,如狮音象音,

雷吼龙王音,紧那罗梵音,

共命鸟振鼓,帝释善妙音,

不高不下声,随入一切声,

无缺减具足,无怯怖无劣,

令众心喜声,周遍无染污,

持续庄严声,圆满一切音,

诸根适悦声,无讥无轻转,

不卒入诸众,诸相悉具足,

佛六十梵音,摧贪嗔痴魔。

有际利乐众,平等行化身,

大菩提工巧,投生种种化。

佛业周遍常,任运无分别,

无灭而显现,如帝释鼓云,

梵日如意珠,声影虚空地,

有际任利他,瑜伽行者悟。

谁若精通乘,由乘行瑜伽,

故我瑜伽者,除慢见等愚。

尽入此无我,缘起道乘中,

能获得解脱,遍知无上果。

色身的功德,即三十二妙相及八十随好。

三十二妙相

1.千辐轮:手足掌具千辐轮相,如同印章中出现印文般。

2.足善住:双足掌如龟腹般平坦。

3.手足缦网:手指足趾如天鹅般缦网相连。

4.手足细软:手及足柔软而细嫩。

5.七处充满:手背、足背、双肩和后脑七处无有凹陷,丰满高隆。

6.指纤长:手指足趾纤长。

7.足跟圆长:足跟向外宽广。

8.身广洪直:与普通人相比身量七尺,身材洪大、挺直,坚如金刚,具足无爱子之力。

9.踝不显露:足踝骨不外突。

10.身毛上靡:身毛皆向上长。

11.腨如鹿王:股肉纤圆如鹿王的股肉。

12.立手摩膝:身不屈曲伸展双臂达到膝盖,形长、美妙。

13.势峰藏密:男阴如大象或骏马般藏密不露。

14.身金色:皮肤如纯金色般澄明、润泽、悦意。

15.皮肤细滑:皮肤光滑细薄。

16.身毛右旋:身体每一根细滑毛皆右旋而长。

17.眉间白毫:面部眉间柔软的白毫自性,一肘或三肘,右旋,如庵摩罗果的量,如银子图案般庄严。

18.狮子上身:上身如狮子般大幅度舒展。

19.肩头圆满:双肩头如金瓶般圆实。

20.肩颈圆满:肩项无凹丰满。

21.得最上味:舌接受任何味道都成为最上美味。

22.身纵广相:身肢纵广等如涅若达树。

23.无见顶相:圆而黑右旋的顶髻不见相。

24.广长舌:自然覆面的广长舌相。

25.得梵音声:语言犹如梵天之音,具足深如雷音、美妙悦耳、赏心可意、悠扬明晰、入耳中听五支,或者由它分出六十,或者六十语音分支,如下文所述。

26.狮子颌轮:两颊如狮子王丰满之相。

27.齿鲜白:臼齿等所有牙齿极其洁白。

28.齿平整:牙齿上下长短的量平齐。

29.齿齐密:牙齿不相间隔,极其齐密。

30.四十齿:牙齿数量满四十。

31.绀目相:眼睛如蓝宝珠般,中央的眼珠圆润,黑如蜂色,其中央瞳仁尤黑,其背面左右眼油纯白,它的两角稍红,眼中的边沿蓝,深处黄如金色。

32.睫如牛王:上下眼睫毛美妙倾斜,互不混杂,如牛王睫。

以上这三十二相,只要一见就知道这是大丈夫,令生欢喜,这些能表示大丈夫,故为“相”。《宝性论》中身毛二相算为一,皮肤二相算为一,足跟圆长、踝不显露作为一个,代替它们宣说了喉如无垢螺三纹理、身清净具光轮、发如蓝宝三种,代替身纵广相宣说了具无爱子力等,这些显然都是各自经的密意。喉如无垢螺,称为产生语梵音之处法螺,在此算在妙相中,多数算在梵音里。

随好是能圆满妙相的支分,如同花的支分是花蕊一样,妙相之花由随好花蕊点缀。

八十随好

指甲者三:1.指甲赤铜色;2.指甲润泽;3.指甲中央高。指无扁凹,中央高隆。

指者三:4.手指圆润;5.诸指丰满;6.诸指渐细。

脉络二:7.脉深不现;8.筋脉无结。

足者三:9.踝不显现;10.足无不平,双足长短平齐;11.迈步大小均匀。

步态者八:12.行步如狮子;13.进止如象王;14.行步如鹅王;15.行步如牛王;16.回身顾视必皆右旋;17.行步严肃;18.行步端正;19.体态端庄。

头部者三:20.头形丰满如伞;21.额广圆明,额间发际分明;22.额宽平正。

发者六:23.发色绀青如蜂王;24.首发稠密;25.发嫩软;26.发不乱不垂;27.首发润齐不糙;28.首发香馥。

眼者五:29.双目修广,犹如青莲花瓣;30.黑白分明等,眼如莲花;31.眼无翳等障,双目清洁;32.视色无有翳障等垢,视力明清;33.眼睫浓密。

眉者四:34.眼上的双眉修长;35.眉毛嫩软;36.眉毛润泽;37.眉毛平齐。

耳者二:38.双耳齐平;39.耳根不衰。

鼻者二:40.鼻梁隆准;41.鼻最清净。

口者二:42.面不长大;43.唇如频婆,红如显影。

舌者三:44.舌美软如莲花;45.舌体广薄;46.舌色鲜红。

齿者五:47.臼齿圆整;48.臼齿坚利;49.臼齿纯白;50.平齐平正;51.臼齿渐细。

语者二:52.声如雷音深广威严;53.音韵和畅,语音和美。

手者二:54.手掌广长;55.手软如棉。

手纹者三:56.手纹明直;57.手纹深明;58.手纹修长不断。

全身功德者九:59.身躯柔软、挺直、端严;60.身体修、短、胖、瘦适度;61.大丈夫相一切细分,明晰圆满;62.体格高大、魁梧美好;63.肌肤柔嫩;64.身不粗糙,光泽润滑;65.身无枯瘦、萎缩之过;66.肌肉硕壮;67.身不松弛,备极坚实,指臂舒展粗细均匀。

身无瑕疵者四:68.身无痣点黑瘢;69.无不美过,身洁净;70.无有眼垢、牙垢等垢,身清净;71.未经沐浴等,自性光洁有如初拭。

下体者四:72.腰身圆好,髋不露骨;73.腰际舒展;74.腰不过长,无有凹陷;75.腹形便便,无有高下。

脐者二:76.脐深圆好;77.脐理右旋。

总行止者三:78.三门威仪洁净;79.观不厌足;80.祥瑞肌理布于掌心,所有随好只要一见就能打动人心及手足等严饰吉祥结纹算为一个。吉祥纹理,指吉祥结、万字、正方形、金刚、莲花、海螺、骏马、飞幡等,吉祥结纹说为第八十。

妙相、随好中词句相同的,妙相从本体来理解,随好从其细微差别圆满的角度来理解。无见顶相等个别特殊相除外,相似的相好功德,转轮王等虽然也不同程度具有,但佛陀的相好是清明圆满,最为殊胜,其余者一分也无法相比。佛陀一毛的功德也不可限量,然而经中以比喻片面说明超胜功德的量。世间界中所有的异生、声闻、缘觉的一切福德合计十倍,形成佛陀的一汗毛,如是形成所有汗毛的福德百倍形成一随好,以这种方式,形成八十随好的福德百倍,形成不包括眉间白毫与顶髻的三十相每一个。成就三十相的福德千倍形成眉间白毫相,形成眉间白毫相的福德十万倍形成顶髻相。形成顶髻相的福德千万俱胝倍形成喉如法螺。

六十梵音

1.流泽声:众生闻而增生善根,故为流泽。

2.柔软声:能令现世中得乐,故为柔软。

这两者是果的功德。

3.悦意声:宣说取舍之义,故为悦意,这是所诠的功德。

4.可乐声:能诠的文字善妙,故为可乐。

以上四者(1—4)也可作为妙音自本体的功德。

5.清净声:是出世间之后得,等起是善,故为清净。

6.离垢声:断除烦恼的随眠,等起无染,故为离垢。

这两者是从等起角度而分,也可理解成语言自本体无过。

7.明亮声:文句鲜明,故为明亮。

这是从加行角度而言。

8.甘美声:遣除恶见,故为甘美。

9.乐闻声:宣说出离的方便,故为乐闻。

10.无破坏声:不是外道所能谴责,遣除邪说,故为无破坏。

11.可意声:令听者的心里生起欢喜,故为可意。

12.调顺声:宣说贪等的对治,故为调顺。

以上五种是能力的五种功德,间接也能理解妙音的功德,应当了知不同程度具有上下一切。

13.无涩声:不令疲惫,故为无涩。

14.无恶声:宣说由堕罪中起来的方便,行为不难,不粗恶。

这两者对应戒律。

15.柔善声:将众生安置于三乘,故为柔善。

16.悦耳声:遣除一切障碍散乱,故为悦耳。

17.适身声:以轻安满足所化的身。

18.心生勇锐声:以胜观满足所化的心。

这两者各自分开算四种(即以轻安满足所化之身、以轻安满足所化之心、以胜观满足所化之身、以胜观满足所化之心),对应等持。

19.心喜声:遣除怀疑,故为心喜。

20.悦乐声:遣除邪分别与不定,故为悦乐。

这两者对应智慧。

以上是对应三学的八功德。

21.无热恼声:令无后悔,故无热恼。

22.善了知声:使闻慧圆满,故为善了知。

23.明解声:作为思慧圆满的所依,故为明解。

这三者是令舒适愉快的功德。

24.显示声:无有吝惜而宣说,故为显示。

这是于法无吝的功德。

25.令生欢喜声:随喜自己已获得、增上功德,故为令生欢喜。

26.喜爱声:没有获得的功德欢喜生起,故为喜爱。

27.令他善了知声:宣说甚深,故为令他善了知。

28.令他明解声:宣说广博,故为令他明解。

以上四者是摄受众生的功德。

29.如理声:具有正量而宣说,故为如理。

30.相应声:相应所化之器而宣说,与其相续相系,故为相应。

31.离重复过声:远离意义无差异再次重复的过失,故为离重复过。

以上三者是了知而运用的功德。

32.如狮子音声:令反驳者畏惧,故为如狮子音。

33.如象音声:广大周遍眷属中,故如象音。

34.如云雷吼声:音调深厚,故如雷吼。

35.如龙王声:值得受持,不是别人所能违背,故如龙王音。

36.如紧那罗妙歌声:悦耳动心,如乾达婆妙歌。

37.如迦陵频迦声:连续不断,能令理解,能无碍驳斥对方,如迦陵频迦鸟音。

38.如梵王声:能传到远距离,故如梵音。

39.如共命鸟声:成为一切成就的吉祥瑞相,如共命鸟音。

40.如帝释善妙声:词句有力,如帝释天王妙音。

41.如振鼓声:克胜魔等,如天鼓声。

以上是宣说殊胜比喻的十种。

42.不高声:由于无有烦恼,不以赞叹而高傲。

43.不下声:不以诋毁而低微。

44.随入一切声:所说不会转异,或者适合名言的法相,故为随入一切。

45.无缺减声:由于不失正念,故诸音无缺减。

46.具足声:为利益相合时间的所化,周遍一切事,故所求无不齐全。

47.无怯声:远离利养恭敬等的贪爱,故无怯怖。

48.无劣声:于眷属中远离畏惧,故为不劣。

49.令众心意唯喜声:令人对宣说正法无有疲厌,故为令众唯喜。

50.周遍声:精通一切明处所知,周遍一切义。

51.无染污声:对无有善根者也予以摄受,以慈心令众生通达意义,故无染污。

52.持续声:恒常宣说或者不间断讲说,故为持续声。

53.庄严声:以种种形式严正演说所诠义并令了知,故为庄严,也称之为威严声。

54.圆满一切音声:一种声音也具有天语等许多语种,故为圆满一切音。

55.诸根适悦声:由于显现各自想要了知的诸义,故为诸根适悦。

56.无讥毁声:如何承诺,不以损害而动,故无讥毁。

57.无轻转声:非时不传,应时行持,必生他利,而无轻转。

58.不疾卒声:不会因过快而出现缺音等,不会结结巴巴而说,故不疾卒。

59.随入一切众会声:远近距离无有差别同样听闻,故为随入一切众会。

60.诸相具足声:能以一切有实法为例而圆满宣说意义,故诸相具足。

以上十九种是能利所化的功德。

在六十种基础上,再加摧毁贪嗔痴及魔四种,也有说六十四梵音的。

佛陀化身:乃至世间存在期间,同一时间于时空的一切有情,行持种种利乐。

分类:承许三种,1.示现诸如本师佛陀出有坏十二相,为大菩提化身或殊胜化身。2.为了调伏乾达婆极喜而幻化弹琵琶的乾达婆等,因调化而示现补特伽罗种种色相,为工巧化身,这仅是以化心在某某所化众生前显现为做工巧的形象才如此宣说的。虽然有些人承许佛像也属于工巧化身的范畴,但实际上属于种种化身。3.为了调化有情示现投生为帝释天、日热野兽等种种有情,为投生化身。另外,示现舍利、莲花、宝珠、衣食、车乘等利乐有情的种种色法,称为种种化身。

佛陀的事业:是周遍等同虚空际的诸方、一切时间连续不断恒常、无有分别念无勤任运的体性。

如果有人想:无有分别念的同时事业如何能入有情界呢?

以现身帝释影,传声大天鼓,意智悲遍云,异化现梵天,散射智慧日、意之密宝珠、语现回响声,身密如虚空,利他如大地,以九种比喻说明,按照《智光庄严经》及《宝性论》中所说来了知。

依靠那种事业行持众生暂时安乐、究竟利益的一切事。虽然广分无量,但归纳起来,就是将众生安置于道所依增上生、安置于三菩提道中、安置于一切道之究竟果不住之涅槃。

如此佛陀的功德不可限量,不可思议。摄略而言,佛陀即是恒常、周遍无为法的智慧身,以呈现一切相的方式,色身每一根毛孔的功德,如来尽劫际宣说也不能穷尽,分别而言,如来的身语意之密不可思议的三相,如是佛陀的福德力、神变力、修行力、智慧力、解脱力、大悲力、功德富有力、事业力不可思议的情形,当由诸经藏中以众多比喻、意义的差别宣说而了悟。

乘品终

第一 蕴

第二 界

第三 处

第四 缘起

第五 处非处

第六 根

第七 时

第八 四谛

第九 乘

第十 有为无为

附一 四法印

附二 四无碍解

注:附一(四法印)、附二(四无障解),虽然不属于《智者入门论》的十处,但也是麦彭仁波切所著,收录于《智者入门论》的藏文原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