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处非处

何法生不生,何法处非处,

分类无有量,七依他起表。

不欲欲清净,平起驾驭得,

威仪依他起,是说共有七。

能知处非处,明处数有十,

工巧医声因,内明大五明。

词藻剧历算,律诗小五明。

处、非处遍及一切所知万法,由某因生不生某法的差别,诸如,善业中产生安乐而不生痛苦,稻子的种子生自己的苗芽而不生青稞的苗芽,证悟无我获得解脱,这些是处。执著有我获得解脱是非处,火是热性,它无有寒冷是处。所知万法的自性有各种处和非处。仅表示这一点说了七种依他起:1.不欲依他起:诸如,依靠不善业趋向恶趣;2.欲求依他起:诸如,依靠善业转生善趣;3.清净依他起:诸如没有断除障碍不得清净;4.平起依他起:积累无与伦比的业,要么成佛,要么成为转轮王,这两者不会并存;5.驾驭依他起:诸如以女身不能驾驭轮宝等七宝;6.获得依他起:诸如,以女身不能获得独觉;7.威仪依他起:诸如圣者不行杀生等。这些都是以处、非处的依他起所致,并非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这就叫万法的法尔。要以此为例了知一切法有是处、无是处,集谛之因中产生痛苦,道谛中出生灭谛等,是处,而道中生苦、集中生灭是非处……缘起的道理,四谛的行止所摄的一切都归属在此范畴中。

总之,一切所知明处就是为了解处与非处,依靠工巧明能了解所做的事是好是坏的界限;依靠医方明能了解除不除病的对治等;依靠声明能通晓名称等自性,运用它的缘及从中变异如何而为的处与非处;凭借因明能了知,由某个能立是否能证成某个所立的道理;依于内明能认识到诸法的真如并能知晓所追求的主体是真实的道谛和灭谛。同样,依靠辞藻学,能了解各种名称涉不涉及某种意义;依靠历算了解如何计算等之处;依靠戏剧,通晓各种语类;依靠诗学能明了文笔美妙与否;依靠声律学能认知偈颂的轻重等处非处。然而,在这里只是简明扼要地论述内明中的宗派,因为如果懂得了这一点,那就精通了处非处的意义。

外道五论议,数论吠陀裸,

胜论顺世派,略摄常断二。

宗派包括应舍的外道和应取的内道。内道外道的差别,仅仅以承不承认三宝是真正的皈依处来辨别。这些宗派中,外道虽然有六十二种见解等众多的分门别类,但概括而言,就包括在论议五派中,他们各自的观点也有许多,这一切归根到底就集于常派和断派中。所有常派就是把我、时间、自在天、梵天、遍入天看成是一切世间的作者,认为它是常有,为了获得这样的恒常果位,而令天神欢喜,也有修禅等道。所有断派声称:“以前的业等因不存在,现在的这个世间是由自本体产生。心是由四大中突然产生的,死亡时相续中断,因此为了成就解脱而努力修道枉然无义。”所有这些都是说有我。

佛教对此加以分析,常有的因不能做产生世间的事,因为一切世间同时产生不可得,如果次第产生,那么因就成了无常。再者,倘若那个作者有另外的因,则作者就成了无穷,也成了无常。如果没有另外的因,就无有证明它存在的理由。再说,假设他是故意造作,那么就成了受意乐控制,成了无常,并且造出苦难的有情也不合道理。如果不是故意造作,那就说明他无有自在,供养他也不会得利等等,通过此等多种正理予以遮破。无因生绝不可能,假设无因产生,那就成了随时随地恒常无差别而出现,因为你们承许虽然无因但万法的自本体就存在的缘故。或者苗芽等何时何地永不存在,因为你们承认种子、水分等聚合也不是它的因,为此谁也无法产生。如此一来,一切有实法,在因缘聚合的时间地点里就存在;倘若因缘没有和合,就不存在,是偶尔性的缘故成立由因所生。再者,如果认为“心识是由四大种中重新产生的”,那么也就失毁了你们自己承认的诸法无因。明明可见现在的心识是由自己的近取因——前面的心识中产生,相续流转。为此,不可能无有先前自己的近取因而由无情法中产生,否则就如同石头中生苗芽、黑暗中生光明一样。如果见到明知之识的相续就好比熟练读诵等一样,前前产生后后,接连不断,那么在因齐全的同时死亡之际,相续怎么会断灭呢?如同无损的种子具足水等外缘或者大江的相续流淌一样。如若这般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如果各自的因存在就会产生、假设因不具足就不产生这样的缘起以势事理可成,并不是由自在天等因所生,也并非无有因。所以,依缘而起的这个五蕴,无有我和作者,因为与蕴一体他体均不可得。

有部及经部,唯识中观四。

境根识聚缘,彼生识有相,

自证与境证,有无分别等。

遍计依他起,圆成实三性。

析因金刚屑,析果破有无,

析体离一多,遍析大缘起。

由异法依他,知处非处理,

执我普驾驭,愚痴尽除已,

不昧诸所知,获得广大智。

内道佛教四宗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

其中,有部宗承许所知五事和三时等实有,基成实的某某法存在,因此他们认为“一切有”。诸如瓶子等,用(铁锤等)可摧毁或以智慧可破析,这类法在世俗中存在,无可摧破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在胜义中存在,是一切法的组成基础。他们认为世俗和胜义中存在这两者,也是法各自本体实有不空;人我与蕴既非一体也非他体,因此无有实体。依于眼根等的识无相直接取与自己同时的对境,他们不承认自证,承许生等一切法相与有实法是异体,诸如此类有许多名言的观点。

经部宗,有关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和无我的观点与有部宗相同。他们认为不相应行及无为法不成立实体,仅是遍记所执性。不相应行只是对无情、心识的阶段假立的,而并没有另行独立自主存在的自本体。无为法是遣除所破而假立的。由前面的对境、根、识三者聚合的因中产生现在的眼识等。那个识缘取在心里浮现出对境的行相,而不直接缘取对境,对境是以能指点行相的隐蔽因而存在。一切识都能自证,一切有实法由四缘中产生,是自本体刹那泯灭的有法,有实法与其法相——生等无有他体,只是从反体的角度命名的。他们衡量外境具有事势理,证悟所有假立无有成实的本体等,无倒衡量有实法外境的有些道理胜过有部宗。所有不相应行虽然是假立的,但符合名言,因此需要承认是在有实法上存在的法。要知道,如果有部宗的观点完全是遍计所执,那么就成了在有实法上不具备无常。同样,需要承认虚空等无为法也是在名言中存在。

唯识宗承许,如此的一切显现只是从无始时以来熏习种种分别妄念的习气留存在阿赖耶识上的力量,阿赖耶识本身呈现处、境、身的显相,除此之外无有他法,为此一切只是心的显现,就如同梦中的景象,识以外的外境并不成立,所有粗大有实法剖析到最后的组成基础两种无分在胜义中也不成立,因为无分微尘在组成粗法时,中央一个微尘如果由六方微尘或十方微尘环绕,那么不同微尘就各有接触的一分,如此一来就成了有分;如果没有六方微尘或十方微尘环绕,那么即便多少微尘聚合也不会越来越增大,因此不可分割的无分不成立,仅是假立而已。时际的无分刹那也是如此,自己前后的无分如若有不同方分,那么就成了有分,假设没有不同的方分,那么时际的刹那无论积累多少,相续也不会变长,都仅仅是刹那。为此,方、时所摄的一切显现唯是自心的显现。这样的缘起显现就称为依他起,因为是以缘起依他起而显现,并不是以自体性显现。对依他起的这一显现,增益为种种有为法、无为法的本体及补特伽罗的二我就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的行境二我在依他起心识上是空性,这就是圆成实,即法性。非一切戏论之境的所取、能取空的自明心识在胜义中存在。

中观宗对此认为,犹如外境不成立一样,能取的心也不成立,这两者都是缘起的显现,同等无有自体性,不是戏论之境的识实有也唯是假立,只要自本体存在,那就是可得的法。如果观察其本体,则毫不成立成实。如此诸法是以缘起才无欺显现的,而自本体少许也无成实,因此住于空性中。这样的空性、缘起只是从反体的角度安立不同,实际上不成立他体,双运之义离戏各别自证,就叫法界,它远离常断现空等边,是依靠中观道所证悟的,所证的本性中空性缘起是一义无别,或称双运、平等。

中观宗如实抉择了实相,因此在一切宗派里是至高无上的。有部、经部属于小乘的宗派,中观、唯识是大乘的宗派,因为中观和唯识都同样承认从发起世俗和胜义心起,实修大乘五道十地之义,结果成就不住之涅槃佛果。中观宗和唯识宗等内部的类别虽然观点颇多,但在这里只是概述了总要。依靠宗派逐步向上越来越完善的道理而无倒证悟世俗和胜义的自性,从中将精通一切法的处非处。

处非处品终

第一 蕴

第二 界

第三 处

第四 缘起

第五 处非处

第六 根

第七 时

第八 四谛

第九 乘

第十 有为无为

附一 四法印

附二 四无碍解

注:附一(四法印)、附二(四无障解),虽然不属于《智者入门论》的十处,但也是麦彭仁波切所著,收录于《智者入门论》的藏文原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