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宝鬘论》略义

今天晚上主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四法宝鬘论》的略义。大家应该知道,这四种法很重要的,首先是“心入于法”,之后呢“法入于道”,然后道遣除违缘,这叫做“除道之障”,最后现前智慧,这叫做“转迷成智”,就是把自己迷乱的心变成智慧,这四个过程作为修行人来讲很重要的。我们在藏地经常有这样的发愿文:祈愿心入于法、祈愿法入于道、祈愿遣除道障、祈愿迷乱变成智慧。我们平时在修行过程当中,在发愿过程当中,经常用这种方式来祈祷。有一个莲花生大士的祈请文,我2005年也讲过。

因为《四法宝鬘论》后面部分有很多外续部的密法,还有内续部的大圆满的法,尤其是“除道之障”讲到很多大圆满的不共窍诀,最后的那一品也主要讲这个,这次网上以及现场的道友,有些可能没有得过外续部的真实灌顶,也没有得过内续部的灌顶,这样的话,今天直接讲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不是很方便,但是它的意义我今天可以用归纳的形式跟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为什么叫《四法宝鬘论》?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通过修行来成就自己的所愿,那么必须要具足这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顺利通过的话,一定会获得暂时或者究竟的果位。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这种窍诀非常的深奥,在藏地很多大德也是特别地重视,所以我们祈祷的时候经常需要这种发愿。

修行过程当中大家要学会经常发愿,比如说,我们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根据《普贤行愿品》的一些内容,自己从内心深处发甚深的誓愿;念《大圆满愿词》的时候,我们也一样发愿;同样的道理,如果念《入菩萨行论》当中的愿词,也同样的发愿。还有呢,像龙猛菩萨造的《极乐愿文》、弥勒菩萨造的发愿文、乔美仁波切造的《极乐愿文》,念诵每一个愿文的时候,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发愿,这非常非常重要。

心入于法

那么,今天我讲的《四法宝鬘论》实际上是说,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首先是“心入于法”。“心入于法”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原来没有皈依佛法,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跟世间的普通人一样的,大多数的人认为,人只有一世,这一世过了以后呢,就像火熄灭了、水干涸了一样的,就没有什么了。现在大多数的人就只是为了眼前的这几十年而奔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长远之计,这就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地心入于法的话,其实人有了这样的观念还不足够的,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要懂得人生的价值,要懂得我们死了以后还有一个后世的过程,这个后世的过程跟今生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那这样一来,我们的这个心要真正入于佛法的话,需要修行。

那修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外四加行——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认为:哦,这可能是初学者修的,像我这样的密法根机的人、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不需要修这种法门。其实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高估而已,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特别适合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想法。

现前很多人修法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基础没有打稳!我们要自己的心真正入于法的话,外在的形式根本起不到作用——办个皈依证、受个菩萨戒、上师对我很慈悲呀,在别人面前炫耀我是佛教徒、得到什么什么灌顶,但内心当中根本没有生起丝毫的这种四加行的理念。“我今天做了很多的功德”——外在虽然有很多有漏的这种功德、有漏的一些善根,这些是不可否认的,但真正地心入于法的话,我们的内心当中应该首先对人身难得生起真正的定解之心。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都觉得这个人身是非常非常的难得,我们难得的人身不能以贪嗔痴、嫉妒、傲慢各种烦恼而耗尽,我们难得的人身不应该以各种散乱、懈怠或者一些无意义的琐事当中耗尽,不应该这样的,而应该如理如法地去修行,让这样暇满难得的人身得到真实的意义。

真实的意义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非常珍贵的宝贝,但这个珍宝我们如果没有很好地去用,而是用它装不净粪,或者扔在另外一个地方的话,有智慧的人都会讥笑我们的。同样的道理,在价值观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想:这个人身真的很难得,就像《前行》当中讲的一样,我们人身当中也有珍宝人身、相似人身和普通人身几种,我得到的到底是哪种?本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珍宝人身,但我现在的所作所为可能让它变成了相似人身,我不应该这样的。我的上半生造了很多的业,但下半生不应该这样空耗。自己对自己有个很好的勉励。这就是人身难得。

然后寿命无常也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年轻的人也好、年老的人也好,富贵的人也好、贫穷的人也好,我们这个人生从某个角度来讲非常的短暂,几十年很快就过了。想一想,我翻译《四法宝鬘论》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好像是昨天所发生的事情一样,我当时讲的时候也有很多道友,但现在可能有些人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无常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不断地发生,包括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是不离开无常的,所以无常大军真是非常恐怖,什么时候到来,谁都无法估计。今天你参加法会,高高兴兴的,明天可能就回去;今年我参加法会,明年在不在也很难说;今天我在这边讲课,明天我在不在世间谁也无法肯定,谁也不会说是“你决定不会死的”。有些人说“啊,你去吧,没事,我敢保证你不会死的”,但是这个不敢保证的。原来米勒日巴尊者跟上师求法的时候,也有这个故事吧。

实际上我们这个人身的确非常的难以保证,或者说是没有确定性。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现在大多数的人没有无常的概念,所作所为都是特别特别地可笑,当然不修行的人,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他有恒常性和长久性的想法,我们也理解的,但我们作为修行人,无常的观念一点都没有生起的话,这也是非常可怜的。所以呢,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要立即修行,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轮回过患”。无常以后如果真的没有了,那就没事了;但实际上会掉落到轮回当中去,也就不离地狱、饿鬼、旁生、人和阿修罗、天人这样的六道。

六道轮回中,没有真正的快乐。我们在六道当中,人算是比较快乐的,可还是有很多痛苦。我们身边的人,有些为了几十元钱而苦恼,有些为了几千元,有些为了几万元,还有些为了几个亿、几十个亿,实际上他们都在奔波挣扎,这种内心的挣扎、痛苦也是非常强烈的。一个人为了一千块钱的工资奔波、苦恼,另一个富豪,他有几十个亿、甚至几百个亿,但同样的,他内心也会有挣扎和窘迫,一样的。所以,我们人间不管是穷汉也好、富翁也好,都有痛苦。而六道中人算是痛苦比较少的,那旁生什么样的痛苦?饿鬼什么样的痛苦?稍微有佛教观念的话都知道。所以说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一样,从本质上讲没有真实的快乐。当然,暂时的一些显现——我今天就很开心,看到路边的花觉得像仙境一样、像天界一样的,包括一些去旅游的人,一大堆人戴着同样的眼镜、穿着同样的衣服,开始自拍——哇!我们好开心呀!暂时来看,一大堆人,又年轻,又戴着黑色的眼镜——哇!他们好潇洒!但实际上呢,不管是身体也好、心里也好,是不是永恒的快乐呢?不一定的,实际上我们知道,轮回当中的痛苦是不断地涌现的。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业因果”。就是说,流转的根本因就是业和无明,可以这么讲。业有善业、恶业,依靠善业我们在善趣中流转,依靠恶业就在三恶趣当中流转,这是一种规律,谁也无法超离的。

这四个道理,作为一个普通的修行人来讲,可能听过无数次,不一定觉得很新鲜,不过词句虽然不新鲜,但内容我们要去再三地修行。如果你真正对四加行生起一个真实、无伪的境界,说明这个心已经融入法;如果你对这个四加行没有什么概念,好像轮回的痛苦说是这样说的,到底苦不苦呀?无常,我肯定会死的,但是现在还不会吧?现在死了也无所谓吧?……我们有些人的心真的很刚强、很难化,没有办法入于法相——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说的心没有入于法。

其实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相同的,虽然同样的皈依,但是一个人可能心真的入于法了,修行都很好的;另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也听法,很如法的样子,但实际上,心跟法之间——就像古大德所讲的,有一定的距离,赛马都可以。法在那边,心在这边,心根本没有融入法,法没有融入心,心和法完全是脱离的。

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的,穿出家衣服已经多少多少年了——当然形式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赞叹、我们应该合掌、顶礼都可以,哇,你出家这么多年——但是有些出家人,出家很多年了,相续当中的嗔恨心一点都没有熄灭,越老嗔恨心越大,贪心越来越旺盛,痴心也越来越厉害,包括嫉妒心和其他的根本烦恼、随眠烦恼不断地增长,那说明这个法没有融入心。

因此,我们第一个呢要祈祷,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让我们的心融入法。在藏地,有很多人包括一些老年人,他们有些腰都直不起来,弯着腰拿着转经轮,一边转经轮一边不断地祈祷,祈愿心融入法、法入于道……就这种方式来祈祷。

很多人可能年轻的时候依止过很多的上师,到很多寺院里面参加开光等各种仪式,拍过无数的照片,以各种形式跟上师拍照——跟上师拍照一方面也可以的,但一般南传佛教的戒律……很多方面都是比较严格的,所以跟上师们的拍照、摸顶——有些都是居士给上师摸顶,这样的也有……但这种方式可能注意一点的好。不管怎么样,这些能不能让法融入心?不一定的,对吧?我们世间当中跟明星、歌星、自己崇拜的偶像,互相拍照、互相……从世间角度讲也是可以的,但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讲,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要上师相续当中的法跟自相续这个心相融,也就是心入于法,这个很重要的。

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真正观察自己的心,看看我们的心是否在佛法上?比如《前行》当中讲到的这四加行,生起了没有 ?四个加行每一个的后面都讲了一个界限,人身难得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界限是什么?寿命无常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界限是什么?……每一个都有,所以,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这是第一个,就是四加行务必要修,而且以前修加行的时候只是看过一遍、观过一次两次是不行的,而是应该终身当中经常修。

我经常想,这个人身的确很难得的,这么难得的人身可能很快会没有的,没有了的话,就太可惜了!所以拥有人身的期间,我要好好地修持善法、造善业,这样以后不会转入到三界轮回当中去。这虽然是一种自私,但是这种自私在修行的初期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是我简单介绍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心入于法。

法入于道

然后是法入于道。法入于道是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皈依了,我们学习佛法了,但是这个法能不能转为道用?能不能成为你的道?很难说的。有些人虽然已经修行了,已经修法了,但是后来这种法并没有入于道。

没有入于道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法没有顺利地修下去。有些人可能开始修行了,但中间误入歧途,产生邪见而离开;有些人因为修行过程中产生自私自利的心,放弃了大乘的道;有些人呢,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前世的业障或者今生当中外在的一些因缘,没有如理如实地生起道相。法在你的相续当中能不能真正道相圆满?有些人修行修行,修到一半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道就没有很好地去完成,半途而废了;有些人呢,可能修着修着,到了最后觉得好像法跟自己不相应。所以,刚开始修法的人比较多,但是修法成功、真正修道的人就比较少。所以我们要发愿,希望这个法一定要完整地修到圆满,要法入于道。

我很随喜我们有些老修行人,七八十岁的一些老出家人、老修行人,每次见到他们的时候,都生起一种信心,尤其是见到一些高僧大德的时候。本来我的心比较庸俗、比较低俗,好像修行境界一直都提不上来,但是现在见到一些真正的修行人,从他的所作所为和行事当中——哦,原来真正的修行人是这样的——通过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无形的加持,很长时间自己的修法都非常顺利、非常圆满,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修道过程当中,一定要把法入于道,否则的话,虽然有些人出了家,但是中间因为法没有入道的原因,最后与圣道背道而驰,也有这样的;有些居士的话,刚开始,比如说你参加什么学会,或者说是去学院,什么什么的,但后来呢,因为法没有融入心的原因,最后这个法也不可能顺道,甚至可能对你来讲变成一种修行当中的违缘。所以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好像没有对法义产生真正的信心。

在法入于道当中,按照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的观点,我记得先讲了一个“依止善知识”,因为所有的道其实都是依靠上师来了知的,一般世间人都没办法。所以说具有法相的上师——比如这个上师具有出世间的智慧,也有大悲心,还有誓言坚固、能讲经说法、精通无碍,还有就是无有自私自利的心,能满足众生的愿望等等,有很多的法相,按照共同乘和不共乘所说,有了这些法相的上师,你就可以以真诚的心去依止。就像《华严经》里面讲的,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有四种依法,以四依的方式来依止上师,依止以后,在自相续当中要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所以,法入于道,实际上你相续中当中需要一个出离心。出离心是怎样产生的呢?——你的修行并不是为了暂时的治病、健康,或者什么家庭幸福、美满,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最究竟来讲,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想获得解脱的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具有大乘的广大誓愿,无量的发心,无量的慈悲等等,这样的心态生起来的话,那法一定会入于道。意思就是说,我们前行当中讲的前两者,四个共同加行,实际上是心入于法的过程;然后,依止善知识和后面的发菩提心,在这个上面加上出离心的话,就是法入于道的一种窍诀。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的修道不圆满呢?其实就是他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生起菩提心、没有很好地去依止善知识,所以修道不成功。有些人修着修着,“不行啊,我现在好像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以前刚皈依的时候,我的信心可大了,但现在就越来越不行了……”原因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你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没有很好地去依止。

对依止善知识,我们好多的老道友也很迷茫,怎么迷茫呢?——我经常说的,但现在还是这样。依止善知识本来是很简单的,不像我们学物理、化学,或者其他世间的技术那样复杂,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依止善知识也很简单。

很多人把互相之间的承诺叫依止善知识,其实这个不是依止善知识;真正的依止上师,是自相续得以转变,依靠佛法得以转变。也就是说,你在某一个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听受了教言,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可以说是你的上师。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上师他没有意识到是上师,不是上师的反而认定为是自己的上师。

依止上师后是依靠佛法来改变的。有些人天天帮上师炒菜、给他提水、洗脚、按摩……认为这是依止善知识,其实这是对上师的一种承侍,可以这么讲;真正的依止是用上师相续中的慈悲心和智慧充实自己,自己最后真的就像擦擦小像一样,所有的花纹跟模子一模一样的,上师相续当中的大悲心、智慧和利他的力量等等自己原原本本地具足,这就是真正的依止善知识。在我们学修过程当中,需要具备这些。有了这些的话,说明法入于道。

我们平时也特别需要祈祷。刚开始这个心入于法,表面上可能比较容易的,但是心入于法容易,但法入于道很多人到最后不究竟的。你刚开始皈依了,开始受戒了,开始学佛了,但学着学着,到中途的时候很多人都没办法究竟,这一方面跟自己誓言不坚定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修行方面不对。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并没有以解脱为目的,认为是暂时的一种奢侈品,简单说,就是把修行当作一个心灵的奢侈品,暂时享受而已,当然这样也可以;但真正的修行,应该是生起大乘菩提心来完成利他的事业。这个很重要。这是第二个。

除道之障

然后,第三个讲除道之障。意思就是说,如果心入于法,法入于道,那么道有什么样的障碍呢?

我们知道,修道过程当中肯定有它的违品,就是说五道十地都有不同的烦恼障、所知障的阶段。我们修行大乘佛法或小乘佛法,在修行圆满的同时,也知道它的违品、它的障碍,尤其是修大乘法,它的违品是什么呢?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我执,就是自我的这些执著,而这些可以通过显宗的大乘法、密宗的大乘法来遣除。

显宗的大乘法经常讲到,要真正了达胜义谛和世俗谛——就是二谛。在胜义当中,一切诸法像《中论》当中所说的那样“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等等,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也完全可以生起来。在世俗当中,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等,以幻化八喻来了知,不光只是说说而已。你要对二谛的道理真正生起无伪的定解,甚至证悟。这是共同乘的二谛,还有不共乘的,比如外续部主要以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方便为主,而不共乘的大圆满以窍诀为主,真正认识心性。认识心性的这种修法,尤其是密法中没有很多见行的过程,没有很多弯弯曲曲的……就是直指本来的心性——在禅宗当中也有比较相同的,但是跟密宗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通过这些方式来断除光明信心的违品——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现前智慧。

转迷成智

最后是所谓的“转迷成智”,也就是让迷乱的心变成真正的智慧,这个是最后现前的一个过程,它有一个暂时的阶段和究竟的阶段。暂时的阶段,即使一些凡夫人,密法当中所讲到的最高的本来清净的见解,显宗当中讲到的最高空性,这些见解即使我们现在作为凡夫人也可以比较相似地生起来。当然五道十地之后,迷乱变成了智慧就是最究竟的成佛、决定涅槃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讲,现在还比较遥远。不过依靠上师的窍诀、依靠前辈大德们的教言,我们也可以将现在世间当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转为道用,当下可以领悟。

以前我们德格一个老人,大概是1952年的时候,有一位当时已经79岁的老人,他平时就在山上刻玛尼石,也并不是很出名的。但是他曾经依止过一些善知识,然后自己不断地修行,有时候到一些山顶上去修一些特殊的密法。他的儿子是个出家人,对他说:你要好好地修行——这个儿子没有想到他父亲有什么高的境界。后来老人对他儿子说:我死了以后,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我的尸体安放7天不要动;我在活着的时候,对心性光明的认识已经得以究竟。他透露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儿子并没有相信,但后来这个老人真正是虹身成就了。这在不同的一些历史资料当中都有记载,法王如意宝当时去石渠求学的路上,也曾经拜访过供奉他头发的地方——法王传记里面有一段。

所以表面上看只是一般的一个居士,可能每天都忙着你的家务事,但实际上,如果内心当中真正将法融入了,心融入法,法融入道,道融入除障的智慧,这样的话,即使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人,表面上可能也看不出来……有时候我们认识的一些居士、一些出家人,死的时候出现非常非常奇妙的一些事相,也就是往生的相,那个时候才知道:哦,原来这个人修行很深的!

牢记 “四法”

还有很多人可能表面上——嗡玛呢呗美吽、嗡玛呢呗美吽……哇,上师你来了!看起来很有信心,眼泪旺旺地流……当然这也是很好的。刚才我下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居士,他马上一双鞋全部脱了,扔在那边,啪!在马路上开始磕大头。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上面下面喇嘛都是看着。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也不好说,有时可能确实比较激动,有些也有假装的,我也分不清楚。当然行为上也是可以的,但我不是很赞叹的。每次路上有这样的磕大头的时候,我就装着没有看到就走了,在别人面前有点不太好意思,我走了的话,别人不知道他给谁磕,因为他站起来的时候,我都走了很远很远。不仅仅是我,他们好像是看到谁都磕头,有一些人反正看到出家人就“啪”,在路上磕头,这种人当然也可以。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学习和修行的时候,应该心入于法,要入得很深。

比如我们学习五部大论,学因明、学中观的话,不是听听课就可以了。我们有些道友,每一部论都在听,但他只是表面上一直待在那里,每一年都是。有些道友拿很多吃的,躲在柱子后面,一直吃吃吃,法师讲完课,他也吃饱了,就下课了,有这样的。他把听课的时间也用来吃饭,节约时间。(上师笑)真的有,我不是冤枉别人。每次听课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了,有很多零食,各种吃的,法师在前面也看不到,他在柱子后面,他有一种方法,让旁边的人也看不到,然后就慢慢地、一直吃。我认为可能是节约时间。这种行为,心不会入于法,而且这个法没办法入于道。

我们不学也可以的,所谓的自由学者、自由信仰者,这样也可以的。但如果要学的话,能不能不管是哪一门课,一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有些人说是你欺骗我、你欺骗我,其实不仅是他欺骗你,你自己都欺骗自己;你自己没有很好地学,却认为是我已经学了。我们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学得踏实,学得深入,学得实际一点,这样以后,也许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临死之前,所谓的佛法里面所讲到的一些境界也可以出现的。当然我们不是为了死的时候出现一个什么舍利,或者说是发出一个光,这些我们也不知道——人都已经没有了,有舍利有什么用?不是这个目的,最主要就是自己真正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以后要学就好好学。我到城市里的时候,向学会的有些人问一些问题,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认真学。他们说是:啊,我全部圆满了、我是密法班的、我是终身学员……但是终身学员好像都没有好好学法。光说“我是辅导员”——一方面这些名称也很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需要有一种头衔,但是更重要的是心入于法,法入于真正的道,而修道过程就是把迷乱转成智慧,把求道过程当中的这些违品遣除,这样修行应该会圆满的。你们有时间的话,尤其是得过密法灌顶的,好好看一下《四法宝鬘论》。

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是非常有加持的,大概是1999年还是什么时候,法王如意宝讲过无垢光尊者的零散的教言,后来我也传过一次。而且,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这些法,对我们很多人来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特别大的加持力。有了加持力的话,我们学这个法就很容易;如果没有相应的加持力,虽然你学得很费劲,但这里面的智慧不容易开发出来。

所以,我今天建议大家,《四法宝鬘论》的四个法应该要记住,而且经常发愿的时候,也是想:希望我的心不要那么冰冷、刚强,谁说了好像也完全没办法跟法相应;光是心入于法还不行,法还要入于道跟修道要结缘;光修道也不行的,要遣除道的障碍,最后现前智慧。其实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一个人先是发愿要启程,然后仅仅启程也是不行的,应该把道量圆满,道量要圆满的话,那你在入道过程当中的障碍要遣除,最后你就能如愿以偿地到达目的地,你刚开始的目的会现前的。

这次参加法会的很多人都很圆满,明天我们的普贤云供法会也圆满了。然后我们学院这边开莲师法会的时候,可能念四臂文殊的仪轨吧,这个仪轨不对外。在莲师的这个特殊日子当中,你们要祈祷的话,自己在各个地方念七句祈祷文,学院这边要念四臂文殊的仪轨。有些人说:为什么莲师的法会要念四臂文殊呀?其实法王如意宝刚开始弘扬佛法、我们学院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也是念这个四臂文殊,我们学院每月初十的会供都是念麦彭仁波切四臂文殊的仪轨,而且这也是跟莲师无二无别的文殊菩萨的一个修法,所以也很重要。如果这个能很好地念的话,也是非常好。这方面的一些道理,我12号的时候也可以讲一点点吧,因为13号是这个月的初十,也会念这个仪轨。

当然,我们参加一些法会很重要的,参加放生的活动也很重要的,参加一些慈善的活动也很重要的,这些都是我们成佛的一种因缘,但更重要的是,就像我们今天所讲的一样——心入于法、法入于道,然后道真正成为修行当中的圣道,现前道的功德,断除修道过程当中的障碍,那我们都会变成一个成功的修行人。

所以,我们最近也一直跟大家讲,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地去研究佛法、学习佛法,另一方面还要修行佛法。就像我刚才所讲的那样,《四法宝鬘论》如果没有很好地去修的话,可能就成了研究佛法,这种人就是学术界的人。可能在理论上,五部大论为主的显密的这些教言,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但实际上真正把这些道理融入心、心融于法,好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不应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专家,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那天我在康定机场遇到一个人,他好像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研究得还是很好的,跟我一会儿辩论、一会儿提问题、一会儿请教、一会儿给我教诲等等,扮演各种角色,但是,我后来从他的语气、行为等方面侧面了解,好像他修行不怎么好。我有时候虽然表面上装成比较愚笨的人,但是实际上我在观察他,我会有这个毛病。我发现,他理论上还比较不错,但修行上好像……

我们居士当中也有这样的。有些就只修行,一听理论的时候,就呼……开始打瞌睡了,这也不太好。因为没有理论的支撑,可能修行不一定很圆满的;没有很好地学习理论,我们有时候很容易产生邪见、很容易产生分别念,尤其是旁边有些人说我们的这个法不太好——“啊,你学偏了,你学错了,你这样不如法,你浪费时间,你浪费精力”,因为你自己没有《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那种很坚定的正见——“对对对,我错了,我错了,真的是太可惜了,我已经入了这么多年的密,不太好,我从现在开始改邪归正,以前所有错误的观念我要抛弃,我从现在开始要依止你、跟随你、追随你……”有可能这样的。所以没有理论的后盾也很危险的,但是光有一个理论,没有很好地去修的话,法和人也是完全脱离的,这也不合理。

我以前讲过,以前有个意科喇嘛,他非常了不起,因为他的传承弟子到后来都是非常成功的修行人。其实我们上师如意宝,如今也是可以看得出来,他老人家的很多传承弟子也是既有理论的这种基础,也有实修的这种窍诀,而且不管是汉地、藏地,在各个地方,上师真正的传承弟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修行是非常好的。

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人,把自己的学习或修行,要入得深一点,不要一直在表面上漂。在表面上漂的话,就像麦穗放在水上那样,很轻的,里面什么也没有。《萨迦格言》当中有这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石头、珍宝放在水里面的话,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说明它很重的。所以,我们的见解有时候要有一点沉淀和积累,否则的话都是一种形式的、表面的,自己真正到死的时候,可能一点境界都没有。

有些修行人表面上修了那么长的时间,结果真正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修行过一样。有些人表面上看来好像很调皮、很坏的,但真正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哇,他的修行很不错的,原来他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所以,有时候,从外表上看不出来谁是修行人,谁不是修行人,关键是内涵。自己内在的心灵通过佛法来长期熏陶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境界。

——索达吉堪布2016.08.09第90次UC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