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71(卷六).pdf

《楞严经》

第71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前面讲到阿难尊者当场“悲欣交集”,也欢喜,也比较伤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自己对自己的开悟没有怀疑、充满信心。同时,他也问如来,末法时代众生刚强难化,佛陀也已经离开很长时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摄自己的心,建立道场,远离魔事,在菩提道当中不退转,怎么样的方法才好?

佛陀也非常赞叹阿难尊者,你提出来的问题非常好,你对未来的众生负责,而且你自己也是发菩提心,有利他心。佛陀高度赞颂、赞叹。

这个时候,阿难跟大众聚精会神地听着。佛陀下面就开始讲,末法时代的众生,依靠耳根圆通法门获得证悟的话,需要一些条件。

下面主要讲戒、定、慧,三学的根本,实际上是我们经常讲的守戒律,杀、盗、淫、妄。居士戒当中也好,或者是出家人的四根本戒当中,也是有杀、盗、淫、妄。佛陀说我们如果要依靠这种法门开悟,基本的要求就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为,然后精进修法,这样能获得证悟。今天主要讲这个道理。

今天我有点头痛,所以可能讲得也不太好,讲得也不太多,但是稍微跟大家看一下。

下一次的课,本来想时间稍微提前半个小时。但我又想,可能好多因为下午有课、下午有发心,这样换的话,我这边倒是没事。我想讲考完了会很晚很晚,但也许也没什么大问题吧,大家已经习惯了。如果大家都觉得有必要提前半个小时,到时候给我说,现在暂时不调整。下个礼拜的课,还是现在这个时间。

我昨天想要不要调?但是现在已经习惯了,可能问题不是很大。但不管怎么样,我的讲课时间大概九点半左右结束。真正要讲的话,《楞严经》和《西游》这两节课,应该是一个半小时多一点,需要这样。所以大家心里应该这样安排。然后念个《普贤行愿品》,基本上接近十点钟。我们再讲考二十分钟,或者二十五分钟也可以,你们看情况。

我也看到讲考的这些道友们,基本上以前的这些还没有退失,我也比较开心。刚才我悄悄地看了一下,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没有退,很多人还在继续。

希望我们的经堂,包括里面的地热,这些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冬天比较冷,上面的窗户这些不关,尤其坐在中间很冷。大家这样共同来学习,也应该有个气氛,包括念《普贤行愿品》,好像那种加持力也好,那种力量都不相同的。

当然,我们这里的道友来来去去,可能稍微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为了求法的精神吧。我们世间人也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很辛苦的。所以,我们为了解脱,为了接受大乘佛法,这样也是一个训练,也是很好的。

所以,我也比较有信心,也特别感谢大家。我也是给大家尽量地按我们每个礼拜规定的时间分享一部分内容,我讲得不一定特别多。

接下来开始讲:

昨天大众和阿难依教奉行,大家都非常欢喜地听着,佛陀所说的这些教言都会依教奉行。这个时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是一个总的纲要。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应该常常听我在《毗奈耶经》当中专门说过——

《毗奈耶经》应该有《大乘毗奈耶》和《小乘毗奈耶》。

《毗奈耶经》当中,或者律藏当中宣说的修行,不可缺少的是什么呢?“三决定义”,三决定义就是我们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

三学实际上是修行的纲要、修行的根本,这三者叫“三决定义”或者“三学”。

“所谓摄心为戒”,摄心实际上就是戒。

大家都知道,戒律也叫尸罗,《四百论》等很多论当中用梵语直接来讲,就是尸罗。像《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所有的尸罗,实际上是以正知正念来摄自己的心”,这就叫做戒律。什么是戒呢?戒律就是用正知正念来摄受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不要往外散乱、放逸或者说是误入邪道,这样的话,所谓戒的定义就是“摄心为戒”。

戒实际上是禅定的因,因戒产生禅定,禅定做为因,它发慧、摄心。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如果安住、摄住的话,这个是戒。依靠戒有了定,有了定以后有慧。戒、定、慧实际上它是一个因果的关系。如果要产生智慧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心,这个坚定的心或者禅定,一定要有戒律,如果没有戒律,心也定不下来,智慧也没办法开发。

那这样的戒是什么戒?不管是什么戒,就是自己的心要控制住,心要抓住,这三者叫做三种无漏学。

《指掌疏》[1]中说:“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如果戒律不清净,三昧也就是禅定不会现前,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

包括《正脉疏》[2]当中也说过,依靠耳根圆通来修行的话,首先应该要有一种加行,什么样的加行呢?有了戒律、禅定、智慧、然后才能建立道场。有些通过咒语来摄受众生,有些以摄心来摄受众生。不管修什么法,我们这个戒非常重要。

在这里要讲到,禅定也好、智慧也好,还有其他任何的功德,有了戒的基础才有机会产生;如果没有戒,一切功德就没办法产生。所以这个戒,为什么龙猛菩萨把它比喻成大地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三学的根本是戒律,戒律的话,我们居士四戒也好,出家人的四根本戒,主要是杀、盗、淫、妄。一些经典和论典的次第,先讲杀,然后偷盗,再讲淫心和妄语,这样分的。

在这里先讲淫戒,然后杀戒、然后盗戒,最后是妄语,讲完了这些以后我们这一品就圆满了。

为什么在这里首先讲断除邪淫、戒淫?有二个原因,一个原因“万恶淫为首”,所有的恶当中,淫毁坏根本,如果犯了淫戒,淫戒守不好的话,包括定学、慧学,以及其他种种出世间的功德和世间的功德都没办法。

我们世间人也是这样,杀、盗、淫、妄无所不犯的这些人,可能世间的基本功德很难具有。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条件。不仅是我们佛教徒,实际上全世界的人来讲,邪淫也好,偷盗也好,杀人,说欺骗的妄语,这一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这方面,可以说这是一种戒律。

当然像出家那样的戒条,除了佛教以外,有些是没有的。但在现在的一些外道当中,包括不杀生方面也好,或者斋戒方面也好,或者邪淫方面,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戒条,大家也应该清楚。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佛教的戒律是一种控制,“要开放,要自由。这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让人没有自由”。现在尤其是西方文化为主的很多人提倡这样的理念。但是如果我们过于放荡不羁,对自相续不会带来任何利益。所以说前辈大德也是非常重视戒律,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大家也知道,这部经典主要是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之间的一个因缘,佛陀才开始宣说的。所以这里讲,如果能断淫、淫戒守的很好,就非常容易成就。

这部经前面讲因缘时候,也是跟摩登伽女,或者断淫有一定的关系。刚开始阿难遇到摩登伽女的干扰、骚扰,或者说遇到了各方面的违缘,后来违缘转为道用,阿难尊者他守的清净戒律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摩登伽女她依靠特别的执着、贪欲,最后自己有机会入于正道,逐渐逐渐获得阿罗汉果位。

《楞严经》是非常好的一个经典,如果用现在的人生经历来讲,确实它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电影就是讲人生的故事。这里面真人真事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很有情节。刚开始出现的主要人物,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人物?是怎么样出现的?最后他们获得了什么样的果位?就像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刚开始维摩诘居士是怎么生病的?依靠这个因缘,佛陀派每一个弟子去探病,与每一个弟子之间有对话和教言,到最后大家都获得了非常殊胜的果位。

所以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希望大家要明白这部经典总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以后要研究《楞严经》的话,从细节方面,每一个词句都要字面上会解释,每一段话、每一章当中,它主要宣说的一些宗旨、意义;每一品、每一卷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内容。从方方面面这样来分析,也是很好的。

以前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专门研究《楞严经》。但有些研究完全依靠一种分别念——以凡夫人的分别念来揣测佛和菩萨、阿罗汉的境界,把佛菩萨们的境界拼命纳入我们凡夫人狭窄的境界中来推测,这样的话,确实很难的。

首先要知道,这里面出现的这些人物,不是我们凡夫人所能了解到的。否则我们有一种否定的态度,用一些其他眼光来看待:“阿难说的不对,摩登伽女是破坏者啊”。这样的目光来研究的话,不一定很透彻。

我们对佛经和论典的研究,我觉得信心很重要。我也遇到过一些研究人员,有些对佛教毫无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光是依靠分别念抉择圣者们的智慧,研究的成果很难有价值。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接下来首先讲断淫的戒律。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佛陀告诉阿难,你说为什么我把摄心称之为戒呢?

因为佛陀刚才讲了,摄心的名字叫戒,有了戒就有了定,有了定就有了智慧。它是这样一个次第。

他这里说,阿难你想一想,我为什么前面说所谓的摄心,它的名字叫做戒?原因是这样的——

下面用四个方面进行宣说。这以上应该是总的概要,下面分四个科判。首先是断淫的戒律。

如果世间六道一切芸芸众生,他们“其心不淫”,他们断了淫心,则不会随着生死轮回的相续不断流转。众生首先要断淫。

这里“其心不淫,其心不杀,其心不盗”,全是讲的“心”,藏文当中章嘉国师翻译的是:“如果不断淫、不断杀、不断盗。”

如果心上安立,邪淫的心要断除的话,可能是很高的境界,它属于菩萨戒方面。因为声闻戒主要是有为的身体为根本。原经文当中不知道,它到底是心上安立的,还是整个身心都可以安立。身心都可以安立的话,这个淫戒就比较粗大,如果仅仅是心上面安立,那心里面连梦中都不会产生淫心的话,境界要很高了。

这里讲到,如果淫心断了的话,就不会在三界轮回的生死当中流转,这个很重要。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你们准备修三昧定,本来必须要断除障碍、尘劳、尘垢。

生死轮回流转的因,烦恼障也好,这种执着、尘垢,要修三昧定的话,必须要断除这些。

如果你淫心不除的话,这个障碍没办法除,那么在整个六尘当中,或者说是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

所以我们要修禅定的话,淫心断除是非常重要的。前辈的很多大德因为断除了淫心,他们的禅定境界非常高。以前说是虚云老和尚,他好像很长时间才剃一次头发,别人也有诽谤他,说你出家人怎么留着长发、留着胡子等等。但是他的功夫非常厉害,他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禅定七天,有时候是二十一天,动都不动。

以前南怀瑾大师也说过一个,他小的时候知道有一个叫广钦和尚。当时他在台湾的一个山上,四十来岁。他有一次特意爬这个山,爬了很高很高的山去朝拜广钦老和尚。人少的时候他就问,“别人说你二十一天都是入定,一直不用动,到底是真的吗?”他单独问他,很多人当中不太好意思。广钦老和尚说:“是的,我能安住”,然后他就问,那你现在能不能?他说“现在因为弘法,没有时间”。所以他相信,南怀瑾说他本来也不太相信。确实以前这些大德们的禅定功夫非常厉害。

其实一个修行人,如果禅定非常好,他证悟无我的智慧很高超的话,应该他有一个非常清净的戒律。如果是破戒者的话,就像戒律里面讲的一样,破戒者广闻博学也是没有用的;禅定的话,心不会专注,很快的时间当中散乱于外尘。

所以这里说,如果要修三昧定,一定要断除淫为主的这些尘劳。《圆觉经》当中也是讲[3],如果淫欲没有除的话,其他的功德无法产生,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有些人闻思修行的智慧非常不错,自己依靠一种世间的修行,禅定的境界也已经现前,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没有根本上断除邪淫——

这里面只是说淫,藏文当中有时候把它翻译成邪淫,邪淫一般在家人的戒律可以讲。如果淫的话,那范围就比较广,包括出家戒律守的,所有的淫行全部断除。

这里说,如果一个人有智慧、禅定很不错,但是没有断除淫心的话,将来他一定会是落入魔道当中。

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智慧有了也是救不了,禅定有了也是救不了。这一点,我们以前学过的《赞戒论》当中也是说得比较清楚。有些偈颂赞叹持戒的功德,有些偈颂宣说破戒的过失。所以如果不好好地断淫,这些都起不到作用。

憨山大师也说[4]:“修禅之人若不断淫,如以甘露灌溉毒树,灌溉益深而毒气愈盛,所以必落魔道也!”如果你没有断淫,你禅定的功夫再怎么样,或者说你智慧的功夫再怎么样,全部都变成了毒气。

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你的行为不如法,你光有智慧也不行,可能造的业更严重。因为你有智慧的话,辩论很厉害,我们有些口才好的人,他讲经说法、造善业的话,也很好。如果他的行为不对,行为不清静,然后心不清静,那造口业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说一句的话,他可能十句都会倒出来,出口成章。

现在我们世间当中的有些记者,有些民间的人,因为他是一种邪知邪见的人,非常非常片面、不正的那种,这种人的嘴非常会说,他自己依靠这个嘴皮来吃饭,但因为自己行为不正的原因,实际造的业可能更严重。

所以说这里也讲到: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如果没有很好的守持戒律,没有断淫的话,有禅定还有智慧,上品者很有可能会变成魔王。

因为他智慧很厉害,但行为不如法,他可能影响很多人。现在有些人经常讲:“守戒没有什么用,你们随随便便可以行淫”,这样的话影响成千上万的人。然后自己的禅定也有一定的功夫,像外道也有,很长时间都是入于非非想天一样的定当中,这样很多人都会信他——禅定和智慧是上品者的话,那造的业也是比较严重,所以他最后转生成魔王,魔当中位置比较高的魔王。

禅定和智慧比较中等的人呢,他可能最后转生到魔的平民当中。禅定和智慧比较下等,最后就变成了魔众当中力量比较弱小的一些魔女。

凡此“彼等”,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徒孙徒弟,都有各自的眷属,而且各个都不知因果,都非常傲慢,自己非常自信地说自己依靠这种方式成就了无上之道。

大家都会讲自己是无上之道。我并不是说其他的宗教都是魔,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带有一些难以想象的故事。所以我们如果没有根本的戒律清净,或者是清净的行为,很有可能影响很多人最后堕入恶趣。

比如基督教,耶稣的母亲是圣母玛利亚。当然有不同的历史说法,但是比较公认的是她很小的时候就见到了神,见到了神以后,神说:“你应该生一个非常厉害的孩子”。她说:“我男朋友都没有,怎么生孩子呢?”神说:“没有,你会生孩子的。”依靠他的一种特殊威力,最后生了耶稣。耶稣的父亲也是比较神秘。包括穆罕默德,他后来也是神的指示,让他创造一个宗教,将来会影响整个世界,也有这样的。所以世间上的很多宗教都是依靠比较特殊的神、特殊的一种威力而得到的。

而且我们信仰宗教的人,相当一部分人是依靠信心,并不是依靠智慧。这样以后,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清净的戒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也许对自他不一定有意义。

然后佛陀说: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说,我灭度以后,末法浊世的时候,有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魔众炽盛于这个世界当中,他们统治整个世界。

当今这个世界确实非常多。佛陀灭度以后2500多年后的今天,有各种各样的魔众、魔民、魔师。前面也不是说,浊世的时候,说法的邪师如恒河沙一样,兴盛于这个世界。

他们不会说断除贪心,要广行贪欲,还称自己是善知识,令很多很多的众生落入贪爱和邪见的坑里面,最后让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菩提之道。

以前化上人说[5],他见到一个人,自称自己是佛,见到谁都是LOVE、LOVE,一直讲爱爱爱,最后好像很多人堕入邪见的坑当中。他是非常反对的。他说亲自见到一个人,那人说“我就是佛”,他自己这样称呼自己。

所以我们这个世间当中,将来佛陀灭度以后,确实有一些人宣说贪欲为正法,这样说的话,确实非常可怕。虽然在有些甚深的密法当中,看起来好像有一点贪欲,但实际上,我们学习这么多年的人,大家都知道,任何密宗当中根本没有贪欲自相是我们要行持的,没有的。

正因为这样,比如说贝诺法王、法王如意宝,在我们浊世众生面前显现一个特别好的榜样。自己身为出家相,虽然前世各方面有开取伏藏、接受空行母的授记、能力,但是为了末法时代的一种榜样也好、模范也好,自己行持清净的戒律。

正因为这样,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包括贝诺法王他们的传承弟子,还有很多高僧大德,他们的传承弟子,真正的上师们都会弘扬正法,守持清净的戒律。着重弘扬戒定慧,尤其是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的重视。

我以前也很多次的说过,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出家人很多的,出家人如果自己能守持戒律,应该是一生当中非常光荣的事情。一旦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守持清净戒律,那这个时候,你不管是舍戒也好,自己应该隐藏起来,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似是而非的讲一些所谓的双运。

我们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当中是有一部分所谓的密咒士、所谓的在家身份。但是这些,一部分我们相信他们肯定是有密义、有成就的。但有一部分,我们觉得肯定是没有什么的,只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各种各样的面子,可能名称取得比较好听一点,实际上可能是真正的在家人。在家人的话,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他应该不会依靠邪淫这些来欺骗别人。

我们学院的传承弟子当中,希望大家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是我们有生之年最荣幸的事情。一旦这种因缘实在不具足的话,那自己还俗,或者说自己通过其它方式,千万不能依靠淫戒:“我们双修,这样的话对什么什么有利……”,这完全是一个欺骗的行为。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真正依靠这样的能力,法王如意宝的这些弟子们,高僧大德当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应该可以有资格去弘扬这个,但是谁都没有去弘扬。“这个是甚深的法,不是我们的境界。”谁都没有把密法里面的个别修行去弘扬。

我们极个别的人,以前都是有过,我课堂上也是批评过,拿出什么照片,各种说法,欺骗一些刚学的。因为他们很脆弱,他们也不懂什么。他就开始说各种各样:“这个是正法,这样修行对你有利。”这完全是一种欺骗。

如果出家人自己实在是没办法守持戒律,已经失去了这种道行和戒律的话,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现在也是有——不管是堪布也好,活佛也好,普通的出家人,最后有些已经现了在家相,有些并没有,但是他没有做任何出家的行为,自己只有从僧团当中离开。

我们以后的出家人,每个人完全把戒律守得善始善终,一部分人肯定有,现在浊世的时候也会有,包括我们藏地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一点,我也在想,法王如意宝为什么当年没有接受所谓的世间的这些明妃,像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创巴仁波切,凡是当代的这些大师们,公认的这些,他们显现上各种各样的,但法王如意宝一直没有。他身为一个真正的伏藏大师,真正伏藏大师有时候接受明妃也是有必要的,像莲花生大士和后来的一些伏藏大师。但是,法王为了摄受我们后面的这些出家僧团,自己显现这样的身相,最后以出家形象而示现圆寂。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也依靠正知正念,好好地守持戒律。人生很短暂的,如果你的出家身份善始善终的话,那比世界上任何的价值高贵得多。就像《顺治皇帝出家偈》里面所讲的那样,世间的金银财宝、地位名声这些都不算什么有价值的,你一个人相续清净,一直到死为止,其它什么修行都没有也是可以的。

《赞戒论》当中也讲了,如果闻思修行的一分功德都没有,但是出家戒律很清净的话,今生来世都很快乐。大概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这个淫戒,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家一定要行持清净的戒律。

尤其是学院,在这方面的顺缘是非常不错的,比较而言。因为末法时代,非常完美的可能在哪里都得不到,不管是闻思修行也好,道场也好,包括我们身边的这些人,我们有些人一直是完美主义,希求最完美,但是这个确实很难。都是有一种比较,比较当中能获得幸福感。

所以我想,比较而言,确实学院的加持力也好,学院各方面的因缘非常非常好。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真正长期待在学院,时间可能越长越好,为什么呢?因为出家僧团里面待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大多数人的心相续基本上已经变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相续。否则的话,你们很多人出了家,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会有一种热情心,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会喜新厌旧,最后很多都退失。

所以说,一般来讲,像学院这样的道场,不离开这样的僧团,这叫做忏悔所依。因为“我不能这么做,不然很害羞,很不好意思。我一定要跟僧团、我的道友们一起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样的话,那就非常方便。

所以在这里说,末法时代有一些魔的化身、魔的显现,他们会弘扬一些淫行,会有这样的。

当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密宗里面所说的,在显宗当中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方便行。比如说大乘《大宝积经》当中也说[6]:“行方便菩萨如是成就一切智心,虽在中宫婇女共相娱乐,不起魔事及诸留难,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时文殊菩萨他到宫女当中去享乐,但对他来说不会变成违缘,不会变成危难,不会破戒。

当然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大菩萨而言,密宗里面所讲到的行为他们不会沾染的。以前有些人对米拉日巴尊者说:“你的上师玛尔巴罗扎有空行母,也生了很多法王子,享受很好的生活,你是玛尔巴罗扎的亲传弟子,你为什么不结婚?”米拉日巴没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叫结赛的未婚妻,米拉日巴苦行的时候,结赛经常和他的妹妹一起去看他。有时候送一点口粮,他们关系还是很好的。有个弟子说:“你应该和结赛结婚,为什么不这样?因为你是上师的弟子,就像是擦擦一样,上师有什么特色,你也应该有。”米拉日巴回答说:“像上师那样高的境界是可以行持的,像我这样是根本没办法的。”米拉日巴很谦虚示现:“我还是守持清净戒律,不会行持这样所谓比较高的密宗行为。”

这方面我们大家应该正面去理解。不然的话,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你们的上师们都没有胆量和能力,你哪里有这样的勇气和修行?你的利他心,你所有的传承上师都没有。这就有点稀有了。

以后的话,我刚才也讲了,这方面如果实在自己没办法,那只有还俗了。当然你还俗的话,世人都会说的,但是这个也没办法,也是比较正常的事。

包括现在佛教徒稍微有一点行为不如法,网上也有大量的批判,就像我上节课说的那样。世间人也是一样的,最多是两三天,或者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已,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如果真实有一些事情,不管是什么身份,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了。这个对佛教也是,没有损害呢,可能稍微有一点点,有肯定是有的,但这是他个人的行为,大的损害是没有的。

最大的损害是你装模作样,自己没有这样的境界,还给别人弘扬淫心。《三戒论》当中也是说[7],烦恼自相的话,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谁也没有开许。后面讲戒律开遮的时候,断除烦恼自相的话,所有的宗派都是公认的,有这么一句。所以,这方面应该注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你要教后人修持三摩地的时候,应该先教诫他们断除淫心。

出家人其实这方面还是很方便的,我们也很随喜。在家人毕竟这个卡很难过,如果头发没有的话,基本上心就死了,世间这一套就没有了。尤其汉传佛教当中这方面是很好的。

你想守三摩定、好好修行的话,断淫心很重要。

这是什么呢?“如来先佛世尊”,所有传承的如来,一代一代——过去所有的这些如来,他们也是共同称这是第一决定、非常清净圆明的教诲。

所有的如来也是这样讲的,所有的传承上师们就像排列的金山一样,上师们也是这样的,那么自己也是应该行持这样清净的行为。

这一点格鲁派做的还是可以的。格鲁派的话,基本上有了破戒,戒律上有一些的话,不管怎么样,僧团里面是不能共住的,成就者也是一样的。

我最近想翻译阿拉夏丹达尔,《功德藏》的一个注释,他是格鲁派的一个大德。格鲁派大德写宁玛巴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释,是很稀有的。《功德藏》的注释以前有四大函,慈诚罗珠堪布我们两个在荟供日和诵戒的那一天到朵芒寺,到德巴堪布那里求,大概一年多的时间。这四函我翻译了前四品,大概四五万字,然后一直拖下来,现在也没有翻译完。

后来我想,四函现在全部要翻译的话,我的寿命不一定来得及。因为现在寿命无常,什么时候离开也不知道,因为这个《功德藏》实际上是无垢光尊者最好的教言摄集成的。后来,我就准备翻译阿拉夏丹达尔他的注释。他的这个注释不那么广,只有一函,而且把颂词解释的很好。

他的故事也比较特殊,他以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格西,后来好像还俗了。还俗以后听说他去拉卜楞寺,他带着他的妻子,变成在家人了,住在寺院里面一个出家人的家里。这个出家人也不认识这个人是谁,只是给他留宿。这个出家人每天参加辩论,今天辩论这个,明天辩论这个。夏丹达尔格西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就问:“你们辩论什么?”小僧人就告诉他,夏丹达尔就顺便给他讲怎么辩论啊,三相推理啊,包括理路怎么顺。那个出家人很感兴趣,很多地方一直问他。他呢,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给他教得很清楚,明天应该这样这样说……。

寺院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格西,最厉害的,跟这位格西辩论的时候,那个小僧人把他辩得哑口无言,有很多思路讲得特别好。那个格西说:“你这些道理是从哪里学到的?”小僧人说:“我家里面最近来了两口子,那个老人比较会这些,他教给我的。”格西说:“原来我在拉萨求学的时候,我有个道友,好像与他的说法有点相同,他是不是夏丹达尔?”这个小僧人回来就问:“你是不是叫夏丹达尔?”夏丹达尔说:“为什么?”小僧人说:“我们的大格西说今天辩论的很像他的思路,有点怀疑。”夏丹达尔说:“本来我想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你这个坏人,我不得不离开了。”他就收拾离开了。

所以他到晚年的时候,变成这样的一个人。但不管怎么样,他的智慧和大圆满的证悟是公认的。从他的传记当中看,也是一个非常有境界的人。

我刚才都是讲,如果是大成就者的话,会有各种行为,但这个很难。米拉日巴说:“狮子跳崖的地方,兔子是不能跳的;如果兔子跳的话,会堕入到悬崖当中遍体鳞伤,所以没有必要[8]”。

我想大家应该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从根本上断淫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阿难,如果你不断淫心,修持禅定是无有是处,很难的。就像世间蒸煮砂子和石子,想把它做成很好吃的饭,即使经百千劫,也不可能变成真正的饭。

不管火锅也好,砂锅也好,什么样的方式,怎么样煮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煮砂子或石子,它们不可能变成食物,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成为热砂或者热石,可以这么说。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它的材料不是饭,不是菜,不是米,它的本体是砂子。

同样的道理,自相邪淫烦恼的本体说它是智慧的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讲五种智慧的时候,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讲,烦恼不是菩提,烦恼的本体如果认识的话,才是菩提。《六祖坛经》中讲“烦恼即菩提”,从最高境界来讲,显现上是烦恼,但烦恼早已转成真实的菩提,在那个时候,自相的贪欲也没有,自相的嗔恨心也是没有,否则石子或砂子做成饭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关于这些,以前有一个叫《藏密问答录》,这里面我也引用了一些教证和前辈高僧大德的说法。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塗必不能出,

如果依靠“淫身”,依靠邪淫的身体和心来求得殊胜的佛果,那是很难的。即便你获得了一个比较好、微妙的开悟、领悟,但实际上它还是淫心的根本。它本来不是成就的因,它是六道里面三恶趣的因。所以依靠这样的因,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不可能的。

如果贪欲的本体没有转,直接认为贪欲就是成就,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如果真正生起了自相的嗔恨心,那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有自相的贪心和烦恼,自己不得不承认。如果以这个来去弘扬,或者认为这是成就的因,那肯定是不对的。当然它的本体是解脱的因,但是很多人很难悟到这么高的境界。

以前龙猛菩萨《大智度论》当中也讲[9]:“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真正淫法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对谁都不会烦恼,但如果有了我的这种执着,邪淫一定会让人们堕入三恶道之中,不可能获得解脱。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如果依靠淫心,如来的涅槃怎么能修成呢?根本无有是处,根本不可能的。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果断了淫心,解脱是有希望的。把淫心的根本从细微上断除,身体的各种非法行为,心里胡思乱想这些,同一个时间断掉。那个时候的“断”,所谓断空也好,能断所断也好,这些也是没有的,如果达到这种境界,没有任何执着、无漏的境界,佛的菩提还是有一定的希望。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的话是佛陀所说的,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可以称之佛教,可以称之为佛所说。如果没有这样,“邪淫有很大的功德,淫心是真正的功德。”这不是佛所说的,是魔王波旬他所说的法。

所以说,我们行持善法的人最好是行持佛的法,弘扬佛法。

________________

[1] 通理法师《指掌疏》卷六:“摄心为戒。意拣小乘。以小乘但能执身。则名为戒。故灌顶云。因戒生定者。心摄动少。渐向于定。如风止息。波浪自停。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2] 交光大师《正脉疏》卷六:“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圆通。但为最初近下之根。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大科云加行也。”

[3] 《圆觉经》:“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4] 憨山大师《楞严通议》卷六:“修禅之人若不断淫,如以甘露灌溉毒树,灌溉益深而毒气愈盛,所以必落魔道也!蒸砂作饭终竟不成,以非饭本也!以淫心而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滋淫根,生死转剧,何以得出三涂,登涅盘之路哉?斯之一法,先执身不行、次执心不起,故曰:必使淫机身心永断,如此可以冀佛菩提。茍不痛心刻骨必成魔说矣!”

[5] 上宣下化上人《楞严经浅释》卷六:“月前我遇见某某人,不要提他的名字,他说他是佛,我说他是魔,为什么呢?因为他专门谈情说爱,口口声声是Love,Love,I love everybody.这真不知惭愧,有什么资格来爱所有的人!可是很多人便给他迷惑,臭味相投,还说他讲的道理很不错,这真是以盲引盲。”

[6] 《大宝积经 (第106卷)》:“阿难!行方便菩萨如是成就一切智心,虽在中宫婇女共相娱乐,不起魔事及诸留难,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难!行方便菩萨无有受如是众生不以三宝劝化,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若学大乘善男子善女人不离一切智心,若见可意五欲,即便在中共相娱乐。阿难!汝应作是念:『如此菩萨即是能成如来根本。』”

[7] 《三戒论释》第五品三戒圆融:所遮烦恼需不缚,各自道方皆圆满。断除转变与道用,均断惑相智者同。

在戒除所遮——自相续烦恼以及由烦恼引发的不善业这一点上,三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经》云:“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贪欲之因而未远离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远离贪欲之因而不成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而且三戒的所需——自相续不为烦恼所束缚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来说,声闻乘禁止与菩萨乘、密宗乘以方便摄持而行这两者在不为贪欲之垢所染污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虽然形象上不同,但从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圆满。声闻乘视二谛实有存在,因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而转变为法性,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各自分开的,实际上均要断除束缚之因的自相烦恼,这一点所有智者都是一致认同的。

[8] 《米拉日巴传记》中还记载: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师马尔巴前求得正法后,有次回了一趟家。当时他家的房子已经倒了,母亲也早就过世了,他最喜欢的《大宝积经》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几乎成了鸟巢。伤心之余,他把母亲的骨头作为所依,作了超度,并想把《大宝积经》供养给从前教他识字的老师。

可到了老师家,才知道老师也已去世了,就把这部经供养给老师的儿子。老师的儿子对他说:“既然你是马尔巴的传承弟子,就应该学你上师那样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结赛娶过来,继承你上师的宗风,这样不是很好吗?”尊者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9] 《大智度论 (第6卷)》:“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