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68(卷六).pdf

《楞严经》

第68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大家学习《楞严经》。

现在文殊菩萨一一地告诉我们,前面的二十四种圆通对初学者来讲不是很容易修学,建议南赡部洲未来的末法众生也好,阿难尊者也好,还是修持以耳根为主的法。主要讲这个道理。

前面六尘对初学者不太适合的道理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五根、六识还有七大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字面上有些比较好解释,有些不是很好解释。

今天先讲五根,前面也提过,耳根留给观世音菩萨了,所以这里没有提。

首先第一个是眼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眼根,见根之性,用眼根见色法,虽然眼根当时所看到的对境洞然、清晰,没有什么障碍。

眼睛看什么东西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但是它不一定看的全面,也就是说它的功德不全。

它只能明前,不能明后——眼睛只能看到前方的部分,看不到后面的部分。

眼睛前面的任何一个东西都能看到,而后面的看不到。

那么这样的话,“四维亏一半”。我们有三维、四维,佛经当中也有现在所谓的四维空间,那么如果以色法的四维来算,就亏损了一半。

比如说一个四方形,前面的部分能看得到,眼睛两边的部分只能看到一半。后面和眼睛的两边,左边和右边的一半可能看不到,那整个四维当中,一半可以看得到:前面的一个维度和两边一半一半,加起来两维看得到,后面的一维还有两边的部分看不到。

有些注释里面没有这么讲,是我自己这样分析的,也许可能不对。不对的话,我们下一堂课可以纠正。

这里的意思,眼睛看的不全面,所以说初学者依靠一个不全面的东西来通达本性的话,非常困难。

“云何获圆通?”怎么会是得到圆通呢?得不到的。

眼根圆通的话,实际上是阿那律尊者。他本来眼睛看不见,但后来因为修行的原因,获得了天眼第一。当时他并不是依靠色法,而是依靠内观法尘,也就是依靠内观根的本性而证悟的,所以眼根对初学者来讲并不能获得圆通菩提。

应该是去年讲的,藏文把“圆通”翻译成“菩提”,一直翻成“菩提”,“云何或菩提?”菩提里面有很多菩萨的菩提和佛的菩提,这里也可以这样解释吧。这个圆通的意思是这样。

接下来第二个,讲鼻根。

当时是我们的周利槃陀,小路,他是依靠鼻根获得证悟的。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刚才讲的周利槃陀,这些一个个圣者的开悟在《楞严经》前面的原文当中有。

那么鼻根的话,实际上它取境的时候,也需要因缘。因为吸气也好,出气也好,都是经过鼻根。那么这样的出息和入息,“出入通”,出气的时候不会入,入息的时候不会出,所以它们两个相当于单行道一样,中间不会碰撞。

“现前无交气”,鼻根真正起作用的当下,气息之间没有交叉、交往,中间没有气息的碰撞、接触。

没有的话,那么它们远离支分的互相作用——“支离匪涉入”,并不涉入,或者互相起作用。

如果这样的话,那初学者依靠这样不全面的根,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菩提?很难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鼻根,它的取境也好,或者说鼻根自己的本体,也是依靠呼吸,吸气和呼气,但是这个并不是长期有的,并不是全面的。有些注释当中讲,它的功用大概是三分之一[1]。那么这种不全面的因缘怎么会是能得到圆满的菩提呢?得不到的。

刚才的眼根和鼻根,主要是从因缘不齐全方面进行剖析的,所以对初学者也不建议。像周利槃陀,他们是非常有缘的众生,因此这些人那样的证悟我们不一定能得到。

文殊菩萨的这些教言,一方面,好像我们前面讲的,像每一个圣者一样,我们也注意的话,可能不小心依靠眼根、鼻根能马上通达,有这样的可能性。这次分析的话,当然有缘者也不排除,但一般来讲,其他的圣者依靠这种因缘来开悟,末法时代的众生不一定马上能获得。

所以我们有些人:“六祖依靠什么样的方式通达,麦彭仁波切依靠什么样的方式来开悟,那我是不是也试一下呢?”也许因缘具足的时候真的可以,但是大多数来讲,不一定。我们都是根基比较差的浊世众生,浊世的这些众生,各方面来讲,福报都比较浅薄。

所以我们现在依靠这种方法,如果没有开悟,大家也不要特别垂头丧气,很失望:“为什么这个法没有加持?周利槃陀那么笨,他已经获得了证悟。阿那律眼睛都看不见,他都这样了,我为什么不能?”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想。这些诸佛菩萨、圣者们早已给我们讲了,有些是在果期,有些是有缘者,他们可以依靠这种方法证悟,但是我们后来的这些人,证悟不是那么容易。这一点,我想我们浊世的众生有时候也要知道。不然大家都变成了无垢光尊者一样,或者说六祖和五祖。其实也不是。

我们所有人当中,开悟的人也是有,历史上是非常多的,但是有时候看,开悟的人也比较少。如果没有开悟也不要伤心,我们不断地努力,终有一天会开悟的。诸佛菩萨的发愿,也并不是一生一世,不像现在快餐时代,没有那么简单。应该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净除罪障以后才获得开悟的。

接下来,第三个是舌根。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当时应该是骄梵钵提,牛呞尊者,他经常反刍,他依靠舌根证悟。这里说,虽然他们是这样证悟的,但是我们浊世的众生依靠这个来证悟,也有点难,为什么呢?

因为舌根上的味觉,并不是“无端”,无缘无故而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必须依靠酸甜苦辣的味才能产生觉悟,没有味觉的话,得不到证悟。

依靠观待味,酸甜苦辣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即使有的话,我们凡夫人,甜的可能过于甜,辣的过于辣,不一定适合你的证悟。

所以味亡了以后,不会有所谓的这种觉悟,没有了,因为它是观待法,观待法并不是常有的。

下面这几个,主要是从时间上并不恒常存在讲的。

那么这样的话,初学者依靠观待、非常有的因缘,怎么能获得圆通呢?也是不一定得到的。

我们也可以尝试,像前辈禅宗大德吃饭的时候,或者说以前上师灌顶的时候,吃什么东西,或者依靠荟供品,也许有有缘者开悟。但是对大多数来讲,确实有点难。

第四个,身根。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身根开悟的话,前面也讲了,叫毕陵伽婆蹉。他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五百世都是婆罗门种姓的人,包括经常叫佛的弟子“小奴仆”。佛陀的这些弟子就开始告状,给佛陀说:“余习比丘特别傲慢,经常侮辱我们。”后来佛陀在现场批评,批评的时候他来道歉,道歉的时候说:“对不起,小奴仆、小仆人”。他还是有这种习气。包括他过恒河的时候,对恒河女神都是称呼“小婢”什么什么的,她也不高兴。

所以有一些可能前世是比较富贵的种姓,自然有一种傲气,这种傲气得罪很多人。其实不一定真的今生当中有财富,或者说相貌端严、权势显赫,不一定这样的,可能与生俱来的一种傲慢心,说什么话经常会得罪很多人。自己即使稍微有一点点跟别人不同的世间有漏的功德,各方面好像有点点——凡夫人稍微有一点,比如说有辆车就要炫耀,有一个比较好一点的手表,或者说有什么样的话,以前是特别特别这样的,现在也会有这种人。所以稍微有一点地位的话,也要炫耀炫耀;自己有一点点财富,有一点点权利,都要在别人面前显露。其实这不是很好的。工作和事情应该做,但是自己的傲慢心,尽量可能少一点好。

身根也是同样的,它是什么呢?它需要外面的所触,不管是轻、重,冷、热等等,要去接触这些法。

“各非圆觉观”,它并不是独立的——根和外面所触的尘,两者互相观待。既然是观待的法,那不是圆觉观,不是圆满的。

“涯量不冥会”,不管是尘也好,根也好,两者是有界限的,各有边涯,各有分量,各有一定的界限,不是以领会的方式来,“冥会”,不可能不知不觉就马上开悟了,不是这样的。

所以说作为初学者,依靠这样一个不定、观待的法——时间也不一定,因缘也不一定,这样的法怎么能获得圆通呢?也是得不到的。

我们身体接触一下任何东西,以前的利根者确实接触一下什么,马上会有开悟。但是我们,确实这种根尘因缘具足的话,它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所有开悟的因缘都具足,所以初学者依靠这种因缘,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文殊菩萨也不建议依靠身根来开悟。

当时这个尊者是依靠身体的痛苦,脚上扎了毒刺,刺伤以后,观痛苦的本性而开悟的。但是这样的人寥寥无几,这种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管用的。

第五个是意根,因为六根当中耳根不在这里讲。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意根的话,当时应该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须菩提是很有缘的,包括他在母胎当中就了悟了四大皆空的道理——他领悟的这种道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用得上。

“知根杂乱思”,“知根”就是意根。

翻译者可能特意用很多不同的名词,避免很多词的重复。这里本来是“意根”,而他用“知根”。

知根的话,它杂有很多的分别心,一些意识方面的法。

“湛了终无见”,非常干净的、清澈的道理,始终很难以彻见。

“想念不可脱”,我们的妄想、念头不断地发生,这样的话不可能从中获得解脱。

前面的五根,包括眼根叫色根,意根是无色的根,它是比较深奥、比较隐藏的,而且它涉及到很多甚深的道理。所以一般来讲,没有智慧的人对意识方面了解是比较少。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对外面山河大地的观察、研究,这方面是比较多。但是反观自己内心方面,包括其他宗教、科学家,很少的。意识方面的知识是很有深度的,只有在佛的教法里面对心的剖析非常有深度,其他的话,很难的。

所以说它这里面的妄想也好,意念也好,依靠非常复杂的因缘,作为初学者不一定能获得圆通,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比较难的,不一定得到的。

以上五根已经讲完了,接下来开始讲六识。六识当中首先讲眼识。这些识实际上也是比较难的,有些注释当中,像《正脉疏》当中讲[2],因为这些识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弄不好的话,可能入于非非想天,最多是声闻,有些甚至入于外道。心识层面是很深奥的,后面所讲到的六个识都是这样的。

下面第一个识,眼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这里首先讲眼识。大家都知道,应该是舍利弗,他见到佛时已经开悟。

通过眼识见性也是非常复杂的,它杂有三种法,一个是眼根,一个是外面的色尘,还有这两者的聚合——我们因明当中经常说根、境、作意。这里虽然没有非常明显地说作意,但是讲了根和境和合,这三法具足才可以产生眼识。

“诘本称非相”,如果你要希求它真正的本体,其实成为“非相”,不实、虚妄的,不可能得到真实。

“自体先无定”,这样一来,眼识它自己的本体,应该是无有定准的。

因为要观待根、尘,还有它们的和合,这样的话,这种因缘并不是恒常具足的。

依靠这种不定的因缘,如果初学者要想获得圆通,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初学者依靠这种眼识来获取圆通,没有必要,很难的,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讲的这些内容,只是字面上过一下,也可以吧,也没办法用一些教证、公案。字面上的话,可能需要大家认真的学每一个偈颂的解释方法——当然每个大师注释里面的解释方式都不同,没有像藏传佛教论典的注释特别确定。他们很多都是根据自己的智慧,包括通理法师也好,子璇也好、圆瑛法师,他们的注释基本上大同小异,大的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解释方法又有点不同,也许他们中间隔了很多朝代,或者他们生活习俗不同的原因,汉地的很多注释都是大同小异。《楞严经》的注释,他们在文字的用法方面还是有一些差距,大的方面应该没有什么。

所以我想,我们学《楞严经》的话,光是听一节课可能不行的,就像《前行》一样,反反复复学了几遍以后,可能这里面的道理,包括每一品是怎么讲的?二十五个圆通法是怎么讲的?这些道理会逐渐深入的了解。

其实佛法都是这样的,光是听一次两次,当时好像懂了,但是真正在你心里面,所有的道理都完全通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再说这个《楞严经》,它思辨性比较强,也涉及到一些空性、推理,还有一些甚深的见性和开悟,涉及到很多知识。

所以我们建议,以后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至少有一部分人学通《楞严经》。像去年前年,我们不是有专科里面有个别的法师专门学中观,有些还比较不错的。他们因为学了好几年,像我们学院的七宝藏班,他们用七年的时间来学嘛,这样以后,基本上出来以后,做人做事方面不太清楚,但是《七宝藏》还是比较精通的。

但我觉得,有时候可能做人做事也是很重要,不然的话,你到处都用所学的东西来的话,比如说一个因明班的法师出去,其他什么都不懂,到处都说因明,谁都听不懂。如果他的人格不好,做人做事不太好的话,可能没有出路。

可能最关键是做人做事方面好一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必要的话,有一些这方面的专科,比如《楞严经》专科。专科班也好,或者说有个别的研究生,这样可能比较好。

下面讲第二个,耳识: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通过耳识证悟的是普贤菩萨,他当时听闻十方声音获得开悟。其实他主要依靠普贤大愿,十方诸佛菩萨如海的声音而获得了开悟。

这里的意思是说,“心闻”,耳识的意思,耳识的话,实际上它可以洞彻十方世界,依靠它,无碍的获得了这种开悟,这个是可以的。

但是普贤菩萨依靠十方声音获得的开悟,其实是“生于大因力”,因为他的福报非常大,他生生世世发了大愿,因为大愿的力量。

很多注释里面讲[3],中下根基的人很难通这个道理。所以“初心不能入”,所以初学者的心很难依靠耳识开悟,这是很难的。

所以作为初学者的话,不一定依靠耳识获得开悟,“云何获圆通?”

然后鼻识: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依靠鼻识开悟的应该是孙陀罗难陀,当时让他观鼻尖白相,同时收摄散心,观着观着,最后开悟了。

那对孙陀罗难陀讲的窍诀,是一种善巧方便——通过鼻识获得开悟,实际上只是一种权机、善巧方便、权法。

我们经常说依靠不同的根基,说善巧方便、不了义的法,经常有这种权法,权机法。这是一个权机法。

当时让难陀把心摄住,因为他的心特别散乱,尤其他贪执他的妻子,心很散乱。让他摄心,这个时候不小心,他就开悟了。

如果说我们一直关注一个心,像修寂止这样,那么“住成心所住”,如果我们的心住在一个所缘的心当中,其实这也是很难的。

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如果心有住的话,它不是住的。只要有相的话,那不是究竟的法。因此初学者依靠有所缘、或者专注的一个法来获得开悟,也是很难的,怎么会能获得圆通?很难的。

第四个讲舌识: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舌根说法,实际上是富楼那尊者,他是说法第一,很厉害。我们说的是“满慈子”,藏文是“刚波”。他是说法,说着说着就开悟了。

那么用舌根来说法的话,实际上也是比较难的。

它是什么呢?“弄音文”,拨弄一些语言、文字而已。“开悟先成者”,这种开悟,其实富楼那尊者他之前有一定的因缘。

好多都是,看起来好像是当时开悟的,实际上这种开悟,是他之前多生累劫的一种因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名句”,我们说法的过程是依靠运用舌根,不管是名称也好,文字也好,词句也好,声音也好,这些的话,“非无漏”,实际上是有漏法。

我们所有的语言文字,它其实是有漏法。既然是有漏法,依靠一个有漏法,初学者怎么会能获得圆通?很难的。所以依靠有漏的文字,说法而获得开悟不是那么简单。

确实说法,一辈子讲法,但是自己的心没有开悟的话,也是很遗憾的。像我们这些人,基本上二、三十年都是不断地给别人、装模作样自己好像有所了悟一样的在讲。但实际上,有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也很难说。

古代的话,很多人说是“书生”,不是什么很好的,是书呆子。看书看的特别多,给别人讲道理讲得非常好,但是自己行持的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些语言文字,其实它是一种形象、着相,它不是最重要的。其实真正的开悟者,他是依靠内观心的方式获得的。

所以我们的舌根再好,再怎么样,依靠舌根而开悟很难的,像富楼那尊者那样讲经说法而开悟的是有的,但是其他的话,确实也是比较难的。

但不管怎么样,首先,我们只要自己没有什么名闻利养的心,然后在末法浊世的时候给别人讲经说法、开导,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以后也是派一些法师,现在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我也希望很多人出去,如果自己稍微有一点这方面的因缘,应该弘扬正法。

其实在大城市里面,他们不需要很多很多的知识,只要人做的好,而且对社会也好——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法王说的人格,经常讲《二规教言论》也是很重要的。

人如果做的很好,即使你不是特别精通显密教法的人,但是好像有一点利益。如果人做的不好,所谓的人应该是比较有智慧的人,他看整个事件、整个因缘,我们藏族有一种俗语叫做:“说一句话,看整个场面”,是会看整个场面的人。比如说我说个什么话,我会看整个周围的状况,包括你去弘法,那周围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因缘是什么样的?当地的条件是什么样的?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有一些经常说法的人,一点都不观察对方是什么样的根基。在学院里面可以,你讲中观应成派也好,中观自续派也好,唯识宗也好,下面的这些人可能有些心里不爽,但是他表面上一直看着、盯着,也可以的。

但在其他的世界当中是不同的,一定要会看当场的情况,会看因缘。这并不是让你打卦、算命,不是这样来看,最好是不要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我们有些人一出去就马上开始打卦、算命、说神通,很快自己也下台了,没有因缘了。

因为你对基本做人方法都不懂的话,那这些甚深的道理,根本是没办法的。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其实最关键的是跟人能相应,人多的时候也可以,人少的时候也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有时候很随顺别人,《胜利道歌》当中也是有,法王说随顺他人很重要。

所以我也建议我们学院里面的这些道友,你们现在有些可能自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跟谁都不见。其实不见的话,你自己苦苦的呆在屋子里面是可以的,但是你到了社会上,屋里的花没办法见阳光一样,完全都已经枯萎了,没办法的。

我们山里面的有一些修行人,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呢?见不得人,或者怎么说呢?随顺别人很差劲。哪怕是一起出门买个东西,马上变成矛盾。那这些的话,说解脱法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非常看重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做得很好,对上面也会做好,对下面的人、中等人也会配合好。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也是很需要的。

如果这样的话,那在这个基础上,可能学习佛法,或者说给别人弘法利生,这样的话,确实非常非常有用。当然我们所说的法,下面的人不一定马上获得圆通根,自己也是不一定讲了几堂课就开悟了。

我已经讲了接近40年了,应该来的第一年就开始讲。以前在学校里面也是讲一点点,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现在的话好像越讲越糊涂,大家都是非常清楚。有时候觉得自己讲多了,让大家都生起厌烦心,可能不讲好一点,闭嘴好一点。经常有这种想法。因为老人的话,自己啰啰嗦嗦说半天的话,别人很讨厌,但是自己不知道,还认为自己讲得很好。其实到一定的时候,这不是很好的,应该要会看因缘。

所以有时候说法能开悟,有时候说法也不一定,但是即使你没有开悟,现在很多人不懂佛法的道理,让他懂一下,让他懂了佛法以后,确实对他的生活、今生来世很有帮助,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有了佛法的闻思修行,不要说我们来世的痛苦,即生当中遇到各种,比如说父母死了,家里发生的各种无常,包括自己身体特别糟糕,这个时候基本上知道轮回的本性是什么样的,自己没有像一般世间人一样的痛苦。这就是佛法给你带来的利益。只要众生,哪怕是有一瞬间的快乐,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事。

下面讲第五个,身识: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身识的话,当时应该是优婆离尊者。优婆离尊者他持戒非常好,持戒第一,他获得了这种开悟。

不管是持戒也好,犯戒也好,其实都是依靠约束身体而得到的。如果没有身体,那也是无法控制、约束。

大家都知道,身体是很关键的。身语意当中的身体,我们语言说妄语也好,离间语也好,这些全部都是依靠身体的口中发的。所以说身体的话,持戒也好,犯戒也好,都是非常重要。没有身体的话,其他都是没办法的。

“元非遍一切”,我们前面也是讲过,身识是依靠因缘法而来的,并不是完全遍于一切。

所以作为初学者,依靠身识而获得开悟也是很难的。

第六个,意识: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当时应该是目犍连尊者。

依靠意识获得神通也是很难的,它需要依靠宿世的因缘。当时目犍连出家的时候也是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有很多前世的因缘,并不是我们穿个袈裟就马上开悟了,不是这样的。

所以怎么与意识的法尘有关呢?不是的。

“念缘非离物”,我们的意念和攀缘,还是依靠外物的影像——在不离能所缘的情况下,它可以出现。

那么所谓的意识也是依靠因缘法才具足的,怎么能让初学者获得圆通?也是很难得到的。

刚才五根和六识都已经讲完了,现在讲七大。

首先讲地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通过地大开悟的应该是持地菩萨。持地菩萨在好多佛面前天天都是修路、修桥。后来佛陀要求他先平自己的心:“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后来获得了开悟。

如果以四大里面的地性来观,它是坚硬、非通达的。

因为它是无情物,它是一种坚碍的有阻物,它并不是通彻无碍。

还有,它是有为法,不是圣者的性,诸佛菩萨的本性是有觉悟的,它没有这种觉悟。

地大只是一个外在的有为法,四大之一。作为初学者,依靠这样的有为法,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也不一定得到的。

第二个是水大: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依靠水大开悟的话,应该月光童子,他通过观水——他禅定很厉害,修得屋子里面全部是水。一个调皮的弟子往屋子里面扔了一个石头,师父正在修禅定,觉得心很痛。问他的时候他说扔了石头。师父说下次再看到屋子里面都是水的时候去把石头拿出来。徒弟也比较乖,把石头拿走了,然后师父的心就平静了。

可能师父只会观水,不会观石头,如果观石头的话,那石头融化就比较好。

如果以水的本性来观,其实水,它也是一种分别念,非真实性。如果我们用水来观,你一直观水,一切都像海一样,这样的话,它是一种心念、它是一种妄想,它并不是真实的。

“如如非觉观”,它的自性并不是如如不动的觉观,它是一种伺察意,它是一种寻伺。

这样的话,初学者怎么能依靠水观,依靠一个非自然、非真实的因缘获得圆通?得不到的。

第三个,火大: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当时是火头金刚,这个比丘的贪欲心很强,后来依靠火的本性开悟,贪心自灭,这样的。

如果以火的本性来观,也是很难的。因为火的本性特别厌恶有为法,厌恶我们三有的世界,这样的这种厌恶心,其实是“非真离”,它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

真正的出离心,要有一种解脱的心。我们有些人是这样的,他特别厌离轮回,很想出家,特别讨厌别人,他自己远离,去一个地方禅修,其实他的动机是不善的。

所以观火性的话,它厌恶有为法、厌恶三有,它不是真正的出离。

“非初心方便”,像火头金刚一样的圣者是可以的,不是初学者的方便法门。

初学者依靠火来观的话,不一定开悟,“云何获圆通?”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很难的。

第四个,风大: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应该是琉璃光法王子,他是依靠风大而成就的。

如果依靠风的本性去观,实际上也是很难的。风一般有动摇和寂静两种,但是动和静“非无对”,它们是观待的,并不是“无对”,并不是无观待。有一些观待的因缘,比如说寒热气流交汇的时候,出现风。

现在气象观察的时候,基本上大概知道。但是有时候,比如说今天观察明天,比较清楚。后天以后的话,有时候说的也不是很准。

凡是所谓的这种风,它是观待的,它的吹动、不吹动等等,这些都是观待的。

那么这样的观待,“对非无上觉”,这样的观待它是一种因缘法,不是无上觉。如果无上觉的话,它就不会观待,它是常有的。

“云何获圆通?”初学者依靠风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也是很难得到的。

第五个,空大。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主要是虚空藏菩萨,他依靠空大而获得开悟。

如果我们以虚空来观的话,虚空它虽然是一个无为法,但是它有昏暗、迟钝的本性,所以它的本体本来不是觉——它不是一种灵明的觉知,它是没有觉知性的。

如果它无觉的话,那它跟菩提完全是异体了。

虽然有一些人,包括密法、显宗当中也是有,我们以前也讲过,观空性的时候,按照虚空藏菩萨的观法是很好的。但是作为初学者来讲,不是那么简单。并不是人人都观个虚空,看个虚空就能获得。有些人天天观虚空,反而可能烦恼更重,这种确实也是有的。所以说,这个法不一定马上能融入心。

所以观虚空的话,虚空它是一种无情法,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无为法,那这样的话,观这样的异体,初学者怎么会依靠它能获得圆通?也很难得到的。

第六个,识大: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应该是弥勒菩萨,他观十方唯识而开悟。

如果以识的本性来观,因为“万法唯心造”,一切都是识的本性,它“非常住”——因为识,它生生灭灭,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这种妄想并不是常住的。

如果并不是常住的话,“存心乃虚妄”,我们存有观识这样的分别心,它是虚妄、不常有的。如果不是常有的话,那怎么能获得圆通呢?也是很难的。

第七大,根大: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当时是大势至菩萨——《弥勒五经》当中专门讲大势至念佛圆通法门,他主要是念佛,以信根、以念佛根来开悟的。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一切诸行它没有固定的、没有恒常的,它是无常的本性。所以念佛的这种本性,它是生生灭灭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主要以净土法门为主。

“因果今殊感”,念佛是无常的,而它的果应该是恒常的,这两个完全是不同的。不同的话,那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

我们很多人刚刚修完净土法门,这里说不能获得圆通,可能缘起不好,下面再讲一点。

意思是说,因和果完全都是不同的,那么这样的话,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呢?

以上是圆通的二十四个法,都一一讲了,对初学者而言,这些都不究竟,当然从法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殊胜。对有些利根者来讲,也是可以证悟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不能开悟,不是的,现在也是有很多开悟的人,利根者是非常多的。

下面文殊菩萨讲: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文殊菩萨说,我今天陈白世尊释迦牟尼佛:佛陀您出世于我们娑婆世界当中,这样以后,这里有了真正佛教的教体,这个清净、完整的教体在“音闻”当中,声音和听闻当中。

现在我们也不是讲闻思很重要。上面的这些因缘对后学者来讲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佛陀出世以后,真正的教体现在清净的住在这个世界,主要存在于音闻之中,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和音频还是很重要的。

也特别感谢道友们,我这边的话,虽然可能有些时间比较长,好多道友说:“某个地方工作很好,时间也是很短,待遇也是很不错,也经常见得到某某大师们。我们这边呢,时间那么长,相关的人见都见不到,碰都碰不到,我们都要走了。”

走的话,我也没事,也不要紧。确实你走了也好,待着也好,以前都是有功劳、有苦劳的。每个人都是发心特别不容易,不管音频也好,视频也好,文字也好,我也是辛辛苦苦。做这些的话,也许后人有一点点利益,也许没有利益,即使没有利益,损害是没有的,也特别感谢。

所以这里也是讲,清净的佛教在声音的听闻当中。

“欲取三摩提”,如果你想获得三摩提,实际上就是从听闻当中入手。

再讲一个颂词,今天我还是想再讲一下。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非常奇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他想让无量的众生离开痛苦,获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特别好,或者特别奇哉,伟大的观世音菩萨,令很多众生离苦得乐。

那么这样的话,在恒河沙劫当中,入于微尘数的国土当中获得自在,将前面讲的十四种无畏布施给众生。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伟大。

文殊菩萨对他的法友观音菩萨一直很赞叹。不像我们有些金刚道友,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是这样的。我们以后的话,道友们也应该,不管怎么样,都是金刚道友。金刚道友的话,是像金刚一样的道友,不是像水泡一样,今天关系很好,明天就互相很那个的。

我们娑婆众生,有时候很简单的一个事情,人们觉得特别大,特别痛苦。我经常觉得,如果心眼比较大的话,事就比较小,事小;心眼很小的话,什么事情都大。

所以非常重要的一些,对待金刚道友、对待金刚上师、对待利益众生、弘扬佛法,这些方面大家应该重视起来,茶余饭后说这些事情。不重要的、鸡毛蒜皮的事尽量少谈、少做、少争论。这是我们修行人最主要做的事。

今天讲到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

[1] 圆瑛大师著《楞严经讲义卷六》:“现前无交气者:出息尽时,不能即入,入息尽时,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时,名为现前,无有交接之气,则无功德,即前云,而缺中交是也。据此,则三分论功,而缺一分。”

[2] 交光大师《楞严正脉疏》:“此经首即斥破六处识心是为生死根本。不可依之错乱修习。而诸圣自陈仍备此六门者。见圣性无不通也。文殊复拣去者。仍顺此经遮止误用也。若初心用此以求圆通。则不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魔外者极多。如六圣得正圆通者极少。所以须拣去也。”

[3] 长水子璇《首楞严义疏》:“太高收机不尽。既法界为体。心闻为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贤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机於斯绝分。故云不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