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89(卷八).pdf

《楞严经》第89课

(听打稿,供学习)

首先说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今天我们讲完课以后一起修一下项袋金刚橛。经堂里面的人应该有PPT,如果没有的话,以前应该给大家发过。主要是前面的传承祈祷文、皈依、发心、观想方法,念一些咒语以后做后行的赞颂文等等,做回向就可以。

还有一个,我们念大白伞盖咒的时候:“嗡玛玛吽呢梭哈”也可以,“吽玛玛吽呢梭哈”也可以。好像麦彭仁波切的仪轨当中有,我们《喇荣课诵》当中也放了。“嗡玛玛吽呢梭哈”也可以,“吽玛玛吽呢梭哈”也可以,这两个咒语都可以。

还有一个事情。我们现在《西游回忆录》,它先是从藏文写的,然后翻成汉语,再翻成英文。校对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提了一些建议,这些都可以。变成书了以后,一般来讲书都已经出完了,出完了以后,下面的人,不管英文也好,汉文也好,藏文的话都不要随意的改,这个可能没有必要,因为作者也好、译者也好,都要尊重。

包括我有些翻译的书,以前是有这样的,有改头换面的,像《大圆满前行》的话,里面的错别字都没有改,全部放在一起,只是作者和译者稍微换一下,这样有些人就出版了,也有这种情况。《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包括其他的都有。其实这样可能没有必要,如果有特殊目的就另当别论。

还有现在有一些堪布也好,法师也好,讲的过程当中,如果自己有这方面的资源也好,本事也好,自己翻译出来可以的,因为像《金刚经》有那么多的翻译。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一般对翻译的译者,应该尊重他,也许你不知道他当时翻译的意境。像我以前也讲过其他的一些译文,包括刘锐之,汤芗铭、郭元兴、刘立千,他们的有些译本讲的时候尽量尊重对方的译文。

作者造了论以后,下面指指点点改的话,这对作者是不尊重的。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懂一点藏文,懂一点这方面的,经常说三道四,这样的话,我觉得如果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能力,自己重新翻译是可以的,否则的话,可能没有这个必要。

以前前弘时期很多译师是意译的,译得非常好。后弘时期,有些译师到了尼泊尔以后,他们没办法去印度,就在那里把前译大德们所译的断章取义,变成一个论,假装是自己翻译的。这样的现象历史上也是有的,以后更会有的。

所以说我们翻译也好,写作也好,难免有错误,不是圣者肯定有的。有的话,要么是作者,要么是译者他本人改。私下故意改的话,可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否则的话,你们也劝告他们,应该尊重作者。我们也是这样的,不管是讲谁的论典,讲谁的译作,应该是尊重别人,这样可能比较好一点。

我们以后的闻思过程当中,有些人自己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因为人的嫉妒心等各种各样原因,有时候也在别人面前装着自己具有一些智慧。以这种方式的话,合理还是不合理,也可能值得观察。

还有一个事情。昨天我讲到我们以后要发愿阅藏,阅《大藏经》。我昨天想要不要《龙藏》好一点?因为《龙藏》的话,包括像唐太宗、唐高宗他们都有这方面的序,全部加起来大概七百多函。现在还有《大正藏》,《大正藏》是日本这边编辑的;还有一个《中华大藏经》,这个可能是圣严法师他们还是谁,凡是现在电子版有好几种。

这样的话,可能我们分两批来,一批专门研究这里面的公案,里面的一些重要思想记录下来。另一部分的话,光是读一遍,阅藏,这个就比较简单,可能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可以。

我们藏地也是,某个家需要阅藏的话,一百多个喇嘛请来,每个人念一函,一两天就念完了,念完了以后把书包好就可以。

大家一起来阅藏的话,主要是得功德,比如说一本书有三个人,或者五个人,或者说一本书一个人。那么具体阅哪一个《大藏经》的话,你们看看情况。

我也是这几年以来,你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基本上也看了很多藏文、汉文的《大藏经》,也尽量地引用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些教证、有些公案,知道的就尽量引用。但是有些的话,自己的闻思智慧有限,也没办法。

所以我们想是有两个组,一部分的话,人可能多一点,每个人都愿意参与的话,比如说半年当中阅藏,这个是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要求,大家读一遍,好好的看一遍。有一部分的话,就像昨天讲的一样,我们每个人要分析其中的意义,这个工程是比较大的。

像《乾隆大藏经》的话,记得当时应该六十来个人六年当中完成的吧。乾隆的父亲是雍正皇帝,他的三年和乾隆的三年,共有六年的时间。公元733年开始,738年结束,这样的话,离现在有三百多年,接近四百年的时间。后来的话,到目前为止也是在一直研究中。

那么这方面的话,我们阅读《大藏经》的工程是比较大的。刚开始也许有一点积极性,到后面就不了了之了,也有可能性,很多事情是这样的。即便是这样,这个是善事,也是有必要的。世间人也是刚开始有很远大的目标,什么什么的,但到后来,慢慢慢慢就虎头蛇尾。那我们做善事的话,也是最初有个很好的发心的话,也是很好的。

那么这方面看看,可能仅参加阅读的话,这个比较容易。但我们其实真正需要的是知道佛陀的究竟思想,不仅仅光是我们几个论典里所讲的,还有很多经典里面的实相,大家非常有必要去了解。这方面的话,看看有没有什么看法。

我只是一个建议和想法,也不一定完全要做,只不过自己想。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团队,以后不一定集聚这么多人,有这个机会。现在我们做一点事情,对佛法也是一个贡献,对个人也是一种提升,也是一种学习。

你们看情况,我没有一个硬性的要求,只是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稍微提一下而已。

但确实我们人生是短暂的,在这个短暂期间,对佛陀的深邃智慧有所了解,哪怕是一点点了解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我们的书一直放在楼阁里面,一方面我们作为供养、恭敬、顶礼之处,这个是可以的。但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的主要的目的是让众生了解其中的甚深意义,断除自相续当中的无明烦恼,应该是这么一个目的。

我们今天继续讲《楞严经》。

昨天已经讲完了《楞严经》的经名,从五个方面来讲的,实际上现在我们受持的是《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那么今天继续讲。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昨天是文殊菩萨问的,佛陀就告诉文殊菩萨,这个经取的五种名字已经讲了。

佛陀说完了以后,现在镜头换到阿难尊者这里了。文殊菩萨稍微中间出来一下,其实这里面从头到尾的主要人物是佛陀和阿难尊者,就像我们《维摩诘经》当中是维摩诘居士和佛陀一样,虽然中间穿插一些其他的圣者。文殊菩萨出现的稍微多一点,因为刚开始摩登伽女害阿难的时候也是文殊菩萨立即出现的,但阿难是最主要的人物。

那么这样的话,阿难还有其他的大众得到了如来的开示,“如来开示密印”,非常甚深的秘密法印。

那么这个法印是什么?

“般怛罗义”,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大佛顶三摩地,就是楞严三摩地,或者说大白伞盖意义。其实大白伞盖也是楞严的意思,《大白伞盖经》和《楞严经》是一个意思。

佛陀说完了以后,阿难和大家得到佛陀这样一个非常甚深的教义。

同时“兼闻此经了义名目”,听到了这个经了义的名目,上面所讲的最了义的不同名称,昨天我们讲了五种名称。

其实在这里也讲了,利根者或者有缘者的话,哪怕是听到了经的名称,马上生起信心,或者说马上有所开悟,有这样的。

因为阿难主要是听到经名以后开悟的。前面佛陀非常努力地讲了很多教言,那个时候没有说他已经开悟了,但是到了这里,说到了义经典名称的时候,他已经开悟了,得了第二果。

所以我们经常讲,像有些高僧大德听到一些尊者名字的时候,相续当中的这些分别念自然断掉,生起了很高的证悟境界,有这样的说法。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听到玛尔巴罗扎的尊名;法王如意宝听到托噶如意宝的尊名——前辈的这些大德们听到有缘上师名字以后,也会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平时也是讲,为什么佛经和论典都有名称?原因是,利根者的话,他听到经名或者论名的时候,大概的意义就了如指掌;中根者基本上依靠名字趣入论义。下根者的话,方便寻找这个书函等等,有这样的目的。

阿难也不算利根者,因为前面都那么努力,但是有缘者依靠《楞严经》的名字,欲界当中的烦恼基本上都已经断完了。

那么接下来: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他听到这个之后,“顿悟”,顿然开悟。

“禅那”,像蕅益大师[1]他们解释成寂止和胜观,有些解释成是禅定的境界——他顿悟了禅定的境界。

“修进圣位”,从干慧地开始,一步一步向圣者的位。

现在不知道阿难尊者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凡是到了不同的圣位。

“增上妙理,”智慧增上,就是他的智慧大大增上。

“心虑虚凝”,他的禅定完全进入一个难以言表、不可思议的空性和真如当中。“虚”的话,就是空性,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凝”是如如不动。

意思就是说,他当时心的静虑境界是什么样的呢?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或者说与真如无二无别的这么一个境界当中。

当时阿难还有很多圣者他们进入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因为这个境界的原因: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断除了三界当中修心的六品微细烦恼。

一般来讲,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欲界有九品烦恼,色界和无色界有七十二。欲界的话,前三品、中三品、后三品。应该预流果的时候前三品已经断了;一来果的时候,欲界九品当中的前六品已经断了;不来果、第三果的时候,欲界当中后面的三品断了。

这样的话,到了不来果,整个欲界九品烦恼全部断的话,那欲界当中再也不用来了。后面还有72品,上二界的烦恼、上二界的欲惑。上二界的话,八乘以九,因为有八地,分为九品,这样总共七十二。这个断完了以后,真正获得阿罗汗果位。

所以在这里,当时阿难尊者为主的一部分人断除了三界当中欲界修心前六品的细微烦恼,这个时候得到了第二果。

阿难尊者还要来一次,我们经常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那么一来果的时候还要来一次,因为欲界还有三品烦恼没有断,这三品断完了以后再不来了。

所以他当时已经获得了一来果,所以阿难的修行次第是比较难的,第一果是很长时间以后才获得的。现在获得了二果,跟前面还是有很大的进步。

所以从这个道理上,我们一方面知道,有缘的法也好,有缘的上师也好,遇到以后,如果自己有信心,也会有开悟的机会。

另一方面,像阿难是在佛陀身边,佛陀亲自摄受的,是他的亲戚也是他的侍者,但是他的修行也比较费力。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已经修了多少,五加行全部修完了还没有开悟;我已经背了多少论典,在这里已经修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因为我们是三个阿僧祇劫生生世世都要发愿修行的,并不是短短的几个月、几年。这个当中没有修完就修不成,不是这样的。

像阿难尊者是佛陀亲自摄受的人,他显现上修的也比较慢,已经修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才得到了二果。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知道这样的道理。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因为阿难尊者已经得到了二果,他非常欢喜,马上就从他的座位上站起来,向佛的足下进行顶礼,合掌恭敬地陈白佛陀,这样说道:

“佛陀您是大威德尊者、三界导师。”

确实不管是他的智慧,他的慈悲、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

“您慈悲的妙音无有任何阻碍。”

天龙夜叉也好,世间上的任何众生,只要有缘都无有任何阻挡,都能听到。

您上面所讲到的这些,不管是解释经名也好,解释经的意义,“善开众生相续当中沉有的疑惑”。

“沉惑”,有些解释成疑惑,有些解释成妄念——凡是以阿难为主的众生,相续当中很多比较微细、一直沉溺的惑、烦恼,依靠佛的开示,都已经解开了。

我们每个人也是像阿难一样,在不同的法师面前听不同的法,不一定一下子马上就了悟,恍然大悟了,不一定。阿难尊者都是修行那么慢的话,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从各方面来讲应该是比较有困难的。但是至少以前没有听过任何法,后来听完了以后在道理上应该越来越明白,修行上越来越有收获。

其实道理上明白也是很重要的,口头上会讲也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每一句,哪怕是一点点减少自己的烦恼和分别念,对自己的相续稍微有一点点的进步,这是修持上的一种上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自己一天比一天有进步的话,那修行应该不难成就;如果没有一点进步,全部都落到文字上,或者是口头上,这样的话,这叫做空口谈论,完全是一种空谈。空谈的话对别人没有用的,对自己也没有用的。我们有些讲师,说的时候是头头是道,非常条条有理,但是如果真的要自己做的话,那自他都很惭愧的,这种讲说不如没有好一点。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也要看,自己每天所学到的道理对自己的相续有没有一点改进,所听到的这些有没有马上用在自己的相续上。其实刚开始有这样的一个习惯的话,逐渐逐渐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行为都有所改变。我们都是人嘛,人受到教育的影响会改变的,所以说修行真的很重要。

阿难说:“我从今日开始,身心都非常快乐,得到了极大的利益。”

他得了二果肯定比以前快乐。依靠佛陀的教诲,对自相续是非常有利的,在这里已经反馈了佛陀对他讲法的一个利益。

其实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我昨天讲的一样,我们需要有一种感恩心。并不是说你们对我要感恩什么,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有些人误解了:我以前发过红包,他不给我感恩,或者这样那样的分别念,我不好说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对谁都要有一种感恩心,比如说有一些法师也好,有一些辅导员也好,有一些道友的话,他给你讲了一些道理,真的对你有利的话,你就可以说。这也是对对方的一个认可和一种安慰。我都有时候讲,如果不是为了故意吹捧,为了故意拍马屁,如果是真心这样讲的话,我心里也开心。“这个写的真的很好,这本书很好的,翻译的很好的,这堂课讲的我还是有收获的。”我们作为讲者也是愿意听的。

所以你们也是,不管以后谁讲,如果讲的好的话,也可以说“今天收获很大的,你讲的还可以。”

以前我们经常助学,有些学生过了好多年以后他还有感恩心,“你当时对我的帮助很大”;有些好像过了以后就不想提,不愿意,好像摸自己的伤口一样,根本就装着不知道。人之间有一种表达也是有必要的。

佛陀肯定没有什么执着,但是阿难尊者也跟佛陀讲:“我得到很大的利益,得到非常大的利益,我很开心,非常感恩。”法王昨天也讲:“特别感谢你们给我支出费用”等等。

这些话,可能我们现在有些学校里面根本没有。我担心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好像除了电脑上的一些知识以外就没有了。电脑上谁都会说,现在世间上的称呼是“键盘英雄”。知道哇?在键盘上会吹、会说,但实际上做也做不了,修也修不了,这叫“键盘英雄”。

所以说我想我们很多年轻人对着电脑会讲,但实际上自己做人做事,很多方面不知道怎么样。其实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也是这样的,阿难特别感恩佛陀。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他这里讲,我是得到非常大的利益,那“世尊啊,如果这个‘妙明真净妙心’,微妙的、光明的,真实的、清净的这种明了之心,本来都是圆满和周遍一切,乃至它周遍到整个山河大地、草木林园,还有蚂蚁含生等等,这些动摇和不动摇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里所有的一切,这一切‘本元真如’,都是‘如来成佛真体’”。

我们讲《宝性论》等的时候,其实这个真如法界、如来藏周遍于整个世界。整个器世界也好,万事万物也好,有情世界也好,所有的这些本体,其实没有一个不遍及的,全部都已经周遍了。

那么这样的话,如来藏也好,真实本体的话,“即是如来成佛真体”,所有的万法在它的体性当中,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真如,或者这样的法界是无所不遍的,都已经涉及到了。既然这样的话,怎么有这么多众生的分类,他们的差别是怎么来的?

阿难先非常感谢佛陀对我的开悟、对我的赐教,非常感谢,但是他的问题呢,下面他说: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这是第一个问题。

“佛陀的真实本体怎么会有地狱的众生,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等这些六趣众生的分类差别?”

既然佛性是一体的,而且这个佛性不仅是众生,还遍于一切世界的本性,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清净的世界当中有这些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是怎么遍及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请问佛陀:“世尊,这个道是不是本来都有这样如如不动的真如本性,是固有存在的吗?是没有任何因缘造作存在的,还是众生的各种分别妄念、无明习气而生起来的?”

各种不同、万事万物的境象本身是这样的吗?还是本身是清净无垢,但是后来因为众生的无明妄念而生起来的?

他下面讲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人间造恶业,堕入地狱的这些现象,这是真实存在的——既然如来藏是不增不减的,那众生造恶业马上堕地狱的这个现象怎么会有?

下面就讲三个比喻,代表贪心、嗔心和痴心——代表贪嗔痴的三个公案。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

“这里有一个叫宝莲香比丘尼。”

长水子璇[2]他们有个别的注释当中说没有找到它的出处。哪一部经里面有宝莲香比丘尼的公案,可能当时有些前辈大德没有找到。我也查了《大藏经》这些,没有找到。有些不只在一个经典里面出现,包括我们《毗奈耶经》当中的有些公案在好多经里面出现;有些公案只在一个经里面出现,即使没有找到也并不是不合理,其他地方没有的话,《楞严经》里面有,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依据。《楞严经》本身它就是经典,《楞严经》里的有些是别的经里面有的,有些是没有的。所以也不用担心,没有找到也不是没有依据,这里已经有了。

“这个宝莲香比丘尼刚开始持大乘菩萨戒,但后来因为私人的淫行、欲望非常重,后来犯了淫戒。”

犯了淫戒以后她破了戒,破了比丘尼戒,比丘尼戒破完了以后,见解上也生邪见。

“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她就给别人说,如果行淫的话,没有什么罪过,并不是杀生,也并不是偷盗,没有什么业报,到处说。”

这个是破见解的。她不单是破了戒,而且破了见解,破了正见、产生了邪见,这个罪业也是非常严重。

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堕无间狱。

因为这个原因:“她话音刚落,说完了以后,先从她的女根,从她的密处生起猛火。”

因为跟淫行有关系,所以从女根开始起大火。

“然后逐渐逐渐,身体所有的肢体全部都以猛火来焚烧,最后活活地堕入到无间地狱。”

有时候,怎么讲啊?我们说妄语也好,说一些不遵守因果的语言是很可怕的,她就成了一个现世现报。

她刚开始是以贪心引起的,我们世间当中也是有,有些出家人刚出家以后好像生邪见,就开始诽谤因果,各种各样的。有些会变成现世现报,像宝莲香比丘尼当时就开始起猛火焚烧她的身体,业报现前了。她可能诽谤的业非常严重,或者她前世也有这样的一种余业,依靠这样的一个因缘,今生的身体马上焚烧无余,可能有两种可能性。

这是第一个。阿难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到底怎么回事?因为如来藏如果是一体的话,那她怎么会是堕入无间地狱,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他分别讲了嗔心和痴心的比喻。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以嗔心为代表的琉璃王,琉璃王诛杀释迦族,释迦族全部灭绝。”

就像现在的哈马斯,以色列说凡是所有的哈马斯人在地球上必须消失,现在他们各方面好像都有一点能力,不管是在军事上,很多方面。当时琉璃王也是这样的,谁去救的话,真的!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就没办法。

现在俄乌之间,或者巴以之间的这些冲突,我经常想起当时释迦族和琉璃王的冲突。当时释迦牟尼佛亲自去了三趟,也没办法制止。所以现在全世界的人,不管是联合国也好,很多的国家刚开始的时候说不要打、不要打,不能打,要走人道主义之路,但是后来好像大家都麻木了,杀就杀吧,你杀多少无所谓的,反正也没杀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是看着,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

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确实也是这样的,但今天可能是你杀,下一辈子,什么时候他们又开始站起来杀你们,很难说的,众生界就是这样辗转相杀。

琉璃王当时杀释迦族而堕地狱,这个过程好像《毗奈耶经》[3]当中是有的,我以前讲过没有,不知道,也可能讲过。其实琉璃王杀释迦族有两方面的因缘,一个是前世的因,我们在《前行》里面学过。当时释迦族变成渔夫,琉璃王族的这些人变成鱼类,他们开始捞鱼,把鱼全部都杀绝。

当时他的国王和大臣变成两个大鱼被绑在柱子上。释迦牟尼佛也是释迦族的,他的前世变成一个小孩,他用一个木棒故意敲了三次鱼的头,后来佛陀成佛以后示现生病。当时琉璃王来杀释迦族的时候,目犍连的神通是那么大,他把五百个释迦族的人带到天界去、带到其他地方去,包括放在钵盂当中的全部都变成了血水。目犍连也没办法保护,释迦牟尼佛也没办法保护,这是他们前面的因。

今生当中为什么琉璃王要杀释迦族,这个是有原因的。当时琉璃王的父亲,这个国王要求释迦族的一个公主嫁给他们,当时释迦族看不上他。他们有一个女仆长得比较好看,这个给了琉璃王的父亲,琉璃王的父亲觉得看起来还比较不错。因为释迦族的人都比较清楚,后来释迦族这边修了一个讲堂,当时有一个法座,琉璃王国家的这些人也过来,当时琉璃王是个小王子,他觉得我是释迦族的人,他也回来了。他也比较无知,准备坐在法座上。这个时候释迦族很忌讳:“你是仆女的儿子,怎么能坐在上面?”他们就不让坐,并且他坐完了以后,这个法座用水来洗。

当时小琉璃王就特别怨恨,他跟身边有一个叫做苦母的人说:“你要记住,我们现在没办法对抗,但是我长大登基以后一定要报仇。”让他提醒,后来他登基以后就发动军队将整个释迦族人全部杀害了。

杀害完了以后,他有一次找一个人去打听:“释迦族全部都杀害了,你看释迦牟尼佛现在说什么。”释迦牟尼佛是遍知,知道再过七天以后琉璃王的身体会起火焚烧。他对少数眷属说了以后,被那个人听到了,他回去告诉了琉璃王。琉璃王知道后闷闷不乐,苦母问他:“你为什么这几天不高兴?”他说:“瞿昙说我可能再过七天被火燃烧,怎么办?”苦母说:“这个不一定的,有时候婆罗门化缘化不到的时候,他们也会说各种各样的诅咒。因为释迦族全部被灭了,他们会这样说的,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有这种现象的话,那我们有个办法,你的花园里面有一个水池,水池当中有一个小的楼阁,七天当中你住在里面,万一起火,周围都是水,应该是有办法的。”琉璃王觉得说的很对,苦母和他们两个就住在湖中楼阁里。

到了第七天,他们都放松了,觉得应该没有什么事了,这个时候他的一个王妃拿了一颗日光珠。国王一拿到手里,日光反射等因缘聚合以后,马上燃起火来。琉璃王想从窗户里面逃出来,结果非人把窗户关住了。虽然在湖中,但是他和苦母两个都被烧死了。

后面部分也有其他的一些历史说当时琉璃王听到这个话之后,比较担心,七天当中一直在船上,在海里面,但后来海里也起火,在海中燃烧,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他今生当中以世间的火来焚烧身体,堕入阿鼻地狱。

琉璃王死去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在《毗奈耶经》当中是有的,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

善星比丘的公案我们在《前行》当中也是有的,其他经当中以前也讲过。但是有一个宋朝叫思坦的人,他写的《楞严经集注》[4],集中的集,注疏的注,里面说善星比丘是佛陀在菩萨时候的亲生之子,像罗睺罗一样,也有这样的说法。

这个注释当中说他是佛陀以前的亲生之子,后来当了侍者。他出家以后也是非常精进,刚开始的时候精通十二部经,《涅槃经》当中讲他“一字一句无不通达”,十二部经典没有一个不通达的,全部都通达。而且他获得了四禅,这些全部都得到了。

但是后来因为恶友的原因产生恶见,产生恶见以后对佛产生邪见,后来他的禅定全部都退失了,退失以后更生起邪见,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他不承认因果等等。有一次佛陀从尼连禅河旁边过来的时候,他在远远的地方见到佛陀,当时就产生了恶分别念和邪见,因为对严厉对境产生恶念的原因,当时也是身体起火,直接堕入阿鼻地狱。

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讲善星比丘七天以后在花园里面变成什么什么。但不管怎么样,他最后因为产生这样的邪见而堕落。

琉璃王实际上是嗔恨心,有些注疏当中讲他没有破戒,也没有破见,但是因为嗔恨心杀了很多众生,因为这个原因堕落的。善星比丘他也没有破戒,但是破见,他破了正见,产生邪见而堕落恶趣。

善星比丘主要是因为愚痴,他看起来是非常聪明的,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都是倒背如流,但这个是不是愚痴呢?确实是愚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恭敬佛陀。

所以我们有些人嘴巴会说也不一定不愚痴,看起来你电脑也会,什么都会,但是你该恭敬的不恭敬,该谨慎的不谨慎,我记得《水木格言》当中学了[5]:“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不恭敬上师的人,即使通达一百个论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偈颂你们要记住一下,以后要对有功德的人、对自己的上师这些要有恭敬;如果没有恭敬心,就像提婆达多一样。提婆达多当时背诵的书,大象都背不动。我们背的书有多少?《入中论》颂词能不能背得到?不要说大象能背的下来,我们自己放在书包里面,能背多少个论典自己是知道的。提婆达多当时也是那么厉害的人,但是最后什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善星比丘他虽然精通三藏,但是他在佛教历史上是愚痴的一个代表,刚才的宝莲香比丘尼是贪欲严重的代表,琉璃王是嗔恨严重的代表。

善星比丘是愚痴,按照我们的说法,这个人精通三藏,特别厉害的,可是有时候该做的事情不会做,很愚痴。我们人当中真的有这样的,嘴巴是非常会说,头脑也很灵活,你还没有给他讲的时候,他的眼睛已经回答了,已经说完了。但是因为太聪明了,太精明了,这样的原因,就胡思乱想,什么事情想的也多,最后的话自他都堕落,带来很多的痛苦和烦恼。现在世间人很多都是这样。他的言说,他智慧的灵活性非常让人羡慕,可是所作所为,最后很多都是不如法的。

所以善星比丘也是。我们有时候依靠善星比丘的比喻也应该想很多事情。他当时也没有破戒,但是他破见了,就像《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一样,破戒倒是不要紧,破见是很严重的,说的原因也是在这里。

“他们三个分别堕入阿鼻地狱。”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阿难尊者他问的第三个问题是这样的:

“这些地狱,刚才有三个代表人物堕入地狱当中,那这些地狱里面本身是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还是是一个自然的、并不是因缘而产生?是各自有各自的业力,各自感受自己前世所造业力的果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本性当中是一体的话——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的本性都是如来藏,可是每个人的苦乐都是不同的。有些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有些虽然有吃有穿,但是心里很苦恼;有些各种痛苦和各种快乐都有,这是为什么呢?

惟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惟依大慈大悲的佛陀垂怜开示,对我们这样无知童蒙的人打开智慧,让一切持戒众生听到这些道理以后,心生欢喜,顶戴恭敬,清净戒律,不再犯。”

因为前面的比丘尼也好,比丘也好,还有国王也好,可能国王也有国王原则上的一些戒,各自都有各自的戒,这些戒犯了以后,最后他们都堕入地狱当中。那佛陀请您开许,我们这些持戒众生闻了这些决定义以后,我们可以不犯这些戒律。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陀告诉阿难:“你问的问题非常棒,非常非常好!”

因为问者问的非常尖锐的话,那答者也会答的很好。

你问的问题非常非常好,“令所有的众生不入邪见”,这个目的。

确实,阿难这样代表性问的话,对很多人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以后的有一些问答,大家课前课后也好,如果出去讲一些课,如果自己有这方面的把握,基本上能回答的话,这个问答环节还是很重要的。

我出去到哪一个学校都会给他们留一点时间,让他们问一些问题,他们说这个对他们是帮助最大的。有些自己回答的还是很满意,问者问的好的话,答者有时候也是答的好。有些问者问的好,但是自己答的不一定很好。但不管怎么样,基本上都会答。如果不会的话,就直接说不太会,可以这样。

那么佛陀说:“你今天好好的谛听,我为你和未来的众生宣说。”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那么阿难,一切众生的话,实际上真正是本来清净,无有杂染的——如来藏的本性是清净的、圆满的、无垢的。但是因为众生它有一念无明的触动,有了妄想和妄见,有了妄见以后有了习气,有了习气以后,习气当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内分和外分。”

外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可以说;或者内分的话,是向下、堕落的一些因缘;外分的话,是向上、上升的一些因缘。下面讲这两个。

内分和外分其实是内流和上升的法,也就是往下流和上升的这么一个因缘。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相续当中有妄想,妄想是很可怕的。有了妄想习气以后,在众生界当中有这么一个因缘。那这两个因缘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是内分,内分是不太好的,让我们依靠贪心来堕落。外分是比较好的,依靠它让我们有往生,让我们有提升的空间和机会。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内分的话,实际上是众生身体内在的法,是什么样的法呢?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有‘爱染’,爱的染心,有贪念,有贪心。有了爱染以后,它就发起了妄的感情也好,爱情也好,这种情。”

情也是很痛苦的,世间人说先是爱情,然后是亲情,再是恩情。像一家人的话,刚开始有爱情,变成了夫妻之后是亲情,没有什么爱了;然后互相帮助,有一种恩情。情分三个阶段,世间人也是这样说的。

不管怎么样,这个爱染又起了妄的情。其实世间人所谓的爱情,这些都是妄情,是分别妄念的情。只不过我们电视、书本上把它美化成快乐的、美好的,实际上这个情是很痛苦、很下流的一个因。因为它的各方面,不管是从它的本质,它的作用,它的果,各方面来分的话,其实贪心带来的情没有什么好的。如果我们用其他的分类方法来分的话,应该都是很下等的,可以这么讲。

“那么这样的情不断地积累,一直不间断,这样以后,能产生爱的水。”

它是一种向下爱的水,这个水不仅仅男女有,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有这个贪心的水。那贪心的水到底是什么样的水?跟我们的五根有关系,五根当中都可以流下这样贪心的水。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目中泪盈;

“诸众生心里面经常忆念、经常想,想什么呢?我们吃的、闻的,好吃的、好喝的这些,那口里面就出现水。”

比如说好吃的话,可能舌头经常想尝它,舌头上流水;如果有好闻的东西,那鼻子想要闻它。所以鼻根和舌根也会出相应的水。我们对饮食方面有贪心的话,那舌和鼻有这方面相应的水,这叫做贪心之水。

“还有一些人心里面一直想着,或者听到看到自己的前人、自己的敌人,或者自己的恋人,这样的话,心里面产生一种怜惜、思念的想法,或者恨他的想法。这样的时候,目中流出眼泪。”

这个主要是眼根和耳根引起的。我们眼睛看到这样的人,或者心里想,或者耳朵听到,或者外面的声尘、色尘带来的。我们流眼泪其实也不是很好的,要么是恨得流眼泪、气得哭出来;要么是忆念,想自己的朋友、亲人,因为思念而哭出来。所以眼泪、口水也是贪心的水。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这个应该是与意根有关的。

“如果我们贪求财宝,心里面又发起了什么呢?”

心里面一直是贪求财宝,或者是获得了大量的财宝,今天中奖了,今天发财了。

“这个时候心里发出一种贪水、爱水,这种爱水使全身出现一种光润,一种气色。”

有些人生意亏了,什么都没有了的话,马上精神就不行了,面色苍白;如果他中奖的话,那神采奕奕,气色很好,整个精神面貌完全都是不同的。“最近你气色这么好啊,是不是生意做得很好啊?是不是得到了很多的骨噜姆。”一看整个气色都不同,全身发出一种光润。这是意根带来的。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这个主要是身体的根。

“如果心生贪心,行淫的时候,男女二根自然流露贪心的水。”

这以上有六根,实际上只要有贪心,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出现不同贪心的水。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佛告阿难:“这些贪心的水,虽然各自不同”。

有些依靠耳根,有些依靠身根、意根,各种不同。

但“流结是同”,它们都是往下流的,而且它们都是结。

结的话,我们《入中论》当中叫障碍,结瘩一样。它是下流的,我们经常说“上善若水”,或者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凡是水都是往下流的。

这个贪心的水,一个下流是相同的,再者它对你起到的障碍是一样的。

不管对吃的,对异性的贪心、对衣服的贪心,凡是贪心比较重的话,你不会有快乐的。它给你带来很多祸水,是你人生的一种障碍。

“这种的润湿不会上去的,它自然而然往下坠,所以这个叫做内分。”

内分不是很好的。其实从现在生理学、医学角度来讲,为什么身体上有这样不同的水,包括口水也好,身上不同部位出现一些水,实际上在《楞严经》里面是从贪心的作用方面来讲的。而且这种贪心水是往下流的,对你不会带来很好的结果。

实际上也是吧,世间人吹的特别特别美,所谓的爱情、爱这些,实际上它带来的都是非常痛苦的。我相信很多出家人如果没有出家,现在都是哭了多少次。可能很多人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已经自杀了,应该在中阴法王那里,阿弥陀佛那里。但因为出了家,你不会沾染这些爱水,不沾染的话,也过得还行,过得下去。

确实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平时的理念肯定不会说,爱情不是美好的,不可能这么说。爱是很好的,但是所谓的爱在佛教当中它的作用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今世的痛苦和来世的痛苦。

下面讲外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阿难,外分是众生的外分。”

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即不休,能生胜气。

外分是除了身体以外的一种境界,是向上的一种境界,他跟刚才的贪心是完全不同的。

“它是一种‘渴仰’,向上的‘发明虚想’,它发出了什么?一种无形的想象。”我们说美好的梦想,美好的向往。

“这样的想一直积累,越来越多,‘能生胜气’,能产生一种非常殊胜的气氛。”

它分别有哪些?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

“比如说众生一心持禁戒,别解脱戒、菩萨戒,或者是密乘戒,那他的全身又轻松又清净。”

持戒的人真的很快乐,他没有很多乱七八糟各种各样的染污,他的气氛是往上的。

持戒清净的人真的很好的。我们藏地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记载,一生持清净戒的人,哪怕走路的时候,身上也是发出非常扑鼻的香味。包括他的衣服也好,他的身体,有清净戒律的香。今生也快乐,来世也快乐,生活非常非常快乐,身体也轻松,心境也清静,非常快乐。

这是第一个。

心持咒印,顾盼雄毅;

“如果一心持一些咒语,比如说莲师心咒、格勒格拉雅;手结手印,心里做观想,如果这样的话,他的精神、眼神没有什么畏惧,有一种自信的气场,有一种雄心壮志。”

他的整个气氛也好,他的态度也好,都是非常的勇敢。

以前我们耍把子的时候,有一个小尼姑:“吽吽、啪啪、梭哈!”很有力量。“嗡 舍智沃哲达纳纳 萨瓦夏中纳夏雅 东吧雅 吽吽啪索哈”,好像马上要飞起来的感觉。

我们也是,在学院里持咒语的时候好像什么痛苦都没有了:“嗡阿Ra巴扎纳德,嗡阿Ra巴扎纳德,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好像烦恼全部都飞到虚空当中去的感觉。

持咒语、持本尊手印的人有这样的。

心欲生天,梦想飞举;

“如果一心想转生到天界,转生到邬金莲花生大士的国土,这样的话,‘梦想飞举’,做梦的时候就飞去了。”

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如果一心想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清净刹土,那这些圣境在冥冥当中就会显现。”

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如果一心想承事善知识,观想善知识,自己的身心好像都不在乎了,自己的身命没有什么的。”

这样依止善知识,让具德的上师欢喜的话——因为我们很多人自私自利的心很重,这个没有的话,那很多事情可能都比较好办。

所以真的!对上师信心好大的人,每天都是想着上师,梦里面上师也是经常给你加持,心里也始终:“非常感恩,上师他真的对我很好。”虽然从来都没有见过面,没有给你单独加持过,但是自己常想到:“上师对我恩德很大,经常对我无形的加持!”有信心的人经常这样的。没有信心的人呢,哪怕是坐在身边,就像善星比丘一样,也没有什么用的。

这是自轻身命。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佛告诉阿难:“虽然这些想,有些是念咒语,有些想升天,有些想依止善知识,每个梦想虽然都不同,但都是往上去,往轻松、往快乐、解脱,这些方面都是相同的。”

因为这些想都是善事:“这些善事都是飞动的,不会沉下去。”

从现代科学来讲,这些行为是善的,它的力量会让我们往上去;如果我们做一些恶的,它的力量是往下沉的。从世间的物理规律也好,或者用现在量子力学的规律,世间当中有一些是下沉的东西,有一些是上升的东西,但是跟义理有关的行为,实际上它有飞动不沉,自然超越,这样的。

所以我们这次学了《楞严经》,念咒语、修本尊,修上师瑜伽更有很多理论依据。不仅仅是一个修法,从原理上、理论上它有很多的依据。如果我们真的去思考的话,行持善法真的有很多功德,自然而然就知道这些道理。

这个叫做外分。

《楞严经》讲到这里。

——————

[1] 蕅益大师《楞严文句》:“禅那。此云静虑。即止观之异名。前文所谓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是也。

[2] 长水子璇《首楞严义疏》:“宝莲香事未检所出。”

[3] 详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七——卷九。又见《增一阿含经.等见品》。

[4]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楞严经》卷八:“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而亲近恶友退失此定。生恶邪见。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后在尼连河遥见佛来。生恶邪心。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5] 《水木格言.木格言》:“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水中枯树百年,不会生出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