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87(卷八).pdf

《楞严经》第87课

(听打稿,供学习)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现在正在讲第八卷。前面已经讲了十信和十住,今天开始讲十行,还有十种回向、四种加行,就是四十四种心。这里有时候讲信心,有时候讲安住,有时候讲行为,但实际上应该都是菩萨的境界。这四十四种心应该跟心有关系,也是跟智慧或者说菩萨的境界有关系。

前面也跟大家说过,四十四种心如果把后面的十地加起来有五十多个心,实际上高僧大德们的解释方法都有不同。因为现在的注疏比较多,有交光大师的注释,有圆瑛大师的、蕅益大师的,还有长水子璇等等,包括现代的上宣下化上人、梦参老和尚等等,他们都有一些不同的注解,但是不太像藏族的有些论典——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的大德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所以没有特别确定的。所以说我们讲的时候也只能在字面上大概过一下,接下来凭自己的智慧进行解读,这样可能比较好一点。

今天我们讲的十种行,有些大德用六度来对应,有些用十度来对应,有些也认为不用这样对应,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按照个别大德的注解方式来字面解释的话,也可以。

下面我们讲十行当中的第一个,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前面讲到最后一个是获得灌顶,成为法王子——这样的法王子,具足无量如来微妙的功德。

他成了法王子以后,一定会具足不共的功德。

“十方随顺”,会随顺十方世界当中的众生,利益他们,饶益他们。

“名欢喜行”,这个叫做欢喜行。

为什么叫欢喜行?因为这种菩萨已经获得了佛无量无边的功德,还有他能摄持众生,随顺众生,所以得以欢喜。

本来我们每个众生的根基是不同的,所转生的区域也是不同的,他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和业力也是不同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随顺众生,应机施教,可以以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这个对应的是布施度。

我们获得了如来的妙德也好,或者获得了现在一些闻思修行功德的时候,随顺众生是很重要的。以后在众生界当中,我们要去利益他们的时候,一定要看这些众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根基。比如说他有一个闻思修行的根基,我们就用闻思修行相关的道理给他们讲;如果他们没有任何闻思修行的境界,那也要随顺他们。最好是了解他们的背景、文化,包括他自己的爱好等等。如果每一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没办法摸到,也大概地知道每一个城市或者每一个地方的人的兴趣、追求,这些都是不同的。

比如说我去东北的一个城市,可能这个城市里面他们关注点是这样的,然后到南方的一个城市,他们那里的人也可能喜欢评论这个。到了非洲或者美洲、亚洲,也是有不同的取向。如果我们知道这些道理,那我讲经说法也好,度化众生都是成功的。否则我只有一种方法——我以前学过因明,到处去讲因明的话也不一定能利益。我如果会讲《前行》,那跟所有的人都讲《前行》,也不一定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根据他们的爱好去讲,也是可以的。

第二个叫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这个对应的是持戒度。

因为他持清净的戒律,人天道的白法天尊都会保护他,世间当中所有的人和非人也会恭敬顶戴。

这种人“善能利益”,他非常有善巧方便,能利益一切众生。

每个众生有什么样的欲望,什么样的追求,都一一能满足。

我们世间当中确实是,如果清净戒律的人,他利益众生的方式完全都是不同的,别人对他没有什么绯闻、怀疑,所以这种人可以饶益众生。

这叫做什么呢?饶益行。

第三个叫做无瞋行,无有嗔恨的行为。

这里说的是“行”,但实际上前面总说当中都说是四十四种心,带有行为的心,应该可以这么说。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实际上这个菩萨他自己的心已经觉悟了,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觉悟,“觉他”,让别人觉悟也不会有困难。这个时候他得到了“无违拒”,因为断了无明,相应其他的所化众生,他们对你不会有违拒,不会反抗,完全都是可以随顺的。

我们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觉,也不能觉他,自己想做一件事情,结果下面一反抗以后根本没办法;而且别人如果对你做一些不合你心意的事,马上就安忍不了,马上产生嗔恨心。

但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名为无嗔恨行,没有嗔恨心,因为它与安忍度相关,所以它没有嗔恨行。

下面是第四个,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这个菩萨他可以显现出各种不同的身相,包括我们前面讲的十二类众生。

以不同的身相来利益众生,包括现在在十方世界当中也可以,未来的话,乃至世界未尽之前,在三世当中——未来、过去和现在,以各种方式平等地利益众生。而且从空间来讲,“十方通达”,没有任何阻碍。

我们有些人可能现在可以,未来不一定行;对东方还可以,但对西方不一定很好,所以他的饶益行有一定的局限。

这里对应的是精进度。他依靠不同的身相利益众生,在三世当中都是平等的。而且这种精进是平等的利益众生,同时他的精进也不是今天很精进、两三天很精进、这两年我很精进……。

其实我们这里很多道友的修行都坚持不下来,尤其是城市里面来的有些人,真的!相对而言比高原上有些人的心不稳定,过了五年、六年以后踪影都不见了。然后又从零开始,到别的道场去修的话,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有些经济条件也是可以的,自己的身份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阻碍,尤其是出家人,好不容易定下来——真正闻思修行各方面定下来的时候,又像着魔一样离开了。离开以后,那我相信这个人在闻、思、修,戒律等各方面不一定有上进。

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能利益众生,实在是自己身体不允许,除了这个以外,一般是一个人在一个好的修行道场,自己多待一点,多熏染一下自己的相续,否则我们无始以来自己的相续被贪嗔痴烦恼所熏习的很严重。这一世,从小到现在,可能只有这几年你在佛教的渲染下有一点点机会而已,实际上你各方面的烦恼习气还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有一个长期的串习,这个很重要。这也要有无尽的行为、无尽的精进来行持。

第五个叫做离痴行。

有些注释中,这几个标题都是用四个字。经书里面不一定都是四个字,但是下面解释的时候都用四个字,这样也比较方便一点,包括下面的十种回向。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它是一层一层的,有了这样的精进,佛和自己的境界基本上有很多相同。因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楞严三昧的境界,那种种法门所讲到的和自己的所作所行没有差错,没有什么更多的误区,也就是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全部符合种种法门。

这样一来,离愚痴的种种行为——这个对应的是禅定,因为他自己有三摩定,一切行住坐卧都是在真实的禅定当中不离开,这个可以叫禅定行。

这里也是讲,我们所有的行为完全能符合佛教教义的话,当然对凡夫人来讲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至少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尽量地跟佛法相应,跟戒律相应,跟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相应,这方面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如果能做到,随喜!如果实在做不到,从一点一滴开始。

刚开始确实很多人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逐渐逐渐,看自己的三门能不能趣入大乘道,包括我们修行、禅定这些,也是慢慢慢慢心可以勘能。好像世间当中“呆如木鸡”,就像训鸡,刚开始它还是很懒的,过了几十天以后,慢慢相续当中具有嗔恨心的鸡,它的心可以调柔到一定程度。

我们刚开始也是非常散乱的,但我们经常去修行,经常在这方面内观,到一定的时候心能控制下来,跟佛法也会相应,跟戒定慧三学也相应,这样的话,利益众生也不难。

下面第六个叫善现行,跟慧度对应。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刚才自己的三门与佛法无有很大的差距,到了这种境界,自己已经通达了真如。在这样的真如当中,显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法也可以接受。

在一个一个不同法当中,见到各个法都是一体的。《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变多,多变一,或者一当中见多,多当中见一。其实到了诸佛菩萨很高境界的时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像我们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和多只是不同的概念而已,实际上一和多可以完全互通,这样的一个道理。

这叫做善现行,对应的是慧度。

因为智慧度圆满的时候,那万法的本体在世俗当中可以显现各种各样,在胜义中是一味一体,也就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或者诸法一体异体,在名言当中都存在,在胜义当中都不存在,这么一个境界。这叫做善现行,非常善妙的一种行,这是第六个。

第七个叫做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这个时候,乃至十方世界所有虚空当中具足的这些微尘,其实每一个微尘中可以显现十方世界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世界也可以显现微尘,他们之间互相都没有任何阻碍。

我们经常也是讲:“一尘中有尘数刹”,《正脉疏》[1]引用了佛经:“华藏世界无数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是也。”所以说一个微尘上可以见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世界可以容纳在一个微尘上。就像米拉日巴在牛角当中的时候,牛角不大不小,米拉日巴的身相也不大不小,但这完全都是合理的。

这样的境界对我们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诸佛菩萨方便现前的时候完全是可以的。

这个对应方便度。六度上面有方便度、愿度,还有力度和智度这几个。

接下来是第八个,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在方便度圆满的菩萨面前可以显现种种行为,这是什么呢?这都是第一波罗蜜多。

第一波罗蜜多一般是般若波罗蜜多,证悟空性的智慧所摄。那般若智慧所摄的话,一切都是合理的。

《华严经》[2]当中也是讲:“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盘彼岸。”菩萨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整个第一波罗蜜度当中所讲的一样,显现种种的法,也不舍众生,同时他也可以行持很多的法,这个意思。

“名尊重行”,这叫做尊重行。

第九个叫做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刚才前面是大愿度,这个是力度。

前面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愿行都圆融无碍的时候,能成就十方诸佛智慧、能饶益一切众生的轨则。

意思是他成就了十方佛的功德,同时也能利益十方众生。这个叫做力度,他既得到佛的功德和加持,同时又能利益众生。

我们有些道友可能不敢说现在到达这种菩萨的境界,但是也有比较相同的功德,比如说要随顺法师,上级管理者所有的安排,他也不需要违背。然后他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做一些饶益众生的事情。自己也开心,别人也开心,大家都好像觉得:“哇!这个人很好的。”谁都会抢,有时候我们年底选发心人员的时候,很多部门都是抢:“这个人我要,这个人我要。”很多人都是抢着。如果对上面随顺的还可以,但是下面利益众生却不太成功,那可能只是单一的。

所以这种菩萨,十方如来利益众生的轨则都能圆满。

这个叫做善法行,力度圆满。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十行当中的最后一行,智波罗蜜多,智度。

到了这个时候,“一一皆是清净无漏”,这个菩萨他能自利,同时也能利他。他所有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清净无漏,没有什么垢染。

“一真无为”,最后全部都是一真法界,入于无为的境界。

“性本然故”,他的本性完全处于一种本然、圆妙,精妙这样的境界当中。

“名真实行”,叫做真实行。因为他完全按照真如的法性进行修行或者修持。

这以上十种行已经讲完了。

接下来讲十种回向。

十种回向也是一样的,有些大德[3]讲的时候主要围绕三个回向,真如回向、佛道回向和众生回向——回向真如、回向佛道、回向众生。这三个都可以包括在内,确实我们字面上看,实际上也是跟这几个道理比较相同。

我们前面也讲过,所谓的回向有给予的意思,包括《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相关经论当中有给予、赐予的意思。但这里它有回归的意思,也有前往、向往的意思,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

第一个讲离相回向。什么是离相回向呢?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佛告诉阿难,这位善男子他具足了神通,同时成就了佛的事业,现前纯洁、无为、精妙的一真法界,远离了一切有质碍、留碍的过患。

因为到了第一个回向境界的时候,他几乎得到了神通,得到了佛的事业,自己相续当中也现前了真正的精妙真性,那个时候肯定会远离一切过患。

这主要是从自觉方面讲的,觉他方面的话: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他得到这样境界的时候,他可以度众生,灭除一切“度相”。《金刚经》里面讲:“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要灭度一切众生,实际上没有灭度众生相。这里面讲的一样,要灭除一切度相,度一切众生的相。

“回无为心”,回归无为的心。

“向涅槃路”,前往菩提的路。

这个叫做什么呢?“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远离一切众生相。

《金刚经》当中也是讲:“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它这里也是讲离众生相的回向。这是第一个回向。

第二个回向叫做什么呢?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毁坏了可以坏的法,远离了可以远离的法,这个名字叫做不坏回向——非常坚固,谁也没办法毁坏。

意思是什么呢?

“坏其可坏”,包括我们世间有法方面的法全部毁坏。

所有生灭的法全部都会毁坏,破一切相。这个有些大德[4]解释为回向佛道。

第二步是“远离诸离”,毁坏一切相以后,是不是有一个离坏的,或者一个单空的法存在?有没有一个能离所离的法存在呢?这个也不存在,远离一切。这个叫回向众生。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有法也好,法性也好,或者是单空也好、大空也好,所有的这些相全部远离,这是谁也没办法毁坏的一个真如法界,这个叫做不坏回向。

第三个叫做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这个菩萨他本身已经认识到自己觉悟的心,它是湛然的、光明的,没有任何的障垢。这种觉性跟佛的觉悟基本上是相同的,基本上等同了佛的觉。

我们在《大圆满》当中也是讲,自己所认识的这种觉悟,无论是恶趣众生也好,乃至普贤王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有时候也这样讲的。

所以自己所认识的这种湛然、觉悟的妙明真性实际上跟佛陀所了悟的智慧无有差别。

这个称之为等一切佛回向。

自己所得到的自己已经肯定了,就像以前我讲的仁达瓦大师,他在《入中论释》后面讲:“我所证悟的这些境界,哪怕十方世界的诸佛来到我面前说你所证悟的不合理,我的心也不会动摇,诸位朋友们。”他会讲到这样,自己的觉悟跟佛基本上是等同了。完全等同可能成佛了,不能这么说,菩萨都是有不同层次的。

这是第三个,叫做等佛回向。

下面第四个,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因为已经灭了自己不清净的心,已经现前了真精的心,前面觉悟的心,那个时候他发现什么?他发现自己的境界跟佛地完全都是一样的——再也不需要寻找其他的,跟佛地已经成一片了,现前了佛刹,基本上跟佛是一样的。

像《华严经》当中也是说,这些菩萨广修供养,最后遍至佛地,普遍到了佛地。有这样的说法[5]。

所以他已经到了一切处,也就是说已经到达了最高的境界。

这叫做至一切处回向,到了最高一个地的回向。

第五个,叫做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已经到了佛境界那样的菩萨,实际上世界和如来,可以互相涉入。

禅宗有一些说法[6],世界叫做依报,如来叫正报,正报和依报互相没有什么障碍,可以互相通用、涉入。比如说世界涉入到如来,在一个毛孔当中可以显现无量的刹土;如果如来涉入到世界,那一个微尘上可以显现无量无边的佛。他们之间完全是可以涉入,可以互通的。

世界和如来,无量的世界和无量的如来,中间没有任何的隔阂。没有隔离墙,没有像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之间的隔离墙,完全无有任何的阻碍。

这叫做什么呢?无尽功德藏的回向。

有些注释当中说没有隔离,前面如来和世界好像总是有一和多的分开,在这里完全可以融汇一体,这么一个境界。

当然对我们凡夫来说,这个境界我们只能大概地估计一下,我们自己还没有到达那里,不要说佛的境界,我们没有去过迪拜,迪拜的建筑如何如何,我们可能只是大概的想一下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办法。娑婆世界一个地方的庄严我们都没有办法接受的话,那如来的功德和不可思议世界的功德就更不用说的了。

这是第五个。

下面是第六个,叫做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获得了无尽的功德,这个时候,自己的境界跟佛地同等。如果与佛地同等,包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草木也好、微尘也好,蚂蚁也好、蚯蚓也好,所有的这些众生跟佛的境界完全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地中各各”,所有的这些短短的地当中都能生清净、真如妙明的因。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个是蚯蚓,这个是草木,这个是柱子,这个是敌人,这个是朋友,我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嗔恨心、贪心,各种心。到了跟佛地相等境界的时候,任何一个显现都是让你产生真如和智慧越来越明显的境界的因。

“依因发挥,取涅槃道”,每一个因都是让你发挥,趣入最高涅槃的因。

因为我们众生现在有分别,有各种取舍、善恶、好坏、长短等等这些二元对立的法,有些对我们来讲可能是趣入涅槃的因,有些对我们来讲可能是堕落的因。看到一个人,有些人觉得他很好,对他产生信心,有些人对他产生邪见,所以说,有不同对境可能有不同的因。

但是到了这样的境界,一切都是平等的。《现观庄严论》讲到了八地的时候,一切都是平等性的。在这种境界当中,一切都是变成一个清净的因,它不会变成堕落的因,或者说让你的境界下滑,全是最高涅槃的因。

这个名字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这个是随顺任何外境和任何法,全部是平等的。我们现在是平等不了,这是很大的一个困难,《大幻化网》讲平等和清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词。我们现在对敌人很讨厌,对朋友有好感,别人今天请你客,你以后看到他就有欢喜心;如果别人对你进行诽谤,以后看到他心里就很不爽。

我们没有随顺平等心,一旦有了平等心,就像有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讲,一切显现都成为增上境界的因。对我们来讲,一切显现都是诸佛菩萨的显现,但我们现在没有平等,我们看到厕所的时候,很臭恶;看到佛像,很清净、庄严。因为我们没有平等心,我们如果有了平等心,胜义当中这两者都是不成立的,世俗当中这两者都是假的。所以对我们来讲,敌人和朋友没有什么差别,清净和不清净也没有差别。

为什么密宗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全部是净垢无二,清净和垢染是无二的。做荟供也好,有时候修行的时候,依靠一种等性的净行来进行超越,进行享用,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现在确实也是很难,所以这个平等心也很重要。

这是第六个平等回向。

下面第七个,叫做等观回向,平等观待一切众生的意思。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刚才也讲了,所有的这些草木也好、众生也好,全部都是让你产生清净的因。那这个时候“真根既成”,真正的圆通根已经成就了,耳根圆通也好,你的智慧根已经成就。

十方众生与我自己的本性一味一体——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空的,如果我们从中观来分析;世俗当中,因为你真正学大乘菩萨很好的话,众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众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十方众生跟我的本性没有什么差别。

“性圆成就”,如果你成就了这样的性圆,那“不失众生”,在显现当中,所有的众生不会舍弃,就像不失自己一样的。

那么这个叫什么呢?叫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一方面有随顺,一方面平等的观一切众生,跟自己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现在确实很难,但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从菩提心的角度来讲,这个等观回向很重要。我记得《学集论》里引用《教王经》的一个教证,里面讲包括国王在内的修行人,先发菩提心,然后随喜善根,最后回向善根,这是三个重要的修法——先发菩提心,中间开始随喜,随喜就像我们正行无缘一样,用欢喜心来摄持;最后回向善根。

其实我们现在每天上的课也是三殊胜摄持的,前面念《八吉祥》、《大自在祈祷文》、发心仪轨,这是发殊胜的菩提心;中间我们听受正法或者讲正法,就像列绕朗巴的《三殊胜》里面讲的一样,在自己所行持的法当中心不散乱,这个叫做正行无缘殊胜;到后面我们用《普贤行愿品》来进行回向。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具足了三殊胜。

或者跟刚才《教王经》当中讲的一样,先发菩提心,中间随喜一切善法,最后善根回向。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我们的道友们,以后有机缘的时候对身边的这些人要传授正法,真正对他有利的一些教言要给他讲。对城市里面的人来讲,可能一生都得不到这么珍贵的东西。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东西,给他讲的话,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叫做转法轮。

所以你看这里也是这样讲,如果我们有跟众生等同的一种境界,那不失众生。不管你这个菩萨的境界再高,都是不失众生。不损害众生就更不用说了,舍都不舍,什么样的众生我都不舍弃,在大乘经论当中我们会处处遇到。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真实的引导,虽然经文当中有零散的形式来讲,但是我们不一定抓得住它的重点,就像山上有各种各样的草药,但是如果没有经验的医生去采,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山上看,这些药都看得到,但是不一定会采,采完了以后也不一定会配。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没有传承上师的教授,佛经当中有特别多的教言,可是我们不知道哪些对我们重要,哪些对我们来讲不可缺少,我们很难知道。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闻思修行?主要是这个目的。

第八个,叫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一切法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样的法,这个法离一切相。

比如说瓶子,离瓶子的相;柱子,离柱子的相,我离我的相——一切相非相,不是真正的相。

“唯即与离”,即与离,比如说瓶子,和瓶子的空,远离这两者;

“二无所著”,这两者都是了不可得。

瓶子也好,瓶子的空性也好,这两者都得不到的。禅宗经常讲“言语道断”,或者“心行处灭”,心的行为当中,没有处,处已经灭了。

所以这个叫做什么呢?真如回向。

因为一切法好像如梦如幻的在,但是真正一切法是离一切相的,即和离都了不可得。它的法得不到,离开它也得不到的,瓶子得不到,无瓶也得不到;无瓶得不到的话,瓶和无瓶以外还有一个法,二者、非二者都了无可得。

这是第八个叫真如回向。

第九个叫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刚才真如当中所得到所有的法——这里有些注释[7]讲“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有这样的解释方法,凡是所有的法都是真如。

如果真正通达了真如,十方也是无碍的,没有任何的阻碍;如果十方无碍,那无有束缚,无有束缚的话,这个就是解脱回向。

有些解释为无有束缚或无有解脱,但是包括《正脉疏》好多注释里面解释成无有束缚,它是无有束缚的解脱回向。有些注释当中用四个字来概括,叫解脱回向,应该可以吧。

我们不管去哪里,十方世界当中都没有束缚,不用签证,落地签证都不用,落地签证也是比较麻烦。护照也用不到,想去哪里,直接飞到那里就可以了。

所以这叫做真正的真如,是一种完全的解脱回向。

最后一个,第十个回向,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这样的本性功德圆满成就以后,实际上跟法性融为一体,缘起无尽,法界无碍。

这个时候,法界的量,比如说一毛一尘,或者说一一世界,或者一、二等等,这些所谓的量都已经灭了,没有一个真正的阻碍。

有些注释当中说:“无碍即解脱,无量即法身”,法界用法身来解释,包括《正脉疏》[8]说:“无量即法身。”可能用法身来解释也是可以的,因为它没有任何量,没有任何的身相。

这个叫做法界无量回向,也可以叫无量回向。

这以上十种行和十种回向已经讲完了,我们再讲一下四加行,这样的话,四十五种心已经讲完了。

四加行完了以后开始讲十地,所以从四加行的次第来看,好像是我们胜解行的四加行,资粮道后面的四加行。但是这里的四地与四加行也是暖、顶、忍、世间法四个地,这四个地好像比我们平时《现观》和中观里面所讲到的四加行的境界要高的多,但这个也没有很多的大德来分析,这个是真正的四加行,还是另一个四加行,名称是比较相同的。

佛经的一些观点、提法都有不同,所以也不一定用我们以前所学的一些五道十地来摄持。如果可以的话,比如说我们前面的这些境界以资粮道的时候来摄持,但确实有点高。

不过有时候在胜解行位的时候就认识了自己的觉性,然后开悟,禅宗也有很多的开悟,这些开悟还没有到一地菩萨,也可以在资粮道和加行道跟佛的智慧基本上是无二无别,但是他们真正要无碍的穿越十方、利益众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我们大资粮道的时候依靠梦境,依靠一些特殊的神变可以到十方世界诸佛面前去闻法,然后回来利益众生,有这样的。

所以一般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功德与《楞严经》里面所讲到的有一点点差别,也许是各种经典的不同观点而已。也不一定要相同,因为佛陀给所有众生讲到的经典和论典,包括续部的观点都有不同的安立方法,这种安立方法都是非常合理的,大家也不用觉得:“这里说的是这个,哪里说的是那个,我们必须要把它对的清清楚楚。”就像现在世间的有一些研究学者,稍微有一个字或者说一行有一点不同的话,非要找出一个真和假的东西。那这个有一定的困难,有些确实也需要有真和假,但有些也不一定完全要找到真和假,它有它不同的、更深的一些密意。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前面讲到清净了的四十一种心,包括干慧地。四十一种心清净以后,再次成就我们所谓的四种妙圆加行。

四种妙圆加行分四个地,第一个是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

这个在加行道是暖位、顶位、忍位、世间第一法位。我们用“位”来说,在这里是“地”。

加行道的菩萨以佛觉悟的智慧用于自己的心,佛的智慧和自己的心一起来修行,佛智自己来运用。

这个时候,“若出未出”,佛的境界马上要出来,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出来,或者要接近出来。因为暖位是加行道,是在证悟之前的。

这个相当于是什么样呢?就像是钻木取火的时候,两个木头开始摩擦,摩擦的时候出现一种预热,比较烫,可能马上起火了,这个过程一样的境界。

“欲燃其木”,马上要燃起来,马上要热起来的木头,相当于是暖地的境界。

佛和自己的觉性马上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出现,但是还没有完全出现。等到出现的时候,真正的火已经散发出来了。它还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叫做暖,一种比较温暖的境界,暖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叫做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以自己的心,与佛的觉悟达成一片,“所履”,变成一个地。

“若依非依”,这个时候,要观待他,或者非观待他——依靠佛的境界,似乎依赖,似乎不依赖,马上出现,也马上没有出现,一半出现,一半没有出现。

“如登高山,身入虚空”,就像我们攀登高山的时候,身体入于虚空当中,下面的脚还没有离开地,稍微有一点阻碍。

但这个比喻,心里面显现出来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点难。比如说我登高山的时候,身体在虚空当中,已经入了高山,相当于已经跟佛的境界同一了。而下面部分,比如说脚还没有离地,那这个还没有到佛的境界,所以从世间当中算是比较高的了,叫做顶地。

但我看了好多讲义,基本上每个讲义的说法都是一样的,解释方法也是一样的,也不知道这个比喻所表达的。好像前面的钻木取火比较好懂,这个顶位用登高山来对比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不太懂,你们也再看一下。现在的注释当中好像《正脉疏》比较广,虽然文字稍微难一点,其他都大同小异。

第三个叫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心和佛二者等同了,都是现前中道,没有任何的边,就像般若当中所讲到的中道。

那这种境界是什么样呢?就像一个人修安忍,修安忍的时候,明明心里很清楚,却不说出来。

但是藏文当中翻译的是,有一个修安忍的人,别人对他怀恨,“非怀”他却没有怀恨在心;“非出”,也没有说出来。因为他修安忍,外面不明显。

藏文是依靠汉文翻译的。其他有些注释当中说,他心里明白,但是他就不说,因为修安忍。现在人的话,光不说也不行,心里可能也,怎么讲?这个比喻稍微有一点……

所谓的忍位,他的修行跟佛基本上是等同了,远离了一切的边。但是完全离开了像一地菩萨那样的边可能也有一定困难,所以一般来讲这个叫忍地。我们在大乘其他经典里面讲,到了忍位的时候不会堕三恶趣,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了。

最后一个叫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这个时候,整个世间当中的数量,一也好、二也好,一体也好,它体也好,或者是三、四、五、六等等,我们世间当中所有的这些数和量,它是分别假立的,到这个时候全部都已经消灭了,没有任何二元的概念。

同样的,还有我们众生的迷和佛陀的觉也在中道当中、般若当中,都已经消了,都摄于般若当中。

“二无所目”,所有的二法不是我们的对境,全部都荡然无存——所有的二法无所目及,无所触及,都没有了。

本来世第一法过了以后马上获得第一地菩萨,所以它在整个世间法、凡夫地当中是最棒的,因此叫做世第一法。所以这种境界的名称叫做世第一地。

《楞严经》讲到这里。

————————————

[1]《正脉疏》:“如经云。华藏世界无数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是也。”

[2]《指掌疏》:“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盘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无忧恼处。而菩萨往返无有休息。即今经第一波罗蜜多义也。”

[3]《正脉疏》:“准华严。回向即是发愿。圭峰谓不过三处。即众生佛道真如也。华严文极浩瀚。意多遍兼三处。今经文简。各有隐显。如众生显。余二则隐。佛道真如显隐亦然。显者正当发挥。而隐者亦以意含。非全无也。故此经与华严文虽不类。而旨无不合也。又华严位位多明菩萨修证德业。故文义汪洋。此经多推得名所以。故文词省约也。此二经差别之意。就分为十。”

[4] 《指掌疏》:“以坏其可坏。意在回向佛道。而远离诸离。仍复回向众生。”

[5] 《正脉疏》:“华严此位说菩萨广修供养遍至佛处。而后言三业普入一切世界以作佛事。乃至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等是也。”

[6]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世界即所至之处,依报也;如来即所等之佛,正报也。前二位,虽觉齐佛觉,地如佛地,犹有自他之分;今称世界如来者,即自他融一不分也。  互相涉入、得无挂碍者:如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

[7]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一真一切真,无法不真;一如一切如,无法不如。”

[8] 《正脉疏》:“则无著即般若。无碍即解脱。无量即法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