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86(卷八).pdf

《楞严经》第86课

(听打稿,供学习)

下面讲《楞严经》。

前面三个道次第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十信、十住、十行和十回向,四十四种心。前面阿难提问题,问从干慧地到四十四种心,一直到后面妙觉菩萨之间的差别。佛陀就一一地讲,前面三个道次第已经讲了,今天讲干慧地和十信、十住。

下面讲干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如果‘欲爱’,世间当中的贪爱从根本上已经‘干枯’,已经断除出了贪欲的心,那就像枯木一样——种子被火烧了或者干了。‘根境不偶’,根境不会相遇,根境相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执着。在这个时候,‘现前残质’,现前什么呢?残质或者最后有者的身体——最后有的一个身体,在世间当中再也不用流转的身体。‘不复续生’,在轮回当中不用再次流转。”

如果我们的爱河干了,就再也不用在世间当中流转。

《楞严经》最主要的是对治贪心,前面也讲了,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对异性贪执,对很多凡夫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在这个上面没有断绝的话,依靠出家获得解脱,无有是处。

我们前面讲了把贪欲当作毒药、怨贼来观修。初学者要把对方看成特别可怕——男性修行人,把女人看成毒蛇和怨敌一样可怕。如果是女性修行人,把男人看成毒蛇和怨敌一样。

为什么呢?你刚开始可能觉得很好,快乐、可爱,但是你在真正修行的过程当中,确实会后悔莫及。不管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刚开始吸引你的时候可能很好,但到最后,有些破戒的不算,在你的生活过程当中也是带来很大的痛苦。

现在男人和女人当中有些比恐怖分子还可怕,那个时候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说遇到这样的时候,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修行人,自己也是很痛苦,他人也是很痛苦,不如之前就应该断绝一切来往。

以前上师也说过,他是显现上的。他年轻时到一个地方去念经,后来一个人去的话,对方家里有年轻的女子可能不太妙,他就再也没去她们家里念经。

所以我们前辈的很多大德确实在“欲爱干枯”方面非常下功夫,也是非常有必要。如果这个关键没有把握的话,那其他的修行就无从可谈了,就像没有根的树苗一样,没办法的。所以自己应该依靠正知正念来对待,一定要有这样的一种信念,或者有这样一种清净戒律的心。

我们讲《楞严经》的话,处处都有这样的,阿难也是依靠这样的违缘,后来得到解脱。当然阿难跟摩登伽女是典型,两者都依靠违缘转为道用的方式获得了解脱——阿难还没有解脱的时候,摩登伽女先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但我们世间当中不一定的。世间的很多修行人刚开始有出离心,有厌离心,但后来遇到了一些魔障,最后过不了这个关,自己误入歧途,今生和来世都是苦不堪言,所以这个很重要。

这里也是讲,欲爱干枯以后,相续不会再产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执心”,执着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这种心,通过上面爱河的干枯,或者说了悟心性的缘故,最后都变成了“虚明”,成了空明无二的智慧——原来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心,慢慢就变成了明空无二的智慧。

这个时候纯是一个无我的智慧,没有任何实有的执着。这样的智慧光明圆满,这种圆满的光照耀于整个世界。这种智慧能干涸轮回的河流,所以这种慧称之为“干慧地”。

先断贪欲,断贪欲以后认识了心的本性,认识了一切万法的真相,这时候空明无二的智慧能照耀整个世界,干涸轮回不断产生的相续,这叫做干慧地。

其实这里所讲到的全部道次第,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有不同的解释,包括干慧地也好,后面的十信、十住等整个过程,有些认为它是圣者的境界,包括憨山大师,长水子璇,他们都觉得应该是从圣位,从一地菩萨到佛位之间的一些差别。温陵戒环等一些大德说是从凡夫到佛地之间的一个次第。

但我认为,其实两方面都可以解释。有些有圣者地的境界,有些就像我们讲的一样,从加行道、资粮道,一直到十地末尾之前有非常多相似的境界,所以完全固定在一个圣位或者凡夫位的话,恐怕也不一定合适。

前辈的大德们也没有用很多的教证和理证,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说应该是这么这么。他们也有他们的观点,应该可以这么说。

但我们觉得,整个境界在佛经里面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说,非要把它放在凡夫地,或者说圣者地的话,也不一定有必要。我们在字面上给大家做解释的话也可以。天台宗的大德用他们天台宗的法语来解释,从他们宗派来讲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比如说我解释的时候,可能以大圆满的一些见解来解释,或者以中观的见解来解释。但不一定非要这样,每个人有不同的对照方式。我也不要求非要以藏传佛教的方式来解释,但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解释,本身是你自己对这样的道理比较明白,也说明这个佛经从哪方面都可以解释,有这个的意义,这样也可以。

“欲习初干,

因为贪欲的习气“初干”,刚开始干了。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只不过贪欲的水刚开始干而已,智慧上还没有跟如来正等觉的法语甘露完全相接。

他并没有通达如来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深的空性。因为刚开始的干慧地,就像我们《释量论》当中讲的,慈悲心虽然非常好,但是没有无二智慧来摄持的话,还不能算真正解脱的因。一样的,干慧地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得到如来的法流,这样的原因,还不算是最高的境界。

所以在十信前面有一个干慧地,最开始的一个地。

接下来我们讲十信,十种信心住。这里十信住和十住心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多大的差别。

首先是十信里的第一个,信心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刚才有了干慧地,整个贪欲的心已经干了,那么依靠这个心——藏文的《大藏经》讲,入于中观的中道当中,或者是甚深的般若境界中,因为贪心已经没有了,就进一步入于万法皆空的中流当中。

入于中观也好,入于般若也好,入于远离戏论的法当中。

“圆妙开敷”,圆满明妙的智慧,像花一样开启。

“从真妙圆”,你的真心圆满微妙,从此开始发起来。

因为有了最初无我的智慧,它的境界越明显、越清净、越广大。

“重发真妙”,它越来越圆满,越来越光明。

“妙信常住”,美妙的真性,一直是如如不动、常住。

这个时候,一切的恶分别妄念全部灭尽无余。

生起来以后,除了清净、善妙的分别念以外不容易产生

“中道纯正”,这个时候真正的中道,远离戏论的中道、纯粹的智慧留下来了,那么这是十信当中的第一个,叫做信心住。

这里的信心不一定指信仰,像我们所谓最高的不退转信心,跟佛的境界在相当程度上是无二无别的一个境界。

其实这十种信心住,有些大德把它解释为我们的五根五力。加行道和资粮道专门有五根和五力。其实名字上也对得上,刚才是信,下面是念,信念,还有进、定、慧,这些都有象征性的。所以前面的五个用五根对应,后面的五个用五力来对应,如果这样的话,那十种信心住可以放在加行道之前。我们都知道,一地之前五根五力圆满,这样的话也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个叫做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刚才已经有了“真信明了”,有了以后,依靠这种智慧一切都圆通,一切都无有任何的障碍。圆通什么呢?

“阴”,蕴,五蕴;

“处”,十二处;

“界”,十八界;

蕴、界、处所涉的一切法“不能为碍”,都无碍。

我们现在是有碍的。蕴、界、处的话,根也没办法互通,蕴、界、处也是有障碍、有痛苦。但那个时候,整个蕴、界、处是畅通无碍的。

不仅是我们今生的蕴、界、处无碍,乃至过去、未来的无数劫当中,你个人也好,别人的话,无数次的舍自己的身体,死了,结束以后身体又开始出生,生生世世的舍身和受身状况,一切习气全部在你的面前现前无余。

现在、过去、未来,现在我们当下五蕴十二处无碍是可以的;过去和未来怎么知道呢?因为你有了这样三世了知的智慧,那过去很多生世,未来很多生世都完全明白,轮回当中的舍身和受身的所有状况你都知道。

佛告诉善男子,这些全部都能忆念,而且没有一点的遗忘,就像得到不忘陀罗尼一样,过去的这些事情不忘,都能忆念;未来的这些事情也是了知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任何障碍。那么这个叫做念心住。

这个境界还是很高的,尤其了知我们的生生世世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众生根据业的不同,生生世世有很多的流转。

《如意藤树》里面专门讲了珍珠鬘公主的故事。珍珠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公主,后来因为产生傲慢,转生到释迦族的仆女当中。但因为她当公主的时候看到佛塔供养了璎珞,这个原因又转生成了狮子国国王的公主。因为这样的善业和恶业辗转,在她的生世当中也有好的,好的就是转到了公主的身,不好的是转到了仆女的身。

其实我们人也是这样的,我们有些人好像有善的习气,念经、修行、禅定、讲法,特别会说,非常好。也有恶的行为,嗔恨心来了,贪心来了,或者恶的习气,烦恼开始了,心脏病发了——哇,特别可怕。

所以我们自己的一生当中,《俱舍论》当中所谓的花业,善业和恶业交叉而存在,这种业在每个人的相续中都有。

我刚才说的珍珠鬘公主在《功德藏》的注释当中也讲了。以前有一队商人到了斯里兰卡,就是狮子国。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唱了佛陀的一些偈颂。当时公主听到以后她就非常欢喜,问:“这是什么声音?”他们说是佛陀的偈颂;她又问:“佛陀到底是什么?”他们就讲了佛陀的断证功德。讲了以后她生起极大的信心,专门写了一封信,让这些商人捎给佛陀。佛陀是全知,早已知道了一切,但他显现上还是打开信读了,信里面是赞叹佛陀。之后佛陀用自己的身体,以画家无法绘画出来的一个形像印在布上面,形成一幅唐卡捎给公主。公主得到了佛的第一身,佛的唐卡——就像我们现在的照片一样,给她寄了一张照片,当时佛陀没有照相机,但是依靠他的神通力现出来的佛身相。公主得到之后,当下马上生起了三皈依、十二缘起、还有八正道,依靠佛的加持,最后获得了预流果。珍珠鬘公主的生生世世也是很复杂的,但最后依靠佛力获得了解脱。

所以我们这里也是讲了,如果真正有了这样的境界,自他前前后后、生生世世的状况都完全了知。

第三个,进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精进心是什么呢?前面的信根和念心“纯真圆满”,“真精发化”,这种智慧通达一切,通达前后世也好,通达真如智慧也好,它能消融一切不清净的显现。无始以来自他相续的习气,“通一精明”,全部变成精明的智慧,没有烦恼的自相。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也好,或者是通达这样的智慧,无始以来习气的本体,本来也是了明清净的心,这种障碍习气都不存在的话,唯一依靠这样的精明智慧再不断地努力进趣,最后得以真清净。

见和不见、境和心都完全同一——我们以前讲到见精不灭,当时波斯匿王小时候看到的恒河,与晚年看到的恒河,见性不灭,能见都是光明分,一直是存在的。就像是这样,他依靠这样的习气也好,依靠这种心,原来是一个明分,是一个光明清净的心,这个再不断进步的话,最后就应该是非常清净、非常圆满的一种境界。

那个这个在十种信当中称之为精进心。

原来的境界当中又进一步的上进,显现上还是要精进,这个叫做精进心。

接下来是第四个,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前面讲到的精进心现前以后,或者了知诸法本性的这种心现前以后,就没有任何其他实有的法,纯粹成了一种无我的智慧,在无我的智慧当中时时安住,这个叫做什么呢?叫做慧心住。五根里面的慧根也可以说。

第五个,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前面我们讲到的那种智慧的心,在执持智慧的心当中安住的时候,它是光明的,这种光明能周遍一切,而且它是寂灭、空性的。

“湛”是光明。我们经常讲“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它是周遍的、寂灭空性的,还有澄清、光明的。

“寂妙”,寂静的、微妙的。

“常”,常有的,无为法。

“凝”,如如不动的。

那么这样的禅定叫做定心住。

刚才的智慧通达万法的真实相,这种禅定安住在这样的境界,怎么讲?凡是我们修行人安住的时候,自己也应该知道这种心能遍于一切,它的本性是光明的,它的本体是无为法的,它是寂静一切分别念的,它是一直存在的,在安住的过程当中对这个也有所了解。这个叫做定心住。

第六个,不退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刚才禅定的光明再不断地发明,这样的光明境界继续深入以后,“唯进无退”,因为这种修行——认识心的本性,不断地清净圆满,这样的话,它只有进步,没有退转,这个叫做不退心。

不管是圣者的境界也好,还是我们一般行者的境界也好,稍微修行过的人、经常禅定的人,经常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的这些人,这些境界都可以对照。

所以我想我们这里应该有一些人稍微了解。我也是,一生当中将遇到的法王讲过的最深的法都毫不保留地给大家讲了,虽然我自己的境界也是一般般,但是也讲了。我们现在这里的有些人,比如说你稍微有一点技术,稍微有一点窍诀,一直舍不得给别人讲,比如说你会一点技巧,不愿意给道友分享。我有时候觉得,我的很多人都不一定讲,但是我毫无保留的给大家都讲了,不但是文字上的翻译,而且语言上给大家基本上都讲出来了,包括前面密法的很多教言。

所以我想你们也是,包括一些医生也好,还有一些技术人员,有些自己技术好一点的,但是一直不给别人分享,这个有点想不通,对吧?世间的这一点技术,你有什么不想分享的?如果你没有继承人的话,说明你学这些一点都不成功。你自己死了,你的技术也在那死了的话,就完蛋了。

所以我想哪怕是懂一点按摩,懂一点中医,针灸;你原来专门学电脑的,学一些世间技术的,作为发大乘菩提心的人,除了你家里的,世间人为什么不教呢?因为传出去了以后与他的利益有关系。我们的话,应该是传出去让别人知道的话,别人得到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我们是发大乘心的人,跟他们还是有点不同。

所以我觉得我们有一些自己懂的,没有死之前要分享,至少培养一两个弟子,不然的话有点不成功啊。这是世间的角度,佛法方面也是一样的。当然密法方面的有些你自己知道,不能早早分享,不然的话对自己的境界还是有所损害,所以稍微像其他的上师一样,自己要学会保护好一点。

第七个,护法心住。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前面心已经有不退转了,那么这样的“心进”,实际上身心很快然、安然。“保持不失”,一直保持得住,不像我们有些人,觉得今天自己有点境界,明天就荡然无存。不是这样的,它是始终、永远不会失效的。而且这个时候,十方如来的真如气场、气分,完全与你可以交接了、通了——跟上师的密意已经相通了,佛的密意已经沟通上了,这个叫做护法心住。

这个时候,境界越来越高了,你的深心依靠正知正念,一直不容易失去,而且这个时候,十方如来的境界跟你完全可以相应,跟诸佛上师的境界也是完全相应,这叫做护法心住。

其实《楞严经》是修行方面很深的一个窍诀书,如果你懂,有些修行人在这里面有很多跟他自己相应的地方。可能有些人经常安住在自己所认识的心性当中,他的这种光明分一直不失去,而且慢慢的就获得了十方如来,包括白天的境界和感应,或者说晚上梦里面也经常受到他们的加持,这个时候可以叫做护法心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护法。

第八个叫回向心住。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刚才讲到护法心的境界,依靠它的妙力,佛慈悲的光你也能得到,你的心也可以安住在佛的境界当中,“你中有佛,佛中有你”;或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样的一种境界。

这个相当于是什么呢?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相当于有两个镜子互相对着,里面出现的光明互相对应,互相对应的时候,这样的妙影重重相入——我们有时候入百货商场的时候,这边有镜子,那边有镜子,好像“他中有我,我中也有他”,全部都互相有一种照应,非常奇妙的一种显现。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经常安住在佛的这种境界当中,那“佛中有你,你中有佛”。

其实我们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经常祈祷上师,祈祷佛陀,这样的时候,不管在梦里面,或者平时的显现当中,都获得了佛的感应和加持。

比如说你对莲花生大士很有信心,哪怕是生病:“这是莲师的加持!”梦里面也是得到不共的加持等等。凡是你的所作所为都在佛的妙力加持中,你的行住坐卧经常感应得到。

我们修行人,尤其自己有信心,稍微认识自己的心,经常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同时经常祈祷,祈祷本尊无二无别的上师,这个很重要。当然上师的话,表面上可以是对自己恩德最大的一个上师,其实这种上师与所有的佛也是无二无别的,不一定是单独的一个,但是我们在缘起上从某个有信心的上师开始入手,从某个有信心的本尊入手,这样的时候你所有的境界最后跟佛相应。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有这种精进心的话,短暂的这一生当中就看我们能不能下这个功夫,能不能有这方面的信心,如果有的话,真的是短短的这一生当中依靠佛的加持和上师的加持,确实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密宗当中讲,一切显现是上师的身体,一切声音是上师的金刚语,一切忆念是上师的智慧,这样的显现不一定是上师一样肉体的显现,但全部是与佛无二无别的一种妙力。这样的话,你听到的、看到的、忆念的全部与佛无二无别,那这种境界完全可以称之为是回向心。

“回”是得到了佛慈悲的光,“向”的话,向往安住在佛的境界当中。“回向”并不是我们平时回向的意思,这里“回向”是互相照应,依靠我们的信心跟上师的加持,或者说佛的威德力和我们的信心,这两个缘起综合的时候有这方面的境界。

第九个叫做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密回”,自己心的光芒获得了佛的回应,或者在佛秘密的境界当中能安住。我的心跟上师或者是佛的密意——我们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安住在上师的智慧当中。

获得了佛恒常、毫不动摇的加持,还有无上美妙、清净的境界,这样的时候能“安住无为”,并不是因缘造作的无为境界当中,这时候得到了无有任何失去、最高的一种智慧。

这叫做什么?“名戒心住”,这种戒跟佛的密意无二无别,经常处于无为和光明的境界当中,始终在这里不离开。即使离开,它也不像海里面的乌鸦,稍微飞出去又返回船上。

下面是十信里面的最后一个,叫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有了这样的住心自在,刚才心和佛无二无别,这样的心得自在的时候,它可以云游十方世界所有的刹土、所有的世界;你想去哪里,随着自己的发愿力都可以去。

我们往生在极乐世界的时候,上午到杨柳宫、布达拉,邬金刹土,下午就返回去。像以前的一些大德也是依靠自己的发愿力经常去铜色吉祥山,极乐世界等等。

所以他们得到这样的心的时候,在十方世界当中都可以云游,无有任何阻碍。这叫做什么呢?愿心住。

前面是十信,接下来是十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第一个是发心住。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如果以‘真方便’,我们前面讲到智慧圆通的这些真方便,发了这十种心,刚刚讲到的这十种信,那么‘心精发晖’,这样的心的精妙当中发挥,或者加以分析的话,实际上‘十用涉入’,前面的十种信到这里的时候,它的妙用完全可以互相涉入,没有差别”。

上面所讲的十种信并不像固体一样分开,偏袒的,完全都是可以通用的。我们以前讲过,“圣性无不通”,圣者的心没有一个不通的,互相都是畅通无碍的。

“圆成一心”,这十种信圆成为一个心。

“名发心住”,这个叫做发心住。

有些注释当中说[1],《起信论》当中讲菩提心有直心、深心和悲心三个。直心的话,我们前面讲的十信当中的第一个。深心的话,中间的九个心。悲心的话,最后一个心,依靠悲心云游十方。实际上这些信是角度不同,比如说它讲直心的时候,我们前面讲到了真正通达诸法的心入于中观当中;中间的这几个信是深心,他们深入的阶段不同而已;最后利他的悲心出现。

因此从一个法不同的反体也好,不同的层面分了十种信而已,实际也没有单独的十种信,比如说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其实这是三个层面,从空的层面、明的层面、大悲周遍利益众生的层面讲了三个反体。这里也是一样的,这十种信实际上是一个心的分法而已。

这是十住当中的第一住,发心住。

第二个叫做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前面讲到了十种信是一个心,这个心中可以发挥光明,就像是清净的琉璃当中显现出非常纯真、精妙的金光一样。

其实琉璃当中有一种金光的话,特别庄严,也是很透明,显而无自性,应该是非常美妙、不可言说。可能这是一个比喻,就像我们《大圆满》当中也经常用水晶、金子等其他的方式来做比喻。

虽然琉璃和金子是固体,但我们的心并不完全是一个固体,但是从它光明、无自性和庄严这些层面,也可以对光明的心有比喻的成分。所以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里面讲,所有的比喻不一定完全相同,不然的话,我们用虚空来做比喻,虚空是空空荡荡的,用它来比喻心性的话很难很难的,但是它们有部分的相同可以用来做比喻。所以这里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比喻光明的心。

“以前妙心”,前面的妙心,发心住,可能还没有到佛地的这种心叫妙心。

“履以成地”,原来我们范围比较小的妙心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全部变成了整体性的一个境界。

像修行整体性的一个境界,成片、成地,境界成片。禅宗当中也是讲到,最后一切都是光明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它的境界到了一定的时候,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偏袒式,一个很小的范围,这个时候扩大到整个世界。

那么这个心称之为什么呢?治地住。这是第二个住。

第三个住叫做修行住,修行住是什么样的呢?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刚才光明无为的这种心地完全已经通达、了知,互相都没有阻碍的通达以后,“俱得明了”,同时获得了光明的智慧身。

前面是整体性的,在这个时候获得了光明的智慧身,分身。

全部是清净的,我们密法当中讲,到了金洲的时候,一般的石头和土粪,寻找也得不到。就像这里说的一样,这个时候已经获得了光明身。

那么它可以云游整个十方世界,“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没有任何的阻碍。

我们现在要飞的话,很难的。那个时候不需要什么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他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十方世界当中都可以去。“上求十方佛道,下度六道众生!”他上上下下,一会儿到佛陀那里去闻法,一会儿到地狱里面去度化众生,有些空行母、大成就者经常去地狱。如果真正能去的话,可能要得到这样的境界,没有任何阻碍。但是有时候,好像也是显现上吧,地狱是没有阻碍的,其他是有阻碍的——在我们分别念面前有这样的,但我们的分别念不一定准确。所以要观清净心,这个时候到哪里都是无有阻碍。

这是第三种,叫做修行住,第四个叫做生贵住。下面相当于以一个人的入胎经历来讲我们转生到佛家族当中,基本上成了如来的身体,以这样的一个比喻来讲的。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生于贵族的家族中去的。

到了第三步境界的时候,你的行为也跟佛相同,不管是利益众生也好,对万法不执着也好,这些都与佛相同。

也受到了佛的真如气分——真正的无生空性也好,无碍智慧的加持。

相当于是什么呢?在中阴身自己求父母的过程当中,“阴信冥通”,因为前世的一些业缘和因缘,自然而然就与前世有缘的父母获得沟通。他入胎的时候,自己也比较:“我怎么进到这里来了?”这种境界的菩萨,他实际上就像中阴身入到父母的胎中一样,不知不觉入了如来的种族当中。

我们经常说是“感应道交”是吧?感应的话,诸佛菩萨的意传加持自然而然自己获得。不知不觉,其实跟上师相应也是这样的,跟本尊相应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虔诚心祈祷的话,确实时时都获得了他们的加持。

我那天也讲了,其实祈祷佛陀很重要,祈祷护法神很重要。如果自己没有去祈请,有些因缘还是很难的。虽然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加持,护法神有加持,上师有加持,但你自己的心没有争取的话,不一定得的到。比如说你到了金洲,你自己一块金子都没拿,那金子不可能自己跑到你这边来。你随时都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但你自己没有争取的话,那这种因缘很难的。

所以我们的很多修行境界不能完全都是以一种抱怨的心。为什么有些境界现不出来?肯定我自己相续的器皿没有干净,我自己的信心还没有特别的坚固,我自己的见解可能不是那么的正确……,从自身上寻找还是很重要。不然我都闭关15天了,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为什么?佛到底怎么了,到底怎么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你在整个闭关15天当中祈祷过多少次?你真诚的心有没有?比如说世间当中的男朋友和女朋友,互相都经常思念。你有没有经常思念佛陀,经常思念上师功德的这样的一颗心?如果没有的话,只想这种因缘直接沾到你的身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入于如来种也是跟自己有一定的关系。入如来种以后,这叫做什么呢?我们生在贵族的种姓当中而住,这个意思。

第五个叫做方便具足住。具足方便住意思应该也是一样的。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刚才入了如来的种姓当中,入了胎以后,那亲自奉到了什么呢?亲奉到了觉悟者、如来的家族,已经变成了他的后裔。就像人入了胎以后,逐渐成长,他的整个人相,头也好、脚也好,整个身体慢慢慢慢完整不缺,会圆满。

所以你已经通达了前面所讲到的与如来无二无别的境界,并已经入于如来的家族当中,就像入于母胎一样,在这个时候,你的修行境界不断的圆满,不断的完善,这就叫做具足方便住——你已经具足了如来家族当中的方便。

第六个是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一个入于胎中的婴儿,他的相貌跟父母逐渐相同,那么他的心相也是逐渐逐渐成熟,和佛相同。到了这个境界,他的身体具有如来一样的相好特征。

这种菩萨的境界应该比较高了,跟如来的相好比较相同。心的话,也是跟如来无我的智慧基本上相同了,那么这个叫做正心住,与佛越来越相似了。

第七个叫做,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再不断上去,那身心跟佛更加一样,跟佛完全融合成一体,“日益”,越来越增长。

我们世间当中入胎的孩子,过了十个月基本上他就再不会退转的,而且即将来到人间。那么一样的,大概八地以上菩萨的身心跟佛基本上是合成的,而且越来越有进步,日日增长,跟佛的境界越来越相同了,这个叫做不退住。

八地菩萨叫不退转地,如果按照十地来对照的话,不一定适合。

下面第八个,叫做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到最后的话,十身的身相在一个时间当中开始出现,这个叫做童真住。

十身在不同的讲义里都是不同的,有些引用《华严经》等其他经典,比如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还有法身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不同的注释当中都有不同,到时候你们看看。

意思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身相的功德都圆满了,包括在众生面前显现如来也好、声闻也好、菩萨也好,所有身相的这些功德都一时间当中已经圆满了——主要是身体上面的这些相好都已经以功德增上的方式来具足,这个意思。这个第八个。

下面是第九个,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它的整个身形圆满了,住胎七位全部已经圆满的时候,开始出生。出生以后,如果他是一个国王的儿子,那就变成了太子、王子。这里也是一样的,他的修行境界全部已经圆满了,相当于是入于佛胎的时间已经圆满,就开始出于世间当中,这个时候变成了真正如来的佛子,如来的亲生佛子。他的名字可以称之为法王子住。这是第九个了。

第十个叫做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前面的王子逐渐成人,虽然还没有真正举行登基仪式,但是像大国王一样可以处理国家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可以分给他做太子的一些事情。

一旦这个刹帝利的王子需要真正登基,这个时候要给他陈列一些仪式,做一些仪式给他灌顶。任何一个国家,成为真正国王的时候,要给他举行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把国王权利的顶灌给他,他的冠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成了国王的皇冠。

一样的道理,这个佛子利益众生的菩萨的这些事不断地做,到最后十地末尾的时候,十方诸佛菩萨在智慧当中发光,给他灌大光明的顶,也有这样的,所以这个叫做灌顶住。

那么这以上已经讲了十信和十住,后面的我们再慢慢讲。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

[1] 《指掌疏》:“按起信论。菩提心有三种。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集一切诸善法故。三大悲心。广度一切诸众生故。而十心中。初一中道纯真。即是直心。从二至九。皆为深心。后一能游十方。义含悲心。既十用涉人。则随起一心。即三心具足。故得圆成菩提之心。以圆成故。得发心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