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58.pdf

《楞严经》第58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大乘《楞严经》。

佛陀跟阿难的对话当中,佛陀为了让阿难等眷属了知六根的本体,做了一个比喻——用一种表示方法让大家了知。

这个表示方法是什么呢?

前面讲的,有一个绸缎,或者是一个哈达,或者是一个花巾,拿这个花巾来打了六个结。然后问,第一个结是不是第六个结?或者第六个结是不是第一个结?当时阿难等眷属认为,虽然打结的是一条布织的花巾,但是打了不同结的原因,第一个结和第二个结,或者第六个结的本体,从结的角度来讲不是一体的。但是从花巾自己的本体来讲是一体的。他们正在分析这样的一个比喻。

其实有时候我们密法当中也是,比如说用水晶球来表示,或者是让我们尝一尝甘露,让我们看一些密法的像,或者说是让我们听一些声音,让我们接触一下柔软和粗糙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认识我们心的本性的一种表示方法。作为利根者的话,依靠这样的一种方法来,立即就认识。钝根者的话,通过这样的比喻慢慢思维其中的道理,然后对自己的心,或者对外在的万法进一步的了解,或者了悟真相。有这样的作用。

今天我们继续讲: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一定会是嫌弃、不喜欢这六个结,你可能希望六个结不成。你还是愿意变成一个结,是不是这样的?”

因为六个结的话,阿难现在也好像答不出来。说是一体的话,也不行的,他体的话,也不行的。在本体当中可以说是一体的,然而显现上的话,又是他体的。相当于我们的六根,六根的本体是一体的。但是在显现上,各自的作用也好,形象也好,都是他体的。所以说阿难有点搞不明白。

那么阿难给佛陀这样回答: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

阿难回答说:“如来,确实是这样的,只要结存在,‘是非锋起’,只要有结的话,怎么样都是说不清楚的。说一体也不行,说他体也不行,是非肯定会不断的产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会自然而然产生什么问题呢?这个结不是那个结,那个结不是这个结。”

大家应该知道,这六个结,此结肯定不是彼结,第一个结肯定不是第六个结,第六个结并不是第一个结。这样彼此观察,只要花巾上有不同的结,那这样的纷争就一直没办法平息。这个问题无法解决,自然而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可能阿难也觉得,只有一条花巾的话,就没有这些事。有了结以后,我现在答也答不出来,不答也不行,佛陀不断的追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是比较为难。所以我还是原则上愿意这些结全部都解开。不要有结了,没有结的话,那万事大吉了,这样很好的。他当时也是这样认为的。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可能阿难和如来是亲戚的原因,阿难还是很敢在如来面前说很多很多的话,其他的很多弟子不一定。因为如来的威严,如来的庄严,再加上如来是很了不起的这么一个佛陀。很多可能不一定这么详细,就像我们世间互相对话、聊天一样,不一定敢说。

但是阿难他说:“如来今天如果把这些结全部解除的话,最好不过的了。如果没有这些结——刚才花巾上面的六个结都没有产生的话,从根本上已经解决了问题,根本不会有彼此的这种关系,这个结、那个结,第一结、第二结、第三结、第四结、第五结,一直到第六结,结的概念也是没有的,所以这些都没有。‘尚不名一’,如果总的结没有的话,那不可能存在第一个结。如果第一个结没有,那依次类推,第六个结也是不可能有的。因为第六个结必须在第一个结、第二个结的基础上才可以产生。”

阿难的意思,实际上这个结,如果有一种方法,总的结全部没有了,或者说这个结一个个都没有了,这可能是最好的。

其实这样的比喻,间接来说,我们的根,总的根没有是最好的。总的根没有的话,那第一根也没有,第一根没有的话,怎么会是有六根呢?有了六根的话,那我们不断地沉溺在六趣当中,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他很想把六根全部消亡,得到解脱。这应该是阿难的一个想法。

其实六道轮回当中,现在我们每个人也是依靠六根,大家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有时候感觉我们有了六根是很好的,为什么呢?我们有了六根的原因,如今可以享受大乘佛法。如果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的,包括生存在这种世界上的舌根、身根等其他根也没有的话,确实我们这辈子不一定有享受大乘佛法的机会。

虽然有些人可能显现上稍微笨一点。我看讲考的时候,有些人特别活跃,有些人好像一直看别人,往这边,张着嘴——不知道是笨,还是那种大智若愚,一直不说话。我经常看到。不过还是可以的。有时候两个人一起的话,大家都有讲话的机会。

所以可能我们的记性有差别,根基也有一些差别。但不管怎么样,总的来讲是能接受大乘佛法的法雨甘露。

这对我们一生来讲,确实很重要的。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盲、聋、哑残疾人,甚至是行动都没办法,各种各样,也是那么多人。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看有这样的根还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大的问题要解决的话,就是六根要解脱。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佛陀告诉阿难:“其实六个根要解开的话,跟刚才讲的一样,如果根不产生的话,那么一个根也不可能产生;一个根不产生的话,那六个根也不可能产生。如果六个根已经解脱的话,一个根也不可能存在,它也同时解脱。”

所以“六解一亡”,也是一个大的问题。这个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办法,我们的根自解脱的话,那其他全部都也是普解脱。按照大圆满讲的话,如果一个根自解脱的话,那其他的五根,也是全面解脱。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但是我们众生,包括阿难你为主的很多众生,解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什么这么讲?虽然我们的明精圆觉是清净的、无垢的、光明的,但是以你为主的很多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心性就迷惑,出现无明,显现各种各样的狂乱。”

那天我们讲演若达多生病一样的,他前面很多迷乱的显现,怎么样也是制止不了。找原因的话,原因也不好找。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些众生的话,无始以来心性狂乱。

心性狂乱以后,“知见妄发”,产生了什么呢?迷乱、虚妄的这种显相自然而然产生。

有了这样虚妄的显相,“发妄不息”,这种虚妄的显相,一直不断的出现,一直是没办法停息。

“劳见发尘”,最后逐渐逐渐见到了外境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六尘的显相。

这一段的话,汉地有好多不同的注释。六种结,比如说是灭结、静结,动结,有各种不同的结。还有与五蕴、粗细的法进行对应。在各自的注释当中理一些表,一直讲。当然这样的话也应该是一种讲法。

这六根要解开的话,确实无始以来的这种习气根深蒂固,并不是很容易马上就清除的。只要沉溺在轮回当中的人,确实大家都应该很清楚。我们现在山就是山,河就是河,什么坚硬的事物在我们面前,暂时来讲,并不是道理上说没有就没有的。不是这样的。

这里佛陀讲了一个比喻: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就像是我们世间当中,眼睛一直专注到虚空当中,最后眼睛都累了。累了以后的话,突然自然而然显现一些毛发、眼翳,或者说虚空当中各种迷乱的显现,什么花啊,各种各样的。其实这些在真正的清净、无垢、光明的见精当中是没有的,但是依靠暂时的一些因缘,也可以说在无因当中,没有真实的因,在你面前无法遮止的有一种乱象会现前。”

很多有眼翳的人,或者是眼睛劳累以后会显现的,这个是一模一样。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一切世间,器世界的山河大地也好,或者众生的生死轮回,不清净的染污法和清净无垢的涅槃法,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全部都是依靠一种狂乱的习气显现,全部都是颠倒的相。”

所以我们学了《楞严经》以后,知道我们现在的所见所闻、所有的这些现象,就像是空花一样,显而无自性的。为什么这样呢?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用义理观察的话,完全都是明白的。不能说:“实际它是正确的,但因为佛陀说它是假的,我们不得不承认。”

其实不需要这样。因为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如果你不信的话,自己用义理来观察,用你的智慧来去推理。你的智慧去推理的话,实有的这些东西的本质,最后连名言当中也是不成立的。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引发定解。

我们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法,我们不得不这样承认,因为我是佛教徒。如果违背了佛的教言,那我是个坏弟子,所以我还是勉强承认吧。”

其实在佛陀的教法当中,不需要有这样的弟子,应该是依理说法才是非常对的。尤其是我们讲到这些空性、光明,这些道理我们可能进一步深入闻思、思考以后,自然而然会知道的。尤其我们对密法有些甚深的道理不断地闻思,对中观的空性法门不断闻思的话,最后也是应该非常明白的。

所以这一点的话,作为我们佛教徒,应该自己都比较自豪。可以这么说。我用我再尖锐的智慧去观察,好像说不出来一个我们佛教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点应该是很重要的。

阿难言:

那么这个时候阿难说。

这样的迷乱现象,就像刚才六个结一样,我们六道的这些迷乱的现象:

“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既然跟结一样,那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解开这些结,解除这样迷乱的现象,有什么办法?”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佛陀刚才手上不是拿了一个打了六个结的花巾。这个时候,佛陀将这个花巾牵到左边,往左边拉,然后问阿难:“这样能不能把这些结解开?”

阿难作为一个明智的人,他发现不可以。

如果往左边拉的话,结可能越来越紧了。往左边这样拉,本来这些结已经打上了,如果再使劲的往左边这样拉的话,可能这些结越来越紧了,更没办法解开。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佛陀又再次把刚才的花巾往右边使劲的拉,问阿难:“这样做的话,能不能解开这些结?”

阿难是明智人,他说不可能的。因为结可能越来越紧了,不可能的,不会的。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

佛陀告诉阿难:“那这样的话,我用手往左边拉,又往右边扯,左右两边的手,这样使劲了以后,最后都不能解开这些结。”

阿难也是承认的。这样的话:

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阿难你有没有一个方便方法,把刚才打的六个结全部都解开?有没有这样的方法?”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阿难说这个很简单,我有办法的。什么办法呢?不是往右边拉,也不是往左边拉:

“在每一个结的中心,我们用手来抠,把它解开。这个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他的办法我们可能也是比较清楚。

前面说往右边牵,往左边牵,实际上左边指的是世间人对有的执着。我们觉得一切法有的话,相当于是往左边拉一样,那没办法的。往右边拉,表示二乘行人对空的执着。那这样的话,不管是对空的执着也好,对有的执着也好,都不断的沉溺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获得解脱。

当然也有一些说,代表常见和断见。就像《中观庄严论释》里面讲的一样,如果世间人一直认为有的话,它是接近常边。二乘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话,接近于断边。堕入两边的这种方法,都不能得到解脱。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佛陀显得很高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你说的很好。如果你真的想把花巾上的结打开,刚才所说的一样,你从结的中心下手,从那里开始动手,这样的话才有机会解开。”

这其实说明“中道”,中观道。不堕有的边,不堕无的边,也不住于中间——一切都是一无所住的境界,实际上这就是万法的真相。就像《大宝积经》当中也是说:“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有无中间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1]。”有是一个边,无是一个边,有和无的中间无色、无形、无明、无知,这就是中道。

(师念藏文)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藏文背的不是特别到位,但应该可以,反正你们也不懂。呵呵。这里懂藏文的很少,所以他们也觉得:“哇,还是背得很好的。”所以在一些非专业人面前说着一些陌生的术语,这是一种最好的迷惑药。

我有时候引用的还是正确的,你们不要认为:“凡是引用藏文,又开始那个。”也不是这样的。

这是中观道的意思。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下面佛陀就开始讲缘起道。

前面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说明不能堕两边。

佛陀说:“其实我的佛法主要讲缘起空性,我说的是缘起法。”

我们学过《缘起赞》,还有学过一些中观和其他道理,都知道佛陀所讲法的核心思想主要是缘起空性。很多大德也是这样讲的。佛陀是“世间第一说”的话,谁都没有像佛陀一样说缘起空性的。

佛陀说,佛法主要讲缘起空性。

“但这个缘起并不‘取世间的和合粗相’。”

世间和合粗相都是很简单的。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缘起观是什么的样呢?就是种子种下来,变成苗芽,然后根、茎,枝、叶、花、果等等,这样的一个过程。

当然,这个也可以算是一个缘起。但这个是外在的事物上面一个粗相的缘起。我们世间当中,比如说我们从小的时候,童年时代、少年时代,然后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最后离开。这是一种因缘循环。这也是一个粗相的缘起。

佛陀说,我讲的所谓的缘起法,并不是一味地说一个粗相的缘起。

粗相的缘起,不仅仅是佛法,现在世间稍微懂一点植物学或者是人类学的人,这样整个变化的过程,谁都一目了然。这个并不是非常甚深,并不是非常难懂的。

那是什么呢?

佛陀说,我真正的缘起观是这样的: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如来他所发明、所宣讲的世间和出世间法的缘起,实际上是完全明白它根本的因。”

比如说众生也好,器世界的话,我们真正本来的这种如来藏是什么样的一种因缘,然后它慢慢显现成什么样的不清静的世界。最后的话,如果我们认识了本性,那获得什么样的果位,等等,特别甚深、微妙的一种因缘。这才是真正的如来的一种缘起观。并不是很简单的一种因缘生才叫做佛陀所讲到的缘起观。

不然的话,很简单的,基本上一个植物学者他也知道。从来都是没有学过宗派的那些农民,他也知道,今年种下青稞的话,明年会收庄稼。有一些牧民的话,秋天的时候让这些动物交配以后,到明年就会繁殖。这样的概念,他们都知道。

这样的一种因缘关系也并不是缘起观。

我们世间人也是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前我不是讲过吗?有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老师,我们两个关系不是很好。每次讲课的时候他都是盯着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我们有些人迷信思想所说的那样。”哈哈,他眼睛盯着我。他一直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一直盯着我辩解。好多同学也是看到我们这边。“有些人是不伦不类,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话,首先从思想上抓起。”

所以确实我们有一些道理还是很甚深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下面佛陀讲他无碍的智慧: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佛陀他是遍知,怎样遍知呢?

“乃至恒河沙世界以外的地方,如果降下雨水,那这些雨滴的数量,也完全都是明白的。还有从当前的一些显现来讲,比如说松树它是挺直的,荆棘树它是弯曲的;天鹅是白色的,乌鸦是黑色的,等等,这些因缘的源头也是完全明白的。”

《释尊广传》当中也是有。当时有一个叫鲜明仙人,还有一个叫碧蓝仙人。那个鲜明的仙人的住地有一颗很茂密的大树,他说这棵树的树叶,他数了12年。碧蓝仙人一看,马上一目了然了。这两个实际上是后来的舍利子和释迦牟尼佛。

所以我们不知道松树的显相也好,水滴也好,这些对我们来讲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确实知道,众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因缘唯有佛陀才知道。或者是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我们的心性、光明如来藏,每一个众生都具有的。这些道理,我们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来推理的时候,也是知道的。

当然有些外道,他们可能也知道,为什么乌鸦是黑的?为什么天鹅是白的?也应该是知道的。

其实黑和白的话,也可能跟我们的这种,怎么讲?可能现实生活当中喜欢黑的,喜欢白的,可能也有一些因缘。一般来讲,乌鸦和天鹅的话,也是恶和善的象征。

我有时候想,为什么医生的衣服是白的?为什么有一些人的衣服是黑的?比如说医生的话,可能他表示一种善事。我最近看到法国,好像有14万多人开始示威游行,好多穿黑衣服的警察开始打他们。不知道衣服象征着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

但不管怎么样,乌鸦是黑色的,这个因缘佛陀也是知道的。天鹅是白色的话,这个因缘也是知道的。只不过在有些经典当中,这些都是很无聊的。

最重要的是众生从痛苦当中获得解脱,这是很重要的。因此佛陀先说四谛法门,然后再说万法的真相,原因就是这样。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所以阿难你的话,应该心里准备好,你一定要选择六根。”

如果选择六根以后,可能其中要找一个圆通根。因为下面一直讲每一个圣者他自己以前是哪一个根、哪一个尘、哪一个识来证悟的。

下面我们讲到的二十五位证悟者,其实阿难还没有资格,因为全部是阿罗汉和菩萨,所以阿难你将来也准备要在六根当中选一个。

“如果把这些根的结全部遣除,那外在的尘相也自然而然灭亡。如果外在的尘相灭亡的话,那我们前面讲的器世界、有情世界所有的这些妄相全部都没有。一旦所有的这些虚妄相没有的话,那所谓的真相也自然而然出现,那个时候就真正通达最高的一种境界。”

接下来用一个比喻来讲如何次第的解开这些结。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佛陀说:“我现在问问你,当时离诤天给的那个劫波罗花巾,我们打了六个结。这样的话,同一个时间当中,您能不能把所有的这些结全部解开?”

阿难说: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世尊。”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阿难他的回答是什么呢?

“因为结的话,本来您打的时候,一个一个次第性打的,绾结的时候,并不是同一个时间当中打的。”

现在有一些气功师,“呼”的吹一下,上面马上就有很多结。佛陀没有这样,他是一个一个打的。

“你打的时候是次第一个个打的,那今日要解除的话,也是一个一个的解,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马上全部解除了。虽然结的本体是同体的,但是从结的反体来讲,都是不同的。所以结的时候不同时,那么解开的时候怎么会同时呢?”

结的时候次第次第打的话,那最后解开的时候,也是一个一个的解开,这是一个规律,你不能偷换概念。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佛说:“那六根解除的话,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能同一个时间当中解开这些结,那六根通达的时候,也是以次第性的通达。

可能大多数,尤其像阿难这样的人,可能是次第的来。但像密法根基这样的,同一个时间当中一通百通,全部同时了然证悟。应该会有这样的。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

下面它的次第是怎么样呢?

“实际上这个根,我们讲的六根,六根当中首先应该选一个根,作为初根,慢慢慢慢解开、了悟。这样以后,这个次第是合理的。先应该讲人无我的空性,人无我的空性圆满、明了以后,‘成法解脱’,法的执着慢慢地开始得以解脱。”

一般来讲,对声闻缘觉的话,先讲人无我,人无我通达以后,依此类推,法无我也是可以慢慢慢慢证悟。

所以我们说小乘当中,人无我是已经证悟了,法无我是部分证悟,不可能所有的法无我都有证悟的。

所以要次第性的来,这样的话,法无我的执着没有了,也就解脱了。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

“解脱了法的执着以后,‘俱空不生’,人、法两空,空也不可能产生,那么这个叫做菩萨。”

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从三摩地当中得到无生法忍。”

后面讲他的境界——依靠三摩地而获得无生法忍的这个菩萨。可以这么讲。

先通达人无我,后来法无我。其实人无我和法无我,可能有一些利根者的话,也是同一个时间当中证悟,这样的机会也并不是没有。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这个时候,蒙受佛陀大慈大悲、这样殊胜的开示以后,阿难和大众,他们的智慧、觉性,圆满通达。基本上上面所讲到的六根的问题,他们都通达了,没有任何的怀疑。

今天阿难还可以的,但是他的问题又可能出来。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这个时候大家非常开心,同一个时间当中,大家合掌,在佛的双足下进行顶礼,然后陈白佛陀说:“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确确实实得到了佛陀的开示,身心全部都得到清净、明了、无垢、快乐,快乐得无有任何挂碍。”

不仅是佛陀,如果有一些法师,真正给你讲了一些大乘佛法以后,有些人因为一堂课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法,你相续当中的很多疑惑也是全部解开,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依此而得以解决——有些人听了法以后,自相续转变得非常快。

以前烦恼特别严重,相续也不清净,经常特别痛苦的人,因为后来听着听着法以后,心与法相应,相应以后,慢慢法融入自己的相续。最后的话,确实行为也是如法的,见解也是如法的,自己也是能利益很多很多的众生。所以我们的心入于法,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2]里面专门讲,心入于法,法入于道,道最后把我们不清净的识转成智慧,这么一个理念。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你看这里,总体上讲,他们原来的这种怀疑这些都是没有了。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虽然已经了知了前面讲的‘六根一亡’的意义——六根的话,次第性的解脱,这样的道理已经明白了,但是最主要的圆通根的道理还没有通达。”

阿难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现在圆通根方面不太懂了。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

“世尊,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飘零’,漂泊在苦海当中。多生累劫都是没有依靠,没有怙主,孤苦伶仃的在轮回旷野当中感受痛苦。”

“‘何心何虑’,何敢能想,何敢能想到今天跟佛陀有这么样的一个,可以说是天伦之乐。”

有些说因为跟佛陀是亲戚,跟他变成亲戚。还有依止佛陀这样的上师。

从无始以来转到这里,哪里想得到今天会跟佛陀那么长时间的对话。这么好的机会,连梦里面都是想都想不到的,今天是特别特别的开心。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相当于一个失去了乳汁的流浪儿童,突然遇到了自己慈悲的母亲,非常非常好。”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这句稍微有一些不同的解释。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再享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成就道业——如来一直跟我们在一起,在一个这样的法会当中,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的时候,‘所得密言’,所得到的这些秘密的教言,‘还同本悟’,就像以前一样,还是停留在一个文字上来会悟的话,那跟教言听不听到,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一种解释方法。意思是说,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机会,得到了如来这么殊胜的一些密语。那这些密语的话,我们把它停留在一个文字上,没有好好的去实修实证,一直把它当做一种语言来看待的话,实际上它没有多大的价值,实际上跟没有听到如来的密语和教言一模一样的——自相续还是依然如故,还是那么刚强难化,所以没有什么意义。有些是这样解释的。

还有一些说,依靠这样的机会成道,实际上佛陀所讲到的这些密言,这些密言应该要成为本来自己具足的一种开悟的因。意思是今天得到的这些特别秘密、甚深教言,应该要成为自己本来具有的,重新苏醒,重新开悟的一个因缘。否则,听到跟没有听到差不多,没有什么意思。

藏文的解释也是跟后面的观点一样。我看好多前辈的这些大德,稍微在语句上解释不同,大概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的时候,把教言应该是要用上,要懂得它词句的意义,同时自己应该是实地实修。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好像你听到这些教言和没有听到差不多。

我们也经常讲,我们听到以后好好的实修。如果没有好好的实修,没有断除自相续的烦恼,除了种下一个善根以外,没有起到最根本的作用。

所以这段话在《楞严经》里面也是很重要的。让后学者遇到这些教言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难得的心、珍爱的心,然后把它很好的收藏在自己的笔记本当中。如果利根者的话,全部都记在自己的心里面,随时随地都是可以用得上。这样的意思。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阿难说:“祈请大慈大悲的佛陀,你应该慈悲地赐予我们秘密和庄严的方法。‘成就如来,最后开示’,最究竟、最甚深的开示。”

他请求如来,你要给我们一个开示。当然开示的话,他的意思不一定是由佛陀来讲,因为下面还是有很多弟子。所以阿难的态度并不是一定如来你来讲。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阿难说完了以后,又五体投地的顶礼。

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大德有不同的注释。藏文当中后面的那一段,基本上没有说。

他退到如来的另外一边,一直在那里等待,接受后面的这些教授。

藏文当中基本上这样的。

但汉文的意思:

“退藏密机”,“退”指的是退位,“藏”的话,身体和语言上面不显露,比较隐藏的方式,他外在的这种表情不明显。“密机”的话,他等待秘密的这种教言,或者他一直等待这样的教言。

“冀佛冥授”,实际上他希望得到如来间接给他们的一种特别教授。

下面会比较明白,就像所谓的如来意传一样,很多教授并不是如来亲自传。其他成就者传的话,实际上他也是得到一定的利益。

所以阿难的这种态度,他自己表面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说:“啊,如来你一定要给我们讲个什么方面的道理。”没有这么讲。说是你一定要给我们讲一个秘密、庄严的、最究竟的一个开示。说完了以后他自己的表情跟以前有点不同,在外面不显露,一直等待一种秘密的教言直接接受。他是这么一个态度。

大多数的注释虽然词句解释的方法不同,但是基本上他就一直以这种方式来等待。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因为大众当中人非人、凡夫,包括外道,什么样的都有。

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那些大菩萨,还有所有的烦恼已经尽了的大罗汉。

这个时候他就叫这些,并不是随便叫个凡夫人出来。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你们这些菩萨和阿罗汉,全部都是在我的教法当中,获得了无学的果位。”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佛陀说:“我今天开始考试了,开始问你们。”

因为下面有二十五个弟子,每一个人都会讲的。主要讲十八界和七大。

十八界的话,每个都有一个通达。七大的话,也是每一个都通达的。耳根放在后面讲,实际上应该是十八界还有七大,代表每一个在因地的时候是怎么证悟的。

所以佛陀没有问你在果地的境界是什么样?没有这么讲。

“原来最开始的时候,你证悟的时候,十八界当中哪一个是圆通的?你又从哪一个方便法门入于三摩地?”

下面会讲二十五个弟子每一个的境界。应该是《楞严经》里面很出名的。我们看我们这里会不会出现二十六个弟子开悟了。

下一堂课就从第一个弟子开始讲。下面按理来讲是比较简单,但不知道《楞严经》的文字……。应该问题不大,对吧?

____________

[1]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2] 《四法宝鬘论略解》:四法,是本论的主要内容,即心趋于法、法入于道、除道之迷、转迷为智。平时我们发愿也要这样:“希望我的心能够融入法,修法不要有任何障碍,一旦有障碍的话,也能依靠智慧转为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