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55.pdf

《楞严经》第55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下面讲《楞严经》。

今天是《楞严经》,明天星期天。下个礼拜前三节课是讲《宝王经》,后三节课是讲《楞严经》。

今天讲《楞严经》关于圆通根的这个道理。昨天前面已经讲了佛陀跟阿难有个对话。佛陀给阿难说,我给你直接讲的话,你可能不一定明白。所以我用一个世俗的、简单的、通俗易懂的比喻来告诉你。然后让罗睺罗敲钟,敲了四次钟。

敲钟以后,佛陀问阿难和他身边的人,首先两遍,问:“你听到没有?”后面的两个问题,问:“有没有声音?”

如果我们不是很细致的一个智慧来观察,只是一个人敲钟,一个人听,另一个人开始问。那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交流,除此之外,可能我们也想不出来什么。

但今天在这里讲,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什么甚深的意义呢?

昨天阿难所提的问题是,佛陀你说最后的果位是常住不坏的东西,而因地的时候,用断灭心来求果,那么这个怎么合理呢?这样讲的。

下面佛陀用世间的一个比喻来给他讲,你看看你听到的这个声音,到底是常有还是断灭?阿难觉得这个肯定是断灭的,我听到了,听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前面是有声音了,后面就没有声音了。这两个应该是断灭的,这里面跟未来的解脱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佛陀在这样的一个问答当中,给阿难要直指什么样的一个道理呢?当你听的时候,你的这种听闻,听闻实际上是我们的心识,这样的心识的明觉一直是常有的,这个是不能断灭的。下面还有一个人沉睡时候的比喻。

这时候听闻的明觉是常有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先听得到,然后听不到,但是这个是虚假的。真正听闻的明觉是常有的,你睡眠时候的明觉也是常有的。外在的声尘,声音的微尘,这个是断灭的。

所以说你在因地的时候,依靠不断地修行,真正认识自己觉性的修行,那果地的时候,七种不坏的成果也是自然而然得到的。

所以从表面上看来好像这个问题不了了之了,佛陀没有直接给他回答。下面又转另外一个话题,好像怎么回答的呢?

阿难应该明白,明白什么呢?实际上我们现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现在不是修禅的时候,远离一切戏论的一种恒常的东西,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不断的修。其实这个是因地的常法。然后到了果地的时候,现前这样的这种境界,那么这个以外没有什么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东西。

所以这个问题今天大家也应该明白。字面上是另外一种,但是真正的意义的话,为什么阿难问这个,而佛陀以这样来回答?我们要知道什么?

因为阿难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更多了,阿难还算是已经获得了预流果的圣者,跟我们相比较起来,应该他是个圣者。他都有那么多问题,他都是哭了这么多次,他今天是第六次要哭。所以好多注释里面故意给他算,他第一次哪一品,什么时候哭的;第二次什么时候哭的……,特别关心他的哭。

世间人也是管哪个明星在什么场合当中感动的流泪、伤心的流泪,很关注的。所以很多注释也是对阿难的眼泪很关注的。

那么今天我们讲: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因为前面阿难和众眷属给佛陀已经讲了,反正敲的时候听到声音,没有敲的时候就没有声音,这样讲的。

还有前面阿难对佛陀说,求因的时候是断灭,果的时候是常有,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是一个如语者?你自己都是自相矛盾的,这个怎么理解?前面阿难有这个问题。

现在佛陀把比喻讲完了以后,佛陀给阿难和大众说:你们如今所说的,好像也是前后自相矛盾,“自语矫乱”,矫乱是颠倒、错乱。

佛陀给阿难和这些说,按照你们前面的回答,好像你们所说的应该前后不符合,有颠倒、错乱,前后矛盾。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

阿难和大众在同一时间当中,大家异口同声,在这个时候问佛:

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啊?我们怎么有自相矛盾了?

我们是没有的,你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如实的回答。听到的时候,我们说听到;听不到的,我们说听不到;有声音的时候,我们说有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我们说没有声音,这个是不矛盾的,我们还是说的真心话。根本不像你啊,你是说断灭的因求常有的果……。

当时好像在场的这些,大家都有点不服,说我们怎么会是有自相错乱,或者说是颠倒、错乱的现象呢?我们没有。

然后佛陀告诉他们,有,有,你们不知道,我下面给你们讲你们是怎么错乱的,你们不要着急,先安静地听下来,我给你们分析分析,看看你们说的是不是错乱的。

那么下面开始在闻和声这两个问题上,佛陀对阿难进行剖析。首先主要是自相矛盾方面讲的: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

佛陀说,我问你们当时听到没有?你们说已经听到了,是吧?

是也是,前面确实有这么一个过程。

又问汝声。汝则言声。

然后我又问你们,有没有声音?这个时候你们说有声音。有声音,是吧?

那这样的话,

惟闻与声。报答无定。

那么一会儿你们说闻,一会儿说声,闻和声,你们回答的实际上是不定的。还有一会儿你们说有声音,一会儿说没有声音,一会儿说能听闻,一会儿说不能听闻,那这些难道不矛盾吗?

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那么一会说听到,一会说听不到,一会说是有声音,一会说没有声音。

这里佛陀并不是说闻和不闻,或者有声音和无声音。佛陀主要说这个闻跟我们明清的识有关系,这是个常法,这样讲的。声的话,是刹那刹那性的。一个刹那性的东西,还有一个恒常的东西,如果一起来回答的话,那肯定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佛陀没有明确的说,下面阿难为什么哭呢,阿难有时候还是听不懂的。为什么是自相矛盾?然后佛陀再给他进行分析: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

声音没有发出的时候,你说没有。

前面实际上是破那个有,下面破这个无。因为前面是有声和有闻,下面的话,无声和无闻,主要是这个。

声音消失的时候,你说没有闻到。

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

如果你真的没有闻,那闻性已经没有了,已经灭了。灭了以后的话,就像枯木一样的。

枯木的话,再怎么样因缘具足也是不可能重新生长或者说是开花结果,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这样的话,

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刚才已经讲了,闻性都已经没有了,那再去敲钟的话,这个敲钟的声音你怎么知道?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是自相矛盾?

这是给他讲的一个自相矛盾。

如果真正的闻性是实有的话,闻性已经灭了,灭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有的,像枯木一样。

钟声再敲,也不可能有;枯木,你再怎么样浇水,也不可能重新生长。

下面还继续分析: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你知道这个声音是有,知道这个声音没有,说有和说没有,有声、无声——有声无声的这种说法,实际上你认为是声尘——色、声、香、味、触、法对境,六尘当中的声尘,声音的外境,这个尘——你认为是有,是无。

声尘的有和无,因为这个缘起,难道你的闻性,你也承认是有和无吗?——因为声尘有和无的原因,闻性也说是有和无的话,那错了,闻性应该不能有变化的。

就像我们前面讲了,虽然外面色法的有和无,是有的。但是你的见性是常有的,见精不能有变化的。这个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

所以随着声尘的有、无变化,你的闻性也是变成有和无,那这样的话: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你的闻性如果已经没有的话,谁知道这个是无者?没有听到声音,或者是没有听闻的这个是谁呢?

因为闻已经没有了,闻已经没有的话,闻者没有,闻者没有的话,谁能听到?这个是不可能有的。

这里的这个道理,实际上佛陀一直讲我们每一个众生的这种明觉,明心见性,对吧,明心见性,实际上明心的话,我们每个众生都是有的,看你能不能见性。当你真正见性的时候,明心是常有的,但是外面的声尘是不同的。声尘,如果有境的时候,它是有的。有境没有的时候,它就没有。或者说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它们都是变化性的。

按照我们这里的观点,就像唯识宗认为,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是远离二取的这种明心一直是存在的,有这么一个说法。跟这个说法有点点相同的。

我们自己也想,闻好像和声有点差别。闻的话,一定是你的耳识,这个识参与在里面,一说闻的时候,听到吗?听到的。那听跟我们的识有很大的关系。有没有声音的话,声好像外面的,外界的这种关系。

所以我们没有详细观察的话,你听到没有?有没有声音?这两个好像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有时候《楞严经》分析的话,我们也有点糊涂。我昨天刚开始想的是这两个都没有什么差别,闻和声没有什么差别,有没有声音和有没有听到完全是一个意思。但实际上不是一个意思。

有没有闻的话,实际上闻它带有一种如来藏妙明本觉的一种现分,这个现分一直是不会灭的,无生无灭的。它在因地的时候可以依靠修行的方式,果地的时候现前它自己本有的功德。但是我们其他增加的各种各样外在的这些戏论也好,粗妙也好,颠倒想的话,都是戏论。

所以这个道理也是很重要。

包括我们大圆满的有一些直指当中,有这个直指方法,但是这些分析的话,有时候显宗的这些分析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想我们有些大圆满,稍微对觉性方面有所认识的人,学了这个《楞严经》以后,可能有很多道理都应该是明白的。

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前面好像有一堂课当中也是大概讲了,可能会这样的,但是没有想到后面这个当中说的很清楚。这个也是很重要。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这个说得很清楚。

所以阿难,这个声尘,外面的这个声音的微尘,它是可有可无的。有时候是有的,有时候是没有的。但是你的闻性完全是不同的。

“声于闻中”,如果有生有灭,声尘这样的话,闻性是不动的,就像虚空是不动的,但是虚空当中的云,时而有、时而没有,它是可以生灭的。

但是“非为汝闻”,因为这个原因,不可能你的这个闻也是“声生声灭”,不是因为声尘有生灭的原因,你的闻性随着声尘的产生,随着声音的毁灭,你的闻性也是变成有,变成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也可能要分一个表面和实际。有些注释当中讲:“闻性不动其犹镜明,声之生灭正如影像。[1]”闻性是不动的,就像是镜明一样。声音的生灭,就像是镜子的影像一样。其实镜子也并不是长久不动的,但相对而言,镜子和镜子上面的影像还是有差别。一个是坚固的东西,一个是很快生灭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这里这个声是生灭的,声尘是生灭的,然后闻性是无生无灭的。其实这里的闻性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他的根都可以通用,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

但以前我们觉得,我如果现在认识的话,这个会不会死的时候已经灭了,或者说这种本性,什么地方来的?什么地方灭的?我们有好多好多的怀疑。

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知道,外面的声尘它随着因缘可以灭的。然后这个闻的话,虽然阿难所说的这个闻,一会听得到,一会听不到,这个是有的。我们也认为是这样的。

但佛陀说的这个闻性,实际上它的这种妙明本觉,也就是说闻,依靠自己有境的如来藏的妙明本觉,这个闻的本性,它是无生无灭的。这个道理,是要明白的。

所以确实你们有一些年轻人,我现在因为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今天讲的很清楚,再过两天好多都忘完了。我就想,哎呦,如果是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学了《楞严经》的话,可能这一生很有帮助的,因为那个时候的记性应该远远超过现在。

我现在看到你们有些是二十岁,有些是十多岁,十多岁没有,十八岁以上。有些记性很好,最近不是萨迦派,他也是学宁玛派的,有个叫做白雅活佛,好像圆寂了,也是宗萨仁波切的上师。他应该九十多岁的时候,前两天圆寂了。他后来讲一些密法,灌顶的时候,他就贡智仁波切的《教言藏》经常灌顶。那个《教言藏》大概有18函,灌顶的话一般需要45天的时间,45天的时间。当时他在灌的时候,他说他是在15岁的时候,在宗萨蒋扬确吉洛珠那里听的,他把每一个教言记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他会休息一下”……

因为他那个《教言藏》,实际上八大教派所有的这些密宗道理都在里面,然后这个地方的话他会戴噶举派的帽子,这个地方戴格鲁派的帽子……。

以前他在塔公好几个地方灌顶,实际上他是在15岁的时候得到的。当时15岁的时候得到的这些,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还是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们如果有15岁,或者20来岁的话,有些确实《楞严经》这里面的一些道理到了晚年的时候,可能记得清清楚楚的。但是我们一般上了年龄以后:“这个道理很好,应该记下来。”结果过了一个礼拜以后,好多都忘了,有一点点的印象而已。以前可能年轻时候,有些教证背的话确实是比较容易记住。

这些道理,其实对我们密法的修行很有帮助。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佛陀给阿难说,你因为颠倒、因为迷惑,把声音误认为是闻。其实声是无常的,闻性它是常有的,难怪你分不清楚前面的常和断。

因为阿难给他说,断灭的因求常有的果,是不合理的,您怎么会是实语者?

佛陀还是在心里面有点,还是记住吧。说是,难怪你现在声和闻都是分不清楚,难怪前面的常和断你分不清楚,给我问,这个还是情有可原的。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那这样的话,始终你不应该说离开了动和静,还有闭塞和开通,说闻也没有的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这里动和静,是外面的声尘。

“闭塞开通”,我们的根,根正在取境的时候,叫开通。没有取境的时候叫闭塞。这里面实际上是说,离开了根和尘的闻性也没有的话,这个是错误的。

离开了根,诸根都没有了;离开了尘,外境的六尘都没有了,但是你的这个闻性还是存在的。

昨天不是讲的吗?六个根都没有的,阿那律陀、牛主、恒河女神这些,包括迦叶尊者,他们六个根都没有的,但是闻性还是——他们的这种,可能不能说闻性,因为他们是不同的根,闻性,还有见性,还有嗅性,还有什么知性、觉性等等,这么讲。这些应该是有的。

实际上我们有一种妙明本觉,不依靠根、不依靠外境,他一直常住存在的。

不知道阿难明白没有,我们基本上都明白了。佛陀原来说的是这样的,好像阿难没有明白,下面还在哭。

刚才是用敲鼓的声音来给他做一个比喻,佛陀在这里给他讲了两个比喻来直指。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

这里再讲一个例子。比如说是一个沉睡的人,他自己眠熟在自己的床枕上,睡在自己的床榻上。

特别爱打瞌睡的人,或者说是特别爱睡眠的人,睡在自己的床上。

他正在睡的时候,他的家人在他睡的同时,在外面“捣练[2]”,捣练是不是洗衣服还是什么?以前不是洗衣服的时候,专门用一个棍棒开始打它,也不能说打它……

还有“舂米”,舂米大家都知道,一个小的木桶一样的,里面有一个石头使劲的打。舂米,米或者青稞,以前也是这样的,或者花椒这些。以前一般讲地狱的时候也是有。

他们家里人在他旁边干这些粗活。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

他在梦中听到了舂和捣的声音。

他听到舂米还有捣练的声音。

别作他物。

他当时梦里面认为是其他的,本来是舂米,但是他看成是其他的东西。

看成其他什么呢?

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这个人他认为家里的人在敲鼓,或者撞钟。在梦里面听到一个声音,听到的这个声音,他在梦里面看成什么呢?敲钟的声音,或者是击鼓,可能是这样的。本来舂米的话,是木头和石头之间的一种声音,他把这个看成另外一种声音,看成了其他的声音。

这里要知道的是什么呢?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本来当时耳根也没有起作用,眼根也没有起作用,但是因为有妙明真心的原因,我们的耳根和外面的尘,外面并没有真实的声音,但是依靠这样的一个原因,他还是听到一种声音。

我今天中午,有时候稍微打个盹,睡一会儿,我一般睡的话不到九分钟,到了九分钟,自己都可以醒,有时候看书特别累的时候这样。然后今天是什么呢?大概六分钟的时候,我自己开始打呼噜,然后自己把自己,好像什么,下大雨感觉,然后自己就醒过来了。看了一下还有点不够,但是也没办法。有时候真的有这样的,自己打呼噜的时候觉得是下大雨了,呼……,吹大风一样的感觉。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然后他突然醒过来了,突然醒过来了以后,他才知道,原来是舂米的声音。

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然后他给家里说,唉呦,我刚才睡的时候你们搞这些乱七八糟,结果这个舂米的声音我看成是敲鼓的声音。这样给家人说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也是很简单,好像睡眠的人他听错了,然后家人给他打扰了。最后他醒来以后把这个梦告诉了家人,是吧。

但实际上这里面也是讲了一个道理。我们做梦时候的六根,跟平时我们的妙明觉性的这个道理应该在这里明白的。他说的是什么呢?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这里你看,这个做梦的人,他应该记住或者说他能忆念的话,实际上动静,然后开闭和通塞,整个耳根的这些作用,做梦的人难道记到这样吗?这个是肯定没有。那个时候,他的耳根也没有,外境也没用,全部都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但是外在的形象,睡眠当中所有的根,包括我们的眼睛,他当时做梦,刚才是那个声,如果用我们眼根来比喻的话,可能更好懂一点。

梦中闭着眼睛,闭着眼睛的时候,噢,您刚才看到一个人在跳舞,他穿着红黄色的衣服,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这个长得很好,这个长得很丑……。这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也不断的忆念。

有时候我们做梦,比如什么外面声音,自己做梦的环境当中也相对的反应。比如说外面有下雨的话,你就看到正在下雨的另外一个场面。眼根是已经闭着的,但是外面确实看到这些。

实际上当时你的根和境没有起到直接的作用,虽然人都睡着的时候,但是他的闻性没有昏昧,闻性一直是常住不坏的,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所以你的这种形象,包括身体已经消亡了。生命的话,有些注释说“命光”是命根的意思。你的身体也好,寿命也好,都已经没有了,但是你的闻性或者说我们的妙觉明性怎么会随着身体和肉体而依此消失呢?这个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这里面讲到我们的身体和寿命一定会随着因缘走的,但是如果你认识觉性的话,这样的妙明本性是不会的消失。

所以有些大德从小都是能安住在他前面的这种境界当中,也是有的。有些的话,他依靠一种特殊的身体变化的因缘,也会发生其他的奇迹。

汉传佛教很多的大德讲的一个故事,大家也可能听过。在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两个和尚修行,他们已经修了二十多年了,也是主要《楞严经》里面讲到的一些明心见性的道理,修了二十多年了。后来有一个人好像对修行没有什么很大的兴趣了,觉得这么长的时间当中都没有开悟,没有什么意义,想离开。另外一个人劝他,你最好不要下山,我们已经学了这么多年,也许很快就开悟了,你现在还是等一等。他一直劝他。

但是没有劝住,他还是离开了。离开以后,去了几个地方,好像后来到了长安的一个地方。他有一次晚上借了一个客店,住在那里。住在那里的时候,他习惯性地开始入定坐禅。入定坐禅的时间可能比较长,两三天。两三天他一直没有动。没有动的话,那个店的主人觉得老和尚已经死了,他也没有呼吸,他的鼻孔里面也是没有什么任何的气息。后来想这个老和尚肯定是没有什么家人,放在这里的话给我耽误时间。

后来他想办法找一些木材,把他的尸体烧了,火化了。那个老和尚其实他是入定一段时间,入定完了以后,他就开始出定。

以前在终南山的时候没有这些,我也去了终南山。有一次去山西科技大学还是什么到那里去讲的时候。去那里的时候,为人民服务题词的那个地方,跟终南山不远,就去过。因为很出名,很多道教的、佛教的,在那里修行的人比较多。但是去的不远,后来因为时间不够就回来了。

这个终南山的话,可能好多常年不下山的人都居住在那里,可能没事,三天三夜怎么样的话,没有人把他的身体烧了。结果他出定的时候找不到身体了。然后那个老和尚的灵魂也好,他的神识的话就着急了。说是晚上的时候,他到处都喊:“我的身体在哪里?我在哪里?”一直这样喊。

喊的时候,那个店主听到了他的声音,但是人也找不到,这个时候他们觉得是闹鬼,有点害怕了,肯定是。这个消息一听到以后,整个店里面没有人住了。

所以我们这些宾馆里面有一些安住坐禅的人,不要把他身体弄坏了。你们有些宾馆里面这些服务员,应该要规定,如果三天三夜不动的话,不准动。过了七天以后可以,不然的话,万一他到时候出来。

然后他找的时候就没办法嘛。这个事情传的比较多,好多客人都没有来,他们都觉得这个客店有鬼。老和尚不知道什么原因,晚上都叫,白天都不动,晚上都这样。这个时候他的老道友听到了,听到以后,他觉得可能他下山的老道友已经遇难了,他就下来。他去到那个店主那里,说是你的鬼的话,我可以收拾。这个店主特别的高兴。但是他说,我有个要求,你给我最好找一缸水,还有一堆木材,这样的话,我才可以遣除这个鬼。

这个很简单,要求也不高,主人就给他弄一盆水和一堆木材。到了晚上的时候又听到了,那个无形的声音说我在哪里,我在哪里。老道友指着水缸里面的水,说:“你在这里面。”然后他就跑到水里面去了,但是水也没有淹他。

然后一会儿他又问:“我在哪里,我在哪里。”然后他就烧了一堆火,指着这个火说,你在这里。然后他又去火里面,火里面也不会烧死。后来他又问我在哪里。他就说:“你现在火也不会烧死你,水也不会淹死你,所谓的我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吗?”这个时候他就恍然大悟了。然后他就感谢他,开悟了,走了。

老板的话又开心了,他们的生意比以前还好多了,然后这个生意赚来的钱是怎么样的呢,我就不说了。

下面说这个。刚才说,有时候随着我们的身体和寿命,他的闻性也好,或者是他的心灵不会随之而灭亡,这个意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佛陀说,所有的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随着什么呢?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随着六尘,我们的分别心也不断地去耽着它,这样以后流转在这个轮回当中,从此之后不能开悟。

明心见性、清静和明妙常有的这种本性,一直是没有办法了悟,一直流转在轮回当中。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因为这个原因,不随顺常法——本来我们的心性是常有的。

而且它跟着生灭有为法而去,这样以后生生死死流转在我们这个轮回当中。

一会儿做牛,一会儿做马;一会儿下世做人,人当中一会儿做富裕的人;又造一个恶业,又变成贫穷的人;又造一个功德,又变成一个强势的人,等等等。一直在轮回当中漂泊,不断的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

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我们修行当中讲的,如果我们修行真正是舍弃生灭法,生灭的妄念、有生有灭各种各样的有为法的这些心,而经常守护什么呢?真心,常有的这个法。

其实我们每个人,你在入定,包括我们念上师瑜伽,完了以后,大家都是跟上师的心无二无别,这个境界当中安住。虽然我们身体是有为法来安住的,但实际上我们所安住的这个心性和法界,是无为法,不生不灭的一个境界当中。

如果我们长期这样的话,那就可以每个人到达这样的——所以我们长期守这样的真常,“常光现前”,真正的这种自性的常观自然而然现前。

在那个时候,我们前面所讲的六根、六尘、六识全部统统的消亡。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如果我们“想相”,想相是外境,外境的这个尘,因为想的形相在外面显现,这个是外面的六尘。

“识情”,识是六识,情是六根,那么六尘,六根、六识全部是垢染的。

如果“二俱远离”,这二种都远离的话,也就是说有境和境,这二俱全部远离的话,那么你的这种法眼很快的时间当中能打开,你的法眼能现前。在这个时候,怎么不能成为无上正觉呢?一定会是得到无上正觉。

我们要不下面再讲一点点。

第四卷已经讲完了,下面是五卷。到了九卷和十卷,我有传承。但是今年肯定没办法讲。今年的话,我看现在可能要接近一半。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叫做:“如果过了一半的话,什么事都容易成办。”过了一半,所以很多事情,大半做完的话,很好的。今年如果努力的话,哪怕是多一个字也可以,算是一大半,或者多一页,多一个字也可以,对吧。

下面第五卷当中,阿难现在开始又哭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

第二义门,胜观方面的意思。

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我们世间人,想解开这个结的人,他如果不知道这个结的源头,那我相信这个人始终是没办法解开这个结。

他就讲了这么一个。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

那么世尊,一样的,他心里是想,我们这个烦恼也好,根也好,他其实觉得六根已经没有了,但是六根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刚才讲的闻性不灭,闻性到底在哪里。最关键的比如说一个结的话,这个结的根源找到的话,能解开的。

所以六根也好,烦恼也好,它们的根本如果没有解开的话,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他的问题又来了。

有时候这个阿难的话,问题太多了。佛陀还是很耐心的回答。如果是我的话:“你以后自己看书吧。”呵呵。“我以前讲过的书里面看。”有很多人问问题,我不想回答的时候,我就说我翻译过的书里面看,这些问题都在那里面。哈哈哈。

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他这里说是,我自己而言,我们声闻当中也有这样的,可能有需要找到烦恼源头的人。

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因为无明的缘故,那么我们俱生俱灭,一会儿生,一会儿灭,跟无明一起,一直生灭。

所以在轮回当中,我虽然算是比较幸运的,已经得到佛陀手下多闻第一的善根,应该从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的。“名为出家”,又有出家的缘分。但是我的烦恼和我的知见,就像是“隔日疟”,疟是疟疾的意思。隔日的话,疟疾一般的习惯,隔一天好,隔一天不好。

所以我们的烦恼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好像今天开心、身体好的时候,这个疟疾就不发作了,还不错的了。然后过一段时间又犯,那阿难都这样的话,我们都更不用说了。

他说我虽然多闻第一,也是个出家人,但是这种烦恼也好,无明也好,就像隔日疟。

有些隔日疟是隔一天发作的,有些是一天当中,隔时,上午可能好好的,下午又不行。

我们有些人确实烦恼也好,脾气也好,痛苦也好,上午还是好好的,因为听到什么什么声音或者是遇到了什么事情的话,下午又不行了。然后过一会,遇到一个好的因缘又哈哈哈,笑起来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

其实阿难也是如隔日疟的话,那我们都更不用说了。我们凡夫人的话,得的比这个疟疾还严重,得到的疫情也不知道。疫情和疟疾两个哪个严重?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

惟愿大慈大悲的佛陀,哀愍沉溺在轮回当中苦难的我们这些众生:

今日身心,云何是结?

现在他的问题来了。

我们的身体和心,他现在一直是没办法解开,束缚这个最主要的结是什么?

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我们身心当中最束缚,最根本的这个结、烦恼是什么?这个一直束缚我们,六根都是没办法通用,最根本的这个结是什么?然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把它解开?

这个道理的话,对未来的苦难众生也是很重要。不仅是我现在得隔日疟一样的,未来众生也是一样的。

所以阿难对我们也授记,未来我们这些众生,心态是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为了这些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那么佛陀一定要给我们开示。

阿难说完了以后: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

他说完了以后,语音刚落,那么跟其他的大众一起,

五体投地,雨泪翘诚,

你看他就开始磕头。

阿难还是很那种,怎么说,很有感觉的人。我们有些人的话,讲什么法,问题也没有。讲完了以后,有些甚至讲课的时候都在边吃东西。以后讲课的时候不要吃东西,不要说话。

像阿难的话为了佛法又哭又闹,又伤心又磕头,还是很有感觉的人。

我们有些完全可能成了法油子也好,或者说是老油条也好……。

你看阿难,他说完了以后,肯定又开始稀里哗啦哭起来了,泪如雨下,他当时应该也哭得很厉害的,一边哭一边“翘诚”,翘首昂扬,然后真诚地:

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伫是等待、等候,他一边哭一边祈祷,很渴望的等待,等待如来开示。好像对这个问题特别特别重视,等待如来无上珍贵的开示。

有些注释当中说这是阿难第六次哭。他们算得很清楚,第一次是怎么哭的,第二次是怎么哭的。好多讲义里面特别关注阿难的哭。不知道整个《楞严经》当中有多少次哭,我估计他可能还会哭很多次。

下面如来怎么回答,我们下一节课再讲。

____________

[1] 长水子璇《首楞严义疏》卷四。

[2] 通理法师《指掌疏》卷四:“槌砧打衣曰捣练。杵臼细谷曰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