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54.pdf

《楞严经》第54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我们下面开始讲《楞严经》。

现在正在讲六根。六根的话,各自都显现自己的对境,这个时候会讲到清净根和浮尘根。如果得到了一种圆通根的话,实际上这些根是互用的,互相起作用。

那么这个道理,大慈大悲的佛陀给阿难讲了六个人的案例。这六个人的案例当中,有三个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有三个是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没有得阿罗汉果位的这些人,有些注释说,这是为了让阿难获得一种安慰。因为阿难很伤心,他觉得可能这是圣者阿罗汉以上的境界,像他这样的人可能没办法了。后来佛陀给他讲的六个众生当中,有些是已经真正得了阿罗汉果位。

当然阿难的话,如果我们从预流果开始算为圣者的话,阿难也是个圣者。但是圣者的界限如果是阿罗汉为止的话,那可能阿难非圣者。

三个是非阿罗汉,三个是阿罗汉,这样的话让阿难心里也得到安慰,得到认可。他也努力的话,即便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也有机会。

从昨天所讲到的这些道理当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依靠眼根而见色的。但是这次我们学《楞严经》的时候,如果得到一定的有漏或者是无漏的功德——无漏功德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一定获得了真正的圣果,但是他也可以见到很多不涉及眼睛的对境,他可以见得到的。

现在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或者说是有一些小神通的人,我们经常说是有漏神通的人,无漏神通的人应该是获得圣者以上果位的人。

那么有漏神通的话,有些可能是到中阴身去看别人的灵魂在干什么。但他是不是用眼根来看到的呢?实际上不一定眼根看到的。

我们肉眼的眼根也看不到中阴身,我们肉眼的眼根,隔几座山以后也是看不见的。但是他们可能见得到未来的一些事情,他们又能见得到过去的有些事情,他们同时也能见得到你现在心里在想的有些事情。

那这样的话,到底是用什么样来见的呢?其实这个人应该是得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清净的根。那个时候不一定依靠他的眼睛,不一定他的耳根听到。

我们有些人觉得,他怎么能看得到?中阴身怎么能看得到?原来有一个神通的人,经常说神通。他去一个地方,回来的时候听说路上的雾比较大,然后就迷路了。很多人笑他嘛,他只看得到中阴的地方,但看不到前方的路。

实际上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因为依靠肉眼可能看不到,但是依靠它一种特殊的根,这种特殊清净的根,那我们人当中也有一些小神通,这个真的会有的。

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还是有一些小神通啊,小灵感呐,这些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当然有些是胡说八道,他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就开始说妄语。说妄语的人,他先说一个,你就“噢,这样、这样”。然后再过一段时间问他的话,他可能自己都忘了,也许可能说的不一定是一样的,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今天学到这里的时候,大家也知道,通过学《楞严经》以后,以前我们依靠六根而见到的以外,并没有想到一种通用的根。那么这个的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以后学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否认——因为我看不到,你肯定也看不到;我听不到你也肯定听不到。这样的说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那么今天紧接着讲,佛陀给阿难还是讲圆通根的一些道理。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佛陀告诉阿难,如今你的诸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如果“圆拔已”,如果圆满的拔除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这些六尘,把它拔出来,脱离了六境,如果你的六根完全脱离了六尘。

如果这样的话,“内莹发光”,内在的这种晶莹本性引发出它的光明。

“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那个时候你的浮尘根——我们前面讲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世俗当中的浮尘根,有各种形象的六个浮尘根,实际上属于有情世界当中,根一般都是有情方面的。那么这些六尘的有情世界和外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所有的这些变化相——内情世界和外器世界所有的、各种各样、生生灭灭的变化相,全部都融入智慧当中。

就像什么呢?滚烫的开水,如果倒在一块小小的冰上面,那这些冰全部都融化成了液体。

原来的这个冰全部都融化成液体,就像是这样的,那么一瞬间或者是一念,很快的时间当中化成什么呢?“化成无上知觉”,化成无上的智慧、本智,这个意思。

《楞严经》当中也没有怎么讲,如果是密宗的话,依靠传承上师的指示,你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那个时候应该六根内在的已经脱离了。脱离的时候,内在的这种光完全都是显现。这个时候,外在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显相,各种各样粗糙的显相全部融化成为无二智慧,就像冰融成水一样。

本来我们的光明就像是水一样的,中间的无明相当于是寒冷,然后通过智慧的火,把冰融化成本智。虽然水的本性没有变过,但是中间因为外缘而变成冰。

所以我们众生世间所有粗糙的外境显相,全部融成内在的自然本智。很多大德、开悟者,当他真正开悟的时候,外在各种各样这些有相的东西,全部融成智慧。这个意思。

佛又告诉阿难: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这里讲一个比喻。

佛告诉阿难,比如说我们世间人当中,一般他的见精集聚在什么呢?集聚在我们的眼根上,见东西的话,全部依赖于眼根。

如果你的眼根很快的时间当中把它闭合。比较特殊的情况,让你马上、当下就闭眼。

那么这个时候在你的眼前是什么呢?“暗相现前”,所有漆黑一片的显相现前,除此之外见不到任何的东西。

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些对境也是照样跟前面一样的,全部变成“黯然”。

在那个时候,包括你的头、脚这些的话,也是黯然的,也是看不清楚的。

这个比喻,通理法师等有些注释当中说是一个人的身体来比喻的。还有交光大师等一些大德,他们的注释当中说出现两个主人,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世间人知道他所有的见精集聚于眼根,当眼睛闭起来的时候,前面除了黑暗以外,没有什么的。在这个时候,前面站着另外一个人,但是他的六根全部是黯然一片,他的手、脚,整个肢体的话,也是看不见的。眼睛闭起来的时候,前面有一个人站着的话,虽然这个人站着,但是你也分不清楚这个人头在哪里?这个人的脚在哪里,分不清楚。

交光大师他们解释这个经典的时候,出现两个人。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刚才这个人,他自己闭着眼睛的时候,眼睛看不见。眼睛看不见的时候,他手乱摸——刚才说要么是自己,要么旁边还站着一个人。

那么这个时候,眼睛看不见,但是用手来开始环绕他外在的身体,开始全部摸一下。这个时候,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对面的这个人的头在这里,脚在这里,手在这里,基本上全部都辨得清楚。

所以他的知觉跟眼根所见到的基本上是一样的,“知觉是同”。

如果旁边一个人的话,你眼睛闭起来,根本看不到,但是眼睛闭起来了以后知道前面有一个人,然后你就摸。我们以前一般小孩玩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玩法。这个时候你摸的话,噢,知道原来他的脚在这里,他的头在这里,就看得到。这是两个人的辨别方法。

虽然你眼睛闭着,但是因为手的知觉起到了眼根的作用。原来你的身根用手来摸的话,这是触觉。本来这个人的眼睛、头和脚的话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但是如果现在用手来摸的话,也可以。

或者刚才按照通理法师他们的解释方法,如果是自己的话,刚开始你闭起眼睛的时候,自己也是看不到自己的脚,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上方。然后这个时候自己开始摸,自己摸一下的话,我知道我的脚在这边,我的头在这边,我是这样的。好像是眼睛看到自己的身体一样,基本上是有这个知觉。

那么这种身体的触觉实际上也是起到了眼睛的见精,见精和触觉基本上是相同的。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在某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这个根,依靠其他的一种根也可以代替的意思,并不是永远都是不能的。

一般来讲,色身的各种形状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你闭着眼睛,那个时候你用手来抚摸的话,也是起到作用。

佛陀在这里给阿难讲了这么一个比喻。下面的句子稍微有点点难懂,看一下。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前面比较好懂。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世间人,他要见的话,他的“缘见”,见的这个因缘,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光明,对吧。没有光明的话,那就什么都见不到。

你看灯如果熄了的话,什么都看不见。晚上灯关了的话,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说这个明很重要的,要看,见缘、缘见的话,这个明很重要的。

然后“暗成”,如果没有光明,变成了黑暗的话,那就“无见”了。

暗和明都是眼睛的对境,所以说如果是明的话,它就变成了见缘;如果是暗的话,变成了不见缘,不能见到的。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这个比较特殊的意思。“不明自发”,一般来讲,你要有明的因缘才可以见得到,明的因缘没有的话,那见不到。但是对开悟者,对圣者或者说是特殊人,不明的话,这种见的因缘是没有的,不明的。虽然它是不明的,比如说眼睛闭起,或者说外境的光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光明“自发”。

它内心的这种心的光明,或者说是他有眼通,或者他有他心通,这样的话他不接触外面的日、月、灯这些光明,他没有这种明的因缘。

不明的话,好多注释里面给他打的双引号。这个不明的话,怎么讲?看起来没有光明。没有光明的话,这种光明它是自然的,自发的,内心的光明。外在的光明是没有的,但是内在的光明它就配套的显现。

如果他有内在的光明的话,“则诸暗相,永不能昏”,如果你有内在的这种明相的话,则所有的暗相永远也是不能障碍他,不会昏的。

一般来讲,比如说没有电筒的话,可能路都看不到,对吧。但如果我有证悟的,我有更高的一些境界的话,那不明的情况下,黑暗当中,我可能去哪里,见什么东西,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这些外在黑暗,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影响,它不会遮障我们的。

所以有时候,怎么讲啊,这个《楞严经》里面的有一些词通达以后,确实大家都可以引起更多的一些觉悟。

前面讲的“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这两句,有一个人读到这里的时候,他有所觉悟。在《新续高僧传》当中[1],有一个叫做昙耀[2],昙花的昙,光耀的耀。他母亲怀孕的时候梦到了太阳融入到她的怀中。后来有一个僧人,说是佛日已经降临到这里了。他们家里就出现了各种瑞相。这个小孩到了七岁的时候,很多都不学自通,非常非常的聪明。

到了九岁的时候,有一些老师,然后跟老师一起学《楞严经》。九岁的时候学《楞严经》。他学到《楞严经》前面讲的这两句“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这个时候他就恍然有省,然后对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文学无所不通。虽然传记当中后面怎么样没有怎么说。

但从历史来看的话,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和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通过《楞严经》的读诵、学习或者说是修行,这样的话,在不同的时代当中,也有很多的开悟者。这也是佛菩萨的加持,也是自己的因缘。

我看到最近很多人对《楞严经》的信心还是很大的。而且这里的词句,从汉文的角度来讲,虽然比较难懂,但是有时候自己读的时候,词句很优美的,再加上直接这样读的话,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我们很多人对这部经也有信心,有信心的同时自己也是经常拜读,经常顶礼、经常供养、祈祷,这样是很重要的。自古以来为什么这么多的高僧大德都这么重视的话,其中肯定有一个非常甚深的秘密和缘起。

我们后人遇到这样的法,而且我们也是有幸能基本上懂得《楞严经》大概的意义。真正要通达的话,那我也不懂,我也没有传承。自己都是下午啃着啃着,翻这个翻那个,然后在这里装模作样的给大家讲。

有时候希望寄托在藏文上,但是藏文它的文字表达方式,不太像前辈的这些大译师们。本来我们藏文的译师们,最早的时候都是松赞干布时候的托弥桑布扎他们翻译出来的,比如说二十一个经和续。后来是贝若扎纳他们,益西德他们,再后面是后弘时期的这些翻译。但是这些翻译都有个特点,不太像汉语的翻译。汉语的话,有时候不同时代的译师们翻译的特别古。我们的《大藏经》的话,当时那些大法王,他们指定翻译的风格、文句,包括有一些润色的程度——先他们规定如何翻译,翻译的规则,国王先定下来,赤松德赞和松赞干布都有,有些是在论著里面有。

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大藏经》谁只要读下来的话,大概的意思都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个《楞严经》,因为当时章嘉国师他们的这种,怎么讲?他们没有跟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一样,翻译很多的原因呢,还是因为《楞严经》它特别古的原因?好像翻译成藏文的时候,有些好像比汉文还古一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包括我们今天有几处,我看藏文看半天,不行的,还是在汉文上看啊,这样好一点。这样的话,你们想想,藏文也是变成什么样的,比这个汉文的经文还要古的话,这个你们也是可想而知的,对吧。

所以我的意思,我们有些把《楞严经》的这些词,自己也是在慢慢地读。确实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有甚深意义的这些推理、意义的话,我想我们现在学《楞严经》的人都应该是明白的。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因为前面如果有特殊的开悟,特殊的圆通根,那根就互用的,而且它又没有遮蔽。现在我们的眼睛,黑暗的话,有遮蔽的。中间有山的话,遮蔽的。鼻根也是一样的,耳根也是这样的,只要有外在的一些阻碍,那就不通了,有障碍了。但是特殊的圣者这些的话,完全都是可以。

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六根和所有的六尘自然消亡了、消失。这些有色的根自然消失的话,为什么“觉明不成圆妙”?为什么这个本觉妙明如来藏,直接的自然本智为什么是不能成为圆满妙用?为什么不会?一定会的。

就像昨天迦叶尊者,他所有的分别念和执着的心都没有,所谓的意根早就已经灭了,但是他就圆满了知,不因任何外境起心动念。这个道理,作为证悟者来讲是非常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的话,可能在我们面前还是比较相违的,因为我们只能这样,除此之外也是没办法的。

这是佛陀对阿难讲的这么一个长长的教言。接下来,现在阿难就出来问佛陀一个很长的问题。

其实我们也应该很幸福,直接进入到楞严法会当中,听到阿难和佛陀之间的对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啊,世尊啊,就像佛陀您所说的,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吗,因为“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你的这个心是常住的、不动摇的、稳固的,这样的常住心的话,那果地的时候这个心也应该是常住的、不动摇的。

他这里要想问的是什么呢?因为阿难一直认为,现在所有的六个根已经都变成了一种断灭,这么一个过程。

因为现在讲的六根各各没有一个真正的性质,那这样的话,果地的时候,怎么能现前?果地它是一个常有的东西,因地的话它是一种断灭的东西,那因地的断灭跟果地的常住,这两个如何相应?

所以他就先把佛陀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已经说过,说是因地常住的心和果地一定要相应,无生无灭的东西要相应。

如果这样的话,阿难说:

世尊,如果位中。

就像果位中。

不是如果,是如果位中,呵呵。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他说佛陀您知道,就像我们这个果地,它有七个不同名称。这个是从不同反体来讲的。

菩提是证德,获得了、证德;涅槃是断德,断除了障碍方面的;真如的话,无迁无变,没有迁变的;佛性,本来都是众生已经具足的,或者是不坏不变这个层面讲的;庵摩罗识,大多数的译本当中说是它是无垢识。庵摩罗是一个梵语,有些把它当作第九识,有些是第八识。但不管怎么样,它在不清净的时候,阿赖耶。清净的时候,是无垢的自然本智,智慧的意思;然后我们众生具有各种功德的空如来藏,本体空性的如来藏。还有洞察十方,洞察一切万法的大圆镜智。

从不同的层面来叙述佛的功德。这样的七个法: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

看起来好像它有不同名称,反体来讲是不同的法,但实际上:

清净圆满。

清净所有的障碍,圆满一切功德,并且始终不会有任何的变化,不生不灭。

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阿难说,您说果位的菩提,虽然有七个不同的名称,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不生不灭的,金刚王一样,始终是不坏的这么一个果位。

我们从果法,大无为法的角度来讲,菩提确实是这样的。可能我们很多人也这样想,有时候讲果位是不坏不迁的这么一个东西。

如果果位是这样的话:

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说,我们现在因地的这些,不管是见精也好,听精也好,见和听,还有闻、嗅、尝、触、知觉等等这些的话,一旦离开了它的对境——昨天讲的一对一对的,比如说见的对境是明暗,闻的对境是动静,嗅的对境是通塞,所有的这些根统统没有了。

就像我们的心念,如果离开了前面的法尘,那法尘的话,它自己的心念,意识的话,本来都是没有的。

他心里想说是什么呢?这个果位是常有的,我们因位的六根,对境观察的时候没有,对境没有的话,那六根也是不存在的。

那在这种情况下,他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阿难他问的问题还是很厉害的。

那您不是说果与因相应,果与因要相应的话,你看断灭的因的修行,想获得的七个常住的果,这两个是怎么相应?

现在因的时候,这些六根都离开了它的境,六根都没有了,全部都变成了石女的儿子一样——成了断灭的因。断灭的因怎么样修行,怎么变成七种常住不坏的果位?这个是怎么能得的到呢?

他又继续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

这个我是不吹牛的是吧。如果离开了明和暗的话,见,它毕竟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前面的动静、通塞这些如果没有的话,那其他的包括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是没有的。

那最后“如无前尘”,如果前面的法尘没有的话,那意识、念的自性没有的。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他说“进退循环”,进想退思,我们经常说是想来想去,或者说前思后想。

阿难对这个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我也反反复复的考虑,想来想去,现在深思熟虑以后,才问您的。他说我想来想去的话,我再三地、细微地推求、观察。这样的话,确实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本来没有我的心,我的心没有的话,那我所有的五十二种心所,这些也是没有的。实际上心和心所没有,然后六识没有,八识没有的话,那我们的所谓的这种根识,所谓的我、心、五蕴这些都是不能成立。

如果这些详细观察,不能成立的情况下,谁能安立一个因来求无上的、七种不坏的果?什么时候能求得呢?根本没办法。

阿难说我最近一直是想不通,想来想去、想来想去的话,佛陀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我一直是想不通。一直我有点想不明白,今天的话,我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哈哈。

那天有一个堪布跟我说,给我讲很多我的过失,我做的有些事情的过失。我说:“你干嘛,天天都是看一些过失,不看我的功德。”他说:“有些人说是你喜欢提你的功德,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身边还是有人说过失是很好的,所以我今天想来想去,还是给你说一些你的过失。”然后我说:“我不承认,虽然说我一些过失可以的,但是全部是我的过失的话,我不承认。不承认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这些过失,实际上只是你自己的偏见。”然后我们开始辩论了一番。嗯,后来也行吧。

所以你看阿难也是,他想来想去,微细推求,然后我的心和我的心所也没有,这样的话,那无因的这种断空怎么会是求七种不坏的、无上的佛果?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如来您不是曾经、已经说过,好像我们前面十种显现的时候,你所谓的六根,它是湛染的、净明的、圆满的、常住的,你一直根的本体是这样的。那现在完全都是违越了你真诚的语言。

你现在说眼根也是不存在的、空性的;鼻根也不存在的,空性的,最后全部都不成了。这样的话,“终成戏论”,您前面已经说全部是常有的,后面说这些都是不成立。这成了儿戏,完全是不合理的。

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称之为你如来是真实语者,无绮语者,如语者,谛实语者、金刚语。

这次这个阿难还是大胆的,哈哈哈,说了一下,后面又害怕佛陀不开心,说是:

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有些写的是蒙悕,应该读xi,有些写的是蒙吝,吝啬的吝。还有一种版本,吝啬的吝旁边有个忄旁的悋。蒙悕有不同的字,但是比较常见的可能是蒙吝。

大慈大悲的佛陀,您要开启、打开我这个迷惑不解的心,遣除我的疑惑。

反正他觉得如来一直有一些语言是自相矛盾的,其实前面一直跟如来这样问的原因,如来也是不断地给他开示,最后也就形成了如来藏,如来的这个《楞严经》。我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哈哈哈哈。

下面佛陀告诉阿难。佛陀显现上也没有不高兴。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

还是说了,说你虽然广闻博学,但是漏尽通没有灭尽。

因为阿难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所以一般外道的五仙人他有五通,但是第六通,漏尽通没有。一般我们圣者阿罗汉的话,烦恼的漏最后也通了。

所以你还没有得到漏尽通。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你的话,心里面知道什么是颠倒的因,虚妄的因,你不是前面也已经讲了,你认为自己已经知道颠倒的因是什么什么,但实际上颠倒已经现前在你面前的话,你现在还是不知道。

我们有时候人也是这样的,说:啊,这个是不合理的,那个是不合理的。实际上自己也是在做不合理的事情,自己都不发觉。

佛陀觉得阿难,虽然说是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是颠倒的。但是他自己真正见不到诸法的真相,这样的颠倒,他自己都没有发觉。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佛陀说,我相信你有真诚的心,但是给你直接说的话,你可能不会真正的心服口服,不一定相信的。

因为他相续当中一直是有这种小乘的实执的东西。所以如果直接说的话——最深的这种精妙的如来藏的本体,直接说的话,现在可能不一定相信。

其实有些时候,因为我们的相续有这样的障碍的原因,直接相信是很难的。每个人相续当中都有这样的障碍。

如果直接说的话,虽然你有一颗真心,但是你不一定能相信。

所以我今天换一种方式来,用世间的一种俗世的比喻来告诉你,这样的话,能遣除你的疑惑。

佛陀没有直接给他讲,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用表示方法来讲。像密法当中,我也是这样想,我们六根的指示,包括去年大家灌《四心滴》的时候,好几次都有我们的六根面前的色、声、香、味、触、法,有悦意的、不悦意的;好看的、不好看的;好听的、不好听的,然后甜的、苦的等等这些,这个时候如果利根者,依此而可以开悟,但是如果钝根者的话,没办法。

所以佛陀对阿难直指的时候,他也是用一种世间的方法来给他开示,怎么开示呢?下面就比较简单了。佛陀应该是用一种世间最浅显易懂的方法。

其实密法当中也有这些方法,比如说上师讲大圆满的时候,有时候摇一下手头的铃子,有时候敲一下鼓,或者有时候吹个海螺等等,有很多声音。有时候就指示虚空,这样来让你认识本性。

在显宗当中,佛陀也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让阿难认识他自己六根的本性。这里主要是闻性和声性,闻是听的意思,听的本性到底是怎么样?如果你通达了听的本性,那圆通根马上明白了,或者是听到了声音的本性。

下面闻和声分开的。闻的话,闻觉,从听闻的觉来讲的。如果是声的话,声是外面的声尘,从外境来讲的。这里面还是有很甚深的一些道理。

所以光讲的时候,佛陀让罗睺罗敲钟,然后阿难听,听到没有?听到了。听到没有?没有听到。听到没有……,一直反反复复的说。

“他们在干嘛?”可能一般对佛教不知道的人,觉得听到有什么意思,没有听到有什么意思。这个很简单的。遍知的佛陀跟广闻博学第一的阿难两个是,玩啥?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反观自心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甚深的意义,对吧。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当时佛陀命令罗睺罗,罗睺罗当时应该出家了,就让他击钟。

藏文里面翻译的是楗槌。槌还是椎?我知道是两个字,但是读音应该基本上准确是一个,楗槌这么长的一个,戒律里面已经讲它的大小,长短。讲戒的时候怎么讲,一切有部经里面一直讲它的,很多的。咚、咚,确定了没有?反正藏文都不要紧。

这里说的是敲钟,藏文翻译的时候可能,敲钟?不知道梵文当中是钟还是,应该是钟,印度敲钟。

“击钟一声”,然后问阿难听到没有,“闻否”?

听到不?听得到不,哈哈。问阿难听得到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然后阿难还有大众说听到了,“我闻”。

这是第一个嘛,然后过了一会儿:

钟歇无声。

钟声过了,慢慢就听不到了。

佛又问言。

然后佛陀又问。

汝今闻否。

你现在听得到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阿难和大众说“不闻”,现在听不到了。

这是第一个,罗睺罗击钟。

第二次的时候: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

罗睺罗又击一声,又击钟。

佛又问言。汝今闻否。

佛又问,现在听得到吗?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阿难和大众说是“俱闻”,都听得到,听到了,听到了。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佛陀问阿难,你听到的是什么,听不到是什么,什么是闻?什么是听不到,

前面的问题全部是闻,听不听得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

阿难和大众说,这个很清楚的,如果罗睺罗击钟的时候,我们就听得到。这个就叫做听得到。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击钟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它的音响,全部都慢慢消失了。

则名无闻。

这个时候称之为没有听到,“无闻”。

前面闻上面的话,反复问了两次,听到没有,听到是什么,没有听到什么?主要是从根识,从听不听得到这个上面讲的。我记得下面应该有观察闻性,闻的本性是什么样,观察声音的本性是什么样?这个问题。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

下面应该佛陀第三次下命令让罗睺罗击钟。

问阿难言。尔今声否。

下面是声。

问阿难:如今有没有声音?

阿难言。声。

阿难和大众说是有声。

因为刚刚击钟,刚刚击钟的时候,如今有没有声音,然后回答有声音。

这样分的话,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想想,比如说我们吹海螺,吹海螺的时候,你就听听,海螺的声音是什么样,听是什么样?其实在这方面应该知觉。

好像我的讲课不吹海螺是吧,现在?吹了吗?什么时候吹的?课前,多前?真的我都从来没听到。

以前我自己吹的时候,我每次想这一辈子当中我还有传法的机会,刚来的时候,真的,每天都是自己发愿,自己吹。有些辅导的人当中他们要吹的话,我说不用,我自己来吹。我想我即生当中传如来的教法,我愿生生世世我有这个机会,然后自己吹。那个时候人也不多,给藏族他们讲,讲课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如果二十多个人,“他们班上太多了”,有这样的。然后就自己吹。

以前刚来的时候,以前法王如意宝在甘多拉讲的时候,法王要刚刚来的时候,然后吹海螺的人吹。这个时候念麦彭仁波切的有个长的咒语,这个咒语念的时候旁边吹,吹完了,法王进来的时候,基本上是咒语念完了。以前是这样的。

最近好像因为前一段时间我们吹海螺啊,击楗槌的声音这个功德,最近早上吹的比较多一点。但我希望我们每个堪布堪姆,应该讲法之前都要吹。还有法师辅导的时候,如果方便的话也要吹海螺,这样的话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机缘。

然后第三次击钟的时候,佛陀问你们听到没有?大众会都说听到了。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否。

稍微过了一会儿以后,声音消失,这个时候佛陀又问他们,那现在你们听不听得到,有没有声音?声方面问的。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阿难和大众说现在没有声音了,无声了。

有顷。

“有顷”,可能有片刻,稍微过一会以后。

罗睺更来撞钟。

这个应该是第四次,前面的闻撞钟两次,这里撞钟两次——闻上面撞钟两次,声上面撞钟两次。

佛又问言。尔今声否。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阿难和大众说现在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佛陀问,什么是声,什么是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

如果这个钟,有人击它,发出声音的话,这个叫做有声。

击久声销。

击完了以后,很长时间,声音就慢慢消了,那个时候:

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音和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叫做无声。

看起来好像如来和阿难一直在这样玩,只有一句话就解决了。但是这个里面有很深的意义,大家也今晚上想一想,看看到底它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具体的意思,下一节课当中会讲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

[1] 《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六十二,明海盐福臻寺沙门释梵琦传。

[2] 梵琦(1296—1370),俗姓朱,字楚石,一字昙耀,晚号西斋老人。浙江象山人。

9岁出家于海盐县天宁永祚禅寺,受经于衲翁谟师。不久往湖州崇恩寺,依其从族祖晋翁询师,16岁赴杭州昭庆寺受戒。自是历览群经,学业大进。时英宗诏写金字《大藏经》,被选入京。泰定年间(1324年至1327年),奉命至当湖福臻院传法,遂主永祚寺。受“印可”于元叟行端,为大慧宗杲五传弟子,南岳怀让下第24世。至正七年(1347年),钦赐“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号。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举江南大浮屠十余人,作大法会于蒋山禅寺,升座说法。50年间六坐道场,宣扬禅宗,被尊为“明初第一流宗师”。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