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51.pdf

《楞严经》第51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

《楞严经》的话,现在正在讲所谓的世界。世界的话,前两天《楞严经》当中的解释方法比较特殊,所谓的世叫做时间,界的话叫空间,或者是方所。那么十方三世就叫世界。

当然这里面有很甚深的一些意义。我们认为世界就是器世界或者是有情世界,用佛教的一些意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可以讲,对吧。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实际上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它们都是虚假的,因为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在一起的这么一个世俗法,或者说是虚幻的法,称之为世界。

那这个世界,昨前天也是讲了,如果分的话,可以分为东南西北,未来、过去、现在三世。这样分的话,世界是三乘以四或者四乘以三,就变成十二种。十二种算是一叠;再乘的话这是第二叠;再乘的话第三叠。第二叠的时候变成一百二十个。再乘以十的话,那么是一千二百个,三叠的这种计算方法。

大家应该那天都比较火热,大家在算的过程当中,有些可能稍微有一点懵,不知道怎么算。但实际上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有一些数字相比较起来的话,算是比较简单的。

时间空间的话,实际上是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个。时间的话也是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过去的三世、现在的三世,再加上一个当下的时间,总共有十种时间。十种时间和十方一起算的话,世界上任何的众生,器情世界的话,都有这样的空间时间的概念。如果算的越来越多,可以把它变成了无穷无尽,到最后可以依此而解决万法实际上是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道理也是可以推算出来。

大家也是知道,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想法,太阳升起来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是西方,这是大概的一个概念。但是真正东、南、西、北四方,我们再次算的话,实际上这个概念根本没办法成立的。

同样的道理,时间也是这样的。三世的观察方法,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也观察过,《四百论》的时候也观察过,《中论》的时候也是观察过。未经观察的时候,确实有三世的时间,过去也有,未来也有,现在也有。而且现在的话,也是明明当下的我——很多人都说当下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所谓的当下,当时《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当中,堪布根华“嗡阿吽”的观察方法;《如意宝藏论》当中用指掌的观察方法,还有光阴的观察方法;还有《量理宝藏论》,这些当中都是对时间无分刹那的一种观察方法。这样下来的话,确实时间也没办法成立的。

这一点,我想多年闻思的这些道友们,时间究竟来讲是不存在的。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他并不是不承认世俗当中——现在我们面前真正呈现的这些各种各样的显相,显现当中不是说不承认。实际上不管是当下的这些事物也好,众生也好,时间也好,空间也好,这些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真实、坚固不化的有一种法存在。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不管是《楞严经》的观察方法或者其他观察方法,都得不到,了不可得。这就是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

我想很多人不是光是口头上说说的。我看口头上说的话,有些人都比较会,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内心没有法融入,一直坚固不化,对实物的执着越来越根深蒂固的话,可能我们修行、闻思,在一定程度上种下解脱的善根以外,不一定有非常大的意义。

所以各位应该在闻思的过程当中,对佛教的甚深道理,自己一定要生起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如果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不可能产生智慧;如果没有产生智慧的话,不可能断除疑惑;如果没有断除疑惑的话,那也不可能解脱。”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再继续讲。

前面的这种观察方法,我看当时我们辅导的这些道友们,大多数基本上对算法比较清楚,我在这里就不重复。

前面讲的“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跟今天的内容还是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各各都有一千二百个功德。功德的话,德用、功用,有这个作用。从根的层面来讲,也是这样的。

下面讲的时候,有些根具足一千二百的功用,有些好像只有八百,这个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前面从根的对境的角度来讲,它可以拥有这样的法。我们下面讲的时候,有些根境的功德不能现前,所以有些根,劣根也好,胜根也好,或者是多根也好,少根也好,有不同的情况。

比如说下面讲眼根它不一定有一千二百个,只有八百个。那为什么这里说各各都有呢?各各都有的话,是不是从可拥有的角度来讲的?比如说我现在往东方看的时候,我的后面我看不到,这个时候我只有八百个所取,只有八百个法——前面时空结合的法只有八百个功德。但是如果我先看东方,我再往西方看的话,那我有一千二百个功德,都可以具足。所以下面讲根的功用不同,只是观待而言的。所以总的来说,六根,每一个根都一样的,一千二百个功德应该具足。

是不是这样?我也没有来得及看很多的讲义,突然这样想的,不然的话下面讲确实有些根不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这个大家也要去想一下。

佛陀继续告诉阿难尊者: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惟八百功德。

前面总括说每一个根,从总体上讲它们各各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那具体怎么讲呢?下面分别讲六根具足哪些功德。首先是眼,眼根具有多少功德。总共有六个问题。

佛陀对阿难说,你应该知道上面所讲的这些根的功德当中,“克定优劣”。六根的话,一定要确定或者说审定,有些根比较殊胜、优秀,有些根比较低劣。

但藏文当中翻的时候,“克定”根,有些是多的,有些是少的。可能有些有一千二百个功德,有些只有八百个功德。所以优劣也可以说,或者多少也可以说。

这是一个总结,下面具体是怎么讲的呢?

首先是第一个,“如眼观见”。

汉文当中每一个前面有“如”,藏文当中没有直接翻译,直接说眼根见到的时候怎么怎么。这个说成比如的话,也可以。六根当中,比如第一个分析的是眼根。

那么眼睛观看的时候,观看,去见的时候:“后暗前明”。我们知道眼睛长在前面,只有前面能看得到。后面暗的,看不到的意思。

这里明暗不是光明和黑暗,前面看得到,后面看不到。

“前方全明,后方全暗”,一般来讲,除了天眼通以外,我们凡夫的肉眼前面全部都能看得到。除非有些眼翳的人或者说眼睛不太好的,看起来有点模糊的人。

刚才我的眼镜忘了,让他们马上回去拿,不然的话全部可能看不到。虽然是前面,但是我看了一下电脑,好像有点迷迷糊糊,因为习惯了,我想。后来他们又跑到家里去拿眼镜。眼镜没拿的话可能有点困难。

所以有些可能,即使是前方,但是不一定看得清楚。一般来讲前方是看的全面的,后方看不到,全部都看不到的。

“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左边和右边,比如说前后的这种功德,前面有四百个功德,后面是四百个功德。四方四百个功德,四隅有两百、两百。这样的话,前面的四百个看得到的和后面四百个看不到,对吧。两边呢,三分之二,三分之二看得到的,三分之一看不到的。

其实这个是我们现在的有一些,怎么说?现在的一些知识当中可能也没有涉及到。我们可能以前也没有这么想的,前后左右也没怎么想,一直活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关系。

两边的话,我们自己看的话也是,两边看的时候大多数是看不到,比如说这边有四百个功德,那么只有三分之二看得到的,这边也是三分之二看得到的,左边的三分之一看不到的,右边也是三分之一看不到的。这样统计下来,这些功德不能全部见到——这个眼睛,其实它周围时空的法的功德,或者是功用,不能全部见到。

那见到多少呢?“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整个功德的三分之二能看得到的,三分之一看不到。

大家也是应该知道,比如说一千二百个,除以三再乘以二,基本上是八百个,这样算也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前面看得到是四百个功德,后面四百个功德看不到的,两侧的话,二百个、二百个,左边二百个,右边二百个的话,实际上也是四百个。这样的话眼睛只看得到整个全部,一千二百个当中靠近前方的,包括两侧,实际上是只看到八百个功德。

所以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全能,除了天眼通以外,基本上还有四百个,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看不到的,三分之二的功德,眼睛能看得到。

所以这里分析的时候,“当知眼唯八百功德”,眼根唯有八百个功德能看得到。

藏文当中翻译的时候,我们的这个眼根,不管是能享受、所享受,只有八百个,它是这样讲的。所享受的话,对境的法。能享受的话,从眼根上面的有境来讲的。所以藏文当中它的翻译,每一个都翻译是能见和所见,或者是能享受和所享受、能受用和所受用,这样来翻译的。

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分析的是耳根。

我看了一下,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功德的话,它是交叉而来的,眼睛不是全部看得到,只是部分的,耳朵可以的。鼻是全部看得到的,舌不行的;身也不行,意可以。它中间交叉型,记得是这样的,到时候你们分析一下。

第二个耳根: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的话,也是接受周围的声音,去听闻。

耳根跟眼根有点不同,眼根后面看不到,而耳根的话它能听到四方、四隅、上下,所有的这些声音,只要是靠近它附近的话,全部都能听得到。从方位方面讲的。

而且比如说动摇,不管是近的、远的,当然太远了的话可能不行的。比如说我们这里的声音在布达拉宫能听得到,这样肯定不行的,听不到的。但是一般来讲,可以成为自己对境的远和近的声音,都是可以听得到的。早上吹海螺的时候,实际上远的声音也听得到的,近的声音也能听得到的。所以这些动摇的声音全部都听得到的。

静止的声音也是无边无际的,它是没有边际的。只要静止的,能成为耳根的对境,没有那么动摇的,静止的那些声音——静止的那些声音,不知道什么意思,意思是静悄悄的,什么声音都没有的话,通过《楞严经》的观点来讲,也是一种接受,对吧?周围是静悄悄的话,这成为一种对境。那么这个对境,耳根能接受的话,那静止的这些远近的声音、无边无际的这种声音,它也是可以听得到的。

“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耳根跟眼根不同,它还是很好的,上面讲的一样的,上面说的时空所摄的这些一千二百个功德都能一五一十的全部接受。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讲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耳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我刚才不是讲的吗,眼根不全,耳跟全;鼻根不全,下面舌根应该是全,我推的是这样的。

第三个,比如我们的鼻根,它嗅闻气息,它能嗅到外面它的这些对境的法,“通出入息”,应该是畅通,出息和入息。

出气、吸气,核磁共振的时候经常这样的,我到现在有时候做梦的时候在呼气、出气、憋住……什么,中间有点听不清楚。我可能也是比较那个,他说呼气的时候我就故意吸气,吸气的时候故意出气。憋住,是吧,听的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故意不憋。试一试,也有过这样的。看看怎么样,他们会不会发现,好像也不发现,那些医生都在里面。反正他们也是过过场而已,不管你呼气吸气。哈哈哈,他们也无所谓。

实际上出气和吸气,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中间,它有一个中断:“而阙中交”,中间交界的时候,可能也不呼也不吸——呼和吸没有这么做的话,中间有一些停顿。这样的话,如果鼻根没有出气也没有吸气的话,那个时候它就不作用,停止了,它就没有工作。这样的话,那中间有一部分中交的时候,怎么讲?鼻根是比较好理解,它跟世间稍微有点关系。我们大多数人自然的,包括睡觉的时候也是呼吸不中断,一直这样的。如果按我们现在时间来算的话,众生中间不呼吸,停得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但是这些功德的话,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空间,这两个合在一起来算的。

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可能也有另一种算法,这个可能大家要明白,不然的话,比如三分之一是吸气,三分之一是呼气,三分之一中间中断,或者说停止不呼吸,这样的话,好像与我们现在呼吸的一些规律,是不是有些不符合?可能有人是这么想的。因为它的验算并不是完全按时间的概念来算的,它还有空间,有两方面的算法。我们只是知道时间的呼气吸气,中间的整个方所的功德,方所方面也是有一千二百个功德,这个方面也可以进行验算。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检验鼻根的功德的话,它“三分阙一”,三分当中缺一个。如果三分当中缺一个的话,当知鼻根的功德,唯有八百个,只有八百个功用。

所以它跟眼根一样,它比不上耳根,耳根的功德是全的。

耳根的话,等一会佛陀会说,让阿难一门深入的修耳根的功德——耳根在修行方面,比什么都比较容易。所以对声闻乘来讲,耳根圆通门的话,比较殊胜。所以我们可能现在看不出来哪个根更容易修,哪个是不容易修。

但是《楞严经》讲,在六根当中先修耳根是比较重要的,可能意根比较难,最后修,因为它是比较深的——一般来讲,我们凡夫人修的话也有点难,包括阿难的话,他虽然得到了初果,但对他也是比较难的。下面也会观察这个问题。

这是第三个方面,讲的鼻根。

接下来讲第四个,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下面讲舌根的功德。舌根,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讲,蕅益大师也说舌根[1],一个主要接受味道,舌尝味道;还有它的作用是言谈,说话的话舌根很重要的。其他的有一些论,讲到舌根的时候,主要是尝味这方面说的比较多一点。但是在《楞严经》当中,舌根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我们的言谈。是也是,如果我们的舌头不好,那说话都……。有些人的舌头卷卷的……,有时候说的很不清楚,他的舌根不是很好的。

原来有一次我去多芒寺,来了一个工作组他们先讲了一些政策,让高僧大德每一个都要发言,首先是抽到帝察活佛,让帝察活佛说话。他就笑一笑,说我的舌根不好,让德巴堪布说吧。意思是我的口才不好,他说我的舌根不好,让德巴堪布说。后来德巴堪布发言的。

当然辩才智慧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个舌根如果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我看我们有些人讲的还是很非常清楚的,逻辑也清楚,表达也是很清楚。这个跟我们的舌根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舌根的话,主要是宣扬、言谈方面。它宣扬什么呢?尽世间的法,还有出世间的法。有了舌根的话,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道理和智慧都可以说出来。

《正脉疏》里面讲的[2],世间的话,比如说孔子他听到一些世间的歌以后,也有一些警觉的心。这个是世间法方面的功德。出世间的话,以前的有些祖师,他听到有一些淫性的词,邪淫这方面的词,但是后来开悟了。可能语言和声音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它如果能表达出世间的话,甚至它表面上看起来讲的一个很难听的一些词句,但是下面有些人也有开悟,得到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这里说舌根可以尽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的智慧。

“言有方分”,本来语言它有方分的,它有限量,它有限制的,语言它表达能力,毕竟有限制,包括现在的语言,有些人是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但有些人可能连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还不是说得很好。所以语言的表达方面它有现量的限制。

但是这个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比如说这个道理,比如说自然本智或者是直指心性,直指心性的话,可能语言到达一定的时候没办法表示,但它的道理无穷无尽的,可以表示——用世间的语言可以表示,出世间的语言也可以表示。

这样一来的话,“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所以舌根它能表达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或者道理的话,没有什么阻碍,不要说是一千二百个功德,无数无边的功德,都可以用舌根来表达的。

所以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也好,或者说诸佛菩萨的话,显现上他们用舌根来表达,但实际上给我们指示了无穷无尽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所以它的量完全可以到达一千二百个。如果再分的话,也有更多的功德可以讲的。

这是第四个舌根的功德,一千二百个。

接下来是身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身根的话,知觉外面的所触。接受它的所触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识于违顺”,有一些是顺行的,让它得到快乐的一些感觉。还有违背它的这种感受,给它带来痛苦。

接触外境的时候,你的身体获得快乐,也有这样的对境。获得痛苦的、不悦意的、不顺心的,也有这样的。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不管什么样,当这些外境接触你的时候,有知觉的——能察觉这是粗糙的,这是柔软的,这是寒冷的,这是温暖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感觉可以出现的。

一旦这些外境离开以后,“离中不知”,离开了这些外境,你的感觉没有了,不管是冷也好、热也好,轻也好、重也好,各种各样的这些触觉,当你离开的时候,没有的。

这样一来,“离一合双”,离开的可能三分之一,获得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功德能获得。

所以这个算法和刚才讲的一样,如果从时间层面来讲的话,也许可能是结合的少,离开的多,可能会有这样的。但是在这里,因为从身体的知觉的整个方所和时间来讲的话,它接触的比较多,应该有三分之二,离开的比较少,应该有三分之一。

具体算的话,我看有一个注释当中有算的,但是这个算法也不是很好懂。你们也可以看一下,意思也是这样的。

“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如果我们检验身根接触的功德,三分当中的一是缺的,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没有的话,一千二当中三分之一没有的话,那四百就没有。身体的这种功德,唯有八百个功德。

我看《指掌疏》里面也是有算的[3],说是能境和所境方面,是不是这个离和合。合的话,能和所方面是不是得到的多;离的话只有离开,没有这两方面的。可能这样算的话也许能算出来。这是第五个。

第六个的话,意根也是圆满的。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比如说意根,也是一样的。它虽然不像其他外面的根一样,它不会说话,也不会去知觉其他的。但是它是默然的,它是向内包容。意根它没有语言,但是它悄悄的包容十方三世的一切法,一切世间和出世间。

其实这个意真的很广大,现在世间人也说天空是无比广大的,大海是无比广大的,比这两个更广大的什么?我们的心。所以它没有不容纳的,一切都能容纳。而且它容纳什么呢?世间和出世间都可以容纳,能遍及一切。圣者和凡夫的这些法都可以容纳。因为意识从凡夫到圣者,包括佛陀之间,到了佛陀的时候,只不过换一个词叫做智慧,除此之外都是一样的。

意识当中没有一个不容纳的,而且最后所得到的是无穷无尽的,“尽其涯际”。从凡夫到圣者,或者从世间到出世间,一直到无穷无尽的法,全部都能包容。

所以说,“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一千二百个功德已经具足。

所以在这里,佛陀先跟阿难尊者讲了六根的不同差别。六根当中,三个是圆满功德的,三个的功德是缺的,缺的数字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多不少,都是八百个。

以前我们分配的时候少的可怜,这些根的话少也少不了多少,多也不多,还算是可以——他们都得到八百的功德。

下面佛陀给阿难讲一门深入的一些窍诀。

现在根的情况是这样的,你知道这些根之后,从一个根开始下手修行,但是阿难还是糊里糊涂的,他不知道什么意思,下面还是挨批评。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应该知道,要想离开,或者说是推翻生死欲流。

逆指的是倒逆,应该是推翻生死的欲流,生死烦恼的河流。

如果你要想把它干涸,你要想把它解决的话,应该“返穷流根”,你应该反复地追踪,追踪什么呢?烦恼流的根本。

归根结底,刨根问底,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源。在轮回当中再也不愿意转生,一直想解脱。如果这样的话,你应该找到生死的根本是什么,一直追逐到最后,生死轮回的根本最后也是不生不灭的,要达到这样,才可以解决。

所以你如果要想真正达到不生不灭的话,那要做什么呢?下面就这样去观察。

“当验”

应该验,或者观察,或者分析,你一定要检验,你一定要去细致地分析,分析什么呢?

“此等六受用根”,

上面讲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受用的根。受用的话,受用外境,也受用法,所以根有时候经常叫受用根。

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这个你必须要搞明白:这些根当中,六个根里面,哪些是合的,哪些是离的,哪些是深的,哪些是浅的,哪些是圆通的,哪些是不圆满、不圆通的?

好多注释都是直接讲的,直接讲的话,我们好像也不是特别明白。只是给阿难尊者说,你要观察这些里面,有些是深的,有些是浅的,有些是离的,这样的。

但是圆瑛法师的注释[4]当中分析的稍微清楚一点。首先看这六个根当中,谁是合、谁是离?我们知道谁是合,刚才前面鼻根、舌根和身根。

因为鼻根的话它也要合的,舌根也要合。舌根这里讲的时候,是味道上面来讲的。有些《俱舍论》的注释,鼻根要接触外境,外面的尘,色声香味等,香的尘要接触。

所以一个是鼻根,一个是舌根,一个是身根。这几个和合,因为跟外境需要和合,它是和合而生的。但和合而生的话,我们修起来比较难的。

那么其他三个是离的,是什么呢?眼根、耳根和意根。

这六根当中,前面的身、舌、鼻,这三个是需要和合而产生的,所以是比较难修的。后面离的呢,眼、耳、意,这三个是比较容易修的。因为对外境,眼睛也不一定马上要接触它;耳朵的话,声音也是不用接触;意识的话,也不用接触。在离的过程当中取境的,这样的。

谁深谁浅的话?前面合的三个,我们把它扔掉了,因为难修的话,阿难根本没办法,让他放弃了。下面比较容易修的三个离的,也就是说眼、耳、意三个当中我们要选择,谁是深的,谁是浅的。

“谁”在藏文当中是哪个,哪个是深的哪个是浅。因为谁的话,按照藏文的文法,谁代表人,对一般的事物不叫谁,我们(师说藏语),谁是对人而讲的。但是在这里,谁指的这些当中哪些是合的,哪些是离的?

刚才比较容易修的这三个当中,眼根和耳根、意根当中,谁是深的,谁是浅的?只有意识是深的。意肯定深的,所以我们现在暂时修不出来。浅的眼根和耳根,那么这两个有希望修的。

刚才不是前面三个抛弃了,现在把意识也抛弃了,没办法修。现在浅的两个当中,耳根和眼根的话,那谁是圆通的,谁是不圆满的?

刚才我们知道功德当中,眼根它是不全的,它的功德是不圆满的,它只能看到前面和两边部分的。耳朵的话,它对十方都算是比较可以的。所以最后通过笔考,通过面试,耳根已经考上去了,获得了第一名。

耳根是圆通根,可能下面还会讲。这六根是一体还是异体,也有这样的观察。

所以谁不圆满呢,刚才的眼根。谁是圆通根呢?圆通根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是比较重要,但他们翻译的时候叫自然本智,章嘉国师他们翻译《楞严经》的时候把圆通根翻译成自然本智。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根据。

刚才把根已经选完了,耳根算是所有的根当中,六根当中它获得了第一名。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前面已经分析完了,如果你在刚才那些根当中,“悟圆通根”,刚才我们说是耳根,在藏文当中翻译成自然本智。

如果你明白了自然本智,如果你通达了这个自然本智,这样的话,它就可以推翻无始以来跟我们交织在一起的妄相的业的河流。

如果你有了自然本智的话,无始以来的这种业力的河流可以干涸。

得到这样的圆通和没有得到这样的圆通,修行的差别是什么呢?就像是日和劫之间的差别。

比如说我们一日当中能完成的事,在一劫当中完成的话,差别很大。就像我们修大圆满的话,一生当中获得解脱,其他显宗的话多少劫才能解脱。

所以得到圆通根的人,他通过这样的修行,一日当中就能解决。没有得到圆通根的人修行的话,可能一劫当中都是不一定能修的成。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是一日和一劫的差别。修行的时间层面来讲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所以佛陀跟阿难说,你还是要修一个窍诀,如果有一个窍诀的话,短短的时间当中你就马上开悟了。你如果没有得到圆通根的话,那你可能还是比较——不一定即生当中有希望。

所以我们在座的人呐,有些人也是比较着急,“我如果今生当中没有开悟的话,那下一辈子能不能得人身也不好说,能不能得窍诀也不好说;还是一定要,一定我要即生当中开悟。”心是比较切的。如果你真的想这样,学《楞严经》的话,那你要得到圆通根才有开悟的机会。

佛陀告诉阿难: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佛陀说,我今天非常全面地给你开显了什么呢?“六湛圆明”,六个根圆满的,自然本智的这些功德。

圆满的、明然的、湛然的、圆满的自然本智的功德,六根所讲到的这些功德,包括它的数字,有些是八百个,有些是一千二百个,这个数字给你已经讲得清清楚楚。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那么你阿难的话,应该是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其中选择——上面六个根当中,你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法门。这样的话,我跟你讲的这种“发明”,实际上是让你,希望你有进步。

“增进”的话,自己好好的选一个法门,我给你讲的、我给你明示的,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天天想批评你,并不是想天天欺负你啊,不是这样的。我希望你阿难的话,有一点进步。一点进步都没有的话,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棍棒再这么拉的话,也不会拉长的。”

有些人像棍棒一样的,棍棒再怎么使劲的拉的话,除非是断了,不可能拉长。你不信的话,试一试把一个长长的棍棒,两边使劲拉,最多是断了,除此之外不会长的。我们这个人呢,不应该这样拉。

阿难你也应该要有一点进步。我跟你已经讲了六个根的功德,它的数字,圆满的已经讲了。你应该选择一个来,开始修。

修的话有两种情况,一种像利根者,佛一样的话,那么这些功德没有什么胜劣的,全部是一样的。但对你而言,你要选一个,不然全部修的话,你可能修不起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像十方的这些如来,他们在十八界——十八界的话,六根、六境、六识。十八个界当中,不管是修哪个,像根当中,修耳根也可以,鼻根也可以,身根也可以,意根也可以——修哪一个根都可以。或者境的话,色声香味触,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识的话,也是眼识、耳识、鼻识这些,哪一个都可以的,都是“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的因缘。所以对他们来讲,这里面多也没有,少也没有。

真正成佛来讲的话,确实我们也可能是吧,我们根基比较好的话,依靠眼根也可以得到成佛,依靠鼻根也可以成佛。

从汉地禅宗的公案和大圆满密宗的公案当中,好多都是依靠一种表示方法,有些是一种声音,有些是品尝,有些是给你表示,看一下;有些是可能让你的意识安住在当中,这样的。

所以说不管是遇到哪一个,利根者的话,可能哪一个方面都可以的。有些人是修哪一个法都是比较相应,自己也特别乐意:“这个法对我特别好,那个法我下次也要听一下。”有些人的话,好像这个法也不好,那个法也不好,只有这个法好一点。六根可能也是这样的。

十方如来的话,他们十八界当中哪一个开始修都可以的。所以以前真正的高僧大德,不是刚才讲了,有些人听到一些不清净的淫语的声音,都是已经开悟了;有些是入于妓院以后也有开悟。有些正在杀生的时候,听到众生叫声的时候,也有开悟的。所以利根者的话,整个十八界当中很多的开悟方法,对他们来讲没有什么优劣。

但汝下劣。

你看对阿难说的是,但是你是下劣的。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你跟这些诸佛菩萨不同,跟佛陀也不同,你是非常根基下劣的一个人,在这些自在的智慧当中——藏文当中翻译成,你没有获得自然本智,对你来讲,恐怕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我也给你宣说了这么多根的法门,其中你要选择一个深入,一门深入。

“未能于中圆”,你在这些当中不像诸佛菩萨一样的,你没办法获得自在的智慧。所以佛陀说,我跟你已经反反复复地、这么清楚地宣说。宣说以后,希望你选择其中一个门,从耳根圆通门也好,或者是其他哪一个门,开始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如果你一门深入,那么一个门就没有妄想,或者说是得到清净了,完全都已经通达了。

入一门的时候,你没有歧途,直接已经悟到了。

《四百论》当中也是讲:“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如果一个法已经证悟的话,以此类推,比如说你的耳根确实是修行过程当中已经通达了,圆通门的话,其他的根,一刹那间当中也能获得,会有这样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佛陀跟阿难应该说特别的慈悲,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法门。下面阿难说什么叫做“一门深入”?我又不懂,什么叫做“一时清净”?这个我们明天再说吧。

听听阿难也是很可怜的,你看今天这里也说是“但汝下劣”,你这样的下劣,怎么能跟诸佛菩萨相同,又说他了。这样的话,阿难下面也有一些问题,我们到时候再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

[1] 蕅益大师《楞严文句》:“舌有二用。一者知味。二者言谭。若约知味。其功则劣。今约言谭。其功则胜。幽溪云。但举宣扬。显舌之能。非谓不宣扬时。便不具德也。”

[2] 交光大师《楞严正脉疏》卷四:“如祖师闻淫词而悟道出世智也。孔子听孺歌而警心。世间智也。”

[3] 通理法师《指掌疏》卷四:“觉触。即身性功德。聚觉于身。故曰如身觉触。识于违顺者。谓依于所觉之触。识知违顺二境也。合时能觉者。言虽识违顺。亦惟诸触合于身时。乃能觉知。离中不知者。谓若诸触离于身时。于中则不觉知。离一合双者。离唯一境。合则双通。谓双通两境也。一境能觉。具四百功德。两境能觉。具八百功德。今既离中无知。应少四百功德。故曰验于身根。三分缺一。既三分缺一。惟余二分。故曰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4]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四:“六根受用尘境,谁是合知?谁为离知?鼻、舌、身三根,为合中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合知难修,离知易入;就离知三根,再勘验谁是浅显易明?谁为深隐莫测?意根深隐难修,眼耳浅显易入;再就眼耳二根,勘验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圆通、圆满义同。具千二百功德为圆通,八百功德即不圆满。照上三番勘验,求其离知浅显圆通,唯耳根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