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46.pdf

《楞严经》第46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现在正在观察妄想的因,昨天的内容大家也已经明白了。原来妄想的因是无明,无明没有什么因,只是一种偶然的、狂乱的因。这样来理解。

今天继续讲: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佛陀说,获得无上圆满菩提的果位也是一样的,怎么一样的呢?就像是从梦中,“如寤时”,醒过来的一个人,说梦中的经历,梦中所发生的这些事;虽然他的心很精明的,是非常有智慧、敏锐的这么一个人,刚才梦里这些事物,“欲何因缘取梦中物”,依靠什么因缘可以把梦中全部的物种展现在你面前。

这是很困难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经常也是做梦。但是梦,你醒来以后,知道它是一种迷乱的因。前面的因、过程,最后出现的各种结果,这些让你一一展示出来,最多可能用语言大概的描述一下,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啊,真正梦中是这个样子……,”给醒觉者面前要说的话,肯定指不出来的。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更何况说,妄想根本是没有因的。

你看梦中的事物没办法给别人说。同样的道理,我们妄想的因,前面也讲了,没有什么因。而且妄想它本来没有任何的东西,就像龟毛兔角一样,你怎么在别人面前把它展示出来?这是根本没办法的,无有是处的。

所以通过梦了达,其实万法的本性确实是了不可得的。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就像是我们前面讲的舍卫城的演若达多。

演若达多,大家还是要记住,以后有人问无明的事情,你就马上说:“《楞严经》里有一个人叫演若达多。”

我们藏文当中是安子达德,安子达德(音译)。以前好像他父母在一个祠堂,一个祭祀的殿堂里面祈祷,后来降生。这么一个人,所以是祠堂授,有这个意思。

所以就像我们昨天讲的演若达多,城中发生的新闻。他难道有什么真正、实有的因缘,自己就认为自己的头已经没有了,害怕,然后发狂而走的。比喻当中是这样讲的。

这个人觉得可能他的头已经没有了,特别担心,发疯了,就走了。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

后来他走着走着,也不知道,也是莫名其妙的,他的这种狂性,这种狂乱的心,发疯的心,突然就没有了。

可能我们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也是,发疯的非常厉害。但是突然:“啊!怎么啦,我刚才在哪儿?这样啊。”好像他已经恢复正常了。也有这样的。世间当中特别狂乱的人,突然莫名其妙的,好像无因无缘,这样的。

这个时候,是不是他的头从其他地方回来了?也不是。本来他的头从来都是没有断过,没有失去过。心正常的时候是不是他的头就回来了?心不正常的时候,他的头被魔鬼偷走了,不是吧。这个是没有的。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纵然他没有“歇狂”,他狂疯的心还没有停歇的时候,那个时候怎么会失去他的头?没有失去。

刚才他在发疯的时候,他的头完整无缺的在。他的这种疯狂的心停歇下来的时候,他的头也是依然存在的。他的头,前面也是这样的,后面也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新闻,佛陀讲的还是……,有智慧的人,什么都讲得很细的,对吧。

我有时候想,学《楞严经》以后,可能我们很多人觉得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跟其他很多宗教的教主,不说我们很深奥的后世,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只是对分析问题的这种辩才和智慧方面,确实是非常不同的。

《楞严经》应该现在学了四十多堂课,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天都是让我们拼命的要去专注他的智慧当中。只是一部经典,佛陀有那么多的经典,只是一部经典里面的精髓,真的是很难,怎么讲,很难想象。

我们觉得,啊,佛陀是一般世间的一个人.如果世间一个人,他一辈子当中造了这么多论,而且这么多的论,每一个都有甚深的意思。

我们这几年学了那么多的经典,包括《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还有《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和《法华经》是一样的,哈哈。《金刚经》、《般若经》、《药师经》。

(下面说《六组坛经》),《六祖坛经》不是佛陀说的。

还有《无量寿经》、《观经》等等。我们学的太少了。你看《大藏经》那么多。有时候看到我们藏文的《大藏经》,《乾隆大藏经》那么多,我们学的只有1%。1%可能有。比如我们藏传的有一百零八函,八函肯定没有,我们可能四、五函。我们还算是在我们的佛教徒当中一直不断的在闻思。

你看现在这个《楞严经》,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讲?听说了吗?不多。现在正在讲的有没有?除了我以外。这会儿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没有,晚上是吧?哈哈哈,好嘛。

所以真的,比较而言佛教徒当中,我们可能学经方面也不算特别多,但是还算是可以的。但我们学的是很有限的。原来是想把《大藏经》读一遍,但是可能短暂的人生里面没办法吧,光《大藏经》读一遍倒也是很好的。一辈子当中如果不敢说全部学一遍,读一遍也很有加持的。

刚才讲演若达多的故事,现在佛陀一直在分析。

然后佛告诉富楼那: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同样的道理,妄性的话,演若达多他当时出去的时候,因为他觉得没有头,狂性而走的,对吧?他狂性而走的。那这样的话,我们众生也是正在漂泊、受苦。正在这个时候,其实是妄性而走的,妄性而漂泊。

“因何为在”,他的因在哪里?刚才他出去,他认为是没有头而走的,但是头从来都是没有变化过的。

我们众生也是在轮回当中正在迷乱,我们的因是什么?说是无明,无明在哪里?无明本体也是没有的。刚才认为头没有,这是一种愚痴的现象。我们认为世间万法存在等等,这也是一种愚痴,也是一种无明。所以无明的因,这样寻找的时候都比较容易。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下面佛告诉富楼那尊者。

我们前面讲的三种相续,一个是世界相续,一个是业果相续,还有一个众生相续。

这三种相续,如果我们的心不随着业力,分别世间、分别业果、分别众生的三种相续。如果没有这样分别,这三缘就已经断了。

真正不去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业果,全部都没有去攀缘,没有去执着,这样的话,这三缘都已经断了。

三缘的话,有些注释当中讲世界、业果、众生。还有一些我们前面讲的杀生、偷盗,还有邪淫这三者因缘。

这三者断了,“三因不生”。因为这三者没有,这三个因当中不会产生,源头没有怎么会产生?如果这三种因缘的执着,杀盗淫也好;或者是这三种攀缘的执着没有,那有情世界、器世界和业果的相续,不会产生的。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个应该算是很出名的。只要说《楞严经》里面引用一个教证,很多人可能会说出来的。

但这个实际上是来自于什么?富楼那尊者,你心中的——前面讲的城市里面的演若达多,这个演若达多实际上,狂性自然而然歇的。狂性自然而然歇的时候,实际上它的停歇就是菩提。

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刚才演若达多,他先有个误会,因为他照镜子,迷迷糊糊认为自己没有头了,跑了。一段时间以后,幸好他恢复了,恢复以后就没有发生任何的事情。

其实我们众生得果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有种迷乱的心,最后他自然而然自己认识了。认识以后,菩提就已经获得了。

这应该是显宗当中很深的一句。意思就是我们的这种分别念自然停歇,歇灭的部分就是菩提。

如果从简单的语言来讲,我们的分别念自然灭尽,灭尽的时候就是菩提。好像我们先把分别念、不清净的心灭了,灭了的当下得到菩提。从表面上看好像时间的层次,先是一个狂性,然后狂性就停下来,停了的这个部分就是菩提。就像我们苦集灭道当中,依靠道谛,灭了烦恼,灭了烦恼的时候,现前真谛。

如果按照大圆满来讲,应该是正在起现各种各样狂性的时候,实际上,如果你当下认识它的本体,这就是菩提。

这里面稍微有一点显宗和密宗的差别,有一点差别。

显宗一般是烦恼灭了,菩提现前,有这么一个过程。密宗当中呢,烦恼即菩提。这里狂性歇也好,狂性正在起,其实它就是菩提。

这里的歇,也许是有停歇的意思,也许是有一种认识的意思。狂乱的心认识到的话,那个时候,原来是觉得,我只是一个迷乱的心,我发疯了,这个时候好像已经正常了。当他认识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菩提了。

我们认识心的时候,跟密宗的说法稍微有一点点差别。《法界宝藏论》和《大鹏展翅》里面都讲当下的这颗明明清清的心的本体就是不改不造,它就是菩提。这么一个意思。

大家如果《楞严经》背不到的话,“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个可以。别人如果问问题的时候,你就说这句话,不说话了。尤其是问的问题有点深,你如果实在不太会答,就一直瞪到虚空当中,什么话都不说,就这样:“啊!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好,回答完了。”就这样。别人也许开悟了也不知道。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刚才所讲到这样的殊胜的、清净的、光明的如来藏心,它本来都是已经周遍于整个法界当中,根本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当然显现上可能是依靠其他的,上师的直指,佛陀的直指而显现的。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有一个东西得的。比如演若达多,他正在外面狂奔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说:“你去哪?”“我害怕,我没有头。”他一看:“你有头。”“我有头啊。”但那个时候是不是那个人把头给他呢?实际上,头不是他给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本来的心自己都不认识,一直在迷乱当中。上师通过一种窍诀方法来给你直指,直指的时候你就认识了。但你认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并不是你得到光明如来藏的心。只不过你前面错误了,这个错误他给你纠正而已。除此之外,上师也没有,那个人也是没有把头,本来没有的给你。不是这样的。光明不是上师给你的,只不过自己正在迷乱的时候,依靠外缘的因,这个也可以叫做上师的恩德。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通过勤劳,或者是一种劳苦,我们一般说筋肉骨结[1],意思是最大的努力;还有勤修实证。

本来已经所有的功德都自己圆满了——藏文当中翻译的是:“何必身心苦劳,而希求修证。”意思是说,本身都已经具足的,你本自自性已经具足的话,何必还要去苦行,还要去受种种折磨,还要得到修证。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本来的境界当中,自己反观的时候认识而已。

刚才这个比喻真的很好的。演若达多,从来没有丢失过任何东西,只不过他突然出现了一点问题而已。其实我们众生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从来没有丢失过,只不过中间因为无明狂乱的因,让我们不认识,迷失方向而已。但迷失的话,有些是特别特别长的时间,有多少劫;有些是比较短的时间。这是靠自己的缘分。

下面讲一个比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有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衣服把如意珠包裹起来,但自己可能有点笨还是什么的,“不自觉知”,忘了。

或者有时候我们自己把有些东西放在那里,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这个人他很贫穷的,特别痛苦的露宿在其他地方,还有乞讨食物,到处奔走。

一直艰难困苦,一直在那里奔波痛苦,看起来好像是很愚笨的。

其实我们每个众生就是这样的,把自己的心性如意宝,在自己五蕴一样的衣服当中包裹起来,被各种各样的执着束缚,不自觉知。在轮回的旷野上不断的奔波,一直这样的。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虽然这个人显得确确实实是非常的贫寒、贫穷,穷苦潦倒,但如意宝珠的这种觉性,从来都是没有失去过。

长水子璇里面说[2]:“虽流生死,觉性常然。”虽然流转在生死轮回当中,但是觉性常然。觉性,我们密宗里面经常用的觉性。所以显宗当中,有时候菩提心叫做觉妙心,有一些叫妙明明心。但在这里,长水子璇在这里,叫“觉性常然”。这个要记住。

我以前想,觉性是比较好的——一直觉得我们的明心,认识的明心叫做觉性。藏文当中是日巴(音译),但是一般在显宗当中,所谓的觉性用的比较少一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如来藏的这种明心,认识的这颗心。一般没有认识的时候不叫觉性,还没有觉悟。认识了才叫做是觉性。

觉性一直是没有失毁过。刚才贫穷的人,他衣服里面一直是有如意宝的,可能如意宝比较小,不然他到哪里去的时候不方便。是不是像很小很小的一个如意宝装在自己的衣服里面,到处去乞讨,到后来才发现:“啊,我的包里面是啥东西。”

下面有一个人给他直指。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后来突然遇到了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一看,知道他衣服里面原来包着如意宝。他就好心好意地说:“怎么会是这样,你在外面这样痛苦,流离失所,但实际上你有如意宝。”他自己一看,确实这样的。他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一切所愿如愿以偿,最后变成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大富翁。这个时候人人都对他很尊重。

一般有能力,有智慧、有钱财的时候,人人都尊重。如果这个人是贫穷,谁都不理他。所以我们藏地有一种俗语,叫做:“有钱是叔叔的侄子,无钱是叔叔的仆人。”如果一个有钱的人,他有一个叔叔,他说你是我的侄子,非常好的。如果这个人是没有钱的,叔叔就把他当做仆人。

所以一般有能力的人,谁都看得惯,谁都喜欢他。如果智慧也好,财富也好,什么都没有的话,谁都不理。刚才在外面乞讨的时候,可能谁都不理了。突然他有了如意宝,发财了的话,人人都把他视为自己的眷属。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这个时候才发现他的如意宝,但是这个如意宝并不是其他地方带来的,是他自己随身衣服当中有的。这个意思。

这个时候,你看现在阿难就来了。昨天刚好叫阿难,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阿难你来了,好几天都是没有见到。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

阿难出来了,阿难很尊重的。富楼那尊者那天有没有顶礼。

阿难在大众当中,佛的足下进行顶礼。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他开始又问问题了。

佛陀你不是刚刚说杀盗淫的业,三缘断的缘故,三因都不生,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其实我们的心是自然得到菩提的,并不是依靠其他因缘而产生的。

阿难他把佛陀的话重复一下,你不是说刚才三缘断的缘故,不是因而产生的。

一般阿罗汉他们对因缘很重视的。我们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缘起咒,在《入大乘论》当中也讲的很清楚。这样的原因,一切佛法依靠缘起而产生的,而且很多阿罗汉是以缘起性空而证悟的。

他觉得这样的“狂性即歇、歇即菩提。”好像这是一种自然生一样,不太好。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虽然这个因缘也是讲的比较清楚的。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们明明知道是因缘而产生的,但是如来为什么顿然放弃所有的因缘产生。如果这样,他说我有点不大承认。

怎么不大承认?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阿难虽然是个初果,证悟的境界不是很高的,但实际上当时如来说因缘法——因为前面讲,当时讲《楞严经》的时候,阿难就开悟了,初果了。

我是当时您说因缘法的时候心得开悟。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他说,不仅仅是单独我这么一个小沙弥,小年轻的阿难声闻,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年轻之辈的小沙弥,这些是依靠因缘而开悟的。而且今天在座的,楞严大法会里面的特别了不起的那些长老,比如大目犍连,还有舍利佛,还有须菩提等等,这些的话,“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从老”,藏文当中:“这些等”。这些等老梵志也是闻了佛陀因缘的法而开悟的,最后得成无漏。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还有一种解释,好像长水子璇[3]、《指掌疏》[4]这些,他们的解释方式不同的。藏文当中是“等等这些老梵志们”,可能须菩提和舍利子、目犍连以前可能全是老婆罗门,是吧。其实老梵志们也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等等这些人,刚开始从老梵志那里听闻,后来在佛陀那里听因缘法而开悟的。可能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因为“从老梵志”,从,好像藏文和长水子璇是比较相同的。《指掌疏》里面,因为这些阿罗汉以前在一些婆罗门面前得过一些道,后来闻到佛陀的因缘法,最后开悟,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得成无漏的果位。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

今天你刚才说的菩提没有因,无明都不存在,没有什么因。

则王舍城拘舍黎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今天你说不是因缘产生,那我们王舍城里面有一个外道,叫做拘舍梨[5],他说也是自然而成就的。

他说是八万劫当中,如果人自然待着,最后自然而然成就的。比如有一些线条的丸子,放在这里,最后它滚着滚着,最后自然停下来一样的。人到了一定时间,到了八万劫以后自然成就的。

我们这些阿罗汉全部是依靠因缘而开悟的,但佛陀你今天说不是因缘而产生的话,你的观点跟王舍城外道的观点一点差别都没有。他还是敢问敢说。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唯有祈求大慈大悲的佛陀,您开发我们迷闷的心,给我们转法轮。

说是说的很厉害,你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有些人也是在有些人面前说的很厉害,最后也说一个比较婉转的语言来:“我们认为你的观点跟什么什么完全是一样的,但是还是要请求你来慈悲开示吧。”

阿难现在对佛陀越来越不怕了,说你的观点跟王舍城外道的观点是一模一样的,但还是请慈悲开示。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下面佛陀跟阿难进行辩论了。看我跟外道相同还是你跟外道相同,过来,你过来,阿难多,你过来,阿难达,是吧?你过来……。阿难多有时候是很可怜的,有时候佛陀把他训的很厉害的,有时候是其他的,摩登伽女,包括摩登伽女的母亲也是对他很不好的。

阿难啊,我们城市里面的演若达多,确实他中间发过疯,精神一段时间不正常了,也去过精神病医院,后来就回来了,回来了现在就正常了。

“狂性因缘”,刚才不是正在发狂,它的因缘如果灭除——因为一段时间确实心烦意乱,外面狂奔,最后这种狂性的因缘已经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这个时候是不是不狂乱自然出现了。

因为阿难觉得因缘产生是可以的,但是自然产生是不合理的。如果“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话,这个是一种自然产生,他认为是这样的。

但佛陀在这里问,狂性如果灭,那不狂的心是不是自然出现?如果你说是,其实因缘和自然,“理穷于是”,其实因缘和自然法也是仅此而已。

你说狂性已经灭了,实际上他的心原本就是这样的。除了这个以外,我们也没有承认一个常有的自然法,跟外道完全都是不同的。只不过是狂性堙灭,自然回到自己原来的这种状态当中。中间是发过疯的,后来就正常了,正常的时候还是正常人。但是你说只要正常就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狂性堙灭,这个叫做因缘法。本性自然出现,这个也可以说一种自然也好,也可以是歇即菩提,也是这个意思。

佛又告诉阿难: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楞严经》有时候还是很那个,哈哈哈哈。那天不是有个博士,他一晚上就看懂了。我就有点怀疑,他可能啃不动。他一晚上,我们这么多天都是,要看很长时间才看大概,翻了注释,思考,才能懂。不知道,如果他真的看懂了,我遇到他的时候问一下,这里面几个词,让他解释解释,看看他看懂了没有。

佛陀告诉阿难,演若达多他的头本来都是已经自然具足。“本自其然”,本来头也没有失去过,一直具足。“无然非自”,没有一个它的头不存在的时候。

从演若达多来讲的话,他正在狂奔的时候也好,或者照镜子的时候也好,或者是最后回来的时候,他原来的头一直是在,一直都是在他的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他的头中间没有了,后来又回来了,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这样的。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以什么因缘呢?因为他害怕失去了自己的头,开始狂奔而走。

这是以什么因缘?你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个因缘,因为他的头一直是在的,如果不在,有一种因缘。确实像我们有时候牛群当中丢了牦牛,确实牦牛不在,我就心很烦的,到处去找,最后在某个地方找到,确实牛群里面当时是没有牦牛。我找的是对的,因为当时是没有的。好像中观的一个里面,我们心的失去并不是丢牦牛一样的,不是这样的。丢牦牛确实是中间丢了,最后找到了,但我们心的失去不是这样的,本来都是没有丢过。

所以他说,什么因缘说头已经没有了,然后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

他说,如果我们的头自然已经具足了,但是因为照镜子的这种因缘,狂奔——头是有的,但是因为照镜子的因缘,突然觉得没有,所以我的心产生狂乱。

这相当于是一种疑问一样的,因为我的头自然是存在的,但是因为我照镜子,觉得是已经没有了,这个因缘,我的心狂乱。

本来也是这样的,头是已经有的,但是他照镜子以后不知道什么因缘,没有发现,没有发现的时候,就开始害怕了。

其实我们有些人,包括吵架也好,包括心里有点恐惧:“啊,是不是魔鬼来了?或者会不会我最好的人失去了?”突然心里面有一种狂乱,越紧张越觉得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其实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狂性。

如果你认为本来头是有的,但是因为这样的因缘的缘故,我的心狂乱的话:

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反过来,为什么不是依靠因缘而舍弃自然,或者为什么不因为自然舍弃这种因缘,因为头是自然存在的,这样你为什么是因为自然,把因缘为什么不舍弃?

刚才说自然是有头的,但是因为因缘狂乱,因为因缘而狂乱的话,我们反过来说,为什么是因为自然?自然已经存在,因为这个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原因就是刚才突然狂乱的。因缘为什么不舍弃呢?可能这样解释好一点。虽然有些注释的解释方式不同的。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来他的头从来没有失去过,只不过狂性起来,最后妄想出现。但是整个妄想出现的过程当中,从来都是没有变易过。他的头一直——以前是怎么样,以后也是怎么样,一直是。

其实这个比喻是很好的,里面有很多的深层的意思。我们平时不认识自己的心,理论上这样分析是很少的。

所以我们一直把演若达多,以后你们每个人应该对演若达多交上朋友,好吧,他是怎么样的,这样对你认识本性真的会有很大的差别。演若达多当时开始是什么因缘,中间是怎么出去的,最后怎么发现自己是没有这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佛陀是怎么分析的,它的过程是怎么分析的。其实所有的这些道理对我们众生迷乱的狂性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以后有些人想,无明是从哪里来的?你应该说,《楞严经》里面有一个叫做演若达多的人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来,你分析也应该可以。

以前我去学校里面的时候,很多人问,问的时候,我经常有时候用空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云。其实这个也是在有些大乘经典里面是有的。无明是怎么样的?无明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因,在空中突然出现云。这个云的因是什么,它没有一个真实的,突然出现的。因为虚空是一个无为法,无为法当中产生一个有为法的因,这个没有办法说的。但是这个可能也是从《宝性论》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来解释可以。

这个应该是二转和三转法轮结合起来的一种比喻。所以演若达多在狂性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这里说,头本来都是没有失去,只不过是因为狂性而出现妄想,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来也是没有变化过,丝毫也是没有变化过。

“何籍因缘?”以什么样的因缘出现这样呢?以什么样的因缘这样出现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如果你认为这个狂,它是一种自然,本来已经有了这种狂乱的心。

如果你认为本来的这个狂也是自然性的出现,这样的话,是不是本来已经有这样的一种狂怖,不是真正的心。

我们心的本性一样的,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迷乱的这种无明存在,如果是这样,

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是这样,没有狂乱之前,这个狂乱的心,应该藏在某一个地方,隐藏、潜伏在某一个地方。但是藏在哪里?这个也是没有的。

如果这样的话,演若达多当时没有照镜子之前,他的这种狂乱的心,应该是早上起来的时候,或者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一直等着机会,一直藏在他的身边。当时他照镜子的时候,也是在旁边作怪。一直有这么一个狂乱的心,一直跟着他。但是根本说不上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心,是在内外还是在别的地方。

所以我们这样一观察,当然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这个狂性,有时候可以说本性,是我们本来的心,但是无明的心它也有一个恒常的这种世间的因缘,这个是可以承认的,但是这种因缘实际上是不可靠的。

所以狂性藏在哪里?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这样的这种不狂的自然,头本来都是没有妄想,没有虚妄的。如果这样怎么会是狂走?狂乱而奔走,没办法走的。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

如果你认为本来自己是有头的,但是后来认识到自己没有头的时候,心里狂乱而奔跑。如果这样,实际上你本来有的认为是一种自然,后来发现不存在的这种因缘,这是因缘。

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其实这两个都是戏论。

因为阿难尊者实际上,怎么讲?对自然,一直对外道比较排斥的。富楼那尊者,他就觉得因缘法不可靠的,前面一直问无明怎么有没有因啊。其实他们两个问题的侧重点不同的,应该《指掌疏》[6]里面说的。一个对自然的法,因为阿难他认为因缘产生是合理的,但是自然产生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的。富楼那尊者,他可能跟大乘有点相似,他自然而了知,心性本来具足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因缘而产生,怎么样也是不合理的。

其实在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来是对阿难的一个回答,但实际上佛陀是对阿难和富楼那尊者,这两者所承认的因缘法和自然法在同一个时间破。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有一个实有的因缘法也是不成立的,真正的一个自然法也是不成立的。只不过通过这种比喻来说明,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一样,演若达多的比喻,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当他认识的时候,所有的迷乱当下就没有了。

其实认识的话,并不是重新得到的,只不过自己原来迷乱的心已经恢复正常。

什么时候开悟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另外一个名字:“我什么时候恢复,我什么时候变成正常人?”我们可以这么说。

我们每个众生就像是刚才演若达多一样的,都正在轮回当中狂奔,因为害怕认为自己没有头,在发疯。我们如果遇到一个明智的上师,他说你从来没有丢过,你自己看看镜子。但是那个时候他的狂性还是很厉害的,虽然明智之者给他说,但是他可能有些时候习气太严重了。我们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怎么样跟他说,没办法的,怎么样去治疗、吃药。因为它迷乱的显现的习气非常深厚,这个时候一下子有个药,或者从理论来知道很难很难的。

但如果真的因缘具足,自己也是有信心,各方面因缘具足,可能很快的时间当中恢复正常。

所以这里讲到,所有的因缘和自然法都是戏论。戏论,藏文当中把它翻成了儿戏的言论。在这里戏论是我们中观里面的戏论一样,也可以。其实都是戏,一种游戏。它这里的戏论,可能不管你说因缘还是自然,都是一种不实有的,一种游戏而已,游舞而已,可能这个意思。

好,今天讲到这里。



[1]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四:“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者:此结责奋修之意,真心既属本有,无明又属本空,则无妄可断,无真可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肯綮出庄子《养生篇》。吴兴曰: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勤勇修行之义。”

[2] 见长水子璇《楞严义疏》卷四。

[3] 长水子璇《楞严义疏》卷四:“老梵志者。并是年长。从外道来。闻佛因缘。翻邪入正。得成无学也。”

[4] 通理法师《指掌疏》卷四:“指老年无学者说。大目犍连等。略举三人。余以等字该之。此等皆先依邪师。习外道法。故云从老梵志。如舍利目连。先师沙然梵志。余可例知。”

[5]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四:“若是则王舍城,拘舍梨外道等,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犹如缕丸,极处停止,不假修证者,翻成为第一义谛矣!”

[6] 通理法师《指掌疏》卷四:“满慈执妄有因。阿难疑真滥自。皆由不悟本头不失。未知狂走是妄。若果悟得本头。识知狂走。则满慈所执因缘。阿难所疑自然。俱为戏论。都无实义。此则正销阿难之现疑。兼防满慈之又执。以待自立因。势所必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