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45.pdf

《楞严经》第45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那么下面我们就继续讲《楞严经》。

这个《楞严经》,确实我们可能不学不知道,学了以后大家应该知道它的甚深的意义。其实不管是经典还是论典,光是我们看一遍可能没办法学得很究竟,要么你很好的去讲一遍,或者是你自己很好的去听一遍,然后去思维其中的意义的话,那个时候才能明白。

有些人经常说我看过《金刚经》,我看过《妙法莲华经》,我看过《维摩诘经》,或者我看过《楞严经》。当然看是很好的,随喜功德。但是我担心光看一遍,看小说一样的话,恐怕其中的深邃之意无法融入于心。这个还是产生怀疑的。

所以我们以后其实要学的话,应该是学的比较踏实,深入的学习。如果这样的话,每一个经典和论典当中有特别微妙的这种意义,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我都有时候想,其实我们的经典和论典,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的,只不过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没有遇到。如果全部都学的话,确实是隐藏在我们的藏经楼的很多的那些经论的话,如果我们有机会一个一个的学的话,那确实是非常的奇妙,特别特别有意思。但是短暂的人生当中可能没办法,我们只有部分的去学。真的,佛的智慧如果一一的学的话,那确实收获匪浅呐。

最近我们也看到这个《楞严经》,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比喻,每一个道理分析的时候,佛陀的智慧真的是妙不可言。大家都觉得:啊,这个问题怎么是这样回答啊。这个比喻的话,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但是用佛陀的智慧来描述的时候,就非常的深奥。这个意义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那么我们今天就继续讲,讲如来藏。因为昨天前面虚空的比喻很重要的。虚空它并不是任何的形相,但是它也不排斥任何的形相。依靠因缘具足的时候,虚空当中光明、黑暗,什么都显现的。然而真正的虚空的本体什么都不是。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如来藏实际上什么都不是,也什么都是,也是远离了是和非,也远离了非是和非非,这么一个意义的话,确实是有点,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最后达到了不可思议究竟的境界,原因也是这样的。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如来藏本妙的圆心,圆满光明的这种智慧,它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从世间和出世间的角度来讲的。

我们世间当中,包括四大也好,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实际上我们这个如来藏性的话,这些都可以说不是,后面又说这些都是。

我们的是和非,在世间当中完全是相违的,那怎么会是在一个本体上出现这两个?其实这两个是不矛盾的,下面就讲我们的这个如来藏性: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这里讲七大。

“非心”,心里面包括见和识,所以如来藏的话,不是见,也不是识。

还有不是虚空,不是大地,不是水,不是风,不是火,也就是说七大不是如来藏。

这些实际上是从我们凡夫法的角度来讲的,地水火风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凡夫人理解的层面。所以如来藏并不是,可以说是非凡夫法——首先不是七大。

然后这里是十二处,这个如来藏性: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如来藏其实不是六根,也不是六尘,这样的话,十二处也不是。

然后如来藏:

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从非眼识开始,非耳识,非鼻识,非舌识,非身识,一直到非意识界之间,那么这样的话,刚才六根六境六识加起来的话,可以说已经是十八界。整个十八界不是如来藏。

那么这以上的话是非世间法,这个如来藏不是世间法。

然后下面讲非缘觉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来藏: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这个之间的话,那就是缘觉。

因为这个如来藏的话,其实明也不是,无明也不是。然后从顺次和逆次来观察的话,十二缘起,一般来讲的话,从无明到老死,或者无明尽到老死尽,这之间是十二缘起,可以说是它的一个顺次的流转。或者是还灭的方式来进行观修的话,缘觉是依靠这种法而成就的。

但是如来藏并不是十二缘起的缘觉的法,因为它本体当中是没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现在第一层的话,把如来藏面前的法,从这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这些法都要泯灭的意思。

然后接下来是非声闻法,如来藏是非声闻法,怎么讲?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如来藏,四谛当中,不是苦谛、不是集谛、不是灭谛、不是道谛,乃至智慧和得都不是。这个应该是讲非声闻法。

然后接下来讲如来藏不是菩萨法。

菩萨法是从六波罗蜜多或者是十波罗蜜多[1]的角度来讲的,那这个如来藏是怎么样呢?

非檀那。

不是布施度。

非尸罗。

不是持戒度。

非毗黎耶。

不是安忍度。

非羼提。

不是精进度。

非禅那。

不是禅定度。

非钵剌若。

不是智慧度。

非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是到彼岸。

前面是慧度,后面是智度,后面是真正无二的般若波罗蜜多。

那么这些是菩萨法。菩萨依靠六波罗蜜多而现前觉悟的,但是在如来藏当中的话,这些六波罗蜜多或这些波罗蜜多的法,都是了不可得。

然后下面讲非佛法,不是佛的这个法: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

所谓的从六波罗蜜多一直到最后的怛闼阿竭,怛闼阿竭是如来的意思;阿罗诃是应供,大阿罗汉;三耶三菩是正等正觉,或者正遍知。

也就是说如来藏并不是所谓的如来,也并不是所谓的应供,也不是正遍知——佛陀的十种名号一个一个去观察,最后的话,佛陀示现的大涅槃的这种境界,大果位的话也不是真正的如来藏。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常乐我净。

也就是说,最究竟的话:乃至佛的这种果法,实际上也不是常的,也不是乐的,也不是我,也不是净。

这样一来的话,那么如来藏是佛陀法也不成立。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因为这个原因的话,都不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缘故,非世和出世。

下面也会讲的。这里实际上世和出世的法都可以远离的。世和出世有两方面,世是在凡夫界当中世间的这些法,不能成立的。然后出世的,从声闻阿罗汉到菩萨和佛之间出世的境界的法,也不存在的——在真正的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其实这些都是了不可得。

昨天我们讲虚空当中,虽然呈现各种各样的法,但不管是光明也好,黑暗也好,或者澄清也好,水的倒影也好,这些的话是不是虚空?不是虚空。显现是可以显现,但是这些显现的话,实际上也并不是它。

所以可能以前的话,好多事情就是大、小,这些舒展、浓缩,我们可能有一点不是很好理解。那么现在有了芯片、科技,包括有一些电脑,我们有了这些的时候,应该可能对这些不可思议的法会有一点明白。

比如说我们按照电脑上各种不同的程序,多少多少GB的东西也可以变成很小很小的东西。而且这些很快的时间当中也可以消于法界。也可以显现出来——只要是因缘具足的话,都可以显现,又可以隐没。

在我们操作的过程当中,尤其是现在的科技当中有好多类似的,一般的凡夫人难以想象的东西。这些可以依靠我们世间的一种技术来可以操作。所以我们很多现在正在运用的这些技术,我觉得这些不可思议的道理,也是应该明白。

比如说我们有些人是会用,但是不知道它的原理,它的原理也是妙不可得的。我有时候想,一个很小很小的U 盘里面装那么多东西,这种因缘很不可思议的。你装到电脑上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可以显现。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屏幕当中,通过无线的方式来打开的话,也可以。或者说我们现在的音频、视频也好,好多好多的,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些法都可以显现。

昨天不是讲,东南西北、地水火风的话,谁有因缘的话,谁都可以现前。如果没有因缘的话,那这些也不能显现。

所以包括如来藏也好,很多东西的话,平时我们觉得有点矛盾,有点不可能的事情。但实际上在我们见闻觉知的名言当中,虽然道理上讲的话,我们也讲不出来,包括我们有时候比较精通电脑的这些人,让他讲的话,不会讲。但是让他操作的话,他很快的时间当中,比如说画个立体的图——那天让我们这边的一个发心人员弄,一个寺院的围墙。他操作的时候,很快的时间当中完全就可以呈现。但是让他讲这个道理,为什么它是立体的?为什么不是平面图的?这样的话,他可能说,反正这个地方暗的话它会显现这样的。他已经熟悉了,除此之外可能让他说为什么在我们眼识面前真正出现一个立体的话,这个道理也不一定讲得出来。有时候的话也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这些道理,比如说我们禅宗当中经常也讲:“不立一法,不舍一法。”在真正的境界当中,不要建立任何一个法,但是也不需要舍一个法,(师说藏语)破和立,全部都要破,但是破的过程当中它妙不可言的有一种境界也不用破。

所以有时候的话,我想比如说我们这个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话,实际上是教派比较多。但教派比较多的话,也可能会有一个好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每一个教派可能对佛陀观点的一些重点,可以着重的解释。

比如说像觉囊派的话,对如来藏的妙用,他们注释的比较多一点,包括学《时轮金刚》、《宝性论》也好,他们很多注释,在这方面比较重视。

然后像格鲁派的话,他主要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义理分析这方面比较厉害的。

还有像萨迦派的话,在修行方面,他们比较着重。当然每个派都有一些经、论、续部这样的。

像宁玛派的话,对心的光明和空性,无为一体的这个法,有很多续部的依据,包括有些显宗的依据,解释的很好的。

本身佛陀的思想浩如烟海,各种不同的大德们,完全能通达佛陀的密义的话,从不同的侧面可以进入最深奥的地方。当然如果这些行人没有通达如来真正的智慧的本来面目,而表面上你和我开始争夺的话,那可能除了造业以外,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刚才说如来藏全部不是、不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直讲,下面是是、是、是……,所以这看起来都是很矛盾的。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里面也说是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呢是不相违的,而且它有更甚深的意思。

包括我们观自己的心也是这样的,这个还是很容易的.我们观自己的心,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确确实实连一个微尘许都是找不到。但是从光明的角度来讲,还是有一种明明清清的。这两者用语言来说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从理论来分析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

万法的本性也是,不空的法也没有,但是空的法也是得不到。

所以说佛教都有一些妙不可言的,非常精准的一种锐利观察,这个我们可以自己能接受,这并不是让你信仰来接受,而且是用智慧来接受。

刚才讲如来藏,从地水火风开始,到乃至佛果之间的话,什么都不是,已经讲了。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如果是世间人的话,这个完全是错乱。你看前面说不是、不是这些。现在说如来藏是自己心,见和识都是在里面;是虚空、是大地、是水、是风、是火,七大都是。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那这样的话,刚才我们说这些凡夫的法,都是如来藏,都是。

因为在名言当中的话,确实在我们的这种世界里面可以显现这些。我们每个众生的业感面前,业缘成熟的时候显现这些,这些应该是,全部都是。

然后从缘觉法来讲的话: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这以上是缘觉法。

在名言当中,确实是缘觉依靠这样的法最后获得觉悟的。

然后就是声闻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这个是声闻法。在名言当中也都是。

然后下面讲菩萨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

这个是菩萨法。

然后是佛陀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这些实际上既是世间的,从凡夫道,然后出世间的,乃至佛果之间所有的这些法,应该是,是这些的。

前面说全部都不是,现在说全部都是。《大宝积金》[2]里面说:“智人不见相,亦不见无相,”智者的话他不见相,但是也不是不见无相,这个道理。所以有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很多都不明白。其实你真正去观察的话,这个很容易明白的。

刚才如来藏全部都不是,总而言之这样的;如来藏全部法都是,那是和不是会不会矛盾呢?下面就说这两个不矛盾,怎么不矛盾呢?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刚才说的是元明心妙。再前面的话,如来藏是本妙圆心。可能原来的梵文当中不一定有,我看藏文的话,基本上是本来光明的心,大概这样翻译的。所以说他可能为了文字的不重复,还有好听,把这个妙啊,明啊,元啊,这些都是一直换来换去,让我们都晕了。到底是妙明,还是明妙,还是觉妙,还是觉明,然后明觉,这几个换的还是特别多。明觉、妙觉、妙明、明妙,然后觉明、觉妙等等。

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妙性如来藏,本来我们的这个如来藏的这种光明、无别的心呐,它的话就是: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这句话还是比较特殊。

意思就是说,这个光明如来藏的话,实际上他离开了即,后面全部是即,全部是是;同时又离开了非。

那这样的话,前面的是和非,两者都已经破完了。这就是破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法。

“离即离非”,实际上真正的意义,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微尘许也是得不到的,真正的实相当中的话,是也是得不到的,非也是得不到的。

我们学中观的时候,远离四边八戏,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等等,这样的这种观察;或者远离有、无、非有、非无,这样的四个边。

所以这里真正的本体上来讲,它破了世间和出世间,也就是说即和非破完了。

然后呢,在显现当中,或者说暂时有必要的时候,“是即非即”,也就是说建立了世间和出世间法——如来藏的话,“是即”,刚才从地水火风到乃至佛果之间的话,全部是,如来藏全部是。然后“非即”,下面讲的,如来藏的话,都不是。

在世间当中,它可以建立这么一个概念,“是即非即”,这样的一个道理。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这是一个疑问。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世间三有轮回当中的这些众生也好,或者是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他们怎么知道,他们的这个心怎么揣度或者是怎么知道如来的无上的菩提?或者说我们这些世间和出世间的,怎么用世间的语言来入于如来的妙智?

这里一个是思维,我们怎么样进入如来的思想;然后从语言的话,怎么样表达如来最究竟的不可思议。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话,如来的这种思维也是不可思议的。《指掌疏》里面:“只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意思是什么呢?其实用智慧来可以知道的,但是不可以用意识来揣测。其实真正的世间、出世间的这些行者,对如来的无上菩提妙智,可能用语言来说的话,也不一定说得很清楚;用这个心来揣度或者衡量、去分别的话也不一定。

下面有这么一个比喻来说明: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3]。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是一个比喻。

比如说我们世间的这个乐器,琴瑟也好,箜篌也好,琵琶也好。

藏文当中把这些分成七个弦的,二十五个弦的,十四个弦的,四根弦的,根据弦的不同,取名为不同的名称,琴啊、瑟啊、箜篌啊、琵琶。

箜篌、琴、琵琶也是在一个佛经当中介绍过,是这部经还是其他经当中,我在这里不说。

那么这些乐器的话,虽然有妙音,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妙指”。

人的指头很重要的,我们一般吹笛子的话,有些人的指还是很不错的,有些人是怎么样也不太好吹。我们以前天天拿一个…哼哼哼,这样的。如果不是妙指的话,就弹不出来。现在琵琶也是这样的,有些好像摸一摸,摸一摸,……,发的音很不好听的,发不出来。虽然有这个声音,但是发不出来。

同样的道理: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富楼那你和其他的众生也是这样的。

虽然众生都有如来藏,但是没有妙指,没有好的窍诀的话,可能发不出来的。

我们有些人是一直想发出来,但是一直是还没有学好,妙指有点问题。

以后这个茶叶不要放太多了,晚上喝浓茶,睡不着。要不你水给我调一点,给我接一点也可以。倒的那个里,好。

是这样的,你和众生也是这样的,什么这样的呢?

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也就是说像珍宝一般觉悟的真心、如来藏的话,每一个众生都是完整无缺的、圆圆满满的存在。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但是如果没有佛陀的加持,或者说是上师的指点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把这个觉性的光芒发出来。

佛陀说,如果有我“按指”,佛陀的这种了义的经典里面,或者是续部当中的这种妙指来进行按指的话,那就是“海印发光”。海印[4]在《华严经》当中经常有海印三昧定,也就是说如海一般的法身三昧定。意思就是真正能了达如来藏本来面目的这么一个禅定。那这个海印的光就可以发出来。

如果像佛陀那样来进行指点和给我们做开示的话,确实我们的这个如来藏本来具有的圆圆满满的真性的这种海印之光就可以发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陀,但是真正具有证悟的,不是光依靠一个书照本宣科的,这是真正有一些经验的、真正有一些修证的上师,用他的这种妙指来给我们进行指点的话,我们这个海印光芒,很有可能发出来。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不过佛陀说,很可惜的是什么呢?

富楼那,您的心暂时已经起了分别念。

因为你当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你的心刹那出现了一种分别念。有了分别念以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

这样以后,“尘劳先起”,尘就是外境各种各样此起彼伏的显现;劳的话就是烦恼、痛苦、迷乱——这些此起彼伏的现前。

本来如来的妙指可以给你稍微指一下,你就开悟了,但可惜的是没有认识。

其实我们在座的也是一样的。我们稍微可能依靠上师的教言来,看看自己的心的话,可能真的恍然大悟。但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很好的忏悔,我们有各种自私的心,还有前世的烦恼没有忏净,种种原因的话,我们不知道即生能不能开悟。

每个人都是应该要真诚的祈祷,遣除自己修行道路当中的一些障碍,对吧。

然后下面就是说: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里是责怪。

有些像小乘行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的修行,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不这样请求无上菩提的正道,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爱念小乘”,爱念自私自利,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我执。

我们为什么依靠佛陀和上师的这些教言,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能开悟的话,其实最主要的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发菩提心,只贪执自己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然后以这样自私的心,自己觉得是已经足够了,有一种满足感。这样一来,我们以前也是没有在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以后也是很难解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满足感吧,不解脱就不解脱,有吃就可以,有穿就可以。凡是今天过得很快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渴望心:“我即生当中一定要想成就,我一定要利益众生。”——没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愿望吧。很多人,反正我学一点,最主要是我看我自己健康就可以,学是学一点吧。

但是最根本的话,像毒蛇一样我执的心,我执的心很可怕的。那小乘的心还是有自私,我觉得比小乘的心还要更严重的就是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有了这个以后,对解脱是一个最大的障碍。

有些人说,我学佛已经这么多年了,在学院住了那么长时间,现在还没有开悟,为什么呢?这个根本应该可以反问自己:我每天都是有没有像前辈的这些大德一样的,全部的自私放弃,一心一意的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有没有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可能有前世的一种业力,也许即生当中自己不努力,懈怠的原因,确实说起来我们在这里出家多少多少年,但实际上一天二十四小时,真正非常虔诚的心,就像我们世间的恋人一样,念念不忘的一个心,希求解脱,有没有呢?扪心自问,自己也是可以回答自己的问题。

下面是富楼那尊者说。

现在你看阿难一直是看不到,我那天也是说了。反正阿难现在不是他的问题了,他就不管了,他可能在外面。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富楼那尊者说,其实我跟如来,应该是从本性当中讲,我的珍宝般觉性圆明,真性圆明也好,或者是真妙净心,都是无二圆满的。

我们每个众生也是有这样的圆满觉性,佛陀也有圆满的觉性,这个不用说了。然后富楼那尊者也是有,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学习的所有的人都有。

但是: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现在富楼那尊者开始检讨了。

他说,虽然我有这么好的圆妙觉性,但是我曾经遭受到无始以来的妄想的攻击、袭击,以这个原因的话,一直千百万劫当中,沉溺在这个轮回当中,一直漂泊。而如今依靠佛陀和善知识的恩德,遇到了圣乘,已经得到了圣乘。但是确实还没有究竟。

藏文当中说还很遥远,虽然得到了这种圣乘,殊胜的乘,可能指的是大乘。但是要达到究竟的话,还是遥不可及,特别特别遥远。

然后富楼那尊者说: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其实世尊,如果把所有的这些妄想,刚才前面是因为妄想,“一切圆灭”,想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这种真心。

富楼那尊者想的是很美的,对吧?他想把妄想全部灭掉,获得真正的本来的真心。

那么他要想这样的话,就问世尊: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他说,我想冒昧的问如来,佛陀,你不要生气,我要问一个问题。我问的问题是好长时间都是憋在心里面,今天是个机会,所以我要问问题。我现在因为跟佛陀不同,就是这个妄想作怪,我很想把这个妄想灭掉,真正的认识自己的本性。

我今天要想问,一切众生因为什么因缘,妄想自己来遮蔽我们这个妙明的心。他要问妄想。这样一来,一直无始以来沉溺在轮回当中,这是为什么?

所以我们很多人,问那个问题的时候:“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妄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这里怎么回答的,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富楼那尊者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什么样的因有了这样的妄想呢?遮蔽了我们的如来藏真心本来面目,让众生一直不断的沉溺在这个轮回当中。

为什么这样?好像有些注释当中说,前面也是问,既然众生有如来藏的话,那为什么显现山河大地?这主要讲一念无明的原因。在这里问的什么呢:无明到底是什么?无明的因。前面是为什么起迷乱的因,当时佛陀说这是因为无明。那我们在这里问的什么呢?那你说这个无明的因是什么?第一个无明是从哪里来的?无明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很多人的问题,包括我们前两天也是有些人问这个问题。

然后佛告富楼那。

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记住,有时候把它记录下来。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虽然你跟其他的弟子不同,你的怀疑应该大大的减少了,遣除了,但是还有些余惑,剩下一些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有灭尽,它会有一定的障碍,问问题都可以看得出来。

不要说佛陀,我们有时候都看得出来。富楼那尊者虽然他讲法很厉害的。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我用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世间当中大家众所周知的一个事情,先问你。

一般来讲,我们问问题的时候,先一个反问还是很重要的。我都有时候学校里面去的时候,反而给他问一下,然后他答不出来的时候,我就把他的答案就想出来了,有时候有必要的。

然后佛陀说,我用世间的一个问题来问你: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

他说,你最近难道没有听到吗?可能这个事情是当时的一个新闻。

这个舍卫城,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5]。这是一个人名。最近不是我们这个城市当中,家喻户晓有一个新闻,不是有一个人,这个人他忽然早上起来的时候照镜子。

可能特别爱照镜子的一个人,是男是女不知道。印度人一般四个名字。我们藏族人也是经常有四个名字,比如说我的名字叫索朗达吉,但是后来很多人就把它简称了,中间的字不知道谁吃了。

那这个演若达多,有点像我的名字,也不像,大吉达多,吉大索。有时候有些学校的老师介绍的时候说吉达索;有时候是索吉达。

他早上起来的时候,他可能迷迷糊糊的,开始照镜子。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平时的话,他特别爱照镜子。以前好像印度的镜子有一种像铜镜什么,不是我们现在的镜子那么的清楚。

镜子里面,包括他的面目清晰可见,见得到的。

当天的话可能,不知道,也许可能早上迷迷糊糊的,眼睛都没有睁开,他自己去照镜子去了。

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嗔责”,藏文当中没有直接翻译,直接说他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头,没有面目,然后着急了,认为是妖怪所扰乱,然后无缘无故的害怕,心就狂乱,跑走了。

在有些注释当中,“嗔责己头”,他不满意自己的头。他可能照镜子,不知道,原因没有讲。也许真的是镜子里面有一种妖魔鬼怪来打扰,没有出现自己的面目;也许是他自己,一般早上起来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出门的时候,走路都有点不是很那个的。

所以说也许可能他的一种迷乱或者说一种显相,他自己看花眼呢,还是中暑了,还是什么样的,也不太清楚。

他没有见到自己的面目,自己是无头,没有头的,他就很害怕了,肯定着魔了。

然后“无状狂走”,他无缘无故的,开始心就发狂了,发疯了,然后跑了。

其实照镜子的话,他自己导致的,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理由。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佛陀问,富楼那你是怎么想的?这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就这样狂走了是吧,有没有什么因缘,这个人为什么就狂走了?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富楼那尊者说,这个人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他自己发疯了,他发疯了呗,还有什么。没什么其他的因,他自己照个镜子,然后就莫名其妙的跑了。

佛陀问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他心发疯了,除此之外没啥,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并不是有一个人砍了他的头,也并不是有一个真正的魔术师来,把他的头遮蔽了,也不是。他可能是自己砍的,砍的过程没有说。凡是这个人自己就发疯了,走了,没有什么。

其实这个比喻大家要记住,有人问,那我们无明的因是什么的话,无明的因没有什么,就是无明。

这个比喻和这个故事讲的话,我觉得挺好的。

佛言。

佛陀下面跟他讲。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经常这几个明、圆,这些换来换去的话很有意思的。

如来藏光明心的话,本来是这样圆满的、光明的。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

那么如来藏他怎么会是有一个妄想的因呢?怎么会有因?没有什么因。

刚才不是说我们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因为妄想的原因,漂泊在轮回当中,但这个妄想的话,它怎么会是有因?没有因的。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

如果有人问,那无名的因是什么的话,你说没有因,就是“若有所因。云何名妄。”如果有因的话,这个因肯定是真实的东西。那真实的东西怎么会是叫妄呢?

因为真实的东西产生真实的法,那这不叫妄。所以为什么叫妄想,妄想,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因,所以叫妄。

刚才那个人,那个人自己发疯,发疯后狂走的话,他没有什么真正的原因,他自己发疯的,是吧,自己发疯还有什么因呢?

这个事情我觉得确实大家还是要好好记住。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所以我们众生的话,其实这样无缘无故的一念妄想,一念妄想起了,起了以后,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一直辗转不停的做为因。然后“从迷积迷”,没有因,就是这个迷乱的因当中又产生迷乱、又产生迷乱,它不断的辗转、积累这样迷乱的因。

那么这样一来,“以历尘劫”,历历这样尘数的劫当中,沉溺在这个轮回当中。

今天我们这堂课我想很多人应该比较明白了,我们以前讲,无明是什么时候来的?无明没有什么来的。一个人发疯了的话,我们说这个发疯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自己照镜子照错了。然后我们为什么是漂在轮回当中,我们每个人当时也是可能像照镜子一样的。其实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发疯,奔波,或者是这样的话,就是这个。这个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比较纠结的。所以《楞严经》当中确实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我看到《不退转轮经》[6]当中说:“现见与无明,毕竟不能生。”现见与无明,不能产生的。“犹如水中影,终始无所有”,就像水中的影子一样,始终无所有。这里讲,现见对于这个无明来讲,它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就像是水中的这个影子,始终都是没有过。

 我们看看水中有一个影子,这个影子显现的话,那这个水中影子的因在哪里呢?其实本身这个水中的影它都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话,它的因怎么能找到呢,找不到的。所以我们众生无明的这种因的话,它是无所因。如果有因的话,刚才前面讲的“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这个还是大家记住。如果有些人问的话,《楞严经》中说“若有所因,云何名妄?”就不用回答了,他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了。你应该这样回答。

所以我们众生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在这个尘数刹劫当中受苦,就是这个原因。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虽然在不同的经典当中给我们明明白白的宣讲,可是我们众生因为迷乱的这个因很严重的原因,一直不能返家。

比如说刚才那个人,他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头,然后就发疯了,变成一个疯子。然后别人给它讲,你还是好好回去过生活,你不用害怕,你没有这个因。但是这个人因为他发疯的当时,可能因缘比较特殊,所以他根本没办法回到他原来正常的人一样的。

我们众生就是这样的。佛陀虽然给我们讲了,善知识也是讲了,但是自己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很难返回去。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迷乱的、虚妄的因的原因,因为因迷的话,它当下自己就有的。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它的话,当下就没有了。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这个习气比较坚固的话,那也很难。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

实际上我们迷乱意识的因,它是没有的。那妄想的话,更是无有依靠。

如果真正去观察的话,那就像刚才月影一样的,我们迷乱的这个因,它是没有因缘,没有因缘的话,那产生的果,这个妄想也是不可能的。

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如果无明的因,连产生都没有,尚且没有产生过的话,那你想怎么会是有一个灭呢?

生和灭的话其实是了不可得,水中的月影一样的,不生不灭的。可是我们众生面前就是无欺的存在。

所以这样的一种虚幻的因果,有时候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还没有了断这样的生死之网之前,也需要努力的吸收善知识的甘露、窍诀。

那就讲到这里。


[1] 六波罗蜜多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

[2]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四,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被甲庄严会第七之四。

[3] 交光大师《楞严正脉》卷四:“四皆丝属之乐。琴今七弦。瑟今二十五弦。箜篌今十四弦。琵琶今四弦。古之弦数不同。不繁引也。喻圆具三藏之妙性。”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卷四:“此四种皆丝属之乐,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各有一心三藏妙体。体中具足妙用,喻乐器虽具妙音;若无妙指善弹,终不能发音,喻凡、小本有藏心,虽具妙用,若无妙智契理,妙用亦终不发矣。”

[4] 蕅益大师《楞严文句》卷四:“海印者。三昧之名。得此三昧。炳现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犹如大海。阎浮提影悉于中现也。”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五,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虚空藏菩萨品第八之二:“善男子!喻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萨亦复如是,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见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是为菩萨得海印三昧,见一切众生心行所趣。”

[5]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四:“室罗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达多,译云祠接,父母祷神祠而生,故以名焉。”

[6]《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宋凉州沙门智严译,共六卷:“现见于无明,毕竟不能生;犹如水中影,终始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