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38.pdf

《楞严经》第38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那么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当中,前面讲到地、水、火、风、空,五大,然后今天讲见大,还有后面讲识大。

这里的见大实际上与前面我们讲的见精、见性,这个见比较相同的,比如《正脉疏》里面说:见大,即是根大[1]。但实际上这里的见大的话,我们眼、耳、鼻、舌、身,应该所有的五根识,它会取外境,取外境的过程当中,它能见到的对境;能见到的对境在如来藏当中,它是没有动摇的,也是广大无边,这样的道理可以称之为是见大。因为后面的识大主要是从识的层面来讲的,当然它的分析方法,主要对境是光明、黑暗、虚空,可能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但我们在这里所谓的见,并不是光眼睛见到的,我们在因明当中不是有五根识,五根识是一种无分别的现量。这里的这种见,实际上也有这样的意思,从狭义上讲的话,见,眼见为实,眼睛见的。但广义上见的话,所有的五根得到的这种境都可以叫做见。

因为一地菩萨见道的时候,不仅仅是眼睛见到,已经证悟了。他证悟的境当中,实际上色、声、香、味、触的本性都可以讲的。

所以在这里的见,应该是跟平时我们的眼见有一些差别的。

佛告诉阿难: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佛陀讲每一个大的时候,前面都有个总结的语言。

“所谓的‘见觉’,能见到对境的这种觉知,实际上它是无知的,没有本体的一种分别,它是无知的。为什么呢?因为色和空而有的。”

因为对境的色和空不同,所以我们的见闻觉知才可以出现。所以它就没有一个自己的本体——始终是恒常不变的,或者说一直是固定的、常有的,不会这样的。

那是怎么知道呢?下面佛陀开始告诉阿难尊者说是这样的: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

“如今你在祇陀林精舍,那么在这里,白天看到光芒,晚上看到昏暗;在这里生活的话,白月的夜晚就有光明;为什么是黑暗呢?暗的话,实际上是黑月变暗,因为夜色没有月光,也没有日光,这个时候变成暗。

首先讲到,阿难你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实际上你所看见的白天的这种光明和晚上的黑暗是不同的。

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那么明和暗这些是通过什么来区分呢?当然通过我们的见来分析的。”

在这里好像眼见为主一样的。明的话,因为看到外面的色法,我们就分析为这是白天,或者说是月光下看到的东西。如果是暗的话,因为见不到什么东西,就黑暗,漆黑一片。那这样的话,因为没有见到所以是漆黑的。所以明和暗的原因,见也是这样分析的。

那下面开始进行剖析。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

“明、暗相、太虚空,那么这样的见精跟明和暗相联系,还是跟虚空?”

我们见的对境有:明和暗还有虚空,这三者为:

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这里有四个方面观察,跟前面的这种推理方式稍微有一点点不同。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所谓见的话,那对境要么是光明,要么是黑暗,要么是虚空,除了这三者以外的话基本上是没有的。

在这里分析的时候,好像主要是以眼见为例,眼睛的对境原来我们讲的是色法,但是这里色法的话,前面一直推理的时候都是明和暗和空,这三个。

“那么这样的话,你的见精,你的见跟这三个对境,一体还是非一体?一体是一个问题。然后非一体,他体,这是第二个问题。”

“同、非同,你的那个见精是跟它相同、非相同?”

大家都知道同和非同的话,实际上是跟它相同、不相同,它有一种特点相似和不相似。

前面的话从它的体性上讲,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是融为一体,还是柱子和瓶子一样,是他体的,这样讲的。

“或者的话:异或非异。”

这里一体、非体跟前面的同体、非体,后面稍微有一点相同,我们一般一体异体的话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是他观察的时候,下面也是跟同可能有点关系的,因为下面观察的时候同和异一起来分析的,然后非同和非异一起来分析的,跟那个相同有一点点联系的。这么一个层面来分,观察四个方面,一体、他体、同和非同,这应该是四个了。然后异和非异,应该六个,从六个方面来观察这样。

首先呢,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

“如果你承认见精,刚才的那个见精,跟光明还有黑暗,还有虚空,这三者原本都是一体的话,”

一般我们自己也想一想,比如说我眼睛看见的话,那我眼睛的对境的光明,或者是黑暗,或者是光明和黑暗都不算的,中间的这个空间,这三者会不会融为一体呢?一般来讲我们可能不大承认的,因为我的见是有境,对境是这三者,不管是跟光明一体也好,跟黑暗一体也好,跟虚空一体的话,好像是说不过去的,一般来讲我们可能不大这么承认的。

但是如果对方说:你认为我们的见精跟这三者对境,如果融为一体的话,那有什么样的过失呢?

则明与暗二体相亡,

如果虚空和见,还有明和暗,总共有四个,这四个法如果融为一体的话,那有什么样的过失呢?

“那明和暗这两种体性的话,肯定不复存在了。”

这里原因没有讲,但我觉得是:因为它跟虚空和见精一体的,虚空和见精一体的话,明和暗如果跟虚空一体的话,虚空是不存在的东西,所以应该明和暗也是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跟虚空也是一体的,虚空是不存在的。

我没有来得及看其他讲义,是不是这样分析的。反正《楞严经》的讲解是很多的,我觉得古代的讲解还是讲的比较深一点的,但是你们也可以看看,你自己也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个过失。

这是一个过失。

还有:

暗时无明,明时非暗。

“因为他们融为一体的话,那出现暗的时候,不应该有光明。”

因为我的见精跟暗融为一体的话,那个时候不应该有光明,原因是什么?因为见和暗是一体的。如果暗和见是一体的话,那见光明的机会永远也是没有的。因为光明和现在暗和见全部都融为一体的缘故。

同样的道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见精出现明的时候,光明的时候的话,那暗不应该是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的见跟暗是一体的。如果见和暗一体的话,那我见到的是暗,见到的暗的话,那明永远不能有的。不能有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的见跟暗是一体的,而光明的话也不能有的,因为有他体的东西在这个当中不能有的。而且你自己也是已经承认明暗、见、虚空这四法融为一体的缘故。

若与暗一,明则见亡;

“如果我们承认见与暗是一味一体,”

跟前面的观察方式也有一点相同。

如果我们的见精与对境的暗,融为一体的话,那有什么样的过失呢?那所谓的明呢,所谓的光明的话,

“‘明则见亡;’见明的这种有境的话,就完全都是消亡,不可能有的。”

必一于明,暗时当灭,

那必须是什么呢?因为刚才是见跟暗是一体的,

“那这样的话必须是明的话,在暗的时候,它一定会是要灭亡的,一定会是灭亡的。”

那所谓的灭是什么样呢?

灭则云何见明见暗?

“如果你承认那个时候已经灭了,那灭了的话怎么会还有见明和见暗?”

肯定不能有的。如果明已经灭了的话,那见暗也不可能有的。如果暗已经灭了的话,那见明的这种情况也不能有的。

这个是绝对不能有的。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因为对境,暗和明是完全相违的他体。如果这两者一体的话,那只出现一个的时候,另外的这种不可能有的。当然在这里虚空没有怎么分析。其实虚空分析的话,虚空都是好说,它本来都是不存在的东西,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的话,你说存在也是名言而已,不存在的话,那也本身虚空的,所以这里虚空没有拿来分析。

若明暗殊,见无生灭,

明和暗是他体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明和暗是从对境方面讲的,这样的话如果他们两个是分开的,是他体的,这样的话应该见到无生无灭——我看好像,现在忘了怎么解释的。

如果明和暗,我看藏文与汉文好像有点不同,但藏文的比较好懂一点,对,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明和暗是分开的,那这样的话,见无有生灭。因为暗和明分开的话,那见不可能有生灭,”

这样的话,那所谓的:

一云何成?

“我们不是前面说暗和明和见和虚空是一体,这个‘一’怎么成立呢?不可能有的了。”

因为前面第一个原则认为见和明是一体的,因为见是无生灭的,无生灭的话,怎么你说的一体是成立呢?不可能成立的。

这是一个方面的观察,刚才一体他体当中的,应该这是一体的观察。刚才不是有六个方面的观察,第一个:见与明、暗、虚空这三者是一体的话,那肯定不合理的。

一般来讲,可能我们都不会承认那个见精跟所有的光明、黑暗全部都融为一体的,这个是可能不大这么承认的。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了。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

“如果我们承认我所见到的见精与明和暗,非一体的。”

见是一个体,明是一个体,还有暗是一个体,可能虚空没有说,虚空也一个体。那这样的话,就像是三个人一样的,或者是柱子、瓶子、氆氇这三个法,不同的他体一样。

如果这样的话,那:

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那这种观点的话,“你离开了明,离开了暗,离开了虚空,然后你再分析一下你的见,原本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

因为一般来讲的话,所谓的见,除了可能唯识宗,有个别的一些宗派的话,他只承认内明的一种明心,不涉及外境的有一种明心,恒常不变的明心,这样的。但除了这个以外的话,一般来讲我们的任何一个见的话,它跟对境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世俗见,世俗的这些见,比如说我们的眼见的话,那你见虚空,当然见虚空的话,《楞严经》里面经常说是见虚空的名言,但是其他的经里面,包括《般若摄颂》这些里面的见虚空一般来讲不大承认的,大家也知道的。

在这里如果你说是虚空和光明和黑暗这三者分开的话,如果这三者没有,离开了这三个对境的话,那你所谓的见,到底是什么样的?外道倒是有时候是什么,不涉及任何的对境的,就像是水晶球一样的,有自明自知的有一种心识,可能包括我们唯识宗的话也稍微有一点,但是这个是特殊的一种观点。

一般来讲的话没有光明和黑暗还有虚空的话,单独有一个见精的形象,怎么样呢?恐怕是没有的。确实我们的见的这种形象的话,还是跟外境有一定的关系。

讲《现观庄严论》和《俱舍论》的时候,经常说是我们的所缘境,所缘境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话呢?那我们的识可以生起来与它相同的形象。比如说我们所缘境是白色的,那么我的识也有白色的一种形象,分别的这种形象。如果我的对境是光明的话,我的识也有带有光明形象的,等等这样的,可以分析的。

所以一般来讲的话,你离开了这些对境以后,哪里还有一个见的形象?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

“你没有见到光明,没有见到黑暗,没有见到虚空,那么这样的这种见的话,那完全是龟毛兔角一模一样的。”

所以确实对方也是这样认为的,离开了这三个对境的它体这样的一种见的话,那龟毛兔角一样的。

唯识宗的话,有一个叫做是假相唯识宗、真相唯识宗,还有无相唯识宗[2]。去年我们讲《入大乘论》的时候,也有叫无相唯识宗,是吧。

这里说如果什么对境都没有的一个见的话,龟毛兔角一样的。

当然这个是一种破法,其实我们瑜伽士真正认识自己觉性的时候,没有任何外境的话,他也有一种自明自知的,远离一切戏论的一种光明的觉性。这种觉性可能跟这个也不同的,那个是不可思议、超离一切思维分别的。

明、暗、虚空三事俱异,

“如果明和暗、虚空这三个事物都是他体的,都是分开的话,”

从何立见?

“那你怎么会建立一个见呢?”

确实一般从我们名言量的角度来讲的话,可能要讲到一个见精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对境的,光有一个见精的话,是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是怎么建立呢?没办法建立。

这是刚才第二个,非一体破的,非一体破的这个。

然后第三个和第四个,这几个下面一起破的: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

“明和暗相背的话,大家都知道,它们是互相排斥、相违的。那这样的话,怎么会我们的见精跟它们相同呢?”

从对境来讲的话,明和暗两个是不能相同的,它是相违的东西,相违的话不是相同。学因明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如果他们两个相违的话,那怎么会是说相同呢?当然相同的话,明和暗不能同的。如果明和暗不能同的话,那我们执着明和执着暗的这种见精也不能相同的,相同没有的。

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你看刚才是同和非同,然后异和非异,这里的话,同和异两个一起破的。

“那离开了刚才这三者,也就是说虚空也好,明也好,暗也好,这三者,离开了这三者,本来都是没有的话,那怎么会是有异呢?”

有异的话,这个是虚空,这个是明,这个是暗,这三者,瓶子、柱子、氆氇一样的,但如果没有光明,没有黑暗,没有虚空的话,那怎么会是有他体,“云何或异?”怎么会有?因为它没有的话,实际上是我们前面没办法建立,这三者都是没办法建立,这三者没办法建立的话,相当于是已经离开了这三个,离开了这三个的话,这些本来都是没有的,本来没有的话,那怎么会见精建立?他们这三者刚才是一体的方式也不存在的。然后是他体的方式,一体这样的方式都是没办法成立见精的话,那怎么会是有异体的这种见呢?不可能有的。

然后下面非同和非异这两个,刚才不是有六个途径来破的。那这样的话首先是讲非同,刚才是同和非同一起的,但现在没有这样的,非同和非异一起破的。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

非同是这么破的。

“如果是有一个分空的,如果是有一个分见的话,倒是可以说是这不同,可以说的。但是分空和分见本来都是没有边界的,”

比如说我们空的话,这边的空,那边的空,如果空有一个本体的话,我们划线一样的,这边的空,那边的空也可以。如果见的话,也是这边的见,那边的见,它有本体的话,那我们把它划分,划个界线都也可以。

但是不管是空也好,见也好,这两个本来都是没有边界,没有边畔,那怎么说是非同呢?

非同的话应该有一个相同的,然后观待相同,这个是与它不同的,这样可以说的。但是不管是从空的方面讲,见的方面,其实都找不到边界。如果找不到边畔的话,那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个是不相同呢?

如果有两个人相同的话,这两个很像,然后第三个人的话,这人跟这个人不像。但是这两个人都不成立的话,那第三个不同的怎么成立呢?因为像和不像的话,至少是要有两个东西。

但如果不管是见方面,空方面两个都找不到的话,你怎么说相同或不相同呢?因为同和不同的话,一定要有两个物体以上才可以说相不相同。一个人,比如说堪布像堪布他自己,没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事物像一个,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如果他没有本体的话,那就一个都不成立,两个怎么成立?如果两个不成立的话,哪有不同的这种概念。

这个是非同,然后下面讲非异。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见暗和见明的话,它是有改变的,对吧,一会儿见明,一会儿见暗,它是有改变的。它见暗见明的性没有改变的。见暗和见明有变化的,它是有变化的。它们两个的见性没有迁变,那这样的话那怎么会说是非异呢?”

藏文当中好像说(师说藏语)怎么是不同?这个非异的话,藏文当中不知道他们译错了还是究竟的义趣是这样的,但可能汉文当中说的是对的,因为前面是异和非异,同和非同,这样的话,其他的全部破完,在这里,异的话,那就有他体吗,有差别;然后非异的话,没有差别,没有差异的意思。

这样的话,如果是见和明,是无常的,然后性是没有改变的话,那怎么有差异呢?其实见性当中是没有改变的。虽然意思可能见明和见暗的话,它的性是没有改变的,性没有改变的话,那怎么有差异?没有差异的意思。

这样的话,我们所谓的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遮破。

佛陀告诉阿难: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

藏文当中的意思是你好好的观察,认真的、细致的观察,意思是因为这个非常重要。

佛陀告诉阿难:“你一定不要粗心大意,不要马马虎虎,你一定要用非常细致入微的这种智慧,去深入地观察,去细致地研究、判断。这样的话,才知道这里面的道理。”

应该这个可能比较重要,所以跟阿难,重要的事就反反复复地说。也许可能他梵语当中是一个,因为我们佛经当中的话,经常谛听谛听,善思维善思维、善哉善哉,同样的词,也许当时可能他们翻译的时候显得不重复,梵语上也许可能是一个词的意思,因为再三强调的语言,但他们为了词的完美,或者说是不重复,也许可能就用不同的词出现的。

那下面是怎么分析呢?

明从太阳,暗随黑月,

“你要知道光明是从太阳当中出现的,黑暗的话随黑月,没有月亮没有光明的,”

就像《入行论》里面讲的一样,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通属虚空,

“然后通属虚空的通达”,

通塞——我们前面一直讲通和塞,那么通的话,实际上是属于虚空,没有什么阻碍而产生的。

壅归大地,

“壅指的是——我们前面一直是用塞,阻碍,那这个归于大地,地大的阻碍。”

这四个应该是明、暗、通、塞。

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见精从什么地方出的?”

这样观察的。其实真正讲我们的见精的话,依靠外境产生,但外境的话也是没有实体的,怎么产生呢?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因为通过上面的推理,其实你的这种见觉是空顽,”

好像那个见觉的话,最后没有什么它的本体,是空性的,顽是不是灭的意思。藏文当中好像是断灭,也有这个意思。

见觉的话是空的,见觉的本体是空的。见觉和空顽是虚空,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前面有时候是把那个不可能结合的东西合在一起,叫非和非合,这里也是你的见觉,还有空、明、暗这些也是现在不成立的。

“那这样的话不可能因缘而产生的,非和非合,不是和合而产生的。然后,不应该你的见精无中生有,无因当中产生的。”

所以前面是破因缘生的,后面破自然生,所以我们的见觉,并非是因缘产生的,并非是自然而生的,这样的话,它的本体都只能承认是不可思议的。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

“确实见闻觉知的话,它的本性圆满周遍于法界当中,而且从来都是不动摇的。”

所以我们所谓的如来藏讲的时候,有时候如来藏,不仅是我们众生的相续当中,昨前天我们不是分析,地水火风全部都是跟如来藏结合一起来讲的,对吧。

然后我们的见精更不用说了,那我们众生的见闻觉知的话,也是在本来的圆满的这种法界中从来没有动摇。本体上是没有动摇,显现上可能会动摇的。你一会见到光明,一会见不到,一会见到黑暗,一会见不到,这样的。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

“你应该知道,阿难你应该知道,无边的不动那是虚空,对吧?”

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

“不动的虚空和动摇的地水火风——地、水、火、风,然后虚空,五大,现在见闻觉知也是不动摇的。”

那这样的话不动摇的见闻觉知,见大、虚空大这个是不动摇的,见的本性是不动摇的,这样的话虚空也不动摇的,显现上是动摇的,但实际上不动摇的也有地水火风了,这六大的话,

性真圆融,

“它的本性的话,真实圆融,圆融什么呢?”

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在如来藏当中,本来无生无灭的。”

我觉得《楞严经》讲得还是很深的,确实我们地水火风也好,空大也好,还有我们的那个前面的虚空也好,今天讲的见大的话,在我们的如来藏当中的话,始终是不动摇的,也是无生无灭的,本性上是这样的。

所以如来藏,我们《如意宝藏论》当中也会讲的,《心性休息》里面也讲到[3],无垢光尊者讲如来藏的时候,“本来义阿赖耶”,讲如来藏的本来面目。那这样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众生的一个相续,实际上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话,它的本体都是如来藏,因为阿赖耶成熟以后,才变成器情世界的,这个可能讲得更深了。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

现在佛陀又——其实下面马上阿难就要开悟了,所以可能要开悟的时候,违缘就比较大一点。

“阿难,你本身沉沦,还不能开悟,你自己的这种见闻觉知都是如来藏的本性,”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

其实这是佛陀当时对阿难的一个直指法,我们也是应该这样想,用佛陀的语言来给我们直指,我们不是阿难,但是我们也可以当阿难来听闻,因为我们的见闻觉知本来是如来藏的本性,这个我们确实不是特别的知道吧,我们觉得是如来藏是另外有一种甚深的东西,但实际上现在我们的见闻觉知都是如来藏的本体,它的妙用。

“你应该观察见闻觉知,”

我们也是观察见闻觉知,因为前面我们观地水火风,现在是观自己见到的、听到的,然后想到的,包括六个面前所有的这些对境呐,那么这些见闻觉知,

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你要这样观察,现在比如说我产生的分别念,我听到的这些声音是生,还是灭的?是相同的还是相异的?还是不是生灭的?不是相同不是相异的?”

你自己可以观察,像温陵戒环[4]和蕅益大师[5],他们都觉得是我们现在的见闻觉知,所有的,包括生灭也好,包括同异也好,这些的话全是戏论。其实离开了这些所有的戏论的话,可以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了悟,可以了悟如来藏本性的意思。

我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我现在正在想的,我现在正在听的,我现在正在嗅的、闻的,还有接触的这些东西,到底是生还是灭的,还是不生不灭呢?还是跟其他的相同、还是不相同呢?他体还是一体呢?我们自己观察。

大圆满当中,也一直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在那里,心到底是什么样,那天都已经喊了很多次,然后这么多次的话,我们一点都是不内观的话,其实我们可能真的是无可救药,因为这么好的法,这么好的上师,已经做了直指的话,也没办法。

你看现在,佛陀亲自来问我们,你自己的见闻觉知到底是怎么样?我们也说心的生灭,心到底是什么呀?其实归根结底也是这样的,我们的见闻觉知到底是什么样?真的有生灭吗?还是没有生灭吗?到底它有颜色、形状吗?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的心,反观自己的心的时候,也许有些利根者的话,在这个时候:哦,原来所谓的明明清清的这些分别念,刹那也是不安住的这个分别念,原来它的本体是这样的,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以外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也是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可能有些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就比较知道的。

然后佛陀就说: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然后佛陀告诉阿难:“你曾经的话呢,根本不知道这些都是如来藏当中,其实‘性见’就是‘觉明’,‘性见’应该是本性,我们的见性,见闻觉知。这些见闻觉知的话,其实‘明见’,也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的话,其实当下的所有的这些见闻觉知,不需要改变。当时我们讲《大鹏展翅》和《法界宝藏论》的时候,我虽然自己没有证悟,但是依靠无垢光尊者和这些大德们的加持,好像我们很多人真的是知道心的来龙去脉一样的。

实际上这里也是这样的,佛陀问阿难,你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些见闻觉知,实际上就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用,

“它本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清净本然的,但是它确实是周遍整个法界。”

正因为是这样的话,我们众生每个都是具有如来藏的相,还有每个人都可以开悟,有这个资源,有这个机会。如果这种光明本然清净的法没有的话,可能有些人是他可以证悟的,他自己的专利。有些人的话,他永远也不可能证悟的。

但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乃至蚂蚁和蚯蚓以上的众生都有佛性。这个佛性的话,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可以了悟的,原因就是这样。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不过这个也是随着众生的心,随着众生的心,他所了知的量确实也是不相同的。”

比如说像佛陀的话,实际上是能见到十方清净的刹土,完全都是通彻无碍的。然后像菩萨的话,就像《入中论》和《十地经》里面讲的一样,他见到百千万的世界,也有这样的。像声闻缘觉的话,比如说阿那律尊者的话,他能见到整个南瞻部洲,就像是手里的芒果一样的,他只见到瞻部洲所有的这些。还有阿难尊者的话,因为他是初禅,他能见到初禅的部分的境界。而我们凡夫众生的话,鼠目寸光,只见到一点点,可能我们是用分别念来见一点,或者是用推理来见一点。其实我们的所见的话,特别的这种狭隘,这个应该是清楚的。

所以随着众生的心不同,这个原因的话,那它所知的量也是一样的。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

“其实我们一见根,一个见根的话,不管是你眼根见的也好,鼻根见的、耳根见的,这样的这种觉知的话,其实是这种见周遍于整个法界。”

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

“如果具体来分析的话,比如说我们听到的声音、耳朵的这种听觉也好,鼻子的嗅觉是吧,舌头这种尝触觉,身体的觉触,意识的觉知。”

可能这样对应的话可以吧,眼、耳、鼻、舌、身、意,每一个根得来的这种觉知的话,其实妙德诚然的,它的这种光明和这种功德的话,是诚然无碍的,没有任何的阻碍,它周遍于法界的。

我们觉得说:哇!厕所里面好臭。其实它的这种光明也在如来藏当中,它还是跟清净的佛的刹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不过是我们众生面前,显得这么的臭,这么的难闻,或者是难听、或者说是难受。

包括我们那天不是有臭的、有妙香、有苦的、甜的,对吧。有时候那个灌顶加持物的时候,他们有些人故意这样给你摩擦一下。有一个好像小和尚,他就不好好的给我们摸,本来是一个光滑的,和粗糙的,他把粗糙的特意来摸一下,这也是他的一种直指方法。

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刚才讲的周遍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当中,怎么会是有固定的这种或者说是隔开的这样的一种方所?”

其实是没有的。所有的世界当中,我们见闻觉知的这种资源确实是有的,就是:

循业发现!

“循着自己的业,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我们在座的人,也是有一点因缘,尤其我是这样想的,得到了这样的这种灌顶,然后慢慢慢慢的话,即生当中即使不能那个的话,我们没有破誓言,自己都是好好的忏悔一直等死的话,那也是有意义的。真的这样的,人生还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自己还是好好的忏悔,好好的修行的话,那即生当中真的遇到了这么甚深的法,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因为世间人无知,迷惑于这些法包括我们见闻觉知的话,依靠因缘产生的,依靠自然而产生的。”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都是心识分别念的揣度,”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跟前面一样的,“只要你有一种言说,这样一开口的话,那要簌口七日,只要一说话的话,那就可能是不是真实的了,无有真正的实相的意义。”

所以这以上的话,讲了见大。见大的话,实际上见闻觉知在这里统统的包括在见当中。我们的见跟法性如来藏还是有这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关系,只不过众生根据自己的这种根性能知道多少。

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些是有小学水平,有些是有中学水平,有些是有大学水平;有些虽然水平是有这样的,但是里面他的智慧、悲心,很多方面的话,有些标准是比较高的,有些是比较低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这跟我们的心和所知量有一定的关系。

那《楞严经》讲到这里。


[1] 《正脉疏》第三卷:“辰六见大。即根大也。”

[2] 《中观庄严论释讲解》079:“也有些论师在解释唯识宗时,将其分为有垢唯识宗、无垢唯识宗两种,也就是从不清净依他起的角度安立为有垢唯识宗;从无垢染的角度,抉择自明自知依他起识是清净的本体,如同水晶一样,叫做无垢唯识宗。然后是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我记得上师如意宝1987年讲过,后来一直没有时间看,记得在这部论典中将唯识宗分为假相唯识宗、真相唯识宗和无相唯识宗。”

[3] 参见《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品。

[4] 《楞严要解》戒环法师著:“生灭同异。皆因妄尘。非生非异。不离妄计。离此诸妄。即如来藏也。”

[5] 蕅益大师《楞严文句》:“言无边不动虚空动摇地水火风者。仍是随他意语。既知藏性。则虚空非动非不动。双照动与不动。地水火风亦非动非不动。双照动与不动。随缘常不变故。五大皆动而非动。不变常随缘故。五大皆非动而动。又随缘常不变故。十界五大皆非动非不动。不变常随缘故。九界五大皆非动而动。佛界五大皆动而非动。不达此致。则动与不动。皆为戏论耳。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等者。意显汝今现前见闻觉知。既不是生灭同异。又不是非生灭非同异。则非如来藏性而何。盖藏性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是生灭同异。不变常随缘故。所以不是非生灭非同异也。若迷此妙性。则说生说灭。说同说异。说非生灭。说非同异。俱是戏论。若达此妙性。则一切戏论。皆得除灭。亦可随四悉檀。巧作生灭同异非生灭非同异种种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