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35.pdf

《楞严经》第35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

《楞严经》,我看了一下我的那个版本,是藏文版本,大概有176页。现在我们讲到多少呢?讲到40多页,42页,好像42页。那这样的话不到四分之一,可能五分之一多了一点,四分之一好像不到。

我们最开始是什么时候讲的呢?2019年的9月2号,我记得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讲的,现在马上要三年了,但我们还四分之一没有讲完。主要是中间也遇到了种种事情,也耽误了一些。以后的话,看什么时候讲完也不知道,我本来想是稍微走得快一点,把《楞严经》讲得快一点,争取今年讲完。但是好像《楞严经》里面的内容看起来简单,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等等。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所接触的,可是我们要去分析的时候,不是那么的好懂。所以说看看我们再怎么样分析,对吧?看情况吧,这样的。

我们现在前面已经讲到了什么呢?讲到了五蕴,然后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七大,七大应该是地、水、火、风、空,然后在这个上面加上见解的见,见大;还有识,识大。所以下面主要是讲七大,这个道理。

今天开始怎么讲,应该在这里:

阿难白佛言:

阿难陀现在开始,他想起来了,十八界讲完了以后,阿难白佛言:

“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阿难——那天我们一直说他不说话,今天开始出来说话了。那他说什么呢?

“世尊,如来在不同场合当中常常说是依靠和合因缘,地水火风空等等,一切器情世界的种种变化,都是什么呢?‘皆因四大和合发明。’四大和合而显现,四大和合而发明。”

佛陀确实在很多经典当中,说我们世间当中所有的因缘和合的、一切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这些变化、显现、法,这些全部都是地水火风的因缘而产生的。

这一点大家也应该知道的,不管是外面的山河大地、房屋住舍也好,内在的眼耳鼻舌或者是自己的身体,其实这些都是不离开四大和合。如果四大没有的话,我们生存的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都了不可得的。

所以佛陀经常说是因缘和合而生万法,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那既然这样的话,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他说:“本来佛陀在很多场合当中说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但是为什么,如来这一段时间的话,一直说是因缘和自然——我们前面不是说每一个什么,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都说是非因缘,非自然,一直这样讲。那这样的话,如来,你最近为什么说因缘和自然‘二俱排摈’?两个都排除和摒弃,每一个,眼耳鼻舌身也好,或者说色声香味触也好,这些法都说不是因缘产生的,不是自然产生的。那这样,‘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我如今确实不知道这个意义、密意。”

为什么你平时讲一切都是因缘而产生的,而现在的话——也不是因缘,不是自然。那这样的话,难道不是矛盾吗?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阿难尊者说:“我唯一祈祷您,垂怜哀愍我们这些众生,请开示,给我们这些众生开示,开示什么呢?开示中观道,般若空性的中观道;还有最了义的——佛陀思想当中最究竟的、最了义的、无有任何戏论的法门,你能不能传授给我们。”

阿难虽然是学声闻宗的,但是他对大乘佛法的中观道、了义、无戏论这些词还是用的很好的。所以现在好像阿难也会提问大乘的佛法。

那么这个时候: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这样说道:

“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佛陀告诉阿难:“你先前实际上应该厌离了声闻道和缘觉道的小乘法。”

以前他是学小乘的,大家都知道,他是小乘声闻。

“但是你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对小乘法门好像并没有那么的感兴趣,然后你就出离或者是厌离声闻和缘觉的小乘道,而是对大乘的法门当中,发心欲求无上菩提,你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话,‘故我今时’,所以我现在为你开示第一义法门。”

你现在真的成了一个大乘的法器,我可以给你讲第一义——第一义有时候是胜义谛的法,但这里主要是讲了义的大乘佛法的道理,我直接讲给你啊,这样的。

所以佛陀开许,对阿难准备讲甚深的法门。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但是呢,从你问的问题也好,还有一些闻法的态度来看的话,你如今还为什么将世间的这些戏论,还有世间的妄想、因缘,自己缠绕自己,作茧自缚。”

为什么呢?你都已经放弃了自私自利的心,已经发了——那个时候,应该阿难发了无上菩提心——讲《楞严经》时候,阿难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虽然你是发了大乘菩提心,但是你还有世间的各种各样的戏论、各种各样的妄想、还有因缘法——因为对他来讲,因缘法是很执着的。前面一直在因缘的牛角当中出不来,一直是这样的嘛。

那这样的话,为什么你现在还是——因为问问题时候,虽然他入了大乘,但是一直想因缘法到底是怎么样?这个实有的法怎么样?一直想着,用这些见解来缠缚着你自己。

那这个原因,佛陀也说: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他说:“其实你有这么一个情况,虽然你是多闻第一,应该是广闻博学的,非常了不起,这一点是没有什么说的。可是你这样的多闻,也许可能不一定是特别好的。打个比喻来讲的话,有一个人他说药很厉害的,他就讲各种各样、东南西北的这些药物、配方、治病的药效等,他讲的头头是道,特别滔滔不绝。可是真正药已经现前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就不能分辨——他只会讲,真正把各种各样的药,一大堆放在面前,你来认识一下。他只是会讲,但实际上从来也是没有辨别过。”

这种人,我们世间当中叫空谈家,讲的时候特别好,但实际上要做的时候,不是实干家。应该我们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讲的时候什么?好像是……,忘了,有一个术语,但我现在藏文都说不出来,一半想出来,一半没想出来,没有想出来的,好像不是很完整。

其实我们很多人可能确实也有这样的毛病。尤其一辈子都是,像堪布、堪姆、辅导员,很多讲的时候:“哇!特别特别好听。”但是实际上自己对治自己的烦恼,或者修行啊,怎么样修行的话自己也是从来也没有打过座,也没有对治烦恼,只是口头上滔滔不绝的讲,这样的话也没有什么的,就像经常说的纸上谈兵[1]。

以前赵国一个人,从小讲的特别好,好像秦国还是齐国。打仗的时候,秦国故意找人挑拨离间:“如果让他带领军队的话,我们很害怕。”结果赵国的人认为应该他很厉害,他讲的也厉害,打仗也可能厉害。然后他来带领军队的时候,结果全部,好像40多万兵当时都死了,最后被其他的国家吞并了。

世间当中说的纸上谈兵,佛教里面讲的是鹦鹉学舌[2],或者说是空谈家。

其实阿难也有这方面的毛病,让他讲的时候讲的很好的,但是讲到一些了义的、空性、甚深的地方,有时候也不行。比如说有些辅导的时候,道友们当中也有这样的,有些人智慧很不错的,讲到一些深一点的地方,开始醒过来了,哇!有些讲得比较简单一点,尤其是生活当中的吃的、喝的,哇,那他很会讲的:“吃什么菜,菜的类别是什么样的;我在什么时候吃了好吃的东西;逛商店买什么东西。”那些讲的话就特别活泼,然后稍微讲一点空性,讲一点《楞严经》里面有点难一点的:“唔……”。好像不说话了。这个时候不说话。

所以阿难也有这方面的一个毛病,或者说他有不足的地方。

那么这种人是如来所谓真可怜愍的对境。如来觉得即使广闻博学,但实际上一点都不修持,还有对甚深的法义一无所知——这种人的话,如来肯定认为是比较可怜的人。

我们修学的人当中,一边广闻多学,但是还有一边的话,不放弃,精进修行,包括念咒。自己在实际行动当中,所讲的这些一一地去思维的话,这就是真正的闻思兼修。这个非常重要。

在这个地方阿难也被批评了。佛陀还是经常批评阿难。但是阿难他不记仇:“你说我广闻博学,你给我用的这个比喻,我这么可怜的,那我以后就不理你了,我要走了。”他也并没有这么想,也没有这么说。

但佛陀后来还是说: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佛陀说:“你现在认认真真的、好好的听着,虽然你是一个很可怜的,也是一个广闻博学的人,但是实际修行、实际的理解能力不行。”

我们有些可能光是听闻还可以的,但是理解能力——其实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人理解很深的,我们讲考的时候也是看得出来——有些人虽然语言不多,但是基本上前后归纳的都还是非常好的。有些人一直讲讲讲,但是实际上里面的有些内容甚至讲错了,甚至理解错了。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

这样的话,佛陀也说你比较可怜,但是你现在还是好好的听:

“我把这些大乘的、了义的、无戏论的法门,分别开来给你宣说,一个是为了你;还有一个为了让未来的,‘当来’的这些修大乘的人,让他们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

佛陀要给,一个是当场的阿难,为他而宣说的,让他尽快开悟。还有佛陀对二千五百年以后的我们,其实“当来修大乘者”,应该可以包括的,所以也是为未来的众生而宣说。

“当时‘阿难默然’,阿难就不说话了,默然。‘承佛圣旨’,他恭恭敬敬——”

藏文当中说是恭敬的听授,但实际上,

“他承接如来的教言,如来的这种圣旨,也就是依教奉行。”

凡是他说多了每次都是要挨批评。我们这里有些人也说了,凡是经常说多了挨批评,不如不说好一点,不如不做好一点、不如不发心好一点。我们有些也是经常比较明白:哎呦,每次都发心,辛辛苦苦的这样结果,被堪布批评,不如我还是什么都不做,你看什么都不做的人,他很安逸的。”也许也有这样的。

但是佛陀确实当时对阿难稍微有一点批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但阿难他还是很认真的接受佛的教言,他很认真的听。

其实闻法的时候,认真的听授是很重要的。《大智度论》当中也是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3]。”听法的时候应该很端正的看上师的面容,然后在接受法的时候,就像如饥似渴喝甘露一样的,一心一意的心钻入到上师所讲到的法义当中,而且自己应该有一种欢喜心来闻法。那讲法的时候,有些有可能悲伤的,有些是有欢喜的,然后心应该悲喜交加的听授,这样的人是法器,我们也应该可以为他宣说。

与前行里面有一个偈颂,稍微有一点的不同,但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也是很好吧。我们听法的时候一个是“端视”,并不是要躲在后面——有些人是特意的、一直是非要躲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些人的话,他就没有这种珍爱之心,凡是模模糊糊的听而已,边吃东西边做什么其他的事情,这样也不合理的。应该一心一意的心入于里面的法义当中,有时候确实随着上师的法音,我们可能会产生欢喜,产生痛苦,各种各样的心态,这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教育就是这样的,必须要你的心有动摇,一定要有一种,怎么讲?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的心态,这个比较重要的。

阿难一直这样听着,佛陀就告诉他: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阿难,就像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一切因缘法依靠四大和合而产生的——你前面说四大和合发现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种种的变化。”

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没有实相的,阿难你可能还是不知道的。

《入楞伽经》当中也是有:“愚夫所分别,坚湿暖动法。假名无有实,亦无相所相。[4]”我们世间的愚夫,将地、水、火、风,分别执着为坚实的、潮湿的、温暖的、动摇的法,其实这些都是假名的,没有实有的,也没有能相和所相,或者说法相和明相,没有这些。

所以这一段的话,应该是佛陀的整个四大综合的开示——四大到底是什么样,四大因缘和合是什么样?下面开始破地大,所以这个地方是整个四大的综合。

他说四大会显现种种的法: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下面用四大的和合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分析什么呢?一个是四大不和合也不行,和合也不行。

其实真正本体来讲的话,四大和合,这里讲的是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还是不和合呢?其实真正用义理观察的时候,和合、不和合,这两个都是没办法成立。但是没有经过观察的话,可能和合也是成立的,但是不和合的话也不能成立的,应该这个意思。

他说:“‘若彼大性’,若地水火风四大的性呢,‘体非和合’,如果四大里面不和合,非和合呢,‘则不能与诸大’,如果他们不和合的话呢,那地水火风这些不可能‘杂和’,不可能他们就和在一起的。

因为他们不和,他们不和的话,地水火风不能杂和,为什么不能杂和呢?

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就像是‘虚空不和诸色’,虚空是无阻碍的法,色是有阻碍的法,那这两个完全不可能和合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四大不和合的话,那么这里面的法,或者说四大的任何一个法,如果互相不和合的话,那四大也是不和合的。不和合就像是虚空跟色法不能和合一样的。

这个是不能和合的意思。

然后第二个方面观察: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

如果你说地水火风四大和合,那和合相当于是变化无常一样的。这样的话,开始和最终会相辅相成,然后生和灭也是相续不断的。”

这个也是吧——我们任何一个因缘法,它未经观察的时候,我们说它要和合,如果是和合的话,它肯定是有开始和有最终的,也有生和灭的这种相续。

既然有生和灭的相续的话: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那这样的话:“名言当中的这些法,肯定每一个法都是有生有死,又死又生,这样的话,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是这样。就像我们手里拿着的旋火轮,旋火轮的话,它没有间断的,没有休息的。”

正在转的过程当中,里面有一些火境在那里休息,不想走了,这种情况肯定是没有的。

所以佛告诉阿难: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四大和合的这种因缘,就像是我们的水,到了冬天的因缘的时候变成冰,然后冰又到了春天,到了夏天的时候又变成水,融化了。”

所以因缘法,我们四大和合的原因,比如说春天过后夏天,夏天过后秋天,秋天过后呢冬天。然后我们的生命呢,因为四大和合,有这样的一种因缘法,有这样的因缘法的话呢,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有的。但实际上这些也是不成立的。

就像是《大宝积经》当中说[5]:“诸法以众缘,和合而共起,”因为诸法依靠因缘的这种法,和合而共起。“众缘和合故,自性无所有。”这个还是很重要的。一切诸法是因缘,因缘有的话,就显现。所有的这些法,其实它的呈现应该是跟因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只要是因缘的话,那自性是没有的。这个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这里讲四大?讲四大的时候,其实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法都有四大的这种元素。如果没有四大的元素的话,比如说《俱舍论》里面讲到的四大的话,并不是火一直燃烧,不是这样的。火大的话,它有坚硬、成熟的、分散或动摇的特性,每个法当中都有这样的一种力量、功用,这就是四大和合。

一般来讲的话,火的自性是热性,水的自性是湿性,这些。但是像我们的茶杯,或者是电脑这里面有没有很明显的热性,或者是很明显的湿性,有没有呢?明显是没有的,但是实际上它有界性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火的界性和水的界性,风的界性,地的界性,还有空的界性,这些界性应该是有的。

所以说《俱舍论》当中讲,我们一般世间的每一个微尘都有八尘组成的,是吧,八种尘[6]。

这以上它并没有破。

因为下面要讲七大,七大当中的四大做了一个简单的综合性的描述:四大其实是这样的,在世间当中是生生灭灭的,或者是死死生生的,所有的这些显现也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生生灭灭的。看起来相续不明显的在变化,但实际上也是生生灭灭的,一直不断的变化。然后我们住的地方和我们的任何的、大的器世界的话,也是生生灭灭的,或者说是死死生生的,这么一个过程。这跟因缘法有不可缺少的联系。

下面详细的分析,四大当中,首先是地大。地、水、火、风、空,五大,刚才讲的这些每一个都要分析。

其实这样的分析,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应该是很熟悉的,并没有讲飞机是怎么造的,大炮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潜艇,或者说是其他的核武器,并没有这么讲。这些可能是科学家或者是军事家他们的这种行为。

但是地水火风的话,我们每天都是在生活当中,是离不开的。这样的法,我们平时认为我们应该是很熟悉的,别人问你:“你知不知道地、水、火、风?”“知道,知道,地水火风,地就是地,风就是风,火就是火……。”

实际上我们真正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可能地还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呢?

佛陀告诉阿难: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

“首先地水火风当中,阿难你去观察地大。地大的话,顾名思义,大家都知道粗大的叫做大地,我们上有天空,下有大地。细微的叫微尘,大地里面一个土尘,很小的叫做微尘。然后微尘再把它细分,世间的什么分子、原子、夸克等这样分的一样的。最后的话叫做是邻虚尘。”

邻虚尘的话,藏文当中讲极微,最、最、最细的,要接近空性,再不可分割的。有时候我们可以叫无分微尘,无分微尘也可以说。或者是极微,极微就是你再没办法分,没办法再分,最小最小的。

我们学因明的时候,学《四百论》的时候,大家还是都比较厉害的,我相信学微尘应该是可以的。

佛陀说,用大地来抉择,慢慢慢慢,比如说大地里面的任何一个东西,比如说是一块碗,碗切成几块,然后再粉碎,再这样粉碎的话,最后就变成一个微尘。这个微尘,再把它切、再把它切,把它推磨,或者这样。最后的话,你再没办法分析的,很小很小的。

它这里叫做是邻虚尘,我们经常讲的极微或者是无分微尘,最小的。

“这个来‘析彼极微’,如果邻虚尘再把它分析成最微的,最后‘色边际相’,最后色法都已经到了边缘,再没办法分的了。‘七分所成’,我们世间当中的话,它是七个最小的微尘所成的。”

我们知道七个极微尘,按照《俱舍论》也好,《智者入门论》当中都有。(师念藏语)。《智者入门》的颂词当中也有[7],意思说有七个最极微的尘叫做一个微尘,七个微尘变成了一个铁尘,七个铁尘是一个水尘,还有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日光尘。还有虮子,身上的虱卵,还没有变成虱子的白色的东西。然后虱子、麦子,这样七个、七个,最后就变成了我们指节[8],这样的。

这些是最小单位越来越递进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说最细微的最后变成微尘。

刚才极微七个变成一个微尘,七个微尘变成一个铁尘,七个铁尘变成一个水尘,这样来,一个一个往上,七倍的递增。意思就是说我们再这样分的话,其实最细微的是刚才讲的邻虚尘。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如果我们再去观察邻虚尘的话,”

就像《中观庄严论》里面分析的那样,用六个方向来有微尘的这种观察方式也可以,或者是《中观四百论》当中也有微尘的这种观察方式等等,

“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最细微的尘,了不可得,变成虚空。”

所有的色法其实你都可以这样观察,最后完全抉择为空性。《大乘密严经》当中也说:“分析于诸色,乃至观极微,自性无所有,仇如于兔角。”我们如果分析任何一个色法,最后把它分析成一块一块的,切、推或者是磨,最后变成刚才说的极微,极微再去观察的话,最后这个法了不可得。从空性层面来讲的话,跟龟毛兔角没有任何差别的。

其实抉择空性的时候,很需要这样的,我们大圆满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很需要。

这样的道理,不仅是我们的佛教徒,甚至现在的量子力学,比如说像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9],他在1918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的物理学奖,他也是说过,他说:“通过观察,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最终都了不可得的。”在观察的过程当中自他都很震惊的,如果你没有惊讶的话,那说明量子力学的道理是没有精通。也有这样说过。

所以说甚至世间人的话,他们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抉择的时候,外在的所有的法没有一个不空的。那么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其实万法真正的根本了不可得,这个道理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从地大的角度来讲,这样分析到最后——上师如意宝的有些大圆满的修行当中也要去观察:外境观察的时候,从大的微尘一直到小的微尘之间,一直观察,最后一点都得不到。包括以前上师讲《文殊大圆满》的时候也是提过,可能大家都记得的。

这里讲到抉择空性,那么怎么抉择呢?下面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佛陀告诉阿难:“其实你通过大的法,慢慢慢慢抉择成邻虚,然后邻虚最后变成虚空。这样以后其实虚空当中出生的一切万事万物的法。”

《入中论》当中说:“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一切万法虽然是空性,但空性当中一切都是可以显现。你不用担心,因为是空,空里面什么都生不出来。

汉地经常说是无中生有。其实无中生有是个很好的道理。一切万法都是无中生有,因为它的本性都是空性,空性当中什么都可以产生;如果不空的话,那什么法都是不能产生,不能安住、不能毁灭。只有空性才有机会,一切万事万物的生长和安住,最后的变化都有机会的。

所以当时跟阿难说,你应该明白,万法空性的话,不用担心,因为他毕竟是小乘行人,可能诸法抉择空性的话,有点担心。

所以有识宗的话,一般来讲他们最后要变成空性以后,一定要一个无分微尘。如果没有无分微尘的话,建立大的事物的时候没有根,无中生有,那就不合理的。所以它最小的单位,时间无分刹那、物质无分微尘必须要承认。一般是从唯识宗以下都不得不这样承认。

但实际上用大乘来观察的话,是多余的,根本不用担心。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阿难不是刚才前面也问了,其实他问的比较厉害,佛陀一直记着。所以有时候阿难,因为他是多闻,还是厉害的,他问的问题佛陀一直没有忘,说明他问的还是比较尖锐。

“阿难你不是说一切都是因缘生的缘故,出现世间当中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各种各样变化的相。那这样的话,你观察一下,这个和合到底存不存在?”

因为阿难一直认为,佛陀在小乘当中经常说和合因缘,我们也经常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和合很重要,这样的。

但是佛陀下面说:你不要一直认为是有一个和合的东西,到底你说的这个和合指的是什么?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我问你:“我们现在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有一个最小的单位,有一个邻虚尘,是吧?要接近空的那个极微,这个尘,那这个尘如果要建立法的话,那几个虚空跟它和合而有?”

我问你,你说是最小的极微的尘,它要和合的话,应该跟其他法要和合,其他法要和合的话,它要在空性里面建立的话,它是要多少个虚空一起和合而有的?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但是实际上你不能承认,这种邻虚跟另外一个邻虚和合,它们合成另外一个邻虚尘”。

就像是世间的一个男的和女的一起成家一样。这个邻虚微尘和另外一个部分微尘两个到一起和合,其实这个和合不成立的。

其他古代的一些注释当中说:既然是无分微尘,另外一个无分微尘不可能和合。如果和合的话,那就不是无分了,应该有分了。

两个有和合的话,这边和,那边没有和,或者两个和也可以观察,到底是融合一体,还是中间有隔阂的,这样的和合去观察的时候,其实你所谓的和合呢,你的邻虚尘是跟虚空和合的吗?还是与另外的一个邻虚尘和合的?如果邻虚尘和合的话,也是不应理的,因为毕竟是无分微尘,怎么还要跟邻虚尘和合呢?因为邻虚尘马上都要变成虚空了,那这两个怎么会是——就像两个乞丐结婚一样的,哪有这样的现象?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

“如果我们再去观察,再去观察邻虚尘的话,其实邻虚尘最后都慢慢变成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那这样的话:“有几个色相跟刚才邻虚尘和合慢慢变成虚空。”

这个虚空跟色相怎么和合呢?色相是有相的,不管是大的小的,有色相的;虚空是那么广大,这两个怎么和合?比如说虚空当中我就找到的一个很小很小的色相,很小的色相跟虚空怎么和合?

这个道理阿难也是没办法说出来的。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如果你认为刚才‘色合’,色法跟任何一个法和合的话,色与地大也好,任何的和合,如果和合的话,说明不是空性的。但是这样的法肯定没有的。”

我们一般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如果一个和合的实有的话,那它不可能空的。

“‘如空合时’,如果刚才的色法或者是邻虚尘,如果跟空和合的话,‘合空非色’,那肯定不是色的。”

我们前面讲的,如果你见到阳光的话,黑暗不会有的。如果见到黑暗的话,那阳光永远不会见到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说邻虚尘跟色和合,那跟色和合的缘故,空永远也是不可能在那个上面有的。如果你说是邻虚尘跟空和合的话,那空跟邻虚尘合在一起,这样的话,那色法永远也不可能有的。

——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这个色,我们可以再去观察,那这样的话,空到底是跟谁和合呢?不可能有和合的。”

所以这个分析应该,阿难一直认为是有一个和合的东西,他一直不放,因缘和合、因缘和合。

但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们什么是因缘?我们经常说随缘,因为因缘和合啊,但因缘和合的话,这是阿难的一种说法,佛都是不承认的,和合到底是跟空和合?还是跟色和合?

因缘和合的话,因和缘两个和合还是一个和合?因和缘和合的话,是接触和合还是不接触和合?观待和合、不观待和合?同时和合、非同时和合?有相和合、无相和合?

其实我们这里很多的以前中观的推理来观察的时候,确实在名言当中,假相当中我们可以建立有因缘和合而产生,这些都可以说的。但是真正的和合的思想,在中观的智慧面前,根本是得不到的。根本是得不到的。

所以说,我们很多人也经常说这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话,那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你如梦如幻的可以这样说一下,因为这是假的,在假的当中你可以这样说的。然后在真的当中的话,因缘和合根本得不到的。

所以我们学《楞严经》也好,学般若空性的时候,大家在内心当中应该觉得,我们现在正在做梦一样的。其实平时我们执着的实有的东西的话,我们不说是:“因为佛陀说的,我们有信心。”不是这样的,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哇,原来确实是我们平时说的和合的话,如果以正理来观察的时候,和合还是得不到的。”

因缘和合,我们经常说的因缘和合的话——因为因缘和合的话,对每一个法要抉择,每一个法抉择的话,每一个法当中,我们的地大,光是这个地大——对谁和合,对空和合、对火和合、对风和合?

下面我们四大观察的时候,确实我们虽然天天都是在四大的世界当中,依靠四大的身体,然后做的事情天天都是跟四大有关系,但是这些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可能这样观察观察的,为什么是我们做这么一个厉害的梦,一直明明知道是在做梦,这些都是不能成立的。可是我们这样的迷梦当中,一直苏醒不过来。为什么?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领悟,大家这样去观察的话。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佛陀告诉阿难:“其实你对大乘佛法的闻思比较少,这样的原因你原本不知道如来藏当中,无其不有,性色其实是空的,就像是幻化一样的,所有的这些色,本体是真正空的,不是假空的,不是相似的空。而真正的性空,实际上是如梦如幻的,显现不会灭的。”

所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切的如来藏当中,清净本然。”

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是自性光明。

“清净本然”,其实这里也可以说,在如来藏当中的这些万事万物,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任何一个法没有一个不周遍的——本性空性,自信光明,大悲无所不周遍的,有些密法当中,大悲周遍也有,大悲无所不周遍的,这样的名词。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其实每一个众生,根据自己的智慧深浅不同,有些是应此而开悟,有些应此而迷惑。所以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说这些染净的法也是不同的,有些面前显现的是有染的,有些面前显现的是清净的,‘应所知量’,它的法不同,实际上这也是‘循业发现’的,发现众生自己无始以来造的善业、恶业不同,而现前苦和乐的显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因为世间实际上很多都是,比如说一些凡夫人的话,他没有知道,他迷惑,迷惑的原因,他认为是因缘产生是有的。然后一些外道的话,因为也是无知,因为迷惑,这个原因,认为有常有自在的我;自然性的。世间很多无知的这些人,因为他们迷惑的程度不同,有些认为是因缘产生的,有些是认为是自然性而产生的。”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那么不管怎么样,你上面讲的,你阿难也是这样的,阿难虽然你没有像外道那么差劲,但是你还是一直认为,可能外道来问的话,他就会说自然产生什么什么的。而阿难就一直是因缘产生是有的。我们佛教徒也是很多人的可能觉得是:哇,因缘产生的应该有;还有一些顺世外道的人:认为一切都是没有什么产生的,或者是无因而产生的,也有的,这样的。

那不管怎么样,世间的这些无知者和疑惑的人,有些是因缘而产生的,有些是自然性而产生的,

“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众生没有认识到本性的自性,用分别念揣度的,分别念去衡量,去假立,去计度。”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只要有言说的话,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在的意义。”

因为用语言来说的话,它并不是真实的。“说似一物即不中”,禅宗也经常讲,只要你一说的话,实际上它并不是真实的意义。《佛说华手经》当中也是说[10]:“如来不与世间共诤,世间与我诤[11]。”世间承认的我也承认[12]。实际上语言很苍白,它所表达的并不真正的自性。

《华严经》也有一句:“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13]。”世间的语言法,其实是众生妄分别而安立的,知道世间都是无生的话,那是真正的见世间。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能见到世间真相的?很少很少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用一般的世间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话,其实它是一种世俗法,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真相。所以只要你一开口的话,就会错。禅宗经常也是有这样的。

那真正的实相是什么呢?真正的实相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不可思议的。如哑巴尝糖味一样的。自明自知的,无可言说的,这样的境界的话,其实是万法真正的真相,也是自己心的本来面目。

这一点的话,显宗也有很多的教言,密宗也有很多的教言,尤其是禅宗,我们的大圆满,这些的话,直截了当的给你直指,这样以后,你当下也有觉悟的,也有一些开悟的。

所以当你真正开悟的时候,世界的真相,确实是非常稀有的。所以不得不说:“阿拉拉,阿拉拉,阿拉拉!”

讲到这里吧,今天。


[1]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 鹦鹉学舌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鹦鹉学舌”。

[3] 见《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初品,如是我闻一时释论第二。

[4] 见《入楞伽经》卷六,偈颂品第十。

[5] 见《大宝积经》卷第二十三。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被甲庄严会第七之三。

[6] 《俱舍论》:色法产生的方式:欲界中既无根尘也无声尘的积聚微尘团诸如日光尘那样最小的一个微尘也是有八尘一起产生,也就是四大、色、香、味、触一起产生。

[7] 《智者入门论》:“极微微尘铁,水兔羊牛尘,光虮虱麦指,递增成七倍。”

七个极微称为一个微尘。如此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日光尘、虮子、虱子、稞麦、指节的量依次呈七倍递增。

[8] 《俱舍论》:“极微微尘铁水尘,兔毛羊毛象日尘,虮虱青稞与指节,后后较前增七倍。廿四指节为一肘,四肘乃为一弓量,五百弓量一闻距,阿兰若八一由旬。”

佛教当中,色法最小的就是极微,极微的七倍成为微尘,微尘的七倍是铁尘,铁尘的七倍是水尘……如此类推。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麦彭仁波切口诀里有,也是颂词,如果背下来的话,所有概念都可以背得很清楚。如何由最小的色法极微形成闻距等的呢?

极微、微尘、铁尘(所谓的铁屑,非常小)、水尘(最小的水分子)、兔毛尘(山兔毛的微尘)、羊毛尘、象毛尘(《自释》中说是牛毛尘)、日光尘。前面的极微等无法以肉眼见到,可能用现在的放大镜可以见到,比如手上的细菌等,但一般眼睛能见到的尘,有些说从羊毛尘开始,有些说从象毛尘开始,后面的微尘都能见到。之后是虮子(也即虱卵)、虱子、青稞、指节,它们之间成七倍递增,……

[9] 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马克斯·普朗克博士,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他进而剖析说:“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10] 见《佛说华手经》卷六,求法品第二十。

[11] 又见《杂阿含经》卷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12] 或见《佛说华手经》卷三无忧品第十二:“尔时离忧。谓无忧言。若菩提有汝当言有。无应言无。汝何以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都无所说。”

[13] 见《华严经》卷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