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33.pdf

《楞严经》第33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今天就是讲《楞严经》。

《楞严经》好像,这个怎么讲呢,就是这个《楞严经》有时候不是很好懂的?今天我可能不一定讲的好。看着看着有点看不懂的,不想备课,我有时候也有这样。早上起来,看着、看着,但好像那个,有点,就有点绕。这样的时候,没有备课,备的也不是很好的。但是呢,看看怎么样。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讲《楞严经》的话,正在讲五蕴、六入、十二处,然后讲十八界,这些知识。十八界是怎么样,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要讲这个。

那么十八界当中,前面讲了耳根、色尘,还有耳识,这三个界前面已经讲完了。

前面我们也讲了:看起来好像里面都是讲眼、耳、鼻、舌、身,我们在六入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然后十二处的时候也讲了,十八界的时候也会每一个根讲的。

但是佛陀在这里,用他的智慧来抉择,抉择的时候每一个点,都有不同的要点,所以不但是不重复,而且很有甚深的意义。所以说我们在抉择或者是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得不对佛陀的这种无比的智慧感到稀有。

大家应该知道,看起来我们每个人,应该说是从小到现在,应该俱生而有的这么一个法。我们的耳根和眼根,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每个人都有,所以应该是从小到现在的话,跟它从来也是没有离开过。

可是我们对它的本性和对它的妙力,从本体上讲是空性的道理,从自性上讲,它的这种光明的妙力的话,确实也是一无所知。这样一来,那么我们学习《楞严经》就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抉择十八界的时候主要讲:本来是有六根、六尘、六识,但其中如果我们破了六识的话,那根和尘,自然而然就会倒塌的。所以我们十八界抉择的时候,主要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着重的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个人也要想到自己的这种识。

这六识的话,六识的本体是无分别,按照《因明》和《俱舍论》的说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本体是无分别的,这是现量的,我们叫做五根识,包括意识的话,那就是六种现量。然后我们怎么知道声音是好听的,色法是好看的,这些的话,后来有个分别念来进行分析,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看到有一些大德抉择的时候,古代的大德们基本上没有这样抉择,但是近代的有一些大德不管是在讲的时候,或者造注释的时候,经常说我们的眼识有分别念,其实眼识的本体是无分别的,没有的,但后来是以分别念来进行分析——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这样来抉择。学过因明的人都应该清楚。

所以我想要讲《楞严经》的话,可能至少是对《俱舍论》和因明、中观,包括《宝性论》,这些学过的人来讲,应该算是比较好懂。如果没有学过这些的话,那这个《楞严经》也是可能跟其他的有些经典都不相同。其他的有些经典,比如说是《上阿含经》、《般若经》里面,比较简单:眼是什么什么什么的,其他的五根亦复如是。它好多都是这样类推的,尤其是《大般若经》里面,好多都是这样类推的。

但在这里不同的,耳识抉择的这种推理和眼识抉择的推理看起来是应该相同的,从境方面产生还是根方面产生,两者产生,每一个都是用三个方式来破。但实际上好像有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我先不抉择,不然等会可能讲不完的。好吧,我先把字面上过一下,如果有本事、有时间的话,最后再发挥。好吧,那个时候可能你们也有点累了,我也累了,到后面又是虎头蛇尾,好吧。

那我们下面讲。

佛陀对阿难说。

什么声音?好像这些不听话的老年人不要来,昨天也在,有一个人真是,现在这些有点听法的时候不认真的这些,最好明天以后就别来了。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佛陀告诉阿难:“你应该是明白的,耳根和声尘作为因缘,然后产生了耳识。那么这样的这种耳识是依靠耳根所生,称为耳识为界呢?还是依靠声尘所生,以这个声识为界?”

声识为界的话,我们有个耳识吗,这个耳识也是依靠耳根产生的,也是依靠外面的声尘而产生的。那这样的话问你:这个识的话,是什么样的识?是根而产生,还是境而产生的。

一般来讲的话,因明当中也有分析,比如说它虽然是依靠外境而产生的,但是它不会说是声识,也不会说是色识,因为眼识、耳识、鼻识等以根取名是有原因[1]的,因明当中也是分析过的。

大家都应该知道,耳朵里面听到的这个声音,是依靠耳朵而产生的?还是外面的声音而产生的?因为我们听到的:哇,这个是好的声音,这个是不好的声音。这样的这种声音的执着就叫做耳识,是吧。耳识的本体,刚才讲无分别的,但是耳识,后来加入分别的时候这个声音,比如说我们听到了音乐的声音,听到了喇叭里面的这个声音,听到了讲话的这个声音了——那这些到底是外面的声尘而产生的?还是里面的根,这个耳根而产生的?这个问题。

然后下面就进行分析、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

“如果你说这个声音是耳根,我们的耳朵当中产生的。如果耳朵当中产生的话,那外面的动和静的两个尘……,”

我们前面也分析过,动的尘和静的尘,一般耳朵的对境,有一种是动摇的声音,有一种是静止的声音,除了这两个以外是没有的。

“但是这两个声音应该不会现前的,因为你的声识是耳根产生的。那这样的话,外境的动和静的尘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但这样说来也是不行的,因为根,它自己的话不能成为知觉。”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耳根的话,它是没有知觉的,根不能知觉的话,那必定“无所知”,没有这个知觉。

所以你刚才听到的这个声音,因为根是没有知觉的,根是没有知觉的话,那必定它不会有知觉的了。

这个是一部分的观察。

还有:

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如果刚才听到的这个声音,‘知’,知觉都是不能成立的话,那这个耳识怎么有形貌呢?”

如果因为它是耳朵而产生的话,那现在的知觉肯定上面是没有的,光是耳根的因,它不可能有知觉。如果这样的话,那耳识怎么有这个形象呢?怎么有形貌呢?

形貌的话,比如说耳识,本来它肯定取蓝色的对境,红色的对境,什么这个四方形、三角形等,很多有形象,但这些形象的话,没有办法得到。

这样一来的话,刚才耳根生的话,是不能成立的。

再这样分析,还是用耳根来分析。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

“如果你说还是‘取耳闻’,不是什么其他的,是我耳朵听到的,如果偏偏要说我是依靠耳根而听到的,那这样的话,因为动和静的外面的声尘没有嘛,耳根上面哪里有?没有,无动和静声尘的缘故,你的闻‘无所成’。”

刚才所谓的你的听闻,因为跟外面的声音一点关系都是没有的,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话,你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你的真正的听闻是“无所成”的,不能成立的。

既然不能成立的话,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

“那为什么你的耳朵,耳朵的话,这个肉块——”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些人的耳朵很大,但有些人耳朵很小的,好像每个人的耳朵都是——那天我们在成都,有一次开会,他们后面拍照片,然后有些人说虽然看不到我的脸,但是从我的耳朵上看出来我是谁。呵呵,因为那个照片里面,我只是侧面的,他们说从耳朵上应该看得出来你是谁,应该是你吧,就是说的。

所以有时候耳朵的形状,也能认出来。一般这样的话,耳朵比较大的话,说是福报比较大,就像佛陀一样的,有这种说法。

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偏要用耳根来听闻的话,现在是没有声音,没有动静这样的缘故,其实这个闻是不成立的。

“更何况说你的耳朵的形,还杂着色相,杂着身体的色,‘触尘,名为识界?’意思就是说,你说是耳朵听到的,耳朵听到的话,”

耳朵是一个耳根,我们这样的一块肉团,是吧,一片像树叶一样的,有各种比喻的,有一些花卷一样的。花卷可以说吗,也可以吧。

“这个其实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就杂身色,身体的部分的话,那么身体接触的触尘——我们耳朵本来它的对境是声音,叫声尘。但是我的这个耳朵,是身体的部分,那就跟身尘杂在一起,身尘杂在一起的话,就变成了触尘——声音对境的触尘,如果声音对境的触尘,‘名为识界?’那怎么会是成为耳识的界呢?”

因为十八界当中,我们现在要抉择的是耳识,是吧。耳识的话,如果是你的耳朵来听得到的话,耳朵是身体的部分。耳朵实际上是身体的色相,身体的色相,它所接触的这个对境的尘,实际上是触尘。如果触尘的话,那所产生的识,应该是身识,并不是耳识,名为识?怎么会是变成你的耳识呢?应该是变成身识了,不应该成为耳识。

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如果成为身识的话,那你的耳识从哪里建立的了?”

因为你说是耳识是从耳根当中产生,当我们一观察的时候,其实耳根,耳朵是身体的部分,那身体的部分的话,它的对境是这个触尘;触尘的话,那依靠触尘,和依靠身体两个结合起来,结果产生身识,并不是耳识。那这样一来的话,如果你真的说耳朵听的话,那你的耳识是怎么建立的?怎么成立的?

所以佛陀真的很会——光这个耳朵上面都是分析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还是很佩服的,对吧。每个人的耳朵从小都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对吧。我是没有想过,你们可能会想过,经常想:我听到的声音是从耳朵里面来的吗?

但这样的话,你看耳识的话,也不成立的。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刚才从耳根产生,还是从声音产生。

那么现在第二个方面。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

下面的这个稍微难懂一点,大家要注意,耳朵打开。

“如果你说刚才的听闻,耳识,耳朵听闻的那个识觉,应该是从外面的声音当中出来,外面的听到的声音当中出来。那这样的话,这个声音‘识因声有’,这个耳识的话,应该有声音以后才有的。这样的话,有声音才有的话,那跟你自己的耳根和跟你个人的话没有什么关系,‘则不关闻’。”

因为本来我们是依靠耳朵来听到声音对吧,但是如果听闻的话,是外面的声音而来的话,声音有了以后,开始有听闻了。所以你个人的身体和个人的耳根是没有什么关系,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什么关系了。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如果说,你没有听闻的话,则,声相已经没有了。”

因为你刚才说是外面的声音而产生的,如果声音而产生的话,就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没有听闻的话,那这个声相到底在哪里?没有识处了。

比如说这种声音,听到没有?如果是没有听到的话,那这个声音到底在哪里呢?怎么知道呢?根本没办法分的。像聋子为什么听不到声音呢?因为他没有听到声音是吧?没有听到声音。但是如果这个声识,是声音而来的话,那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如果跟你们没有什么关系的话,你肯定听不到。你没有听到的话,那这个声相在哪里?根本不知道。

因为我们听法,经堂里面有人讲,有这个声音,有这个声音以后我就听到,听到以后,声相到底说了什么?它的形相马上我们说到的;但是如果这个耳识是声音当中出来的话,跟你的耳根没有什么关系,你的耳根没有什么关系的话,你听不到。听不到的话,那这个声相到底在哪里?没有什么所处了,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了。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

如果说这个耳识,刚才不是一直说,是外面的声音当中产生的。耳识不是从耳根当中产生的,因为耳根已经破完了。

“如果你说声音当中产生的话,应该你承认什么呢?‘许声因闻而有声相’,因为你有听闻才有这个声相,对吧?”

如果你说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所谓的声音要安立的话,你先有了听闻才有了这个声相,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

闻应闻识,不闻非界,

“因为如果你说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肯定有了听闻才有声音的安立,是吧。如果这样的话,那个时候应该听闻到什么呢?你的闻识,耳识你应该听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听闻是声音当中产生的,听闻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这个听闻肯定有识,耳识。如果没有耳识的话,不可能听到。如果有耳识的话,声音当中有这个条件的,那这样的话,我听声音的话应该是听耳识了,不是听声音了。因为闻的话,必须要有这个识的介入,如果识的介入没有的话,没办法听闻。那这样的话,如果你说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我不但要闻声音,而且还要闻到了这个声识,闻到了这个声识。

“如果你说我没有听闻的话,‘不闻’,如果没有闻到这个声识,没有闻到声音的话,那它就不能安立为界。”

因为没有闻的情况,在这里,不管是耳根也好,或者说是声尘也好,或者说是识界也好,耳识的识界,这三者的话,跟你的听闻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你没有听闻的话,这个十八界当中,这里的界就无法安立。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

“如果你说是已经听闻了,听闻的话,因为你要去听闻的话,你不是刚才说是声音当中产生,那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你的这个声识就像变成声音一样的,识已经被闻了,被所闻了,本来我们的这个识是能闻,是吧,能闻的。但是如果你说能听到的话,那这个声音应该有意识了,有耳识了,而且这个耳识是被要闻的对境。”

那这样一来的话,

谁知闻识?

“谁知道能闻的耳识呢?如果识变成所闻,就像是声音一样的对境的话,怎么有能闻呢?”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如果你这个闻没有知觉,它没有知觉的话,那这个能闻已经变成了没有知觉的草木一样的,就是像草木一样的。”

所以这以上的话,这个地方稍微有点绕,但是你只要把这个推理的推法知道的话,应该是没有的。

为什么是变成这样的过失呢?我们听闻声音的时候应该是听闻耳识的过失呢?因为对方已经承认了这个耳识是声音当中出来的。如果是声音当中出来的话,那有没有听闻?您说有听闻,有听闻的话,当时我的耳识和耳根都没有介入的时候,声音当中有听闻,声音当中有听闻的话,那听闻肯定是有这个识,不然的话,没有识没办法听。如果有识的话,那我要听闻的时候,我不是听声音,应该听这个识,这个识变成我的这个对境,就像是有天耳通的人,他自己的耳识也听得到,别人执着声音的这种耳识的话,也能了知,就像是这样的。

所以对方不得不承认,最后你就要承认,如果是耳识是从外面的声音当中出来的话,有这样的过失。明白了吧?

我是已经讲了,然后不明白也没办法,对吧,凡是我基本上是懂了,但这个稍微有点费劲,这样推理是这样的,你们再稍微动一动脑筋,应该是没有问题。如果不懂的话,那再互相问一下或者是怎么样。

有些好像,我觉得是我们这里的有些反应比较快,有些讲两次听的懂,有些讲三次听的懂,有些是讲五次听的懂。然后再看看,下面辅导的时候或者是再看一下。

因为我们前面是破耳根当中产生的,然后破声音当中产生的,然后破耳和声和合当中产生的。下面第三个应该是破和合当中产生的。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因为前面分别是从耳根当中产生也破了,声音当中产生也破了。

“这样的话不应该说耳识是在声尘和耳根,闻指的是耳根当中,‘杂成中’,这两个混杂在一起,中间就成为一个耳识,这个是不能的。”

因为如果是的话,那耳识对着声尘的有一部分,对着耳根的有一部分。那这样到底耳识指的是什么?

这样一观察的时候,没有中位,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如果内在的耳根和外在的声尘上面都找不到的话,那这个耳识怎么会成立呢?”

就像中观当中经常也是观察,外境当中也没有我,然后心当中也是没有我,中间也没有我的话,我到底在哪里呀?

所谓的耳识的话,我们刚才声音当中也是没有找到的,耳根当中也是没有找到的。那这个耳根和声音以外,也没有其他的产生的因缘。这样一来,这个耳识的话,根和境中和来也无法成立的意思。

这是破和合而生,刚才是破声音生处,然后破耳根生处,就是这样的。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

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开头所说的一样,

“耳根和声尘这个因缘,产生所谓的耳识的界,”

三处都无。

“从识它自己的本体来讲,也确实是没有的——从耳根的本体来讲的话,也找不到。然后声尘的本体来寻找,也是了不可得的。这样一来的话,从三处都是没有。”三处都没有。

那这样的话,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声界应该指的是识界吧,声识的界。一般我们因明当中的话,“耳根,然后外面的声尘,和还有耳识,”这样的。

但有时候这里的话好像声界,声界的话,其实也就是识界的意思,耳根和声尘两个结合起来产生识界,这三个,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道理跟前面一样的,“本体当中都是因缘生和非因缘生都没有得到的。但是实际上显现不灭的这种如来藏的妙力,可以说是不用否认,应该是存在的。”

这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啊,现在大家也是都在听声音。有些时候我们道友们也比较辛苦,从早上一直听到晚上,最后回来的时候,耳朵里面都是嗡嗡嗡……,但是今天《楞严经》里面说是:到底我们听到的什么东西?什么都没有——耳朵里面也没产生过声音,那个声音当中也是没有产生过声音,所以我们的耳识就没有了。等会你们回去想一想。

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任何声音,因为这个声音现在是了不可得,如果声音了不可得,耳根了不可得的话,那所得来的耳识,认为是这样那样的识觉呢,也是没有的。确实胜义当中这些都是了不可得的,我们要懂得这个空性的话,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

其实这些道理的话,如果没有任何信仰的,有一些世间的哲学家、理论学家,给他们分析的话,也应该是可以的。如果我们有些人觉得是:啊,佛教里面什么什么不好的话。那我问你,你听不听得到声音?听到声音的是不是耳识?如果是的话,你这个识,是从外面的声音当中产生呢?还是是你的耳朵里面产生?然后这样的话,对方可能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他胡说八道。不然你真正用义理来分析的话,那我觉得是没办法超越释尊的智慧。

接下来下面还有一个这样的道理。

刚才的耳识已经讲完了,下面就是讲鼻识: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然后佛陀又说:“阿难,你应该也是,应该明白的。”

现在你看阿难什么都不说,一直听着,他好寂静哦,有点不习惯,前面都是一会儿就说,一会儿说。现在就是一直不说,好长时间都是,他闭关好长时间了,一直不说。但他在是肯定在,不然的话佛陀不可能一会儿说阿难,一会儿说阿难。

然后佛陀说:“‘鼻香为缘,生于鼻识’,鼻根,还有香尘,作为因缘,然后产生鼻识,是吧?产生鼻识。”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这个推理应该是一样的。

“那这个鼻识,是依靠鼻根所生,成为鼻识界,还是是依靠香尘所生,成为什么呢?香识界。”

因明当中一般香识界可能不会这么说的,但是一般是鼻识,眼、耳、鼻、舌、身这样的,好像因明里面有一个它为什么是不因外境来取名[2]呢?

为什么境和根产生,用根来取名?好像《量理宝藏论》?《俱舍》是吧,为什么呢?忘记了。为什么呢?不共因,肯定是,那境也是不共因……。

《俱舍》里面也有这个……,二十多年忘了,再学一个《俱舍》,下一世。《俱舍论》有时候很有用的。你应该背诵《俱舍论》的,这样好一点。下面如果《俱舍论》特别精通的话,45岁人当中可以听,对吧,随时都可以有回答的人。

就是说,你的鼻识是依靠香而产生,还是鼻根而产生的。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

如果对方说:我的这个鼻识的话——我们大家鼻识应该都知道,刚才点香好闻、很好;你上到厕所里面的,很臭。这种识的话,是鼻根而产生,还是外面的香尘当中?

这个香的话,汉文的香尘就有点麻烦,它有时候是很香的,有时候香尘的香的时候,它里面有臭香、香香,两个都有。好像有点,很容易搞错,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有点分不清楚。这样的。

所以,“如果你说是你的鼻根当中产生的话,那阿难,你是怎么想的,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以何为鼻?’,到底你的鼻根是什么?你说,这个香气或者臭气的话,是鼻根当中产生,那你要给我说:你的鼻根是什么?”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他就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下面分析的比较多一点。大家也记住。

那你的鼻根到底是什么呢?

“‘取肉性’呢,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鼻翼,是吧,鼻子的两边的那个,就像翅膀一样的,那个鼻翼,或者说它叫做是双爪,是吧,双爪。我们鼻子形象的这个肉团,这个肉团,意思就是,你不是说是鼻根当中产生的,那个香气是鼻根当中产生:那你所谓的鼻根是那个双翼的肉团来产生的,还是取那个嗅觉——嗅觉动摇的这种功用、性能来取的?”

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他说是鼻根当中产生,鼻识是鼻根当中,鼻根的肉里面产生的,还是鼻子的知觉来产生?

其实鼻子的知觉应该是鼻识,但是这里分析的时候,分两个方面。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

第一个小问题。

刚才那个双爪也好,或者说鼻翼也好,我们现有的鼻子,有些是大鼻子,有些是小鼻子,有些鼻子很小的,笑的时候:嘿嘿嘿。鼻子是很小很小的。有些是大鼻子,特别大的那种。

但不管怎么样:“你的鼻形当中产生的话,鼻形实际上是我的身体,它是肉质,乃是身体;而‘身知’,这个身体的这种知觉的话,其实是触觉。那这样的话,名为身,并不是鼻。而且它的名是触尘,它不是香尘。”

大家都知道用这种方式来破的。

所以佛陀有时候是跑到这边来破,跑到那边来破。我们有时候很难抓得到这个根本。我们肯定也说是鼻根,因为《俱舍论》当中,鼻根也是有形状的。

对,根有浮尘根和胜义根[3],分两种根。

舌根像半月一样的,(师念藏文)眼根是胡麻花,鼻根是铜针,它有不同的形状[4]。

真的忘了,其实,现在有点。我刚开始想《俱舍论大疏》翻译,结果好像人生不够。

所以,如果说是鼻子产生,鼻子其实是身体的肉,肉的话变成身根,不是鼻根。如果身根当中产生的,是身识,不是鼻识。这样的话,那就不合理的。

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如果鼻根都根本找不到,得不到名称的话,那怎么会是得到依靠鼻根而产生的这个识,根本找不到的。”

刚才是第一个。

“取肉形双爪之相”,这个分三个方面。第一个:如果你说是鼻根,以这个双爪,用这个来产生的话,就变成身根了,所以不能安立鼻识。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

然后下面第二个。

说是是我的鼻根当中产生的,但是依靠鼻子的这种嗅觉来,嗅觉来产生鼻识,嗅觉来产生鼻识的话,那下面讲,这个也不合理的。

这个怎么不合理?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那你的心里面,你这么想:到底什么东西是这个知觉?”

如果我用嗅觉来了知的话,那你的心中:这个鼻子当中的嗅觉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嗅觉用分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个。

认为是刚才嗅觉的话,

以肉为知,

鼻子里面不是有肉吗?

“它依靠鼻子里面的一个肉的这种知觉,依靠鼻子的肉的知觉的话,”

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跟前面分析的一模一样的。

“如果是跟鼻子里面的肉有关系的话,肉是这个身体,身体的知觉,那身体的知觉的话,它原本都是触尘,这个触尘并不是鼻根,或者说是鼻识,这个没办法的。”

所以第一个你说是以肉有关系的话,那是不成立的。

然后第二个方面。

虽然我的嗅觉,但是这个嗅觉,鼻子里面不是有一些空的吗,有一些空的话,那种气体入于鼻孔里面,然后我就感觉得到的。

所以以空来知觉的话,那也不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

以空为知,

“虽然用鼻子来闻的,但是鼻子里面的空的这种知觉来闻的话,那也不合理。”

空则自知,

那这样的话,“空它自己知道了。”

那么:

肉应非觉,

那这样的话,“你的鼻子里面的肉就不应该有知觉了。”

因为这是空知道的,空知道的话,空它自己知道的话,那你的肉不应该有知觉了,非觉。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如果你说是以空来了知的话,那么应该这个身体就没有什么知觉了,身体没有什么知觉的话,那么虚空就应该变成你这个阿难呐。这样的话,你原来的这个身体没有知觉了,现在虚空就变成你了。”

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吗?因为他说的是鼻子里面的空来觉知,如果鼻子里面的空来觉知的话,那你身体都不应该有知觉。那身体不应该知觉的话,阿难,你能不能闻那个气体,你说闻气体的话,那你刚才已经讲了,你说是用空来闻的,那你就变成了虚空了;你变成了虚空的话,你原来的身体就没有知觉了。

“这样的话,今日你阿难就无所住了,你自己都已经变成了虚空了,虚空就是应无所住。”

所以最后说来说去的话,你阿难就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的话,就变成虚空,虚无缥缈的。

但你不能承认。因为你阿难依靠鼻根的话,明明已经感受了这个香气,所以这样的这种矛盾到底是怎么解释?就是这样的。

这是第二个方面来观察。

刚才不是说如果用鼻根的嗅知的话,那不行的,以肉身来了知,还是以空来了知,或者说以香来了知。

下面是,这个鼻孔里面,我们不是经常有那种香觉嘛,就是依靠这个鼻子的话,它有一种香觉,香的知觉。那这个来知道的话,也不合理的。

以香为知,

“如果你说是以香味来了知的话,”

知自属香,

你应该知道,“其实香的话,属于对境香尘,”

何预于汝?

“那跟你有什么关系?”

因为香是这个对境的香尘,跟你没有什么关系,跟你阿难没有什么关系,跟你的身体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香,毕竟它是属于香尘当中的,因此没有什么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

“如果香能了知的话,那臭气和香气,肯定是你鼻子闻到的,那这样一来的话,那臭气和香气流露出来的这种气,不应该是什么呢?不应该是从伊兰及栴檀木[5]当中产生。”

本来我们大家都知道,臭气应该是伊兰,伊兰说是在末利神山的一种特别臭的木头吧,是一种木头,而且它看起来有红色的花,也比较好的。但是吃了以后的话,马上会死亡的,是这么一个毒药。那个毒药的话,也特别臭,四十由旬当中都是臭气满天,这样的。

然后旃檀木的话,就是玛拉雅或者说是牛头檀香,有特别好的味道,有好的香气,是这样的。

那如果这个香,嗅气了知的这个识,是香气的话,那就是不依靠旃檀和不依靠伊兰,不依靠这些。因为有了以后,这些都自然而然产生的。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

刚才的旃檀和伊兰,一个是好闻的,一个是不好闻的,“但这两个没有来的话,你应该嗅鼻,”

为香为臭?

“有香和有臭的,但真的是有吗?”

实际上,如果真的它有自相的话,那可以一个是有的,一个是不应该有的。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如果真的有自相的话,因为它是已经存在的,那这个臭气在鼻根当中,永远都是不能有香气的。如果有香气的话,那你的鼻根当中,永远都是不能有臭气。”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

“如果有自相的,一个是香气,一个是臭气,两个都是一个人闻的话,那你一个人就应该有两个鼻根,两个鼻根的话,应该有两个鼻识。两个鼻识的话,一个人就是变成两个补特伽罗了。”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阿难,如果变成两个补特伽罗的话,那对我问问题的这个阿难,也应该有两个了,因为你有两鼻识,有两个鼻识的话,问我的问者——阿难,也应该有两个。”

那这样实际上也是不承认的。

谁为汝体?

“到底真正的阿难是什么样呢?”

阿难今天,佛陀一会把他变成虚空了,一会把他变成两个阿难。现在阿难什么都不敢说,把他推理来推理去。今天阿难,真是……,然后一会把他变成虚空,哪里都不存在;一会阿难就变成两个人。就这样,今天阿难可能是睡都睡不着了。呵呵。

这个推法大家应该知道吧?因为对方承认那个香,以香来知道的。以香来知道的话,那香毕竟是一个对境,如果香上面有臭和香的两个自性的话,有香气,或者是有臭气的时候,这个鼻子有两个鼻识;有两个鼻识的话,那前面推的一样的——无自性的,一会儿嗅到一个香气,一会儿闻到一个臭气,这个不算的。

所以说真正有自相的这样的对境上产生的话,有这个过失。

若鼻是一,

“如果我们的这个鼻识是一个,”

那这样的话,

香臭无二,

“就是香和臭无二,”

香臭无二的话,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

“如果这样的话,这两个当中哪里有鼻识产生?”

因为鼻识的话,那鼻界,鼻界的话,它应该是一种界,那这个界就是没办法——刚才你说是香当中产生,这里的香跟知觉有关系的。所以下面的这个香与最前面的科判里面的香是有差别的。你们要分的时候,我刚才讲的,那个嗅知的话,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以肉而产生的,一个是以空而产生的,一个是以香而产生的,三个方面。

现在下面就是大的科判,刚刚到底我们的这种鼻识是依靠鼻根而产生,还是是依靠香气而产生。现在是这个香尘,这个是,它的大科判是在这里,就是第二个。

若因香生,

“如果说,我们的鼻识是因香而产生,”

识因香有,

一般来讲的话,

“鼻识是依靠香而有的。”

对吧?因为也不用根,光是这个鼻识的话,依靠外面的香,比如说香炉,或者说是不净粪这些——其实在这个里面,那个香尘,我们字面上看起来好像香是香香的东西,但是在这里,对境的香当中的话,臭香和香香,两个都有。

所以汉文当中有时候,好像藏文当中不是这样的——这个有点,我刚开始有点,这个香的话,我想是永远的香。但这个香气的话,有臭的香……。

香是一个什么词?妙香、恶香[6],对吧,你要香香香……,对,这个是这样的。

如果你说是这个鼻识是依靠香的尘而产生的话,那它这里讲了一个比喻——这个识应该以香而有的,如果这样的话,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

“就像是眼,有见,但不能观自己的眼睛,”

对吧?我们知道眼是能见,它可以看到对方,但是眼睛它自己看自己是不能看的。

那同样的道理,刚才你说鼻识是依靠香而产生的,那因香产生的话,

因香有故,

“因为你的鼻识是依靠香而有的缘故,”

应不知香——

因为就像刚才眼睛,它看到对方,但是不能知道自己,它依靠眼的话,它可以有眼识。

“那同样的道理,依靠这个香而产生的话,这个香识不能知道香。”

刚才跟眼一模一样的,这个香识不应该知道香。那如果你不知道鼻识的话,那就很可笑的了,是不可能有的。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

知,有知觉,因为依靠香产生的,

“那它如果真正有知觉的话,不可能是香当中产生的。如果说不知的话,鼻识的法相就不具足。”

你说香产生的鼻识,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如果有知觉的话,那不可能香当中产生的,因为香是对境;如果你说没有知觉,那也不能安立为鼻识。

这样的话,那个香实际上不应该有知觉。

因为毕竟是香尘,对境,像我们的声音的话,它没有知觉,没有意识。前面的色尘,色尘的话,也没有知觉。

那同样的道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如果香界有识的话,香的识的界是不能成立的。”

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如果你说这个鼻识,不知香的话,那这个鼻识的界,怎么从香当中成立呢?”

因为一般鼻识的话,依靠了知香,然后建立起鼻识。如果你说是这个识,根本不知道这个香气,恶香还是妙香的话,那这个鼻识就没有办法建立为界,十八界当中没办法建立界。

这以上的话,刚才那个破——就是依靠鼻根产生也不成立的,依靠鼻根的对境,香尘而产生也不合理。

下面的话就是破和合生,也就是说是境和根两者产生,也不合理的。

那是怎么样呢?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

刚才根也不成立,然后境,也就是说香尘也不成立的话,

“那中间有一个鼻识,就更不可能的。‘无中间,不成内外’,外面的香尘也不可能成立的,里面的鼻根也不成立的。”

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那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平时就是用鼻根来闻香气,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是在名言当中,就是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如梦如幻的得到而已。实际上,真正像上面一样去观察的时候,毕竟是虚妄的,它是世俗的。”

最后的总结: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所以通过以上的观察,那么鼻根和香尘为因缘而产生所谓的鼻识的这个界,实际上是从三个方面,从根的层面讲,从尘的层面讲,从识的层面,三处的话去观察,最后是了不可得,就像是石女的儿子和空中的鲜花,一模一样的。”

那么这样一来,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

“那么鼻根、还有香尘,还有香界,这里的香界应该是指的是鼻识界,这三者的话,”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讲到这里吧。



[1] 《俱舍论》讲记:“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所谓的眼识、耳识等是通过根与外境二者产生的,可为什么要叫眼识、耳识,而不叫色识、声识呢?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不从外境的角度来为识取名?《量理宝藏论》中这样回答:当根依发生变化时,与其相应的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以根的角度来取名,比如一个人的眼根、耳根特别好,则他的眼识、耳识也会很好;若眼根、耳根受到损坏,眼识、耳识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没有眼根,那依之所生的眼识也一定不会存在。颂词中还讲到另外一个原因,“非为共同之缘故,依靠彼等说彼识”,眼识依靠眼根产生,这是不共同的,比如青稞所生的苗称为青稞苗、鼓的声音称为鼓声,《量理宝藏论》中说:青稞苗最主要的增上缘是青稞,而鼓声最主要的增上缘是鼓,同样,眼识的主要增上缘是眼根,鼻识的增上缘是鼻根。所以,若以外境色法为识取名十分不合理,因为色法既可以是心识的对境,也可以是眼识的对境,还可以是其他很多法的对境。因此,以不共同的缘故,应该依靠所依根来为识取名。”

[2] 参照注释一。

[3] 《百法明门论讲解》:“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一者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眼、耳等前五根其实只是第八识的相分。每个根各分两种——胜义根和浮尘根。

一、胜义五根,指第八识具有能变现色法的功能。这是通过以果推因来证成的。果位存在五种识,这些识不可能无因而生,阿赖耶识上一定存在能生这些识的功能。比如有能认识物体形色和显色的眼识,从此可以推断,阿赖耶识上一定有能生这种识的功能,它是能生眼识的根本,所以取名为“眼根”。类似这样的五根,以凡夫心不能见,不能了知,所以称为“胜义五根”。

二者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二、浮尘五根,指胜义五根依托之处,它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合成。众生虚妄地认为肉体根身是我,其实无论眼根、耳根等都是由坚固性的地、湿润性的水、暖热性的火、动转性的风所合成,身的体性与外在地水火风没有任何差别。比如我们喝了外界的水,就换成了体内的水大,从体内排出汗液、尿液,又转成了外界的水大;呼吸是内外风大的转换;饮食和排泄是内外地大和火大的转换。从这里可以看出,内根身四大和外器界四大体性没有差别,这些都是第八识的相分。”

[4] 《俱舍论讲记》:“也就是说《俱舍论》颂词是根据有部宗和随教经部安立的,因为他们认为眼根就像胡麻花,有颜色、形状,它遍于整个眼珠,由它可见外面的色法;耳根如同卓嘎树的树疥疤一样在耳朵的里面,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也是色法;鼻根就像两根平行的铜针分布于两个鼻孔内,通过它能享受外界的气味;舌根位于舌头的中间部位,是如同半月形的色法,依此可品尝各种味道;身根好像鸡身体的皮肤一样,它遍满整个身体,依靠它才产生触觉。所以,有部宗和随教经部认为根是整个身体里面专门执著外境的一种色法。”

[5] 《楞严经指掌疏》卷三(上):“(观佛三昧经云。末利山中有伊兰树。臭若胖尸。熏闻四十由旬。其花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栴檀。发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如阎浮洲竹。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栴檀妙香。永无伊兰臭恶之气。)”

[6] 《俱舍论讲记》上:“香有四类:妙香,使人感到舒适喜悦,如檀香;恶香,使人感到厌恶,如葱酒等味;平等香,指一般的香,可以滋养身体;不平等香,好与不好皆超越平常之香,对身体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