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16.pdf

《楞严经》第16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

《楞严经》确实在汉地很出名的。依靠这部经典许多大德也已经证悟了实相,明心见性。所以禅宗等很多包括天台宗,很多的宗派对《楞严经》是非常的重视。

那么我们这次学的话,我也希望大家应该学得扎实一点,可能要参考的书也比较多。如果自己——不知道我们讲的,因为我确实没有很多的时间,只是大概的讲,但是如果要去参考的话,像以前的很多的大德,对这部法也是有注释的。

包括像音频的话,以前梦参老和尚有一个音频,然后南怀瑾也讲了一个,还有宣化上人他也有。但我每个都没有时间听,偶尔听一点点,然后但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讲。所以我也没办法,一直……。凡是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这种风格,如果有时间,比如说听一个大师讲,然后我们进行对比的话,也许可能会好一点的。

然后像注释的话,以前主要是长水子璇[1],他的注释也是比较出名的,还有交光大师的注释也出名的;然后蕅益大师的,蕅益大师的也比较出名的。我没有时间看很多,有时候就看一下蕅益大师,还有圆瑛法师。还有以前就是叫一诚大和尚是吧,他都是有一个字面上的解释,应该是他自己讲的吧[2]。也有很多很多的注释,有些是古文的,有些是现代文的。那么我们有时间的话,大家都看的话,网上也有,但是网上的资料很多都不是很好找。其他书也是有的。

那么这样的话,这次我们希望《楞严经》,大家都要学好,学好了以后的话,我想以后肯定有机会讲。因为在一个寺院当中,在一个道场里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佛教徒的群体当中,我想这个《楞严经》应该值得弘扬。而且《楞严经》是非常有深度的,相当于是汉地的这个大圆满书一样的,它是直指心性的一种最好的、最深的方法。

所以说呢,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去认认真真地、深入地去理解,这个很重要。

当然我讲者如果是不能深入的话,那你们听者要非常深入,有时候也是不一定合理的。但不管怎么样,我是跟大家也算是一个——自己边学习,边跟大家一起辅导,这么一个概念。

那么今天我们讲的道理,大家都是应该知道,前面先见性不迁,不迁变,主要讲这个道理。前面讲失心,这个也讲完了,然后见性不动也讲了。现在是讲第三个当中的。

第三个里面讲,当时阿难尊者在大众当中问佛陀,说:“到底不生不灭的这个心、不生不灭的这种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当时波斯匿王他开始站起来说,他就问,他问的什么呢?“证知此心不生不灭”,他就问:“要证知这颗心的话,不生不灭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个之间的话,佛陀和波斯匿王互相有一些对话,昨天我们前面讲到。当时佛陀直接问波斯匿王,你的身体是不是恒常不灭?这个时候波斯匿王说我的身体肯定是刹那刹那灭。“你没有死过的话你又怎么知道?”然后他就说我应该知道,我从小到现在之间的整个差别如何如何的。他们就讲的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他说,我的整个身体跟童年的身体怎么能比得起来?我年轻的时候是特别好看,然后身强力壮,应该是身材魁梧,特别好的。现在的话,就是什么白发、面皱,然后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离开这个世间。所以怎么会是恒常呢?没办法与前面相比较。这是当时波斯匿王的一种感叹。

那么我们也知道,佛陀本身是想要给大家直指一个心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心性不生不灭的道理。但是在显现上,跟波斯匿王做一个普通的对话,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和我的身体是这么一个方式。

所以有时候佛教的这种直指法也好,佛教的有一些甚深的道理的话,应该是由浅入深,可以说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对话或者是一种谈话,但实际上会直指心性。其实有信心的一个弟子,与有信心、有证悟或者说是有加持的上师之间,也可以有这种因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对话,但实际上对方有很大的转变,也许他的心性完全上、根本上有改变的,可能会这样的。

那我们今天介绍,接下来这个道理再讲讲。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当时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其实你的身体的形状也好,容貌也好,这些应该不可能是顿时的衰老、腐朽。”

你说跟以往不同,那这个并不是短短的时间当中或者是一天马上变老了,不可能是这样的。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波斯匿王就说:“释迦牟尼佛,确实随着时间的变迁,我的身体和我的一切的这种变化。我的一切的变化就是‘密移’。”微妙、微密地变迁,外面不明显的,我们发现不了的,秘密地在变化。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老也是这样,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自己怎么会这么老?突然一看,有一天一照镜子:啊,是这样啊。尤其是好长时间没有照镜子,然后一看,有些头发都没有了;有些头发有了,但是全部都变白了;有些的话:哇,脸上今天又来了一个皱纹,明天又来了一个皱纹。这样的话,好像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衰老的门口。

“寒暑迁流”,随着这个时光的流逝。寒暑,藏文当中寒暑是夏天和冬天不断的迁变。夏天和冬天也可以说,或者是春夏秋冬也可以说,或者是冬寒夏暑这么一个迁变的话,逐渐逐渐已经到了今天。

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也许可能很多这样的。很多人讲的时候:“哦,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什么什么,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我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包括我们有些出家人,按理来讲不应该讲自己以前什么在家里的时候,以前是什么什么,上班的时候是什么。我们现在放弃了这些,所以尽量的不用提这些。

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最后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现在,尤其是当时波斯匿王也要60多岁了,60多岁的话,他自己看到佛陀,可能佛陀的相好身体没有什么。但是波斯匿王他就跟佛陀这样说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

“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我逐渐就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我20岁的时候,当时可以称之为是少年。”少年是应该正是算长得也好看,身体力气就是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时候。

“但是20岁的那个时候的样貌,实际上是跟十岁相比较起来的话,要老很多。”我们可能说年长,概念上是有点不同的。但10岁的人和20岁的人相比较起来的话,那20岁人是比十岁还老。老是一种概念,也可以说。

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那么30岁的时候,比较起来,跟20岁比较起来的时候,哦,20岁是很年轻的,30岁还是比较老的。”

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如今就是”,波斯匿王说:“我现在已经60,加上两岁的话,62岁,就是62岁。那么62岁的人,跟50岁的时间的人身相比较起来的话,哇,50岁的人还是很强壮的。”

确实也是这样的,你看他六十二,六十二的话,可能那天我们说我们60岁,在座的周围的各位,也是跟波斯匿王和佛陀没有什么差别的。

我们今年定这样的一个年龄,也是一种缘起。不过确实,按照我们藏历来算,60岁的话,实际上应该是62岁以上,真正是60岁的。为什么这么讲?一般是按照农历也可能是这样的。藏历的话在两年当中有一个闰月,这样的话,二十年的话有10个闰月,24年就是12个闰月。12个月的话,那二十四岁就是多一年,48岁就是多两年,然后六十二是吧,62岁的话,那多3年。这样的话,如果闰月算的话,实际上也是,比如说我们寺院的老堪布现在应该56岁。如果真正56岁的话,再加上这个闰月的话,大概有10年以上了,应该100岁以上了,可以这么算的。(小编注:按照上师说的藏历,两年一个闰月,那么56岁有28个闰月,28个闰月就是2年多一点,所以56岁时,就要加上这个多,那就是58岁多,还不到59岁。)

因此你看我们60岁的时候,跟50岁,我在推50岁的时候的我是什么样的,自己感觉是很强壮的。

昨天中午跟居士林的堪布,我们吃中午饭,然后一起上来。一起上来的时候,我问他你现在,因为他是居士林开拓的时候就有,他可能比我晚一点。我应该降魔洲这边开始的时候,87年开始有,然后他是93年,还是什么时候开始。然后我问:“你以前不是去讲经的时候,都是从喇嘛那边直接走路到居士林去的。你现在是坐车还是走路?”他说从今年开始的话,马上要到60岁了,只有坐车上来,不然的话,虽然下去还可以的,但上来很费劲的。

我说我现在还是,一天的时候可能上上下下还是走路,但是可能时间长了也许也是这样的。人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可能走路啊,包括很多方面的话,有变化的。

所以当时波斯匿王认为50岁是很强壮的,哇,特别羡慕。我那个时候是50岁的人。人到了60岁的时候,啊,我50岁的时候可以。50岁的时候呢,40岁的时候可以。40岁的时候,30岁的时候可以。可能前前看的话,确实不管是精神也好,外貌也好,还有整个自己的这种心的力量,各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这里波斯匿王经过他自己的一个这样的感觉给佛陀说。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

他说:“如果我再详细的用自己的智慧去详细地、细微地去观察的话,其实这个变迁。”

“其变宁唯一纪二纪”,一纪的话,应该是十年。整个变化详细看的话,其实10年当中也有变化,20年当中也有变化,这是年。

这里一纪二纪的话,有些像蕅益大师他们解释一是12年[3],但是大多数注释当中一是10年;二纪的话,是20年。那么10年也好,20年的话就是‘实为年变’,这是一年一年的一个变化。

刚才因为我们前面讲是十年十年的一个变化,这里我前面漏了一个。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波斯匿王还继续说:“世尊,我见到了这样的变坏。”

殂落,殂落的话也有死亡,也有变迁、衰老的意思。

“这个期间这种流逝很容易的。但一般来讲,这种界限为十年,界限为十年。”

波斯匿王他从1岁到60岁,也是有变化的,但大的变化,整个衰老的变化其实是很快的,主要是十年、十年变化都比较明显的,这个可以是一个界限。孔子也是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4]”以这样的十年为界限这样讲的。

然后下面我刚才念的,如果我再用这个智慧来详细观察的话,其实十年也好,二十年的话,实际上这十年当中也有年年的变化,一年两年。比如说50到60岁之间的话,每一年都有变化的,自己都可能也许能发现,也许不能发现,每一年都是变化的。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那不仅是一年一年有变化的,而且每一个月都有变化的。”

一年12个月,12个月的话,那肯定是上一个月我的身体不如这个月;这一个月的话,那还年轻,下一个月就不行了;再下一个月的话,年底的那一个月的话,那我可能老了很多了,还是有变化的。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不仅是每一个月有变化的,一个月是有30天,每一天都有变化的,我们每一天都有变化。”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如果我们以这种思维方式精勤的观察的话,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也好,每一个人的状况,刹那刹那变化。”

刚才年年变化,日日变化,时时变化。年年月月日日,然后时时都有变化,不仅是时时都有变化,一秒一秒的、一刹那一刹那也有变化的。而且一年之间的话,也有变化。“这样不停地变化。”

这个时间的话,大家都应该非常清楚的。包括我们现在一些医学的角度来讲,他们都觉得我们这些身体上的细胞,都在每一秒当中变化。好像现在有个别的一些专家、科学家他们说是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秒当中,38,000个,死掉,然后新的38,000产生,新陈代谢,这样不断的[5]。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没有一个恒常的,刹那都在变化的。

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所以国王他就完全明白,“从我自己的自身来讲,全部都是无常的。”

从一岁到现在60岁也好,或者每一年的每一个月的每一天的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刹那、每一个最细微的时间单位来讲的话,年年都在变化,所以在这里面讲了很细微的一个无常法。

当然这个无常法的话,可能我们一般世间人来讲的话,没有什么感觉,长水子璇也说了,他用一个比喻[6],比如说的我们睫毛,如果掉在眼睛里面的话,觉得很敏感,很有感觉的。如果这个睫毛放在手掌里面的话,都没有什么感觉的。同样的道理,这样的这种无常变化的事,如果是一些成就者或者修行人,修行比较好的人看的话,每天的时候看到任何一个事情的话:哇,这些都是变化的,不管是春夏秋冬也好,或者是我们亲朋好友也好,或者是说我们自身当中所发生的所有的这些事情的话,它年年都在变,月月都在变,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也是终究不离这样的事实和现象,然后自相续当中升起这样的无常观念。

我以前说过我们一个老堪布的话,他是以前没有任何闻思,他没有遇到任何善知识。但是从小就是有一个俱生的无常观,自己看到自己的父母也好,富裕的家庭也好,或者说是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好,始终就觉得是:这些一切的一切都不离无常。好像有时候对整个轮回生起特别强烈的厌离心。他是没有依靠善知识引导的时候,有一些俱生的无常观和出离心,说是有这样的。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可能是不一定有这样的,你们自己也每个人都想一想,其实无常的这些事例,从小的到现在呢,在我们面前是以无数个活生生的例子都已经出现过,但是我们呢:不知道,啊,他的无常就是他的,我自己是可能不会无常。就像现在世间人们一样,好像是自己的,从所作所为来看的话,千年万年都不会死亡一样的。一直在准备着,尤其是有些奄奄一息的人,他还一直筹划未来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这个无常观念确实也是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不是讲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要断除今世的执着,然后业因果和轮回过患的话,要断除后世的执着。以此生起真正的厌离心,也叫做是厌世心。这个厌世心如果没有修成的话,那其他的,包括大圆满正行的一切法,很难以修成的。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到底我们修的什么样,也不是特别清楚。作为波斯匿王的话,当然遇到佛陀,在佛陀面前,他将自己的一生的整个变化讲的也是很清楚的。

其实看起来都是在讲波斯匿王的故事,但实际上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话也是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此引起无常观,然后对轮回产生厌离心,之后要需求解脱,这是很有必要的。

光是你生厌离心的话,这个也没有什么功德,现在很多什么自闭症、抑郁症这些都是厌离心,很想自杀,但是一点功德都没有,这个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们有厌离心以后要离开这样的轮回,一定要精进地修行正法,然后前往解脱之道。这个非常重要。

接下来国王讲了以后,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

佛陀说:“你见到了从1岁到60岁之间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刹那不停的,一直不断的、这样的迁流。一直这样的话,那你应该知道你自己终有一天会死的,是吧。”

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其实这里面四个字,四个字的话,好多都可以的,但这里标点符号,有些连在一起,有些没有连在一起。基本上从汉文的语法来看,四个字也是应该可以。

然后佛陀说:“你知道最终会灭的,那你灭的时候你有没有知道你的身体中或者你的相续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

国王可能代表我们世间人一样的,世间人也是说:“我会老的,我会死的,我现在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是我们藏地的有些居士,他们对轮回的痛苦,对无常,这些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比较懂。“一切都无常的,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我现在都已经60岁了,你看看。”尤其是我们藏地的一些不管是男的女的很骄傲的,说:“我现在已经老了,我自己就说我是60多岁,我是70多岁,就这样的。”但其他有些地方的人,就比较保密自己的寿命。“你多少岁?”“唔,我还是比较……,行……。”一般是也不能问年龄,尤其是国外的话那也不能问,即使问的话,他就用其他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来回答:“哦,你说是山哪里啊,水什么?你说现实生活什么啊?”然后马上要改话题,这样的。

可能世间人的话,也知道这个无常的概念。但是佛陀就深入地问,那你这样衰老的时候一定会死的,那个时候有没有一个不灭的东西。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我确实不知道,我知道是无常的,还有什么不灭的东西,我确实我作为一个在家人,又是特别忙碌的一个大国王……。”

国王事情很多的,有时候需要打仗。就像现在你看普京和泽连斯基,天天都是,怎么样,知道哇?泽连斯基,那天网上有一个,好像好几个月前,一两个月前:“泽连斯基啊,你不要跟普京打仗,不然的话你也是一个司机,我也是中国的一个司机。如果你们两个这样打的话,油费太高了,我们加不起油了,我们都是司机,你最好不要惹普京嘛。”现在什么段子都有。

所以说国王的话,就像当时波斯匿王,60岁,不知道打过仗没有。他可能也没有学过什么《宝性论》、《中观》这些。

他说我确实不知道。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那你不知道的话,我今天告诉你,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不生灭的心。”

现在佛陀准备给他讲大圆满或者是《宝性论》的智慧。他现在讲的时候也比较,怎么讲?不是我们直接说:“你这样坐下,我给你直指。”没有这样的。我们有些人说:“你给我坐座上,金刚跏趺坐,眼睛直视虚空,好!”听说有些尼众给他们讲那个什么的时候,然后下面都是对她这个声音有点接受不了,也有听说这样的,但佛陀肯定不是这样的。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大王,你几岁的时候见恒河水?”

可能国王都有点懵了,刚才给他说不生不灭,现在开始问你几岁的时候见到恒河。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他说:“我在三岁的时候,当时很小,三岁的时候,他的慈母带着他,去耆婆天殿堂。”

耆婆天,有些说是长寿天,有些注释里面说是长寿天[7]。我们藏文当中翻译成遍入天[8],遍入天的殿堂。藏文里面还有个殿堂。当时母亲带着去遍入天的殿堂,他经过那里的时候看见过恒河水。

你看三岁的时候,其实我们,当然我们出家人的在这方面也没有,但实际上我经常这样想,作为在家人的话,一般父母有孩子的时候,小的时候经常去见上师,经常去佛堂,经常去放生。如果这样的话,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其实一生当中影响很大的,这个也算是他长大以后的一个价值观。所以原来我们那个居士林的堪布,他每次给居士林或者是诵八关斋戒的时候,孩子特别多的话有点烦,我后来跟他说,能不能你要发心,这些孩子什么都听不懂,但是父母如果带着孩子来,哪怕是在旁边怎么样玩的话,凡是他有这个印象:“母亲带到见过什么上师,我父亲带过见过上师。”

这个对我们自身来讲的话,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我们很多出家人虽然没有,但是你们自己的什么亲戚这些的话,如果他们有一些机缘去寺院,拜佛,见上师,超度,不是超度,是什么(上师笑),朝圣啊,朝这个圣地啊。我想说的是这个。

这个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的话,对他们影响还是很大的。确实很多高僧大德的自传当中,他们在记忆当中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带着他,带着他见上师,见某个大德,去寺院,这个影响很大的。

你看波斯匿王他也是三岁的时候,当时应该,波斯匿王刚开始时他是外道的,他是学遍入天教的。见过恒河,三岁的时候见过,在佛陀面前他是这样说的。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

然后佛陀告诉大王:“你不是说你二十岁的时候,跟十岁相比较起来的话,二十岁的时候老了很多,然后一直到60岁,这个时间跟前面的50岁要比较起来,60岁是老了很多。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时间不断的这样变化。”

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你不是说,岁月一直都在变化。那变化的过程当中,我问问你,你三岁的时候见到这个恒河,一直到后来,再过10年,13岁的时候。”

不知道他13岁见过没有,应该佛陀说是,因为中间10年的差距。“你在13岁的时候见过这个恒河的话,那这个水有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恒河是很大很大的,可能国王的印象当中没有很多,恒河是很大的。我们很多人可能,我23岁的时候来到这个喇荣山沟,那个时候的喇荣山沟的水很小很小的,现在我们全部都是运到管子里面,看不到了。还是有差别的。但是我们后面的,我第一次见到的这个紫青河,这个紫青河的水和现在的紫青河的水,某种意义上看不出什么有变化的,因为我们有相续的迷乱,这样的话也是看不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的,可能你在3岁的时候,后来13岁的时候,或者60多岁的时候,你跨过的那条河或者越过的一条河,在你的感觉当中有没有什么差异,有没有什么差别呢?当时国王说。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当时是他讲得很清楚的。他说:“我3岁的时候跟后来13岁的时候,中间差10年,这个之间没有见到,后来13岁的时候见到,好像在我的印象当中这个恒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没什么变化。然后从3岁一直到现在,就是62岁。”

应该62岁的话,我看多少?59是吧。59年当中的差别,59年之前见到和今天见到的话,“也没有什么差别”。从对境上面讲,确实是可能恒河水,比如说有些人见过长江,见过黄河,见过什么,湄公河,是吧?沧江?叫什么?前沧江?叫什么?澜沧江,是吧。

我这个问题还是有人回答的,我们这个团体还是厉害的。遇到五部大论的时候不行,澜沧江会说出来。60岁的人还是厉害。因为我昨天说五部大论,没有人给我回答,今天“澜沧江”。说是国外的人叫湄公河,里面的人说是澜沧江[9],有一个道友这样说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佛陀又跟国王——刚才整个恒河的过程,基本上这样绕过来了。

现在就说回国王自己,“我看到国王应该是心里比较悲”,因为60岁的人哪儿不悲伤啊,“而且头发也白了,满面皱纹,这个满面皱纹的整个状况、面貌的话,跟童年相比较起来的话,现在肯定是有变化的,对吧。”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你从原来3岁的时候,也是很小,然后现在62,整个你的相貌,你的身体,你的一切一切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心态也有变化。”以前是特别活泼的一个小孩,那现在已经是62岁的国王,肯定有很大的差别。那我问问你:“你当时看到的这个恒河,就是你童年时候看到的这个恒河的‘见’,现在62岁时候的‘见’,有没有衰老和童年之差别呢?”

意思是你的“见”的层面来讲,从恒河层面刚才说好像也没有什么差别,是吧?但是国王自己身体的角度来讲,前面你自己也承认有很大的变化。那这样的话,你说你三岁见到恒河的“见”和现在62岁的时候的“见”,有没有差别呢?

如果从眼根见到的来讲,肯定有差别的。因为三岁的时候眼睛很明亮的,很清楚的,见得应该很清楚的了。然后62岁的时候,不知道当时波斯匿王有没有眼镜,如果没有眼镜的话,当时62岁的人的眼睛来看的话,也许不一定很清楚的,也许比较模糊的。可能不是从眼识的角度来讲的。那这样的话,这个“见者”,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从心的角度来讲,“见者”是这个心,因为前面说是“如是见性,是心非眼”。那从你“见者”的角度来讲,它有没有年轻的“见”和衰老的“见”呢?有没有呢?

我们说的是有色根,如果从有色根的角度来讲,那小时候的眼根跟现在的眼根肯定有模糊、不模糊的差别,不能说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从“见者”这个心,有情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没有的。

王言:“不也,世尊。”

没有什么差别。

这个还是很关键的。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

佛陀说:“大王,汝面虽皱,你的这个颜面有皱的。”

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你的这个‘见’,你的见性的话,就是本性上是没有皱的,没有变化的。”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有皱的话就叫做有变化的。”

你的这个身体有皱纹,就是有变化的。我们每个人看的话,自己也是看得很清楚的。应该是有皱的,这个是有变化的。

但是没有皱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心没有变化。这个是没有变化的,尤其是心的本体层面来讲的话,确实也是没有变化的。不仅是小时候到现在的心没有变化,而且我前世和来世之间的心的变化,从心的本性来讲的话,应该承认是没有的。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如果有变化的话,它肯定会灭亡的。”

就像我的身体一样的,它最后还是会灭亡的。如果这个不变者的话,根本上是无生无灭的,这就是我们的心性。

现在开始跟国王,佛陀开始给他直指心性了。不知道他懂了没有。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那如果是这个心性没有什么变,没有什么生灭的话,为什么在这个当中你会感受生死?”

你会一直不断地流转,感受生死轮回呢?不应该的。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而你的话为什么还是跟随末伽梨[10]呢?”

末伽梨是外道的,跟那天讲的迦旃延他们一派的见解一样的,断灭派的。

我们那个字典组的话,这里面的有些重要的名词和藏文的话,能不能到时候再积累一下,反正每天都是遇到一些,比如说这里末伽梨,末伽梨应该也有,但是它叫(师念藏文)。前面的这个遍入天,有很多名词,这里有很多正规的名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积累的,很有必要的。

“所以说您呢,为什么还跟随这些外道,说人死了以后就是已经断灭了,身心分离以后,心也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为什么还跟随?”

这个时候佛陀一边呵斥他,一边跟他讲这个不生不灭的这样的一个心性的道理。

然后国王,波斯匿王不像我们,听了多少多少年以后,越来越变成法油子,好像就没什么感觉。

波斯匿王的话,当时听了这么短短的一个教言的时候,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

他听到了这个以后就是深信不疑,知道了我们这个身后,走以后,他的来世的话。

舍生趣生,

意思就是说舍弃了我们这一生以后,趣入下一生。

从世间角度来讲,轮回都是生生灭灭,这是他第一步的了解。如果再进一步的去了解的话,那正在这个生灭当中的话,其实本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包括,交光大师[11]、蕅益大师[12],好多大德解释“舍生趣生” 的时候,这个道理国王懂到了什么呢?国王一方面懂得了远离他的外道、断派的观点,这个是第一步。而且知道,在名言当中轮回是一直生生不息的这么一个流转的过程。然后这个当中再进一步地去思维的话,那我们的这个心实际上是无生无灭的,这么一个道理。

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还有他的所有眷属、大众都特别欢喜,这种欢喜的话,就是从来都是没有过的。

不知道我们这边,就是也没有这种教言,其实佛陀亲自给波斯匿王直指,直指的时候相当于是我们也在旁边偷听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因缘的话,我们也到现在的话,也是可以获得证悟的。看到有一个叫做《新续高僧传》[13],这个当中的话,有一个叫做万清和尚[14]。这个万清和尚善根不一般的,他当时入胎的时候,母亲做梦,有个老和尚来到她们这个家里,后来他出生之后,长大以后,能背大悲咒,有好多的这种前世的善根。后来20岁的时候出家,20岁的时候出家以后就是他遇到一个上师,然后跟他讲《楞严经》,他自己特别有信心,然后一直读到观恒河的这一段的时候,他已经开悟了。

其实观恒河的这一段当中,我想应该是后面部分,我们的心性就是不生不灭,无有迁变。因为这一段直指的话,主要讲见性无迁,见性没有迁变的意思。虽然国王是小的时候看到的和大的时候看到的这个恒河,从“见”的层面来讲没有迁变,这个是最关键的。

我们以后的话,也是看到外境的时候,看看有没有这么一个见解。可能你小的时候就是渡过一条河,再过60岁的时候你去渡过这条河,那个时候你发现:我原来就是父母带我的时候多次就是可能这样的,现在可能父母都没有了,但是好像这个水没有什么差别。在这个时候,小时候的这个“见者”和现在的“见者”本质上是没有什么迁变的。

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的话,其实我们的这个心性的话,就是无迁无变的,我们身体是可以迁变的:我以前很年轻的,现在已经老了,以后的话更可能可怜的,下一辈子的话呢,我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但是我的心性,一直是,就像《宝性论》当中所讲的一样的,也是无为法的光明心[15],这个是不会摧毁的。

所以这个道理的话,其实佛教当中,确实是甚深的佛教讲的都是,殊途同归,不同的路,最后达到的目标是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最近讲的《如意宝藏论》后面讲的和这里《楞严经》也有很多比较相似的地方。

我们再讲一段。

下面的话我们十种直指心性当中的话,就讲见性无失,见性无有失去的意思。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

那么阿难从坐垫上起来,礼拜佛陀,长跪白佛。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世尊,如果你说‘若此见闻’,这样的见到恒河也好,听到这个声音也好,那么这个如果是不生不灭的话,”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那你为什么说是”——我们前面,不是我们前面应该是讲见性不动,“在那个当中的话,凡夫人因为失了真心,颠倒而行。”

无始以来,我们就失去了真心,如果您说这个心性是不生不灭的话,你说为什么?我阿难等等,我们这些凡夫人,你说是失了真心,颠倒而行,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为什么这么说?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愿佛陀大慈大悲的这种智慧水能不能洗掉我这个相续当中的这种客尘的垢染。”请转这样的法轮。

我看,佛陀一般是用他的手拳这样的,一直用这个来直指。但是跟那个波斯匿王的时候,他没有用手指,可能佛陀,可能是毕竟是国王,在国王面前也没有怎么指示是吧。阿难面前的话,又开始……,所以佛陀就是,在国王面前直接看恒河,这样的,好像手没有指出来。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

然后这个时候如来垂下他金色的手臂,然后轮手下垂,就是指节,平时那样的手往下指。

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他说:“你现在见到我的这个手,像这个母陀罗一样,特别庄严的,这个手的话,那你觉得是正的还是颠倒的?是颠倒的还是正直的?”

这是问他的。当时佛陀把手臂放下来,然后:“这样的手指你觉得是正的、还是倒的?”这样问的。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因为前面阿难尊者也是刚好被棒喝过的,所以说现在他就比较聪明。“一般世间的人觉得这是倒,往下垂的话,那肯定是倒。这样子世间人应该认为指的是倒。而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还是哪个是倒?”

其实你们方便的话,好像这个地方可以看一下,古大德的话,正和倒方面还是有一些争议的。

比如说长水子璇的话,他认为这个下垂的话,是正[16]。因为这个是身体的,我们顺身的规律;往上举的话,这个是倒。是跟平时我们的身体的规律有点不同的,手是向下垂的,如果你手这样向上指起来的话,那这个是一种倒。所以说我们凡夫人这个倒,跟世间也是比较相同的。他还是有这样的这个说法。

交光大师[17]他认为前面的注释当中,有差错,错误的,他没有直接了解佛陀的教义,佛陀的教义直接说是往下是颠倒的,往上是正确的。所以说这个也进行遮破,对他的注释当中进行遮破,后来的就是包括圆瑛大师[18]、宣化上人[19]的话,都跟随交光大师,支持第二种观点。

看起来,在《楞严经》的经义当中,往下是倒、往上是正,好像有这样的这种意思。但是这些大德都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这个长水子璇也好,像那个交光大师的话,在历史上他们都有对《楞严经》的注释,也有开悟的,而且肉身不坏,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他们的这些注释都放在大藏经当中的。

所以我们如果后面也进行分析的话,都可以观察。

当时阿难尊者他不敢这么说,世间人说往下是倒的,而我不知道哪个是倒、哪个是正。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你说世间人认为这个是倒的话,那问你:世间人认为这个正到底是什么呢?”

阿难尊者当时是按照世间的观点来回答。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如来的这种竖起来的手臂,就相当于是什么呢?相当于兜罗棉手一样的,兜罗棉一样的手往上,上指于空中的话,这个叫做是正。”

他也是按照世间的角度来讲,不是佛陀问嘛:那世间所谓的正是什么呢?那手心向上的话,那就是正;手心向下的话,那么这个是倒。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

这个时候佛陀马上把手臂竖立起来,然后告诉阿南。

“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这个稍微有点难懂一点。

当时佛陀不是手举起来,手指举起来:“如果这个是颠倒,因为刚才这个是倒,这个是正。然后现在佛陀手举起来,手举起来后,手往上,我说如果这个是颠倒,刚才这个首和尾,其实这个手的话也没有什么首尾,实际上是手往下往上,这样的一种交换,这样的话是倒,这样的话是正,刚才世间人是认为这样的。”

那佛陀说:“如果我这样,这个是倒,这个是正,这样的交换的话,诸世间人也是一目了然的。”其实这个时候,世间人“一倍瞻视”。一倍瞻视的话,蕅益大师说是极其明白[20]的。极其明白的话,即使世间人的话,他也一看就知道刚才这个是倒,这个是正。然后现在反过来说,这个是倒,这个是正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这是观待而言的,手的动作不同而已。你说是因为上是正,因为上是倒,这没有什么理由的,就像左右或者是观待此和彼一样的,这也是一种指示方法。一般世间共称确实可能说是手往下的话,我们说是倒下去,下倒,这样的。但是你如果上面叫倒,往下面是正,刚才那个长水说的一样的话,那这个有什么差别?这是手臂的一种摆式不同而已。

那么这个时候对阿难,因为这个地方开始直指阿难。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阿难,你这个不清净的身体跟如来清净的身体也是以这个方式来,以此类推的话,也发现很容易明白,明白什么呢?”其实如来的身体是清净的,阿难的这个身体是不清静的。但是如果反过来说如来的身体是不清静的,阿难的身体是清静的,稍微它的理念转变一下的话,本性当中是什么都不承认,现象当中是什么都可以。所以这是一般密宗当中的话,真和假都是同等的、净和秽也是同等的。

很多我们相反的、对立的这些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的。同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体都是空性的,显现上就是人们的这种习气,各种习气面前只不过是取舍不同,这样的。比如说有些腐烂的肉,有些人认为“好臭”,这样的。以前我小的时候,我们一般家里的话,到了春天的时候就是有一些久的肉,其实它那个臭的有点难闻。但是父母、当时老百姓觉得这个是很有营养的:哇,有了以后特别好香。后来的时候好像觉得是:哇,那种味道就是很有营养的。大家一闻的时候,哇!这个是很有营养的味道,不感觉是臭的。所以一种营养和一种习惯的话,最后的这种价值观,完全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世间当中的有些认为是干净的东西,有些认为是不干净的,这个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一般来讲的话,“如来的身体就是正遍知,然而你的身体的话号颠倒。”

这是我们一般都是这样的。

随汝谛观,

所以你现在好好的去观察。

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然后:“你现在去观察,不管是佛陀的身体,你的身体,我们所谓的这个颠倒者到底在哪里,这个不清静的到底在哪里?颠倒在哪里。”

刚才佛陀的手,上和下的话,我们颠倒倒是找不到,本来往下是颠倒,往上是正确的,后来佛陀的手往上如果说颠倒,往下不颠倒的话,那怎么样的?那一样的,我们不是很多佛经当中的话,天堂和地狱都是同等的。然后大圆满里面讲是这个无间地狱的众生跟普贤王如来的这个身相无有丝毫的差别,我普贤王如来所宣说。像这样的道理的话,其实在这里也是比较相同的,汝身与法身,颠倒这是何等。

按照密法的说法,阿难的这个身体就是五蕴,这个五蕴就是五佛父;五大的话,那就是五佛母。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这个颠倒者到底在哪里?

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到底在哪里,让他马上说出来。”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

大家都是目瞪口呆,那个时候已经真正是认识到了。

有些禅宗的大和尚,呵斥下面的弟子,当下斩断自己的这种妄念分别念,当下就是认识他自己的本来面目。或者大圆满的有一些祖师也通过各种方式的话,让弟子的这种心当下觉悟、开悟。这样的。

所以当时佛陀对阿难做这样一个,就是颠倒、不颠倒,或者是清净、不清净的一种对比的方式来指示。这个时候阿难和大众的话大家都是目瞪口呆,然后目不转睛的一直盯着佛陀。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那个时候包括当场所在的大众,不知道颠倒的身体和颠倒的心,到底在哪里。

佛陀这样一推起来的话,我们不清静的人和不清静的这种心念的话,何处也是找不到。

这就是一种当场的一种,可以说当场他们应该有一种开悟的景象,处于一种楞然也好,明然也好,这种什么怅然的这种状态当中,应该是当时根本找不到,佛身跟阿难的这个身体的话,平时是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现在通过这样的比喻和通过这样的对比的话,就找不出来不清净的这个身心。

今天讲到这里。


[1] 子璇(965~1038),北宋华严宗僧。杭州钱塘(一说秀州嘉兴)人,俗姓郑。号东平,又称长水大师。九岁师事普慧寺契宗,诵楞严经。十三岁受具足戒。初从秀州洪敏学华严之教,后参谒琅琊慧觉而有所省悟,慧觉教其返故居,弘阐华严,乃住长水寺,设讲席,以华严、楞严授徒。从学徒众,几及一千。有宋一代,华严宗之再振,师居功甚伟。大中祥符六年(1013),翰林学士钱公易奏赐紫衣,署号‘长水疏主楞严大师’。着有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首楞严经科二卷、金刚般若经纂要科一卷、大乘起信论笔削记二十卷等行世。宝元元年示寂,世寿七十四。

[2]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云门佛学院教材,2012-05-01,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3]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二》:纪者。一十二年。即所谓且限十年。

[4] 出自《论语·为政》

[5] 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两位科学家Ron Sender博士和Ron Milo教授对人体各种细胞的更新速度做了一次大普查。根据他们的估算结果,一个人每天更新的细胞量为60~100克,约3300亿个细胞!也就是说,就在你读这句话的一秒钟里,就有380万个细胞新上线。

[6]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长水沙门子璇集古德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违害极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觉行苦迁。智者如眼睛违。极生厌患。”

[7] 1、《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长水沙门子璇集。“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2、《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这个耆婆天,就是长寿天。”

[8] 即毘湿奴,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而毗湿奴即是「守护」之神,印度教中被视为众生的保护之神,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湿婆和毘湿奴,在尼泊尔和泰国,国王被认为是毘湿奴化身。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其特点是三步就能够走遍世界,象征太阳于上午、中午、下午的人格化。在早期文献中,毗湿奴的地位不高,多被认为是因陀罗的助手。后来毗湿奴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印度教的主神之一,与梵天、湿婆齐名。《摘自网络》

[9]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干流全长4880 km,流域集水总面积81× 104 km2。干流长为2161km,集水面积为167487 km2。西部以怒山(南段碧罗雪山)、邦马山等山脊线与怒江分界,东部则以云岭、无量山等山地分别与金沙江、红河分水。澜沧江纵贯横断山脉,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南北走向的河流。

[10] 末伽梨·俱舍罗,古代印度“六师”之一。生活派的创始人。主张世界万物均由灵魂、地、水、风、火、虚空、得、失、苦、乐、生、死12种元素组成;人无论贤愚均受命运支配,都应经840万大劫,在天、人、兽三道中轮回,如有人站在山上抛线球,线终即止。个人的行为无论消极或是精进,在轮回过程中均不起作用,故称为宿命论者。佛教称其为“邪命外道”。

[11]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序》:王本为除凡夫断见之惑。示同就问。故此即惟就王结彼一类怀断见者。方喜其有趣生之性而已。非普结会众同有是喜也。以舍生趣生。正四相中人相。权小喜此。是损非益也。问。权小岂无喜乎。曰。必喜离识心外别有此本常之性。自此而修大定。成菩提。端有望矣。曰。经家何故只就王结。曰。王是旁兼之问。意中惟就此机会。决了断见而已。断见既除。其意已尽。何不结了。问。为何不结会众之喜。曰。此有二意。一者小悟之喜。不必重结。谓逐节开悟之喜。此科之首。已叙身心泰然等。若使再结。还同前语。何用重繁。二者大悟之喜。须待后结。以心未大开。余疑未尽。阿难等方欲种种兴问。何暇结喜。直待三卷末方结云。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乃至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始是普会之喜也。显见不灭已竟。

[12]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二》:舍生趣生。且约破于外道断见而言之也。又复应知。正生灭中。性不生灭。而此不生灭性。即举全体而舍生趣生。已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否则仍是一分无常一分常矣。

[13] 《新续高僧传四集》,佛教史书。民国喻谦等编撰。六十六卷(含卷首)。历时五年,至1923年完成。

[14] 《新续高僧传四集》12,《清淮安诞登寺沙门释万清传》:释万清字侣石晚号山夫姓唐氏楚人也将诞母梦老僧戴笠执杖入其室明发生儿髦年闲持犬悲兜者数过即成诵比从塾师学辄慧根僭发尝从菩提灵祖乞开示归而研于私室昏夜危坐倦则面墙年一十求出家投法福寺礼应知薨染授以川严读之至波斯匿王章观河验见处有省。

[15] 庚一、广说证悟如所有之理:证众寂法性,故为如所有,彼亦自性净,烦恼本尽故。

首先讲如所有智,在其他论典中可能会讲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这里讲菩萨,圣者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从这个方面成为我们皈依的对境。

如所有智的意思是:证众寂法性,故为如所有,彼亦自性净,烦恼本尽故。

这里讲到,获得圣者果位的菩萨,他有一个现量见到法性的智慧。就是证悟一切众生的心的本性,包括自己在内的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呢?就像《中论》中所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这样一个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这就是如所有智。就是我和众生的心的本来面目如实通达 。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证悟心的本性时,本来就如大幻化网一样,清净光明平等的,心的本性,以中观的推理方法也好,或者通过上师的直指,心性本来是清净光明,包括障碍烦恼的本身也是从来不生不灭的。所以说,这样的智慧叫如所有智。

[16]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竖手为倒。却以为正。以不顺身故。此为倒阿难不辨真妄。执妄失真。故如来责颠倒行事。既了妄本无体。合知真自寂然。遂许对头动之见观河之性即是性真。无别真也。庆喜依前不了。将谓妄外有真。遂不甘我为颠倒之人。王是无生之性。阿难既陈诤问。如来就事以验。逆顺之境不辨。颠倒之情难脱。下文即破 二竖臂以示比出倒见。

[17]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经文卷二之一):不知谁正谁倒者。正以臂无一定倒正。故但顺于世间。说此下垂为倒。

[18] 《楞严经讲义》第三卷此即臂之正倒以喻不失,以显心之正倒,亦复不失。诸佛众生,真性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减尚不减,岂有失耶?祗因颠倒,则非失说失耳。佛以心之正倒不失难知,故借臂之正倒易见,令其触类旁通,遂即垂金色臂,以千辐轮手,下指于地,示阿难言;汝见我手,为正为倒?当机因常遭如来当头棒喝,不敢以己意自答,乃引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犹言不知何者谓之正,何者谓之倒。初定臂之倒相竟。

[19] 《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阿难这时候因为以前贸贸然答覆,就碰了很多钉子;现在他学乖了,所以不说他自己了。阿难说:“世间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人,说您手下垂,这是倒了。而我阿难现在弄糊涂了,也不知道怎么样叫‘正’,怎么样叫‘倒’?”阿难不说一个决定辞,很滑溜的;就是说错了,也不是他自己的,是众生的。

[20]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二:此乃世间人一倍瞻视。极其明白者也。故下文即以法合。文理俱畅矣。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一倍。犹言明白更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