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14.pdf

《楞严经》第14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今天我们讲《楞严经》,这个之前说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明天下午1点到5点之间,4个小时,全体学院的僧众,大家都念解缚咒。解缚咒的仪轨我最近翻译了,应该可能发给大家了吧,发了没有?有,是吧。这个解缚咒、解缚仪轨,可能明天大概四个小时都要,大家念。解缚咒语和解缚仪轨的功德,我这里不用说,基本上在这个仪轨的后面,有很长的小字。

这里面讲包括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如果有人和非人,诅咒、镇压、或者是厌胜。所谓的厌胜指的是,比如说有些黑教或者说有些邪教,把这个人的名字、头发或者指甲这些放在一个三宝所依当中,埋在十字路口或者是佛塔下,有种种诅咒别人的一些手段。诸如此类的、很多的这些人和非人,或者一些各种疾病等等,一些祸害,束缚你、捆绑你的话,那么依靠这个咒语就是能解除。

所以这个咒语,可能有些人觉得比较难念,其实也没有什么,只要熟悉以后应该是可以的,像楞严咒还有大悲咒,这些的话应该比较长。这个咒语并不是那么的难念一个咒语,所以说大家也应该——要求是一万遍,当然在这短暂的时间当中,如果实在是念不完的话,反正尽快的时间当中大家一起来念。这样的话,这么多的僧众一起念诵,这个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这个仪轨僧众明天会念的,念的时候,怎么念?大家在收音机里面跟着念,也是可以的。解缚咒的仪轨发给大家的话,自己也先看一下,这个咒语是麦彭仁波切造的,这里面很多的功德,包括我们经常念,念七遍以上的,咒语就加持,这个金刚带戴在身上的话,也非常非常好的。或者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念这个咒加持,这个水喝的话也是有非常大的利益。这些功德的话我就不多讲。总的来讲,明天是最后一天,也是下午花了四个小时的时间,大家会念的。

所以这个事跟大家这样讲一下,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讲《楞严经》。

《楞严经》实际上是我们2019年,那个时候讲了几堂课。后来我在电脑上写的是什么呢?“2019年10月22日”,这是当时的最后一堂课,我在这个上面写的是:“这以上告一段落,明年见!”我写的是这样的,但结果——明年本来是2020年,没有见到;后年的话,就是2021年,那今天是2022年,这样的话,就是接近明年、后年、大后年,是吧?这个时候要见了,中间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听课的,这个IP是47105,我看了一下日记,当时听课的人就是47105,那么多的,这也只是IP而已,实际上里面有可能更多的。但后来出现了种种的事情。

今天我们听课的人也非常少,大家也知道。我记得好像是22号讲的《楞严经》,那一年告一段落,第二天好像《大鹏展翅》讲完了,然后就是《击要三句》。那一年基本上把这个课程,当时是这样暂时收尾的。但后来《楞严经》一直是没有讲成,包括《宝性论》也是当时告一段落的。但《宝性论》去年我们已经坚持下去,已经讲下去了。那这个《楞严经》隔了接近三年的时间,今天又重新继续讲。

我们现在这个人数就是这么多,如果实在以后出现违缘或者怎样的话,我也在想,不管怎么样,我只要活着的话,能讲完。但讲完的话,我们这个人数,到底是这么多人听还是……,这个也不好说。因为以前我们讲的时候大家都是特别欢喜,那么多人,当时有那么多人听,但现在各方面的因缘的话,今天也是仅此而已。

那么以后如果也出现种种一些违缘的话,至少是几个人的话,讲下来,讲完了以后,把这个音频发给大家,也有这样的想法。一般来讲我们肯定会是善始善终的,求三宝和护法神加持。后面部分也不太多,我可能每天——再过一段时间,因为前面比较难,后面还稍微好一点,那这样的话可能讲得也多一点,也许不一定耽误很多的时间。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应该努力。因为这个《楞严经》,大家都知道: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

而且这个《楞严经》确实,它是禅宗里特别重要的明心见性的一个——可以说是显宗当中的一个大圆满的直指法一样,确实是依靠它,无数的信众得到开悟,它具有特别的加持力。这样的一部经典,确实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可能对个人也好,对集体也好,一定会是有一些障碍。但是这种障碍对于精进者,对于圣慧者来讲的话,应该不会有机可乘的。

所以说,像我们《楞严经》这边的话,大家也是应该想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楞严经》,实际上我也没有得过传承,因为它的传承,后来那个藏文的传承的话,不知道有没有。章嘉国师他全部翻译的,中间有两品,我也在德格大藏经当中有这个传承,但是整个《楞严经》的话,当时记得是这样说的吧,现在有这个藏文。那个藏文的话,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现在新的就是土登尼玛仁波切,他们编的大藏经当中,《中华大藏经》[1],不是《中华大藏经》,是四川对堪局他们的大藏经当中有这个藏文,但是这个传承现在我也没有。所以我也是想得到章嘉国师他们的这种翻译,如果有传承也想得,但是暂时来讲——没有。所以我们没有遇到中间这两品之前的话,现在不念传承。

我个人而言的话,每天也是,以前好像大概看过别的一些讲义,因为这个经是很出名的,也想大概了解。但自己毕竟在这个旁边看的,有时候也不会那么的深入。这样一来的话,我想这次大家学《楞严经》,以后肯定有弘法的机会;有弘法的机会,如果我们把这个意义弄特别明白的话,那弘法也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我看汉地,基本上很多的高僧大德都已经传过《楞严经》。不管是比较古代的这些大德们也好,后来的近代的这些大德们的话,很多人也确实对《楞严经》是非常的重视,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应该好好的学《楞严》。

今天的内容,我想主要是在字面上讲,也比较可以的,也不需要很多的教证、理证或者是公案。

大家都知道,我们前面,上一节课,三年前讲的是:“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已经讲到这里了。

上面主要讲阿难尊者遇到一些戒律上的障碍。后来佛陀讲了什么?主要是讲到了七处征心,这个前面都已经讲了。

下面的话我们会讲十种指心,或者是十番指心,直指的十种心,有十个方面的直指法。这个也可以叫做一种直指法吧,下面主要会讲这样的,比如说“见性不动”,“见性无失”,全部都是讲到“见性”,“心无得”等等,一直讲到明心见性——怎么样见自己的性。

这个如果我们学的好的话,我感觉是,像密宗大圆满的一些直指法,确实有一些差别,但是一般的一个密法里面的直指和这个《楞严经》里面所讲到的这种直指法,很多都是相同的。

这个也不需要经过灌顶,不需要经过修五十万加行,谁都可以学,谁都可以听。这样的话,我们学者也比较方便,自己也是依靠这样的直指方法,应该是可以获得证悟。

这也是佛陀当年亲自对阿难等弟子直指的一种很甚深的法。但是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有些地方是可能比较——不是很好懂,也许我自己以前没有得过这个传承,比较陌生,可能这个原因。所以要学的时候大家也要专注,如果有一些其他的注释——注释是非常多的,我家里面大概有可能多少本,特别特别多的,以前都放在这个路上,现在我一般在家里,然后家里特别多,但是我确实没有时间看。不然的话,如果有时间的话,多看一下一些古代的大德们是怎么解释的,然后近代的大德们是怎么解释的,然后自己也是怎么去理解,这样也是可以的。

那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讲十种直指法。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

佛陀让阿难尊者:“你先给我回答。”回答什么呢?佛陀当时把手做成拳,手可能放出光明,佛陀身上就是放光明,做光明拳,做这个拳头,然后给阿难为主的众眷属看他手,光明拳,然后佛陀问阿难等: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他说:“我这个手的光明拳,我这个光明拳的话,你给我回答,我问你三个问题:因何所有?”以什么样因缘,而形成了这个光明拳,什么因缘而来的。

然后:“云何成拳?”变成什么样形象的光明拳,以什么因缘?它的形象也好、形状也好,这个是什么样的光明拳?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汝将谁见?”你是依照什么样的东西来开始见这个光明拳的。

佛陀对阿难问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想,佛陀当时是亲自用手给大家指示,这叫做什么呢?一般来讲:举手拳直指心性。我们这个密法当中,也是当时莲华生大师手指直指虚空,心在哪里,心在哪里?或者说我们有时候,看这个月亮,看这个虚空,看这个光明,看包括我们的水井,或者说是上师用自己的上身,脱下来让弟子们看:我的身体,你们每一个人见到什么?尤其是我们讲《四心滴》[2]的一些灌顶,这些当中是有这样的一种直指方法。

但这个比较类似的,当时佛陀的话,他用手来直指阿难等这些尊者。所以对我们而言,我们也是,不管是善知识也好,法师也好,如果他,可能光明拳没有的话,就只是他的手拳,这个手拳跟大家说:你们看一看,我这个拳头的话,以什么因缘而来的,它现在的形象是什么样的,那么最后你要见它的话,以什么样来见这个拳头?

这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跟阿难一样的,也可以回答,自己也可以想一想:噢,这个是什么因缘而来的?这个因缘的话,佛陀的这种因缘的话,应该是佛陀要度化众生的一个特殊的因缘。然后它的这种形象的话,可能非常庄严,每个眷属他所见到的可能都是不同的,包括这个拳头的形象,每个人可能见的形象都有点不同。但以什么来见的话,大多数都说是:我用眼睛来见的。

我们跟阿难一样的,大家都觉得:我肯定是眼睛来见的。因为看到不管光明拳也好,一般佛陀的拳头的话,都认为是用眼睛来见的。应该是有类似的看法。

所以第一个就抛这样的问题。佛陀说是我这样的光明拳,它是什么因缘?前面的两个问题,阿难没有回答,主要可能后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这个时候阿难说: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阿难回答:“我发现佛陀的全身,全部的身体,实际上是非常的庄严、美妙,就像是阎浮提檀金色一样的。”

阎浮檀金[3]的话,实际上,很多论典当中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的金子不如阎浮檀金,当时佛陀在世时候的金子。佛陀在世的时候,南瞻部洲的这种金子特别庄严。还有其他论典说阎浮提的金子不是我们一般的、现在世间的黄金,也有这样的说法。

佛陀的全身就像阎浮提的金子一样。“赩如宝山”,赩[4]也有艳红的意思,也有可能像金子的这种颜色一样的,特别庄严,就像是宝山一样,特别庄严。

佛陀的身体是无量劫以来以无数清净的功德所产生的。所以佛陀的手拳肯定是——本身佛陀是光明身,任何众生见到都是特别庄严、美妙的,这个拳头以这样的因缘而来的,以这样特别庄严的形象。这样前面两个问题基本也答了,佛陀的手拳是在无量清净的功德里产生的,显现是光明的,特别好看。这是阿难第一个对佛陀的回答。

然后阿难说:

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难尊者说我以什么来见的呢?以我自己的肉眼观察,以肉眼见到的。肉眼见到什么呢?佛陀当时特别美妙的手的五个手指,“五轮指”,实际上它屈握起来了,然后给我们这些有缘的众生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显现有这个拳相,有光明拳的形象。

所以我们从表面上看的话,阿难当时的这种回答,应该是比较正确的。确实是,我们在当场的话,看到的可能也是这样的。

以前阿秋法王,也经常给有缘的弟子,说是你们看到没有?普贤王如来的相,我的身相是怎么样,以身坛城来直指有缘的弟子。当然有些人确实看到不同的一些相,有些人就胡说八道,没有看到的,说见到了什么。听说也是这样的。

不管怎么样的话,真正的大成就者的话呢,他的身相也好,他的某种表示的话,也是直指心性的一种方法。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的话,当时阿难说的,也确实佛陀的身体跟其他众生不同的,而且佛陀当时也是为了利益众生,用手拳,五个指头可以拳起来,给别人看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拳。那这样的话,当时阿难用肉眼来看到的,并不是听到的,也并不是心灵看到的,应该没有眼睛的话,就是看不到的。他的回答没有什么错误的,我们应该可以这么想的。

那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阿难。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

“如来今天用真实的语言,告诉你。”

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很多有智者的,应该用譬喻得到开悟的。”

所谓的智者,有些注释当中说是比较中根的智者。最上根的智者,就是一问便悟,不用什么比喻,他刚开始稍微听到佛陀的语言,或者是光明拳举起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就开悟了。所以这里说比较有智慧的这些人,通过种种的譬喻让他得到开悟的。

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很多的持明大德们,也是依靠一些比喻。所以我们一般密法里面都很多的灌顶的时候,或者说是直指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比喻,比如说大象、仙人的坐式、看式,各种坐式,各种方法。这些方法就是直指心性一种方法。

我们说持明表示传,表示是有一种比喻或者说是有一种指示。汉地很多禅宗也是这样的,给他讲莫名其妙的一些事情,或者是遇到了奇怪的一些事情,当下开悟的。

真正有信心的人,也许可能是一个成就者的上师谩骂你,正在谩骂的时候,当下会有开悟的。或者当时可能用——就像米拉日巴,还是马尔巴罗,谁的传记当中的话,当时用他的鞋子[5]来,谁呀?应该那若巴,是吧,用他的鞋子脱下来给他一下,然后就开悟了,是吗?

啊哟,这些老年人什么都不说话了。跟以往有点不同。前行里面是吧,前行学过没有?(上师笑)

这个智者,通过比喻这种指示方法来了悟的。

佛陀继续告诉阿难。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比如说我的手拳,如果没有手,就不成为拳,不成拳。如果没有你的眼睛的话,那也不成为你‘见’到。那这样的话,因为依靠你的眼根——‘见’的主要根本,你的眼根作为参照,我的这种光明拳,这两个意义是不是相同的?”

意思是什么呢?这个地方主要是双运,知道吧?一个是佛陀的拳头来指示的,还有就是阿难的眼根,这两个来比喻的,所以说它这是一种——用比喻来了知。用比喻的话,我的手没有的话,这个拳头也是没有的,不成拳的;你的眼睛没有的话你也见不到的。那这样的话,你是不是认为:你的眼根跟我的手拳一样的,是一个道理吗?你这样认为吗?

如果问我们的话,我们也肯定像阿难那样:对对对对对,你没有手的话,不可能有拳头;我没有眼根的话,我也可能见不到的。所以这两个是一模一样的,这两个都是不可缺少。

我们也可能会这样,但实际上是佛陀的观点不是这样的。但阿难,因为他毕竟是小乘行人,佛陀的很多的密意,他当场也是不可能了悟的。

所以《楞严经》当中,在显现上,阿难很多地方跟我们凡夫人比较相同的一些习气,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的实执跟当年阿难的实执。很多方面是比较相同的。最后,我们也是以某种理由的话,佛陀这种直指人心的教言,让我们也是可以开悟的。为什么后来很多的禅宗大师,依靠《金刚经》和依靠《楞严经》开悟,其实一方面是有一种加持力,一方面它的这种直指心性方法,跟我们特别的接近,这个有关系的,这样的。

所以他当时问阿难,手和你的眼睛是不是相同的?这样的话,没有手不可能成拳的,你没有眼睛你也不可能看到的,是不是你觉得这两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平均的,都是一样的,你是不是这样觉得呢?

然后阿难就回答。

阿难言:“唯然,世尊。

“是的是的,世尊,你说得非常对,我也想的是这样的。”

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何以故?”

他说:“世尊,你说的是非常对的,如果没有我的眼睛,我不可能见到如来的光明拳,不可能的。以我的眼根为例的话,如来的拳头也是一样的,没有手的话,不可能显现你的拳。”所以这里说是:没有手,不可能有这个拳;没有眼睛不可能有这个所见。

阿难的想法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没有眼睛的话也可以“见”。如来最后给他抛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见”,按照世间人们的想法和说法来讲,见是眼睛来见的,心不可能见的。但实际上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不仅是用眼睛可以见到名言当中的一些事情。而且更重要的话,即便是没有眼睛,不依靠眼睛的话,心里面也可以见到。这个在名言上也可以称得上是“见”,实际上也是见。

确实学到后面的时候,我们经常所谓的“见”,除了眼睛以外,心见是很重要的。眼睛见的话,它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因为眼睛的话,是肉身,像我们《俱舍论》[6]里面说像胡麻花一样的,有形状的一个东西。还有有个别的宗派:眼根是一种特殊的功用、能力[7],也有这样的说法。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人死的时候,眼根的话,当然是会有变化的。按照《释量论》当中说,我们的六处,前世六处的习气可以延续到后世的阿赖耶上面,也有这样的这个说法。

它毕竟是一个习气,我们整个肉体的眼根,肯定会灭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真正是见到的话,只是靠眼睛见到是不可靠的,它是毁灭性的;心见的话,心的本体是光明如来藏,我们大家都知道,所以说它是一种长久的觉悟。

这个道理上还是有个很深的内容。

所以刚才阿难说:“世尊,对,我没有眼睛不可能见到的,所以我的眼睛跟如来的拳头,事实意义上应该是相类似的,应该是相同的。”

那下面的话要分析,没有眼的话,也可以见到,要讲这个道理。佛陀开始遮破阿难尊者的观点。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你说眼和拳是相同的,没有眼,不可能有眼‘见’;没有这个手,不可能有手拳。这样的说法,‘是义不然’——其实你搞错了,这种相同肯定是不合理的,这个意义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如无手人,拳毕竟灭。

这个是对的。你刚才说的这两个里面有一些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手的话,没有手的这种人拳头也是没有的,这个是可以的。”

你看我们世间上的有一些,整个四肢都没有的人,他有没有拳头?也没有的。两只手臂都已经断了的话,他有没有拳头呢?这个是没有的。从这个层面来讲的话,没有手就是没有这个手拳,这个是合理的,对吧。这是合理的。

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但跟眼还是有点不同的,即便是没有眼,所见全部都没有,并不是这样的。”它即便是没有眼睛的话,它还是有所见的。所以这个比喻里这两个是不同的。

所以佛陀在这里就开始剖析。即使没有眼的话,它也有见,并不是完全的没有所见的。

所以者何?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佛陀下面就开始跟他讲。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

“你就试探一下,你在外面的道路上,如果遇到一个盲人的话,询问这个盲人:‘汝何所见?’”

你问这个盲人,你有没有什么见到?我们不是现在路上都有盲道,然后有些盲人的话,拿个拐杖,一直这样,cua,cua(师形容拐杖撞击地面声音),他好像还是走得很顺利的,走很远的路。又转回来,走盲道,他自己都可以去。这个时候问他,你现在能见到什么?

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如果你问这个盲人:‘喂,老盲人,你现在有什么可见的?这个盲人必定会给你回答,给你回答什么呢?我现在这个眼前就是一片漆黑,我见到的是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

确实有时候,我们自己闭着眼睛,闭着眼睛的时候,可能我们这里面有一点眼根,前面有灯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亮亮的。如果前面什么都没有的话,全是黑乎乎的。

那好像我也见到了一种黑暗,只见到这个黑暗,不见到光明。所以我们如果问路上这些盲人,你见不见得到什么东西的话,他说光明见不到,黑暗我见得到,我只是见到一片漆黑。他会这样回答的。没有其他的所见,只见到一片都是黑暗的。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他说:“以这样的意义来观察的时候,前尘自己是黑暗的话,对你而言有什么样的亏损呢?没有亏损的。”

对盲人而言的话,他自己前面的这个黑暗,确实也是可以成为“见到”。那这样的话,他的所见难道有一种缺损吗?没有啊,只不过我们这个有眼者见到的是光明而已。无眼者的盲人,他见到的是黑暗,他见到的是黑暗的。所以说,只不过一个见的是光明,一个见的是黑暗,盲人也并不是缺了什么。

这种观察方式用我们现在的一些,怎么讲?分析方法的话也是挺有意思的,也是有一定的逻辑性,当然我们可能现在是不会这么承认的,有些人说:不是啊,盲人并不是见到的,他没有见到,就只是一种黑乎乎。

其实,黑乎乎的话,我们自己也可以说是一种见到吧。我闭着眼睛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比如说在灯光面前,我闭着眼睛的时候,好像有一点亮光。然后在黑暗面前我要看的时候,全是黑乎乎的。现在有些盲人的话,好像早上起来的时候,自己也是稍微有一点感觉,也知道的。有些天盲,有些的话那就完全的不知道,白天、晚上都完全漆黑一片的,也有这样的。这样的话,他当时在自己的感觉上好像前面是一种,不是白茫茫的,是黑乎乎的,这个也是他的一种所见,某种意义上讲。

因为我们真正的“见”,用因明或者是用唯识宗的观察的话,其实“见”是很难的。按照《入行论》和因明的观察,从对境分析,心分析,根分析,这样的时候确实这个“见”是很难的。

我们讲七处征心时,观察心,里里外外观察的时候,确实这个心最后也是得不到的,眼识也是得不到的,这个前面应该清楚的。

那么佛陀给阿难这样说完了以后,阿难就有点尴尬。

下面就是黑暗分析,阿难还是回答的。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

“他说这些盲人面前的话,只感到是黑暗。”

云何成见?”

“好像这个不能说是‘见’。”

世间人的话,比如说名言上世间共许,这是所见。黑暗的话,世间根本不承认它是“见”到,而且跟世间的名言和理念有点相违。盲人是见不到东西的,有眼者可以见到东西的。所以说从世间名言的危害来讲的话,谁都不会承认,盲人只不过看到他面前是一片漆黑而已,实际上他并不是成为“见”,这个不能说“见”。

然后佛陀说,哎,阿难,你不要这么固执,我好好地给你再讲一下。其实盲人见到的和有眼者见到的应该没有什么差别。

怎么没有差别呢?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

“盲人的话是不是没有眼睛,见到的全部都是黑暗,是吧。”

与有眼人处于暗室,

“然后有一个有眼人,他虽然有眼睛,但是让他住在一点光明都没有的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面,暗室当中。”

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那我问你:那么刚才盲人他面前的这个漆黑一片和有眼睛的人他面前的这个漆黑一片。”比如说我们一个屋子里面,窗户、门全部都是关死。以前藏传佛教当中有专门闭黑关,闭黑关的话,外面都是三层墙壁,一点点光明都没有的。在这个时候的那种黑暗跟盲人的面前的黑暗,这个黑暗,问你:“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你只给我回答: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

一个盲人,天盲,他面前的这种黑暗,跟有眼睛的人他面前的黑暗,这两者,从黑暗的角度来讲,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这个时候阿难不得不承认。阿难这样说的: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是的,世尊。”他就不得不承认。“黑暗中的这个人,就是有眼睛的人,他跟一群盲人所看到的。”这两个黑暗,如果我们比较起来的话,其实从黑暗的角度来讲,“确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我们可能,现在不是很多人都是亲自去测试和试验。

那么一个盲人,他什么都看不到的这种黑暗感受跟一个人在黑屋子里面观黑关,然后这两个,从所见层面,所见的黑暗层面,有没有差别的话,我们只能回答说:没有差别。因为那个时候盲人也确实没有见到任何东西,那个有眼者他在黑暗当中也没有见到任何东西,这样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差别。

阿难很老实的,现在都知道阿难越来越被逼得,最后都是他走投无路了。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直指方法,可能跟大圆满直截了当的直指可能有点差别,但这是一种带有逻辑性的直指方法。

然后佛陀继续告诉阿难。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

“若无眼人全见黑”,但是忽然遇到了什么医生啊,遇到了——现在不是很多人都是做光明项目,应该是除了一些天盲以外,基本上后来人为造成的、暂时看不到的,包括一些白内障,或者有一些眼睛看不见的,尤其是有些老人,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连自己的碗都看不见的话,后来通过医生做手术,对眼根进行调整,或者是在上面放一些晶片,这样的话,不是后来又都见到了。刚开始是一个盲人,什么都看不见。以前有些人都是,已经那个——就是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光明,后来真的见到光明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留下眼泪,开始哭。按理来讲应该开心,见到光明了,但可能他在黑暗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了,第一个见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直有点不相信,可能这样的。

所以这里说,“如果没有眼睛的人,他前面全部是漆黑一片的。后来依靠种种的因缘,忽然这个眼睛能看得到这种色法。”

还于前尘见种种色,

“在他前面放着各种各样的”,包括自己的亲人也好,房屋也好,光明也好,鲜花也好,什么样的东西都能看到的话,这个叫做什么呢?

名眼见者;

“眼睛见到的,‘称之为名眼见者’”。这是第一个方面。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

前面也是一样的。“一个有眼睛的人,他住在黑暗屋子里面的时候,他的前面全部是黑暗的。”

忽获灯光,

“后来又获得了灯光。”

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在这个时候,“亦于前尘见种种色,这个名字叫做灯见。”

这两个进行比较。刚才一个是没有眼睛,后来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见到色法,这个叫做眼见者。一个人是有眼睛,但是漆黑一片当中是见不到。后来某个人可能拿个灯,然后一看是:哇,里面什么都能看得到的。这个叫做是什么呢?“灯见者”。这两个很关键的。

前面叫做“眼见者”,后面是“灯见者”,我们认为可能前面的这个“眼见者”是眼睛见到的。后面的这个是灯见到的。当然这个比喻的话,它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当中,一个人的这种现象来做比喻的。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分析: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前面的暂时不管了,我们说后面的。

这个“灯见者”来讲的话,灯能不能作为见者?灯肯定不能做见者,因为一方面它是无情法,如果灯是能见者的话,那下面也有这个过失。“如果灯它能见的话”,灯不可能见到的。“自不名灯”,如果这个灯能见到的话,灯可能不叫灯,灯叫眼睛了。因为灯它自己能不能见?肯定不能见。灯是做什么呢?只是照亮、只是给大家显现出黑暗而已。除此之外,灯根本不能见的。

所以从灯的角度来讲,刚才不是依靠灯来见到的。那这样的话,灯它自己本身来讲的话,它没有能见者的作用。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如果灯真能见到这个法的话,那这个灯它自己能见到事物,那有眼睛的人,灯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什么关系的。并不是因为灯的原因,你见到了,是它自己见到瓶子,见到其他的。这样的话,关你有何事?没有你什么事。

所以从我们这个层面来讲的话,如果依靠灯来见到的话,那这个灯并不是见者,灯只不过是照亮了漆黑的屋子里面的事物而已。这样的话,那见者应该不是灯。

大家都知道,见者,是我们自己的眼睛也好,心也好,应该是这样的。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灯,它起到的作用只是显现色法而已。这样一来,你这个见者实际上是眼睛,不是灯。”

这个比喻应该知道,有眼睛的人来讲,在黑暗里面,灯对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让这个事物显现的作用,并不是见者。所以我们说灯不是见者,眼睛是见者,对吧?然后再次分析的话,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实眼睛与灯也是一样。”按这个推理,刚才如果眼睛是见者的话,就没有必要用其他了,但实际上眼睛肯定不可能是见者。

我们知道,不管是现在科学的说法也好,或者说是佛教的说法,眼睛就是我们这个眼球。但这个眼球能不能见东西?其实它不能见东西。如果它能见东西的话,我们那个尸体,它也有眼根,有些人死的时候都是眼睛睁开死了,很可怕的一个眼睛。但它能不能见到人?见不到的。

所以说我们这个眼珠不是“见者”,那什么是“见者”呢?其实眼睛需要心的配合,就是我们说的眼识。大家都知道,其实没有识的介入,那眼睛肯定不能见到物体的。因为眼睛,我们前面也讲了,按照佛教的说法,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所依根。所依根,就是依靠它、依靠这个门来见到而已。实际上真正的见者,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从这个窗户往外面看的话,这个眼睛相当于是这个窗户一样的,这个窗户没有的话,可能看不到的,但实际上里面的这个人是真正的见者。

所以人们经常说是眼睛见到的,但眼睛见到的话,眼睛就是我们的眼根,但眼根能见到东西的话,有很多很多的过失。不是现在有一些气功,有一些老师,他们通过耳根、手指等各种方式来鉴别东西,能照见,包括颜色,形状,也有这样的。所以说人们平常认为的眼,实际上它不能见到的。

这里面给我们示现什么呢?有眼者的话,依靠灯来现前事物的时候,眼睛见到。这是第一步。

然后依靠眼根现前,也是一种因缘,佛陀的光明拳实际上是用心来见到的。这样的时候,他这里的直指方式比较特殊,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阿难回答是眼睛见到的。但最后就是说:“是心非眼”。

见心也好,见到佛陀的光明拳也是这样的。其实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大圆满的一些,比如说观脱噶的时候,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但这个刚开始是依靠眼睛的门,我们叫做随境缘灯,但归根结底还是心。所以这个比较深一点的原理在大圆满当中也是有的。我们外面看到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并不是眼睛见到的,是心来见到的。

这样的话阿难肯定说错了,他说是我眼睛见到的,其实不是眼睛见到的,应该是心见的。心见到的话,那就是明心见性,这个很有意义的。

所以他这里直指了这么一个教言。应该我们十种指心法中第一个已经讲完了,然后接下来就是第二个。我们把这两个都讲完了好一点。

第二个是“见性不动”指示法。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

阿难虽然听到了佛陀刚才讲的,但有点似懂非懂。阿难和还有这些大众,刚才这个比喻已经全部都听到了。听了以后,“口已默然,心未开悟”。好像无话可说,说见到也不好说,不见的话,阿难也是没办法推翻佛陀的这个观点,不得不“默然”,就好像——他可能心里有点不服,怎么会是“心见到”?但是又说不出更适合的答案,语言没办法进行回答,但是心里面还没有真实的开悟,好像还没有明白。可能我们今天有些道友刚开始听到这种方法的时候,也有点似懂非懂的,觉得是:怎么不是眼睛看,而是心看见?什么意思啊?这样的。

然后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说: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希望大慈大悲的如来,你用慈悲的语音再次告诉我,我呢,合掌、清净自己的身心,一直等待、恭候佛陀慈悲的教诲。”

他好像没有怎么明白,因为这个是一层一层的,下面的这些直指就是一层一层的来——一会如来把拳头打开,一会又开又合,一直用这个手拳来直指心性。

阿难他还是很善巧的,一直是不断问比较深一点的。开始问如来,希望你慈悲语音,跟我们说说,我和我们这些大众,大家身心很清净的,特别开心的,一直听着。如来能不能再次的、讲得细一点,我好像有点——也不说他不明白,有点明白,但是说开悟呢,现在也算不上,是不是、能不能再讲一下?其实这个里面的这些道理很有意思的。

那么这个时候: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

世尊展示他兜罗绵网相的光明手。佛陀的手像兜罗棉,兜罗棉是印度一种很柔软的棉花,柔软、舒适,轻微。一个光网,并不是一般我们肉身,是网相光的手,特别柔软。佛陀展开这样的手。

开五轮指,

开五轮指,刚才是手拳,现在的话开五轮指,把这个拳打开。

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佛陀教诲阿难及大众。

现在给他们直指的时候,他就讲了一个曾经在第一转法轮时发生的故事来直指心性。怎么样直指的呢?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

他说:“我最初成道的时候,在印度鹿野苑中,为阿若多——阿若多就是憍陈如。五比丘就是憍陈如、马胜比丘等五个[8]。除五比丘外,还有你们四众弟子。”

当时我刚开始初转法轮的时候,有五比丘,还有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面前,曾经我是这样说过。佛陀讲了一个曾经他的故事。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一切众生不成阿罗汉的主要原因: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全部都是因为这个客尘烦恼。”

下面主要讲客尘这两个字。客尘烦恼遮障的。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佛陀说:“你们五比丘现在已经开悟了。所有众生不成如来正等觉果位、不成阿罗汉,声闻缘觉,最主要是因为客尘,全是客尘烦恼遮障的。那这样的话,你们五比丘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因缘开悟的呢?以什么样的因缘今生当中已经获得了圣果?”

当时佛陀跟憍陈如为主的五比丘,他就问:你们每个人是以什么样的——佛陀肯定是装着不懂,他肯定知道五比丘是以什么样的因缘开悟的,肯定是清楚的。当时佛陀就问了这个问题。问这个的时候,当时憍陈如是这样回答的。

刚才不是说阿难有点不懂,就让佛陀再次说。再次说的时候,现在不是用比喻来说,现在用一个故事来说的。这个直指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有缘者的话,听到这个故事以后:哦,客尘,客尘原来是这样的。如果认识到客尘,就像《定解宝灯论》[9]里面说:“障碍自己的本体也无有自性”。这种方式也是能证悟的。以前赵州禅师好像在寺院里面扫地,有一个僧人问他:你这么大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扫地?他说这个尘是从外面来的,我为什么不扫?然后那个僧人说:这么清净的道场难道还有尘吗?……以这个原因有觉悟的[10]。

因为有些时候可能稍微,不管是别人的故事也好,或者是自身的故事也好,或者是前辈高僧大德的故事也好,憍陈如的故事也好,我们听到之后,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些客尘——客尘的话,藏文当中章嘉国师翻译的是(师念藏语),尘是外境的意思,客是客人。下面确实是客和尘,讲解的时候好像是这样。但翻译成藏文的话(师念藏语),就是外来的客人。一般来讲的话,客是忽然、偶然的意思,不是常住的,偶然来的。尘的话,它是障碍。客尘的意思就是:不是本性,是偶然来的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是客尘。

但是这个翻译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翻译。现在我们编词典的话,编密宗词典,我看了一下,也是三年前。2019年,也是10月22日,就是当时《楞严经》结束的那一天,我们字典组是建立的,但是后来遇到种种事情,所以现在还没有编“客尘”两个字。

这个“客尘”不知道到时候怎么弄,反正章嘉国师是这样,“客尘”是(师念藏语),外来的客人。尘就是我们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境的意思,从外进来的客人,外来的客人……。这个到时候可以再探讨一下,不知道怎么好。

呦,字典学有点头痛。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

当时憍陈如尊者在佛陀面前站起来,说:“我现在,在在座的各位当中,算是长老。”

长老有些是年龄,戒腊很高的也叫长老,有些的话已经开悟了,是智慧长老。还有一些的话,可能自称是长老,自己什么都不是,认为自己是老比丘,这样的。那这个憍陈如的话,肯定智慧和当时戒腊都是他们当中应该称的上长老的。

于大众中独得解名,

当时以五比丘为主的,还有八万天子[11],在这些当中,他是第一个获得解脱的。“独得,他是第一获得解脱名字的。”他是怎么解脱的呢?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刚才佛陀问你们是什么因缘得圣果的?憍陈如很自豪的说:“我是当时因为客尘两个字就已经开悟了。”

我前面讲的病转为道用的话,病不是好的东西,但是它转为道用的话,也成为修行。然后客尘本来不是好的东西,如果你了悟了它的本性的话,依靠它也是能证悟的。

大家要记住,别人问憍陈如是怎么样证悟的?“客尘”。两个字,这样就答对了,对吧。

他当时“客尘”是怎么掌握的,是怎么开悟的呢?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憍陈如说:“世尊。当时他的理解的话,譬如这个行客,行路的一些旅客,“投寄旅亭”,就是投寄或者是住宿在一个旅店当中。这样的话,住宿也好,饮食也好,一定会是暂时住在这里。”

比如说某个宾馆里面,来了一个客人,他把行李、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带着。然后他就在那里住,那里吃,那里睡,一直待在这里。

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但是这个食宿已经结束了以后,他该吃的已经吃了几顿了,该住的住了几天,然后钱也没有了,事情也已经办完了的话,就开始继续前行。“俶装前途”,他把他的行李准备好了以后,继续向前。“不遑安住”,不可能一直是待在那里。因为他毕竟是客人,客人的话他不可能一直待在那里。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如果是主人的话,宾馆也好,客栈也好,主人的话,“自无攸往”,他不可能一直要所往的,不可能自己又要前往的,那不是主人了,是客人了。所以如果是主人的话,他一直待在这里。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

当时憍陈如他是这样想的:“客人是暂时来的,不可能长期住的。”因为这个道理,他去思考,如是去思考。思考以后——哦,“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他就想了一想,平时住的人叫主人;暂时在那里停顿的,叫做客人。

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最后他通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呢?“不住者就是‘客’。”

这个用心性上面来讲的话比较好一点,我们的心性,就相当于是主人一样。烦恼障和所知障等障碍的话,就相当于是客人一样的。

所以用一个客人的比喻来,最后知道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它是偶然性的。真正的主人就是自己的这种心性光明。这个时候他用客人的比喻已经证悟了“客”字。

我们可能不会这样的。看到一个客人的时候跟他吵架,客人就客人,让她早一点离开,离开完了以后也没有什么所悟,就是这样的。但真正是,像憍陈如那样的话,从一个客人暂时住在这里,然后离开,以这个道理,把客人比喻成这个障碍,主人比喻成心性,这样开悟的。第一个“客”的意义他是这样明白的。

真的,高僧大德们的话,包括憍陈如,我们经常说是声闻阿罗汉,但是他们还是通过客人的比喻来了知了障碍,障碍是偶然性的,这是第一个方面的。

然后第二个方面,那这个“尘”怎么理解呢?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他说:“比如下了雨之后,那么这个天空应该是光明的、清澈的。”我们下雨以后,现在这里下雨、下雪,这样以后,天空的话就更加的清澈。天空是无有障碍的,特别清净的。就像是雨下了以后的天空,很清净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太阳的光在天空当中照耀的时候,而且这个光入于间隙当中。”入于,比如说是什么窗户或者说是天窗,这个里面光开始射出来。“射出来的时候,‘发明空中’,这个时候你指往虚空当中的话,发现在空中有这个‘尘’相,有很多的微尘。”

意思就是说,你在天窗当中或者是你在屋子里面,看到雨下完了的天空是特别的明朗、清净、澄清。这个时候阳光透过空隙射进来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光面前,我们经常有时候是尘土飞扬,有时候是光尘。阳光下的很多很多的这种微尘,在阳光的照耀下,能看得到的。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在那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尘的本质其实是动摇的。而对着的‘虚空寂然’,就是如如不动的。”

那么憍陈如他当时,可能他当时是客人来了,客人坐了一会的话,在屋子里面可以晒太阳,然后雨下了以后太阳很好的。然后在太阳的阳光下,他看到这个尘,结果发现尘是动摇的,虚空是不动摇的。这个里面主要是认识虚空是不动摇的。

虚空表示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是不动摇的。这个“尘”相当于是障碍,这个障碍是动摇的,但真正的这种不动摇的就是我们的这个心性。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他当时通过思维以后,“澄寂”是空性的,动摇的这个叫做“尘”。这样的动摇者名为“尘”的意义。因为他开了什么样的悟呢?因为这样的动摇和不动摇,尘和虚空之间的关系。然后动摇和不动摇,知道了我们的心的障碍和心性之间的关系。憍陈如是这样来开悟的。

“客”和“尘”,这里面客尘解释的很好。以后我们如果讲经说法,或者是别人来问:“你们佛教里面不是有个客尘,这个客尘怎么解释的呢?”“噢,你翻开看看《楞严经》里面,佛陀专门讲了憍陈如的故事,憍陈如原来认识到客尘的本性而开悟,获得阿罗汉果位的。”

其实阿罗汉的话,有时候是真的,包括《大智度论》当中[12],舍利子还是目犍连,当时是反转婆罗门的道理而开悟的。很多很多好的故事。这里佛陀就讲了这个。

佛言:“如是。”

当时憍陈如这样说的时候,佛陀也是当时给他回答:“是的,是的,你真的是这样开悟的。”佛陀已经认可了这个道理。

那么今天就讲到,直指心性当中有十个直指心性,第二个直指法讲完了。



[1] 2008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汉、藏两种文字组成的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包含《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又称正藏,丹珠尔则为副藏,前者是有关佛陀说教的总集,包括经藏与律藏两大部分,后者则是历代高僧大德对佛陀说教的解说论述。此次出版的《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共232卷,《甘珠尔》选择8种木刻版本进行对勘,《丹珠尔》选择4种木刻版,从最初对勘到最后出片,一共经历了12项24道工序,是校对最精良的藏文大藏经。

[2]《四心滴》共分五函:

( 1 )《布玛心滴》由布玛莫扎传下来的;

( 2 )《上师精滴》是无垢光尊者为《布玛心滴》作的广释;

( 3 )《空行心滴》(《莲花心滴》)由莲师传下来的;

( 4 )《空行精滴》是无垢光尊者为《空行心滴》作的广释;

( 5 )《甚深精滴》是无垢光尊者将以上四函的内容总摄和合作的教授。

在藏传佛教中因第五函的内容是以前四函为根本,故约定俗成将其称为《四心滴》。另宁玛巴中,有将其称为:二母(指二心滴)、二子(指二精滴)之教授。

[3]阎浮檀金,巴利名Jambu-di^pa之音译,释义是指流经阎浮树间之河流,所产的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又带着紫气,为金中最高贵者。后世对佛祖金身描述,多用此语,檀金色,代表着最高贵地位。梵文Jambunadasuvarna意义合译,亦作阎浮那提金,是一种色赤黄而带紫焰气的金。据称产于北俱卢洲阎浮下的河沙中,故名。常用形容佛身之金色。

《大智度论》卷三五:“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

[4]赩,xì,赩有两个意思,一为大红色。另一个为:光秃无草木。摘自百度。

[5] 《前行引导文》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所有的苦行圆满,终于有一天,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去打水来,我在这里生火。”那若巴提水回来时,上师生完火后,便站起,来到(他面前),左手抓住那若巴的喉窍说:“那若巴,把头伸过来。”说罢,右手脱掉鞋子,拿起鞋便猛击他的额头,那若巴一下子昏了过去,完全失去知觉,等到苏醒过来的时候,他的相续中生起了上师心相续中所有的功德,师徒二人的意趣成了无二无别。

[6]《摘自俱舍论讲记》:《俱舍论》颂词是根据有部宗和随教经部安立的,因为他们认为眼根就像胡麻花,有颜色、形状,它遍于整个眼珠,由它可见外面的色法;

[7] 《摘自俱舍论讲记》:第二品 分别根。丙一、根之功用:传说五根四功用,余四各具二功用,五根八根彼一切,分具染净之功用。

有部认为:眼、耳、鼻、舌、身根具足四种功用,其余男根、女根、命根、意根此四种根具足两种功用,受用五根对染污法起功用,而信等五根以及三无漏根对清净法起功用。

[8] 憍陈如、马胜比丘、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

[9] 《定解宝灯论》: “是故一切境有境,自性本来即清净,然为客尘所障故,应当精勤净垢染。一切所净之垢染,本体皆为清净性,此外无有不净故,自性光明平等性。”

[10] 《禅宗公案》:有一天,赵州从谂在佛堂前扫地,有僧人问赵州道:“你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赵州答道:“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那僧人又问道:“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赵州说道:“瞧,又飞进来了一个尘埃。”

[11] 五比丘获得阿罗汉果位,八万天子现见真谛。

[12] 《大智度论》卷十一,舍利弗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