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八课

课前开示

         讲《楞严经》啊。讲《楞严经》之前 跟大家说一下,我们求法时,应该有难得的心,这很重要。可能现在很多人得的法太简单了。不管是现场的听课,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听法,特别容易 。一般人有这种习惯,太容易的话不会珍惜,不会觉得特别难得。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特别重视。所以我个人想,刚开始来佛学院的时候,条件也好,各种情况相比较起来,有很大的差别。

           刚开始来时,路也没有,电也没有,背任何东西都要离十几公里的乡上和二十多公里的县上背,电根本没有,依靠煤油灯和酥油灯看书,求法的人特别精进。晚上睡得很少,白天散乱很少。每天吃到三顿,只有一点 糌粑,现在这个不香那个味道不美,与以前有很大差别。

         以前早上五点我起来烧个茶,灌在暖水瓶里,中午再喝一半,再吃一点糌粑,晚上再吃一点, 每天只烧一次火。资源有限,从85年到90年,电没有,就是这么过来了。

          现在条件比较好,法对很多人不是很珍惜的。包括专注力,有的人听不懂,心不在焉的。我听说有的法师讲法时,也是这样的,下面交头接耳的,打瞌睡的。

         如果对法有珍惜之心,全部的行为会断除的。但自己的智慧不够,精进不够,热情不够……有的人是很好的,有的人混课三顿,希望要么不要听了,要听的话,做什么事情 应该很认真地对待,对法有恭敬心,对前辈大德的足迹有随喜心,自相续会获得加持。

         今天的《楞严经》主要讲,七处征心。是楞严经中最著名的一些教言。

         每一个征心,是寻找心的方法,寻找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从三处方面寻。而此处,主要讲心在内,在外,在中间,或者在其他地方……来寻找,这样的寻找方法,与密宗是很相似的,所以我认为《楞严经》是应该属于密宗的无上续部当中的续部,别人如果问,为什么叫《楞严经》,不叫《楞严续》?那个时代翻译的经典,经常是续部译成经,如《文殊幻化网续》等。所以它也是一种续部。

         汉地日本非常重视的《金刚顶经》,藏文的译本叫《金刚顶续》……诸如此类,密宗的续部,在汉地译成经。

          还有一个理由,《楞严经》在八世纪初,公元700年以后,就移到汉地来的,以秘密的方式。

         相同的历史,你们也许看过,藏地佛教史中,贝若扎那,到印度求学学翻译,在印度金刚座附近,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密咒大师,他说,你最好白天在其他的班智达学一些显宗法门,晚上来我这里学密法,不然,现在国王对密法非常重视,不能外传。如果发现我们在外传,我会受到惩罚,你作为求学者,可能出境有困难。

         在传记中,贝若扎那讲到,白天在求一些法相乘,也就是显宗的法门,晚上以华吉桑给为主的大持明者前,得到许多无上密续中心部的法,后来想翻译成藏文,移到藏地来。

        当时华吉桑给说,根本无法带出去,最好在白绸缎上以乳汁写,到时候以熏香熏,才能现出来。他以这种方式,当时宁玛巴的十八部续部,主要是心部方面的,我们有无上心滴,心部方面,他翻译得很多。前译时,由托米桑布扎译了21种法门,但贝诺扎那从印度带来了。

        当时印度出现了不同的恶兆,因为金刚座和很多大门自然散开,当时人们议论纷纷,出现了很多恶兆。才知道是贝若扎那把印度的很多密法带到藏地了。他们以各种方法,做了很多事情 ,藏地也做了很多,后来他迁到别处。

       在观察的过程中,《楞严经》在八世纪左右,应该是密法。但是当时在印度,确实是一种保密的,不然,他两次不能出境,第三次才能出境,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我看到子璇的观点,《楞严经》在那烂陀的灌顶经,密法中。也属于密宗中。而且《楞严经》中有很多的坛城和咒语,有些地方和密宗的内容非常相同。

          所以说,它应该有很多的密宗的窍诀,包括密宗的咒语的成就,以《楞严经》成就的故事也是特别多。

         崇惠禅师,以前依止得到了楞严三摩咒,在山上一直自己修行,修了很长时间,后来他在一些道场中专门修咒语。

         有一个天神请求他,佛法非常衰落,遇到一些危机,能不能下山弘扬正法,降伏其他外道。他下山在一个城市的寺院持单,有一些异教徒,显现一些神变,他们有特别高的样子,全用利刃的刀,踩上去……互相争论以神通辩论。大师也以利刃作了梯子,比异教徒高一百尺,光脚如同踩在平原上,没有任何伤害。

         后来在其他的异教徒面前,铁衣,各种铁片,滚的汤锅里伸进去,在火上随意走动,赴汤蹈火,当时在唐朝时,包括国王也赐予袈裟,也成为护国三藏大师的名号。之后,人们称他为降魔大师。

         所以有专门修持密法而虹身成就者。在藏地念咒语,莲花生大师的二十五弟子,有的就是念咒语获得自在的。

麦彭仁波切讲了很多这种宁玛派不共的特点。

         所以《楞严经》一方面是显宗的特殊经典,一方面,虽然没有修加行的要求,但其中所讲的道理,应该有直指心性方面,认识本心的直指法,在《楞严经》中随处可得。

         所以有密宗的教义在里面,如果有人对藏传佛教不是特别了解,应该学一下《维摩诘经》再学一下《楞严经》,再学一下《六祖坛经》,这时再看《大幻化网》和大圆满,这时可以相辅相成,也许会讲得比较明显,我想即使没有发现,也不会有相 违 之处吧。

        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接受以前不懂的教义。自己都有自己的传统历史 ,包括自己小小地方的文化的约束,只承认自己的, 不承认与以往没有接受过的理念,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损失。

         我们以公正的智慧,接受对我们有利的,这些经教,这样的话,我想很多人,不管是在修行上还是闻思上,都有帮助。前面讲得有点(多),一会儿又跟不上了。

         前一段讲,阿难遇到了摩登伽女,遇到了小小的违 缘。派文殊菩萨带回来了。阿难有惭愧的心,佛陀没有当面批评,他问,你为什么在我的教法下出家?

         这时,阿难算是外貌协会吧, 他说我看到佛陀非常庄严,所以想出家。没有出离心,菩提心。

         佛陀很好看,这样的庄严的相,不是其他的行为来的,应该是通过修行来的,所以想出家。

          佛陀接着问,我这么庄严,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是用眼睛看到的。

        佛陀再问,你心眼在何处?阿难说,心应该在自己的身体里,佛陀的身体里有尊贵的心,如莲花一般的眼睛在庄严的身体上。就这样回答了。

         紧接着,今天的内容,讲到了:

 

卷第壹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佛告诉阿难:你如今现坐在如来的讲堂中,你看一看祇陀林——当时祇陀太子的林园吧,今何所在?

         要问的话,其实下面要讲,七个方面的,七处的正心,以七个方面寻找心的窍诀。在历史上也是很出名的,有的大德在介绍时,是一层一层的内容,有些大德,包括真鉴大师,这里每一个问题,都随着阿难的执著,随遮随破,不止是七个。其中的问题,阿难不断追问,佛陀不断破掉,到了最后,是一个完整的寻找心的方法。

         不管怎么样,佛问,你坐在如来的讲堂中,那你看看祇陀园在哪里?

         阿难回答:当时重阁清净讲堂,实际在给孤独园——是一个很大的林园。祇陀林实际上是在外面,精舍有给孤独园里面,讲堂的外面就是祇陀园。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佛陀问:阿难,你现在在讲堂中,先见到了什么?

         阿难说,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到如来,再见到了大众。然后往外看,就象我们现在的讲堂一样,门窗都开着,往外看时,才能见到外面的林园。

       我在想,我们世间的人,遇到一些上师也好,互相这样对话的话,不会珍惜,观自己的心。

       但阿难不是,每句话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有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问和答有这样的。

        最后把上师如意宝的音频视频,在讲课收集,发现上师去印度,或者在藏地时,别人问的很多问题,问得一般般吧,以前觉得是这样的。现在觉得有甚深的意义,所以很想把上师的,哪怕一个偈颂,一段视频,全部保存下来,与他的传承弟子,慢慢会有。如果这一代人没有得到利益,再下一代,再下一代。有的上师的教传,不断地弘扬,越来越兴盛。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伏藏大师列绕郎巴说过,第二世时,他的教法弘扬得更广。从尼泊尔到汉地会兴盛。伏藏品后面有这个结文。确实法王这世,不仅尼泊尔,包括印度,内地,西方,很多地方,传承弟子非常重视。以前法王在世时,也有特别有信心的人,但后来的弟子对法王的传承是有信心的。

        我想,我们作为传承弟子,对上师的法恩,报答 一种法恩,也有必要努力。 我看到有一些问答,其中有众生的疑惑,不止是一个众生,而是很多众生,回答时,不止回答这一个众生,而是解除了很多众生的疑惑。

         所以这不止是两个人之间的问答,当时的目的,不是只要阿难开心就行了。2500年后,依靠这个问答,很多众生会依此获得信心,也是调伏众生的一种方法。

        佛陀说,阿难,你在这个讲堂中,先见到什么?

        阿难说,先是如来,再是大众,再是外面的。

       这个比喻,阿难其实就相当于心,下面将比喻结合。

       大众比喻为内脏,外面的林园是外面的世界,身体以外的世界。可以这样对应。

        这是,首先,七个当中,首先是从内部寻找自己的心。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陀继续问:阿难,你说你看到了林园,你是依靠什么来见到的外面?

        你说先看到里面,再看到外面,是以什么来看的?外面是怎么见的?

        阿难回答,这个讲堂,户是门,牖是窗户,都是开着的。

        门开着,窗户也开着。我们冬天窗户老不开。我们门上写着“随手关门”……所以我们夏天有点热,要求窗户开着。不过现在有玻璃,也看得到外面。

        哦呀,阿难说他见得到,见的原因是门窗开着,所以看得很清楚。

         我本来想我的闭关房外面,有很好的风景,想给你们看,今天忘记了,明天 给你们看。如果风景很好,闭关时心不能专注。以后闭关的地方,应该修在不太好看的地方,我觉得好一点,不然太好看的话,有点……

        外面窗户和门打开着,所以看得见,得远瞻见。

        那天说,有些大德,应该在这里有一段。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以阿难自身例心,以如来大众例肝肠脾胃等,以户牖例眼,以园林例身外诸物也,在文易知。

        智晖禅师临别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往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逝,此憎爱俱忘,去来无碍,将并其能见者而忘之矣,又何内外之可言哉。

            阿难说可以看得到。

          佛陀当时在大众中,呈金色的手臂摩顶阿难 ,告诉大众,有一个禅定,禅定的名字叫 “大佛顶首楞严王”,而且这种禅定具足菩萨的一切六度万行,东南西北四方四隅十方的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藏文是这样翻译的,所有的十方的如来,他们都是庄严的门和路中获得成就的。也就是说,禅定是很庄严的一条路,依靠这个路和门,获得成就,获得如来果。

         意思是说,三世诸佛,依靠首楞严三摩获得成就。他们经过的大门也是这个,他们经过的大道也是这个三摩定。你好好听着,我开始给你宣讲。

        当然有的人觉得这里有点突然,应该在前面。这种说法不合理。我们讲过,翻译以后,惟悫和子璇有权力说这个观点。惟悫说,为什么没有批评,反对阿难加持,讲《楞严经》的内容。

子璇讲了三个内容:

一是安慰,不要害怕。因为阿难有点紧张 ,有些事情 一直有愧疚感。虽然没有破戒,但遇到了违缘。

二是好好听受,不要忘失。

三是佛陀的回答不会虚妄,要好好接受。完全是正确的。

           因为这三个理由,佛陀为阿难宣说。阿难听到之后,前面的顾虑解开了。原来佛陀……现在已经过了,没有什么问题了。于是在佛陀面前顶礼,接受佛陀慈悲的言教。欢喜地接受。这时开始我们的真正的心的教言,开始讲了。

         阿难不断地在佛前顶礼后,佛告诉阿难: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 无有是处。

         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你不是刚才已经讲了,身体在讲堂,门和窗户开着,就能远远看到祇陀园林。

        他继续问,那会不会有的众生,身体在讲堂中,不见到如来,只见到外面的园林?

        佛陀的回答,很有禅宗的味道。

       他没有直接说,而是说,你说先看到我,再看到眷属,再看到外面。我问你,还有一种情况有没有?如果人在讲堂中,佛和眷属都看不到,只看到外面的世界林园?有没有这种情况?

       阿难开始回答。

       下面他们有各种问答,你们要好好听着,他们在问答中,你有可能会开悟。

        外面的喇荣的夜景看得到,里面看不到。

        阿难代表我们普通人,要么是上,要么是下……世间人对缘起空性,因果法理不懂,只对一种道理坚定不移。阿难代表声闻乘,对物质特别重视。

       与唯识宗不同,他们有如梦如幻的教育背景。

       声闻乘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从更高的上面思考 解释,这也是佛陀为什么将阿难作为问者来回答。

       其实我们凡夫众生与阿难相同。可能我们不如他,不能与佛陀在一起听闻佛法,广闻博学。我们佛教徒,希望不要象阿难那么广闻博学,至少不要沉浸在没有意义的,包括现在大多数人,学院我建议,佛教徒不要天天看抖音。

        没有很深层的价值观的人,每天自己做个表情,没有什么看的,其实这是稍微有一点深度,有一点修行境界,打发时间。非佛教徒有一种娱乐 ,是可能的。

         但作为佛教徒,修行人,过一段时间喇荣要闭关,我担心看一些没有意义的,出家是为什么?看破红尘也好,偶尔有一些习气也是正常的,但作为佛教徒,整天沉溺于此,可能只是形式上而已。有些不出家人,有的修行境界是很不错的。

         我看到有的人,喜欢看书学习,探讨的很有价值深度,有前沿的,对六道轮回,对了悟心性方面还是下了一定功夫,还是有一定结果 的。那时,不会耽著于眼花缭乱的信息中。

          我想阿难是一个代表,虽然他不是真正的凡夫人,但凡夫人有很多疑惑和邪见。《楞严经》是断除邪见的重要利刃和武器。比如你学习《楞严经》之前是散乱的人,学完之后,至少能斩断一些散乱 ,也是有意义的。我没有传承,你们整天听,我不知道有什么效果。所以作为佛教徒,不要太散乱了,应该对自己以正知正念来摄持。我是佛教徒,至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经常观观自己的心,不然很难收摄。心是非常调皮 的孩童。在玩的时候,父母带回来,非常伤心,不愿意回来。

          现在的佛教徒是失败还是怎么样?我看到言行举止。在喇嘛和觉姆的手机强制性收回来了,我不知道有多少效果。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自觉。没有收,也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的人再怎么强迫,也不可能一天到晚站在你身边提醒你。

          阿难代表这样的。

         佛陀问有没有里面不见,外面的能见?

         阿难说,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我站在讲堂里,不能看到你这么庄严的身相,只看外面,不可能的事情 !

         阿难回答得比较清楚。

        佛陀下面,那这样的话,就比较好说了。呵呵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佛陀说,阿难,你也是一样,你的心也是明了。心有什么特点?一是它的本性不是无情法,是黑暗的,而是光明的。如太阳灯也有明的。但还有一个特点是了。了了分明。有明有了,这颗心,每个众生的心的特点就是这样的。


若汝现前, 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如果在身体里面,应该整体了知所有的身内。

         因为心的特点,如阿难一样,你有眼睛,你有心。所以里面应该看得到,只是看到外面不可能的。同样的,心是明了的东西,如果不是明了的东西如无情物一样,但心是明了的,如果在身体里面,应该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

        但是,难道有一些众生,先见到僧众,后来能观外物?有没有这种情况?是一种反问。先看身体里面,再看外面。

      阿难和心一样,阿难有明觉,心有明觉。所以心也应该先看到里面,再看到外面。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心纵然对肝脾等内脏看不到。而且指甲的生长,筋等也应该明了,但你为何不知?如同阿难在里面一样,为什么见不到?比如心在大脑里,应该对里面的几百亿的神经系统 也应该看到。

          如果在里面,应该五脏六腑都见到,但看不到。如我们都容易 看到的,五脏六腑毛发的生长,都没有见到。

          这种推理,学习其他经论的人可能没有见到。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有点不同。


如何不知?必不内知, 云何知外?

         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内,如何反能知外呢?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无有是处。

         是故应知,既然所有的内在的五脏六腑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外在的?

         所以你应该知道,这颗心住在身体里,无有是处。大多数人认为心在里面,在身体当中。有的科学家认为心在大脑当中,

         包括眼睛看到的,通过一种信息,一种光的信息,起到化学反应,通过大脑成像,之后外面显现,在非常短暂 的时间中显现。

如果真正大脑中有一颗心,身体里面的应该看到,不然不能这么说。

         平时的思维方式可能是这样的。

          藕益大师说,大家的通病是以为心在内。

         西方的人也是,心的思维者认为是在大脑中。他们说,我再想一想,用手指指大脑。他一直把心定在这里的。

         很多世间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心情不舒服,以为心在心脏的位置。

         我很开心……但实际 上,真正的心,在身体中,不管是在大脑中还是其他的地方,心是明了的,为了什么内部不能了解?不能了解的话,心在身内的说法,无有是处。这是第一个说法。

          本想讲完第七种征心, 但没有办法。再讲几个。看看是吧?无有是处是吧,心在内不可能有的。

          八识规矩云,愚者难分识与根,盖根识之难辨久矣。若谓根非识,则根自根,识自识,识应见根。若谓根即识,则彼死者眼根现存,何以不见。故知五根但白净色照境而已,识必明了分别,二家种现,熏习不同。五根乃色法,即第八识亲相分,具执受二义,是白净无记性。

         五识乃心法,即第八识见分,三性皆具,但能明了,名性境,属现量,故曰性境现量通三性。至第六识方有分别,属比量非量,此根与识之辨也。【因明中承许,见,是识见,非根见。(有部认为是根见,经部以上承许是识见。)】

         傅大士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秪这语声是”,由此言之,谓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亦无有不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阿难很恭敬的,一直恭敬地白言:我听到如来说心不在内。我已经明白了,心不在里面。那么就是在外面。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 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何以故?就象灯光,虽然燃在室内,必定能将外面的庭院一步步照亮。同样的,心不见身内,但是外面都能见到。

如灯光一样,放在外室,不能照室内。

        这样的意义非常明了,没有怀疑。佛陀的最了义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 

        我这样说没有错吧?

        我发现了佛陀的真正密义,谁都不能了解。如灯火在外面,里面看不到。如身内看不到,能看到外面的林园。

        我好开心啊,我是佛陀相续中所有的甚深智慧已经通达了。

        得无妄耶?我说得对吧?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

         佛告阿难:阿难不要着急,你可能没有搞懂。

          比如我的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一起化缘。回来洗脸洗脚,回来之后,开始应供。应供完了之后就那个。

          那么你看一下,如果比丘中一个比丘吃好了,其他的比丘会不会吃饱了?不说阿难,我们也会否定。

【乞食】是佛制,为除贪慢心,乞食资身,随所化缘,不贪好食。

【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饭来食。

【宿斋】止食。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 诸人饱否?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阿难说不可能。因为大家不一样。

        心所知道的,因为完全是他体。心所知道的,身体不可能发觉。如果身体有感受,心不知道的。这两者如同舍利子和止犍连,一者看到的,不一定是另一人看到的,都在外面,不可能有任何关系,所以是不可能的。

        外面肯定不会有,如果有,应该是独立的存在,但完全是不可能的。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陀说,我今示汝兜罗绵手,如果佛陀用手加持,特别硬硬的……

         我去桑耶时,那个嘎玛巴,他加持了我一下,我痛了好长时间。他的手不是棉花一样的。

         以前在北京,第九(十)世班禅大师,他在北京的寺院雍和宫,他身体也特别高大,加持摩顶特别痛。他们应该有是有棉花一样的,但我们的感觉是硬梆梆的。

          佛陀说,我示我的妙手时,你的眼睛能见到,心能见到吗?

         《俱舍论》说,五根,加意根。眼根是代表身体,如果眼睛看到,代表身体看到。心分别,以两个不同的相续表示。

         你能看到吗?能分别到吗?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他可能不太明白了。

【兜罗绵】印度语,译意细香绵,色白如霜,十分柔软,这里是譬喻佛手柔软似兜罗绵一样。眼见心知,若心在外,则是相义,应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说心在身外。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如果你看得到,心能分别,那么应该互相了知,那么云何在外?刚说,都是相同的,外面不可能互相了知。应该依靠自己的心而来,所以怎么可能看到呢?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身外也是没有的,如果身外,如两个阿罗汉,没有相干联系。

       如果独立在外面,那么对佛陀的妙手看不到也想不到,现在看得到想得到,所以不在外面。这个道理给阿难介绍得很清楚了。

       所以说,这个是第二个征心——寻找心的方法。

       阿难和佛陀是另外一种关系,我们自己在讲时,讲密法时以五毒烦恼观察,现在的法,是佛教中最甚深的证悟的法门。

       我传者没有证悟,听者证悟不太可能,但不一定,盲人看不到,但拿着灯可以归路,有以盲导盲的说法。如果聋的人也是一样的。

       我翻译的,受到很多攻击,但不管怎么样,佛法是属于所有的众生,大家一边学习,得到一分时,不要失去自己的机会吧。如到宴会时,每人得到一份,有的人去了,可能喝醉了,没有得到那一份,是不是有点可惜?如果别人得到的这一份,自己也能得到,也许是最好的。

       好,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注】此笔记文稿仅供参考,为尚未定稿版。

若有错误,在此忏悔。

课堂笔记自求学足迹

【科判参考1】 

【科判参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