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七课

 课前开示

          我们今天讲《楞严经》。应该再下一堂课,十月七号和八号,是吧?然后中间有其他的前面也讲了,今天不用说了。这是一个事情 。

          还有一个事情 ,前段时间提了一次,我家乡这边做了一个图书馆。不是学院的,学院做了两个,一个马上使用了,再一个明年后年。我家乡的,捐书的供养书的,相关的途径可以给大家提供。如果提供的时候,最好不要的书不要提供过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供养的话,大圆满前行中说用不上的供养不好。

         我原来说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涉及的内容也是宗教,哲学,人类学,科学,当然有一些学生的读物,包括动画漫画等等,都可以。我这边不是特别需要,但图书馆是很好的三宝所依,放在那里,如果没有出现四大的灾害。

          意大利,法国也有几千年的,也有几百年的。我们这里不知道,与个人的藏书不 同。我有一些好的书,也放在那里,生命何时出现无常也是难说的,这里跟大家讲一下。这是一个事情 。

        还有一个呢,好象没有很多的吧,我们下面开始讲《楞严经》。

大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在听闻佛法时,如理如法的接受。

        前面讲《楞严经》的开头的缘起,摩登伽女对阿难生起不清净之心,然后她通达母亲,做了一些幻术,阿难被她控制,后来佛陀用咒语请文殊菩萨从危险中解救出来,带到佛陀那里,回来了。

         这个公案其实是佛经中非常正常的缘起,前面有一些缘起。但是以前有个别人,可能对经文的道理不太明白,因为前面用摩登伽女这个公案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是伪经。因为这样的公案出现,经典的规律不太适合。

         还有,里面讲一些相似的道理,比如阿难安居时怎么会出去呢?还有得了初果的阿难,怎么会被这些贪欲迷惑,会讲一些相似的理由。

有的佛教徒也有一些回答,但有的佛教徒有些情绪化,包括语气上不是很文明,没有圆满地回答。

         但有些大德和研究的人作了一些正面的解释。其实很简单,阿难安居是对的,但当天是结夏日,是安居解散的一天,可以出去。

         一般结夏的话都知道,叫作遮止已经放开了。即使安居中,也有一些结集,有一些范围不同的。 

         阿难得到初果,并不是被其他所迷惑,也是合理的。如果他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和佛果,不被迷惑是可以的。实际上,获得初果不是会没有任何欲望之心,学过《俱舍论》是清楚的。

          这个公案在佛经中是单独有的,《摩登伽女经》,汉文有不同的译本,安士高,支谦也有翻译。真正的印度的佛经,象特别出名的译师翻译出来的,翻译出来后,这里的公案与《楞严经》的公案基相同,只是有的讲得比较广。广的经典在藏文中也有,叫《虎耳经》,梵文中也有。

        藏地的《虎耳经》也是从梵文中翻译过来的。我对了一下藏文和汉文是相同的,略的不太相同,因为咒语,包括摩登伽女的母亲用的咒语,藏文比较广,汉文比较略……

       其实摩登伽女不是妓女,其实是淫女。《楞严经》中叫马当歌女,其接按音翻译的。虎耳经中说是低贱种姓的美女。是低贱种性,但相貌美丽。

        汉文从来没有说摩登伽女经是假的,其实是因为这些而说是假的。好象他们也是似懂非懂,稍微作了一下研究,对佛教的专业没学过。加上没有信仰,这样东凑一个西凑一个,连在一起,分别念无法相联时,就说是伪经。佛教徒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学会分析辨别 。邪说有必要破掉。佛教内部的学说没必要非理驳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也可以。

        像明代的,憨山大师也好,传灯大师也好,象元朝和宋朝的一些注释,也有一些驳斥的语气。前辈的这些人,对《楞严经》作了很多科判,其实不符合经义,重新安了一些科判。我觉得新的也可以,旧的也可以。

       佛经不如论典,如果按科判不是特别有逻辑,正因为论典造的原因,将佛经上下不均的地方依靠论典理顺。所以对内部的驳斥,也不是特别重要。

         藏传佛教萨迦、宁玛,对一个小小的问题,辩论很多,当然可以展示自己智慧的宝剑。但千真万确的佛经,有的人不知是非,造各种邪说 ,可以粉碎破坏,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过失。《入中论》中说过,破坏别的论典,不会有过咎。

        前面关于摩登伽女,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在学的过程中要看一下。一方面字面要明白,另外要遣除对我们的误解和谬论。适当地批驳是有必要的。

 

 卷第壹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 未全道力。

        有时候时间原因,不读经文。原来法王在美国讲密法,先念传承,再作解释。他说内容比较相同,但你们西方人不要误解,前面是传承,这里是解说,这是不会有矛盾重复的过失。 这里《楞严经》确实没有得到藏文的传承,按传承最好一字不漏地念完。这样只有内容上解释。我也打听到一些《楞严经》的,但传承不一定有。只有到九品和十品时念传承。之前只有按字面作解释。

         当时阿难见到佛时,因为差点破戒了,非常伤心,一边顶礼一边悲泣,他没有怨恨伽女,也没有抱怨。

         情节比较长,前面摩登伽女在提水时,阿难看到。后来伽女跟母亲说,用咒术勾招。他没有恨他们,只恨自己无始来,自己一向多闻,没有好好修行,这样的原因, 未全道力。修行的能力没有增上,所以定力不够。因为他闻思是很不错的。

         去年讲《法华经》中说,他在一个空王如来面前,阿难和佛陀都发了三菩提心,他一直在广闻博学上发展,佛陀是实修,利益众生。他虽然多闻,但一起发心,现在没有成就。

          这样的话,他说无始以来,多少世变成有智慧的尊者,一直有广闻博学方面,研究方面,但关键时候没有实修,所以遇到违缘时,遇到这样的事情 时,没办法将烦恼转为道用,差点被他们咒语迷惑以后,已经临近破戒的深渊,非常危险,特别伤心,在佛陀面前一直乞求忏悔。忏悔自己没有好好修行。

          我们一方面闻思是很重要的,但一直耽著在字面上,没有结合实修,遇到违缘障碍,生老死病的怨敌,没办法对治。一般《大般涅槃经》中说定和智慧都很重要。桩子在地上,想动摇是需要定,最后用智慧拔出来。若者一个怨敌捆住,是定,最后用智慧杀绝。所以智慧和禅定都需要。如果有智慧没有禅定,修行很难用得上。

           阿难尊者很后悔,一直多闻,没有实修。

【藕益大师】多闻本是入道之缘,只因不能从闻思修,故名一向多闻,便如说食数宝,而未全道力也。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殷勤启请,我一直多闻,没有实修,你能不能传我们甚深的绝妙的法,不然今天我遇到违缘时,什么法也用不上。

          他祈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时,用甚妙的妙奢摩他、寂止,禅定的意思 。三摩是胜观的意思 ,禅那,是止观双运的静虑。这样的最初方便的简单的法门,能不能给我们传授啊?

         天台宗讲三观,讲得特别细。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多说法,其实就是止观双运,同时二者不偏不堕,藏文说简便易行的,能用得上的方法,能不能给我们传授?

        因为前面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就想到求法。

         我们道友出去遇到居士,你能否给我们传一个基础的法?你能不能给我传一个中观的法?

         看着是一个违缘,也是一个顺缘,依此组成不可思议的法门。

【圆瑛法师】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别名;首楞严为定之总名。又三种别定,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

           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三摩为初方便;禅那为方便,以禅那中,已得圆证,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之行,为入萨婆若海之方便。

【宣化上人】妙奢摩他:意为寂静,寂然而静,只是抑止心识,使不打妄想,不是彻底之定,这是佛最初为二乘所说之方便法门。妙三摩:即观照,观照十二因缘,或观四谛法,而修成的定。妙禅那:是思维,用心来思维观想,如修止观。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 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 承受圣旨。

        这里,富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听说阿难请求,阿难是佛陀的侍者,大家想佛陀肯定会传甚妙的法。

       前面没有说恒河沙数吧,阿罗汉,很多很多人天的众生眷属,一起集聚,愿意听闻。

        阿难请的法非常妙,是最好的胜观,最好的双运,最殊胜的法,能不能给我们传?

     《楞严经》中确实有止观,有双运,能开悟的法。其他的人天众生特别想听受,这样的话,他们都积聚在佛陀跟前,大家一起默然。

刚开始可能站着,有些次第不是那么……听法的话,就在自己听法的行列中默然而住。

        三种妙定:妙奢摩他、妙三摩和妙禅那,哪一种是最初开始而易修的方便法门呢?如病思良药,饥者得饮食,特别欢喜,开心,有恭敬心而听。听受时确实需要这种课堂纪律。

          我们这里是不错的。三过六盖五不持等很多的听法轨理,这些是需要的。《优婆塞戒经》: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

 第一是要认真地听,不能超时,不能迟到早退,要应时。

第二是乐听,不能不想听,不想听也不行。

第三是聚精会神,第三是恭敬听,有的人是特别不恭敬的态度,这样不太好,佛经说实在不要听走开,没有过失,善哉善哉。

第四不是求过失,讲法者和法上,一直吹毛求疵……

第八为了驳斥,

第九对法不轻毁,不想听,就听一听。

第十不侵毁自己,我是笨的,懈怠的,肯定听不懂,这样不合理。

诸如此类,有十六种法。这是很重要的。

          当时佛陀在场的人,都默然恭敬地,欢喜地接受发如来的教授。

【子璇法师】如渴思冷水,如饥思饮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出自华严经】

【大阿罗汉】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一段话,实际应该在后面。印的时候可能按宣化上人还是谁印在前面。 圆瑛法师说,好象可以移过来。我觉得不用移过来,佛经这样可以的。他移过来,他也没有原因,也没有梵文本的依据。这样有的人看不惯,赞叹,也可以的。宣化上人也同意,也移过来了。除二人之外,其他的大德都没有放在上面,藏文大藏经也没有放在前面。

       我们有时候可能,按有些易懂的,确实有必要。比如法华经按藏文的译本稍微调一下,有的人不满,我们也按汉文的次第,也可以。这段移上来的话,依据不一定特别充足,但也不有人找麻烦。研究的人应该看到,不在这里,根据自己的看法,放在这里……也没有必要。

        法华的话,稍微易懂的话,我说过,英文,藏文都是这样的,当时的鸠摩罗什是不同的版本,也是可以的。但这里宣化上人和圆瑛法师移的,还是放在后面。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前面已经讲了,阿难尊者请法,所有的菩萨阿罗和缘觉,呆在佛陀身边,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不放在这里,也是完全可以的。后面佛陀也会说谛听,佛经中经常有这样的。

【宣化上人】这段经文本来是在后面,但圆瑛老法师,认为与前文贯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认为这样行文比较通顺,比较恰当。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 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你和我同气,阿难和佛陀是堂兄弟,是父亲方面的堂兄,从情份方面是同气,有的大德解释天伦很多,藏文直接,简单的意思 ,我们俩其实是亲戚,是堂兄弟。

        今天稍微聊一下,虽然你遇到了一些,我也不怪你,我们是亲戚,你又是我侍者。

         你当初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是见到了什么相?顿时舍弃了父母兄弟财富地位名声,所有的世间人难割 难分的一切放下,在我的教下出家,你当时看到了什么?

         有的人自己的子女出家,你看到了什么?你当时得到了什么?有种种问题。佛陀也是一样问。

         佛陀证悟时,阿难出世,后来阿难很年轻很小时,跟佛陀出家。当然出家是最早那一群中,历史中不明显 。

         有的说,大家一起聚会时,净饭王说,如果我的悉达多王子没有出家,变成大王,你们变成他的臣民,他出家了,获得了佛果。如今他身边的学者是婆罗门,按理是我们释迦族的,你们也应该有一群出家,这样发动之后,释迦族的五百王子和长者子出家了。

         可能当时有信心没有信心的,包括提婆达多也出家了,我也不太清楚,有这么一个历史 。

         我们是刹帝利种姓,其他的种姓在佛陀跟前,我们为什么不在……有这种说法。

          阿难什么时候出家不是特别清楚。佛陀问阿难,你看到什么想什么而出家?

【藕益大师】阿难是佛堂弟,乃世间骨肉之亲,故名同气

          情均天伦者,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伦,今明情与同胞无异,故言也。

           深重之恩,莫过父母,深重之爱,莫过妻子,若不见佛法殊胜,岂能顿舍。但所见佛法,虽无二境,而能见之心,须辨真妄,故今欲示菩提果体,先问发心初因也。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阿难白佛:我出家不是没有原因,我当时看到佛的三十二相,胜妙殊绝。阿难是好色的。有的人不愿意劳动, 有的人觉得出家简单,有的人觉得可以获得解脱 。

        我刚开始出家,没有什么出离心,只是觉得很清净的。当时看到念经,喇嘛开法会穿黄色的衣服,我觉得很漂亮 。当时我买了一个黄布,准备在德巴堪布前出家时问,可以不可以穿。有一日嘎喇嘛 说,最好不要空穿,像活佛一样。他借一件衣服给我,有点脏,我不好意思 说。

        如来三十二相是很庄严的,在《中观宝鬘论》中说:《中观宝鬘论》: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净严及明显,不及佛一分。这些庄严,与如来的庄严无法相比,所以这里胜妙殊胜,形体也是非常清净,如琉璃一样特别清净。

【憨山大师】阿难答以由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渴仰爱乐,从佛剃落;即此一语便见病根,何耶?以见色相而生爱慕者,正是妄想之心也!故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阿难见佛但爱色相而未见法身,用妄想心以爱舍爱,岂真出家耶?此其爱习种子潜发现行,既爱如来,安得不爱摩登耶?此乃因地发心不真,果招纡曲,所以今日遭此淫室之难耳!

【交光大师】三十二相,始于顶肉髻,终于足平满。者,诸天轮王所不能及。者,端严美丽灿若芬华。殊绝者,无比不思议也。暎彻者,金色而明透也。者,离诸染秽。者,一一分明。紫金光聚者,佛身光明无量,含之则融于一体,放之则无数妙色,无边利益,备在观佛三昧海经。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说,我经常自思惟,此相不是欲望和贪爱所生的。因为世间的贪爱,非常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这样的父精母血中不可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这种最好的纯净的,与迦叶光比,紫金光无有光芒,紫金光与佛陀的光相比,没有光芒。

        所以我特别渴仰,可见阿难没有出离心,不想解脱 ,只想自己也要变成这样的。有的人觉得出家人好寂静呀,好简单,好舒服呀。有的人觉得头发没有太好了,天天洗,天天麻烦,剃光了就好了。

        其实这样的话,没有思考 ,随便出家,不是很好。出家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人要有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不要急着出家,不然到时候有很多麻烦和痛苦。所以出家也是这样的。当时他特别仰慕出家人,所以在佛陀前剃度出家。我出家的因缘很长,但长话短说,我出家的因缘就是这样的。总而言之,你很好看,所以我出家了。

        他还是很简单的。他当时说的也是对的,佛陀的相好不是不清净的种子脓血产生的。佛陀的传记中,包括佛陀的《佛本心性》中讲,佛陀虽然从凡夫人看,是摩耶夫人和净饭王产生的,但不是如世间的男女一样,当时入胎的一晚,摩耶夫人受了八关斋戒,然后受持的过程中,以一个天子,有时说是六牙白象入胎,从母亲的右肋下入胎,进行加持。是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世间中的一般的生存,不是这样的方式。包括这样的是比较多的吧。

        以前的五祖大师,也是他是没有父亲的儿子。为什么呢?当时四祖在传法时,有一个老和尚求法,他看到根基不错,但如果传法,太老了。如果传给他,无法广弘,不如等你,你换个身体回来吧。老和尚应该是大成就者,不然不会生死自在,他答应后,下山,有一个女人在河边洗衣服。他问妇人,可否借住一晚,答应后,在她家里死了,当天投胎到女子的身体里。父母知道后,觉得非常不文明,不道德,逐出家门。女子特别伤心,怪自己怀了无父的孩子。生下来之后,扔在河中,这时,过一会儿,他就逆水上来。母亲有点不忍心,两母子乞讨,四祖传法时,遇到两母子,让孩子出家,变成第五祖。老和尚投胎,是这样来的。

       历史上说,应该是无有父亲的孩子。密宗中的嘎绕多吉也是这样来的,还有很多高僧大德,真正的大成就者,乘愿再来,不是完全按世间的规则而来,按特别的因缘来。

        当然现在的生理学科学不一定承认,不承认也不是。仪器无法证明的,稀有的奇特的生存方式,降生方式,死亡方式,也是多之又多。

一方面要承认事物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承认不可思议的特殊的因缘。这种因缘,在佛教中是多的。

        按常理,不相合时,一口咬定不可能,因为基本的原则 是什么什么。大多数是可以的,但个别的原则是大多数规则无法……任何事情 也是这样的,这点对客观研究的人来说,也要分总的和别的。别的中要分普通和特殊,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这种科学的分析态度不是非常正确的。

【交光大师】此中思惟二字,即是能发之心,乃意识计度分别,下所破者,破此而已。

然如来索问此心,非是责其发心之非。彼缘佛相而发心,按法华,仍是成佛缘种,何过之有,但认此思惟分别,为己心相,而不复知别有真心,乃大差误,故须征起详破也。

         问:识心分别,其用最多,而独取缘佛发心者以破之,何也?

        答:分别既非真心,则破须破尽,若破秽恶,则净善仍留,今于净善之最胜者,尚破斥之,余不待言,而自尽矣。此破识必从发心者之本意也。又复应知,悬示中说,此识尚有五种胜用,佛皆破尽,此方破其第一缘佛相好心也。

【子璇法师】阎浮檀金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若比佛身,迦叶如墨,欲爱所招,终非如此。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下面这个很重要。

         佛陀说:善哉!阿难。显现上佛陀看到他说你长得好看我出家了,佛陀显现上很开心。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一直生生死死相续不断,在轮回中流转。这是怎么来的?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这在《楞严经》中很重要的。本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光明的本体。体性是光明的,但是用分别妄念一直束缚着它,这样是不真实的,正因为这样,轮回中是不断流转的。

        从历代大德来看,也是对我们直指心性的教言,大家要记下来。藏文中也说,无始众生不认识自己的本性,被束缚的,什么时候认识,就能开悟。

         历史上有一个破山禅师,刚开始父母死了,对轮回产生很大的厌离心,看到志公禅师的厌世歌,出家了。有一天听到《楞严经》的法,看到这一段,有很大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就是加持力,禅宗中说参话头等,感应,他原来是四川人,后来去拜学,在一个道场禅修,当时特别苦,吃的穿的没有,吃一点野菜,但特别精进。妙高禅师的一些道风,在悬崖上一直打座。

         有一次在净心时,不小心掉下,腿伤了,特别痛,这时大彻大悟了。所以生病是好事,象他一样,特别痛的时候,哎哟哟,这时开悟了。当然这段话有特别大的关系。后来不断地弘法,弘扬的法非常成功。一段时间,有一个恶君李立阳,杀了特别多的人,特殊残忍,后来他不忍心,舍弃自己的生命,勇敢地面对。听说成都有一个七家巷,只留下了七家。当时破山禅师去祈求不要杀人。有人说你如果吃肉,我就不杀人。他就吃了几盘生的肉,以此行为感动了,再也没有杀人。历史 上说有几十亿不太清楚,但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禅师的行为感动,而不再杀人。

        他是大菩萨,不令禅悟的境界高,而且救了很多人。

         大家好好看一看这里的内容。如同《宝性论》与密法中所说,人人有如来藏,自性光明,但被网罟束缚,认识就开悟了。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 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 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如果想发菩提心,应该正法明性。要明心见性,你应该用直心回答我的问题。

        佛陀开始问阿难一些问题。问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十方如来同样依波罗蜜多,一道中成就,学中观,般若空性,出离生死,都是依靠直心。藏文将直心翻译成中观。

        诸佛菩萨依靠中观离开生死,有心中观和语言中观。依靠这样的中观,不同的地道 的果,无有任何困难得到。藏文好懂,汉文也可以这么讲。有大德解释直心,正如正念,还有深心,还有悲心。这三颗心很重要的。

        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也可以叫直心吧。远离一切边的话,就是真正的中观。所以说这里有些,完全通达 了义叫言直。三地真常叫心直。也有这样的说法。不管怎么样,依靠波罗蜜多。佛陀说,我问你,你好好回答。三世诸佛依波罗密多得到果位,这样的中间没有任何谄曲没有任何边。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 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问阿难,你发心出家,说是缘于如来的三十二相。这样的话,你的三十二相是以什么来见的?是以什么来产生欢喜心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能见到三十二相,就是我的心和我的眼睛。这是这么简单。

          用目观如来的你的身相。我的心产生爱乐,所以我想有如来的身相,就舍弃了身世,而出家了。阿难这样回答。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陀说,你是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关键是你的心目是吧。但是你的心……开始追问你的心是什么,你的眼睛是什么?

刚开始被摩登伽女折磨,又被佛陀追问。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睛在哪里,这都不知道的话,那不能降伏你的烦恼和痛苦,你的染心和尘劳。

尘劳藏文翻译成烦恼和痛苦。

         你不知道居住在哪里,不能断除烦恼和痛苦。


“譬如国王, 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 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打个比方,国王要发动军队,要知道对方所在的地方,如果不知道地方,怎么样?本来敌军在东方,我们去西方,怎么行呢?

罪魁祸首就是你的心目,到底在哪里?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那简单。一切世间,十种异生,湿生化生有相的无相的非有相非无相的,一共有十种。本来有十二个,但无色和非无色不算。一般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心就在身体中。

有识宗一般这样认为,心在身体中。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不是你的眼睛长在你的面上吗?我阿难的眼睛,观浮根四尘也是在我的面上。浮根四尘,有的说浮在脸上的四尘。眼鼻舌耳根,表面看可以。

         藏文翻译是,去四种对境的清净的四根,就是四尘。

          但实际 上,这里是指,按《俱舍论》色、香、味、触声音取出来了,因为它没有相续,不固定。除此之外,色香味触 ,这四尘,后面还会讲。这就叫作浮根四尘。

         按有识宗的观点,就是色法的东西。根就是色法。这种根,在我的眼睛的浮根四尘,鼻子的浮根四尘……在我的面上。

         佛陀不象我们一样,你象青莲花一样,你的庄严还是在你的脸上。

       阿难说得比较婉转。

       我们的意识,还是居住在我们的身体中。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种想法,下面还是会有不同的问答吧。

       今天就讲到这里,佛陀下面会进一步分析。下一节课继续分析。

【注】此笔记文稿仅供参考,为尚未定稿版。

若有错误,在此忏悔。

课堂笔记自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