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课

课前开示

          我们继续学习大乘妙义经典佛说《楞严经》。

       《楞严经》我们开讲以来,整体上讲,应该大家对这部经典的信心非常不错。同时,大多数人,很认真地在学习当中。包括课前课后也好,平时也翻译相关的一些资料。爱学习的人学得不错。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只是听听课而已,有的人听也是时而有时而没有。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上等者。

         学习不仅要有耐心,听什么课都不要人云亦云,如同看电影一样,没有感觉就放下来。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学习佛法还是世间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一定是快乐的,学习也是一种苦修。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一种煎熬难受,但最后串起来是有利益的。

          清凉大师光讲《华严经》就讲五十多课,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不断地讲,也活了一百多岁。

          前几年圆寂的梦参老和尚,九十多岁时讲《华严经》,有400多堂课,有600多小时。让你们听可能会有困难。我们不会有这么多,可能最多一百多堂课吧。就如《维摩诘经》和《法华经》也不算多。

         有的人一直在听受,不管遇到什么事。有极少的人有借口,工作忙,身体不好,心情不好,朋友请客,出去旅游……当然佛教徒出家身份好一点,在家人毕竟要养家糊口, 但一礼拜两堂课,最多四小时,这一点如果特别认真重视的话,应该能空出来。所以听课要当成重要的事情 。如我而言,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事情 ,我的分别念中肯定有重要的事情 ,如果看得不是很重的话,应该有许多琐事来占据它的空间。所以要先讲一下,对这部法的重视是很重要的。

           对《楞严经》应该翻阅大量的注疏,《楞严经》有很多前辈大德的重视,应该值得大家学习。我看到有一本《楞严身现录》是一个教授收集的古今大德对《楞严经》的开悟评价。他说《法华经》开悟的很多,《楞严经》远远超过,没有人整理,所以摘录了很多大德的简单的故事,有上下册,相关的资料比较多。

          有一个元代的惟则禅师,作了一个《楞严会解》收集了唐宋九位大德的观点,里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明代一个传灯大师,作了《楞严会解》的注疏。包括子璇法师《楞严经注》注释也有很高的评价。子璇法师的注释,应该是很多大德非常重视。应该说是大家心中的祖师。诸如此类的,我想我们应该多看一些相关的资料。

         我看到很多大德们,注释和解释的方法基本相同。我看平时有道友以为我只看某个人的讲记,其实不是的。我对照汉藏的不同版本。当然大多大德的解释方法比较相同,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前辈大德的解释,看能不能通达 佛经的教义,这是很重要的,虽然不能了达各种意趣,要知道大概讲的是什么。

         我们听说过《楞严经》,汉地非常出名,里面到底说了什么,可能不是很清楚。一讲到《楞严经》,就知道有个摩登伽女,其他的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话,对经典的研究是不足够的。我昨天提了,要对专科和经典进行潜心研究,后来有一些出家人在家人发愿做研究,我很高兴。你们发这样的愿非常有必要。

         对某个经典和论典作研究,对自己的终身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写一个比较全面的注释,以前有那么多大德写,那么多大德讲,现在没有人写,没有听到有人讲。以前讲的大德有的老了,有的圆寂 了。

        为什么这个时代人越来越多,分别念越来越重,越来越需要时,为什么不讲经,为什么不造论?

         昨天的公案中老和尚说,只听说过念经,没有听说过讲经。说得很有道理。"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所以很需要讲经说法。

          接下来讲到,昨天阿罗汉,菩萨,这些大德积聚在佛陀处,也就是说,前面讲了佛陀所宣说的法要的地方。菩萨和阿罗汉包括文殊菩萨在那里。


 卷第壹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当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的讳日营斋,请佛宫掖;

         波斯匿叫月光王,佛陀叫日光王。他们同时降生,生日一样。波斯匿也叫胜军王,打仗非常厉害。他为了超度父亲,在讳日时供斋。

       讳日在藏文大藏经不明显 。有的注释是说,其实是孟兰盆会,结夏自恣的时间。也有的说,七月十五是自恣日。第二天,16号,也有这样的说法。

        不管怎么样,七月十五是汉地的孟兰盆节。当时目犍连最初得到六神通的时候,头一件事便观察自己的母亲,究竟生到什么地方去?一看之下,才知道母亲已堕饿鬼,也有说在地狱,他无法接受,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要请十分僧众,可以得到食物。后来按佛陀的教言,请十方供斋,其母亲解脱了痛苦。所以在孟兰盆会供僧是重视的。 

          盂兰是意为解倒悬,倒在虚空中。盂兰是一种梵语,盆是器皿。

           在这样的时间中,波斯匿王请佛陀到宫殿的一边,藏文只是迎请到宫殿中。而且亲自迎请。而且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味道非常鲜美,各种食物。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同时亲自宴请这些大菩萨,以文殊菩萨为主。

【藕益大师】波斯匿,此云月光,与佛同时降生,父王见诸光明祥瑞,谓是其子福力所致,故以命名。亦翻胜军,即舍卫国王也。讳日者,父死之日,人子所不忍言,故名讳日。者,宫中左右,名为掖庭。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长者有十种功德,比如福报长者,威力长者,与一般人不相同的特别有功德的施主。这些长者和居士,也是各自在各自的地方,设宴。 因为佛陀在王宫应供。其他的长者,大施主,大商主,一听说波斯匿王宴请,因为当天是特殊的供斋日,于是各自准备不同的饮食,宴请阿罗汉等包括初学的比丘。同时做好各种饮食,特别热情积极地供佛供僧。

           现在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缅甸,也供斋,有的和汉地不同,有的相同。不同也不是不如法,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地方融入了,有不同的习惯。当然大的部分的戒律是大同小异,稍有一点就是戒律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物制定,所以声闻十八部的观点,在佛陀涅槃出现的,所以不能认为不同而不合理。

         如果世间不同就不合理的话,包括世间法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以智慧好好地观察。

         正在这时,当时因为王舍城非常热闹。佛陀也来,菩萨也来,当时的人们是很幸福的。能亲自看到佛与菩萨。

         当时佛陀吩咐文殊菩萨,你应该要求这些菩萨和阿罗汉,分别率领却说不同的施主家里应供。因为除了国王外,婆罗门等有很多施主在供斋。

          当时法王去香港,白玉中心有一个老和尚,现在已经圆寂了,他每天汇报好消息。“如意宝,仁波切,今天有一个小姐来供斋……”法王后来问:“老喇嘛 ,今天有没有好消息?”有一天他好象不是很开心,法王说今天肯定没有人供斋,一问果然是的。

         这时文殊菩萨按佛陀的要求,阿罗汉和菩萨分配,因为那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么多人应供的话,不同现在,现在是施主过来供斋。当时去施主处,如果没有组织 分配,就会乱了。有的家里来了好多人,有的家里没有人去,那时电话也没有,肯定不好,所以需要有一定的安排。

        文殊菩萨有智慧,没问题,我们不用担心。

【圆瑛法师】长者不独年高,应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居士乃居家守道之士,身处尘劳,心恒清净,有有德有位者,如此方苏东坡居士之类,有有德无位者,如此方庞居士之类。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只有阿难尊者,当时受到了别请未还。这里主要讲阿难,他是主要的人物。阿难当时有特殊(情况)。

        阿难在藏语中叫更嘎吾,是大家都喜欢,是极喜的意思。

        在戒律中讲,阿难第一个让人欢喜 的原因。前世的佛陀与他的名字也一样,父亲也叫净饭王,发了这样的愿,侍者叫阿难。

        第二个欢喜,是长得特别庄严。

        还有一个欢喜是,佛陀成道时,阿难降生。佛陀29岁出家,六年苦行,可能佛陀与阿难间年龄相差比较大,取名为欢喜。

         当时因为受到别请。藏文没有说别请,只说有其他的事没有回来。汉文中说,别请与次请有差别。

         次请是随意请,别请是施主特别要求的,比较有特殊修证的,就请了阿难尊者。

         所以受到别人的邀请。之前就出去了。没有回来。别请可能供养衣服, 或者给人超度。供斋是没有,没有吃到饭,请的人没有管他的食物。

          他回来来不及,跟僧众一起应供。没有来得及赶上。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而且当时阿难没有供上斋饭,因为独自出去。一般来讲,在比丘戒律中,有严格的制止。沙弥没有。比丘要有出家人为伴,对自己戒律与见解有帮助。如果条件具足,最好和阿闍黎和上座一起。

        上座一般为三种,一是生年上座,是戒腊二十年以上。还有世俗上座,世间的福德智慧比较大。寺院里虽然戒腊一般,但对寺院德高望重。还有一种是法性上座,是证悟阿罗汉的。

         当然有一些注释中有分开讲,宣化上人就是。但一般讲到三种上座。都没有和阿难一起。

         还有阿闍黎,有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传授比丘戒。羯磨阿闍黎,依止阿闍黎,最好十年要依止。教授阿闍黎。这五种都没有。

        回来以后,那些僧人全部到王宫里吃饭了,他就无法混饭三界……

        当时没有吃到饭。本来是佛的侍者,供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戒律里讲,阿难和其他佛弟子不同,有几个特点:虽然是佛的亲戚,当了二十多的年侍者,在成佛到圆寂之间都是。应该供养是很多的,但他不受别人的食物。

         包括衣服的食物的供养。其实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不说佛菩萨吧,一般的上师,他的亲戚,我是某某上师的亲戚, 打着名号来接受供养。有的人说是某个上师的侍者。呆一般时间就以这个名义来化缘,其实是不好的,侍者不应该是化缘侍者,这种现象是很严重的。

       上师是德高望重,清净戒律,闻思圆满,但身边人经常打种种旗号,甚至很小的,最近他吃什么药,最近他缺钱……这些人应该是很不好的侍者,是不是侍者不知道。如果是亲戚也好,随从也好。

          阿难是佛陀的侍者,从来不打着佛的旗号来,所以我们以后,不管是上师身边的居士,出家人,我觉得有些上师会不会有这种意思 不知道,但是有些是上师根本没有这种意思 ,下面的人传来传去,把上师的名声、弘法的事业、他的密意全部破坏掉了。

         一般来讲,跟上师有私人的缘分也好,不管是随从、侍者、秘书,与他因缘殊胜很好的。但有的人爱说,“我与上师亲密,他和我说什么什么”这样对上师的事业造成了破坏。不管是什么身份弟子也好,不要利用上师为自己做事情 ,即使不是为自己,为了上师,也要掌握分寸。否则 ,因为方式方法不对,也许你的心是好的,为了上师的弘法利生,到一定的时候,上师不一定缺这些世间的财物,但因此变得在世间人眼里,上师连世间人的德行不好,这样是搞破坏。

         阿难特别懂得佛陀的密意,应该是这样的……有些道友可能是对上师们的宣传,所谓的帮助,应该是在有些上面,尤其在财物上,应该值得注意,否则 有利还是有害,很难区分。

        阿难因为是侍者不接受特别的供养。

        还有一个特点,他完全懂得了佛陀的教义,十二部经过目不忘。有满瓶倾泻的意思 ,藏传中经常讲。阿难虽然没有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但全部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佛陀要接受圆寂时,很多人想得到佛陀的传承,佛陀间接说让阿难是最好的,因为他的意趣和观点,阿难全能明白。还有他没有傲慢心,从人格上与其他人不相同。其他人比如上师身边,领导身边,谁都不理,但阿难对谁都谦和随顺,世间人也值 得学习。阿难是非常了不起的。

        开端为什么在序中讲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因为憨山大师在注释中说,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但对重要的道理作了解释。

         为什么要这样入书?因为欲界众生贪欲难以超越,阿难作为侍者,也是遇到美色的干扰,这时依靠佛的楞严三摩的加持,超越了魔境和违缘,这说明,楞严三摩的加持力和威力是不可思议的。

         其他的烦恼容易 对治贪欲的烦恼难以对治。尤其出家也难以对治。所以对出家人戒律清净,获得解脱 ,这方面有非常大的利益。

        世间人一直被贪欲折磨着,痛苦着,依靠楞严三摩,最可怕的贪欲都能对治其他就不用说了。

【藕益大师】上座者,梵名悉替那,此有三种:一生年上座,戒腊最高;二福德上座,大福大慧,众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谓阿罗汉。

        阿阇梨,此云轨范师,共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授沙弥十戒法者是;二教授阿阇梨,受具时屏处问遮难,及教令乞戒者是;三羯磨阿阇梨,受具时当坛白四羯磨者是;四依止阿阇梨,所从受依止,乃至一夜者是;五教读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解义,乃至一四句偈者是。

【正脉疏】上座者,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又以历夏浅深,分上中下座。历四十夏者,推为上座。

      阿阇黎,此云轨范,能紏正弟子行者。律制一僧远出,必以二师翊从,所以严行止也。今乃缺二师为侣,所以为误堕之第二缘也。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阿难没有吃到饭,所以不得不持着钵盂去城里次第乞食。

《瑜伽论记》:凡愚贪味,弃贫就富。二乘悲狭,舍富从贫。大士之行,离贪去狭,不简贫富。故名次第乞

【宗通】行乞有五种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故;二离贪慢心偏利故;三有大定力,不惧恶象淫女家故;四离凡夫猜嫌故;五破二乘分别故。

【藕益大师】应器者,梵名“钵多罗”,以体色量三皆应法,故名应器,体则或瓦或铁,色则熏如鸠鸽,量则随腹大小,极大不过三升,极小不过升半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

         他心里想,我这次应该按次第地,最后的斋主,其实藏文中没有最后二字。

         檀越是依靠布施而获得解脱 。为什么是最后呢?因为菩萨阿罗汉,大多长者、施主的斋饭已经享受过多了。阿难去时,没有供养到的个别的施主会剩下,这时才让他来接受。当时是这样想的。最后两个字,按汉语的解释也可以。或者按藏语,他心想,我这次应供,不管遇到谁,都次第接受。在接受的过程中,不会净秽,不会有刹地利尊贵种性。

        他想,我这次乞食,不会取舍食物的干净不干净,哪个施主家清净不清净,或者这个是国王种性,高尚种性,那个是低劣的种性,不管遇到谁。他想平等地慈悲地接受,不择贵贱。

【藕益大师】檀越者,檀即是施,由行施故,越贫穷海,故称檀越。

         言最后者,以王及长者居士,已先发心遍请佛僧,今若发心请阿难者,即是最后之檀越也。

        刹利,此云王种,四姓中尊,是为最净。旃陀罗,此云杀者,四姓不齿,是为最秽。举此二种,以明无简择也。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而且他发什么愿呢?他发心:愿成众生无量功德。因为他是最后有者阿罗汉,对他供养是很好的。这里说一切有情。

         如果藏文中,是说,一切施主。在词句上解释比较好一点。因为当时所有的众生供养不可能,但发了菩提心是可以的。他是不选择,不管接触谁都让他解脱。他心里明白,为什么呢?

【藕益大师】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者,有二意,一谓等心而乞,等心而施,则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故能圆成无量功德;二谓王及长者居士,如此殷勤设供,假使阿难一日失食,则功德不全,若得最后发心之人,独供阿难,则并王臣等一切众生所有功德,皆得圆成也。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阿难明明知道,以前佛陀曾诃责过须菩提和大迦叶,因为须菩提为了断除富贵人的吝啬,专化有钱人。

而大迦叶认为穷人太苦,专门去贫穷的人家。佛陀批评二人。

        修行人经常这样,比较那样,就特别好。稍微贫穷,不是特别好。也有这样的。

        有些也象迦叶尊者一样,对有钱人不放在眼里,特别不喜欢,喜欢贫穷的人。但看现有的状况,也不是那样的。

         汉地的情况,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大德去得不多,可能学须菩提。

        梵语贪著味,二乘慈悲心狭隘,舍弃富贵,摄受贫穷者。大乘远离二者,不简别,次第乞食。

         世间人对有福报的人看在眼里,二乘修行很好,觉得一切财物不好,想过清净的生活。声闻乘的思想就是这样。大乘是远离烦恼,利益众生为主。有财富不是特别在意,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结上善缘。

        但现在佛教徒看成二乘佛教徒,穿得好一点觉得不是好的修行人。

           有些没有执著的话,就象蒋扬钦则住在豪华的宫殿里,能利益众生,有这样的福报 。有的人外表苦行,内心贪嗔痴 ,不一定是好的修行人。

         世间人把修行人看成南传的,以为这样是好的佛教徒。藏传其实也是对此非常赞叹的。

        稀有的萨霍堪布,见解摄持,就是前译的教法。行为以声闻为主,见解以大乘为主,这样别人看着也如法,内心也好,这很重要的。

        当时佛陀可以对须菩提和迦叶分别有这样的批评和呵斥。

【天如禅师】温陵曰此叙平等行慈之意也,须菩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一谓富者易施,一为贫者植因。如来诃之,欲其心无遮限,而息不均之疑谤。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当时阿难尊者依照如来的密意,开阐弘扬什么呢?无遮的,不偏堕的,不极端 的实相,度一切怀疑的诽谤。

若天天去有钱人家,会引起怀疑和诽谤。如果是全是贫穷者,为什么富贵者也是众生,为什么不度他们?迦叶尊者为什么要这样?两个都不要过分。

       从教义上讲,富贵者对佛教有贡献,不能置之不理,应该值 得重视。如果过分执著这些,贫穷的众生不理,也不是办法。所以,以后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应该依靠不同的情况,平等中有不平等,这样很好的。

        断除怀疑和诽谤,阿难尊者就经过了城隍,是专门的如城桥一样的,徐步郭门。出家人有要求,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庄严庄重,别人看着肃穆恭敬寂静,这样的行为去应供。

        去的时候,下面讲到。

       正见大师说,他加倍谨持。藏文说是他生起正念,以不放逸的行为。以这样的行为入城市 ,让大家不要生起邪见,不要生起不如法的心念。

【交光大师】,即城外无水之池。郭门,城门也。斋法者,临斋法则也。

        所以加意严戒者,盖由发心既不择于净秽,须倍加矜持方期无碍矣。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他次第性地,进入了妓院之类。到了那里,遭到了摩登伽女的母亲的坏事。

       其实经书中说,不止这一次,很多世摩登伽女一直在找机会,这次是不同的因缘,到了她门口。她告诉母亲,母亲一开始不愿意做坏事,她本来对佛陀有恭敬心的。

      她说我们对贪欲断的人,我们没办法的。还有一种人,死人是没办法的,让他产生贪欲。除此之外,依靠外道 的咒语,应该可以控制 。

       摩登伽女一直求母亲,如果得不到阿难,就不会活着,一直威胁母亲。母亲没有办法,就做了牛粪等种种东西。电影里拍了,甚深的意义没有拍得明显 ,只是这方面拍得有的地方太俗了,有的地方也可以让人引起思考 ,人在这时候,应该是什么样子。

         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先有说是一种咒语,有说是黄发外道,反正是用一种专门束缚人的咒语,摄阿难于淫席,让他行不净行,要毁坏他的戒体。这个时候。

【看一段视频】好,可以了。然后我们再。本来他们可能安排了,但时间可能……

        《摩登伽经》师子耳者阿难是也,尔时女者今性比丘尼是,以于往昔日,曾为夫妻,爱心未息,今故随逐。

【藕益大师】戒体者,登坛秉白四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即是无作戒体,以一作之后,不俟再作,故名无作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然后下面讲,如来知道阿难被这样的幻术加被控制 了,如来应供之后,本来讲佛法,转法轮,回向,但是旋归,很快回去了,没有回向,佛陀的话,有时也有……那时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跟着佛陀,因为佛陀没有传法,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跟着听闻佛法。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时,世尊头顶上,放出百种宝光,每种宝光,都放出无畏光明,宝光中又生出千叶宝莲。在宝莲上又有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宣说秘密神咒——即楞严咒(以后给你们传)。让文殊菩萨带着咒语去救阿难。

        他带着咒语,提奖——把阿难和摩登伽一起带回来了。依靠佛陀的咒语,阿难没有破戒,摩登伽女也一起来了。

        有一个《摩登伽女经》,她说我特别喜欢阿难尊者,请求一起出家。佛陀说,那这样的话,你剃头可以,去母亲那里剃头,我就同意。她特别欢喜,回母亲处要剃度,佛陀说只要剃度,就可以和阿难过生活。母亲说,我可以找其他有钱的长者之子,你千万不要剃,你是我生的,没有头发是不行的。摩登伽女又威胁母亲,要死,世间人的说法,阿难活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母亲没办法,给她剃了。来到佛陀处,要求一起生活。佛陀问她喜欢阿难什么,一一地讲,佛陀一一地说,眼睛里有眼屎,鼻子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身体有不净,在一起产生爱好痛苦……因为前世的宿缘,依靠这种不净观,她完全懂得了佛陀的意义,当下获得阿罗汉果位。

        很多比丘不理解,为什么她现在得阿罗汉,前面那么执著。佛陀说,他们五百世是夫妻,一直恩爱,这世遇到我,传他们甚深妙法,这次也讲人无我,获得阿罗汉。她特别惭愧,说自己以前愚痴,佛陀是明灯,船只,盲人的依怙,我特别惭愧 。从此与阿难如兄弟姐妹一样,无有贪欲。

       后面还会讲阿难。让我们彻底明白世间人的欲望的执著。世间人其实被贪欲束缚,不得自在。依此《楞严经》,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也是这部经典的密意所在。

      今天就讲到这里。

【注】此笔记文稿仅供参考,为尚未定稿版。

 若有错误,在此忏悔。

课堂笔记自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