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四课

课前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这个之前说一下,今天是教师节,是吧?

       可能教师节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九十年代定的是五号,我们这边一般是十号。哪个都是正确的。

        我想,在教师节的时候,一方面对有恩德的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恭敬地礼敬,不仅是现在在岗位上的,从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的教我们知识和道德的老师,都有很大的恩德,否则 我们是迷茫的糊涂的。所以借此机会,对所有的老师都有感恩心和恭敬心,我本人也是,应该我今天早上自己算了一下,教书这边大概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当然对于一个一般的老师来讲,这个时间比较长。但从上师如意宝看,一点也不长。他十三岁开始传法,到圆寂七十多一直没有中断过,一直教书育人。与此相比,我们所谓的老师也好,教书的智者,还是时间不是特别长。

         不管怎么样,今天也是感恩老师的一个节日 ,同时希望老师不断地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时候,不仅是培养有专业知识的,更重要的是有道德的,有慈悲心的,这样的人非常重要。 因为现在我们很多老师把技术或科技或专业知识直接传给学生,除此之外不考虑他的今生来世,包括人际生活等,其实这些都有责任教给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跟正在岗位上的老师,你确实是很多众生的依靠和善知识。

       《华严经》中经常用太阳月亮商主和明灯来比喻,确实是引导人们向善、趋入正道的伟大的心灵工程师。我们应该培养真正的有利他心和慈悲心的人才。世间包括堪布堪姆法师和辅导员,包括居士中也有很多对佛教有知识的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跟大家说一下,希望大家要努力 。


接下来讲《楞严经》。

         在讲的过程中,可能会用一些历史 ,有时候用一些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并不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或者没有必要的。这种故事我一般不会讲。应该自己提前已经深思熟虑,用自己的智慧和前辈大德的智慧,决定引用的。

         听众中,如果不学可以,如果学,从开头到结尾,要很认真地听完。

         我最近抽个别法师讲考时,讲得不是特别理想的。比如昨天我抽的两位,讲得都是一般般。我特意抽后面的,印度的历史 ,我很认真地讲,但没有特别重视。

         现在佛教徒有一个大的毛病,讲到信心、加行、对治烦恼和痛苦,这方面很认真专注,一涉及文化、历史 、建筑等,包括各宗派的观点,这时觉得与我的修行没关系,我是修行者,我是希求解脱 者,我是马上要虹身成就者。对我来说,这些历史和未来的事情 与我没有什么相干。我一生中成就,也许需要六个月,也许需要十二个月,短短的人生中,学习人类的科技等,与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短短的能虹身成就不研究也没有关系,但成就不是那么容易 的。

        我寻找那么多资料,你以为谁都能找得到,也许有些依据,在一般的书里是找不到的。包括昨天的唐森汉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过程,这个我在去年冬天,和以前去印度时,还在藏地,三个不同的时间,花了大量的时间作了研究吧,所有的时间等,都很认真地核对,才跟大家讲的。可能有些人觉得很简单,也许它是一个故事,也许对佛教徒而言不得不了知的史实。

        我想说的是,听课的道友们,要听的话,应该认真地听受,因为听佛教的课也是,听世间的科技知识也是一样,比如听一堂课,中间心散乱五分钟,也许关键处没的听懂,后面的很多内容也许没办法进去。比如我们讲历史 ,为什么要讲历史 ?最关键的转折点你没有搞明白,后面的可能毫不相干。所以听课有自己的规律,佛教的课,我想应该学过大圆满前行,其中专门讲闻法规则 。

         大家一定要实行。其实我们听课时,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不说别的,单是前后的念诵,包括普贤行愿品, 一天中听一堂课,那么多人一起念,前辈大德是怎么讲的?有多少人集聚,念一遍得到什么样的功德,我想大家听过这个基本的知识。

         所以一方面,用其他的文字念诵有一点困难,但我想以汉语和藏语和个别的语言都是可以的,所以最好开头时,七点半时,没有特殊情况,最好参与念诵,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没有特殊情况,九点半结束 ,最后把回向完成,善始善终。

         三殊胜摄持的佛法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简单讲一下学习时要重视。尤其昨天讲的印度佛教隐没的情况,值得在座的大乘佛教徒深思,是值得考虑的重大的事。


 卷第壹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昨天讲到了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六种成就。

           昨天处成就讲完了,印度的圣地,王舍城和给孤独园也讲完了。

          下面是眷属圆满,这里是众大比丘,比丘有不同的比丘分类,这里一般是声闻乘的,受具圆戒的大比丘。总共有1250人。

        其实这1250人,实际上,佛陀在一段时间经常带的眷属。 以前学过《金刚经》也是1250人,《阿弥陀经》的眷属也是1250人。因为佛陀在一段时间都是这样。就像世亲论师,历史中说一段时间中眷属是1000人左右。法王如意宝晚年时是5000人左右。

        所以这里说1250人。是哪些人呢?有些历史中有说明。首先是三迦叶,原来是外道,后来入佛教有1000个,目犍连和舍利子各有100人。后来还有耶舍居士,后来出家了,他有50人,㤭陈如有5人。所以一共是1255人,但五人没有列上。所以说是1250人。

         当时佛陀是怎么摄受三迦叶呢?

          当时佛陀出家久,频波娑罗王看到他的庄严身相,说如果你将来不成就,最好来我的国家来做国王,我做你的大臣来成办。如果你获得了阿槈多罗三,一定要我的国家度化。后来佛陀成就,就来到了王舍城这个国家。这时外道的三兄弟迦叶,老大很有智慧,他的眷属比较多,他是频波娑罗王的国师。佛陀来时,与大迦叶作一些对话,他对佛陀非常有信心,想当佛陀为老师。但考虑到这样不太好,说佛陀你快离开吧。我作为国师,如果依止你,(他心里是想的)我的眷属就跑了,我以后怎么收到供养呢?

         佛陀说,我可以离开,但我可不可以住一天?迦叶说,那一天可能不行,我们这边有一个毒龙,不让呆。佛陀说我把烦恼都降伏了,不怕恶龙,于是降伏了恶龙。

          当时迦叶与眷属看到听到佛陀的神变,生起极大信心,当时五百人,不但降伏了,而且得了阿罗汉。另两兄弟也皈依佛陀,而且证果。短短的时间,一千人降伏且得果。

         然后,舍利子也是外道的著名的,与目犍连关系特别好,互相约定,如果得果证悟要互相告诉。

         有一天舍利子看到马胜比丘,看到他庄严的形象,不得不产生极大信心。问马胜比丘:你这么庄严的行为,你的老师是谁?你所修的法是什么?

         马胜比丘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我所修的法是,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 ,佛大沙门说 。于是舍利子与眷属修了这个法,觉得不告诉目犍连不好,于是告诉了。说一个人的老师很好,得的法也是若法因缘生的法,我们可否一起去?于是舍利子和止犍连的弟子一共两百人,一起去佛陀处,得到阿罗汉果位。《毗奈耶经》中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以前印过一个大的唐卡,上面用藏文和英文印的。一般佛教中经常念这个偈颂。 缘起咒也是,梵文是缘起咒,一般开光,和因缘的道理时,用念这个咒语。

        佛陀与世间的智者有所不同,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宣说了缘起法。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的,世俗中只要因缘具足,一切是因缘生灭的,胜义中是远离四边八戏的。这是大慈大悲的佛陀说的,世间人都没有说,所以说诸说中第一。

       这是眷属圆满,处圆满,或者众成就。就是1250人。五比丘在其他的注释中也是讲过的。这些是佛陀当时经常带的眷属。作为佛教徒应该知道,不管讲哪个法,应该知道当时佛陀的眷属是这些,应该了解。

    【藕益大师】者。梵语摩诃。具大多胜三义。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今称为大。即摄多胜二义。比丘含三义。一怖魔。二破恶。三乞士。

   【藕益大师】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长水大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初成道。先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

 【藕益大师】佛初成道。先度鹿苑五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次度三迦叶波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等二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五人。

        接下来把序言部分,下面讲很多阿罗汉和菩萨。这里讲他们的功德。《楞严经》与其他经文比起来,读起来很美。内容不是那么好懂。古文水平不是很好的话,经藏文不是 那么好懂。藏文翻译得易懂。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色界无色界的烦恼都没有了,获得了阿罗汉。在《俱舍论》中讲过了,大阿罗汉有时说是大菩萨,佛陀也可以说,因为摧毁一切烦恼的,无有漏法的大阿罗汉,全部是这样的。

     下面这些人是什么样呢?

【藕益大师】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义。即乞士果。二杀贼义。即破恶果。三无生义。即怖魔果。

【圆瑛法师】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佛子,世间人有父亲,比如有他的家族,传承下去,望子成龙,有家里的传承。佛教也是这样的,佛给佛子菩萨,再传给下一代圣者,它的法脉一直源源流传,不断传下去,就是佛子。

菩萨也叫作佛子,因为菩萨是佛的意生子。声闻是佛的语生子,因为听佛的语言而得果的。

      住持,是住在法的境界,法得自在。

      受持,受持是教法,也就是说,经常如如不动地安住在法的境界中。不断地受持正法。

       所以,这里佛子住持,就是说所有的菩萨,既要有佛的传承,又要弘扬如来的教法。

       现在的汉地的寺院,一般最高的教主,经常有寺院的住持。住持其实在藏地,若别的地方比较罕见。汉地为什么叫住持?他自己安住在法中,不断地修持,不断地弘扬。这样的人叫住持。

        所以,以前的《禅林宝训 》讲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

       住持,一些琐事不要害怕,如果特别害怕琐事,最好别当住持,肯定有居士的出家人的事情 。

      不要没事找事,有些住持分寸不掌握,大事不管,小事天天……最后自己烦恼,离开了。

       有些是非是非常正常的,要大智若愚。

       有的法师刚当法师时,什么事情都特别取舍,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有时说我们讲得特别好啊。就象我有时听讲考讲得好,我回去睡得特别好。昨天听他们讲得不好,我到处偷听,看故事有没有领悟。只有一个居士讲得好一点,我回来时,还是辨别是非,有点这个……这样可能不太好。如果没有这样,三莫不作,不会被外物所惑。

         这是关键的,弘扬佛法也好,是住持,不是住持,要有荷担如来家业的责任。对一些小小的事情浪费时间是不值得的,不关心也是不行的。最重要的弘法利生要重视。寺院、学会、中心要管理时,需要经验,要掌握分寸,不要因为小小的事开除。重要的事不要一直忍着。所以智慧很重要。 

        有的人名称不是住持,但在做着住持的事情。有的寺院人少,好玩。有的人多,比如一个班的法师是住持,这样的话,管理方式上,一方面要自己付出努力 ,一方面需要智慧。确实人的智慧是很有差别的。同样的事,两个人有智慧的人处理得合情合理。没有智慧的人,没头没尾,自他都伤心无比。

        各个地方弘扬正法,管理团队时,一定要多学一下。不要认为我就是某某人,我是很了不起的,应该很谦虚 地学习。有了经验之后,很多事情 就能成办了。

        就如麦彭仁波切说,经验没成熟 时,到最后自己也觉得特别可笑。我当时这么笨啊!所以我们在很多方面,这里佛子住持,讲的是大阿罗汉和大菩萨,我们也可以跟随 。

【圆瑛法师】佛子,非指罗侯罗,乃指内秘外现,堪称佛子。即《法华经》所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有子义,得佛法分,堪绍佛种’者。

【圆瑛法师】住持有二释:一、住法王家,持秘密藏;二、住首楞严三昧,持如实行修证,不变随缘,示入生死,不同定性;随缘不变,不染尘劳,不同凡夫。

         有的地方讲阿罗汉的功德。

          三有,再分有二十五个有。欲界有14有,色界有7有,无色界有4有。一共25有。

          阿罗汉和菩萨肯定没有三界的染污,否则不会得到阿罗汉和菩萨的果位。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在不同的国王和城市,有成就众生的威仪,利益众生的威仪非常寂静调柔,会现前。能断除他们的烦恼。

如同《维摩诘经》中说,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以各种威仪来利益众生。或者以身口意三门利益众生。这是威仪方面。


下面讲智慧方面: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从是跟随,随顺佛陀转法轮。阿罗汉和菩萨都随顺如来转法轮。

       妙堪遗嘱,遗嘱不一定是人离开的遗嘱,而是把真正的智慧,一代代地相传。这样地传下去,藏文中讲,从转法轮,宣说智慧。

       有这种智慧的话,要一直宣说。因为智慧宣说能断除我们的非法行为。

      《菩提资粮论》:随转佛所转,最胜之法轮,寂灭诸恶刺,是菩萨福藏

       随着佛陀的妙法,是最好的转法轮。转法轮后,断除灭尽相续中的恶刺,本来是非戒装作为戒,不如法的增长贪嗔痴的行为都是。断除这些是菩萨的福藏。所以妙转法轮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多学习前辈大德们的,建议我们在讲《楞严经》时,在座的各位,因为资料是方便的,网上也有,汉文的资料特别方便。至少也要看一两个讲义,看完,这很重要。

         有些资料确实找不到,我本来想找惟悫大师的,该文殊大师入其口中,后来文殊菩萨离开,所以加持很大,但是找不到,好象已经失传了,叫《楞严玄赞》。虚云老和尚的也没有了。

        当时可能整个法本都没有了,可能受到了菩萨的加持。如果是惟悫的,在唐代中是第一个注的注释,我看现在很多学者,把127个,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目录排下来。

       第一个是惟悫,后面是子旋……南怀瑾,我们要么以自己锐利的智慧直接《楞严经》的智慧了悟。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前辈大德的注释还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给你们看一下,我喝一口茶。这是自拍,现在很多人喜欢。

      我们要传下去,要下一些功夫。至少要求看一下其他的,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最好下来作一个复习。我们有经验,这辈子和经和论打交道而来,不然只有闻法的功德,没有其他的收获 。


下面讲戒律。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严净毗尼指严格清净,戒律非常清净。《佛所行赞 》:“于生死旷野,戒为善导师。

       在我们生死旷野中,如来在时,以如来为导师,如来不在时,以戒为导师。

        弘范三界,应该成为人天或者三界的导师。模范也好,楷模也好,弘扬正法的典范。

       以前很早时,讲二规还是入行论时,我们讲混饭三界的故事。

        有一个人,汉地经常讲弘荡三界。但有一个人想混饭三界。

        当然有一些人,不管在哪里,吃不起饭的修行人没有,居士也没有。包括外面的人说藏地特别穷,有的人饿死了,其实吃不起饭的,应该是没有的。

         非洲的话,阿拉伯的一些国家,柬埔寨,混饭三顿是有的,三界不好说。

        以前倓虚大师,金山寺中,有一个笨笨的香灯师,当时,一般是六月六号,晒节。晒经典和衣服。当时有人逗他,说是特别的节日,应该把蜡烛晒一下。他觉得有道理,一下午三四小时晒在太阳里,都化了,只剩下芯。他觉得挺好的,晚上拿着芯点,点不燃。

        有个维那师看不惯他,于是第二天善巧地说,你的智慧很不错,住在这里不太好,建议你专门去谛贤大师处,弘法人才培养,你去那里,不值得呆在这个小寺院。

        他特别感恩维那师,本来维那师要开除他。他说一定要去头陀寺弘范三界,他以为是混饭三界,没听清楚。离开了小寺院时,到了谛贤法师的寺院,知客接待他,他把自己的来龙去脉讲了,维那师说好好学习,可以利乐人天,混饭三界。

        他当时知道是被骗来的,但因为谛贤大师说过不能开除僧人,所以带到谛贤法师处。法师听了介绍,也是一样地介绍 ,说自己是个大人才,不能呆在小寺院。要混饭三界。

          谛贤法师说,暂时教法不要紧,先慢慢来,干一些苦活。他干活很不错的,挑粪 洗碗……过了一段时间,让他学一些五堂功课,后来让他学《楞严经》和《法华经》,刚开始如周利盘陀一样笨,后来慢慢好了,把两部经全部背完了。后来让他背藕益大师的《楞严文句》(不是很好懂,但确实很有文采)。他全部背完了。《法华会义》也是藕益大师的,也全部背完了,倒背如流。

         当时法师不在时,如助理法师一样的助讲,他讲得特别好,好象打开了语言三昧,不象以前那么笨笨的。

当时维那师说,你去参学后,当了大法师,我给你当维那时,我刚才忘记了这句话。

         他当时越来越出名,有很多智慧顿然开显,但他厨房的做事不愿意舍弃。经常到厨房做苦活,人家说你该讲法了,他就换上三衣,去法座讲法。讲完之后再下去干发心的苦活,不耽误 。这样他越来越出名,原来的维那时不好意思 ,对他也产生信心,原来是答应了,所以和当时经常逗他的人忏悔,在他传法时,维那时确实当他的维那师。

         本来是为了开除说的,其实也是真的开除了。

         有的大师分析说,说他是晒蜡和尚,不是恭敬心,是一种嘲笑的。但后来,很多人觉得他的智慧是很了不起的。后来五十多岁时,到南京弘法时,知道自己,圆寂了。

          三十多岁就背法华经和《楞严经》。所以古人对经论的下功夫,与现代人是不同的。

现在的人让看讲义,求多少次,也不会听进去,当耳边风,不是很好的。应该混饭三界也限,弘范大界也好,变成大法师时,混饭应该没问题了。

        刚讲到戒律和弘法。【子璇法师】毘尼云律,律法也,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大也;,法也。

下面讲悲心。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示现各种身体。阿罗汉也可以吧,主要是菩萨,在众生前示现无量身相,度脱无量众生。对十方世界中,变现这样的化身来度众生。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对未来度众生。因为圣者对众生感受轮回,让出来,超越轮回的痛苦和烦恼,就是尘累。

       这是未来的利益众生的方法。这样的,意思是说,有这么多特点的阿罗汉。阿罗汉有哪些呢?今天只讲两个。

【正脉疏】者,挽之令起。者,接之使过。未来者,后世无量劫中也。越超出也。尘累者,八万四千尘劳,累坠有情于生死苦域者也。言菩萨挽拔接济未来无量有情,使皆超出八万四千尘劳,不使累坠于生死苦域矣。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1、大智舍利弗:

      他是智慧第一的,一般在画像中,在释迦佛右边。《增壹阿含经》云:“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

       为什么叫舍利弗,或者舍利子?因为他母亲叫舍利,印度以母亲为名。为什么叫舍利呢?因为母亲的眼睛特别(其实印度人的眼睛是比较好看的)如舍利鸟的眼睛一样。所以舍利子是她的儿子,所以叫舍利子。他是辩才无碍,非常有智慧的。


2、摩诃目犍连:

        神变第一,一般在佛陀的画像中是站在左边。《增壹阿含经》云:“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不管是世间中,显示各种神变。他的名字是怎么取的呢?

       他的家族是仙人,在山上以素食为主。有一棵树的名字叫具利陀,其父母年老没有孩子,在无节树前祈祷,后来生子,就是目犍连。藏文中有目犍连子。

       有说他的母亲也是叫目犍连。也许是这样的,无节树是一棵树,这棵树的原因,会不会?因为后来降生的?也许是目嘎儿,和目犍是一个意思 ,或者他的母亲叫目嘎儿吧。

      我想是他母亲的原因起了这个名字。这两位是佛陀前的智慧第一和神变第一。

       其他也是大阿罗汉和大菩萨,这些下一堂课给大家介绍。

【注】此笔记文稿仅供参考,为尚未定稿版。

若有错误,在此忏悔!

课堂笔记自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