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宝王经08.pdf

《大乘宝王经》讲解08

(听打稿,仅供学习交流)

好,下面我们开始讲《大乘宝王经》。

前面已经讲了观世音菩萨在一个叫做波罗奈城市里面变成蜜蜂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汉文和藏文当中说南无佛陀耶!梵文当中有:“南无布达,南无达玛,南无僧伽。”有些学者也是这样说的。但是现在真正的梵文到底怎么样,也可能不是很好说。我们可能也要以后研究。

后来这些粪坑里面的众生,或者是这些蛆虫全部都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有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往生极乐世界,还有“南无布达雅”是顶礼佛的意思,顶礼佛陀——光念这样的咒语,应该他们都会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有些蛆虫,有一些动物,有一些可怜的众生的时候,在他们的耳边念观音心咒、“南无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陀”,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们的功德不一定跟观音菩萨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如果以大悲心,或者是以清净心来念诵,对众生一定会是有利的。

不要说这些恶趣的众生,现在善趣的一些人类,有时候也是没办法得到佛号。所以我去非洲的时候,每次演讲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念一些佛号。我想这些边地,可能是连佛号——这一辈子不一定是有机会听得到的。所以给他们念一些佛号,念一些咒语。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唱什么歌,但是我跟他们说:“给你们祝福一下,给你们赐个吉祥。”我就念一些咒语。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也没办法断除他们现行的这些果报。

以后自己弘法的过程当中也应该这样。

‘于是救度彼有情已,出波罗奈大城而往摩伽陀国。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救度了这些众生以后,他就离开了波罗奈大城,前往摩伽陀国。

摩伽陀国,现在印度也有摩伽陀,但是因为讲的是佛陀的前世,也许不一定是现在的,包括前面的师子国,说是斯尼兰卡,跟现在有相同的名称,但是这个是多少劫多少劫之前的事,可能我们现实当中的人名有两个圆什么,两个吉祥,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有两个地名,也不一定是一个地方。所以可能从某些角度来讲,不一定是现在同名的这些地方。

时彼国中值天亢旱满二十岁,见彼众人及诸有情,饥馑苦恼之所逼切,悉皆互相食啖身肉。

在这个国家当中,当时发生一些干旱,已经二十年了,发现所有的这些众生,饥寒交迫,也可以说是饥渴的痛苦逼迫,已经逼到极点。那些众生没有任何其他自然的食物,这样的原因互相都开始食用人的身体——吃人肉。

到了饥荒的时候,确实有些人吃不到动物肉的时候,吃人尸,人的身体。我以前讲过,我还没有降生的前一年,当时大饥荒的时候,说我们家乡当时刚刚枪毙了三个人。到了下午的时候,这里面的有些人大腿的肉全部都切完了。他们当时很饥饿,有些吃人肉。就是这样的。

是时,观自在菩萨心怀思惟:“以何方便救此有情?”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心里这样思维:“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这些有情,解决他们的干旱。”

时观自在菩萨种种降雨,

后来观世音菩萨通过他的神变,或者通过他的加持降下种种的雨。

先降雨泽苏息枯涸,

先降下真正的雨水——乌云密布,降下甘露雨。这个时候整个万物,以前都是已经干枯,现在全部都已经复苏,滋润万物,庄稼生长等等。

光有一个雨水可能不行的,那个时候人们基本上是什么食物都已经山穷水尽了。

然后复雨种种之器,各各满中而盛味中上味饮食,时彼众人皆得如是饮食饱满。

之后降下了各种各样的珍宝之器,在珍宝之器当中装满了种种上品美味的食物。人们在这个时候开始非常欢喜的享用,最后他们都丰衣足食,已经吃饱喝足,一切都已经圆满了。

是时,又雨资粮粟豆等物,于是彼诸人等,所须之物随意满足。

人们生活解决了,又降粮食,包括粟米,豆子等等这些食物。人们也是开始去享用。他们所需要的这些物质,随着自己的意愿都已经得到满足。

人们一般特别饥饿的时候,可能所谓的宗教也好,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这些都没有什么兴趣,包括道德等等,这些没有什么兴趣。先应该解决温饱问题,有了温饱等基本的条件以后,可能再会想精神世界,再会想比较有品味的、上等的这些食物、艺术、文化等等。

一般来讲,人民饥饿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唱歌、跳舞等等。如果你生活比较不错的,在这个时候可能追求更高的一些生活。

时摩伽陀国一切人民,心怀惊愕怪未曾有。

在这个时候,摩伽陀国的人们心里非常的,怎么说?很吃惊,很惊讶,这种稀有也是从来没有过的,怎么会是这样?

前面二十年的饥荒,二十年的干旱,但突然虚空当中降下了所有的,不仅是雨水,还有生活的各种资具、食物,非常稀有。

时众于是集在一处,既俱集已各作是言:“于今云何天之威力致如是耶?”

这个时候,他们集聚在一个地方,集聚了以后,各自都这样商量,商量什么呢:“如今我们这个地方有这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哪一个天人威力所导致的?”

这个是很奇怪的,到底是什么样?他们自己可能生活稍微有一点好转的时候,就寻找它的来源。

于彼众中而有一人,耆年老大,其身伛偻而策其杖,此人寿命无数百千,告众人言:

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一个老年人,这个老年人看起来好像是个驼背,脊背向前弯曲,而且手里拿着拐杖,看起来是很可怜的,但是这个人的寿命长达无数百千年。

这个人是特别特别的长寿,很有经验的,很有智慧的。

“此非是天之威力,今此所现,定是观自在菩萨威德神力之所变现。”

他就告诉众人:“这并不是你们所说的天人的威力,应该这种现象——现在给我们带来生活所有富裕的来源,实际上决定是观世音菩萨,他的威德神力所变化出来的。”

所以我们也不可小看有些驼背或者是一些残疾人,看起来是老年人,很可怜的。但整个摩伽陀国的其他人都判断不出来,只有这个人知道为什么这次他们的生活有这样的变化。

众人问言:“彼观自在菩萨何故而能出现斯瑞?”

这个时候,众人又问老人:“何故而能出现此瑞?”

“此瑞”的话,看到藏文,还有整个文章的内容,他们就问:“这个观世音菩萨,到底他有什么样的相?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也不是瑞相,瑞兆,不是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主要是讲他们也不懂这个菩萨是什么,讲他的特点或者是他的不共的能力是什么?这样问的。

耆旧于是即说:“彼圣观自在功德神力,为盲冥者而为明灯,阳焰炽盛为作荫覆,渴乏之者为现河流,于恐畏处施令无畏,病苦所恼而为医药,受苦有情为作父母,阿鼻地狱其中有情令见涅槃之道,能令世间一切有情得是功德利益安乐。若复有人念是观自在菩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一切轮回之苦。”

老人给他们说:“观世音菩萨的威德力实际上是不可思议的,就像是黑暗、盲目的这些人,观世音菩萨变成明灯一样的。阳焰炽热的众生,可能烦恼,痛苦,特别,包括天气,炽热的众生面前,他就像是一棵树一样的荫覆,给大家带来一种清凉。还有生活用品特别缺乏的、干渴的这些众生,他显现成河流一样的;处于特别恐怖、畏惧的这些人面前,他施于无畏的布施也好,无畏的快乐。在被病苦所折磨的这些人面前,他可以现为医药、药王。受苦的众生面前,他可以显现为父母;甚至堕落到阿鼻地狱里面的这些有情,依靠观世音菩萨,可以让他们获得寂灭、清净、涅槃的道。也会给世间的一切众生带来各种不同的功德和利益。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有一些人心里面忆念,或者口中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个人将来会远离一切轮回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

所以学院经常也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但是我们那天念的时候,你们都不会念。后来我看到我们《喇荣课颂》里面,前面加上一个具有大悲心的观世音菩萨,所以你们可能不会念,我只是念后面的名号。是不是这样的?我试一下。

(藏)香且森华森华钦波 酿杰钦波当 丹巴 帕巴 宣瑞惹旺协拉 香擦洛 窍多嘉森且奥[1]

好像还是不太会念。

这个以前我们学院里面经常念,后来没有怎么念。《喇荣课颂》里面有,你们到时候看,应该要经常念。你们只会念地藏王菩萨,想发财;不念求众生,度众生。

他就讲到了观世音菩萨这些功德,那个老人讲的。

众人闻已咸称善哉。

这个时候众人听到了以后,大家都称赞善哉,拉索拉索!非常妙!非常棒!很好,观世音菩萨原来是这个样子。

若有人能于观自在像前,建立四方曼拏罗,

然后这个老人还继续讲:“如果有人在观世音菩萨的像面前,建立四方的曼茶罗。

四方曼茶罗后面也会讲,四方的这种坛城,或者四方的供桌。

常以香华供养观自在菩萨者,是人当来而得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宝、主兵宝,得如是七宝。若复有人能以一华,供养观自在菩萨者,是人当得身出妙香,随所生处而得身相圆满。”

通过像、画供养观世音菩萨的话,这个人未来转生到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具足七宝,所谓的七宝:金轮宝、象宝、马宝,还有珠宝、女宝和主藏宝、主兵宝,总共七宝。如果有些人有一朵花,以一朵花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这个人在生生世世都是可以身出妙香,他所生的地方,他的身相圆满。

有些法师经常说:“你们好好的供养观世音菩萨,嗡嘛呢呗美吽!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是什么呀?你将来要转生到特别圆满庄严,像我一样的话,你们就可以念:嗡嘛呢呗美吽!或者是:南无观世音菩萨!”也是这样的。

于是耆旧说观自在菩萨功德神力已,时诸人众各各还归所住,耆旧之人既说法已回还亦尔。

于是这个老人说完观世音菩萨各种各样的功德和他的威神力后,这个时候,大家各各都已经知道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都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老人他说完了,给他们介绍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以后,他自己也是带着拐杖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

所以这个故事当中,好像观世音菩萨真正的身相没有出现,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没有说,只不过他给众生降下雨水。这个事情有一个老人知道了,摩伽陀国的众生都对他生起信心。

所以可能现在人世间,我们亲眼见到观世音菩萨很难的,但是我们依靠前辈的这些高僧大德和上师们的窍诀来知道是观世音菩萨,我们经常祈祷,这样还是很好的。

其实汉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以前是挨家挨户有观音的像,就像藏地念度母一样的,甚至干坏事去的时候,也祈祷度母:“嗡 达热德达热德热 娑哈!”——他去偷盗的时候让度母给他加持。

现在汉地也是这样的,南方那一代都边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去打鱼、偷盗,也有这样。

其实观世音菩萨确实对每一个众生,只要有需求,他会满足的。

所以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能看得到,但是摩伽陀国的人们也是相信这个老人的话。我们也是前辈的这些老人们所传下来的这些语言——先自己应该生起信心,自己有了一种定解或者是信心,将来我们每个人应该有责任要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宣传员,应该是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当中——真的这样的,哪怕是让这些众生念一个观音心咒的名号,或者是在他们的耳边,能听到一个观音心咒的名号,也是很好的。有时候医院里面不太方便给他亲自念经,但是旁边死了一个人:“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给他念几遍观音心咒,也是非常好。

我们藏地一般听到一个人死了:“嗡嘛呢呗美吽,什么什么人死了,嗡嘛呢呗美吽,什么什么人死了。”比如一些熟悉的人。这个习惯我觉得还是很好,要说到一个人死了:“嗡嘛呢呗美吽,今天有什么人死了,嗡嘛呢呗美吽,今天又是什么人死了?”

有一些提起一个亡人:“嗡嘛呢呗美吽,某某家的人,以前是什么什么的,嗡嘛呢呗美吽,那个人当时很痛苦的……。”凡事经常口口声声都有“嗡嘛呢呗美吽”的习惯。

我们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们说一个别人的过失:“嗡班匝萨埵吽,这个人很坏!”现在你们又已经学到了这一点,经常说别人:“嗡班匝萨埵吽,不能说,但是这个人怎么怎么,嗡班匝萨埵吽,今天又看见一个过失。”“什么过失?”“哎呀,那个人太差了,怎么……,嗡班匝萨埵吽,那个人太恶了……。”

现在你们学会了“嗡班匝萨埵吽”,但是还没学会“嗡嘛呢呗美吽”,以后不仅是说别人过失的时候要说“嗡班匝萨埵吽”,以后说一些众生,尤其是自己,比如我们经常是想起了父母的时候,比如父母已经不在了,想起来的时候,马上:“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我们当时……,嗡嘛呢呗美吽……,我母亲当时是怎么……嗡嘛呢呗美吽……我父亲当时是怎么说的……。”就自然而然,或者是自己想起来的时候,念几句“嗡嘛呢呗美吽”的时候,马上有一种安慰,自己也是安慰的。

但是我们一般对自己的上师不会这么讲,因为他是一种高深的:“嗡嘛呢呗美吽,上师如意宝!”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分寸可能掌握一下。

“‘是时,观自在菩萨上升虚空,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他又上升到虚空当中去了。

刚才摩伽陀国是地上,可能是在南瞻部洲。

于是思惟:“我久不见尾舍浮如来,而今应当往到祇陀树林精舍之中,见彼世尊。”

于是他思维:“我很长时间没有去见尾舍浮如来,现在应该要去祇陀树林精舍,去见世尊。”

是时,观自在菩萨即往到彼精舍,见有无数百千万天、龙、药叉、彦达嚩、阿苏啰、檗噜拏、紧那啰、摩护啰誐、人及非人,复有无数百千万菩萨悉皆集会。’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开始前往尾舍浮如来的精舍,到了那里的时候,见到那里有成千上万的天人、龙、夜叉,还有乾达婆、阿修啰等等,包括檗噜拏、紧那啰、摩护啰誐、人及非人、大鹏这些,还有无数成千上万的菩萨也集会在那里。’

“是时,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来者是何菩萨?’

“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今天来的菩萨,名字叫做什么?’

他也许不知道,也许是明知故问,他问这个菩萨叫什么?

佛告:‘善男子,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佛告诉虚空藏菩萨:‘善男子,这个就是你的偶像,你一直想见到,前两天一直想见到的,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

时虚空藏菩萨默然而住。

虚空藏菩萨默然而住。

好像他不激动,现在真的菩萨来了,他本来很想见,但是默然而住。藏文当中好像没有。

虚空藏菩萨,反正他就没啥声音了。我们可能有些人,他自己经常特别盼望的、特别想念已久的上师、活佛、明星、歌星来了以后,可能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动。或者是尖叫:“啊,你来了,啊啊啊……!”这样的。

人家虚空藏菩萨他肯定,本身也是佛陀的弟子里面证悟虚空一般的境界、最高境界的菩萨,他肯定不会依此而(尖叫)。

于是观自在菩萨,绕佛三匝却坐左边。

于是观世音菩萨,他就绕了佛的身体三匝,在左边坐下来。

一般右边是首位。

世尊于是而慰问言:‘汝无疲劳耶?善男子,汝于余处,所为化事而云何耶?’

世尊于是问观世音菩萨:‘你出去弘法的过程当中累了没有?辛苦了没有?怎么样?善男子,你去了哪些地方,做的怎么样?’

观自在于是即说昔所化事:‘我已救度如是如是有情。’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他就说出了最近以来,或者往昔所度化众生的这些事,全部都一五一十的告诉如来:‘我已经救度了如是如是的众生。’

我先去地狱去了,然后去饿鬼去了,然后去阿苏啰去了,去夜叉、罗刹国家去了,波罗奈大城也去了,刚刚是摩伽陀国来的。

像嘉绒的人说从离开到什么什么去了:“今天到这里,现在我到你面前。”他们有个习惯性的,他要出去叫“生绰(藏音)”,我们这里有没有嘉绒的,他要介绍自己整个出去,自从离开你一直到,尤其是熟悉,自从我们两个离开以后两三年,他基本上,有些啰嗦的人,一直讲。他们记性很好。可能习惯的原因。

观世音菩萨也讲到了,我从什么地狱里面到那里,全部都给他讲了。

时虚空藏菩萨闻已,心中怪未曾有:

这个时候虚空藏菩萨听到以后,虚空藏菩萨他也知道观世音菩萨很厉害的,他可能也知道了他弘法利生的这些介绍以后,他听到以后心里觉得非常稀有,从来都是没有过这样的。

‘今我见此观自在而为菩萨,乃能救度如是国土有情,得见如来如是国土有情而为菩萨!

他说:‘今天见到观世音菩萨救度这些国土的有情。’

汉文中“如来如是国土有情而为菩萨”好像跟如来救度众生的菩萨也没有什么差别,好像这样的。

但藏文当中怎么讲的呢:“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菩萨能度这么样的,不要说菩萨,甚至佛陀救这么多众生,我都没有发现过,更何况是菩萨。”好像藏文当中更可能好懂一点。这一段。

应该解说是可以解说。昨天我说是十二个恒河沙如来的解释方法,好像今天我在念传承的时候,下面也是有比较相同的一段,这样可能他的意思是十二个劫当像恒河沙数的十二佛陀通过接受各种供养的,他们在十二个劫当中,说观自在菩萨的功德还是什么?那个说不尽的话,我怎么会在黑暗处一个人能说得完?更说不尽的。解释方法稍微有点转一下,也许也可以的。

昨天我们汉文的跟藏文有点点不同,但是有时候我们解释的时候,可能跟藏文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都有各自的解释方法。

在这个时候,因为虚空藏觉得观世音菩萨很了不起,连如来可能不一定具足这样的。

是时,虚空藏菩萨于观自在前立,而问讯于观自在菩萨言:‘如是化度得无疲劳耶?’

这个时候,虚空藏菩萨坐在观世音菩萨的面前,他开始询问观世音菩萨,我问你:‘你去了这么多的地方,你度化众生的时候累不累?怎么样?’

观自在言:‘我无疲劳。’

观世音菩萨说:‘我不累,我已经习惯了,到处都去了,我习惯了。’

而问讯已默然而住。

虚空藏菩萨又不说什么了,默然在那里。

他就过去问一下:你去这些地方的时候累不累?他说不累。好像看起来虚空藏菩萨是很那种——我们有些道友话特别少,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说。不是那天有些人他们说,我们这边的一个负责人,这边一个领导给他讲我们的管理,给他讲了接近一个小时,他头一直这样的,完了以后:“你说什么?嗯,嗯。”然后就走了。所以跟这个人的性格有点相同。

虚空藏菩萨就说了累不累?其他什么都不说了,你看还是可以的。

尔时,世尊告善男子言:‘汝等谛听!我今为汝说六波罗蜜多法。善男子,若为菩萨,应先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然后修行如是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而得圆满具足。’

这个时候,世尊告诉所有的善男子:‘你们谛听,我现在为你们宣说佛法。我今天要讲的法是六波罗蜜多,善男子们。你们知道,如果菩萨的话,先应该学布施波罗蜜多,然后如是次第的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话,大乘修行人的修学才是圆满具足的。’

说斯法已默然而住。

尾舍浮如来说法完了以后,默然而安住。

好像这个场合是比较寂静的。菩萨也默然安住,如来也默然安住。观世音菩萨也只说了不累。就这样,大家都比较寂静,可能是不是他们修行、闭关的地方,还是什么的。

时彼众会各各而退,还归本处,彼菩萨众而亦退还本佛刹土。”

这个时候,如来也不说什么,大家也没有啥互动,各自都已经退回去了,回到自己的本处了。菩萨众也是回到各自的刹土当中去了。”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三

这是《佛说大乘宝王经》的第三卷。

以上应该是第二卷。第一品终,好像藏文当中是第一品结束。

接下来观世音菩萨的故事是比较出名的,昨天大力阿苏啰的公案一样的,大家要好好的记一下。这里面的故事,可能我们今天课内容多一点,还是要多讲一下,这样可能好一点。

这个时候开始,除盖障菩萨——应该言归正传,现在又回到主题了。

观世音菩萨当时去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已经讲了,本来这部经开始的时候,是佛陀跟除盖障菩萨的对话,佛陀一直讲,讲观世音菩萨有什么样的威力,他的威力是很厉害的——先去地狱,去各个世界度化的经历全部都讲了。讲了以后,除盖障菩萨一直听着的。

尔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往昔之事,已闻佛说。彼菩萨有何三摩地门?

听了以后,除盖障菩萨白佛言:“观世音菩萨他往昔的事情是这样,听到以后,这个菩萨有什么样的三摩地门?”

他的禅定门有什么样的?因为观世音看起来没有禅定力肯定不行的,他的禅定力,也就是三摩地有哪些门?有什么样的?

唯愿世尊为我宣说。”

惟愿世尊,为我宣说。”

佛告:“善男子,其三摩地门,

佛告诉除盖障菩萨和这些善男子:“他的三摩地门非常多的。

所谓有相三摩地、无相三摩地、金刚生三摩地、日光明三摩地、广博三摩地、庄严三摩地、旌旗三摩地、作庄严三摩地、庄严王三摩地、照十方三摩地、妙眼如意三摩地、持法三摩地、妙最胜三摩地、施爱三摩地、金刚幡三摩地、观察一切世界三摩地、乐善逝三摩地、神通业三摩地、佛顶轮三摩地、妙眼月三摩地、了多眷属三摩地、天眼三摩地、明照劫三摩地、变现见三摩地、莲华上三摩地、上王三摩地、清净阿鼻三摩地、信相三摩地、天轮三摩地、洒甘露三摩地、轮光明三摩地、海深三摩地、多宫三摩地、迦陵频伽声三摩地、青莲华香三摩地、运载三摩地、金刚铠三摩地、除烦恼三摩地、师子步三摩地、无上三摩地、降伏三摩地、妙月三摩地、光曜三摩地、百光明三摩地、光炽盛三摩地、光明业三摩地、妙相三摩地、劝阿苏啰三摩地、宫殿三摩地、现圆寂三摩地、大灯明三摩地、灯明王三摩地、救轮回三摩地、文字用三摩地、天现前三摩地、相应业三摩地、见真如三摩地、电光三摩地、龙严三摩地、师子频伸三摩地、莎底面三摩地、往复三摩地、觉悟变三摩地、念根增长三摩地、无相解脱三摩地、最胜三摩地、开导三摩地。

这里先开始讲的:“有相三摩地、无相三摩地、金刚生三摩地、日光明三摩地,等等等。”

我们一般念般若经的时候:“……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三摩地……”,一直这样念念念。

我这里不念,念藏文的传承已经念了。这些三摩地文字可以,会念,你们不用担心我不会念,逃过去了,应该是会念的,但是我是节约时间。

汉文和藏文当中总共有六十二个三摩地的名称,现在他们通过其他文字的翻译,英文当中是有六十九个三摩地,增加了七个三摩地,总共有六十多个三摩地,当时佛陀给除盖障菩萨讲了。

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非唯有是三摩地,而于一一毛孔具百千万三摩地。

佛陀还告诉: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非唯有这些三摩地,他不是光有这些三摩地,他的每一个毛孔当中还有百千上万的三摩地。

所以他不仅是相续有这样的,每一个毛孔当中有不可思议的这种三摩地。

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位居菩萨功德如是,乃至诸佛如来叹未曾有如是功德。

佛陀告诉除盖障菩萨:“善男子,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他在居菩萨位的功德是这样的,乃至诸佛如来未曾有过的,甚至诸佛如来三摩地的有些功德很少有的,是这样的。”

藏文当中好像卷三是这以下开始的,第三卷是从这里开始。可能他们,不知道,算法有些时候有点不同。

接下来就开始讲这个故事,我们可能要讲半个小时还是什么的,也许不用。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菩萨时,与五百商人欲往师子国中,

佛又告诉除盖障菩萨:“善男子,往昔我做菩萨的时候,与五百个商人一起前往师子国。”

这是一方面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公案我原来翻译的《白莲花.释尊广传》[2]当中也是有的。这里面主要讲释迦牟尼佛他自己因地的时候,怎么样从罗刹洲解脱,主要讲这个。《八大菩萨传》[3]当中讲观音菩萨的时候,因为这里面出现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观音菩萨的前世,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在《白莲花》当中有,观世音菩萨的前世《八大菩萨传》里面有。

不知道,我们这边,应该明白没有?希望你们也应该,我们翻译出来了以后,自己还是能心里记住,还是很好。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观世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都是有点陌生的话,真的是不好说了,他到底是什么教徒也不好说。

将诸车乘、馲驼、牛等求其财宝,即发往彼道路,经历村营城邑聚落之处,相次至于海滨欲承大舶。

我以前是商人的时候前往师子国,前往师子国的时候——可能那里做生意的方法,车、骆驼,还有牛马等等,用这些来换财宝。在这样的交易过程当中,他出发经过道路,最后经过村落、城市,还有城邑、聚落等很多的地方依次经过,最后到达了一个海滨城市,在那里准备乘大船。

释尊当时是一个商主,我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白莲花》当中的故事情节是不是一模一样,到时候你们自己也对一下。

于是俱升舶内,我当问于舶主言:‘汝应看其风信,从何而起?往何国土?为往宝洲,为阇婆国、罗刹国耶?’

当时他是在船内,问船主:‘你应该要好好的看现在的风向,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到哪个国土,我们一般去的地方有珍宝洲,还有阇婆国、罗刹国等等。’

因为以前不像现在,现在有GPS定位,以前这些都没有。他们依靠风向和依靠技术人员的感觉来。我们原来不是讲过法显的故事,也是非常清楚的。

于是舶主瞻其风信作如是言:‘而今此风宜往师子国去。’是时承风驾放往师子国。

船主也是观察了风向以后,他说:‘我们现在依靠风向来观察,特别适合前往师子国。’然后他们乘着风,前往师子国。

于彼国中有五百罗刹女,忽然变发剧暴大风,鼓浪漂激,其舶破坏。时诸商人飐堕水中,漂漾其身,浮及海滨至于岸上。

到了师子国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其实有五百个罗刹女,要接近到那里的时候,她们开始做一些变化,出现一些狂风巨浪,然后船毁了,他们全部都堕落到水当中以后,他们游泳,浮上岸,最后都是到了岸边。

彼五百罗刹女见诸商人,

到了岸边的时候,这些罗刹女非常的欢喜,见到这些商主以后,她们每个人自己显得特别特别的漂亮。

其实罗刹女是特别特别可怕的,獠牙毕露,面目丑陋。但是她们有一种能力,她们要吃人的时候,先变成特别漂亮的。一般魔女和一般的罗刹女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平时她可以吸引人,真正要害别人的时候,才显出自己的本来的真相。

这个时候她们各自都显现自己的这种身相,现得很好。

各各摇动其身出于恶声,

但是这里说发出恶声,不知道,藏文当中只是发出一种巨声,哦,可能来了五百个商人,他们各自都喊救命,或者是来救。他们可能当时现得不一定恶声,还是比较欢喜的一种声音来救他们。

现童女相来商人所,各以衣服与诸商人。

她们也是显现一些童女的相来到商人那里,各自都是给他们提供衣服、食物这些,各种各样的。

于是著彼衣服,捩自湿衣曝之令干,而离彼处,即往瞻波迦树下憩歇,歇已互相谓言:

于是这些人穿上了罗刹女给的衣服。自己原来在海里面穿的这些湿透的衣服,放在其他的地方晒干。然后他们离开岸边到了一棵叫做瞻波迦树下,在那里开始休息。

‘我今云何作何方便?’

休息的时候,他们好像——藏文当中是问那些罗刹女,他们说:‘我们今天到了这里,现在有什么办法?我们要去到我们自己的地方。’

他们可能本来是去,刚才说是师子国,但是在中间被罗刹女已经拦住了。是不是这样的?

无复方计,说已默然。

罗刹女说:‘现在无复方计,现在没有办法,走不了了,你们只能活在这里。’他们就不说话了,他们觉得可能没希望了,就住在岸边。

“是时,彼罗刹女又来于商人前,作如是言:‘我无夫主,可与于我而为夫耶?于此我有饮食、衣服、库藏、园林浴池。’

后来罗刹女来到了这些商人面前,说:‘我们是没有主人的,可以跟你们一起成家,我们可以提供饮食、衣服、宝库,还有花园浴池,这些全部都可以提供。’

时彼罗刹女,各各将一商人归自所居。

不但说了这样的,这些罗刹女有五百个,刚好五百个商人,各自就像那天——乌拉克出去的时候,很多在火车站等着,结果来了,比如十个女,十个男的劫走了。最后在国际上也说这是一个很不道德的,其他包括好几个国家都是也有这样的,因为他们只是害怕战争,离开那里,结果到了火车站的时候稍微年轻一点,都截回去了。后来他们也是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有这样的说法嘛,前几个月的时候。

五百个接到各个地方去了。

于是罗刹女中而有一女,为大主宰,

于是中间有一个罗刹女,实际上是大主宰,她是罗刹女王,罗刹主人。

我们藏文的版本当中是比较老的一个女罗刹女。藏文当中一直这样的,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不一定是老的意思,藏文当中确实这样的。以前翻译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它可能有两种意思,当时翻译过来的时候,可能梵文上面,梵文可能是主人的意思。所以这个老的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前世商主跟他一起的女主人。

名啰底迦囕,

名字叫做啰底迦囕。

这个当中有不同的说法,我在这里跟大家说。

啰底迦囕实际上在这里称为罗刹女王。整个主要的人物是这个罗刹女王。因为下面出现,晚上她有时候会笑或者什么,给大悲商主说是你离开,我们这里是罗刹国,给他讲了很多的方法。到白天的时候,她又舍不得这个人离开,又不让去。这样的折腾一段时间以后,后来商主趁着她睡觉的时候,他就一直出去寻找,包括是圣马王,直到最后离开罗刹国,回到了南瞻部洲。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现在有一些学者说:这里面的所谓的啰底迦囕,拉特拉嘎(梵语音)是,梵文当中它是一种身体的名词,也有灯的意思,也有其他的意思。所以他们找到的一个版本就是尼泊尔译文,尼泊尔据说是从梵文当中翻过来的。就是这样的。

这里面啰底迦囕是一个燃烧的灯。本来这个屋子里面只有大悲商主和罗刹女两个,但是这个并不是罗刹女的名字,它是有一个灯。这个灯,好像汉文的翻译家和藏文的翻译家,他不知道是个灯,他们认为这个名字是一个罗刹女,所以给它取上了罗刹女的名字。这样说的。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觉得这个灯会说话的。罗刹女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个灯告诉他:“你要离开,这个地方是罗刹国。”这个灯就是一种炽热的,也会说话的,一种特别稀有的。

但我想罗刹女不一定把灯放在她自己的家里,她可能比较敏感的,不一定会放在家里。

再加上现在学者他们认为什么?他们认为这个应该是有灯的意思的。这样也不一定。也许尼泊尔的译文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为什么?我觉得比如藏文的译师,这个词的意思不懂是可以的,但是汉文的,他们之间大概五百年的,汉文的也不知道这灯翻译成罗刹女。也许尼泊尔的版本,它不是按照梵文的意思了解的,也许他们认为是藏文和汉文的,有一些人物已经搞错了。有一部分人说的。

但实际上我觉得也不一定,因为也许是尼泊尔的语言当中,虽然它是有一个灯来不断的给大悲商主传达信息的,有这么一个灯。虽然他们翻译成这样的,但实际上这翻译的不一定是对的。如果真正是有梵文本,我们对照梵文本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一个灯在不断的告诉他们。

但我觉得可能还要待观察,因为这个公案《毗奈耶经》里面也有。《毗奈耶经》里面我只是看到后面部分,前面部分还没有看,后面部分,前面的公案已经省略了。

如果我们《一切有部毗奈耶经》的公案,当时义净他们翻译的时候也没有说这个是灯。可能不一定是灯,也许尼泊尔的学者,他自己没有理解。后来的那些学者,他们觉得一个女人一边教他逃跑的方法,一边不让他去。这个是不可能的。可能他们觉得永远都是喜欢他,不能放弃的。但也不好说,因为可能是晚上睡眠的时候她也有点担心,也很舍不得吃他,让他快离开。白天的时候,毕竟他们有一定的感情,又不愿意他离开。其实有一个白天和晚上不同情绪,有一种不同的一种心态,不断的给商主,一会儿你可以离开,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是很危险的,是罗刹女国;一会儿你不能出去,一会儿,你出去,哪里有什么样的圣马王在哪里,你赶快骑上离开。一个人也并不是完全不能说的,也可以的。一个人说两种不同的方法。

或者是晚上经常爱说梦话的,这时候她说真实的话;白天清醒的时候,不让他走。但是一到晚上的时候,真实的有些想法脱口而出,也许有这个可能。

所以下面的公案我们就不按照尼泊尔的方式来,现在按照汉文的方式来讲,你们自己下面思考。

还有下面寻找马王的时候也是,他们觉得一直是在这里面有一个东西来给他传递信息,这样也可以——但我觉得,以前的汉文和藏文的那些译师是非常厉害的,不知道尼泊尔的版本到底是怎么样的。

彼女与我相将归彼所居。彼女而以上味饮食,供给于我丰足饱满,我当快乐无异人间。

那个女主宰的名字叫做啰底迦囕,跟他居住在一起,这个罗刹女给他好吃的,吃的、穿的,丰衣足食,什么都满足了他。他当时的快乐相当于是跟人间没有什么差别,根本没有什么在罗刹国的这种感觉。

于彼止宿经停二三七日,

在那里住了二三日,大概七日,这样的。

汉文当中是二三个礼拜,七日是一个礼拜,两三个礼拜。但我觉得,后面这五百商主大多数都是已经生一女一男,这样的。所以刚开始可能他这样发现,慢慢他真实离开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两个礼拜他就跑了,应该是他待了很多年,《毗奈耶经》里面说在这里住了“积有岁时”,住了很多年了,应该是很多年了,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过程。

忽然见彼啰底迦囕欣然而笑,

刚才那个罗刹女她突然笑。

藏文当中,她在梦中边睡边笑。

我们给他称为大悲商主。

我时心生疑怪未曾见闻。

这个时候,大悲商主他产生一种怀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女的边睡边笑,这样的,也没有听过。

彼罗刹女作如是笑时,我问言:‘汝今何故作是笑耶?’

罗刹女笑的时候,就问她:‘你为什么笑?’

罗刹女言:‘此师子国罗刹女所住之地,恐伤汝命。’

罗刹女说:“这个师子国是罗刹女的地方。恐怕你可能一会就丧命了,没有希望。’

于是我问:‘汝何故知耶?’

他就问——“我问:‘你是这么知道的?’”

罗刹女言:‘勿履南路而去。何以故?彼有铁城,上下周围而无门户,其中而有无数商人,其中多已被彼食啖,唯余骸骨。彼今见有活者、死者。恐不相信,但依此路而去到彼,自当信我。’

罗刹女说:“你如果不信,你去南方,为什么?因为在那里有一个铁城,铁城的上下周围都没有门,但其中有无数的商人,他们要被罗刹女吃掉的。吃完了以后的那些骨架堆得像山一样的,有些如今可能是活着的,有些是已经死了的。你如果不相信,你依着这个路去看一看,那个时候才知道是我说的话是真的。”

所以按照他们的说法,这句话是中间有一个说话的灯来给他传递信息的。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在这里罗刹女睡着的时候,她可以这么说的。

“是时,我伺彼女惛沉睡眠,于是菩萨向夜分时,持月光剑往于南路,

这个时候他就趁罗刹女又沉睡的时候,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就带有月光宝剑沿着路南行。

刚才罗刹女睡眠的时候给他不是讲了吗?讲了以后他就去了。

而行到彼铁城周匝而看,一无门户亦无窗牖。彼铁城边有一瞻波迦树,攀升树上,我时高声唤问。

去了以后在那里确实有一个铁城,周围都是没有门,也没有窗户,看起来好像监狱一样的,根本看不到什么。旁边有一个瞻波迦树,他就攀到树上面,高声地问铁城里面有没有商人。

时铁城内商人告于我言:‘贤大商主而还知不?我等被罗刹女致在铁城,而于日日食啖百人。’

这个时候,铁城里面的那些商人告诉他:‘大商主你还不知道吗?我们现在被罗刹女关在这里面,每一天吃一百个人。’

在其他经典当中也是这样讲的,罗刹女不断的换人,她是什么样的?只要是从南瞻部洲来的这些商人,新来的商人,她们很欢喜迎接。以前的有些已经生女儿儿子,这样就不管了。先暂时放在铁城里面,有些经典里面说每天吃一个人,有些说是吃一百个人。如果没有新来的客人,他们一直放在那里,原来的那些人也不杀,只要来了一个的话,原来的那个马上吃掉。她们的规矩是这样的,很可怕的。

彼等具说昔时事已,于是我下瞻波迦树,却依南路急速还彼罗刹女处。

他们说我们是这样的,然后讲了他们往昔的各种过程,他很害怕,从树上下来了,急急忙忙的回到罗刹女那里。

是时,彼女而问我言:‘贤大商主,所说铁城还当见不?今应实说。’

这个时候,那个女的问:‘大商主,你看到没有,这个铁城?’让他说实话。

我言:‘已见。’

他说:‘我已经见到了。’

于是又问彼女:‘以何方便令我得出于此?’

他就问罗刹女:‘有什么样的方法离开这里?’

他好像是,也许在睡眠当中,也许是。他确实也问她,这样的。

彼罗刹女而告我言:‘而今有大方便,可令于汝安隐,善出此师子国,却还于彼南赡部洲。’

罗刹女告诉他:‘其实有一个方便方法,让你可以安稳的离开狮子国,回到你的南瞻部洲。’

我见是说,复问彼女:‘令我于何道路出此国耶?’

又问:‘我从这里怎么样离开?你给我说一下。’

时啰底迦囕告于我言:‘有圣马王,而能救度一切有情。’

这个女的告诉他:‘有一个叫做圣马王。’

圣马王,有些经典里面经常讲八拉哈神马,我看义净翻译的《毗奈耶经》里面这个马的名字叫婆罗诃[4]。藏文当中应该是记得有的,汉文当中只说是圣马,没有说它的名称。

“你如果要想离开,有圣马。”

圣马是观世音菩萨的前世。

“我当寻时往彼圣马王所食白药草,食已于金砂地[馬+展]已,而起振摆身毛,作如是已而作是言:‘何人而欲达于彼岸?’

他听到了之后,就想办法找到圣马。圣马在那里吃白药草,吃完了以后,有一个金砂地,在那里经常身体抖擞,辗转翻身,这样完了以后,经常说:‘有哪些人想到彼岸去?’

三复告言:‘若欲去者当自言说。’

一般是每个月的十五号,去那里救人,它说三遍,它会问有哪些人要去。

于是我告圣马王言:‘我于今者欲往彼去。’

于是这个时候,商主他告诉圣马王:‘我要想离开这里,去南瞻部洲。’

如是说已,而复到彼罗刹女处同共止宿。

说完了以后他就回到了罗刹女那里睡觉。

他可能晚上去的,因为罗刹女可能晚上睡眠的时候说梦话,你去找马王。他就跑了出去。

彼罗刹女睡眠觉已,心生追悔而问我言:‘商主,汝身何故冷耶?’

他回来的时候,罗刹女睡觉醒了,她又后悔:‘商主,你去哪里了,你身体都冷了,你中间跑到哪去了?’

于是我知彼意不令我去,遂以方便告于彼女:‘我于向者暂出城外,便利而回故我身冷。’

当时他不敢说,他说:‘我暂时出去方便方便,所以到城外去了。

彼女告于我言:‘应却睡眠,至于日出我时方起。

他去的好远,回来以后跟他一起又继续睡了,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才起来。

当时可能她也没有发现,他其实去找马王去了。

遂乃唤诸商人告言:‘而今宜应出于此城。’

在这个时候,他以前的那些朋友都全部在附近,他就召集这些人:‘我们在某个地方去聚会一下。’

时诸商人皆出城已,俱在一处而歇,共相谓言:‘今此众中,何人之妻最相恋慕?有何所见?其事云何?’

诸商人们都已经出城,全部聚在一个地方共同聊天。聊天的时候,他就问:‘现在你们生活是怎么样,你们的这些妻子们对你们怎么样,会不会爱你们?怎么样?’

他一个一个的问。

时众人中有言:‘彼以上味饮食供给于我。’或有说言:‘彼以种种衣服与我。’或有说言:‘彼以天冠珥珰衣服与我。’

在这个时候,众人当中有些人说:‘非常好,给我饮食美味提供的很好。’有些人说:‘给我衣服这些提供的很好。’也有些人说:‘很好,给我天冠耳环、衣服这些,待我很好的。’

或有说言:‘我无所得,唯不称心。’

还有一些人说:‘我无所得,唯不称心。’

有些解释说:“我现在得不到什么,也不太称心。”但是,藏文当中好像是:“我也是可以的,我什么的事情都是不用做,没有什么不称心,我不用做什么,挺好的。”反正这个词稍微解释上有点点……,从汉文上面好像前面的人都说很好的,有一个人说我好像得不到什么,不太开心,不太称心如意。可能会不会这样的。但稍微再看一下。

或有说言:‘彼以种种龙麝栴檀之香与我。’

还有一些人说:‘她们以种种的龙麝檀香对我伺候。’

等等,这些商人的说法都不同的。

时诸商人作是说已,我当告言:‘汝难解脱,何故贪爱此罗刹女耶?’

最后大悲商主告诉他们:‘你们这样很难解脱,你们知不知道我们贪爱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女人,是罗刹女。’

罗刹女一般爱上你以后,不会对你放松的,一定会是感受痛苦的。

刚才前面讲的一样,她也没有慈悲心。而且所谓的罗刹,她只能吃人的血肉来活命,她的本性也是这样。好多资料当中的所谓的罗刹,就像我们的狼,这些只吃动物的肉,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的。所以一般罗刹只吃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连动物都可能不会吃的这么一个。

所以他告诉他们,你们很难解脱的,为什么?因为现在你们贪爱这些罗刹女。

众商人闻,心怀怖畏而问言:‘大商主,实如是耶?’

这个时候那些商人听到以后,啊,原来是罗刹女,他们非常非常的害怕。然后问那个商主:‘你说的是实话吗?’

我乃告言:‘此师子国罗刹女所住,非是人耳!

商主说:‘此师子国的地方,不是人住的地方,这里全是罗刹女。’

他是已经确定了,因为他自己证据也有属实了。

此实是罗刹女。作是誓言佛法僧等,可知此罗刹女也。’

他说:‘我说的是实话,确确实实这些是罗刹女。以三宝作证,佛法僧三宝。’

可能他们都不相信,可能南瞻部洲来的,这样发誓——他说发誓,决定是没有错的,她们都是罗刹女。他说完全是千真万确的,都是罗刹女。

时诸商主闻已告于我言:‘以何方便得免此难?’

这个时候商人们,告诉他:‘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离开这里?’

于是我告彼言:‘此师子国有圣马王,能救一切有情。彼食大白药草,于金砂[馬+展]而起振摆身已,三复言云谁人欲往彼岸?我已告彼马王言,我今欲往彼岸。’

他就告诉他们:‘师子国有一个圣马王他能救一切众生,经常吃一些大白药草,在金子的沙滩上,它经常辗转身体,抖擞身体,会给人们讲三遍,它要去彼岸。我已经告诉马王我要去了,看你们去不去?’

时诸商人复告我言:‘何日去耶?’

商人们告诉他:‘你要去的话,你什么时候去?’

我告众言:‘却后三日决定而去,众人宜应备办资粮。’

佛陀就告诉他们:‘再过了三日以后我就去了。众生说那我们也去。也要去的话,那你们就准备好口粮,做好资粮的准备。’

作是语已,众还入城,各各往本罗刹女舍。

说完了以后,大家已经商议好了,各自都回到自己的城市,各个都去讨好罗刹女准备口粮,然后都回去了。

回去以后呢?还有一段,不用着急讲完,是吧?还是今天讲,下个礼拜讲。今天讲是吧?你们不着急,不然中间有一个礼拜。中间还有几天又忘了很多,所以我们今天就讲了。可能这个引号是不是错了。

其女见来,相问讯言:‘今疲劳耶?’

他就回来了,回来以后罗刹女见到他以后,问讯:‘你辛苦了,去哪里了?’

他就问罗刹女,他现在转一个话题,他就想一个办法准备骗他。

我当问彼罗刹女:‘我未曾见汝悦意园林浴池,为实有耶?’

‘我刚来的时候你不是说有很多悦意的花园水池,这些真的是有吗?’

时彼罗刹女告我言:‘大商主,此师子国,有种种适意园林浴池。’

罗刹女说:‘是啊,大商主,我们师子国有非常好的一些悦意的花园水池。’

告彼女言:‘与我如法办具资粮。我候三日,欲往游观种种园林池沼看彼名花,

然后他告诉罗刹女:‘你给我准备一些资粮,再过三日以后准备去你们罗刹国的所有的花园。’我去旅游,我准备待三天。

他还想逃跑,哈哈哈,我出去旅游,不是我刚来的时候,你说这边什么都有,所以我一直待在这里。我还是要想出去。

我当将种种华而来归家。’

他还要去看一些花,如果有好的花,我可以给你买回来。’

女人有时候用花来给的话也可以,我到时候买花来给你。

时罗刹女告我言:‘大商主,我为办具资粮。’

这个时候罗刹女告诉商主:‘可以,你去,我去给你准备资粮。’

是时,恐彼罗刹女知我方计必当杀我,如是思惟默然而住。

他害怕罗刹女知道他要离开那里,如果她知道,可能马上会杀他的,所以其他的不敢说话。这样住两三天。

彼罗刹女以好饮食,与我令吃,食已吁叹。

这个时候罗刹女给他准备了好吃的食物、饮食这些,但是他心里,可能毕竟他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也害怕到底成不成功,他就一直不断的叹息。

彼女问言:‘大商主,何故如是而吁叹耶?’

然后罗刹女问:‘你不是马上要去旅游去吗?你为什么天天很不开心的样子,叹息呢?’

是时,我告彼女:‘我本南赡部洲人,思自本地。’

他告诉她:‘我还是有时候想一点南瞻部洲的人,那里的地方,那里的这些。’

罗刹女觉得他说实话,他只是想一想而已的,他不会离开的。

彼女告我言:‘大商主,勿思本地!此师子国有种种饮食衣服库藏,种种适意园林浴池,受种种快乐,云何思彼南赡部洲?

她就告诉商主:‘你不要想自己的地方,我们罗刹国吃的、穿的,库藏、种种林园水池,什么样的快乐应有尽有。你们南瞻部洲有什么可想的。’

别想这些,你好好的出去散散心,回来的时候给我买一点花,这样我一直等着家里。

我时默然而住,过是日已至第二日,彼女与我办具饮食资粮。彼诸商人悉皆办具资粮。

他就默默的住着。过了二日。这个时候,罗刹女给他所有的资粮都已经准备好了,诸商人们也是各自的,他们的妻子也给他们准备了各种不同的资粮。

到了第三日,开始出发了,看看能不能顺利。

“候第三日,日初出时,皆出彼域,出已共相议言:‘我等今者当宜速去,不应回顾师子国矣!’

“到第三日出发的时候,他们出城以后,他们约定相遇的地方,他去了那个地方。他们到了以后:‘我们现在很快都要离开,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回顾师子国,包括自己的妻子,儿女。’

作是语已,我与彼众即时速疾而往于圣马王所,到已见彼马王,吃草[馬+展]已振摆身毛,

这些他们说完了以后,很快的时间当中,到了圣马王那里。到了圣马王那里的时候,看见圣马王在吃草,它在抖身体的毛,一直是这样的。

是时师子国地皆震动。

正在这个时候,师子国的地方开始震动。

听说来一些商人的时候,他们有这种幡,一种叫恶幡,一种叫善幡,吉祥的幡如果飘动,说明商人要来了,她们就很欢喜。恶的幡如果飘动,说明以前她们的丈夫要离开了,她们全部都要出来抓他们。她们自己也有一种观察方法。

这个时候大地也是在震动。

马王三复言云:‘今者何人欲往彼岸?’

马王就告诉他们:‘现在你们哪些人要去对岸?’现在我要开始去了。

时诸商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欲往彼岸。’

商人们说:‘我们去。’

他们每个人都说了。

时圣马王奋迅其身而作是言:‘汝等宜应前进,勿应返顾师子国也。’

这个时候马王告诉他们:‘你们要去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想到自己这里师子国儿女这些,不要依依不舍,不然你们就没办法,最后会掉下来的。’

彼圣马王如是说已,是时我乃先乘马王,然后五百商人俱升马上。

马王如是说完了以后,大悲商主先骑上去,这个时候五百个商主都骑上了。

其实如果他们没有贪念,罗刹女没有办法,依靠观世音菩萨马王的这种力量,没有办法;但贪恋的话,马王就没有办法。所以心的力量很强大的。其他经典里面说,如果你没有贪恋的话,哪怕是他身上的一个毛带着都不会掉下来。这个马是特别特别大的,不然一个马上面骑五百个人,还是有点难以想象的,对吧。可能马是特别长,还是特别怎么样的,也不好说。

这个时候马王说完了以后,他们就骑上马。

时彼师子国中诸罗刹女,忽闻诸商人去,口出苦切之声,即驶奔驰趁逐,悲啼号哭叫呼随后。

这个时候罗刹国的这些女人突然听到了,这些商人出去了,她们痛哭流涕,就开始奔跑,哭啊,闹啊,追随在后面。

时诸商人闻是声已,回首顾眄不觉闪坠,其身入于水中,于是诸罗刹女取彼身肉而啖食之。

这个时候,商人们听到她们的声音的话——她们不是说,这是你的儿子,这是你的女儿,你们不喜欢我,这是你自己的亲生骨肉。凡是她们用各种各样的哀嚎感动这些人。这些人当中,五百个人都骑着马,但是后来都大家产生贪恋,对自己的妻儿生起贪心,一生贪心的时候,他们就掉到水里面。掉到水里面,被罗刹女全部都吃了。

有些经典里面说不仅是吃了,甚至他的血迹如果在地上有一点,把这块地也全部都吃了。罗刹女还是特别凶恶的。

然后把整个五百人全部都已经吃完了。

是时,唯我一人往于南赡部洲。彼圣马王届海岸所,我当下已,而乃旋绕彼圣马王三匝。毕已,即离彼处寻路而行,往于本地归自所居。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商主说:“只有我一个人前往南瞻部洲。到了海岸的时候,我就下来了,对马王转绕三匝以后,离开那里,循着路回到自己的地方。”

到其家已,是时父母见我来归,抱捉其子,欣喜复悲,涕泣流泪。

回到自己的家里的时候,父母见到我的时候,抱着我非常的欢喜,哭着。

父母先为我故,涕泣恒时其眼昏翳,因兹除愈明净如故。

因为父母之前特别想念他的原因,他们的双目都已经失明了,但这次因为儿子回来了,父母都已经复明了。

是时,父母与子共在一处,我乃具述前所经历艰苦之事。

父母和儿子他们一起共住,他讲了整个到师子国的这些经历以后。

父母闻已,告于我言:‘汝于今日得全其命,安隐而归,甚适我怀,无复忧虑!我不须汝所盈财宝,今缘自知年耄衰朽,须汝佐辅出入扶侍。我当死至,汝为主者,送葬我身。’

父母听到以后,他们都说:‘你如今已经安全的回到我们身边,我们非常欢喜的,现在我们没有什么担忧,你没有得到什么财宝回来,这倒是没有什么。我们现在两个也老了,需要你的扶持,以后我们死了,这个家还是你是主人,当时把我们葬完了以后,家里的主人是你,所以金银财宝都是应有尽有,你不用担心。’

昔时父母而作如是善言慰谕于我。

昔日父母也这样的对他安慰。

除盖障,我于是时身为商主,受如是危难苦恼之事。”

佛告诉除盖障菩萨:“其实那时候的商主、当时遇到种种痛苦的人就是我。”

当时的马王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

《毗奈耶经》这个故事的后面有两个教证[5],我跟大家说一下:“诸有无智人不信于佛教,当受轮回苦如爱罗刹女。”没有智慧的人,不信于佛教,这些人的话,一定会是感受轮回的痛苦。他们贪爱轮回,这样的话,就像是爱上罗刹女一样的。

其实在里面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原因是贪爱的过失,只要贪的话,就像有些愚人贪罗刹女的话,五百个人都已经遇难了。

《毗奈耶经》还有:“若有智慧人遵奉于佛教,当出生死海如随天马言。”如果有智慧人会遵循佛教,这样一定会是从生死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就像是听到八拉哈马王的语言,因为马王告诉他们:“你们不要产生贪恋,贪恋的话,你们会受苦的。”确实后来只有商主,没有产生贪恋,他就断绝了。其他人都不相同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想断除自己的贪欲,在生死轮回当中,不贪一切,最后获得解脱。

就像我们经常听上师的教言,听佛陀的教言,经常学一些贪欲的过失,这样对世间的一切都没有什么贪恋,最后自己真正生起出离心以后,获得了菩萨的果位,能度一切有情。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


[1] (汉)顶礼供养皈依大悲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2] 详见《白莲花论》: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

[3] 详见《八大菩萨传》,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八拉哈马王”

[4] 《毗奈耶经》第四十七卷:“每十五日有天马王。名婆罗诃。”

[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四十八卷,入王宫门学处第八十二之五。

大乘庄严宝王经》

宋·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

三藏沙门天息灾·奉诏译

第8课经文

于是救度彼有情已,出波罗奈大城而往摩伽陀国。时彼国中值天亢旱满二十岁,见彼众人及诸有情,饥馑苦恼之所逼切,悉皆互相食啖身肉。

是时,观自在菩萨心怀思惟:“以何方便救此有情?”

时观自在菩萨种种降雨,先降雨泽苏息枯涸,然后复雨种种之器,各各满中而盛味中上味饮食,时彼众人皆得如是饮食饱满。是时,又雨资粮粟豆等物,于是彼诸人等,所须之物随意满足。

时摩伽陀国一切人民,心怀惊愕怪未曾有。

时众于是集在一处,既俱集已各作是言:“于今云何天之威力致如是耶?”

于彼众中而有一人,耆年老大,其身伛偻而策其杖,此人寿命无数百千,告众人言:“此非是天之威力,今此所现,定是观自在菩萨威德神力之所变现。”

众人问言:“彼观自在菩萨何故而能出现斯瑞?”

耆旧于是即说:“彼圣观自在功德神力,为盲冥者而为明灯,阳焰炽盛为作荫覆,渴乏之者为现河流,于恐畏处施令无畏,病苦所恼而为医药,受苦有情为作父母,阿鼻地狱其中有情令见涅槃之道,能令世间一切有情得是功德利益安乐。若复有人念是观自在菩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一切轮回之苦。”

众人闻已咸称善哉。 若有人能于观自在像前,建立四方曼拏罗,常以香华供养观自在菩萨者,是人当来而得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宝、主兵宝,得如是七宝。若复有人能以一华,供养观自在菩萨者,是人当得身出妙香,随所生处而得身相圆满。”于是耆旧说观自在菩萨功德神力已,时诸人众各各还归所住,耆旧之人既说法已回还亦尔。

是时,观自在菩萨上升虚空,于是思惟:“我久不见尾舍浮如来,而今应当往到祇陀树林精舍之中,见彼世尊。”

是时,观自在菩萨即往到彼精舍,见有无数百千万天、龙、药叉、彦达嚩、阿苏啰、檗噜拏、紧那啰、摩护啰誐、人及非人,复有无数百千万菩萨悉皆集会。

“是时,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来者是何菩萨?’

佛告:"善男子,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时虚空藏菩萨默然而住。于是观自在菩萨,绕佛三匝却坐左边。

世尊于是而慰问言:"汝无疲劳耶?善男子,汝于余处,所为化事而云何耶?"

观自在于是即说昔所化事:"我已救度如是如是有情。"

时虚空藏菩萨闻已,心中怪未曾有:"今我见此观自在而为菩萨,乃能救度如是国土有情,得见如来如是国土有情而为菩萨!"

是时,虚空藏菩萨于观自在前立,而问讯于观自在菩萨言:"如是化度得无疲劳耶?"

观自在言:"我无疲劳。"而问讯已默然而住。

尔时,世尊告善男子言:"汝等谛听!我今为汝说六波罗蜜多法。善男子,若为菩萨,应先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然后修行如是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而得圆满具足。"

说斯法已默然而住。时彼众会各各而退,还归本处,彼菩萨众而亦退还本佛刹土。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三

尔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往昔之事,已闻佛说。彼菩萨有何三摩地门?唯愿世尊为我宣说。”

佛告:“善男子,其三摩地门,所谓有相三摩地、无相三摩地、金刚生三摩地、日光明三摩地、广博三摩地、庄严三摩地、旌旗三摩地、作庄严三摩地、庄严王三摩地、照十方三摩地、妙眼如意三摩地、持法三摩地、妙最胜三摩地、施爱三摩地、金刚幡三摩地、观察一切世界三摩地、乐善逝三摩地、神通业三摩地、佛顶轮三摩地、妙眼月三摩地、了多眷属三摩地、天眼三摩地、明照劫三摩地、变现见三摩地、莲华上三摩地、上王三摩地、清净阿鼻三摩地、信相三摩地、天轮三摩地、洒甘露三摩地、轮光明三摩地、海深三摩地、多宫三摩地、迦陵频伽声三摩地、青莲华香三摩地、运载三摩地、金刚铠三摩地、除烦恼三摩地、师子步三摩地、无上三摩地、降伏三摩地、妙月三摩地、光曜三摩地、百光明三摩地、光炽盛三摩地、光明业三摩地、妙相三摩地、劝阿苏啰三摩地、宫殿三摩地、现圆寂三摩地、大灯明三摩地、灯明王三摩地、救轮回三摩地、文字用三摩地、天现前三摩地、相应业三摩地、见真如三摩地、电光三摩地、龙严三摩地、师子频伸三摩地、莎底面三摩地、往复三摩地、觉悟变三摩地、念根增长三摩地、无相解脱三摩地、最胜三摩地、开导三摩地。

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非唯有是三摩地,而于一一毛孔具百千万三摩地。

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位居菩萨功德如是,乃至诸佛如来叹未曾有如是功德。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菩萨时,与五百商人欲往师子国中,将诸车乘、馲驼、牛等求其财宝,即发往彼道路,经历村营城邑聚落之处,相次至于海滨欲承大舶。于是俱升舶内,我当问于舶主言:‘汝应看其风信,从何而起?往何国土?为往宝洲,为阇婆国、罗刹国耶?’

于是舶主瞻其风信作如是言:‘而今此风宜往师子国去。’

是时承风驾放往师子国。于彼国中有五百罗刹女,忽然变发剧暴大风,鼓浪漂激,其舶破坏。时诸商人飐堕水中,漂漾其身,浮及海滨至于岸上。彼五百罗刹女见诸商人,各各摇动其身出于恶声,现童女相来商人所,各以衣服与诸商人。于是著彼衣服,捩自湿衣曝之令干,而离彼处,即往瞻波迦树下憩歇,歇已互相谓言:‘我今云何作何方便?’无复方计,说已默然。

是时,彼罗刹女又来于商人前,作如是言:‘我无夫主,可与于我而为夫耶?于此我有饮食、衣服、库藏、园林浴池。’时彼罗刹女,各各将一商人归自所居。

于是罗刹女中而有一女,为大主宰,名啰底迦囕,彼女与我相将归彼所居。彼女而以上味饮食,供给于我丰足饱满,我当快乐无异人间。

于彼止宿经停二三七日,忽然见彼啰底迦囕欣然而笑,我时心生疑怪未曾见闻。彼罗刹女作如是笑时,我问言:‘汝今何故作是笑耶?’

罗刹女言:‘此师子国罗刹女所住之地,恐伤汝命。’

于是我问:‘汝何故知耶?’罗刹女言:‘勿履南路而去。何以故?彼有铁城,上下周围而无门户,其中而有无数商人,其中多已被彼食啖,唯余骸骨。彼今见有活者、死者。恐不相信,但依此路而去到彼,自当信我。’

是时,我伺彼女惛沉睡眠,于是菩萨向夜分时,持月光剑往于南路,而行到彼铁城周匝而看,一无门户亦无窗牖。彼铁城边有一瞻波迦树,攀升树上,我时高声唤问。时铁城内商人告于我言:‘贤大商主而还知不?我等被罗刹女致在铁城,而于日日食啖百人。’

彼等具说昔时事已,于是我下瞻波迦树,却依南路急速还彼罗刹女处。

是时,彼女而问我言:‘贤大商主,所说铁城还当见不?今应实说。’我言:‘已见。’于是又问彼女:‘以何方便令我得出于此?’彼罗刹女而告我言:‘而今有大方便,可令于汝安隐,善出此师子国,却还于彼南赡部洲。’我见是说,复问彼女:‘令我于何道路出此国耶?’时啰底迦囕告于我言:‘有圣马王,而能救度一切有情。’

“我当寻时往彼圣马王所食白药草,食已于金砂地[馬+展]已,而起振摆身毛,作如是已而作是言:‘何人而欲达于彼岸?’三复告言:‘若欲去者当自言说。’

于是我告圣马王言:‘我于今者欲往彼去。’如是说已,而复到彼罗刹女处同共止宿。彼罗刹女睡眠觉已,心生追悔而问我言:‘商主,汝身何故冷耶?’于是我知彼意不令我去,遂以方便告于彼女:‘我于向者暂出城外,便利而回故我身冷。’彼女告于我言:‘应却睡眠,至于日出我时方起。’遂乃唤诸商人告言:‘而今宜应出于此城。’

时诸商人皆出城已,俱在一处而歇,共相谓言:‘今此众中,何人之妻最相恋慕?有何所见?其事云何?’时众人中有言:‘彼以上味饮食供给于我。’或有说言:‘彼以种种衣服与我。’或有说言:‘彼以天冠珥珰衣服与我。’或有说言:‘我无所得,唯不称心。’或有说言:‘彼以种种龙麝栴檀之香与我。’

时诸商人作是说已,我当告言:‘汝难解脱,何故贪爱此罗刹女耶?’众商人闻,心怀怖畏而问言:‘大商主,实如是耶?’我乃告言:‘此师子国罗刹女所住,非是人耳!此实是罗刹女。作是誓言佛法僧等,可知此罗刹女也。’

时诸商主闻已告于我言:‘以何方便得免此难?’于是我告彼言:‘此师子国有圣马王,能救一切有情。彼食大白药草,于金砂[馬+展]而起振摆身已,三复言云谁人欲往彼岸?我已告彼马王言,我今欲往彼岸。’时诸商人复告我言:‘何日去耶?’我告众言:‘却后三日决定而去,众人宜应备办资粮。’作是语已,众还入城,各各往本罗刹女舍。

其女见来,相问讯言:‘今疲劳耶?’我当问彼罗刹女:‘我未曾见汝悦意园林浴池,为实有耶?’时彼罗刹女告我言:‘大商主,此师子国,有种种适意园林浴池。’告彼女言:‘与我如法办具资粮。我候三日,欲往游观种种园林池沼看彼名花,我当将种种华而来归家。’

时罗刹女告我言:‘大商主,我为办具资粮。’

是时,恐彼罗刹女知我方计必当杀我,如是思惟默然而住。彼罗刹女以好饮食,与我令吃,食已吁叹。彼女问言:‘大商主,何故如是而吁叹耶?’

是时,我告彼女:‘我本南赡部洲人,思自本地。’彼女告我言:‘大商主,勿思本地!此师子国有种种饮食衣服库藏,种种适意园林浴池,受种种快乐,云何思彼南赡部洲?’我时默然而住,过是日已至第二日,彼女与我办具饮食资粮。彼诸商人悉皆办具资粮。

候第三日,日初出时,皆出彼域,出已共相议言:‘我等今者当宜速去,不应回顾师子国矣!’作是语已,我与彼众即时速疾而往于圣马王所,到已见彼马王,吃草[馬+展]已振摆身毛,是时师子国地皆震动。

马王三复言云:‘今者何人欲往彼岸?’时诸商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欲往彼岸。’时圣马王奋迅其身而作是言:‘汝等宜应前进,勿应返顾师子国也。’彼圣马王如是说已,是时我乃先乘马王,然后五百商人俱升马上。

时彼师子国中诸罗刹女,忽闻诸商人去,口出苦切之声,即驶奔驰趁逐,悲啼号哭叫呼随后。时诸商人闻是声已,回首顾眄不觉闪坠,其身入于水中,于是诸罗刹女取彼身肉而啖食之。

是时,唯我一人往于南赡部洲。彼圣马王届海岸所,我当下已,而乃旋绕彼圣马王三匝。毕已,即离彼处寻路而行,往于本地归自所居。

到其家已,是时父母见我来归,抱捉其子,欣喜复悲,涕泣流泪。父母先为我故,涕泣恒时其眼昏翳,因兹除愈明净如故。

是时,父母与子共在一处,我乃具述前所经历艰苦之事。父母闻已,告于我言:‘汝于今日得全其命,安隐而归,甚适我怀,无复忧虑!我不须汝所盈财宝,今缘自知年耄衰朽,须汝佐辅出入扶侍。我当死至,汝为主者,送葬我身。’

昔时父母而作如是善言慰谕于我。除盖障,我于是时身为商主,受如是危难苦恼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