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总义

一、皈依的目的(等起判定)

1、求离怖畏之等起:求消灾免难

2、求现世名利之等起:求名闻利养、增福延寿

3、下士之等起:求来世人天福报

4、中士之等起:唯求一己解脱

5、上士之等起:求佛果,为了利益有情

(得福大小观待自身发心而定,应时刻观察自身等起)


二、皈依的重要性

1、阿底峡尊者的观点是:皈依是入内道的标准

内外道以皈依别,如果没有皈依,则无法成为佛弟子。

2、皈依是一切戒律的所依处

皈依是受持八种律仪的基础,不皈依则无法受戒

3、皈依是一切功德的基石

内道三士道的功德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


三、皈依的体性

1、皈依的体性是誓愿

愿:是希求、希愿。誓:是发誓。

(1)愿:希愿以佛为导师、以法为所修、以僧为助伴。

(2)誓:发誓以佛为导师、以法为所修、以僧为助伴。

2、皈依的时间:从今乃至菩提果


四、皈依的因

这里指下士道皈依的因

  1. 由恶趣等自生怖畏(对三恶趣起怖畏心)

  2. 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对三宝功德生胜解信)


五、皈依的对境

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

1、为什么称为“宝”

引用弥勒菩萨的《宝性论》讲宝的含义: “宝”有珍宝的意思,说明佛法僧是稀世珍宝。从以下六点来讲:

(1)稀有:三宝只有明劫才出现,明劫难遇故,所以稀有。

(2)无垢:三宝是清净、无漏的体性,所以无垢。

(3)具势力: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救护势力。

(4)世严:世间种种珍宝能庄严外在环境,而三宝能庄严内在相续,内心具有善根与福德是最美好的庄严。

(5)殊胜:三宝具有出世间的功德,所以超胜一切世间法,故殊胜。

(6)不变:三宝的自性是无漏法,不会受世间八法的影响而改变,故不变。

2、成立三宝为皈依境的四条理由

首先,说明佛为皈依境的四条理由

  1. 佛自身証得无畏的法身果位

例子:如果自身不会游泳,则无法下水救人

(2)佛具有救护众生的方便

例子:要下水救人,要有救人的方便

(3)佛具足大慈悲心

例子:如果不具有慈悲心,也不会有下水救人的意乐

(4)佛具足大平等心

例子:如果不具有平等心,则只会救与自身关系近的人。

因为佛具足以上四个条件,所以要皈依佛,佛所说的法也要皈依,修佛法的僧也要皈依,因此成立三宝为皈依境。


3、具足智悲力才堪为皈依境

以上四个理由也可以用智悲力来概括,衡量皈依的标准就是智悲力。

4、皈依境佛法僧三宝是完整的体性,不能有取有舍,必须完整皈依

(1)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2)法:皈依九乘教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

(3)僧:十方三世一切凡圣僧

补充:三宝的分类

(1)住持三宝:佛宝→佛像 法宝→经典 僧宝-僧人

(2)化相三宝(佛时代的三宝):

佛宝——本师释迦摩尼佛的应化身

法宝——佛所说的法,佛当时所讲的四谛十二缘起

僧宝——佛时代的僧人,佛时代的阿罗汉、声闻缘觉等。

(3)理体三宝:佛宝——法身,法宝——报身,僧宝——化身。

(4)一体三宝:三宝名称虽然不同,但本体是相同的,都是以清静的真如法界为体。

(5)自性三宝:自性就是三宝。皈依佛是皈依觉,觉而不迷,皈依法是皈依正,正而不斜,皈依僧是皈依净,净而不染。


六、皈依境的功德(通过忆念功德产生信心)

1、引用《宝性论》教证讲三宝的功德

(1)佛宝功德,佛宝具有六种功德:无为法、任运自成、不依他缘而证知、智慧圆满、大悲圆满、力圆满。


自利的三种功德:

无为法:是指导师佛体不是因缘所生,无有初中后三际。

任运自成:是指佛陀彻证空寂离戏的自性法身,具有了事业任运自成的功德。

不依他缘而证知:是指佛陀不依他缘而内证了大无为法。


利他的三种功德:

智慧圆满:是指佛陀现前证悟一切所知法的真实本性。

大悲圆满:是指佛陀自己证悟之后,由大悲力而为众生宣说,能令众生现前证悟不退转的恒常法身的妙道。

力圆满:是指佛陀具足救护众生的能力。


(2)法宝功德,法宝具有六种功德:不可思议、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

从得法身之果讲,灭谛的三种功德:

不可思议:是指法宝不是以分别心可以思维,也不是言语可以道断的。

不二:是指法宝寂灭了轮回的根本业和烦恼。

无分别:是指法宝寂灭了烦恼的因非理作意。


从得法身之因讲,道谛的三种功德:

清净:是指法宝能遣除一切垢染。

显现:是指法宝能显现智慧光明。

对治:是指法宝能破一切攀缘境,能对治烦恼。


(3)僧宝的功德: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如所有智:指僧宝证悟一切烦恼本来寂静。

尽所有智:指僧宝能见到法性周遍在一切有情身上。


2、引用《随念三宝经》教证讲三宝的功德

(1)佛宝功德:佛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福藏根本:佛色身是从福德藏中等流出来的。

(2)法宝功德:

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後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初善:最初如法听闻即能使人产生强烈的信心。

中善:中间如理思维后能使人对这条解脱的安乐之道产生确定无疑的定解。

后善:最后修行而产生真正的修慧,由此彻底远离轮回。

具足依止:完全值得依止。

断流转道:证得之后再不会退转,因此再也不需要像外道那样不断更换法门了。

又引用《放光般若经》:法宝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总集。

再引用《涅槃经》: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3)僧宝功德

A)僧宝以心相续受持佛法故,所以具足功德。

B)僧宝具足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正行:是从戒学讲,僧宝远离过失,具有戒功德。

应理行:是从定学讲,僧宝心相续中了达诸法的三摩地,具有定功德。

质直行:是从慧学讲,僧宝心相续中不住常断二边的正见,具有慧功德。

合敬行:是指僧宝以六合敬方式和合共住趣向涅槃。

C)补充:唐太宗公案

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

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

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

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

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3、引用《菩提道次第》教证讲三宝的功德

(1)佛宝功德

A) 佛身的功德:色身相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佛身相好的因:是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福慧。

佛身相好的体性:是清静、庄严、明显、不错乱、圆满。

佛身相好的作用:佛身每一相好都能利益众生。

B)佛语:佛语具足六十梵音,具有圆音功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C)佛智:佛具有遍智智慧

D)佛悲:佛恒时不舍一切有情

E)佛业:佛任运自成及相续不断利益众生,使众生会遇圆满.


(2)法宝功德:由于佛的功德是从修佛法而成就的,所以法具有功德.


(3)僧宝功德:由于僧的功德是从受持佛法而成就的,所以僧具有功德。


七、皈依的分类

1、因皈依与果皈依

(1)因皈依:皈依能救护众生的外在他相续所摄的三宝

(2)果皈依:希求自相续证得究竟法身果的皈依。


2、他皈依与自皈依

(1)他皈依:皈依他相续所摄的三宝,与因皈依相同,(皈依住持三宝)

(2)自皈依:皈依自相续证得的三宝,与果皈依相同(皈依自性三宝)


3、四种皈依

(1)外皈依:皈依外在他相续的佛法僧三宝。

(2)内皈依:皈依内在的自性如来藏。

(3)密皈依:皈依气、脉、明点。

(4)极密皈依:皈依大圆满心性。本体空,自性明,大悲周遍。


4、世俗得与法性得(胜义得)

(1)世俗得:内在发出誓愿,外有三宝所依,和如法仪轨而得皈依。

(2)法性得:证悟法性而得的皈依(如地上菩萨证得空性获得皈依)


八、皈依的方式

1、皈依的方式分四:

(1)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忆念如前所说三宝的功德而皈依


(2)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差别”是指在名言中佛法僧三者相互间的差别,也就是佛、法、僧在相、业、信解、修行、随念、生福等六个方面的差别。

体相:佛宝具有自然觉悟相,现前了正等菩提;

法宝:具有觉悟果相,它是自觉成佛后的必然结果;

僧宝:是由他教授而如理修行的相。

作业、信解、修行、随念、生福


(3)由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

如上了知三宝的功德与差别后,自相续对皈依处三宝就会有很清晰的认识,然后由衷誓受皈依,这样就能真正生起圆满的皈依戒。


(4)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以观察智慧如理辨别内外道的胜劣差别。内心若能对这个差别生起决定信解,就可以由此生起“不言有余而皈依”的誓愿。


九、皈依的学处

一、《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中出:共有八条

  1. 亲近善士

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

  1. 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

  1.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者,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

  1. 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1. 诸根不掉

诸根不掉者,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

  1. 受学学处

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

  1. 悲愍有情

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

  1. 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二、教授中出:共有十二条

其中别学六条,共学六条。

别学中的遮止应学有三条,出自于《涅槃经》

1.皈依佛,不皈依于余天

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2.皈依法,不损害有情

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


3.皈依僧,不共外道住

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别学中的修行应学有三条,出自于《皈依六支论》

1、恭敬佛像之学处 

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2、恭敬经书之学处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3、恭敬僧相之学处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共学中的六条,出自于《道炬释论》

  1. 以随念三宝的差别与功德而皈依

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1. 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重要学处

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噉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

供养有十:

设利罗供养(亲现供养如来色身)。制多供养(塔庙等供养)。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供养。教他供养。财敬供养。广大供养。无染供养。正行供养。

供养的意乐: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作是思惟而设供养。


  1. 以大悲将众生安置于皈依

随念悲故,亦应安立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1. 舍弃其余世间方便

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1. 由了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


《摄分》所出胜利:

获广大福。获大欢喜。获三摩地。获大清净。具大守护。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


教授所出胜利:

得入内道佛弟子。成一切律仪所依处。先集业障轻微灭尽。积广大福,不堕恶趣。人与非人不能为难。随一切想悉当成办。速能成佛 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1. 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根本学处

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

(根本学处)


十、皈依的福德

1、引教证讲皈依三宝的福德不可以思议:

(1)《无死鼓音陀罗尼》:“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

(2)《摄波罗蜜多论》:“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3)《俱舍论自释》:“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皈依是一切律仪基石)


2、皈依的福德利益归纳为十三条:

获广大福。获大欢喜。获三摩地。获大清净,通过等持与智慧获得解脱。具大守护,人与非人不能为难。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得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得入内道佛弟子。成一切律仪所依处

先集业障轻微灭尽,不堕恶趣。随一切想悉当成办。速能成佛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