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ཆེད་དུ་བརྗོད་པའི་ཚོམས།
优陀那经讲解09
内容摘要:
欲望如盐水:为什么越有钱越焦虑?
现在全世界的很多人,真正是把所谓的爱当作实有的,为了这个爱也好,为了这个贪欲,确实有时候我们道理上是比较明白。凡夫人是比较可怜的,常乐我净是四大颠倒,人人都这样的,不是一两个人。
这么多人,对无常一点的感觉都没有。对这个爱,不但是没有认识到它的真相,甚至以此而迷惑,痛苦的有众生。所以这些道理要明白,也是很重要的。
从银匠到鞋匠:修行是一场精细的手工活
如匠炼白银,智者依次第,
刹那又刹那,渐除自垢染。
银匠是一个比喻,他开始提炼白色的银子。因为银子上有很多的锈,有一些垢染,这些垢染,他通过火烧、捶打、摩擦这种擦拭等等这种方式来直接遣除。
同样的道理,作为有智慧的人,断除自相续当中的这些烦恼,他不是一次性的。我们人有渐悟和顿悟,如果是顿悟的话,当然一次性地断除这些障碍,他是渐悟者的话,渐次的,不是一次性的,不是同一个时间当中全部断了。
然后断的时间来讲,他是刹那刹那的,反反复复的,不断的,他这里"刹那又刹那"是不断的。然后"渐"的话,他是渐次的一点一滴的,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断。
有一个比丘,他就听到佛陀说这个烦恼的各种各样的门,烦恼是很多很多。这个时候他心里面觉得,这个烦恼这么多,我一个人如果这样断的话,那就变成了何年何月了,就很难。然后他就有点纳闷,有点忧愁,有点不知道怎么办,这个烦恼太多了。
后来佛陀知道调化众生的这种因缘已经成熟,然后佛陀带着这个比丘去城市里面的时候,有一个银匠,看到这个银匠次第次第地在做他的这个工作。
佛陀告诉比丘:"你觉得是怎么样? 你看到这样的白银的提炼吗"然后他说是看到的。"那他是怎么净除它的银垢呢?"他说:"这是逐渐逐渐,次第次第来的。"然后佛陀就告诉了这个偈颂。
所以我们修行断除这些烦恼的话,并不是一刹那性的,他刹那刹那的,逐渐逐渐的,然后断除上面的不清净的这些贪等垢染。
古代国王的悲惨结局
波斯匿王和佛陀同一天降生的,在印度他是五大国王之一,财富非常圆满的。本来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施主——上半生的时候,他是非常荣华富贵,人人都是羡慕的。
但是到最后的话,好像他的儿子还是大臣篡位,然后他就没办法待在这里。他就离开了,离开国土之后,最后他就饥饿难忍,路上没有吃的。
波斯匿王最后就变成乞丐一样的,他好不容易有一次得到一个生萝卜和凉水,他吃了萝卜,然后喝了凉水以后,当时昏过去了。昏过去的时候,路边有很多马车飞扬灰尘,灰尘不断地融到他的嘴里面,最后因此而死。
所以以前西方国家的拿破仑,死的时候也是比较凄惨。波斯匿王最后死的也是比较凄惨的。
现代版的"国王"们
我是比较关心韩国的尹zong统和金建希,他们原来特别的风光,现在一下子要关起来,又要查他们。其实人生确实这种高低的落差特别大。
一个人——大家都特别尊敬你、恭敬你、赞叹你的时候,凡夫人都是跟着做。一旦这个人稍微有一些落差的时候,所有的人另一种眼光看待他。
所以不管怎么样,世间很多的荣华富贵的话,确实也没有什么意义的。
断贪,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若求诸安乐,应断诸贪欲,
断尽诸欲已,证得最胜乐。
世间部分的安乐可能是欲望也是得的到,但是你求一个非常完整的、非常全面的安乐,世间当中最大的安乐,出世间当中也是最大的安乐,如果你要想求这个的话,那应该什么呢?应该断除所有的贪欲。
知足常乐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我们人世间当中就是说,这个贪欲越来越少的话,快乐越来越多。我们平时说是知足常乐,这是世间人也是讲。以前我很早的时候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知足常乐》,后来了解到这本书的话,世间当中也是特别畅销的,很多人很喜欢说这个。
但实际上真正能做的话,恐怕是可能欲望减少一样的,像大乘和小乘里面所讲到一样的,所有的这些欲望根本上断除,这个是很难得的。
所以我们如果这个世界上想获得了最大的快乐,或者是最幸福的话,那先把自己的所有的欲望想办法舍弃。如果贪欲全部能舍的话,那这个人越来越快乐。
贪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我们世间人当中也是,这个人贪心很重的话,那他依靠贪心的话,产生各种嗔恨心。不但嗔恨心,还有为了自己所贪欲的对境得到的话,嫉妒心也是很强的。 自己得到贪欲的对境,傲慢心也有,吝啬心也有。其实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如果贪心重的人,修行也不一定很好的。贪心如果少的话,至少这个人,修行不知道怎么样,但是最少这个人很快乐的。
我们平时也是不管男众女众谁,他的欲望很减少的话,他没有更多的这种追求,这样心很平静的,生活很简单的。
欲望永不满足的真相
随逐欲望者,终不得满足,
何人以智慧,断欲则满足。
随着外面的比如说色声香味触,很多欲望比较重的人,这个人始终都是不会得到满足的。
那这个人满足不了,这个是最大的关键。实际上大家应该知道,谁的这个欲望比较大的话,他贪得无厌,他没有满足感。
做生意的人,他想我现在再做大一点的话可能会,刚才讲的一样贷款,又买一个。或者有些得地位的人,现在世间我们经常遇到的,什么科长啊,副科长,然后副科长很想得科长的位置,科长的位置得副局长的位置,副局长以后要得局长位置,得局长以后想副部长,然后副部长以后想正部长,然后想得副县长、县长、副书记、书记,然后县里面不行,是州里面,州里面不行,省里面,省里面不行,中yang。
然后再上去的话,可能包括,我想联合国算是现在名气上世界上是最高的位置 头衔吧。但是他们肯定是不满足的,他们想还要可能统zhi全世界。
世间的名声也好,地位也好,都没有真正的一种满足。这没有满足的,所以到最后的话,自己也是很累的。
从波斯匿王到现代首富:欲望的尽头是荒芜
你们可能也知道, 王健林是2013年和2015年、2016年的是中国首富,他是最有钱的人。后来大概2017年以后就开始负债累累,原来他是叫首富,富裕的富,最后就变成了中国首负,他负债最重的。
包括现在各个城市里面都是万达广场,基本上是中国的大城市里面都有他的这种房地产的项目。但是越来越贪,越来越贪,到最后的话,什么都没有,有些人说他可能有个人的财产。
刚开始他商业价值特别高的时候,好像两千多万亿人民币的产值,但最近,好像是四千多亿人民币的负债。后来好像卖各个地方的房子,有些是价格比较便宜的到处都卖,万达广场到处卖。
现在听说是还了多少亿两千多亿,但是还要差两千多亿。所以人有时候是一直想得到更多,但结果往往不一定。
后来好像包括马云、许家印,他们也是做过首富,他们正在富裕的时候,正在成功的时候,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是看得出来,一定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挣更多。
就像这里讲的一样,欲望,不能满足的。不管是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包括各种各样的名声也好,世间当中有很多追求的目标,但这种目标一直是达不到的。
智慧满足与欲望满足的根本差异
欲不得满足,智慧生满足,
智慧满足者,不受有所缠。
实际上依靠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欲望越来越多的话,你就越来越贪,他始终不会平息,喝盐水一样的越喝越渴。
但是如果你真正是了知空性的这种智慧也好,了知无常的这种智慧也好,了知贪欲过患的智慧也好,当然这些智慧,最好都是证悟空性的这种智慧,有了这些智慧的话,你可以生这个满足心。
老年人欲望的迷思
注释当中也讲,我们一般来讲人都有这种欲望。包括人老了以后,虽然他的这种头发也白了,六根也衰退,但实际上要满足欲望的心很难以制止。
有些老年人的话,确实欲望很重,贪心很重,这样的也是有的。他的只不过是自己没有这个力气没有这种实力而已,实际上他没有这个满足感。
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不是人老了以后没有贪心,没有嗔恨心,也并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心没有力量而已。
从自行车到豪车:我们一生都在追逐什么?
但只要是你的这种欲望通过智慧来进行分析以后,你已经满足了,已经满足的时候,全世界的财富也好,地位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你已经拥有了。
比如说有些以前卖自行车,在我们这个家乡的话,哇,一家人有一个自行车,大家都是特别羡慕。后来是摩托车,然后摩托车有了以后,后来是车,车也是二手车..豪车... 一直不断地不断地追求。
但实际上到后来,真正我们回顾一看的时候,其实这些都是很愚痴的表现。你有这样的财富,只不过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在别人面前我好像有了这个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的。
痛苦的两种类型
所以有时候我们这个人,有些痛苦确实是我们没办法控制的,比如说生病、饥饿,这些是我们没办法一下子治疗的。但也有一部分的痛苦,求不得苦,这种痛苦应该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可以控制我们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妄想而带来的这种痛苦。
这一点通过佛陀的智慧来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的。
贪欲者的可悲下场
贪著爱欲者,哀哉乐非法,
少时尚存活,不见有障碍。
特别执著色声香味触的这样的人,那其实很可怜的。
因为贪心重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肯定是非法行的。比如贪执喝酒的人,那他经常跑到喝酒的这种不合理的场所去。对异性贪执重的人,也是不顾一切羞耻、道德、规则。对财富贪心很重的话,他可能会去偷盗,做强盗种种。对世间的道德法律包括规则,对他来讲是很难遵守。
现实中的例子
那天我们家乡有一个人,他天天都是搞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会儿偷东西,一会儿跟很多人打架,就各种各样的。哪怕家里面父母积累的有些什么珊瑚项链,也被他偷去卖啊。
后来听说是他被关起来了,我就很高兴,"噢应该这样关起来"。然后我问多长时间,应该关多一点。然后他们说他只是偷了一个苹果手机关六个月。然后我说"哎呦关六个月时间太短了,应该关六年才对,不然父母一直很担心的",对他们带来很多的这种痛苦。
所以这种贪心重的人,非法很严重的。
贪欲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贪欲非常重的这种众生,他肯定会干各种各样的坏事。而且这种人活在世间上,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使他活再长时间,他肯定是不会见到真相,他连自己的死亡都可能不知道。
他一直造恶业,一直造恶业,最后离开世间的时候,也会堕入恶趣的。所以贪欲在我们整个世间当中,也是非常可怕的。
修行的目标:断除或减少贪念
我们世间的这种爱也好,贪欲也好,对凡夫人来讲是很严重,尤其欲界众生来讲是很严重的。
通过佛经的讲述过失也好,讲述真相也好,自己的相续当中的这种爱念,能不能彻底断除或者减少?这样的话,也是修行的一个结果。
其实我们长期对大乘佛教闻思学习,虽然马上不会立竿见影的,但逐渐逐渐确实相续当中的这种烦恼也好,嗔恨心也好,很多都是可以断除的。
包括有些嗔恨、 嫉妒心等五根本烦恼,逐渐逐渐先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再付诸于行动也可以断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