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解 第6课 | 要天真,更要“无邪”

为政篇第二

今天讲《论语》的“为政篇第二”。这一篇可以说重点宣讲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学。这里的“政”,也有多种意思。蕅益大师解释为“自正正他”,相当于自利利他的意思。另外,它和正确的正,也有相同之处。当然,从全文内容来看,也可以理解为,国君应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官员应如何从政为官、如何治理所管辖的区域。

现在的政治、经济概念,在古代是没有的。现代许多常用词,其实都是后人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新造的。在今天,“政治”主要体现为运用政权治理国家或社会。孔子时代的“政”,也是治理天下的手段。这个手段应该怎样来理解?下面用不同的章节进行介绍。

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作为一个国君,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让民众信服。就像北极星在天空不动,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孔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如果国君拥有智慧和仁德,做人做事有规则,民众会自然而然地恭敬他,承侍他,拥护他,他可以顺利治理整个天下。

孟子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只要得到了人心,得天下就没有任何问题。强迫和暴力虽然可以暂时统治国家,但一定不会长久,最终民众会起来反抗。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这里用“北极星”来比喻仁德的君主。仁君能得人心,自然也能得天下。

古人认为北极星是不动摇的。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喜欢以北极星作证,就像汉地的海誓山盟一样,表达自己对感情的忠贞。实际上,北方的这颗星星并不是不动摇的,只不过跟周围的群星比较起来,位置相对固定而已。现代天文学认为,所有的恒星都有动摇性,天上没有一颗完全不动的星星。

天上的星星很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北极星在哪个位置呢?我们可以先找北斗七星——七颗星星排成勺子的形状。斗口的两颗星星连成直线,往斗口方向对过来,比较明亮的那一颗,就叫作北极星。算命和占星的人对这些星星都比较熟悉。

我小的时候,藏地没有手表,就通过北斗星来判断时间。晚上为了看牦牛,要睡在帐篷外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就看天上的星星,如果看到北斗七星慢慢躲到山那边去了,不过多久天就会亮。还有一颗星星,叫启明星。启明星一出来,再过一会儿也会天亮。

白天,我要出去放牛。由于附近没有草,得把牛赶到两三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下午回来时,不能太早,太早牦牛又要跑出去,很麻烦。也不能太晚,太晚到处都黑黢黢的,看不到路。所以要看好回来的时间。

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就看阳光下的山或树的影子。看阳光照到什么地方,影子从哪里出发,最后走到哪里就可以了。阴天没有太阳,看不到影子,有时候就以肚子是否饿来估计,有时候则靠念咒的数量来推测。比如每天念2万遍,从早上出门开始念,念到一万八大概是什么时候。因为是阴天,太阳看不到,手表也没有,但时间必须尽量准确。以念咒语的数目来推,基本上可以确定。

这样的生活,听起来有点原始。很多孩子或年轻人,可能会认为我在说梦话,但确实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小时候,没有钟表,白天晚上,时间全靠估计,有许多特别的“表”。

那个时候的人,都习惯看天上的星星。夜行或没有其他时间坐标的人,更是如此。老人们对天上的星星非常熟悉,经常根据星星的情况预测农事、天气、灾难等,会说一些“今年可能会有灾难,庄稼不太好”之类的话。看云彩也可以。早上有红色的云,当天肯定下雨;傍晚有红霞,第二天会很热,不会下雨;北方有什么形状的云,明年那个方向会出什么状况。有好多说法。有些可能是民间传说,有些确实比较准。

1973年,我的家乡炉霍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地震。地震的前一年,西方的天空经常出现比较弯曲的云。很多老年人都说:“哎哟,明年可能会有灾难。你看天上,经常出现弯弯的云!”我当时很小,每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就想:“这些老人在胡说什么啊?光看天上的云,怎么会知道有灾难呢?”但第二年,果然出现了大地震,死了很多人。

有时候,古老的智慧还是很厉害的。过去的人不会用手机、电脑,也不懂什么科学原理,但他们观察天地的运行,观察四季的变化,以此推断世间的吉凶。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所以,我们不能歧视身边的老人,不能认为他连小学都没有读过,肯定没有文化,而自己是读过大学的,肯定比他们懂得多。事实上,他们拥有的智慧可能远远超过你,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也可能远远超过你。在这方面,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人。

刚才讲,国君如果懂得以道德来约束自己和民众,天下的人都会服从;如果特别残暴,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历史上的暴君、恶君,带给老百姓的恐惧,特别可怕,给民众和国家造成的伤害,也特别可怕。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面讲道:“若王行恶行,瞋心不见事。动则怖众生,乃至父母畏。”如果国王一直造恶,会因嗔恨心见不到事情的真相。残暴的行为会让所有众生感到恐怖,甚至国王自己的父母也会因此而畏惧。

不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还是某个群体的领导,如果行为不如法,下面的眷属会忐忑不安,恐惧担忧,没有安全感。世界上的很多快乐和痛苦,都是人为的。一个特别可怕的人,会令周围充满恐怖和怀疑。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反过来,如果君主智慧而慈悲,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快乐和安全感。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尧作了这样的评价:“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尧的仁爱和悲心就像天,包容一切;尧的智慧就像神,无所不知。亲近他就像温暖的阳光,远望他就像天上的云彩。世间也有一些领导,依靠崇高的威望、庄严的身相、慈悲的语言、细心的关爱,感化了周围所有的人。

道家推崇“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所谓的无为而治,是指国君自己无所作为,不过多干预民事,让民众去自我实现,从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这种思想和儒家的“为政以德”,有相同之处,都强调对民众的爱护。

总之,作为君主,应以自己的道德、福德、智慧和威望,来感化周围以及天下。残暴伤害民众的身心,是非常不好的,一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

大家虽然不是国君,但就像我讲《君规教言论》时说过的那样,每个人在某一段时间,都可能有当领导的因缘。不管你领导多少人,十个百个千个,都应该用自己的德行、智慧和仁爱去服务他们,帮助他们。要有这样的心态。

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一上来就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不放在眼里——作为领导,这样做不是很好。没有在这个位置的时候,平和、慈悲、善良,特别平易近人;一上台就变得目中无人,对谁都不关注,只想到自己。这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

大多数人当选后第一次发言都会说:“大家把我选上来,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努力工作!”但过一段时间,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也有一些人,一直在台上不下来,因为他有这样的福德和因缘,大家一直认可和信任他。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北极星的比喻还是比较准确和形象的。北极星自己不动摇,在自然界中却拥有无比的威望,被周围的繁星所围绕。这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思想和管理境界。

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诗经》本来有3000多首诗,孔子进行了删改,整编成305首。所以,孔子对《诗经》是非常有发言权的。《诗经》三百首的主题思想,孔子的归纳最具权威。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地域跨度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一直到达长江北岸,遍及很多地方,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等。

《诗经》的题材可以说包罗万象,涉及劳动、战争、风俗、祭祀、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艺术、宗教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描述得比较清楚,有点像周朝社会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权威的历史典籍。

“诗三百”中的所有诗歌,在当时都是唱出来的。那个时候,认识字、有文化的人比较少,诗歌多是口耳相传,靠的是记忆。有一位学者说,孔子的母亲主要是学祭祀的——可能她的声音比较好,孔子从小一直跟着母亲,所以也爱唱歌。《论语》第七篇会讲,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时,觉得别人唱得比自己好,会让他重新唱一遍,自己再跟着一起唱。而且他对歌词、韵律的悟性相当高,当下就可以谱曲。他还给《诗经》305篇全部谱了曲,并能完美地演奏和歌唱。

《诗经》所有的内容,如果言简意赅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有些注释说,这里的“三百”不是确定的数,而是概指多数。

对“思无邪”,也有不同的注释。个别学者认为“思”是指思想,“思无邪”是指思想端正、纯洁,无有邪曲。一个思想纯正的人,行为和三观都不会错谬。

也有一些解释认为,“思”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种语气词,主要意思落在后面的“无邪”上。“思无邪”三个字,出自《诗经·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思马斯徂”的“思”,也没有实际意义,全句的意思是,道路没有偏斜,骏马奔向目的地。隐含了道路端直,马才会无误前进的意思。结合后面一句的内容,“无邪”应该是指道路端直,强调的是正道。我觉得这种解释比较合理。

为什么“正道”能概括整部《诗经》的内容呢?从世间层面来讲,我们的思想也好,行为也好,都要符合正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断除邪法,秉持正见。邪知邪见其实都属于歪理邪说,会引发颠倒的行为,因此并不是正道。

从修行层面来讲,见解一定要正确。《中观四百论》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宁可毁犯戒律,也不能产生邪见。只要不生邪见,戒律毁坏也还有补救的机会。一旦失毁正见,就没办法挽救了。所以人活在世间,一定要正,不能邪。如果沿着邪路走,人生会非常危险。

不过,现在这个社会,正的东西比较少,邪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一些商业产品和商业广告,娱乐节目和娱乐导向,大多是有染污和毒害的。很多孩子从小就看暴力或色情的东西,玩一些虚幻的网络游戏。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社会现象,但却难以制止。对此,大家也许需要好好地观察和思考。

人在孩提时代,大脑和思想都还没有成熟,整天看这些虚幻的东西,长大之后,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的情节那样,对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根本分不清楚。一个连真妄都不分清的人,三观怎么树立?

说这些可能有点多管闲事,但我的确很为未来的年轻人担忧。他们从小到大,多数时间都用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分不清现实和虚幻。我听说现在很多孩子和年轻人,对自杀一点都不在乎,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从小就在网络世界经历这些,看得多了,麻木了。

我以前也讲过,现在很多商人为了赚钱,为了吸引眼球,会针对孩童的心理进行专门调研,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世界,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然后投其所好设计产品,哪怕这些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价值。

从小浸染在错乱的世界里,长大之后,人生观会深深打上这样的烙印。生活中遇到麻烦或痛苦时,会自然而然照着影视作品、网络游戏里的情节去做,而且很多时候,也没有别的选择,不得不这样做——尽管特别伤心绝望,但已经没办法扭转。

人生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一旦过了某个站点,就很难掉头了。即使知道走错了,也只有沿着当前的路,继续前行。如果要强行逆行,则更危险。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无邪非常重要。这也是《诗经》三百首的思想精髓。

总之,我们的教育也好,修行也好,做人也好,都必须趋入正道。只要入了正道,即使走得不是很快,因为方向是对的,所以不会有危险。相反,如果入了邪道,不管怎么努力,都是一种歧途,都是一种错谬。

就像我们修行人,如果刚开始依止的上师错了,所修的法错了,那就一切都错了。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念字母咒“嘎、卡、噶、锕”的时候,第一个字母“嘎”不能错,如果从“嘎”开始就错了,后面所有的念诵都会跟着错下去。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无邪”,最根本的方向不能搞错。

在修行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一些违缘、痛苦、障碍?会遇到。但违缘障碍并不是邪路,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就可以超越。而如果一开始就入邪道,就很危险了,莽撞和邪慧结合在一起,只会让你越陷越深。人生也是这样,一旦趋入邪道,就没办法返回。

修行特别需要正见。就像佛经里说的,在所有的法当中,首先需要建立正见,包括因果正见、世间正见、中观正见。如果没有正见,修行的果位无从谈起。

以后如果有人问你:“《诗经》三百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就回答:“两个字,‘无邪’。”如果他不认可,你就告诉他:“这是孔子亲口说的。孔子是‘诗三百’的编辑,你有什么资格否认呢?”

我们也可以套用一下:“《中观四百论》,一言以蔽之,曰正见。”

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如果用政令来治理百姓,一旦百姓犯错误,就用刑罚严惩,百姓因为害怕,所以不敢犯罪,但却没有廉耻之心。

世间有种说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制定了强制性的规则,下面的人心里不服,又不敢公开反对,就在暗地里做很多违规的无耻之事。虽然这样有违于自己的良心或原则,但他没办法,依然要做,因为谁都不愿意接受强制性的管理。人都是这样的,对不合理的东西,很难接受。

《弟子规》中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用势力压服人,大家不敢抵抗,表面上不得不接受,心里却不以为然。如果以理服人,会让人心悦诚服,无有怨言。

当然,这也要看对方讲不讲道理。如果是一个不讲理的人,不管你怎么讲道理,他还是一样不接受。有时候遇到不讲理的人,与其白费口舌,不如直接拿一根棍棒,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还能起到一点作用。

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对特别愚笨的人,用教证不如用棍棒。”特别愚笨的人,什么都不懂,佛经的教证肯定对他没用。用棍子一打,他马上就老实了。有时给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反而会让他越来越不讲道理。

众生的业力很不相同。有的人觉得自己特别有理,实际上却根本不讲道理。这样的人,不知道是因为气脉明点跟别人不一样,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真的,接触的人多了,会发现世界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大多数人是在同一条路上,价值观比较相近,思维方式也比较相通。个别人智慧学问都不错,价值观却特别奇怪,而且他自己真的这样认为。也许他身体里的脉络与众不同,气息也跟别人不一样。

世间人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确实是这样。从表面看,每个人好像都一样,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接触一段时间,才发现他有很多地方跟别人不同,而且是原则上、根本上的不同。

发心的时候也是这样。刚开始都合得拢,过上一段时间,相互之间就开始出现摩擦。分析原因,有些是文化背景不同,有些是价值观不同,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前世的习气不同。习气不同的人,很难在一起共处,哪怕在短短的时间内吃一顿饭,也很难和合。

我在讲到哪里了?现在该怎么回去?有些开车的人,开到很远的地方,最后找不到回去的路。

刚才讲到,是该以理服人,还是以势压人。一般情况下,我们要以理服人。但是对一些特殊业力的众生——他们的业感跟别人不一样,讲道理很难起作用,大家公认的道理,在他看来却是一种非理,很难用道理说服他。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在前面讲到,用强硬的政治手段或高压政策,很难让民众心服。这里紧接着说,如果用道德进行教导,用礼制加以约束,民众不仅会有羞耻心、惭愧心,而且还会有归顺之心。“且格”,也有些人解释为懂得规则或规矩。

可能古人都特别讲理,特别仁爱,喜欢追求道德和礼仪的至高境界。所以孔子认为,如果用道德引导,用礼仪规范,则人人都知惭有愧,懂得规矩,不会乱来。

在现在的社会,一味地讲道理、讲道德,还是很困难的;而没有任何道德,一切都以法律为准则,也有点困难。所以人们常说,法律需要和道德结合,规则需要和人性结合。这样其实很好。

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法治很值得提倡。在西方国家,惩罚也好,取舍也好,全部以法律来衡量。民众的心态也以法律为准绳,只要不违法,什么事都可以做。

但有时候,西方国家的法律也会显得特别可笑。比如两个人打官司,一个是穷人,一个富人。富人有钱,请得起厉害的律师,而穷人一般请不起。因为有律师辩护,富人明明杀了人,最后可能无罪释放。罪行在律师的努力下,变成了合法行为。而这一切,都是依靠法律来实现的。

另外,西方国家的监狱,有些监狱长跟法官和律师之间还有利益关系,可以分赃。有些少年犯,所犯的罪行明明不构成入狱条件,但为了监狱的人数达标,很可能被关进监狱。因为这些人有自己的目的,所以法律有时也会被蔑视。

法律体系的运作也要靠人。任何国家,任何群体,如果没有道德,没有悲心的,只要关系到各自的利益,都会做各种各样的违法之事。尤其是受到威胁的时候,法律也会被抛之脑后。

在一个群体中,规则肯定很重要。没有规则,这个团体不会有真正的上进心。但是,一点不讲人性,不讲道德,要想成功地运转,还是有一定困难吧。

据说在宋朝的历代皇帝中,宋仁宗特别有爱心。宋朝跟辽国之间经常打仗。岳飞也是宋朝的抗辽名将——说起岳飞,我就想以前的语文老师。他给我们上课,却天天讲岳飞,就像在回忆自己的前世一样。我们有时会说:“他是不是岳飞的转世?”书里一点都不明显的经历,他也能讲出来。有时候,他讲得特别激动,干脆坐到讲台上去,就跟坐在法座上一样。

辽国本来是宋朝的怨敌,但宋仁宗在位40多年,两国之间一次冲突都没有。他去世以后,辽国国王特别伤心,就像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

他不仅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上仁慈宽容,甚至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一次他出去散步,走了很远的路程。一边走,一边回头看后面的侍从,看了很多次,大家都觉得奇怪。回宫以后,他跟妃子说:“我渴坏了,赶快给我一杯水!”妃子说:“皇上出行,有那么多人跟着,难道没有一个人给您带水吗?”他说:“我刚才看了,所有人都没有给我带水。不过我没有说,否则他们就会受惩罚,所以一直忍到回宫。”

还有一次,他吃饭时吃到饭里有块小石子,吐出来后,马上藏起来,并跟身边的人说:“千万不要传出去。这件事如果公开了,厨师会被砍头的。”可以看出,宋仁宗使用自己的权力是特别慎重的。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人在高位的时候,能不能做到这样,真的很难说。要我们以这个为标准来做人,恐怕也比较难吧。

宋仁宗那样的皇帝,可以说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了。正因为这样,他在位期间,国家相对比较安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可见,道德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现在这个社会,道德和法律确实都需要。要管好一个群体,一方面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发自内心关心每一个人。制度毕竟是文字,是人制定的,肯定有它触及不到的地方。

以前有一个寺院,管家们定了一个条例:凡是寺院里的人,如果出手打人,不管有理没理,只要把别人打出血,就必须开除。后来,这些制定条例的管家中,有一个无意当中打了别人,而且出血了,按规定必须开除。为了不被开除,他们又调整那个规定,搞来搞去很麻烦。

事情落到别人身上,就觉得应该按规定处理;落到自己身上时,才知道疼痛。如果你是一个国君或领导,当你决定严肃处理某件事的时候,如果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也许会改变主意。

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艾火落到衣服上和落到肉体上,感觉是不同的。”用点燃的艾条在肉体上轻轻一蹭,“好痛啊!”但如果在衣服上蹭一下,一点感觉都没有。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是没什么感觉的,而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哇,实在忍受不了!”

不以自他交换或换位思考的方式,只从自身的利益或权力出发去制定或执行规则,最后自己也可能落入这样的网罟中。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有些规则是那么残暴。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历史上,孔子没有给我们留下自传,这一段相当于孔子的自传吧。他用了38个字,从15岁讲到70岁,透彻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然后在72岁离开了人间。这段话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发意义。

据说,有人问海德格尔:“你怎么看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海德格尔回答说:“他出生,他思考,他死去。”这么几个字,也堪为亚里士多德一生的总结。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在15岁的时候,就已经立志于学问。”有些人可能会说:“15岁求学很正常啊,我15岁的时候也在读书。”实际上,孔子立志于学,不同于我们一般的学习。有些解释说,孔子15岁立志求的是圣人之道,是要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而且,孔子3岁就死了父亲,母亲独自抚养他,生活非常困难,而当时的社会又是动荡不安,他能在15岁立下求学的志向和理想,是非常罕见、非常难得的。

从《论语》和其他一些古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他不仅对人生、社会、大自然等有探究的兴趣,对军事、管理等也特别爱学习。而他这种求学思想,从15岁就开始了。

现在很多孩子好像都没有理想。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老师,我考哪个大学?考什么专业?”都十七八岁了,还根本没有理想,觉得以后做什么都可以。我那天在学校对孩子们说:“你们已经读中学了,如果现在还没有理想,不是很好哦。”我曾问过校长:“我们有上千的学生,他们的理想怎么样?”他说:“我很伤心,他们没有理想。”

我倒是有理想。我15岁了还在放牛,去年我在一所学校讲过,我那时的理想是当一个好的放牧者。当时我隔壁有个叫阿克龙珠的牧人,放牛特别棒,大家都赞叹。我的理想就是像他一样好好放牛。

我后来告诉孩子们:“你们最好有一个理想,看看自己将来是做画家、医生,还是其他什么职业。”很多人都想:“我最好考个公务员。”除了这个,好像就没别的想法了。其实公务员也好,医生也好,老师也好,数量都是有限的,大家不可能都进入这三个行业。

纵观孔子的一生,先是立志求学,然后立志求仁、求道、求智慧。孔子能够终生学而不厌,应该源于他15岁立下的坚定志向。

| “三十而立,”

孔子到了30岁的时候,已经成家立业,所学已经稳固,智慧不会退转,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都建立起来。有些解释说,这里的“立”,是指立身、立业和立家。

孔子对自己的人生,从15岁开始叙述,然后直接跳到30岁,后面都是10年、10年地跳,很有规律。15岁以后,为什么不说20岁的情况,而是直接讲30岁呢?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现在看来,15岁以后的15年,孔子应该是在精勤地学习,打好人生的基础。

汉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你马上30岁了,怎么还没有建立家庭?孔子都说了,要‘三十而立’呀!”30岁一定要确立人生的方向,这可能跟孔子树立的榜样有关。

| “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30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打好人生的基础。30岁以后,虽已成家立业,但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时,还是会动心,有时看得惯,有时看不惯。看不惯时,容易愤恨和厌憎;看得惯时,则生贪爱和欲望。

到了40岁,对各种社会现象,已经拥有很高的见解,不再受各种情绪的摆布,也不再随外境而转。外在的世界,对他既没有诱惑,也没有损害,不会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痛苦。

这里的“不惑”,是不迷惑,不会被烦恼所转的意思。当然,也有不同的解释。

| “五十而知天命,”

有些人说,孔子50岁开始学《易经》,从此知道天命,可以给人算命了。但我觉得,“知天命”真正的意思是,人到了50岁,对人生无常变迁的因缘法则会有新的感悟。50岁的人,他的人生观也好,生命感悟也好,人生觉悟也好,确实会有更高的体察和了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了知天命”。

孔子50岁的时候才知天命,我们学佛的人应该不需要到50岁吧?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对因果报应生起正见,就会明白人生的快乐和痛苦是怎么回事,不一定要等到50岁。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比较迷惑,他们即使到了50岁,也不一定能“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孔子说自己到了60岁,不管听到什么,都觉得能接受,都听得惯。有些人认为,孔子在50岁的时候耳朵不太好,到了60岁就变好了,所以叫“耳顺”。这肯定不对——60岁的耳朵应该更不好用。

一般而言,在见闻觉知的各种外境当中,我们对眼睛现量看到的东西,不会有太多迷惑。而对听到的内容,比如外界对你的各种议论、评价,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能接受,有些不能接受。

人到60岁的时候,什么都经历过了。看得多,听得也多,已经懂得随顺万物的规律,不管听到什么都能接受,达到一种不怨天、不尤人的境界,八风都吹不动了。我觉得“耳顺”应该这样理解。

有时候也不一定真的有境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气血足,什么都要较真:“这件事情一定要这样处理,敢说个‘不’字,我用命给你回答!”到了60岁,六根已经衰退,反应变得迟钝,不会像年轻人那样爱憎分明。除了极个别不服老的人以外,基本上都像大成就者,经常一副如如不动的样子。其实不是境界高,而是因为上了年龄,什么都经历过了,不再敏锐和冲动。

孔子对年龄的分段,我还是很认可的。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不同,对世间的执著也不同。在日本有些地方,五六十岁的男性自杀的比较多,据说是家庭和社会压力比较大的缘故。其他很多国家,二三十岁的女性自杀的比较多,可能是因为有些年轻女性对情感比较执著,经不起挫折。还有一些国家,老年人因为没有人陪伴,忍受不了孤独而选择自杀。如果懂得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对人生就会有不同的认识,至少不会选择自杀或暴力。

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自杀自虐的现象非常少。不敢说完全没有,佛教徒毕竟也是人,欲界众生的贪嗔痴烦恼、种种痛苦和怖畏,佛教徒都有。但大多数佛教徒对因缘法则和人生的各种关系,搞得比较清楚,不会走极端。如果在这方面有一些修行,情况可能会更好。

有些观点说,“知天命”就是随顺天命,天命怎么安排,就怎么做,一切都顺其自然——也有道理。60岁左右的人对人生没有更多要求,内心比较包容,除了极个别人以外,一般都很好接触。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70岁的时候,就随心所欲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一般不会违越规矩。是不是所有70岁的人都是这样呢?也很难说。你看美国总统特朗普,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也许他有自己的原则吧。

70岁的老人对世间万物会有新的认识,自己有一套思想,一切都暗合妙道,不会违矩。以前的人活到70岁,就算是高龄了,现在的医学技术、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人的寿命更长。

有些人分析认为,40岁之前,孔子只有一般人的思想。50岁以后,他的人生比较潇洒,比较随顺自然,可能有了一些信仰和境界。不过,这种境界不一定传给弟子。当然,每个人的解释方法都不相同,多一些了解,可以多一份参考。

我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个大概的规划或归纳。自己现在多少岁?从10岁到20岁是什么样,20岁到30岁什么样,30岁到40岁又是什么样。有些佛教徒可能会说,我当年很迷茫,执著很多事情;有些则觉得,我当时很有智慧,现在比较迷茫……作为修行人,不管能活多长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也要有个10年规划。分段总结自己的人生,非常好。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方便的时候,我要问一下大家:“你人生的10年分段是怎么总结的?”仅仅知道某个10年是怎么度过的,在哪里上班,换了多少岗位,也能看出自己的心态。不过,光是这样分段没有用,还得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你30岁有什么样的理想,40岁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感悟,将来会是什么样,应该多方面思考。

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人生。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态、将来的打算、弘法利生方面的发愿和志向,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总结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