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解 第3课 | 爱学习的人 就不会特别固执
这一章有四个或五个内容,全部是子夏说的。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孔子离世后,子夏在整个战国初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学者,也是在弘扬孔子思想方面有一定贡献的人。
在《论语》中,子夏主要是讲文学——第十一篇会提到这方面。他和子游都会讲到文学方面的一些话题。昨天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的“学文”,主要和子夏的思想有关。
《论语》中出现的孔子弟子的忠告或者教言,应该跟孔子亲口所讲的一样,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佛教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佛经里面,佛陀加持舍利子、目犍连、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须菩提、阿难尊者等佛弟子宣讲的真理,与佛陀亲口宣说的也完全一样。应该这样理解。
| 子夏曰:“贤贤易色;”
对这句话,古大德或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论语》没有真正的传承,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宗教界,谁都可以讲,而且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没有特别固定的解释方式。
这跟藏传佛教的经论有所不同。藏传佛教的密宗续部和中观、唯识、现观等显宗论典,虽然各教派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总体观点还是一致的,差别不是很大。因为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传承,每部经论都有自己的传承。有传承就有规则,而且传承的规则是没办法违越的。
解释孔子思想的人,有学术界的,有宗教界的,有艺术界的,也有国学大师,大家都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进行解释。其实这样也很好。圣者或大德的语言往往蕴藏着许多甚深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挖掘。这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
所以,对我们所讲的观点,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对别人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保留自己的观点,同时包容别人的观点,可以建立不同的学术理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贤贤易色”的意思是以贤为贤,尊重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因为“贤”是一种内在的美德,最为善妙。易色,指外在的美色是可以改变的,不必过于看重。事实上,人一旦对内在的功德特别重视,就不会太在意外在的相貌。
还有一种解释。这一章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人际关系展开的,分别对应配偶、父母、君主和朋友。“贤贤易色”主要是讲夫妻关系。选择妻子,应以内心的贤善为主,美色并不是很重要。
或者说,一个人如果着重培养内在的贤善功德,外在的长相也会因此而改变。比如,我是一个老师,心地特别善良,魅力非常超胜,即使相貌不是特别好,也会有很多人喜欢。现在一些人特别有钱,虽然长相不是很好,但大家也照样追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在功德可以超越外在的形象,甚至可以代替和改变外在形象。这里的“易”,也有移动、改变的意思。
不管哪种解释方法,都强调内在的美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非常重视内在的德行。有德行的人,即使外貌不是特别庄严,也有不共的魅力。
在远古时代,应该是尧舜禹之前,有一个叫嫫母的女人,她是中国四大丑女之一。嫫母又胖,又黑,又丑,整个形象都不太理想,然而,她智慧超群,心地善良,宽宏包容,拥有很多功德。以这个原因,当时的部落首领黄帝娶了她。她在背后为黄帝出谋划策,做了很多事情。后来黄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她的辅佐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她还发明了镜子。据说有一次,她发现了一块特别的石头,上面映出了自己的面容——可能也是模模糊糊的,不像现在的镜子那么清晰。她长相有点丑,大概不愿意照镜子,换作我们有些人,可能马上把镜子砸烂。但她没有这样做,还把它推荐给别人,依此而发明了石镜。其实古代所谓的镜子,大概都属于石镜或铜镜之类,不像现在的美女照镜,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面容。
历史上说,诸葛亮的妻子长相也不是太好,但是她的智慧远远超过诸葛亮。诸葛亮的很多战略思想,背后都有她的出谋划策。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人的长相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似乎颜值可以代表一切。只要长相比较好,即使性格恶劣,或有其他过失,也会被很多人追捧。
实际上,如果内心不太善良,性格不太温和,无论再怎么好看,时间长了,也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毕竟,人活在世间,全靠外面的皮囊来支撑一切,还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心地善良。
不过,现在有一些人,一方面很重视长相,另一方面也重视内在的智慧。前一段时间,法国总统跟巴西总统,因为一些特殊关系而互相嘲弄。由于法国第一夫人比总统大24岁,对方便晒出法国总统夫人的照片,并加以嘲笑。对此,马克龙夫人公开表示:现在是男女平等的时代,是关心内在而不是外貌的时代。有些法国人则认为:她是我们的第一夫人,我们可以喷她,你们外国人不行。
在世间,绝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关注长相的。不过从长远来看,最重要、最具有实际意义的,还是内在的功德。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容貌都像夏天的鲜花,非常短暂。在藏地,只开两三个月的鲜花,看起来非常鲜艳,但很快就遭遇秋天的风霜,变成另一种颜色。人也是这样。如果仅仅依靠外表,最后肯定会失望,因为外表随时都会改变。能伴随我们一生甚至生生世世的,唯有内在的美。
法王以前也经常讲,一颗不害任何众生的善良的心,在某个社会群体当中,暂时可能会受到别人的侮辱、歧视和轻毁,但从长远来看,心地善良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对自他都是有利的。
从“贤贤易色”的观点可以看出,古人最重视内在的善良。在某种意义上,内在的善良,远远超过外在的美貌。外在的美貌也许会吸引个别人,但时间长了以后,如果内在的功德或德行跟不上,也许会给自他都带来痛苦。
| “事父母,能竭其力;”
承侍自己的父母双亲,应该有孝顺之心和恭敬之心,并且要尽心尽力。
现在很多人,尤其西方的一些年轻人,都觉得父母对自己只有一点点恩德——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对父母的恩德,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更多是考虑自身的利益。
这跟东方的儒家和佛教思想,还是有很大差别。从道理上讲,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并成功地活下来,最根本的因缘是父母。如果没有父母当初的慈悲呵护,我们如今的成功也好,事业也好,都不可能实现。
有些人一直认为,父母对我不好,所以我也对他们不好。但父母再不好,就像《前行备忘录》里讲的一样,他们没有让你饿死在襁褓中。你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一个有气无力的脆弱生命,父母不让你饿死,不让你冻死,一直保护到你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依靠父母源源不断的恩惠,你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从小的教育,父母在很多方面一直默默地付出。他们再怎么不好,也辛辛苦苦把你养育成人。但凡有点良心,都会懂得感恩,对父母不应该怀有仇恨,而应竭尽全力孝敬。
| “事君,能致其身;”
作为下属或眷属,我们对君主、领导、上师,要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来维护。
为什么对父母只需尽心尽力,对国君却要付出一切呢?有些人解释说,父母毕竟只是家庭的内部成员,尽心尽力地孝顺就可以了;而君主是国家的尊主,是社会群体的领导者,关涉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要用全部的身心去维护。
这样的情况,可能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对父母肯定要做到恭敬,但对国家领导,却必须以特殊的行为去恭敬爱戴。对许多人来讲,凡是涉及人数众多的群体的事情,都值得自己用生命去维护。
对这样的思想,也许会有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反对者的立场很好理解,毕竟人的生命很宝贵,不能轻易舍弃。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或在某种社会状况之下,为国捐躯也是可以的。
南宋末年,宋军战败,当时有一个宰相,叫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从山崖跳入大海。历史上说,当时有10万军民相继跳入海中。这些大臣和军民对君主有百分之百的忠诚和尊重。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愿意国君落到敌军手里,被凌辱折磨而死,最后选择以身殉国,其中有一种豪壮的英雄气概。从历史上看,对国君非常忠诚的人,是可以付出全部身心的。
我们藏地也有一种说法:“宁愿做老虎庄严而死,不愿戴狐尾苟且而活。”戴着狐狸的尾巴,怯懦而苟且地活着,藏族人是不愿意的;大家宁可如庄严的老虎,英勇而威严地死去。
其实在各国历史上,都有为了国家和人们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不光是为国君,在宗教领域,很多宗教徒为了自己的信仰、善知识、上师等,也愿意付出自己宝贵的性命。
总之,这里强调的是,对父母应以善良的德行为主,尽力地孝顺、承侍;对国君,则要付出一切的一切,哪怕失去生命,也要竭尽全力去维护。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时,一定要有诚信,彼此要信任、信赖。西方人非常讲究诚信。世间人也常说:连信任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可谈的?
其实所谓的信任,由于每个人的状况不同,还是需要加以辨别。有些人特别浮躁,很难让人信任。别人不敢信赖他,他自己要信赖别人也很困难。尤其是现在的一些人,思想非常复杂,疑心非常重,过得非常痛苦。
我有时候觉得,人还是笨一点好。你看草原上的牦牛,没有那么敏感,就知道吃它的草、喝它的水。除了这两件事以外,尽管偶尔会有一点情绪,生点嗔恨心,却不是很明显,所以整天都过得很快乐。
我从五六岁开始当牧童,一直到16岁。后来读书回来,也经常放牦牛。有时候,我坐在山顶上,看到蓝天白云下,牦牛们在绿色的草原上,过得真的很幸福。它们只要有草,就吃;吃好了,就一直睡;醒了,就起来活动。有时候,也到柏树、松树下,去磨一磨牛角,做做“美容”。要是再有一些草皮,就来一点简单的“化妆”,打扮一下。它们的生活非常简单,也非常满足。
现在的朋友之间,经常顾虑这个,顾虑那个,特别容易生嗔恨心,关系越来越复杂。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非常短暂,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对朋友也好,金刚道友也好,素不相识的人也好,都应该真诚相待。
有一种人大智若愚,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内心的目标非常明确,重要的事情会认真分析,不重要的事情则不去计较。没有智慧的人却恰恰相反,不重要的事情特别重视,一直分析,搞出这样那样的很多东西来;重要的事情,却放在一边,根本不去思考。一个人有智慧还是无智慧,差别还是很大的。
人与人之间,还是简单一点比较好。但现在藏地有一些老乡,很喜欢把事情复杂化。比如,你给我说了一句话,我会在心里琢磨半天:“他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在我的家族史上,几百年前发生过什么事。前辈人当中,他爷爷跟我的爷爷曾经有仇。嗯,他今天告诉我这些,肯定是有目的的……”他们平时可能没什么事,所以喜欢小题大做,也可能是由于比较愚笨的原因。
原来在成都的时候,上师如意宝身体不太好,我们几个人待在上师身边。有一个喇嘛经常感到害怕:“今天早上,我看上师好像有点不高兴,上师的妹妹好像也有点不高兴。我是不是做错事情了?”另外一个堪布对他说:“你不要胡思乱想,上师不会这样的。活得简单一点,别想太多。”
确实是这样。对上师也好,对道友也好,人与人相处,相互信任就可以了。如果没有信任,你再怎么做都没用——即使把自己的内脏掏出来,那一堆血糊糊的东西,也没有办法让别人相信你。
所以,不管是跟别人合作,还是一起修行,做任何事情,对人保持信赖都很重要。和其它动物不同,人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算和心思。如果彼此没有信赖,关系会越来越复杂,最后对谁都没有好处。
尤其希望我们佛教徒,对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重视、分析、研究、研讨,发挥自己所有的智慧;而对那些没有意义的区区小事,最好装得笨一点,显得简单一点。前两天,听到一个法师说:“人生很短暂,还是简单一点好,不要考虑太多。”我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有一种说法:“不管什么事情,去做就好。”你要是对一件事有兴趣,就直接去做,不要有很多顾虑。尤其是在利益众生和学习佛法方面,更要直接一点,只是要该做的、该学的、该修的,都坚持做下去。对我们来讲,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是对前面所说内容的总结。前面讲到,对父母、国君、朋友,我们要懂得感恩、承侍、回报、信任。子夏在这里总结说,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纵然所学的知识不是很多,似乎没有什么学问,但我认为,他已经学得很好了。
古人对上面几个问题看得很重,认为教养和品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学习的根本。但现在的人往往把知识跟教养混为一谈。其实,有知识不一定有教养。
现在许多学校并不太重视人格教育。对父母要孝顺,对国君要忠诚,对朋友要信赖,这些内在德行方面的教育,孩子们接受的不是很多。缺失了人格教育,其他知识学得再好,也不一定有教养。
要在这个世界活下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当然很重要。然而,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方面: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否则的话,光有一肚子知识,很可能在别人面前暴露了很多丑陋的行为,自己还不知道。
我曾看过一则新闻。说是在一架飞机里,因为拿行李还是什么原因,两个美女吵起来了。其中一个很不高兴地对另一个说:“你这个人的素质真低!”对方为了显示素质,用日语回敬骂人。没想到对方也懂日语,马上用日语回骂。她又换成法语来吵架,对方也用法语对骂。她又改用英语,对方的英语也没有问题,双方又用英语对吵。她俩一直在飞机上吵来吵去,其他人可能都在想:两个人的语言都学得不错,精通三门外语,但素质都不怎么高。在一段时间当中,这件事情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毕业证:“哇,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应该很了不起!”但跟本人一接触,又是傲慢,又是嫉妒,又是贪嗔痴,各种负面情绪应有尽有;功德方面,除了学识渊博以外,可能连一个普通的善良人都不如。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快乐,也给别人带去各种各样的麻烦。
《论语》里讲的这些道理,不管有信仰也好没有信仰也好,古人也好现代人也好,东方人也好西方人也好,都值得学习。
这些关键的道理,应该日日伴随我们,指导我们,因为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类事情。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落实到行动上。也许我们在理论上懂得一点,却没有认真思考,没有深入内心,所以需要身体力行的时候没办法用上。
作为佛教徒,我们对佛教的教理可能懂得很多,但对人规方面的教言就不一定了。我这次讲《论语》,为什么要结合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贡塘·丹比卓美等前辈大德的人规教言来讲?就是希望大家先打好做人的基础。其实,佛教在人规方面的理念,完全可以跟现代文化相结合。而且,这样的结合很有必要,懂得这样的道理也非常重要。
如果想从佛法角度了解《论语》,可以参看蕅益大师的讲义。对“贤贤易色”,蕅益大师解释为无有人相、无有我相。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怎么样,可能境界太高了吧?大师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理解的。不过,很多事情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对自己也是有帮助的。
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第八章内容,是孔子说的。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大家都觉得他很轻飘,没什么要紧,不会放在眼里。这里的“不重”,包括身体不稳重、语言不庄重、心态不淡定。有些人总是抱怨:“你们怎么不把我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实际上,别人不把你放在眼里,跟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有关系。
这里的“君子”,并不是指君主、国王,而是指有一定品德的人,或者正在学习,将来会成为有品德的人。《君规教言论》中的“君”,其实也有君子的意思。君子的身体、语言和心态都要庄重。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不是也讲过吗?身体稳重如狮子,语言庄重像仙人,性情稳重像如意宝。在雪山上,狮子的身体非常庄严,不会像其他小野兽一样蹦蹦跳跳;仙人的语言非常严谨,不会随随便便胡说八道;如意宝非常珍贵,能满足大家的愿望,性格稳重的人也是如此。
反过来,如果身语意不稳重会怎么样呢?“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如果身体不稳重,经常跑来跑去,就会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稍微坐一会儿都坐不住。这样的人,就像没有角的牦牛一样,所有有角的牦牛都要欺负它。其实,一个人稳不稳重、威不威严、庄不庄重,从身体上还是看得出来。走路也好,听课也好,给别人说法也好,都可以看出来。
麦彭仁波切主要生活在牧区,用的比喻很多是关于牦牛的。孔子可能是在农区,会用很多农民作比喻。身体不稳重的人,会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这是从身体方面讲的。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如果语言不严谨,甚至经常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要么说别人的过失,要么说自己的烦恼,没有节制,没有观察自己的能力,想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一直说个不停。这种人就像乌鸦一样让人讨厌。乌鸦经常发出不悦耳的声音,还经常吃不净粪,又是黑色的,所以一看到乌鸦,大家都特别厌弃、讨厌。
麦彭仁波切又说:“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如果我们这颗心一点都不稳重,整天胡思乱想,东想西想,特别浮,特别飘,最后身体也跟着飘起来,就像落叶被风吹走。
心态稳重很重要。如果心特别浮躁,特别轻飘,没有一点稳重的能力,就会今天在这个道场,明天在那个道场;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心情也是阴晴不定,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痛苦,一会儿要闭关修行,一会儿要转绕顶礼。心要是一直没办法淡定,行为也会特别地糟糕。
从佛教层面来讲,身口意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大家就不会把你当作重要的人。就像古大德说的那样,真正的君主不会离开自己的宝座,我们的身语意也不能远离庄重和威严。
我以前也讲过,我们身边的人,不管好人坏人,都像警察一样,经常观察我们的言行举止:“看你的眼神,你做人可能很假。”“听你的语言,你可能特别善良。”“看你的行为,你应该非常有利他心。”“你可能是这样的人,可能是那样的人……”很多人都会这样观察别人。有些时候可能会猜错,所以对同一个人,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评价。但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猜得很准的。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威严,在别人眼里就会变得不重要。
我们每天所学的《论语》,个别词句大家如果能背下来,是最好不过了。《论语》的词句很简单,很容易背诵。《二规教言论》里,麦彭仁波切那么重视身口意的庄重,2000多年前的孔子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二者基本上是不谋而合。
| “学则不固。”
有些观点认为,这一句是跟前面一句结合在一起的。但我觉得分开讲可能好一点。意思是学了知识以后,这颗心就不会那么顽固。相反,如果没有学习——不管世间知识,还是出世间知识,就会不懂规矩、不懂道理,就会顽冥不化、孤陋寡闻,谁说了也没办法。
有人认为顽固是一种个性。其实顽固不是个性,而是愚痴。有些人很傲慢:“我就是这样的人!”——你就是“这样的人”,熟悉你的人不一定告诉你真相,但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告诉你:“如果你就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就是这样的愚笨,你就是这样的刚强,你就是这样的顽固!”
但是,学习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世间人也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以后,我们的修养、人格必定会有很大的提升。至少会变得比较调顺、调柔,不再那么顽固。尤其是学习佛法以后,身心真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和不学,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学会有些道友非常不错,不管到哪里,言行举止都跟一般人不同。毕竟是学习过的,行为上也学过,心态上也学过,利他事业也学过。对所学的内容,不敢说百分之百做到,至少在部分事情上,学和不学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华智仁波切说:吃得好不好,看脸色;有没有学好佛法,看调伏烦恼的情况。不过,现在有时候也看不出来,吃得不太好的人,一化妆,脸色就变好了。以前藏地人可能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有没有学习过,还是看得出来的。学过大乘佛法的人,跟从来没有学过的人相比,肯定会调柔一些。因此,我希望大家学习以后,性格不要那么粗糙。不要跟人接触一个小时、半个小时,说话做事都特别粗鲁、特别武断,说这个过失,说那个缺点,一会儿工夫把其他人全部否定完了,好像这个世界除了自己很了不起,别人都不值一提。这样很不好。
华智仁波切讲到:学到一定的时候,修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的相续会像棉花一样柔软,像稀饭里面放酥油一样——好吃?说好吃也可以,但华智仁波切听到了会很伤心,他的意思不是这样。他用这个比喻是想说,学了佛法以后,相续会比较调柔。
有时候,我们因为烦恼现前,会说一下别人的过失,这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和别人只交流五分钟,也全在讲他人的过失,就显得特别粗糙了。才五分钟,就让人受不了,不管是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都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还是应该多学习知识,多观察自己。这样的话,“学则不固”,自相续不会顽固不化,不会刚强野蛮,会变得调柔寂静。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我昨天很伤心,因为想到上师们都纷纷圆寂了。走在路上也在沉思,自己得过法的每一位上师,确实都非常好,人格也好,对佛法的信心也好,利他心也非常好。他们相续中除了利他,没有一丝一毫害人的心。而且不光自己有利他心,还把利他的教言不断地灌输给别人,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终身不断给有缘弟子传播。就像一盏灯油,全是为众生而燃烧。
为了把珍贵的教言传授给我们,他们忙碌了一生,也辛苦了一生。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会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特别可怜。因为有了他们,我们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成就,但在对治烦恼、了知生命真相方面,确确实实与众不同。这一点,自己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很有把握的。
这些上师,尽管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特点,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摄受弟子等方面,各有各的善巧方便,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善良。有时候想一想:我依止过那么多上师,可现在自己是什么样子呢?不由得生起惭愧心。
昨天由《宝性论》后面的一段话,我想到了很多。主要是想起上师如意宝,还包括得过法恩的所有上师。且不论以前的高僧大德如何,即便是我们自己遇到的很多上师,也确实非常了不起。对这些上师,我们亲自依止也好,学习他们留下的教言也好,自相续都会变得调柔。
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我们有这样的机缘和资源,真的很难得。我经常说,上师如意宝在石渠求学只有六年时间,却满瓶倾泻式地把上师所有的密意都得到了。我们虽然不能与上师如意宝相比,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效仿、随学。
世间人去美国哈佛大学读书,两三年以后回来,身上自然会带有哈佛大学的某些特质。我们也是,哪怕只有一年,哪怕只有一个月,从善知识那里得到了佛法,也要全部正面接受。所有的法师,所有的法,给自己带来的都应该是正面的意义。如果站在负面的角度,认为这个辅导员在胡说八道,那个法师又如何如何,将整个世界看得特别丑恶,不知道自己的世界最后会变成什么样。
|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做任何事情,最主要的是既要有忠,又要有信。忠,就是尽心尽责或者忠诚的意思。信,应该按承诺执行、实行,或者说,要讲信用。
有些注释把“主忠信”跟“无友不如己者”结合一起讲,有些则分开讲。如果结合起来讲,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既要有尽心尽力的精神,还应该信赖——信赖什么呢?“无友不如己者。”有些观点认为,对不如自己的朋友不要去依止,而应该依止比自己好一点的。不过,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你要依止比自己好一点的,比你好一点的可能也有同样的想法,所以不一定接受你。
我认为这里的意思是,不要认为朋友不如自己,而要想:所有的朋友都非常了不起。表面上看,也许朋友的长相、财富、才华等不如你,而实际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所有的人都值得自己依止。人世间的好坏、优劣都是观待而安立的。也许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你,但在某些方面也许远远超过了你。
现在有人提倡通过赞叹别人来修炼和提升自己。对平时看不惯的人,自己暂时把看不惯的心态放下,然后从不同角度寻找他的功德并进行赞叹,比如他内心如何美好、对人如何真诚,等等。过去,你觉得这个人很坏,对他很有意见,经过这样的心灵训练你会发现,原来改变自己的看法并不是那么困难。
如果对任何一个人,你都只看他的功德,时间长了,所有人都会变成你的朋友,你也会渐渐地变成智者。就像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讲的那样:“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智者虽然知识渊博,很有智慧,却依然愿意取受别人微小的功德。“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坚持,自己也会变成智者。相反,如果总是很傲慢,不愿意看别人的优点,自己的智慧也不会增长。
以前的一些上师,自己本身很有学问,知识非常丰富,却经常谦虚地听从别人的建议。我觉得这很有必要。我们有些堪布、堪姆也很谦虚,经常让别人给自己讲法,自己在下面听得很认真,还非常虔诚地问一些问题。
从别人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因此,我们和朋友交往的时候,不要太傲慢了。
| “过则勿惮改。”
自己有过失的时候,不管是身口意哪一个犯的,都不要害怕忏悔,不要担心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过失。尤其是我们凡夫,肯定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犯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隐藏自己的过患。
不仅儒家这样讲,佛教也这样讲。《长阿含经》里说:“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一般情况下,自己有了功德不要宣扬,“我是读大学的,我是学什么什么的,我的智慧、财富、眷属……”自己稍微有一点点功德,就想尽办法在别人面前炫耀,这样不是很好。做人还是要谦虚一点。自己再有功德,哪怕见到了本尊,也不要四处宣扬,而要有所隐藏。
还有一些人,经常告诉别人:“上师对我特别好,道友对我特别好。”其实那个上师或道友并没有特别地对待他,都是他自己添加出来的。这样就更不好了。
我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人。他和领导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好,他却在很多场合炫耀:“领导对我特别好,他曾如何如何关照我。”有时候,我们听了都知道是假的,只好面带微笑,默默地听着。
自己如果有了过失,应该发露忏悔,认真改正。《大般涅槃经》里也讲:“智者有二:一者不造作恶,二者造已忏悔。”《地藏十轮经》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智者有两种,一种根本不造恶业,因为生来身口意就特别寂静;另一种,虽然造了恶业,但很愿意忏悔。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里讲:“早上造罪上午忏,下午造罪晚上忏,与罪不同住过夜。”如果早上犯了错误,不要等到下午,最好上午就发现,上午进行忏悔;如果下午造了罪业,则要在晚上睡觉之前忏悔;凡是我们所造的罪业,一定不能让它过夜。这个很重要。
金刚道友之间发生口角或矛盾,尽量不过夜就互相忏悔。如果不及时忏悔,一直在心里存着,罪业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学过《三戒论》,里面怎么讲的?罪业尤其是犯密乘戒的罪业,会不断地增长。每过一日、一月、一年、二年,恶业会依次递增。如果真心忏悔,还是能够净除的,但超过三年不忏悔,即生就没办法忏净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犯错误以后,会马上忏悔。但性格不好的人,造下的罪业不要说过夜,过一个月、两个月,甚至过三个月,对他来讲都无所谓。
法王如意宝以前在学院怎么规定的?凡是互相不说话的两个人,不能在学院常住。这样的人连住在清净道场都不可以,更何况求密法和灌顶?和金刚道友的关系都搞不好,那就不是密法的法器。这一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根本不把金刚道友当人,对他怀恨在心,甚至恨之入骨,这样的人,必须离开学院的清净道场。
在佛教团体内部,大家不要互相敌对。如果有人当面背后互相嗔恨、不断斗争,这种人最好不要进来。世界很广大,除了小小的佛教团体外,你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除了金刚道友,师徒之间不守誓言,也有非常大的过失,因为破誓言的晦气非常严重。在金刚密乘戒当中,最重要就是金刚道友之间、金刚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两个关系处理不好,学佛也没什么意义。
我在这里给金刚道友们提一点希望:如果即生实在没有能力或机缘弘法利生,大家对法王如意宝最后的教言“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也要尽量地依教奉行。如果自己业力现前,烦恼现前,实在没办法控制,从而造下恶业,也要不过夜就忏悔。
阿底峡尊者的忏罪教言,我到时发在藏微博上,你们都好好地想一想。尊者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造了什么罪,哪怕只产生一个恶念,也会马上坐下来,用木头做的曼扎盘供曼扎,真诚地进行忏悔。我们虽然不能做到这样,但也可以努力改正。
虽然世间有一种说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却不是这样。奔公甲学佛以前,性格那么恶劣,每天腰上都要别三四把长刀,后来入了佛教,变成了非常调柔的人。可见,只要努力,我们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你实在没办法改,也不要危害佛教群体。人生很短暂,这么短暂的人身,自己不懂得珍惜,不去好好修行,却对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佛教团体,故意搞事、捣乱,真的非常愚痴。最后,你可能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什么呢?因为因果是不虚的,护法神的惩罚也难以想象。你的捣乱行为损害不了别人,只可能给自己带来痛苦和麻烦。
在某些道场,有极少数的人经常给管理人员添麻烦。这样很不好。希望以后大家和睦相处,不要有各种各样的嗔恨和是非。否则的话,自己最好重新选择前途。
虽然这么大的群体,出现极少数不如法的人很正常,但我们作为佛教徒,还是应该比没有信仰的人多一分调柔,我们毕竟是专门学修调柔法门的。如果修了这么多年,反而比世间人更猖狂,更暴躁,学佛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我们的原则,有必要跟大家讲清楚。
好好地忏悔,对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佛教徒,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多多少少都有不如法的行为。《涅槃经》讲的两种智者,第一种是不造一点罪,不行一点恶,我们凡夫人做起来很困难,不一定做得到。但是第二种“做已忏悔”,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忏悔的方法很多,比如发自内心地念金刚萨埵心咒,读诵大乘经典,发菩提心等。
而且,不光是在心里忏悔,还要主动和别人进行沟通。比如两个人打了架或吵了嘴,自己在心里忏悔以后,还要主动找到对方,真诚地告诉他:“我们之间没有仇怨,只是一时冲动,现在应该解开这个结。”这样的话,不论是学显宗的还是学密宗的,道场的气氛都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清净如法,护法神也欢喜。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缘或缘起。
在喇荣五明佛学院,法王从一开始就制定了明确的原则:戒律清净、团结和合、闻思修行、利益众生。大家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要和睦相处;在这两个的基础上,再认真地闻思修行;有了闻思修行以后,再去利益众生。这是圣者给我们留下的金刚语。
如果好好遵守这样的原则,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的道友,都可以在我们的道场得到极大收获。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守好自己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没有清净的戒律,和睦相处没办法,闻思修行也没办法,利他就更没办法了。
如果做不到这四条,加入我们确实没有什么意义。也许别的群体有不同的规定和价值观,但在我们这个传承里,上师如意宝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原则,我们不得不照做。
我今天说的话是不是严了一点?我没有针对哪一个具体的人。讲法的时候如果什么都不说,大家可能没办法知道其中的意义。而且,我们学习教言不是为了观别人的过失,而是为了反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我个人经常反观自身。大家每天也应该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