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解 第1课 | 孔夫子的三种幸福观

从今天开始,给大家讲《论语》。这一次,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讲的。很多讲《论语》的专家和大师,有学问,有造诣,并一直在研究。我不是国学大师,也不是历史专家,既没有传承,也没有师承,完全属于一种自学式的传讲,肯定是不究竟的。

所以,虽然《论语》的某些内容,我用佛教的观点来解释也比较适合,但它毕竟是儒家的经典,不知道佛教徒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讲法——其他学者不一定能接受。不接受也没事吧,我们是自己学习,你觉得讲得对的地方,可以接受;要是觉得不对,也可以抛弃。

从学佛和修行的层面来讲,凡是跟解脱道相关或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意义的知识,我们都可以学习。《宝性论》当中有一句话:“随得解脱道,顶戴如佛经。”一种理论如果跟解脱和修行相关,我们便可以恭敬地接受,像佛经一样顶戴。

《论语》里面的很多道理,比如做人、做事、掌握分寸、追求智慧和真理等,和佛教的观点有相通之处。我希望通过这次传讲作一个对比,并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学习。这是我的态度。

相关介绍

1.历史背景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论语》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整个中国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最早的时候,有三皇五帝、尧舜禹,接下来是夏商周秦。夏朝有470多年的历史,商朝有500多年。周朝前后有800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有400多年的历史,孔子刚好出生在这个时期。

孔子降生在公元前551年,活了72岁,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讲《弟子规》时讲过,藏传佛教有一些古老的教义,比如招财、打卦、供养土地神等仪轨,据说都是从孔子那里传下来的。藏地个别的前辈大德,把孔子称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很多人认为就是孔子的名字。楚吉杰布,意思是幻化王。古大德们认为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化身,有些说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有些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现。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战火纷飞,各方面都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我们放眼整个世界,那个时代却被人们称为文明崛起的时代。东方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都处于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

按照南传佛教的观点,今年是佛历2562年。用2562年减去公元纪年的2019年,就是公元前543年。这一年,释迦牟尼佛降生,而孔子刚好8岁。在这之前的公元前571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降生。他和孔子之间,有20岁的年龄差距。公元前479年,孔子离开世间。大概10年之后,在古希腊的雅典,古典哲学家苏格拉底出现于世。孔子离开人间50年以后,柏拉图出生。

公元前6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哲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都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伟大人物。而且2500多年之后,他们的思想依然如是绚烂。这样一种文化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孔子就是在那样一个时代,为我们留下了这部《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活跃于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说。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叫得出名字的就有189家,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等。那时的国家也多,大大小小的,有上百个诸侯国。电视剧里的燕国、齐国、鲁国、赵国等,都属于比较大的有实力的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实现政治目的,把很多教派的书都焚毁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书上说,焚书坑儒时,除了他们认为有用的个别知识,比如农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得以保留,其他所有流派的书籍,包括六艺方面的,全放在火坑里烧了。

有一些学者认为,“焚书坑儒”并没有把所有书籍都烧毁。如果真是这样,司马迁等智者们在著书里肯定会讲述。事实上,他们的著作里都没有宣说。当时特别有价值的书籍,其实都被有智慧的人藏起来了。比如藏在墙壁里,藏在地洞里,等等。“文革”期间,我也当过专门的“藏书者”,我们的年代跟那个时候有点相似。

那些书被藏了很长时间。到了汉朝,各家学说开始慢慢复兴。汉武帝即位后,为了统治的需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其他学派全部废除,只保留儒学。汉武帝以帝王的身份推广儒家,以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都长盛不衰,一直兴盛了2000多年。

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因为历史的变迁,遇到很多风风雨雨,但直到“文革”之前,儒学思想基本上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文革”开始后,大概有10年时间,包括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极大地损毁了儒家文化。在这之前,新文化运动或者说革命理念的倡导,也让孔孟思想和其他宗教受到了很大的损坏。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又重新恢复。可是,已经很难恢复了。

如今是什么情况呢?在日本,儒家文化可能比中国弘扬得还要成功。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世纪,儒家文化传播到日本。《论语》“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普通的日本民众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儒家文化在世俗层面对他的影响。美国有个历史学家,叫赖肖尔,他说:“今天,公开承认自己是‘孔孟之徒’的人几乎没有。但在某种意义上,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

朝鲜的《东国通鉴》里说,早在西汉时期,《论语》就传到了朝鲜半岛。直到今天,韩国对儒学的传统依然保存得非常好。韩国的成均馆大学,是世界唯一的儒学大学,每年都会按照传统方式祭祀孔子和韩国的儒学大师。如今在亚洲非常流行的韩剧、韩流等,很多都是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韩国把这些非常赚钱的文化产业称为“孝子产业”。他们还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孝法”,并把每年的10月份定为“孝之月”。

这两个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和很多国家相比,算是名列前茅。他们不但有丰富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跟得上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以儒教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个人和国家的价值和作用到底如何。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讲《论语》的目的,是为了增上我们的智慧,增上我们的信心,增上我们对全人类乃至所有众生的爱。我本来想,可能没有人听吧?结果人数跟听佛法的基本相同,还可以。学《论语》其实很有意思,也许学完以后,很多道友做人和修行都有进步——希望有这样的利益。

2.如何看待不同的解读

对《论语》的内容,很多国学大师和学者都有不同的解释。对这些解释,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对谁错。用今天的智慧,对2000多年前的思想进行剖析,肯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悟。见仁见智,观点不同很正常。

汉字有30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还能读懂《论语》,真的很好。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说几千年前,即便是几百年前的有些文字,现在能真正看懂的人,也很少。比如六七百年前的英文,现在的人读起来已经很难了。我去年在耶路撒冷遇到一个以色列的教授。他说,希伯来语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很多文字非常难懂。我们藏文的历史有1300多年,在这之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构架。藏文主要来源于印度梵文,是在印度梵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增减而成的。

由于汉字历史久远,我们今天对《论语》有不同的理解,在所难免。而且,读者的身份不同,思想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解读。比如,佛教徒看《论语》的时候,也许会思考一些跟佛教相关的道理;科学家学《论语》,可能会用科学的眼光对《论语》进行剖析;基督教徒读《论语》,可能会思考孔子和基督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思想家看《论语》,也许会用上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关的思想和智慧。

虽然每个人的解释方法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合理的。因为古人的智慧有着甚深的意义。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可以解释出非常深奥的道理,也可以有浅显易懂的理解。因此,在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太绝对。不能刻板地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要搞出个泾渭分明。

事实上,今天看起来非常正确的东西,也许再过10年、20年,自己重新审视会发现:“唉,我年轻时的判断和结论,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要说别人,就连我们自己,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随着智慧的不断成熟,随着不同文化的影响,也会有自我否定的情况。

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体会。刚开始,我在喇荣山沟里的思想——不算什么大的思想,都是一些分别念,自己认为还不错。后来去了外面的很多地方,了解了不同的思想,内心渐渐有了一些改变。我现在的思想和见解,跟刚来喇荣时相比,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我们每一个人,学者也好,科学家也好,宗教徒也好,在自己研究领域得到的成果和智慧,不一定是终生不变的。也许到某个时候,我们会主动否定自己的过去。

3.体现的是孔子思想

有些学者认为,《论语》选录了很多弟子的语言,一些论题也是弟子提出的,整本书也是由弟子汇编而成,所以体现的不全是孔子的思想。

《论语》当中,的确有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有些学者把孔子的弟子进行分类,比如一流弟子、二流弟子等。这样的分法,不知道会不会让弟子们心里不舒服。除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还有弟子与弟子的对话。所以,其中那些有意义、有价值,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思想,不一定都是孔子亲口所说。

但不管怎么样,孔子亲口所说也好,他和弟子的对话也好,弟子和弟子间的对话也好,都可以看作师徒之间日常的研究和探讨。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孔子作为老师,起的肯定是主导作用。《论语》作为师徒们研讨成果的一部结集,我认为,体现的应该是孔子的思想。

其实,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佛教的经典也是这样。浩如烟海的佛经,有佛陀亲口说的,有佛陀加持弟子说的,也有佛陀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佛经里面记录的,有些是佛陀与弟子的对话,有些是佛弟子之间的对话,比如目犍连与舍利子,舍利子与观音菩萨等。后来,获得不忘陀罗尼的菩萨和阿罗汉们把这些对话结集成文——前后进行了三次结集,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藏传佛教的佛经有108函,特别多。

基督教的《圣经》也是这样。《新约》并不是耶稣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弟子们将其言行和故事进行汇编,结集而成。

4.和佛经的差距

《论语》的内容比较简单,既没有讲前生后世的问题,也没有讲量子力学中极为深奥的微观世界,也没有讲涉及宇宙万物的宏观世界。只是就今生如何治国、如何立命、如何安身、如何求得人际关系的和睦等,给出了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建议和指导。

如果对比一下佛经的内容,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差距。我们正在学的《维摩诘经》,前几年学过的《妙法莲华经》,还有《华严经》《宝积经》等,和《论语》确实有很大的差别。

有时候,佛经的内容非常广博,人物众多复杂,意义极为深邃。这一百多函佛经,如果你认真去观察,去学习,去研究,会深深地认识到:佛陀的思想博大精深,要完全了如指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即便是其他宗教,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和佛经也有一定差距。虽然它们也有很深的哲理,揭示了人生的部分真理,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它们宣讲的人生哲理,在人类的行为规范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如果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用自己最敏锐的智慧,观察和学习儒家和其他宗教的经典,再学习一下佛教的经典,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受。

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佛教徒,已深有体会,没有必要去特别分析。不过,乐于追求真理的有识之士们,可以秉持着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潜心研究,细致研究,深入研究。也许你会发现,人类思想宝库里的众多哲理,意义和深度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从画像上看,孔子的胡子特别长,跟维摩诘居士有点像。这是后人画的,也许孔子不是长这样。

5.译本与译法

《论语》在全球的影响非常大。从300多年前开始,陆陆续续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1687年,一名比利时传教士在巴黎以拉丁文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西方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译著。最早的英译本则出现在1691年,是从拉丁语转译过来的。第一次直接由汉语翻成英语,是在1809年,由在印度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士曼翻译。据说他为了了解东方文化,专门在印度学习汉语,最终把《论语》翻译成了英文。到目前为止,《论语》仅英文译本就有20多种,其他语言的译本也有20多种。

如今在西方的很多国家,有不少学者对《论语》特别感兴趣。事实上,不仅仅是西方,全世界都有很多希望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东方文化和东方思想的有识之士。这样的思想潮流,在今天这个时代,很有意思。

《论语》被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最早期都是直译,后来也有一些意译的。由于西方学者的逻辑观念非常强,注重一环扣一环的推理,对于《论语》一段一段的语录体形式,西方世界很难接受。后来,一些学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就故意把相对古旧的思想删掉,增加一些当代人感兴趣、易接受的内容。这种翻译方式,比较适合现代人的心态。

但是,作为一个翻译者,我不是特别认可这样的做法。翻译的文字如果加减太多,和原文相差太大,我们有时候就不想用——没办法用。藏传佛教的一些佛法典籍,以前也有智者翻成了汉语。我本来想,自己重新翻译很麻烦,不如就用现成的吧。结果一看,译者在里面做了很多加加减减的事——自己不喜欢的词就减下来,自己喜欢的就加上去。而且增加的很多内容,跟原文的意思还有一定出入,解释起来很麻烦。

当然,有些人做的是编译工作,可能有权力在里面增加一些内容吧。但如果是直接翻译,这样可能不行。

在座的各位,有些是学藏语的,有些是学其他语言的。以后你们如果要从事翻译,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现在我们每天的讲考,也有用其他语言作法供养的。说和写还是有所不同。我们说话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明白,可以加一些辅助词语。但翻译作品的时候,不管现在的读者接不接受,都应该把作者原来的思想保留下来。如果译者想增加一些注释类的词句,最好加上括号,注明一下。这样可能合理一点。

以前我看过一些翻译作品。个别译者对他自己不懂的地方就切掉,然后在那个地方增加另外的内容,而增加的部分,又不是原文的意思。这种译法,可能有点不负责。

6.智者辜鸿铭

《论语》也有一些编译本。民国时期的辜鸿铭、林语堂等人,都曾经编译过。他们把《论语》本身的思想和自己对《论语》的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以英文著述。这种编译本的出版,直接把古老的东方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之后,有没有像他们那样有智慧、有深度的学者出现?即使有,可能也比较少。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尤其是辜鸿铭。很多人可能都清楚他的生平事迹。我看过一些关于他的介绍。按理来讲,他从小熏染的是西洋文化,母亲好像是葡萄牙人,身上哪怕没一点东方气息,也在情理之中。而事实上,他的思想和行为完全是东方式的。他一直留着长长的辫子,内心对东方的传统文化充满热爱。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虽然他很小就被带到英国,后来又到德国读书,但由于父亲的原因,他对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他在国外留学14年,攻读了13个博士学位,精通9种语言,包括德语、英语、葡萄牙语等——我们有些人精通了三四种语言,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佼佼者,走路姿态都跟别人不同。

他在国外的留学生活结束后,回到了中国。一些西方科学家或学者来中国后,常常会去拜访辜鸿铭。据说有一次,一个外国专家联合会请辜鸿铭吃饭,大家敬重他,推他坐首席。其间一位专家以不屑一顾的态度,问辜鸿铭:“贵国不是很重视孔子吗?但孔子的礼学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地方?”

辜鸿铭淡淡地说:“刚才大家让我坐首席,就是孔子的礼学思想。而按照西方的思想,我们应该为这个座位竞争才对。那样的话,今天这顿饭,我们也许就吃不上了。”

从表面看,辜鸿铭打的比方非常简单,好像谁都说得出来,实际上它的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如果舍弃了传统文化,舍弃了仁义礼智,一味地崇尚个人主义,一味地注重自我追求,到最后,大家可能连吃顿饭都有困难。

林语堂也用英语介绍过《论语》,后来又被翻成了中文,叫《孔子的思想》。我以前在飞机场买过一本,里面讲了很多国学知识。

7.文化之根

现代是科技时代,人们普遍重视科学和技术。这个时候,文化的根显得尤为重要。原因是什么呢?现在很多人只重视知识,只重视技术,却不知道知识和技术需要以什么为根。那么,我们的现代科技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根呢?文化的根,智慧的根。缺少了哲理和智慧,即使有再多的科技知识,也没办法解决我们为人处世和调伏烦恼的问题。

孔子在2500多年前给我们传授的,实际上就是管理情绪的窍诀。用佛教语言来讲,就是调伏自相续的窍诀;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管好负面情绪的窍诀。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如何管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管好了,我们可以把情绪用在正道上;管理不好,人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我们的人生有不同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一旦选择错误,人生很可能土崩瓦解,甚至走上绝路;如果选择正确,则会过上快乐的生活。所以,每一次选择,我们都需要慎重对待,都需要用智慧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学而篇第一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共有20篇,每一篇都有很多小章节,一共492章。每一篇的题目,都是开篇的前两个字。

首先是《学而篇》,以前课本上有。如果给大家提个问题:“《论语》里讲了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会回答:“学而时习之。”后面的就有点记不清楚了。

这一章一共讲了三层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第一个内容。然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第二个内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第三个内容。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追求学问的时候,长时间或适当地进行复习、串习,难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难道不是一件喜悦的事吗?

有些学者针对这一段话,认为孔子早期的人生比较坎坷,努力求学是为了改变命运。孔子祖上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公卿,后来败落了,迁移到鲁国,成为士族之家。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带着他独自生活,非常贫困。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的少年时代很卑贱,干过很多粗鄙的工作,受到很多歧视。所以,他从小就渴望改变自己的人生处境。不过我认为,孔子好学不只是为了自己过得好一点。他15岁就立志于学,追求的应该是更为远大的理想。

这里主要讲述了孔子幼年和少年时代的求学状况。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的中学、大学,他是私下里跟着老师读书学习。他对自己的描述是:喜欢学习,并以之为乐。不像我们有些人,一说闻思修行就特别痛苦。

也有些学者认为,这里表述的仅仅是一种传统思想。其实学习后再再地复习,不是什么快乐的事,而是很痛苦的。“哎,又要考试了,又得复习了……”这哪是什么快乐的事情?所以,孔子这么说不是很合理。

从某个角度而言,也可以这么理解。因为按照我们俗人的习气,学完了还要复习,确实比较痛苦。然而,在圣贤或追求高尚智慧者的境界里,“学而时习”的过程确实充满了快乐。

不管怎么样,学习对我们的人生非常有意义。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比较难,可能学了很久,也看不到什么进步。但只要坚持不懈,学着学着,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再不断地串习,等功夫到家的时候,学习会变得非常容易,一点也不难。

我们佛教的闻思修行也是这样。先要到老师那里去听闻教理,然后自己要反复思维法义,接下来再不断地串习。最初的过程很辛苦,有时甚至感觉很枯燥,而一旦修到了一定的境界,自己会上瘾,再也不会放弃。

我们有些道友,刚开始一点不想听课。听着听着,好像有点感觉了。再接着听下去,上瘾了,不愿意放下了:“佛法对人生真的很有帮助!以前,我的人生非常迷茫,现在变得非常充实——再忙我也不会放弃!”

对学习感兴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喜欢闻思的人,内心对知识的渴求特别强烈,每堂课都有极大的欢喜心。我有时候也看得出来。有些人过去一点不爱学习,现在一提起学佛,就特别兴奋、特别精进。为什么?找到了感觉,尝到了甜头。所以现在世间有一种说法,学霸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希求知识。

不过,对特别懒惰、不爱学习的人而言,学习和复习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南怀瑾先生也认为,现在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学习。但由此认为孔子这句话不合理,我不太同意。现在也有很多孩子喜欢学习,何况孔子讲的不一定是现在的孩子。

其实,每个人读书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只要不断地去学,最后就没什么困难了。《入菩萨行论》里面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只要长期修学、串习,没有不能成办的事情。世间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一百遍,意义自己就浮现出来了。

我刚开始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时,曾经要求学生们看50遍。后来有些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刚开始特别痛苦,读到二三十遍时特别喜欢,最后彻底爱上了这本书。所以说,真正的学习,是要通达书中的意义——那个时候是不会有任何痛苦的。

要通达书中的意义,复习非常重要。以前我们在学院学习的时候,上师如意宝先讲一个大课,完了以后,下面的堪布们——当时有嘎多堪布等,马上做一次大辅导;大辅导结束后,我们便回到各自的地方做小辅导;第二天,再做一次辅导。一堂课的内容,大家会连续听上三四堂课。后来我自己也当辅导员,给大家讲课。在这样的串习之下,我们学到的知识非常扎实,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我们现在的讲考也是这样:我讲完以后,紧接着会抽一两个道友起来讲;再下面就是“遍地开花”,每个人都要讲一遍。

其实,人类的记忆力是很强大的。最近有位德国学者,发表了他对人脑记忆的研究结果:对于新学的知识,如果马上复习,能记住百分之百的内容;过几个小时复习,只能记住百分之八九十;六天以后再复习,能记住的就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了。

所以,我们以后学知识,要像孔子那样,学完以后马上温习,要么听辅导,要么自己复习。今天晚上听的课,今天就复习,明天再复习第二遍,后天再复习第三遍。通过不断的复习,新学的知识便能在自己脑海中存留下来。如果总是往后推,“今天刚听完课,明天再看吧”;到了第二天,“再过两三天吧”;再过两三天,都忘了复习这回事了……本来,刚开始记得清清楚楚,可我们喜欢一拖再拖,等想起复习的时候,已经过去一周了,脑子里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了。

这里讲了一个很深的学习窍诀:学完知识以后,要反反复复地复习。当通达了它真正的意义时,内心会非常快乐。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有远方的朋友到访,不是很快乐、很开心吗?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朋友来了不一定快乐。你要给他安排吃的、安排住的,还要整天陪着,既花时间,又花精力,很麻烦。而且,有些朋友特别挑剔,你热情地给他办各种招待,他却觉得理所当然:我是你的朋友,你为我做这些是应该的!

对一般人来讲,好像也挺有道理。因为有些时候,朋友确实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受。比如开法会的时候,我们有些道友就特别痛苦——突然之间从外面来了很多人,而且一来就高反,又是吸氧,又是输液,又是喝药;各种要求,各种习气,各种不满意……怎么样对他好,他都不开心。这个时候,我们对轮回的厌离心马上就出来了——《三主要道》讲的出离心立刻现前。菩提心还没有发,小乘的出离心先生起来了。

不过,孔子在这里讲的,应该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智者朋友,而不是世间那些吃吃喝喝的朋友。真正的好友,就和善知识一样,对自己的相续是有帮助的。这样的善友来了,我们既可以从他那里学到新的智慧和学问,也可以和他分享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收获的哲理和思想。两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一起,一定会有心灵的共鸣,那是一种特别愉悦的享受。

比如,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人到西方去留学,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思想;一个人留在东方,深入学习东方的文化。几年以后,两人都学有所成。当他们再次相聚时,一定会有智慧的碰撞,而这样的碰撞,不仅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还具有很大的意义。

就像《格言宝藏论》里说的那样,两个智者共同商议,将出生善的智慧,如同姜黄和硼砂配在一起,会变出奇异的色彩。比如,一个是科学领域的智者,一个是宗教方面的智者;一个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一个对现代科技特别精通;一个对自我调伏很重视,一个在利他方面很用心……像这样的两个人坐在一起,一定会碰撞出崭新的智慧火花。这对双方而言,都能起到提高和成长的作用,就像黄色的姜黄和红色的硼砂配在一起,产生的颜色鲜艳斑斓,耀眼夺目,特别好看。

佛陀曾经告诉阿难:如果一个人宣讲佛法,另一个人去听闻,两个人都可以得大福德。尽管只有两个人,如果在智慧上进行交流,可以产生前所未有的价值。

不过,世间人整天操心的就是吃、住以及身心相关的一些烦恼事,有没有精神上的朋友,希不希求精神上的朋友,很难说。而且,有的人人际关系本来就不好,却突然来了一个知道自己底细的所谓朋友,可能会更加心烦意乱。这样的平庸人生,相对孔子的境界而言,可能还是有差距的。

朋友来了很快乐,表面上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实际上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首先,这体现了一种仁爱他人的精神。其次,两个人通过学习和分享,思想和智慧都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不像我们有些人那样,“我只想一个人待在自己的屋子里,谁都不想接触,最好不要来人,我不愿意见人”,一直过得很孤独。其实,跟人接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应该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大乘佛法要度众生,不接触人怎么行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亲朋好友开始。

这里讲到了和人交往的一种心态。有些学者认为,孔子“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在各个国家的社交活动越来越顺利,以这个原因,《论语》的很多内容都比较轻松、幽默。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己有学问也好,有智慧也好,有功德也好,即使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一种君子风度吗?

不管别人怎样对自己,自己都有一颗包容的心。别人不理解、不如实地评价自己,不但不生气,反而乐观地全部接受。孔子认为,这是一种肚量,是一种君子的姿态。

不像我们有些人:“我这么出名,别人怎么不认识?我这么有智慧,别人怎么不知道?我为大家付出这么多,别人怎么不理解?我做了这么多事情,别人怎么不理睬?”如果你因为这些而感到伤心痛苦甚至生气,说明肚量还很小。

我去外面学校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些老师介绍我时,不会读我的名字,有叫“吉达索”的,有叫“索老师”的——这个稍微好一点,但我并没有为此伤心。我知道,很多人一看到少数民族的名字,就感觉很陌生。我们自己也是这样,读国外人名或者其他一些民族的名字时,总觉得很费劲。一般这个时候,我就在旁边开心地待着。有时也会跟他们讲:我的名字确实不太好读,要不就叫“索老师”吧。

当然,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有时候心里确实有点烦。这也是正常现象。

但是孔子的境界不是这样。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打个电话马上解决问题。孔子找不到弟子,只好站在东门等。有人路过东门,看见孔子,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的子产,狼狈不堪,无精打采,像一条流浪狗。”子贡找到孔子后,就把这个人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开心地说:“对对对!他说得很准,我就是一条流浪狗!”孔子那么有学问,被人称作流浪狗,居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我们可能不会如此。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别人对我们的称呼或态度稍微不够重视,甚至没有提到我们的名字,我们也会特别不开心。

我记得有一次会议,参会的有同级别的两个领导。有个人在会上只提了其中一位领导的名字,说他如何费心,如何辛苦。另外一个领导,他可能忘了,一直没有提。散会的时候,另外那个领导走过来,抓着他的胸口:“我明明做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只提他的名字,不提我的名字?你说,这叫什么事!”

现在很多人把价值观建立在金钱和权力上面,一切衡量都以金钱和权力为标准。一旦得不到认可,不仅自己不开心,别人也觉得你没分量。比如有两个人,一个月薪1万,另一个只有5000,人们会觉得拿5000工资的价值要低一点。平时在单位里,所谓的局长在副科长面前,也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你既没有金钱,又没有权力,是非常落魄的。

古代不是这样。古人对内在的道德和功德很重视。谁有内在的道德和功德,大家就尊重谁。

所以孔子认为,即使别人不知道自己,不理解自己,我们也不应该为此而伤心。因为,生活本身就值得我们开心。你看,学习知识很开心,来了朋友和熟人很开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很开心。只管低调地做自己的事情,一切随缘。有了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一切都值得开心。

孔子在后面会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50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怎么回事了。对名声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赞叹也好,都不在乎了。知道真相以后,一切都会看得比较淡。

孔子的理念,和我们修行人比较一致。佛教的修心法门中讲,我们应该默默无闻地做该做的事情,别人认不认可都无所谓。别人不赞叹、不知道,正合我意。一切都转为道用,内心非常洒脱。

我们有些修行人确实能做到这样。世间人没办法接受的事情,在他看来却特别简单。别人的诽谤,他听起来像赞美;别人认为特别辛苦、特别痛苦的事情,他却感到非常快乐。

什么是幸福?很多人都在寻找答案。孔子在这里给我们讲了三种幸福观:学习的快乐、跟人交往的快乐、生活中违缘转为道用的快乐。如果我们学得好,儒家的思想里也有修行。

我今天吃早饭的时候,一个堪布跟一个喇嘛来了。

我说:“你们来干什么?”

“来吃早餐。”

“可以。我们一起吃糌粑。”

“您今天准备讲什么?”

“讲《论语》。”

“《论语》里说什么?”

“有朋友来了,要乐意接受。”

“孔子的思想很好。我们以后要经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