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解 第2课 | 做人要“合理” 更要“合情”
我这次讲《论语》,一些道友可能会想:“我们是佛教徒,应该学习诸佛菩萨的经论,您为什么要讲世间的儒家思想呢?”
1.为何要讲《论语》?
首先,当今社会很需要道德规范,很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其次,作为佛教徒,最根本的当然是打好佛法基础,精通五部大论和密宗教义——这是不可缺少的;但同时,也要尽力学一些世间知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必要学习。尤其是做人做事方面的学问,我们不但要了解,而且还要通达,否则修行可能不会成功。很多佛教徒就是因为做人做事不过关,以致自己所有的修行都没办法进行,更不用说弘法利生了。
还有一个原因。我以前讲《大圆满前行》期间,讲过《为什么学佛》这节课。当时也提到过一个观点:有历史认为,儒教和道教的创始人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在《大正藏》里有一部《佛祖统纪》,其中提到《清净法行经》所记载的三位菩萨度化众生的情况:一位是儒童菩萨,投生为孔子;一位是迦叶菩萨,化现为老子;一位是月光菩萨,转世为颜回。
对此,有人质疑:“佛经中到底有没有《清净法行经》?”实际上,唐代时在敦煌就发现这部经了,这是一部真正的古经。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集》也讲到,《起世界经》里说,佛陀派了两位圣人到东土行教化之事:一位是道教的祖师老子,由迦叶菩萨化现;另一位是儒家的祖师孔子,由儒童菩萨化现。自古以来,为了利益众生,有很多秘密化现的菩萨来到这个世界。
我上堂课也讲过,在藏地的古文化中,孔子就是菩萨的化现。藏传佛教很多打卦的书籍,麦彭仁波切就有厚厚的一本,卦象内容来自《易经》和孔子的思想。所以,我们学习《论语》这部论典,并不是没有理由和依据的。孔子的教言,可以说就是儒童菩萨的教言。
诸佛圣者在不同众生面前,无论显现什么身份,他们的论典都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意义来讲,佛教徒广闻博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根据《清净法行经》的记载,汉地的三种文化,儒教也好,道教也好,佛教也好,其实都跟佛教有关系。当然,其他宗派和宗教是否承认这样的说法,是另一回事。对于某个知识和观点,每个学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方式。
有人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像不能放在佛堂里。佛教的确没有这样的做法。对一个纯粹的佛教徒而言,没必要特意在佛堂里放他们的像。但如果学佛之前就一直供着,我觉得继续放着也没什么——诸佛菩萨的化现毕竟无处不在,而且是各种各样的。至少,他们也导人向善。2500多年来,他们的教育思想一直长盛不衰,这也有其甚深的意义。
对某些思想,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来接受。现在的世界非常开放,如果我们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世界里,各方面都会面临问题,以致寸步难行。而且按照佛教的思想,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自性,都是未来的佛,都是我们修道上的朋友。
密宗讲了四种道友:远道友、中道友、近道友和密道友。大家比较排斥的外道,其实也是我们的道友——远道友。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跟我们是不亲的。按照这样的观点,世间的各种文化知识,我们都可以学习,而且很有必要。
2.《论语》的内容与语言特点
《论语》一共有492章。第一章已经讲了。不知道要讲多长时间,看情况。如果讲不完,也没什么。我自己是没有传承的,所以不存在断传承的情况,对你们也没什么影响。如果因缘具足,我们就一直学下去。什么时候因缘没有了,或者我讲不下去了,也没事。
《论语》的内容和风格,和有些佛经类似——比较零散。同一个主题的思想,却散落在文中不同的地方,跟国王宝库里的珍宝一样,摆得到处都是。不像藏传佛教的许多论典,一层一层,以科判来安立,具有鲜明的次第性和逻辑性。
《论语》的内容涉及很多领域,有道德方面的,有行为方面的,有语言方面的,有治国方面的,还有人文方面的,等等。这些内容,大多数在今天完全适用,也有一部分属于2500多年前的智慧,现在运用起来有一定困难。
《论语》的语言很有古代汉语的特点,精炼简洁,朗朗上口。不过,很多年轻人觉得古文比较拗口、生涩,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读懂的。但稍微有点文学爱好的人,认为古文具有浓缩性,言简意赅,丰富又深奥。在不同的读者眼里,它也有不同的特点。
有人认为,语言和文字完全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文字的流通范围非常广,而且可以代代相传,语言却不一定。比如,汉语有各种方言,不同的方言之间是很难交流的。而汉字不同,所有人只要认得字,都能读懂。再比如,汉地的很多古文,今天的人们一读就明白,而古人说的语言,我们却不一定听得懂。不仅仅是汉语,我们藏语也好,其他的民族语言也好,都是这样的。
而且,现在有些地方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些地方呢,只有文字,语言基本上消失了。这是个别民族的情况。所以,语言和文字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现在讲第二章。这一章是孔子的弟子有子的语言。有子又名有若,比孔子小33岁,非常有威望。孔子离世后,大家推举有子成为孔子的继承人,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实现。不管怎么样,在孔子的所有弟子当中,他还是出类拔萃的。《论语》这一章用他的话来开头,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
上堂课讲了,《论语》有一部分是孔子的语言,有一部分是他与弟子的对话,还有一部分完全是弟子的语言。尤其后面有一两章,记录的全是弟子间的交流,孔子根本没有出现。
对有子的语言,有些教授和学者不太承认。他们认为,孔子特别让人佩服,但他的弟子毕竟还在学习中,尽管有一些威望,思想却没有完全成熟。不过我认为,如果承认孔子,就应该承认孔子的学生,因为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由他阐述的孔子精神,在很多方面应该比我们准确。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宗教或知识体系当中,弟子和上师都可以具有同样的权威。我们经常念诵的《心经》,就是佛陀加持之后,由观世音菩萨宣说的,佛陀只在结尾的时候说了个“善哉,善哉”。很多佛教经典都是这样的。
所以,《论语》里,不管是哪个弟子的语言,讲述的都是孔子的思想,都可以当作孔子的言教,和孔子亲口宣说没什么两样。否则,你在孔子的弟子里还要划分出“一流人才”“二流人才”,这不太合理。
从古人的传统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个教派的上师也好,老师也好,他的传承弟子中确实有得到他全部思想精华的,甚至还有个别弟子超越他的。就像世亲论师的弟子中,以安慧论师为代表的四位弟子,在不同方面超越了世亲论师本人。所以,孔子的弟子也有可能超越孔子。即使没有超越,我们也应该重视他们的思想。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兄长特别爱敬,同时又喜欢给尊长捣乱的人,是非常少见的。不喜欢冒犯尊长,却喜欢到社会上做一些让天下大乱的事,这样的人基本上没有。
一般而言,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在家里对父母兄弟特别好的人,到了社会上,对上中下三种不同的人,也会以爱去维护,不会做不如法的事。因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对家人非常好,家人对他也非常好。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有些人认为,儒家的孝悌思想特别古老,不管父母合不合理,都要恭敬、顺从。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古代一些学者解释“孝悌”的时候说,父母对孩子好,子女对父母自然会非常孝顺;父母对孩子不好——除开管教上的严格和严厉,对孩子确实非常不好,那作为子女,不太孝顺也是意料之中的。父母和子女的感情是互相观待的,儒家的个别思想中也有这样的观点。
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不太可能做出违背常理的犯上之事。同样,在师长面前不捣乱、不违背、不背叛,却跑到社会上去做各种坏事,这样的人几乎没有。一般对父母或上师非常恭敬的人,行为都非常如法。我们藏族是这样的,听说日本和韩国的很多地方也是这样的。
许多部门招人的时候,都要在背后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首先,看这个人和家人的关系怎么样;如果是在学校,还要看他和学校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如果是在寺院,则要看他和上师、管家等人的关系怎么样。如果这些关系都处理得很好,社会对他的评价肯定不会差,就可以聘请。
现在的世间男女不管谈恋爱还是找结婚伴侣,都会打听对方的家庭背景:有没有钱,有没有房子,有没有别的什么。其实,最应该了解的,是他的家人怎么样,他对父母的态度怎么样。如果对父母很好,可以进一步考虑,因为他的关键因素已经具足了。
否则的话,和父母关系不好,和兄弟姐妹关系不好,和同事关系也不好,到了社会上,两三天之内可能没事,因为还来不及被人认识,但久而久之,他的本性暴露无遗,会很难在这个世间生存下去。
总之,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做出让天下大乱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作为君子,最根本的学问就是孝顺。有了孝顺的根,人生之道会很快展现在面前。这里的“道”,指的是人生之路,并不是供我们行走的道路。人生有了孝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展现。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和悌两者,不应该是仁的根本吗?儒家文化的根本,就是礼和仁。其中“仁”是最重要的。以前有学者说,《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仁”。具体多少次,有说104次的,有说109次的。
儒家用“仁”来表示内心仁爱的思想。在现代语言中,“爱”可能是最能诠释“仁”字含义的一个词。大乘佛教主要讲慈悲心、菩提心。其实慈悲菩提心也是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不是狭隘、自我的普通人的爱,也不是只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乘的爱,而是对一切众生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大爱。
这里讲到,一切的根本就是“孝悌”两个字。
可能很多人认为,孝顺是非常古老的思想,已不太适合如今的时代。尤其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理性,常用法律或规则来解决问题。因此有人说,西方文化里只有“合理”,没有“合情”。
而我们的东方文化,既强调“合理”,也强调“合情”。而且这个“合理”,也要在“合情”的基础上才能成立。事实本身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情,只有现实利益,会非常冷漠。师徒之间也好,父母子女之间也好,夫妻之间也好,亲戚之间也好,如果没有感情、只有利益,这样的社会到头来会非常残酷,每个人在自认为必要的时候,都可以没有感恩心,没有报恩心,甚至没有孝心。
现在有些年轻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在效仿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西方文化有非常优秀的地方,在很多领域,东方人不一定跟得上。他们的科技知识、法制理念、社会责任感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就是缺少“合情”的成分。他们对东方文化提倡的仁、爱、情,不是特别注重。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对个人有利益的事情,都会去做;对个人没太大利益,即便事情再好,哪怕对社会和国家有利,也不一定感兴趣。这跟大乘佛教的思想确实有所不同。
一切道德的根本,就是孝顺。《论语》一开始讲的就是这个。
有了孝顺的品质,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群体中,都可能非常成功。相反,如果对父母,对老师,对上师,都是不理不睬的,甚至经常捣乱,很难相信他还有其他的优点和功德。即便他才华横溢,长相俊美,让人羡慕,也很难具备成功的因缘。
藏地以前有一句格言:“龙王头上有再多宝贝,人们也不敢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他身上有毒气,很危险。同样的道理,人格不好的人,虽然有能力、有才华,但人们还是会谨慎地避开,因为他的人格有毒气,会染污周围。
现在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才华、有智慧,心高气傲。可是,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刚开始可能有企业会接受你,但是,当你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都出现问题,并且没办法解决的时候,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里的文字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多人都应该以此反观自身。古人认为,人格非常重要,因此非常重视人格教育。先有了人格的基础,才谈得上是人才。现在的人对才华很重视,认为所谓的人才,唯一要有才华。古人和今人的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认为,大家非常有必要在私下对比一下。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可以理解为花言巧语或者表面上口才很好,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有些人讲话特别好听,而且什么道理都会讲,让人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令色”,即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边讲话边表演,表情丰富,甚至特别幽默等。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忠诚仁爱的,表面上讲得太好,表情太丰富,内心不一定真诚。
这一章,自古以来有很多智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这里的巧言令色表面是在批评,实际上并不是贬义词,因为那些言谈精彩、表情生动、各方面都活跃的人,也有特别忠诚的。有的则说,语言和身体的表现不重要,最主要是心里要有真诚和仁爱。内心如果有真诚的爱,即使说话不是特别流利,表达不是特别灵巧,表情不是特别有趣,甚至比较呆板,也可以接受。
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内心一定要善良。如果我们不够善良,不够真诚,只在表面的语言或表情上下功夫,与人相处不一定长久,不一定成功。另一方面,在心地善良的基础上,语言和表情也很重要。现在所谓的沟通学,非常重视表情传递的信息。一些企业经常培训员工的微笑能力——在很长的时间内,嘴里一直横着一根筷子,即使内心不想笑,脸上也必须要笑。这种培训不是特别强调内心的沟通。
人,最好是内心善良。就像《入菩萨行论》里讲的那样,看陌生人的时候,一定要和颜悦色,或以慈悲的目光相迎。给人指路的时候,要有友好的表情和动作,不能伸出手指指指点点:“你找的房子在那儿!”应该伸出右手,手掌向上:“就在那里。”这些细节还是很重要的。
外在的沟通也很重要,尤其要有柔和慈悲的目光。我出去买东西或者因为工作原因跟人接触的时候,发现有些人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差。一直板着脸,皱着眉,耷拉着眼皮。给你倒个茶也好,给你做其他事也好,都是一副特别伤心的样子,一看就让人心情不好。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一个成功的演讲,语调占3%,声音占38%,肢体语言占55%。我们弘法利生的时候,不论是对外沟通,还是讲经说法,都需要一种恰当的表情。
有时候,一个不恰当的表情会摧毁很多机会。前两年,我们学院来了一个大领导。我们这边一个堪布,智慧非常不错,但他的表情却让领导非常不高兴。他坐在桌子边上,一直戴个大大的墨镜,面无表情。最后领导气坏了:“我这么大的领导来了,某某人却这样对我!”他的秘书还特意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我们看。
其实,他平时还是比较开朗的,开会当天却戴个墨镜,一动不动地坐着。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不高兴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表情确实有点让人不舒服,而且一直那样,领导觉得他对自己很不恭敬。所以,一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可能造成不太好的后果。
我们这边的讲考,有些人的表情还需要有所改进。虽然像西方人那样,每句话都有相应的表示或手势,我们不一定做得到,但如果讲考的时候表情一直很痛苦,支支吾吾地讲几句就跑下去了,不是很好。其实,如果能做到西方人那样,随时有丰富的表情,会给人留下特别好的印象。
以后我们的辅导或佛法方面的沟通,希望尽量轻松一些,快乐一些,生动一些,不要表现出愁眉苦脸、痛苦万分的样子。现在世间很多搞成功学、搞企业培训的那些老师,都会用丰富生动的表情、富有激情的言辞,把大家的心吸引到他身上。
以前的新加坡以及西方有些国家,学生读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学校有专门的面试培训。直到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学校也没有这些。工作面试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做,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
其实,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培训,包括学生将来可能面对的很多其他问题,也要进行培训。不然的话,知道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你就特别伤心地看着面试官,可能谁都不会要你。
面试那天,我们的形象也好,言语也好,都应该庄严一点。口才再不好,向面试官自我介绍的时候,也要尽量说得生动流利。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这样。
当然,我们平时和人交往的时候,还是要言行一致,不能口是心非。否则,就像《阿含经》里讲的那样:“内心实耻厌,口说我同心。造事不乐同,故知非善友。”这会很难让人信任和依赖。真诚的善友,平时的交往也好,做事也好,都应该心意一致,表里如一。并不是内心想一个,口头上说一个,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却让朋友去做。
关于口是心非,佛教有一部论典《格言宝藏论》里说:“心里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件,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心里想的是一件事情,口上说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心里本来特别恨,口上却说:“你这个人特别好,特别有威望,我早就听说过你,很想见见你……”真正有智慧的人,言行是非常一致的。
现在的社会里,狡诈者比较多。有些人因为工作或身份的原因,在社会上不得不说很多假话。不管怎么样,这并不是很好。当然,做人也不能过分地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不一定合理。
孔子的意思是,既巧言令色,又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比较鲜少的。实际上,仁爱之人如果用上善巧方便的语言和亲切和蔼的表情,做人做事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我希望我们的佛教徒,不管在哪个场合,都要多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用特别地假装,同时也注意善巧方便。
这里的巧言令色,指的是明明不想说,却故意拼命地说;心里明明不欢喜,却硬憋着,一直使劲地笑。这样其实很难受的。本来就不是那种很爱笑的人,偏要故意在别人面前笑,有点奇怪。
如果我们的内心有爱,那么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有一些善巧的语言和行为,甚至你生嗔恨心批评别人时,脸上也可以带着笑容。能做到这样,其实非常好。内心的爱很重要。
比如,你在百货商场买衣服,售货员一直跟着你,一直给你讲,这衣服怎么舒服,怎么好看,似乎不买这件衣服就是一生最大的损失。看到他这么卖力,你忍不住会想:“他还是很辛苦的,讲了那么长时间!”对他生起悲心,然后就真的买了。
人的语言沟通真的很重要。我们对于佛教内部的交流沟通也要多加注意。有些人只喜欢讲负面的:“我们这里的道场不行,道友不行;上师不行,弟子不行;学得不行,修得不行……”别人一听:“哇,好复杂!千万不要进去!不要说学习,连听都不想听!以后一定要远离,不能接近!”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面讲,世间大多数的亲仇关系,都是语言造成的。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尽量说一些真诚的语言。这非常有必要。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名叫曾参,不爱说话,非常老实,比孔子小46岁。从曾子的年龄可以看出,孔子当时的传承弟子还是比较年轻的。
曾子非常有学问,四书中的《大学》,就是他写的。《大学》好像本来是《礼记》里的一章,宋朝时候摘录出来,单独成为一本书。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他每天都要观察自己、反省自己三次。这里的“三”,有些人认为是虚数,表示自我反省的次数很多。有些人则认为,三是指从三个方面来观察自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他人做事情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的“忠”,应该不是忠诚的意思。而是指为人做事时,信守自己的承诺,以实际行动尽心尽力去完成。这是第一个观察角度。
有些人口头上答应得很好:“没问题!没问题!”后来却什么结果都没有,人也彻底消失了。曾子不是这样的。自己承诺为他人做的事情,有没有认真执行,有没有尽心尽力,他每天都要观察自己。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不守信用?这是第二个观察角度。
人有一个弱点,都觉得自己很守信用,很了不起。实际上,一旦用正理和智慧来观察,或者用人格方面的论典来衡量,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些功德,还很难说。
所以,我们也应该经常观察自己。你是一个佛教徒,就拿佛教的标准来衡量;你是一个学传统文化的人,就用传统文化的标准来观察。看自己承诺的事情有没有如理实行,跟朋友沟通和交往时够不够真诚,有没有信用。像这样来观察。
|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有没有去复习,去温习,去实践?或者说,自己打算给弟子传授的学问,有没有提前温习?如果光是给别人传,自己却从来不思考,不修行,那就是口是心非。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却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是第三方面的观察。
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来观察自己:为别人做事怎么样?跟朋友的交往怎么样?自我修行怎么样?从佛教层面来讲,则可以换成:我们为众生做的事怎么样?跟亲朋好友的关系怎么样?传承上师传下来的教言,自己修得怎么样?
这里的“吾日三省”,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对我们佛教徒而言,就是在每天早上起床时、白天做事时、晚上睡觉前,都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怎么样,言行举止怎么样,是不是如理如法,有没有利益众生,有没有精进修行,等等。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现在有人说:所谓的“吾日三省”,就是男士每天观察自己是不是高富帅,女士观察自己是不是白富美。还有些人说:吾日三省,就是每天观察自己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有没有钱。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自己:上课怎么样,背诵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古人不会做这样的观察。古人比较重视宏观的道理,不太关注个人的琐事。
有些观点认为,东方人在2500多年前,是自己观察自己,有错就改,没错则自我信任,自我安慰。而西方文化则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自身就带着原罪。从这个层面看,没有基督教背景或思想的人,对自己的认知会比较轻松。东西方在自我认知上还是有一定差别。
不管怎么样,经常用正知正念和智慧来观察自己,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人到了一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认为做的事非常好,实际上不一定合情,也不一定合理。尤其是有了财富和地位的时候,很容易陶醉和迷失。原本有正知正念的一个人,一旦有了财富,也可能变得迷茫;一旦受到追捧,也可能迷失自己。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处于高位也好,卑位也好,始终不会放松对自己身口意的审视和观察。
一般大乘的修行人或学者,也会经常对自己的三门进行观察。这一点,在《入菩萨行论》的“正知正念品”当中,讲得非常清楚。
有些去西方读书的人,由于条件比较好,受到很多人的认可或者敬仰,从来不观察自己,觉得自己所作所为的一切都非常正确,特别地张扬。有一则教言说,上师也好,领导也好,如果任由身边没有智慧的人吹捧,很容易犯大错误。另一位大德的教言也说,在某些时候,自己很难了知自己的过失。
所以,“吾日三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是古人的思想,但在今天仍然适用。我们确实需要每天都观察自己。一天不观察,这一天的行为就可能导致后悔终生的事发生。尤其是我们修行人,更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经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一章是关于国政方面的,讲治理国家的教言。
| 子曰:“道千乘之国。”
“道”是指治理。千乘之国,是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春秋时期,算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那时的一辆兵车,包括4匹马和100个人。一千乘,就有4000匹马和10万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城或者小国家的人口。要治理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作为君主,有几件事情值得注意。
|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有人认为这里讲了五件事情,有人则认为讲了三件事情。按照五件事情的说法,第一件是敬事。“敬”在这里的意思,是谨慎认真、小心翼翼,做任何事情都不放逸,不放纵,不过于放松。否则的话,会导致很多不好的后果。
第二件是信。作为国君,应该讲信用,以获得民众的信任。不要说国君,对普通人而言,信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需要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信任;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交,同样需要信任,否则会有很多麻烦。总之,很多人际关系都要建立在信任上面。如果缺乏信任,很多事情都没办法完成。
为什么佛教经常强调信心?包括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都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信赖。如果没有信心,就不可能真正进入佛门。
所以治国理政,一定要有信任——让人们信任的智慧、能力和胸怀。
第三件是节用。不要铺张浪费,要节省。人们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吃的也好,穿的也好,都不能随意浪费。
第四件是爱人。对所有的民众、百姓,要像对待自己的独子一样,特别慈爱。
第五件是使民以时。需要民众为国家做事的时候,应该抓住机遇,或把握时机。在农业时代,春天和秋天是耕种和收获的季节,农民非常忙碌。这个时候,如果君主要他们放下农活,去给国家做事,会耽误农事,影响老百姓的生计。所以作为君主,要尊重老百姓的时间。
对治理国家的诸侯君主来讲,应该这样;作为企业或者单位的负责人,也应该这样。首先,自己要认真做事情,只有这样,别人才会信赖你。其次,在财务支出方面,不要过度地浪费,这样才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用人或者安排工作的时候,尽量不跟员工的时间发生冲突。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尤其是稍微有一点地位、有一点能力的人,一定要学会尊重眷属的时间。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特别忙、特别累,如果耽误别人的时间太多,确实有点不忍心。
我上课的时候,心里再想讲,也会控制在1小时15分钟之内。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有时候,自己有点激动,很想多讲一点——连续讲两三个小时都没什么问题,但想到下面的人第二天还要上班,需要早点休息,就尽量控制自己。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工作和事情,特别不容易。
去年,我们这边的管理法师开会。有些法师自己没有太多的事要做,所以一直讲,讲了三四个小时。下面的人只能一直听着,最后很多都睡着了。我说:“不要开那么长时间的会,因为下面有很多发心人员,他们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也说过这样的话。有些老师特别擅长讲话,也特别喜欢讲话,总是一个人在上面喋喋不休。要是遇上好长时间没讲过话,他只要一开口,一天时间都不够他讲。
我们这里有些法师也比较啰唆,有时比我还啰唆,一直讲讲讲,讲到最后,再重复一遍又一遍,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说。他自己认为讲得很精彩,下面的人却累得不行,特别痛苦。在其他地方,也有个别法师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
所以,我们开会最好有个时间限制。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每个人都应该浓缩自己的发言,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虽然该说的还是要说,但我希望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管开会也好,讲话也好,讲法也好,辅导也好,都最好有时间要求。控制时间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总之,作为一个君主,需要“使民以时”;作为团体的负责人,也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时间。
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几条建议,跟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讲的完全一致。“具有大悲诸君主,慈爱民众如独子。”一个真正的君主,对下属和民众一定要有爱,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搞权威:“我现在是你的领导,我说了算!”在中国,很多人稍微有一点位置,马上就开始变了,态度变了,语气也变了。“我是领导,你们怎么不听话?不听话的给我滚出去!”这样是不行的。
“舍弃自命与财物,倍加保护诸眷属。”古代真正的君主,会舍弃自己的生命和财富来保护眷属,而连续剧里演的中国皇帝,却是高高在上,接受群臣的顶礼。现在的很多领导也是这样:“从今天开始,我是你们的领导,你们来给我服务!”这样的习惯不好。
我希望领导们能记住这个教证。在很多方面,领导者都需要扮演众生的仆人,真诚地为他人服务。对眷属要有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表面上装一装。如果一个母亲,只有一个孩子,她会怎样爱这个孩子?看一看现在的独生子女就知道了——不管怎么调皮,母亲依然爱他,对眷属也应该这样。
当眷属因为特别愚痴或其他原因,出现各种不如法的行为时,作为领导,应该接纳和包容,并倍加爱护。《中观四百论》当中不是讲了吗?“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母亲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会更加疼爱;身边的人产生烦恼时,菩萨会尤其悲悯。我们应该用这种精神来对待下面的人。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六章的内容,跟《弟子规》里面讲的基本相同。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在家的时候,应该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应该对兄弟姐妹或朋友真诚友爱。
| “谨而信,泛爱众,”
身口意应该谨慎,要有诚信,还要有宽广的胸怀,爱所有的人。“爱众”,不是只爱某一个人,而是爱天下所有的人。这里的“众”,不是众生,而是众人。不然,儒教也爱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可能不符合他们的教义。
| “而亲仁,”
亲近善知识,亲近好的老师。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如果打好了前面做人的基础,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来做学问了。古人把孝顺、谨慎、爱众等看作做人的根本,认为非常重要。在做好这些的基础上,才开始依止老师学习知识。
现在的时代完全变了。很多孩子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用来学知识。至于做人的基础,孝顺也好,诚信也好,家里从来不重视,学校也从来不重视。以前都提“德才兼备”,德和才都要具备,现在唯一重视的就是才。
为了学知识,各地都在办什么补习班、兴趣班。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地方,就办各种网络班,费用也特别高,一节课几百块钱。现在都用钱来买知识,孩子们的学习真的很痛苦。
可是,学倒是学了,什么英语啊,物理啊,技术啊,学了很多,却没有打好做人的基础。不知道尊敬师长,不知道爱众生和全人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也不会。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家庭和学校从来不教孝顺的道理,不教做人的学问,整天只讲课本上所谓的知识。光靠这些知识,长大后到社会上做得了什么真正的大事?很难的。
西方人对知识非常重视,品德和道德方面,基本上是以法律为准则。只要不犯法,怎么样都可以。我们这个社会,是在拼命学习西方文化的皮毛,却忘了自己的文化根本。师徒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原本就有一种尊敬,有一种爱,但如果从小没有培养,可能慢慢就淡化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光讲理是不行的。如果完全靠规则,规则没办法解决的主观问题又该怎么办呢?现在的知识体系中,非常缺乏主观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社会如果缺少道德,缺少品行,缺少孝顺,缺少爱,人和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最后人人都会变成机器人,非常冷漠。有利益的时候,别人会依止你;没有利益的时候,所谓的感恩也好,报恩也好,根本都谈不上。除了利益关系,互相之间什么都没有剩下。
我有时候会想:“现在这个社会,千万不能希求报恩。只要对方不忘恩负义、故意损害你,就已经足够了。”这样一想,自己心里会舒服一点。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不管你为别人付出多少,只要他不忘恩负义,就“阿弥陀佛”了!如果想得回报,基本上会失望的。做任何善事,都不要有什么希求。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自己可能会好受一点。这个世界跟以前已经很不相同。我们的文化里,本来有着非常珍贵的思想,遗憾的是,人们并不知道珍惜。
我院子里有一群乌鸦。我经常观察它们,发现它们的家庭关系还不错。有时候,来了一些敌人,它们一起对抗;有时候,“有朋自远方来”,它们一起热情招待。你看,即便是动物,也知道团结,也知道亲情友情的可贵,何况我们是人呢?
我们人——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样说,人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多多少少应该讲一点情义。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们自己应该做到有情有理,有血有肉。我们的这颗心,除了一团血肉以外,还有如来藏。如来藏里,有很多好东西。这一点,学了《宝性论》就知道了。
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