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三戒圆融

乙五(一个补特伽罗相续中三戒圆融行持)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丙一、略说:

三戒一人相续中,自体不混遮需圆,

本体转依德上具,应时主行要不违。

现在通过深入分析而说明次第受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补特伽罗一相续中毫不相违而行持的概括性道理。

一般来说,前后相继应世的大德们的观点有许多不同之处,然而归根结底可包括在承认三戒一体与异体两种观点中。承认三戒异体者也不外乎承认上戒胜过下戒与下戒作为上戒的所依即能依所依的关系等,这内部的所有分类大多数都只是相应所化众生的根基与必要才这样安立的,未见到实际意义上有矛盾之处。

承认三戒异体的观点,就像在讲波罗蜜多安立六度各自本体时,布施的本体为舍心、持戒的本体为断心等安立了六种不同的本体,其实所有这些均是一致的。对于同一个菩提心,在分析数量与地界时,波罗蜜多等一切白法在菩提心中是一体的,这一点完全一致。同样的道理,具足别解脱戒的菩萨想断除轮回之因——自相的业与烦恼,为利他而愿意住于轮回中,这两种愿望需要安立为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本体。从这一点来看它们虽然是异体,但实际上也并非不承认此二者为菩提心的一本体。密乘戒如果依此类推,也无有任何相违的地方。

可是,仅仅耽著本体与反体词句的有些人或者认为三戒完全是一体,或者认为是迥然不同的异体而执为相互矛盾,在这些人面前,大智者大成就者们彼此之间所进行的辩论破立实际上并不是以偏袒之心而互相排斥,就像新旧派安立见解也是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与暂时的必要不同而有不同的观点一样。虽然建立自宗、破斥他宗的这种方式也是曾经出世、现今住世的诸位大德们的做法,但这也完全是对趋入各自之妙道未生定解、怀疑重重的人面前,彻见了诸法如梦如幻的道理后为了令那些对自宗满腹狐疑者获得诚信才如此做的。由于讲辩著是智者的所为,因此非但无有过失,反而具有实义。作为凡夫初学者,本应当趋入自己前世有缘的道,对之生起定解再进一步修学,否则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听盲从,最终必将沦落到无有依处、无所适从的下场,如同途中漂泊不定的饿狗一样。

还有些人本来自己无有以三量立自宗、破他宗的智慧,仅是因为固执己见而认为自己的宗派是最殊胜的,与之不同的所有他宗均是低劣的,不但不实修对于自己所了知的法义,而且以毫无意义的贪嗔偏袒执著自扰相续,中伤诽谤其他大德与上好的论典,如此之辈纯粹是在依靠大德与正法积累无量罪业。寂天菩萨亲言:“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经庄严论》中云

:“未见色亦难断定,何况深奥之佛法?故置为妙无罪过。”《宝性论》中云:“何者一再依恶友,于佛陀尊怀恶心,杀害父母与罗汉,破僧和合行非事,若思法性速解脱,何者嗔法岂解脱?”

因此,我们如果能将一切经论视为教言,通达所有宗派互不相违,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即便不能做到这一点,最起码也要对自己所趋入的道生起定解,尽己所能实地修持,对其他不同宗派的法门均观清净心,如此自己的闻思不会变成魔业,也不致于损坏自相续,而且进行闻思也大有必要。在此讲述这些虽然没有大的必要,但想到对新入佛门者稍有裨益而写。

接下来宣说此论所讲的内容,对于经续及注疏之义,我们要明确此论中所列举的具有三智慧无尽辩才的全知荣索秋桑与龙钦巴尊者、以清净心肩负弘法利生之重任的大译师仁钦桑波、精通五明的大智者根嘎嘉村尊者等新旧派诸多成就者的无垢意趣。关于三戒各自反体不相混杂、遮需圆满、下戒的本体转依为上戒、下戒的功德上戒以上具的方式存在、表面相违实际不违以及在何时何地主要需要行持上下何戒这六种道理,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说:“声闻菩萨与密乘,三戒悉皆不违越,禁自相续尽利他,所现转为解脱道。”其中所说的意义,在其注释《净车疏》中云:“那么,实际上是怎样的呢?一位补特伽罗相续中具足三戒而守护,自体不混、需遮皆圆、本体转依、功德上具、要诀不违,应时主行。”

丙二(广说)分六:一、自体不混;二、遮需皆圆;三、本体转依;四、功德上具;五、要点不违;六、应时主行。

丁一、自体不混:

受戒对境心仪轨,定故自体不混杂。

三戒,从传戒的对境、受者的意乐、受戒的仪轨均是分开这一角度而言,甚至受戒时间也是分别决定的,即便是本体转依了,但各自之反体绝不可能成为同位(异体的两种事物同时存在于一处),因为三戒是互不混淆而存在、得而未失而分别存在之故。本来就是这样,别解脱戒乃至有生之年承诺、菩萨戒直至菩提果之间承诺,密乘戒在得受时没有说失毁之缘以及舍戒之因。比如,以发菩提心意乐摄持而依照声闻仪轨受的大乘别解脱戒,或者声闻比丘戒重新以发心而受,无论相续中具足哪一种转依的别解脱戒,均存在等起菩提心与别解脱戒两种反体,菩提心的反体在死亡时也不舍弃,因为死亡不是菩萨戒之舍因。别解脱戒的反体即承诺守护时的反体在死亡时就已舍弃,因为有生之年为界限的缘故。《分析三戒论》中云:“大乘别解脱,比丘等戒律,反体死时舍,菩提心反体,彼果亡亦现。”

丁二、遮需皆圆:

所遮烦恼需不缚,各自道方皆圆满。

断除转变与道用,均断惑相智者同。

在戒除所遮——自相续烦恼以及由烦恼引发的不善业这一点上,三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经》云:“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贪欲之因而未远离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远离贪欲之因而不成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而且三戒的所需——自相续不为烦恼所束缚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来说,声闻乘禁止与菩萨乘、密宗乘以方便摄持而行这两者在不为贪欲之垢所染污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虽然形象上不同,但从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圆满。声闻乘视二谛实有存在,因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而转变为法性,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各自分开的,实际上均要断除束缚之因的自相烦恼,这一点所有智者都是一致认同的。

丁三、本体转依:

别解若以发心摄,即谓严禁恶行戒,

获灌顶成密乘戒,故称本体转依也,

此以五十万续部,教证明显而成立。

以自相烦恼引发的三门之业而束缚在轮回中,因而如果以片面性的智慧与大悲摄持而守持断除恶行戒,则成为暂时增上生、究竟解脱之因,这样的别解脱戒如果以等起发菩提心与大智慧摄持而行持利他的事业,那么就会变成大菩提解脱之因,也就是所谓菩萨戒中的严禁恶行戒。

菩萨戒也是同样,在获得灌顶并以大方便大智慧彻底摄持,那么就成了无勤任运自成无上大菩提之因的金刚持密乘戒。因此说,别解脱与菩萨乘,注重自利以及耽著平庸的显现而断除害他与利他为主的二心转依成密乘戒的本体,这一点依靠五十万续的教证可以明显成立。如前所说此续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又如《密行续》中云:“譬如石成铜,铜成金子相,铜时无有石,成金不现铜,持明内比丘,存在别解脱,以及菩萨戒,佛陀未宣说。”获得密乘戒之人的相续中如果生起了殊胜方便智慧,那么别解脱戒的低劣之心与耽著平庸显现的反体当时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二戒的本体已转依为五部总的毗卢遮那佛的誓言而无有异体存在。

丁四、功德上具:

世人行者瑜伽士,胜心上上有害下,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胜伏下戒。

世间俗人、实修三学相续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以殊胜方便智慧摄持的瑜伽士超胜的内心上上有害于下下相续中的低劣之心与耽著显现等,因此守护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而胜伏。《密藏续》中云:“因调化故戒,无量所有戒,无余净摄于,无上胜誓言。”

丁五、要点不违:

依靠三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对境意乐行究竟,如梦要点不相违。

如果有人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摄于密乘戒中是不合理的,因为别解脱戒的四他胜等一切罪业均需断除,菩萨禁止一切有害众生之事而饶益他众,这与密乘戒的五应行誓言直接相违。

解答:表面看起来相违,实际上丝毫也不相违,以四他胜中的非梵行为例,通过三想的方式依止业手印时表面上是行淫,其实那位瑜伽士断除了对境的自相之想而转依为佛父佛母之想,因此不具足对境支分;由于将自相的贪爱转依为大乐之想而不具足意乐支;对于以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以防护之善巧方便摄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终将究竟泄露明点自己感受安乐的贪欲转变为大乐智慧,不漏而持明点,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由此可见,了知一切法为心性自现的人就像在梦中行事一样,三戒的要点根本不可能相违。《密藏续》云:“无贪即是贪,贪性无有贪,彼为胜梵行,亦是极大贪。”又云:“本来无生真如性,幻现眼花之方式,虽做双运降伏事,然而尘许亦未做。”

丁六、应时主行:

恶业以及大众中,主行下者离贪欲,

行时静处行密宗,内不相违无杂护,

违量遮需智者许,初学瑜伽成就者,

以及遍知何行为,需结合时时轮说。

不善罪业方面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广众之中,不用说是初学者,就算是自相续不为罪业所染的诸位瑜伽士为了不失毁所化众生的相续,也必须主要按照声闻宗而行持,如《密集金刚》中云:“外持声闻行,内喜密集义。”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也曾经这样说过:“外在实行依照经部宗,具细取舍因果之必要。”

如果菩萨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心,并且必定成为利他的身语七不善有开许。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为时以及在寂静处行持密宗行为,虽然表面上与下戒相违,但只是堕罪的形象。究其实质,非但无有罪过反而具有必要,如莲师又说:“内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结合生圆义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轨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三戒论》中云:“凡为罪业不善方,多依声闻宗守护,相违离贪之堕罪,依照菩萨宗护持,成为世间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护,若成世间趋入因,开许大乘别解脱。”

如果三戒内部互不抵触成为一致,则成为他众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舍之处当互不混杂分别圆满守护。如果内部相互抵触,有一戒称为所断的成为另一戒的所护这样相违的现象,那么要看哪一戒成为自相续所遮烦恼的对治以及不束缚相续,就行持那一戒,这一点是智者们共同承认的。

如果产生不善罪业,无论何者均当遮止,如果产生善业与功德,那么就必须要修学。因此,分清一般与特殊的要点极为关键。也就是说,具足三戒金刚持上师行为必须无有过患,而且还要与时间相结合,对于各时的取舍都要通达。

初学者主要护持别解脱的所遮与菩萨戒、密乘根本支分的所有堕罪。所谓的初学者是指尚未获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转变酒的味道以及灭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稳固以后根据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过安住于生圆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胜誓言物等密宗内续的共同行为,如果依靠修持生圆获得了暂时成就,则行持无有取舍的行为,现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时,则唯一是利他的行为。总而言之,行为必须与时间相结合,这是《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时轮金刚大疏》中云:“故初业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获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丙三、摄义:

功德基础别解脱,随力引发菩提心,

乃是密宗之分支,获能成熟之灌顶,

守护三戒如眼目,修知三相尊生次,

有相无相圆次第,近因行为渐相合,

即生临终中阴界,自性化身刹成佛。

声闻与共同道中以对轮回的厌离出离心引发随力而受成为一切功德之基础具足四所断或身语七所断的七种别解脱戒,应当断除身语的恶行。在此基础上,以愿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获得菩提的意乐而受菩萨戒,这两种戒就成了密乘戒的支分。也就是说,一切有情自性本来清净,但由于未证悟此理而备受痛苦因果的逼迫,以对此等众生难忍的大悲心驱使而依靠能成熟的灌顶在相续中获得密宗持明戒,此后应当了达三戒所有学处遮需的要点而如眼珠般珍重护持,通过认识净基、能净的方式而不离了知三相为天尊的见解,修持甚深生起次第、风脉明点切要之道上下门有相圆满次第及诸法以空性印持的无相圆满次第。如果不断修习并与迅速获得无漏之果的近因行为次第相结合,那么上根者即生中就能成就双运身,中根者于临终光明中得到双运身,下根者于转世中阴依靠法性真谛的加持而于自性化身刹土中面见金刚萨埵等五部如来,得受灌顶、菩提授记的安慰后成就真实正等觉佛果。

〖第五品总分析三戒之次第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