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  总 说


殊胜上师足下敬礼皈依,祈求赐予加持!

法界空中智慧日,放射妙法大光芒,

照耀圣众之金山,遣除众生界痴暗。

同时开启佛教莲,为欲解脱善缘蜂,

赐予三学精华蜜,佛陀日轮前敬礼。

心荒野中出离水,利他菩提心苗芽,

四灌顶果之方法,善说三戒无谬传。

我虽无有撰注疏,细致分析之智慧,

为满修解脱友愿,简明扼要著略释。

具有权巧方便大慈大悲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之后幻化如来身相现示无量刹土,从未间断任运自成应机化众,其事业不可思议。又于此娑婆刹土所化众前再次现示成佛,尔后演说了八万四千法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完全可包括在四藏之中,而撰著诠解此等佛法密意之论典的印藏诸位大智者成就者们也不乏其数。其中本论的作者即是至尊文殊菩萨现为国王形象的赤松德赞的转世,智慧卓越、成就颇高的大班智达班玛旺嘉多吉札巴嘉村花桑波吉祥贤。尊者彻见了一切修行法门均可包括在三戒之中后著写了这部不可多得的稀有善说。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三:一、宣说论名;二、于殊胜对境前礼赞;三、立誓。

乙一、宣说论名:

上根者仅仅依靠论名就可以通达全论的所有意义,中根者可笼统地了解论义,下根者也可依之而明确断定经函,为此而宣说论名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本来任运自成圆满具足三身的一切功德,此乃诸法之实相,能无误直接抉择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努约嘎,而阿努约嘎以下显密的所有道只能间接地作为证悟大圆满的支分。这一切修法的精华就是三戒,三戒的意义则通过三正量远离一切增损而抉择,故为决定。作者以纯洁清净之心为令众生获得解脱而宣说经教的意义,而且能起到对治烦恼怨敌、救离恶趣的作用,故称为论。《明疏论》中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治救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因此,在造论之初首先宣说了论题。

接下来,说明顶礼之必要,如怙主龙猛菩萨曾亲言:“作者于本师,赞叹非无果,于本师论典,生起诚信故。”通过礼赞可圆满自己的资粮,使造论善始善终,同时令诸后学了知论典的殊胜之处,从而恭敬而修学。

乙二、于殊胜对境前礼赞:

那莫革日巍!

所谓的“那莫”即是顶礼之义。对谁顶礼呢?于上师前礼拜。所谓的“革日”有沉重之义,传授三戒的大恩上师们身负功德的重担并是利害的严厉对境,因此作者在诸位上师前恭敬作礼。如果有人心存这种疑问:除了密宗以外,小乘与菩萨乘中有上师的字眼吗?当然有。如《沙弥五十颂》中云:“于师住处门,手当轻缓扣。”又《菩萨戒二十颂》中亦云:“持戒具智力,上师前受戒。”

搅拌具德二资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诸成就者胜顶饰,莲生金刚众生师前礼。

尤其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慈悲摄受自己并赐予授记的恩德而礼赞莲师。在这里是以婆罗门教中搅拌大海而出现月亮的典故通过形象化修饰法来说明的,搅拌福慧功德圆满的二资大海,从中升起无碍彻知诸法、无缘大悲即智悲双运皎洁的圆月,于此皓月中显示能令所化众生趋入无上密道与果位之事业而遍及各方洒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所化雪域为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顶饰南赡部洲的大密咒师海生金刚众生上师前恭敬作礼。所谓的海生指莲师是在无垢澄清大海中不依父因母缘而以顿生的方式诞生,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毁的胜义实相智慧,智慧身远离生死老衰,故为金刚。由于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缘分而行利乐事业,因此称为众生上师。作者在其前以清净心毕恭毕敬顶礼,这种作礼是世俗的顶礼。而了达无有顶礼者与顶礼对境即是现见胜义见解的顶礼方式。

乙三、立誓:

为了使造论不半途而废并劝勉诸位后学者而立下誓言。

擅长洗众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蓝宝石妙瓶,

赐予三戒善说甘露水,求学众士当聚于此处。

作者再一次以形象化修饰法将自己喻为精通洗涤众生内心二障垢染、被世间人共称为有功德的一位仙人,他手持着了知一切经论及注疏的智慧蓝宝石妙瓶,瓶内有能清净未证以及邪见等众过患、净除轮回一切痛苦的无垢善说三戒论这一祛病除障的甘露水,现今赐予,希望想要受持能得殊胜解脱果位的正道三戒的诸位具缘之士云集此处,通过闻思等方便加以抉择,从而品尝到其中深义的美味。与此同时,详细阐明此论的必要等四法,三戒为内容(即所说);通过词句而通达三戒内容进而趋入解脱道为必要;三戒修学圆满、达到究竟后成就菩提为必要之必要;此三者相辅相成,缘起而生,即是关联。

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

第一品 总说

乙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五、下三品之总述。

丙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

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

所谓的净基实际上就是如来藏,所有论典中均称之为种性。对此,各宗派的观点也迥然不同。有部宗将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承许为圣者种性(即如来藏);经部宗则认为如来藏是将来可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能力;唯识宗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这些宗派普遍认为如来藏是有为法,因此都属有实宗。中观派大多数观点均是一致的,它们认为如来藏是有垢真如,但是认识的方法却各不相同。

此处,依照大乘不共的观点而言,心性本来清净无为法之明空智慧无有迁变而存在即是如来藏。《等持王经》中云:“清净澄光明,不乱无为法,称为如来藏,本住之法性。”关于如来藏,《宝性论》中云:“佛身外现故,与真如无二,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论中依靠三种理由宣说了一切众生均具有如来藏,其后又以十种道理抉择如来藏的意义,并且通过九种比喻详细说明了如来藏被垢染遮障之理。在金刚乘中如来藏则被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也可以说是不变大乐与具殊胜空性无二无别之心性。尤其是阿底约嘎中认为,心之法性觉、空、明之本体中身智一切法犹如日轮与阳光般无离无合,圆满具足,因此称为大圆满。此处所说的智慧中已包括了基住三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除此之外再别无其他,而轮回之诸法也是无而显现、暂时性的,实际上除法性外无所言语,周遍轮涅,故而称为智慧之总相。如是净基的法性光相与所净的轮回法之垢共存,通过能净的正道可净化所净的垢染。因此,从究竟果乘来说,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可以完全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最终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于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故称为金刚持。其中五身,现前通达诸法无相、自性清净之离戏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现无边清净显现分即是报身;从报身中根据清净、不清净所化众生各自信解随机显现分为化身;三身现分毫不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三身无二无别分为不变金刚身。五智:如实通达法界为法界性智;明知分不灭为大圆镜智;证悟诸法等性为平等性智;互不混杂同时了知万法为妙观察智;以无缘大悲无碍洞悉利众事业为成所作智。这一切均是大断、大证、大心三大之自性,《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所以说,凡是想寻求无上菩提者都应当了知圆满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须唯一通过下文中所说的无上密宗道来获得。

丙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

深广法门虽无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脱殊胜道,不得正觉佛所说。

为什么说必须要通过密乘道来获得佛果呢?因为如实开显法性之甚深、尽所宣说有法之广大的法门虽然不可胜数,无边无际,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与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而以下八乘的道均无法获得佛果。为什么呢?由于束缚于轮回中的因就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具足无碍彻见万法之智慧、独一无二的真实语者圆满佛陀在经中这样说道:“虽施头与手足等,心境尚未清净故,不得菩提之果位。”关于依靠无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续》中云:“六世间界十方中,过去以及现在生,一切如来之坛城,修此自圆五身也。”然而,并不是说以下八乘都无有必要,因为这八乘不仅仅是暂时获得自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

丙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

乃至心未灭尽前,乘之数量无边际,

引入一道之阶梯,虽得各果尚有增,

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所化众生相续不断的粗细心与心所尚未灭尽于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法也是不可思议,乘的种类也是不计其数,故为无边际。当心相续灭尽无余时,既无有众生也不存在乘。《楞伽经》中云:“乃至有心前,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众生。”如是在这些种类各异的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中无上内续顶乘的阶梯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依靠此等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有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可是人天乘只不过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总而言之,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而已,实际上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如此又怎么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呢?不会获得的。

此依大圆满自宗,声闻缘觉菩萨乘,

称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

无上父续大瑜伽,随类瑜伽即母续,

明点瑜伽无二续,称内三续九乘摄。

虽然概括这些乘的道理有许多,但本论中按照不共前译宁玛派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而言,可以分为九乘。即因三乘、外三乘、内三乘。其中因三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自己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将所闻之义传授他人故称声闻;最后有者不依靠他者独立自主便能现前超胜三有轮回之果,故而称缘觉;为成就圆满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故称菩萨。诠释修持此三乘可获得相应之果的途径,是故称为法相,并且此三乘只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获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间接因,并非是果转道用,为此称为因三乘。

外三乘分事续、行续、瑜伽续,事续主要宣说外在的事宜,故称为事续;行续见行平等受持,因此称为行续;瑜伽续主要宣讲内在修行,故而称为瑜伽续。此三乘与因乘的方式相似并且从他处寻觅悉地,因而称为外三续。

内三乘包括大瑜伽(玛哈约嘎)、随类瑜伽(阿努约嘎)、明点瑜伽(阿底约嘎)。与外续相比,尽管有许多超胜之处,但归纳而言,因见修行不同故称为无上续部。如果详加分析,则主要讲述方便生起次第为父续,称为大瑜伽;主要宣说智慧圆满次第的为母续,共称随类瑜伽;主要宣讲双运光明次第的为无二续,也叫明点瑜伽。此三乘证悟轮涅为净等,并且不从他处寻求悉地,所以称为内三续。

如是乘的所有分类均可包括在此九乘次第中。如《集密意续》中云:“决定胜义乘,决定有三种,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觉乘,随转方便乘。”此中所说的三乘每一乘又各自分三,决定共有九乘。

如此九乘次第下面稍广加以说明。总的来说,乘也并不决定有九种,声闻缘觉乘所宣说的暂时相似之解脱果位以及能获得此暂时果位的相似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因而并非是大乘以外的他乘;菩萨乘与外三续部对于究竟菩提果位与能获得的正道,只是笼统地讲述了,而并未圆满阐明,因此可包括在无上密乘之中,别无他乘;内三续中的下二续(玛哈、阿努)可包括在明点瑜伽(阿底约嘎)中,此外无有他乘。所以说,究竟阿底约嘎唯一乘才决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这与《大海续》所说的“各自佛法大海续,此说以此为此说,诸义此中均圆满”意义相同。

如果按照各自的法义加以分析,则因相三乘中第一声闻乘,入门:护持得而未失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见解:虽然已了达了五蕴所摄的一切法人我为空性,却认为两种细微无分法我为实有;修持:观修九等至之寂止与四谛十六行相的胜观;行为:行持十二头陀行等;果位:预流、一来、无来、阿罗汉四种每一个都包括向与果两种共有八果。

第二缘觉乘,入门:与声闻乘相同;见解:在证悟人无我的基础上,又证悟了所取无自性,因此证悟了一个半的无我;修持:观修十二缘起生灭而断定十二空性;行为:与声闻乘相同;果位:利根者得麟角喻独觉果位,钝根者获得鹦鹉喻独觉果位。

第三菩萨乘,有唯识宗与中观宗两类。入门:受愿行菩萨戒。见解:唯识宗既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然而却承认自明心识本体不空,虽然他们自认为已经证悟了二无我,但实际上若以中观衡量,还未证悟细微的法无我;中观宗彻底证悟了诸法二我为空性。修持:唯识与中观宗均修持不共三十七道品。行为:行持六度。果位:暂时获得十地,究竟获得第十一普光地。由于此三乘能集聚于佛刹,并且是招引所化众生趋入解脱之道,故称为集聚招引乘。

外三续中第一事续,入门:依靠宝瓶水及五佛冠灌顶来成熟。见解:证悟法性清净天尊。所谓的法性清净天尊是指自之心性明空离戏智慧,之后如果观修世俗现分完全为清净天尊之自性,则最终将见到彼等世俗法成为清净天尊。修持:观修四真如,一、自尊真如:在自己为真如的见解中安住。二、本尊真如:一般事续中不将自己观想为誓言尊者,只是在前方观想智慧尊者;殊胜事续,空性、文字、声、色、手印、标志六尊。三、念诵真如:按照事续六尊的方式观修,即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于面前迎请智慧尊者,将自己与智慧尊者视为主仆而成就悉地。在修念诵真如时应当具足三专注。其一专注本基:于自前明观天尊;其二专注内心:于天尊心间观想月轮;其三专注声音:于月轮上观想发声咒串,心专注于此而闭气念诵。四、禅定真如:将自己观为本尊,再于心间观想火焰中央日轮上有咒串,此为火住,是成就四种事业之根本,从中咒串发出自声,此为声住,是成就寂止的根本,观察咒声并于寂止无念中安住,此乃声际解脱,是显现胜观之因。行为:主要行持沐浴、清洁等外在事宜。果位: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

第二行续,入门:通过觉性五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与瑜伽续相同。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有相瑜伽)如《大日如来续》中云:“文字结合字,基中成为基,极收意识中,念诵十万遍。”其中第一个文字是指观想胜义菩提心空性与彼之现分世俗菩提心月轮,第二个文字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观想所诵咒语的自声,第一个基是指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第二个基是指自前观想智慧尊者,之后以兄弟、朋友的方式成就悉地,这是有相瑜伽。观察蕴等诸法而了达无生空性为趋入,现前无念本体为安住,从中对一切未证悟的众生生起大悲心即是起坐,以趋入、安住、起坐三者而观胜义菩提心,这是无相瑜伽。行为:与事续相同。果位:通过如是修行获得四部金刚持果位。

第三瑜伽续,入门:五觉性灌顶加上阿阇黎灌顶,通过获得此六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以证悟胜义中诸法无相的加持而将世俗法观为金刚法界本尊。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有相瑜伽)如《嘎波续》中云:“修无念月语金刚,散摄而明现天尊。”即观修基空性、月垫、语文字、意标志、完整的天尊身相,通过如此五现前正觉的方式观想本尊。彼续又云:“等持加持灌顶供。”意思是说,观想眷属天尊、以自部作加持、受自己所属部的灌顶、顶礼供养赞颂,此为四幻化。意为誓言手印、语为法手印、身为大手印手印、事业为事业手印,以此四手印印持后迎请智慧尊者融入,依靠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无二无别的方式念诵,最后祈送智慧尊者,通过此等形式修持为有相瑜伽。于见解中安住为无相瑜伽。行为:沐浴清洁等仅仅作为助缘。果位:于五部密严刹中成佛。此三乘依靠外在的苦行而觉悟内在的意义,故称为苦行明觉乘。

内三续中第一大瑜伽,入门:以外十利益灌顶、内五力量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共十八种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七胜义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于三垫天尊坛城中自性任运自成,此二者只是反体不同,自性无有差别,也就是抉择真谛无别大法身。修持:生圆次第中主要宣说的是生起次第,主要修持的也是净除卵生与胎生习气的生起次第,这一切修法都是以三等持为核心,本体具足清净、圆满、成熟,以闭气四钉印持而修。大瑜伽中的父续修持风的圆满次第;母续修明点圆满次第;无二续修胜义光明圆满次第。行为:行持有戏、无戏与极无戏三种行为。果位:究竟四持明所摄的五道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

第二随类瑜伽,入门:以外十续灌顶、内十一大灌顶、十三修行灌顶、密二缘灌顶,共三十六殊胜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法界无生离戏普贤佛母坛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运自成普贤佛父坛城、二者本体无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即通过随寻、伺的方式来抉择此三坛城。修持:随义而安住于无分别念的境界中,随句仅以持诵咒语而明观妙力显现的天尊坛城,此为解脱道。方便道则依靠上下门而生起俱生智慧。行为:了知一切心境均为大乐智慧的游舞,从而无有取舍地行持。果位:究竟五道本体的五瑜伽与十地,次第修持随法性真如的五道而净除十地的十种所净,显现自地的一切功德。

一、如是资粮道意乐心瑜伽,包括第一不定迁变地与第二能依根本地。此瑜伽净除相续的粗、细业习,而次第成就五眼六通、细微神变等共同悉地,现见佛化身等显现资粮道的所有功德。

二、加行道辨大种瑜伽,包括第三净除粗障地、第四恒时修学地以及第五所依福德地。此瑜伽清净粗、中、细现行因习气,仅以风心成就天尊身,并显现昼夜不间断证悟一切如幻等加行道的所有功德。以会供行为摧毁精、尘、风的粗乐,远离五怖畏,灭尽有漏而获得见道赐大安慰瑜伽。

三、赐大安慰瑜伽,包括第六殊胜地,清净众生的障碍、现量见到法性自相,从而成就空乐智慧光明天尊身,一千二百功德获得自在,前往报身五部刹土听闻佛法等显现见道的一切功德。从见道光明中出定而现证修道,获得大授记瑜伽。

四、获大授记瑜伽,包括第七所缘生果地,此瑜伽清净同时存在的障碍后成就证悟法性之智慧以及清净天尊身,显现不间断的双运身。

五、究竟道时获得大妙力圆满瑜伽,此瑜伽包括第八安住不变地、第九周遍法性地以及第十圆满相融地,依次清净粗、中、细的随眠烦恼障碍。如是修道的四地,按照共同乘而言,则为修道九地所摄,修道的功德从见道的一千二百功德的千倍直至等同千万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语刹土极细微尘数之间次第增上,显现四幻化、十自在等所有功德。如此四学道究竟后获得果灌顶末际所依精、尘、风三者的细微之因已断绝,从而使能依微细心识也得以清净,最终现前与二十五果法无二无别、任运自成的大乐身。

上述的五瑜伽与十地的定义虽然在经部、根本续以及窍诀中未曾见过有明确的宣说,但一般而言,五瑜伽中的第一意乐心瑜伽是指在资粮道时,光明与本尊身二者仅仅是由意乐引发的信解之对境,因此称为意乐心瑜伽。第二辨大种瑜伽:获得加行道时,有漏法虽然存在,但不会再度退转,因种性已确定故而称为辨大种瑜伽。第三赐大安慰瑜伽:见道时远离五怖畏等,现量见到法性超离一切世间法,因而称为赐大安慰瑜伽。第四获大授记瑜伽:修道时,以时处等固定的方式获得大授记,因此称为获大授记瑜伽。第五大妙力圆满瑜伽:究竟道时,学道双运功德的妙力都已究竟圆满,所以称为大妙力圆满瑜伽。

地也有十种:由于资粮道时有漏与退转都有,因而称为第一不定迁变地;第一瑜伽阶段的一切现证是生起能依加行道等的根本,故称第二能依根本地;加行道时净除障碍见道义光明之现行因的一切习气,因而称为第三净除粗障地;昼夜不间断以如幻的方式修学双运之因,所以称为第四恒时修学地;依靠近因所积的福德而获得无漏智慧,故而称为第五福德所依地;见道时现量见到义光明,依此可使无漏功德与日俱增,更为殊胜,故称为第六趋至殊胜地;修道时,观想并修习有学道的双运之义而成就无学果位的双运身,为此称为第七所缘生果地;究竟道时,恒时安住于法界智慧无二无别的密意中,无有迁变,由此称为第八安住不变地;法性义光明与有法圣尊身的显现二者无离无合之法性手印周遍一切,因此称为第九周遍法性地;妙力显现的庄严色身均于无生法界中圆满究竟,圆融一味,为此称第十圆满相融地。从这一切地大多数名称都不固定的方面来说,它们都是有学地,各自的暂时障碍清净获得上地功德,因而按照暂时安立的各自定义来看,那一地的补特伽罗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条件。最后一地虽说是无学地,但只是名称而已,就像阿罗汉向虽然名为阿罗汉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阿罗汉一样。

第三明点瑜伽,入门:着重强调获得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四灌顶。见解:断定诸法于觉性本体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修持:懈怠者无勤而解脱以本来清净自然安住来护持境界;精进者有勤而解脱即依靠顿超六要而开启如来藏之密藏门,从而现量见到如来藏光明。行为:一切显现均现为法性游舞,因此远离破立贪执而安住。果位:究竟四相而趋至任运圆满普贤如来无别地或无上智慧地。此三乘不需要依靠对治刻意断除一切烦恼,具有将觉性智慧转为道用的方便,因而称为随转方便乘。

丙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分三: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丁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

五十万续之教证,成立声闻与缘觉,

以及菩萨分别有,趋入金刚持道者。

如是九种次第前六者三种性的所化众生趋入无上密宗的方式一般说来,一切众生的界性或种性有许多分类,但归纳而言,分为下、中、上三种。下根指声闻种性,中根指缘觉种性,上根指菩萨种性。这三种根基各自都有趋入无上金刚乘持明道中者。关于这一点,以《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明显可成立。此续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意思是说,以上、中、下等石头来比喻未趋入宗派的三类种性,铁、铜、银三者是趋入三种性各道并已得果阶段的比喻,这三种物质依靠点金剂可变成金子是比喻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

丁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

意乐差别入密宗,法门虽多不广说。

接下来,宣说以各自意乐的差别而趋入内续无上密宗道之理:如颂云:“基种性一道种四,大密无上不退转。”从基础趋入,即未入各自道者最初趋入,一边修学人天、声缘、菩萨与智雅等外三续四道一边趋入,此等道自己的果位究竟后趋入无上密乘,诸如此类。宣说趋入方式的法门虽然为数不少,可是,此处由于会遮障本义,因此不作广述。

丁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于此上中下根中,曾经修行已究竟,

具有缘分上根者,得灌顶顿生三戒,

证悟解脱即同时,犹如恩札布德王。

此处,一切乘道之要点包括在三戒之中,受持三戒的方式因根基差别而有上、中、下三种,其中最上根者趋入密宗的方式,往昔二资修学已达究竟的具缘者,即生之中未以共同道净化相续,仅仅依靠获得灌顶便顿时生起三戒。因为无上密乘戒以大平等智慧已经摄持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别解脱戒与成办一切利他之事的菩萨戒,就像证悟灌顶义智慧与相续解脱同时的邬金国王恩札布德一样。国王向佛陀请求不断欲妙而得成佛的方便法,佛为他显示坛城灌顶时,他立即获证双运身果位。

中依三戒各仪轨,次第获得如龙猛。

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仪轨而得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以二大法轨其中任何一种仪轨受菩萨戒;通过密宗内外续仪轨而受密乘戒。也就是说,依靠三戒各自仪轨次第获得三戒,如怙主龙猛的传记中所说的一样。

二观察续说下根,劣缘难化次第知,

长净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趋无上。

我们应当认识到,前世与今生未曾积累二资的劣缘下根者,极难调化,他们需要一步步引导入道。首先,为他们宣说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功德,接下来传授长净八关斋戒、居士戒、沙弥十戒直至比丘戒。其后让他们修习四宗派中第一有部与经部宗所抉择的无我道理,随后发菩提心,以唯识与中观的见解修心。修心完毕,先获得各自灌顶,再次第了达主要宣说清洁威仪与念诵等身语事宜的事续、平等宣说身语事宜与心之等持的行续、主要宣讲心之等持的瑜伽续此三续中的见修行所摄的一切修法,并且通达无碍。之后依靠方便智慧无二大乐瑜伽所宣说的殊胜方便无上内续的灌顶来成熟相续,再循序渐进地学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双运续部。关于下根者趋入密乘的方式,《喜金刚二观察续后戒律品》中有明确的宣说。此续中云:“最初传长净,后授十戒律,于彼讲有部,经部亦复然,其后瑜伽行,再后说中观,密次第皆知,后传喜金刚。”与之相同,《普巴嗔怒续》中亦云:“初授别解脱,传彼声闻法;复授菩萨戒,讲诸中观法;最后果大乘,灌顶传果续。”必须明确此处所说三种根基的意义。

此讲中根之方式,橛续时轮金刚言,

具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次第为密宗,

上等中等与下等,然具智慧为主要。

此论按照中根者的方式来宣讲,得受灌顶时,小乘中的比丘、沙弥、居士,在金刚乘中依次是上等、中等、下等者。关于此点,《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异口同声地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不仅仅是密乘中,受菩萨戒的身份也是出家人胜过在家人。《经庄严论》中云

:“一切出家众,具无量功德,胜过勤持戒,诸在家菩萨。”这些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智慧即相续中具足得地等殊胜功德者为主。《时轮金刚》中云:“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为国王师。”又《毗奈耶经》中云:“戒饰作严饰,调柔持净戒,断惩诸鬼魔,即比丘沙门。”认清如是所说的三戒。

前译普集续中说,自利利他大利他,

别解菩萨密乘戒,智者共称若分持,

声闻菩萨持明称,如是共同下二戒,

为无上密之分支,依如海续此宣说。

总的来说,三戒的术语在别解脱戒时安立为三学;菩萨戒时立为严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密乘中安立为身语意三誓言等各不相同。但是此处按照前译宁玛派续部的根本《普集续》中所说:“仅为自利欲获得寂乐果位为别解脱戒,为他利而欲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为菩萨戒,为广大饶益他众而欲迅速成就双运果位为密乘戒。”如是三戒根据“自利利他大利他”来分,自利为别解脱戒,利他为菩萨戒,大利他为密乘戒。依照律藏、经藏与密藏中所说的各自教义,以等起、仪轨、时间、所断以及补特伽罗的不同分别加以受持三戒,则前者为声闻、中者为菩萨、后者为持明者,这一点虽是智者们共同的说法,然而从发心的角度来说是不一定的。《分析三戒论》中云:“意乐以发心所摄持,仪轨依据声闻宗,八种性别解脱,均成为菩萨别解脱戒。”这其中已间接说明,如此必须承认具足密乘戒者若受别解脱戒,则成了不共密宗之别解脱戒。如是因乘上下的共同戒为别解脱戒,菩萨乘与密乘的共同戒为菩萨戒,二下戒在此处说为无上密乘灌顶的分支。具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者在受密乘戒时,别解脱戒成为密宗的严禁恶行戒,菩萨戒成了毗卢遮那佛的誓言。

由此可见,无上密宗总的与特殊的誓言中,总的誓言具足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宗外续的所有誓言。不仅如此,而且以前未曾受过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金刚持(密咒师)在获得灌顶时也会具有别解脱与菩萨戒。如颂云:“别解脱戒菩萨戒,集于持明内戒中,无余皆为我所摄。”因为在灌顶之前要念诵此等承诺句,这样一来,具足大平等誓言的持明者的相续中自然也包括了下面的一切戒律。《密藏续》中云:“无上胜誓言,无余而摄集,律藏之戒律,所有无量戒。”《阿木漏续》中云:“为比丘菩萨,瑜伽大瑜伽。”《戒轮续》中云:“别解脱菩萨,持明之比丘。”如理依照诸如此类浩如烟海的续部中所说之义而在此论中作了阐述。

丙五、下三品之总述:

三戒各有总缘起,初未得戒得受法,

中得不失护持法,末失恢复方法四。

三戒总的道理宣说完毕后,接下来为了了解分别所摄之义而总述:概括来说,三戒每一戒都各有以本体分类的方式作谋篇布局之缘起;初未得戒者通过仪轨等受戒的方法;中间宣说守护所得戒的分类与不失毁而护持的方法;最后宣说以四门而犯戒重新恢复的方法,共四种。

〖第一品三戒总说基次第释终〗